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容娱乐(2)
门诊医生天天会遇到各色各样带着很多问题的病人。不同的人到门诊来,有不同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惑。很多人的观点就来自于民间养生爱好者,有的观点也来源于媒体包装和任命的“专家”,也有的来源于不同学术水平的医生。从临床大夫的角度解释这些问题不太容易。因为很多人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观点,每个人的性格特征、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也大不相同,加之忙碌的门诊医生也无暇一一作答,因此,很多错误观点没有及时拨乱反正。
每个人对于自己保健思维的反思,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理性基础上,不能太过轻信、也不能太过主观。很多人文化层次很高,读了几本医书,读了点古典中医书籍,就形成了自己的保健思路,还热心地经常与人交流,或者逢人必传授。自己的保健经验是否适合他人?那些正确的、有共性的,也许对他人有益,也帮助了别人的保健;如果观点错了,那些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就误导了别人,乃至伤害别人。
举个荒唐的事例:北京有这样一个家属院,几乎所有离退休老人们都接受了一个“高人”的偏方,用冰糖、阿胶等等很多中药在家熬成一种药膏,据说每天服用一勺有奇效。真的每个人都一样吗?需要滋阴补血润肠的人,也许有用。而别的人,由于身体体质不同,就不能这样服用。为何大家会赶时髦,迷信一些偏方呢?正如曾经时髦的红薯抗肿瘤和绿豆治疗百病。它们只是一个食物,有营养功效,没有疗效,对于小部分营养不均衡的人有效,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用。
, http://www.100md.com
有很多人面对已经诊断的疾病,不是采取规范诊断的途径,找到自身诱因和病因,而是不考虑自身的体质和状况,盲目追求药物和保健品的疗效。有“神奇疗效”的药物也往往最容易诱导人们善良的想象,产生对疗效的预期。这种现象很普遍,尤其是老年人当中表现最为明显。也许是年纪大的原因,有了慢性疾病,往往寄希望于药物的疗效,还有保健品的“可能”功效。其实,保养需要一个正确的健康保健思路,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好的保健方法和措施,但是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当然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个体特征,通过自己、通过医生、通过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系统检查,经过诊断这道程序对身体进行评估。这是最基本的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客观程序,不能让主观臆断和迷信伤害自己的身体。
泛滥的“伪健康知识”的来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能够接受到很多健康的资讯,同时也生活在这一个健康的资讯泛滥的年代。在健康知识传播方面,电视、广告和平面媒体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些被传播的医学科普知识已经深入人心。不管对与错、准确与否,这些宣传实际上已经大大影响了人们的保健思维,其中错误的东西甚至已经严重误导了大众的医疗保健思维。
近年来很多装神弄鬼的保健理论推广者,根本就不是临床中医师或西医大夫,既不是科班,也不是师承。他们喜欢从道家、佛家、中医和西医理论中,断章取义一些概念,加工形成一些无从考证的奇谈怪论,居然还发明了非常唬人的保养理论。很多这样的发明者所说的养生理论,其实就是用中医理论、道佛理论“阐述”自己的保健经验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现在很多书籍,甚至于有的名人写的保养书也“中不中,西不西”。中医说不清用西医,西医理论太差,就又用妇孺皆知的中医俗语,实在不行就用宗教,更有手段高的用心理学心理暗示,用“卖拐的”那一套“忽悠”理论。, 百拇医药
每个人对于自己保健思维的反思,需要建立在正确的理性基础上,不能太过轻信、也不能太过主观。很多人文化层次很高,读了几本医书,读了点古典中医书籍,就形成了自己的保健思路,还热心地经常与人交流,或者逢人必传授。自己的保健经验是否适合他人?那些正确的、有共性的,也许对他人有益,也帮助了别人的保健;如果观点错了,那些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就误导了别人,乃至伤害别人。
举个荒唐的事例:北京有这样一个家属院,几乎所有离退休老人们都接受了一个“高人”的偏方,用冰糖、阿胶等等很多中药在家熬成一种药膏,据说每天服用一勺有奇效。真的每个人都一样吗?需要滋阴补血润肠的人,也许有用。而别的人,由于身体体质不同,就不能这样服用。为何大家会赶时髦,迷信一些偏方呢?正如曾经时髦的红薯抗肿瘤和绿豆治疗百病。它们只是一个食物,有营养功效,没有疗效,对于小部分营养不均衡的人有效,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用。
, http://www.100md.com
有很多人面对已经诊断的疾病,不是采取规范诊断的途径,找到自身诱因和病因,而是不考虑自身的体质和状况,盲目追求药物和保健品的疗效。有“神奇疗效”的药物也往往最容易诱导人们善良的想象,产生对疗效的预期。这种现象很普遍,尤其是老年人当中表现最为明显。也许是年纪大的原因,有了慢性疾病,往往寄希望于药物的疗效,还有保健品的“可能”功效。其实,保养需要一个正确的健康保健思路,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好的保健方法和措施,但是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保健方法。当然每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个体特征,通过自己、通过医生、通过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系统检查,经过诊断这道程序对身体进行评估。这是最基本的了解自己健康状况的客观程序,不能让主观臆断和迷信伤害自己的身体。
泛滥的“伪健康知识”的来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能够接受到很多健康的资讯,同时也生活在这一个健康的资讯泛滥的年代。在健康知识传播方面,电视、广告和平面媒体充当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些被传播的医学科普知识已经深入人心。不管对与错、准确与否,这些宣传实际上已经大大影响了人们的保健思维,其中错误的东西甚至已经严重误导了大众的医疗保健思维。
近年来很多装神弄鬼的保健理论推广者,根本就不是临床中医师或西医大夫,既不是科班,也不是师承。他们喜欢从道家、佛家、中医和西医理论中,断章取义一些概念,加工形成一些无从考证的奇谈怪论,居然还发明了非常唬人的保养理论。很多这样的发明者所说的养生理论,其实就是用中医理论、道佛理论“阐述”自己的保健经验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现在很多书籍,甚至于有的名人写的保养书也“中不中,西不西”。中医说不清用西医,西医理论太差,就又用妇孺皆知的中医俗语,实在不行就用宗教,更有手段高的用心理学心理暗示,用“卖拐的”那一套“忽悠”理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