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预防&治疗 > 七招遏制糖尿病
编号:12073973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6)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27日 七招遏制糖尿病
     另外有两种情况是需要与黎明现象区别的。一种是当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药物过量时,可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在黎明时出现反应性血糖升高,这是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又称索木基现象;另一种是由于降糖药用量不够,导致整个晚上至次晨的血糖居高不下。以上两种高血糖的治疗与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完全不同,为了明确诊断,必须全面了解前一天晚上所表现的症状,如果前晚深夜出现乏力、心慌、饥饿、出汗等低血糖现象,多为反应性高血糖,则应减少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若无上述表现,而尿糖、血糖持续较高,此为降糖药物剂量不足所致,需增加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

    一旦确诊为黎明现象,首先要消除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条件,调节饮食,并适当运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

    ■ 中国古代对糖尿病的认识 ■

    从历史来看,中医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消渴)的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产生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一些最根本的见解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体系间有其一致性。
, 百拇医药
    1. 五脏柔弱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疾病发生的内因很大程度上是人体所具有特征的综合,也就是脏腑气血特点。消渴病的内因主要是五脏柔弱。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并发症,也与五脏的柔弱有关。这个认识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五脏皆柔弱者,容易得消渴病。

    2. 为什么糖尿病也称为消瘅

    公元2世纪,卡帕多西亚的Arcticus最早使用了“糖尿病”一词。但在中国对这个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对这个病曾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在汉代以前,糖尿病称为“消瘅”,“瘅”的意思是:多谷而病,也就是说:吃得太多,容易生病。中医认为,吃得过多,特别是过食肥甘厚味,可以导致人体两个基本的病理改变:①损伤脾胃,使食物的运化和机体的代谢功能不正常;②产生内热,消耗人的气血津液。机体的这两个病理过程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 百拇医药
    3. 情志过极

    《黄帝内经》中说:刚直多怒的人,更容易患消渴。《外台秘要》中也说:一些消渴病人,是因为悲哀愁绪所伤的。在我国历史上,因情志损伤或性情刚怒骄妄引发消渴病的事例很多,如楚汉争霸时的范增,魏明帝曹睿等。

    中医所说的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惊、恐、悲七种情感,也称“七情”。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所作的反应,不是致病因素。但当某种情志长期或强烈的刺激超过了机体的调节时,就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中医非常强调七情的致病性,各类过极情志可以直接损害脏腑,也可以产生“内火”,也就是所谓的“郁久生热”。正因如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七情过极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情志过极,会引起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很容易造成内分泌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

    4. 孙思邈的看法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医书——《千金方》。在书中关于糖尿病的章节里总结说:年轻时期纵欲过度,使肾精长期亏损,肾气不足,到了中老年容易引发糖尿病。孙思邈本人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理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