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太医院的完善
太医院是专门为皇室成员及王公大臣防病治病的宫廷医疗机构。据史书记载,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数千年间,历朝历代都设有为最高统治者防病治病的太医院。经过几千年的沿革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太医院已经逐渐完善起来。
太医院是太医们候旨待诏、讲论医学及传习医学之衙门,即宫廷医生的行政管理机构。太医院的职责是,“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归内务府直接管辖,名为“医院”,实无病人出入,只有医生往来。太医院设有传授医学知识的教习厅,亦是医学教育机构,在宫廷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已有相当规模。明代太医院设置13科,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科、疮疡、接骨、金鏃、按摩和祝由。清代的太医院分科,曾数度变动,顺治年间为11科,后由于合并或取消而逐渐减少,至同治年间只剩下5科,即大方脉(包括明代的大方脉、伤寒、妇人科)、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科、外科。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医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位。太医院的院长叫院使,为五品官,副院长叫左院判,官居六品。御医15人,官居八品。另有吏目30人,医士40人,医员30人,统称官士。还有制药人员若干。清廷御医多来自江苏、浙江一带。这是因为,温病学等重大的医学创造与发明多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南水乡之缘故。
从时间上看,从清兵入关到乾隆末年(公元1644年~1795年),是清朝政治、经济的黄金时期,也是清代宫廷医学建立、健全并发展到全盛的阶段。在这期间,先后建立了太医院、御药房等宫廷医药机构,制订了一整套医官升迁制度和医学知识传习与考核办法,促进了宫廷医学的发展。
由于机构趋于完善,太医院的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起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温病学、人痘接种术、活血化瘀法及方法繁多的外治法,在太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太医院还重视医疗调理、医学基础理论的研修和药材的地道性。
尤其重要的是,中医历来主张的注重“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产生了一批预防和治疗急性传染病的药方。同时,在中国的西洋人也纷纷到太医院求医问药,宫廷医学也随之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http://www.100md.com
太医院是太医们候旨待诏、讲论医学及传习医学之衙门,即宫廷医生的行政管理机构。太医院的职责是,“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归内务府直接管辖,名为“医院”,实无病人出入,只有医生往来。太医院设有传授医学知识的教习厅,亦是医学教育机构,在宫廷医学的继承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的太医院已有相当规模。明代太医院设置13科,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科、疮疡、接骨、金鏃、按摩和祝由。清代的太医院分科,曾数度变动,顺治年间为11科,后由于合并或取消而逐渐减少,至同治年间只剩下5科,即大方脉(包括明代的大方脉、伤寒、妇人科)、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科、外科。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医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位。太医院的院长叫院使,为五品官,副院长叫左院判,官居六品。御医15人,官居八品。另有吏目30人,医士40人,医员30人,统称官士。还有制药人员若干。清廷御医多来自江苏、浙江一带。这是因为,温病学等重大的医学创造与发明多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南水乡之缘故。
从时间上看,从清兵入关到乾隆末年(公元1644年~1795年),是清朝政治、经济的黄金时期,也是清代宫廷医学建立、健全并发展到全盛的阶段。在这期间,先后建立了太医院、御药房等宫廷医药机构,制订了一整套医官升迁制度和医学知识传习与考核办法,促进了宫廷医学的发展。
由于机构趋于完善,太医院的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起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温病学、人痘接种术、活血化瘀法及方法繁多的外治法,在太医院得到广泛应用;太医院还重视医疗调理、医学基础理论的研修和药材的地道性。
尤其重要的是,中医历来主张的注重“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产生了一批预防和治疗急性传染病的药方。同时,在中国的西洋人也纷纷到太医院求医问药,宫廷医学也随之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