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不知道(1)
∷引 子
有一位女性求助者,数年思考“原罪”问题,如此认真、执著、锲而不舍,把所有的神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的知识和智慧集中起来,也不能回答她的“为什么”。在接受面谈的过程中,她似乎还在苦思冥想,又很急切地想从我这里得到答案……
问题表现:为什么
人先天被赋予一种求知欲,从一出生,人就开始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周遭的环境,了解事物的根源和行为的动机。生命早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十万个为什么”,正像伊甸园里的情景,反映的是人性的一个根本欲求:想知道一切。关于求知的欲望,“上帝”有一个重要的提醒—他对亚当说:“园中其他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前一句讲的是自由—求知是生命的动力,人生的乐趣,是人获得自由、实现价值的一条途径;后一句讲的是规范—求知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可能知道一切,但是,人的内心有一个源自本能的倾向—要求绝对自由,拒不接受规范。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听到“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亚当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什么?”对这个问题,“上帝”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的态度,对我们从事心理咨询恰恰是一个提醒。
从事心理咨询这些年,遇到许多求知欲极其旺盛的人,他们是成人,却滞留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总是非常认真(也是天真)地问着“为什么”。有些人反复问:为什么要有“原罪”这个词?为什么书上写“跟人谈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为什么考试只差两分?为什么我的“眼睛干涩”或“颈椎不直”或“两边脸不对称”?还有一些人总担心会发生某些可怕的事情,包括“会不会有陨石正好落在我头上把我砸死”,“宇宙是不是从一开头就错了”,等等。如果你说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又会问许多个“为什么”,没完没了,而且,他们不仅问“为什么”,还问“为什么我总问‘为什么’?”
面对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有些咨询师会竭尽全力提供答案,热心得简直想把自己撕成碎片来喂养对方,让对方得到满足。结果往往是,当事人并不接受咨询师的答案,反而从这些答案里繁衍出更多的“为什么”来。也有咨询师驳斥当事人的“为什么”,要跟对方辩出个黑白分明的真理来,结果把辅导变成一场无休无止的辩论,弄得双方都很沮丧,而且,咨询师真的就比求助者掌握更多的真理吗?举个例子,有一个求助者整天担心陨石会落下来正好砸在他头上,咨询师如果说:这怎么可能?对方就会问:为什么不可能?你可以证明这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吗?从绝对的角度来看,咨询师没有办法提供证明。也有的咨询师会劝说当事人“不要这么认真”,但这也没起什么作用。求助者会说,只有找到答案,他们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咨询师需要了解,来访者问“为什么”,真的是在求知吗?心理咨询只是提供知识或答案就可以了吗?我发现,“为什么”其实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它不受求知欲的驱动,而是受到不安全感的操纵。当事人在什么地方询问“问什么”,症状就在什么地方发生。, http://www.100md.com
有一位女性求助者,数年思考“原罪”问题,如此认真、执著、锲而不舍,把所有的神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法学家的知识和智慧集中起来,也不能回答她的“为什么”。在接受面谈的过程中,她似乎还在苦思冥想,又很急切地想从我这里得到答案……
问题表现:为什么
人先天被赋予一种求知欲,从一出生,人就开始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探索—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周遭的环境,了解事物的根源和行为的动机。生命早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十万个为什么”,正像伊甸园里的情景,反映的是人性的一个根本欲求:想知道一切。关于求知的欲望,“上帝”有一个重要的提醒—他对亚当说:“园中其他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前一句讲的是自由—求知是生命的动力,人生的乐趣,是人获得自由、实现价值的一条途径;后一句讲的是规范—求知不是生命的全部,人不可能知道一切,但是,人的内心有一个源自本能的倾向—要求绝对自由,拒不接受规范。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听到“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亚当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什么?”对这个问题,“上帝”不予回答。而这种不予回答的态度,对我们从事心理咨询恰恰是一个提醒。
从事心理咨询这些年,遇到许多求知欲极其旺盛的人,他们是成人,却滞留在“十万个为什么”的阶段,总是非常认真(也是天真)地问着“为什么”。有些人反复问:为什么要有“原罪”这个词?为什么书上写“跟人谈话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为什么考试只差两分?为什么我的“眼睛干涩”或“颈椎不直”或“两边脸不对称”?还有一些人总担心会发生某些可怕的事情,包括“会不会有陨石正好落在我头上把我砸死”,“宇宙是不是从一开头就错了”,等等。如果你说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又会问许多个“为什么”,没完没了,而且,他们不仅问“为什么”,还问“为什么我总问‘为什么’?”
面对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有些咨询师会竭尽全力提供答案,热心得简直想把自己撕成碎片来喂养对方,让对方得到满足。结果往往是,当事人并不接受咨询师的答案,反而从这些答案里繁衍出更多的“为什么”来。也有咨询师驳斥当事人的“为什么”,要跟对方辩出个黑白分明的真理来,结果把辅导变成一场无休无止的辩论,弄得双方都很沮丧,而且,咨询师真的就比求助者掌握更多的真理吗?举个例子,有一个求助者整天担心陨石会落下来正好砸在他头上,咨询师如果说:这怎么可能?对方就会问:为什么不可能?你可以证明这事绝对不可能发生吗?从绝对的角度来看,咨询师没有办法提供证明。也有的咨询师会劝说当事人“不要这么认真”,但这也没起什么作用。求助者会说,只有找到答案,他们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咨询师需要了解,来访者问“为什么”,真的是在求知吗?心理咨询只是提供知识或答案就可以了吗?我发现,“为什么”其实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它不受求知欲的驱动,而是受到不安全感的操纵。当事人在什么地方询问“问什么”,症状就在什么地方发生。,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