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传染病
中医文化随笔55·传染病
传染病在中医里面叫做疫(疠)。中医认为有五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即不邪干。”大意是说,五疫到来的时候,互相传染,不管老少大小,病状都相似,避免毒气(传染源),邪气就不会干扰自己。这里指出了五疫(疠)邪是有“毒”的。五疫(疠)合于五行,木疫合风淫、火疫合热淫、土疫合湿淫、金疫合燥淫、水疫合寒淫。
疫又有寒疫与瘟疫之分。
寒疫一般有两种:
1、指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时行寒疫,俗称感冒(流感),因感受暴寒而发的疫病。《外台秘要》卷三:“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一名‘时行伤寒’。”证见头痛,身疼,发热,无汗,或作呕逆,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
, 百拇医药
2、指疫疠(急性传染病)的属于阴性的症状。《说疫全书》卷二:“寒疫……当天气方温热之时,而凄风苦雨骤至,毛窍正开,为寒气所束,众人同病,乃天实为之,故亦得以疫名也。”说的是天气方温热之时却被寒气所袭而引起的病症,常有畏寒发热、咳嗽、气壅(yōng,堵塞)痰喘、胸部痞(pǐ,堵塞不舒)痛、鼻塞声重和涕唾稠粘等症。
所谓瘟疫,是感受疫病之气,造成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此症为肠胃湿热郁蒸而发,再加上晦浊之气从口鼻吸入,以达于膜原,于是中腑蒸腾,百病俱发。临床以初起壮热,头身疼痛,或伴见烦躁,腹痛泄泻为其主要特征,甚则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惊厥、昏迷。
关于膜原,王冰注:“膜,谓鬲(膈)间之膜;原,谓鬲(膈)肓(huāng,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中医认为这是药力难以达到的部位)之原。”由此推断,膜原是指胸膜与膈间的位置。邪在膜原为半表半里证。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瘟)疫。”指出了瘟疫是气候不合时令,邪气内侵,人们正气不足而导致的。
, 百拇医药
所以,对于疫(疠)的防治,《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pìn)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指出对于疫(疠)传染病,首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一身正气;其次“避其毒气”,切断或远离传染源;再有,如果没有办法避开传染源的话,要做到不被传染源所干扰,也就是说疫(疠)邪气从鼻子(天牝)中进入的话,就要从脑中除去,这样邪气就不会干扰自己。
关于第一种方法是讲真正地主动预防;第二种,切断传染源是应急的预防办法;第三种方法,面对病邪,中医认为首先从心理上要占上风(相当于西医讲的提高人体的高免疫力),提高正气去防范传染源,并列举了几种作意方法,来从心理上抵御疫(疠)邪气的侵袭。《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气出于脑,即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另外还有一种作意方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即在春分尚未日出的时候想着吐出鼻子传递过来的邪气。除了配合其他的医学防治方法外,这些作意方法也可以作为我们的防治参考。
2006年11月22日于北京, 百拇医药
传染病在中医里面叫做疫(疠)。中医认为有五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即不邪干。”大意是说,五疫到来的时候,互相传染,不管老少大小,病状都相似,避免毒气(传染源),邪气就不会干扰自己。这里指出了五疫(疠)邪是有“毒”的。五疫(疠)合于五行,木疫合风淫、火疫合热淫、土疫合湿淫、金疫合燥淫、水疫合寒淫。
疫又有寒疫与瘟疫之分。
寒疫一般有两种:
1、指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时行寒疫,俗称感冒(流感),因感受暴寒而发的疫病。《外台秘要》卷三:“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一名‘时行伤寒’。”证见头痛,身疼,发热,无汗,或作呕逆,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
, 百拇医药
2、指疫疠(急性传染病)的属于阴性的症状。《说疫全书》卷二:“寒疫……当天气方温热之时,而凄风苦雨骤至,毛窍正开,为寒气所束,众人同病,乃天实为之,故亦得以疫名也。”说的是天气方温热之时却被寒气所袭而引起的病症,常有畏寒发热、咳嗽、气壅(yōng,堵塞)痰喘、胸部痞(pǐ,堵塞不舒)痛、鼻塞声重和涕唾稠粘等症。
所谓瘟疫,是感受疫病之气,造成流行的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此症为肠胃湿热郁蒸而发,再加上晦浊之气从口鼻吸入,以达于膜原,于是中腑蒸腾,百病俱发。临床以初起壮热,头身疼痛,或伴见烦躁,腹痛泄泻为其主要特征,甚则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惊厥、昏迷。
关于膜原,王冰注:“膜,谓鬲(膈)间之膜;原,谓鬲(膈)肓(huāng,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中医认为这是药力难以达到的部位)之原。”由此推断,膜原是指胸膜与膈间的位置。邪在膜原为半表半里证。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瘟)疫。”指出了瘟疫是气候不合时令,邪气内侵,人们正气不足而导致的。
, 百拇医药
所以,对于疫(疠)的防治,《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pìn)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指出对于疫(疠)传染病,首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一身正气;其次“避其毒气”,切断或远离传染源;再有,如果没有办法避开传染源的话,要做到不被传染源所干扰,也就是说疫(疠)邪气从鼻子(天牝)中进入的话,就要从脑中除去,这样邪气就不会干扰自己。
关于第一种方法是讲真正地主动预防;第二种,切断传染源是应急的预防办法;第三种方法,面对病邪,中医认为首先从心理上要占上风(相当于西医讲的提高人体的高免疫力),提高正气去防范传染源,并列举了几种作意方法,来从心理上抵御疫(疠)邪气的侵袭。《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气出于脑,即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另外还有一种作意方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即在春分尚未日出的时候想着吐出鼻子传递过来的邪气。除了配合其他的医学防治方法外,这些作意方法也可以作为我们的防治参考。
2006年11月22日于北京,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