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堂来的孩子(2)
太听话
“从天堂来的孩子”自幼习惯于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指令,按他人设定的目标行事,他们的思维可能变得刻板、僵化、非此即彼、黑白分明。当他们进入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要求他们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心理咨询的经验给我们的教育一个重要提醒:不要太要求孩子听话,不要太赞赏孩子听话,这样做可能抑制孩子的自发性、创造力的发展,以至于把他们塑造成一种工具性的人格。
很少跟同伴交往
“从天堂来的孩子”来自单纯的家庭环境,父母养育孩子的特点是:过于严格的道德教育,看事情过于黑白分明,僵化的等级观念,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过于强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担心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会严格限制孩子跟同伴交往,使孩子不能从跟同伴的交往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因而发展不出良好的人际能力。这样,孩子会慢慢变得没有兴趣跟人交往,害怕跟人交往。当他们进入大学,面对来自不同生活环境的同学所构成的人际环境时,就会产生人际的困难。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他们对同学的言谈举止难以做出适当的反应,加之他们的自尊心又特别敏感,很容易产生挫伤和困惑,暗自生出许多猜疑与敌意,回避跟同学相处,渐渐从群体中脱离开来,像一只孤兽,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内心陷入冲突和烦躁不安,结果就把一腔压抑的情绪发泄到父母身上。正是在这个时候,父母惊呆了:过去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他们的表现如:处处挑剔父母,跟父母为难,时而有极端的情绪与行为;抱怨同学不好,抱怨大学不好,要求退学,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有时候,学校害怕会有麻烦,父母对孩子有担心,就真的同意孩子退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回到家中,会更加焦躁,沉溺于网络,过白天与黑夜颠倒的生活,渐渐发展出一些心理症状。
从不玩耍
许多家长以为,孩子一心学习,从不玩耍,这才是好孩子。殊不知,这里可能潜伏着危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从不玩耍,这本身就是问题。在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看来,玩耍是人类五大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我们看人类的各种创造性活动,跟玩耍的性质十分相近。从不玩耍的孩子,成长的空间狭窄,成长的经验有限,自发性、创造力发展不出来。这就应了西方人的一句谚语:只会学习,从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许多人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却不知道一个定义:天才就是兴趣。那些在幼年时期,玩耍的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的人,他们后来把工作变成了玩耍,这样的人就是天才。那些在幼年从不玩耍的人,在长大成人之后,反而厌倦工作,不合时宜地沉迷某种幼稚的游戏。在中国的教育中,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孩子自幼被剥夺玩耍,强迫学习,读了大学之后,开始玩耍,迷恋网游或者其他。这里有一个很深的动因:因为幼年时期从不玩耍,他们内心里有一个空缺,就会在时过境迁之后追求补偿性的满足。曾有一位求助的大学生在面谈中表示,网络游戏让他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好像找回了童年缺失的某种感觉。
受到过度保护, 百拇医药
“从天堂来的孩子”自幼习惯于遵从家长和老师的指令,按他人设定的目标行事,他们的思维可能变得刻板、僵化、非此即彼、黑白分明。当他们进入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要求他们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心理咨询的经验给我们的教育一个重要提醒:不要太要求孩子听话,不要太赞赏孩子听话,这样做可能抑制孩子的自发性、创造力的发展,以至于把他们塑造成一种工具性的人格。
很少跟同伴交往
“从天堂来的孩子”来自单纯的家庭环境,父母养育孩子的特点是:过于严格的道德教育,看事情过于黑白分明,僵化的等级观念,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过于强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担心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会严格限制孩子跟同伴交往,使孩子不能从跟同伴的交往中获得经验和乐趣,因而发展不出良好的人际能力。这样,孩子会慢慢变得没有兴趣跟人交往,害怕跟人交往。当他们进入大学,面对来自不同生活环境的同学所构成的人际环境时,就会产生人际的困难。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他们对同学的言谈举止难以做出适当的反应,加之他们的自尊心又特别敏感,很容易产生挫伤和困惑,暗自生出许多猜疑与敌意,回避跟同学相处,渐渐从群体中脱离开来,像一只孤兽,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内心陷入冲突和烦躁不安,结果就把一腔压抑的情绪发泄到父母身上。正是在这个时候,父母惊呆了:过去这么好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他们的表现如:处处挑剔父母,跟父母为难,时而有极端的情绪与行为;抱怨同学不好,抱怨大学不好,要求退学,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有时候,学校害怕会有麻烦,父母对孩子有担心,就真的同意孩子退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回到家中,会更加焦躁,沉溺于网络,过白天与黑夜颠倒的生活,渐渐发展出一些心理症状。
从不玩耍
许多家长以为,孩子一心学习,从不玩耍,这才是好孩子。殊不知,这里可能潜伏着危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从不玩耍,这本身就是问题。在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看来,玩耍是人类五大基本心理需求之一。我们看人类的各种创造性活动,跟玩耍的性质十分相近。从不玩耍的孩子,成长的空间狭窄,成长的经验有限,自发性、创造力发展不出来。这就应了西方人的一句谚语:只会学习,从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傻(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许多人希望孩子成为天才,却不知道一个定义:天才就是兴趣。那些在幼年时期,玩耍的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的人,他们后来把工作变成了玩耍,这样的人就是天才。那些在幼年从不玩耍的人,在长大成人之后,反而厌倦工作,不合时宜地沉迷某种幼稚的游戏。在中国的教育中,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孩子自幼被剥夺玩耍,强迫学习,读了大学之后,开始玩耍,迷恋网游或者其他。这里有一个很深的动因:因为幼年时期从不玩耍,他们内心里有一个空缺,就会在时过境迁之后追求补偿性的满足。曾有一位求助的大学生在面谈中表示,网络游戏让他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好像找回了童年缺失的某种感觉。
受到过度保护,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