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塑形&健身 > 高手
编号:12071254
恩师陈照奎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20日 高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发科的小儿子陈照奎,也就是我的师父,当时只有几岁大,家中还住有一个十六岁女孩子,因身体不好跟陈发科练拳,一练就好了,相处久了,感情很深,就称陈发科为爸爸,一直留在北京。

    某一天,这一家三口都同时悲伤不已,陈发科坐在椅子上流眼泪,陈照奎背靠着墙大哭,女孩子站在他旁边也在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女孩子教陈照奎读书,陈照奎不认真,几岁的孩子嘛,学不会,她就打了陈照奎一巴掌,陈照奎当即哭了,女孩一见也哭,此情此景,陈发科忍不住也哭了。

    这就是家学的传承,练武不忘习文。陈长兴这一支为什么一直太极拳传得很好呢?就因为他们一直注重文化,太极拳其实就是个“文化拳”。算起来,陈家历代贡献最大的传人,大都是文化素养较高的。能做长短句的创拳人陈王廷不用说了,第六代传人陈长兴留下了《十大要论》等拳理论著,第八代传人陈鑫留下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到第十代,也就是我的师父陈照奎,他的文化水平如何,我当然最有发言权了。简单说,练武的人中很少有他看那么多书的,而且不限于古书,也包括现代武术典籍及现代科学、人体力学等书籍,我一步步地走向想从科学的道理上把太极拳弄清楚,可以说正是从他那里启蒙。他的一手好字,每每总在我脑海里回味,那每一个笔划都像是一趟行云流水的拳法。
, 百拇医药
    如果单从教学艺术上讲,陈照奎老师是我终身难以再觅的太极“明”师。因为陈老师不仅拳艺精湛,且善于总结条理,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将玄妙的理论科学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说:“我父亲的功夫比我好,是一个好的拳师,但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老师所讲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听得明白,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果学生不明白你讲的道理,又怎能学好拳呢?……教拳我还是有办法的!”

    恩师讲拳时,讲究以理入手。他上课分为三步:第一步他讲大家听、看,可以记笔记;第二步他带领大家一招一式地练习;第三步让每一个学员在他面前单独做动作,他来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小班教学。学员们听得清,看得明,搞得懂。尽管那时候学员收费到每人每月50元,已经是非常高了,但是大家热情不减。马虹师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到他为了学好太极拳,在郑州学拳时交了双份学费,这一方面可见师兄学拳之心热切,也说明了陈老师的魅力之大。

    陈老师讲拳的第二个特点是分解细腻。每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分解为七、八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头、眼、肩、肘、手、腰、 胯、脚等都有细致的要求,在讲第二遍拳即拆拳时,对每一个哪怕是极微小的动作都要将其实战用法讲解清清楚楚。陈老师常说:“你们学的这趟拳没有任何边角废料,任何一个过渡动作都有它的含义,要求大家留心注意。”这和陈家沟老拳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很大区别。记得我七下陈家沟学拳,拳师们讲得少,领练的多;他们提倡的原则是练拳不练招,拳到精时自会用,拳练万遍神灵自显。
, 百拇医药
    陈老师对学员的要求很严,他要求学拳就要学得规规矩矩。学员有时偷懒,但是老师从不放松要求。无论学员的那一个动作达不到位,你就得几十遍的再去练,他也会不厌其烦地为你示范讲解。有时候还会言辞激烈,责骂相加。由于陈小旺是陈老师的亲侄儿,自家人也就比较容易享受这种“特殊待遇”了。记得1975年到北京老师家里改拳,我一个”翻花舞袖”做得不好,老师一个礼拜没有给我往下接拳。这是他独有的教学风格。

    陈老师教的虽然是“私塾”,但有一种“院校风范”,他还有那么一点“师道尊严”。他讲课精心,也要求学员听课认真,不懂即问。他不喜欢学员拿上课没听懂的问题下课问他:“你上课认真听了吗?认真听了,那你为什么不会!”如果你回答“没有认真听”,他肯定会说:“那你来干什么?”

    总之,如果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应该是这样的: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陈发科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太极拳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我的师父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