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养生保健2 > 养生诀窍健康是想出来的
编号:11843728
不良心境与心身疾病:中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4日 养生诀窍健康是想出来的
     形神统一为健康状态,而形神失调则是疾病状态。

    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大约创立于春秋战国与汉代。《黄帝内经》、张仲景的《伤寒论》、王叔和的《脉经》、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以及《神农本草经》等都是该时代著名的经典医学著作。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气血以及脏腑经络,理法方药则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途径。中医以朴素的唯物论作为指导思想,医学模式属于自然哲学范畴。

    古代中医学家很早就发现,人具有“身”和“心”两个方面。《黄帝内经》对心身医学现象进行了传神的描述。躯体称为“形”,心理称为“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功能的表现。从起源看,“形”具而“神”生;而从功能作用而言,“神”又是“形”的主宰,是生命现象的标志,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与“形”相互依存。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则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在病理上,“形衰则神无所主,神乱则形有所伤”。形神统一是健康状态,而形神失调则是疾病状态。

    中医将“神”归属于具体器官的活动。“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在其主管的体制下,又细分为神、魄、魂、意、志。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可以导致心理甚至心身疾病,并分别对应相关脏器: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虽然这种心身理论的抽象思辨成分比较多,但在古代就如此注重研究心身生理与病理的关系,并进行了理论思考,已经相当难能可贵。

    在中医文献中也记载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心身疾病案例。其中介绍了一些有效治疗心身疾病的中医方药。还提出,可应用五行生克、情志相胜的理论做心理治疗,即“悲胜思,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其中某些记载和论述,对今天发展心身医学仍有不小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