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吃鱼长智慧
如果有个六岁小孩问你:“农夫哪儿来的?”你会怎么回答?或许你会说: 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是高超的猎食采集者;他们咬骨髓、挖块茎、采集果实种子、抓鱼,生活一片美好。经过一段时间,聪明的人开始想办法让食物供给更稳定可靠,且能与其他人分享。于是这些创新者,开始驯化较小型的野牛,且栽下较大的野草种子。最后,拥有这些新技术的族群,卸下了永无止境的奔波,定居下来种植谷物与豢养动物以取得奶和肉。他们成了农夫。有关农业崛起,理查·曼宁(Richard Manning)的推测稍有不同: 他相信第二古老的专业不是农业,而是渔业。在《反谷》(Against the Grin)书里,曼宁想象早期人类喜欢住在邻近可稳定取得鱼类的地方。他们寻找有好水的环境,等待肥美的鱼季来临;“在那之后”,他们才去后院开始牧养及收割野生动植物。克鲁麦农人(CroMagnon,分布欧洲的现代智人)在山洞壁上刻画肥大的鲑鱼,是肯定鲑鱼重要性的标记。从在树林间飞荡(如我们热爱水果的灵长类表亲)到成为猎食采集者,最终变为农夫,这段转变时期的部分历史,就由渔人(Homo piscator)填写。古人类学家长久以来,困惑于“失落的环节”——我们与黑猩猩和大猩猩共同的祖先,他们的骨骼(如谜一般)在化石记录中付之阙如。有关我们人类从离开树到定居于平原前这段时期,海洋生物学家艾利斯特·哈帝(Alister Hardy)于一九六○年提出全新理论。假设我们花了数百万年的时间住在浅水区域,如水生哺乳类动物,包括海豚、河马和海牛,那会怎么样?根据伊莲·摩根(Elaine Morgan)的著作《女人的起源》,哈帝的“水猿理论”可以彻底解释人类独有的特征: 体表无毛、皮下脂肪、丰满的乳房、婴儿喜欢游泳、面对面的*姿势……不过祖先曾住水里的想法最令人折服的地方,在于人对鱼类的依赖。当然,水猿的想法并没有广被采纳。然而,专家确实赞同古人对鱼的偏好。许多化石说明,约两百万年前,至少有三种亚科原人住在东非大裂谷近淡水的湖区。臼齿平坦宽阔的,饮食明显以植物为主、高纤;另一群牙齿较小,理所当然多半吃小型水果、莓果,偶尔吃蛋或啮齿类动物。第三种则是后来的人类祖先,巧人(Homo habilis)。他们因使用的工具包括鱼叉和网子,又被称为“匠人”,是杂食者,喜欢吃鱼。无论古人是住水里还是住水边,对人类取得ω3、DHA与EPA都很方便,这三种营养是发展视觉、心智、代谢与荷尔蒙功能的必需品,是鱼独有的养分。身体可以由植物中另一种ω3,α次亚麻油酸来合成所需的DHA和EPA,但转换比较没效率。制造过程需要维生素B6、镁、钙与锌;并且会被反式脂肪、可体松、酒精与糖所阻碍。此外,α次亚麻油酸的植物来源包括胡桃、亚麻籽油、菜子油、马齿苋。因此,一直到现在,鱼类仍是这些优质脂肪的最佳来源。这是素食者的两难;或许未来可以从海藻制造DHA与EPA解决这个问题。DHA与EPA对脑部很重要。就像骨髓一样,它也帮助人类的脑子长得比草食动物更大、更快。鱼是补脑食物。前面说过,脑部有六成是脂肪,当中的“一半”为DHA。安德鲁·史多尔()医生在《ω3的影响》(Omega3 Connection)里直接点出:“少了大量DHA,我们的脑或许就无法进化。”,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