2.兵家重防微,医家重杜渐(2)
这个故事是有典型意义的,发人深省。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就十分推崇这个故事,并在《伤寒论》中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通常疾病刚刚侵入人体时,风寒既浅,气血脏腑尚未受到伤害,及时治疗自然比较容易。如果任凭邪气深入,则邪气影响体内的正气,并与之混合在一起。这时,欲医治邪气则妨碍正气,欲扶持正气则帮助邪气,即使邪气逐渐消失但正气也已经受到伤害。如果得病之后,不加注意,继续操劳,使病情加重,以致病上加病,那就尤其危险。”他告诫人们,如果稍有不适,必须及时调治,切不可象齐桓公那样讳疾忌医,以为病小而不加重视,以致逐渐深入;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加重,造成无法医治的后果。这是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医生则更应当注意对病人进行早期治疗,将病情遏制在萌芽状态。
在医疗条件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防微杜渐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人们不仅强调早期治疗,而且进一步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简称为“三早”。许多事实证明,只要做到“三早”,即使对令人谈之色变的“不治之症”——癌症,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定期进行体格普查及疾病筛检,则既可使一些肺结核、肿瘤、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缩短疾病过程,提高疗效和减少费用,同时还有利于防止疾病蔓延。
◎上医治未病
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就叫“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
“治未病”的说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浩瀚的中国医学宝库中,“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
中医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疾病不能发生或发展。
“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可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百拇医药
在医疗条件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防微杜渐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人们不仅强调早期治疗,而且进一步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简称为“三早”。许多事实证明,只要做到“三早”,即使对令人谈之色变的“不治之症”——癌症,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定期进行体格普查及疾病筛检,则既可使一些肺结核、肿瘤、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缩短疾病过程,提高疗效和减少费用,同时还有利于防止疾病蔓延。
◎上医治未病
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就叫“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
“治未病”的说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浩瀚的中国医学宝库中,“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
中医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疾病不能发生或发展。
“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可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