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健康的“三把钥匙”(2)
三是患者之理。说白了就是患者的实际情况。中医看病,要看患者是为什么得了这个病,然后才能回答怎么办,而每一个个体截然不同,所以诊断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中医看病更强调因人而异。曾经有一个实验,在一个流感季节,组织七个感冒患者(经过了筛选,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感冒症状等有一定的搭配),在两三天的时间里分别找一个西医专家和一个中医名家看病,最后把方子拿来进行比对研究,最后发现西医专家开的方子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中医开的方子则完全不同。
四是综合了上述三个“理”的一个“总理”。这个“总理”存在于医生的脑子中,也构成了千千万万医生的差别。形成医生脑中总理的三个决定因素——医学之理、现实之理、患者之理,我认为各有偏重。把握学理贵在“精”,如果你学的都似是而非,看病必误人不浅;把握现实之理贵在“紧”,水平高的医生必会考虑当下几乎眼界所及的环境因素;把握患者之理贵在“近”,这个近,不是要医生到患者家里和他一起生活,而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最大限度地了解患者的信息。
我们设身处地地分析一下,其实医学的发展路径是很简单的,最早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医生,积累医疗经验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大家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也衍生了一些对疾病的朴素认识,由于有效,就得到效仿和传播,久而久之就成了理论,理论是为了指导一种更大范围的通治的方法。
, 百拇医药
我说中医的真谛在于一个“理”字,这是我的一家之言,那这个所谓真谛和患者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这四个“理”可以成为你区分一个良医、常医、庸医和伪医的标准,怎么区分呢?
良医(我不喜欢这个“名医”这个说法,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说法,也属于良医中的卓越者)把握“理”到位但不“过”,他在给你看病的过程中(良医看病“过程感”很强),会了解得很细,甚至会问一些你觉得与看病关系不大的问题,会主动和你沟通,会把你这个病的原因、机理、特性都告诉你,会告诉你,你的这个病与眼下哪些因素有关,会告诉你一些类似的病案,会告诉你开方的逻辑,会跟你说这个方子吃下去会有什么反应等等。注意,良医和病人的沟通是主动的,说的话都是我们能听得懂的。
常医是医生的主流,我就不进行细致的描述了。常医突出明显的特点是和患者沟通的主动性、耐心都不太理想,问你的问题比较粗,也比较常规,说话比较模棱两可,有时候会“顺”着患者话说。
庸医也不少见,庸医,我认为应该叫“昏医”,不通医理,不识病机,但可能记得不少的名方,所以庸医有时候反而给人“名医”的感觉。古有“昏君误国”之说,我看昏医误人也不在话下。
, 百拇医药
至于伪医,就是蒙事的,一般存在于一些健康咨询机构中,他们也“看病”,也会煞有介事地望闻问切,伪医脾气比较大,最烦你问“为什么”,最喜欢拿“究竟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这样的话来噎你,伪医的使命是卖药。
上面特别细说了良医的一些表现,我们大家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判断医生的德和艺,如果碰到一个良医,并且找他看病还算方便的话,那是你的福报。
六纲辨证传千古 表里寒热与虚实
大家都知道“望闻问切”,合称“四诊”,那是中医诊断的方法。当然,除了“切”这个中医“必杀技”之外,其他的望闻问,西医也是用的。关于四诊,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实际临床中,大部分是四诊并用。每个中医运用这四种手段的门道都不相同,一般都是在切脉的过程中完成望、闻、问。切脉,也叫摸脉,把脉,搭脉,这几个动词都有一个提手旁,切脉离不开手。切脉最能体现中医特点和功力,许多高明的中医是“一切统四诊,三指定乾坤”。“一切统四诊”是指切这一法统领望、闻、问,“三指定乾坤”就是艺术的说法,中医把脉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百拇医药
四是综合了上述三个“理”的一个“总理”。这个“总理”存在于医生的脑子中,也构成了千千万万医生的差别。形成医生脑中总理的三个决定因素——医学之理、现实之理、患者之理,我认为各有偏重。把握学理贵在“精”,如果你学的都似是而非,看病必误人不浅;把握现实之理贵在“紧”,水平高的医生必会考虑当下几乎眼界所及的环境因素;把握患者之理贵在“近”,这个近,不是要医生到患者家里和他一起生活,而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最大限度地了解患者的信息。
我们设身处地地分析一下,其实医学的发展路径是很简单的,最早的时候没有专业的医生,积累医疗经验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大家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也衍生了一些对疾病的朴素认识,由于有效,就得到效仿和传播,久而久之就成了理论,理论是为了指导一种更大范围的通治的方法。
, 百拇医药
我说中医的真谛在于一个“理”字,这是我的一家之言,那这个所谓真谛和患者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这四个“理”可以成为你区分一个良医、常医、庸医和伪医的标准,怎么区分呢?
良医(我不喜欢这个“名医”这个说法,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说法,也属于良医中的卓越者)把握“理”到位但不“过”,他在给你看病的过程中(良医看病“过程感”很强),会了解得很细,甚至会问一些你觉得与看病关系不大的问题,会主动和你沟通,会把你这个病的原因、机理、特性都告诉你,会告诉你,你的这个病与眼下哪些因素有关,会告诉你一些类似的病案,会告诉你开方的逻辑,会跟你说这个方子吃下去会有什么反应等等。注意,良医和病人的沟通是主动的,说的话都是我们能听得懂的。
常医是医生的主流,我就不进行细致的描述了。常医突出明显的特点是和患者沟通的主动性、耐心都不太理想,问你的问题比较粗,也比较常规,说话比较模棱两可,有时候会“顺”着患者话说。
庸医也不少见,庸医,我认为应该叫“昏医”,不通医理,不识病机,但可能记得不少的名方,所以庸医有时候反而给人“名医”的感觉。古有“昏君误国”之说,我看昏医误人也不在话下。
, 百拇医药
至于伪医,就是蒙事的,一般存在于一些健康咨询机构中,他们也“看病”,也会煞有介事地望闻问切,伪医脾气比较大,最烦你问“为什么”,最喜欢拿“究竟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这样的话来噎你,伪医的使命是卖药。
上面特别细说了良医的一些表现,我们大家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判断医生的德和艺,如果碰到一个良医,并且找他看病还算方便的话,那是你的福报。
六纲辨证传千古 表里寒热与虚实
大家都知道“望闻问切”,合称“四诊”,那是中医诊断的方法。当然,除了“切”这个中医“必杀技”之外,其他的望闻问,西医也是用的。关于四诊,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实际临床中,大部分是四诊并用。每个中医运用这四种手段的门道都不相同,一般都是在切脉的过程中完成望、闻、问。切脉,也叫摸脉,把脉,搭脉,这几个动词都有一个提手旁,切脉离不开手。切脉最能体现中医特点和功力,许多高明的中医是“一切统四诊,三指定乾坤”。“一切统四诊”是指切这一法统领望、闻、问,“三指定乾坤”就是艺术的说法,中医把脉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