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6 >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编号:12072364
生活中的“苦”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7日 黄帝内经饮食与养生
     * 为何良药多“苦口”

    中国传统俗语中有一句话叫“良药苦口”,这句话的真实性几乎没人怀疑,因为,我们用来治病的药物几乎都是苦的。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药为什么多是苦味呢?如果药物都是甜的,那我们吃起来会多轻松啊。

    相对于其他四味而言,苦味是最难唤起人们口舌愉悦感、也是人们最不喜欢的味道。女性喜爱酸甜食品,男性酷爱辛辣,老年人口味偏咸,却少有人喜欢苦味之品。因此,作为应该平衡的五味,苦味对人体的影响,不是摄入太多,而是摄入太少。

    老子《道德经》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过食甘、咸、辛之味引发了疾病,只能服之相对不足的苦药治疗疾病。不知这是否是冥冥之中大自然对人体五味偏失的一种纠正。我们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当苦药入口之后,疾病消失,身体舒适,恢复健康,可能恰恰是被我们冷落的苦味进入人体后,五味达到平衡、调和的结果。因此,正确认识五味调和的含义与作用,在平素的饮食中随时摄入一定量的苦味之品,应该可以很好地预防疾病。如果你是一个体弱多病之人,不妨检讨一下自己的饮食是否存在五味之偏。
, http://www.100md.com
    “苦”的甲骨文字是:

    上为“草”,表示“苦”为百草之味,因多数植物都是苦味;下为“古”,表声符。其实,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营养物质,属于甘味的,很快就列入主要食物的范畴;而那些苦味植物,则一直被冷落在一旁,却成为我们治疗疾病、纠正人体之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 生活中易出现的苦味过用

    虽然平时喜欢食用苦味之物的人并不多,但并不意味着生活中就没有人为苦味所伤。《黄帝内经》说:“味过于苦,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可见,苦味太过也可以引发疾病。生活中常见的嗜苦太过的形式有:

    嗜茶

    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茶的淡、静、雅之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的精髓极度契合,饮茶不仅是文人表现性情风雅的方式,并且逐渐深入黎民百姓,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百拇医药
    茶多性寒味苦,尤其是绿茶、苦丁茶、菊花茶等。这类茶,少饮之则清热降火、安神定志、助益消化、降脂降压,确实对身体有益。但很多人误以为茶对人体有百益而无一害,其实嗜饮茶水也会导致身体出现诸多疾患。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损伤心阳——苦味入心,寒性伤阳,过饮茶水,首先导致心阳损伤,出现心气衰微的征象,如心悸、胸闷、胸痛等症,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心气喘满”之症。喘为心悸、呼吸气喘;满,同“懑”,音闷,胸闷之意。

    损伤肾阳——心阳受损,会进一步波及肾中阳气,从而出现全身阳气虚、虚寒内盛的征象,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频数、四肢冰冷、腰膝酸软、面色黧黑,甚至下肢浮肿等,即《内经》所说的“色黑,肾气不衡”。

    药物过用

    生活中易于出现的另外一种过用苦味是药物治疗的过度。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基本上都是苦味,西药中的抗生素,中药里的清热解毒药等,苦性尤强,且皆为寒性,属于苦寒之品。因此,过用药物,或治疗过度,不但同嗜茶一样损伤人体的心肾阳气,还会导致脏器功能的障碍,所谓旧病未去,新病又起。《黄帝内经》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大毒,是指毒性强,或具有攻伐作用的药物;中毒,是指攻伐作用平缓的药物;小毒,是指一般的行气活血药物;无毒,指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即使是对这些小毒或无毒的药物,《黄帝内经》中也提示我们不要过用,用药做到去其大半即可,否则就容易伤人正气。因此,临床用药一定要注意中病即止。

    总之,苦味不易让人喜爱,作为五味平衡,稍稍摄入一点就可以。而对于苦味之品而言,生活中容易出现的两类错误饮食习惯则是:一是因为不喜欢,一点都不吃,导致五味平衡中少了苦味,从而易于出现某些疾病;一是过用苦味,如过用清火药、抗生素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