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健康的维护(1)
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表现,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了。但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呢?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内涵的。
(一) 心理健康的要求
一般认为,如果能做到以下这些,就达到了心理健康的要求了。
1. 心情愉快。情绪不佳,会降低人体免疫力,易诱发许多疾病。因此,要心胸开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合理用脑。常读书看报,勤思考,不但会冲淡烦躁,还可使脑力活动旺盛,推迟脑细胞的退化。
3. 正确对待疾病。定期检查身体,如发现患有某种疾病,应及时治疗,切勿紧张、疑虑,更不要恐惧、悲观失望。
4. 家庭和睦。少固执己见,多尊重老伴,不必唠叨没完,家庭气氛和谐、关系融洽,生活才会幸福美满,从而促使心理健康。
5. 开拓兴趣范围。要培养兴趣,要有所爱好,特别是离退休在家的人,不要无所事事。可以从事绘画、书法、音乐、下棋等。
6. 充足睡眠。一旦疲劳过度,生理功能就恢复较慢,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7. 经常交往。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宽容、友善;助人为乐、积德行善;常与亲朋好友谈心,交流感情。
8. 调理饮食。多吃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食盐。
(二) 心理健康的要素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水等,一个都不能少。心理健康也同样需要营养素,而且这些"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影响生理健康。那么,对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1. 爱的接受与付出
现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单指情爱,还包括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爱伴随人的一生,并且有接受有付出。付出的爱实际上包括了爱自己、爱他人与爱社会。爱自己,就应该做到自我调适,不自卑、不骄傲;爱他人,就应该做到宽容、忍耐、相让;爱社会,则是注重奉献、表达感激、尽力回报。
不能正常得到爱或不能主动地付出爱,都会造成精神失衡,进而影响健康。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主要是情侣和夫妻之爱,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青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增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关键也在于爱。上面这些都是被爱,这只是爱的一个方面。爱的另一方面,是付出爱。一般认为,比起经常得到爱的人,经常付出爱的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更高。因此,善于关爱他人,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心理平衡的行为方式。 而且与被爱不同,付出的爱可以由自己主动掌握,可以源源不断地实施,在实施付出爱的同时,获得持久的好心情。
2. 学会积极适应
适应是一种生活姿态,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环境改变需要适应,生活变故需要适应,地位变迁需要适应,如果不能适应,就会出现心理波折。适应也有多种方式,消极的适应是一种不健康的适应,它以牺牲发展为代价,逆来顺受,"打掉牙往肚里咽",久而久之,会导致精神疾病。而积极的适应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改变自己,顺应环境或顺应环境中的某些变革;二是不断地抗争和选择,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没有人愿意自找倒霉,但危机一旦降临,躲是躲不过的,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去积极适应。
也许您正在抱怨环境如何不好,也许您正面临危机而焦虑不安,以下这则故事可能会对您有所启发: 某地区有一条河,两岸都有鹿群活动,但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及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差别为何如此大呢?后来,经过人们考察分析才得知,原来河北岸有狼而南岸没有。鹿绝不会希望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
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势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人积极去适应生活变化,就会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做好积极适应,应该做到以下这些:
(1) 危机意识。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丢进沸水里,这只青蛙立刻就蹦出了水面,死里逃生了。半小时以后,又把这只逃跑的青蛙放进盛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加热,青蛙开始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温水,等到水温使它忍受不住时,它欲跳无力,终于葬身于沸水之中。人们或许会可怜这只不幸的青蛙,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也许它就是我们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再现。因此,越是在"悠闲"的环境中,越要有危机意识。
(2) 转换视角。我们对于自己最大的才能总不能认识,生命中的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才能把它催唤出来。对于生活的磨炼,有人认为是不幸,有人则把它看作是发展的机会。曾有记者采访球王贝利,问他的儿子将来是否会跟他一样有名,他说:"不可能,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穷人,而他的父亲不是。", http://www.100md.com
(一) 心理健康的要求
一般认为,如果能做到以下这些,就达到了心理健康的要求了。
1. 心情愉快。情绪不佳,会降低人体免疫力,易诱发许多疾病。因此,要心胸开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合理用脑。常读书看报,勤思考,不但会冲淡烦躁,还可使脑力活动旺盛,推迟脑细胞的退化。
3. 正确对待疾病。定期检查身体,如发现患有某种疾病,应及时治疗,切勿紧张、疑虑,更不要恐惧、悲观失望。
4. 家庭和睦。少固执己见,多尊重老伴,不必唠叨没完,家庭气氛和谐、关系融洽,生活才会幸福美满,从而促使心理健康。
5. 开拓兴趣范围。要培养兴趣,要有所爱好,特别是离退休在家的人,不要无所事事。可以从事绘画、书法、音乐、下棋等。
6. 充足睡眠。一旦疲劳过度,生理功能就恢复较慢,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7. 经常交往。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宽容、友善;助人为乐、积德行善;常与亲朋好友谈心,交流感情。
8. 调理饮食。多吃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食盐。
(二) 心理健康的要素
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水等,一个都不能少。心理健康也同样需要营养素,而且这些"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进而影响生理健康。那么,对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1. 爱的接受与付出
现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单指情爱,还包括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爱伴随人的一生,并且有接受有付出。付出的爱实际上包括了爱自己、爱他人与爱社会。爱自己,就应该做到自我调适,不自卑、不骄傲;爱他人,就应该做到宽容、忍耐、相让;爱社会,则是注重奉献、表达感激、尽力回报。
不能正常得到爱或不能主动地付出爱,都会造成精神失衡,进而影响健康。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主要是情侣和夫妻之爱,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青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增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关键也在于爱。上面这些都是被爱,这只是爱的一个方面。爱的另一方面,是付出爱。一般认为,比起经常得到爱的人,经常付出爱的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更高。因此,善于关爱他人,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心理平衡的行为方式。 而且与被爱不同,付出的爱可以由自己主动掌握,可以源源不断地实施,在实施付出爱的同时,获得持久的好心情。
2. 学会积极适应
适应是一种生活姿态,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环境改变需要适应,生活变故需要适应,地位变迁需要适应,如果不能适应,就会出现心理波折。适应也有多种方式,消极的适应是一种不健康的适应,它以牺牲发展为代价,逆来顺受,"打掉牙往肚里咽",久而久之,会导致精神疾病。而积极的适应是一种健康的适应,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改变自己,顺应环境或顺应环境中的某些变革;二是不断地抗争和选择,以积极的态度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没有人愿意自找倒霉,但危机一旦降临,躲是躲不过的,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去积极适应。
也许您正在抱怨环境如何不好,也许您正面临危机而焦虑不安,以下这则故事可能会对您有所启发: 某地区有一条河,两岸都有鹿群活动,但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及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差别为何如此大呢?后来,经过人们考察分析才得知,原来河北岸有狼而南岸没有。鹿绝不会希望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
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势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人积极去适应生活变化,就会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做好积极适应,应该做到以下这些:
(1) 危机意识。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丢进沸水里,这只青蛙立刻就蹦出了水面,死里逃生了。半小时以后,又把这只逃跑的青蛙放进盛冷水的锅里,然后慢慢加热,青蛙开始悠然自得地享受着温水,等到水温使它忍受不住时,它欲跳无力,终于葬身于沸水之中。人们或许会可怜这只不幸的青蛙,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也许它就是我们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再现。因此,越是在"悠闲"的环境中,越要有危机意识。
(2) 转换视角。我们对于自己最大的才能总不能认识,生命中的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才能把它催唤出来。对于生活的磨炼,有人认为是不幸,有人则把它看作是发展的机会。曾有记者采访球王贝利,问他的儿子将来是否会跟他一样有名,他说:"不可能,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穷人,而他的父亲不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