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112
婚姻的意义提摩太.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30日
第1页
第7页
第15页
第24页
第42页
第228页

    参见附件(1356KB,243页)。

     婚姻的意义是提摩太凯勒写的关于婚姻问题的书籍,作者在研究圣经的基础上,以自己几十年的婚姻经验,向读者展示了婚姻的奥秘,力量,精髓以及使命,也适合单身的人阅读。

    内容简介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灵魂伴侣;成功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最佳途径。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凯勒指出,婚姻是一种荣耀的关系,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和最神秘的关系;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与妻子凯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作者简介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牧师。 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其他作品包括《中心教会》、《诸神的面具》、《慷慨的正义》等。凯茜·凯勒(Kathy Keller),凯勒妻子,毕业于戈登-康威尔神学院。

    婚姻的意义章节预览

    第一章婚姻的奥秘

    第二章婚姻的力量

    第三章婚姻的精髓

    第四章婚姻的使命

    第五章至亲的外人

    第六章拥抱“别人”

    第七章单身与婚姻

    第八章性爱与婚姻

    跋

    附录 决策过程与两性角色

    婚姻的意义提摩太截图

    婚姻的意义

    [美]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凯西·凯勒(Kathy Keller) 著

    杨基 译

    上海三联书店目录

    引言

    第1章 婚姻的奥秘

    第2章 婚姻的力量

    第3章 婚姻的精髓

    第4章 婚姻的使命

    第5章 爱那个陌生人

    第6章 拥抱“他者”

    第7章 单身与婚姻

    第8章 性爱与婚姻

    跋

    附录:决策过程与性别角色

    致谢注释引言

    神,普天下婚姻的成全者,使你们的心合而为一。

    莎士比亚,《亨利五世》一本适合已婚者的书

    这本书是一棵靠三支深根滋养的大树。第一支根是我与妻子凯西三

    十七年的婚姻生活。1

    我在她的帮助下写作这本书,第6章“拥抱‘他

    者’”更是由她本人所写。第1章提请读者注意,当代文化把“心灵伴侣”定

    义为“完全合得来的人”。然而,一旦开始过日子,双方都发现对方并不

    称心如意。我最早认识凯西是通过她姐姐苏珊,当时苏珊和我都在巴科

    内尔大学读书。苏珊常对凯西说起我的事,又常向我提起凯西。凯西很

    年轻的时候就接受了基督信仰,带她信主的是C.S.路易斯(C.S.Lewis)的

    名著《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2

    凯西催苏珊向我推荐

    这个系列作品。我读了以后深受感动,接着又读了路易斯的其他作品,同样感到震撼。1972年,我和凯西考进同一所学校,就是波士顿北岸的

    戈登—康维尔神学院。我们很快就发现彼此有路易斯所说的“神秘之

    线”,就是那条让不同的个体成为密友乃至爱人的“神秘之线”。

    你可能已经发现,有一条“神秘之线”把自己特别爱读的书串起

    来。你心里知道,这些书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让你忍不住喜欢它

    们,尽管很难讲清楚……你终于遇见一个与你心有灵犀的人——你

    生来就喜欢的东西,他也颇有感触——一生不变的友谊不正是在你

    们相遇之时诞生的吗?3

    我们的友谊逐渐发展成爱情,然后又从弱不经风的新婚成长为久经

    考验、牢不可破的“金婚”。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我们先后经历

    了“投珠于猪”谈话、“脏尿布”冲突、“砸结婚纪念瓷碟”事件,还有这本

    书里所讲的家庭史当中的许多糗事——这一切都是通往美满婚姻崎岖道

    路上的里程碑。和很多当代年轻夫妇一样,我们也发现婚姻要比原先想

    象的困难得多。婚礼结束,当我们唱着赞美诗《稳固根基》走出教堂大

    门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首歌的某些歌词多么切合现实生活,根本没料

    到培养稳固的婚姻竟然如此艰难。

    虽然有患难,经过火试炼,我必赐给你,丰足的恩典;

    患难与试炼,无法将你害,你必成精金,必永不朽坏。4

    所以,这本书适合那些认清现实的夫妇:他们发现每天的婚姻生活

    非常艰难,并且想寻找实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经受住婚姻中排山倒海般

    的艰巨考验并借此成熟。我们这个社会对婚姻的看法总体上是悲观的,所以有句俗话说,“蜜月结束了”。这本书正适合那些亲身体验到“蜜月

    结束了”的人,适合那些从爱情天堂“砰”地一声摔回地球的人。一本适合未婚者的书

    本书的第二支根是我长期在大城市牧会的经验:纽约有几百万单身

    成年人,仅在我们教会就有好几千。我们教会(位于纽约曼哈顿的救赎

    主长老会)真是朵奇葩:我们是一间很大的教会,而且多年来,多数会

    众是单身。几年前,聚会人数快到四千的时候,我问一位著名的教会顾

    问:“你知道几个像我们这么大的教会有三千单身者?”他说:“就我所

    知,你们是独一无二的。”

    凯西和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纽约市中心牧会的时候,常常惊讶

    地发现西方文化对婚姻的态度可谓爱恨交加。在纽约,我们开始接触各

    种反对婚姻的声音,这些声音如今已经成了社会主流:婚姻原本关乎社

    会财产分配,今天这个制度已经解体;婚姻摧毁自我身份认同,迫害妇

    女;婚姻扼杀激情,不适合人类心理学现实;婚姻“只是一张纸”,只会

    让爱情变得复杂;诸如此类。这些说法似乎很有智慧,但它们下面隐藏

    着一个痛苦情绪的陷阱,而这些不良情绪来自于各种消极的婚姻生活体

    验和家庭生活体验。

    1991年秋天,我们在纽约市的侍奉刚开始不久,我做了一个为期九

    周的婚姻系列证道。这是救赎主教会最受欢迎的系列证道。我首先得向

    一群多数未婚的会众解释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讲婚姻。我的理由是,今天单身的人需要正确地看待婚姻:他们既需要看到婚姻严酷的现实,又需要看到婚姻荣耀的未来。我当年所讲的话,仍然适合今天的单身读

    者。这本书也是给他们读的。

    预备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读了好些讲婚姻的基督教书籍,这些书多

    是为了帮助已婚者处理具体的问题。这本书也有这个实际的用处,但这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让人有正确的婚姻观,让已婚者和未婚者按照圣经来

    认识婚姻的本质。合乎圣经的婚姻观可以帮助已婚的人纠正各种正在损

    害他们婚姻生活的错误观念,也可以帮助未婚者避免“过于渴望婚

    姻”和“过于恐惧婚姻”这两种有害态度。同样,一本基于圣经的讲婚姻

    的书,也会帮助每个读者更好地寻找将来的配偶。一本合乎圣经的书

    这本书的材料还有第三个来源,而且这个来源才是最根本的。尽管

    这本书是基于我自己的婚姻体验和工作经历,但它更是基于旧约和新约

    的教导。差不多四十年前,凯西和我身为神学生,我们学习了圣经里关

    于性爱、性别和婚姻的教导。接下来十五年,我们一同把这些教导贯彻

    在婚姻生活中。然后,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我们用自己从圣经和生活

    经验中所学的教训,来引导、鼓励、辅导和教导城市年轻人,帮助他们

    正确对待性和婚姻。本书将这三个阶段的果实一一呈献给您。

    但所有这一切的根基都是圣经。

    圣经里有三种人类社会组织制度:家庭、教会和政治国家。圣经没

    说怎么管理学校,尽管学校对于社会稳定繁荣也很重要。圣经也没讲怎

    么经营企业、博物馆或医院。实际上,很多好的组织形式和人类制度,圣经都没有讲,也没有规定。所以我们可以自由地创建这些组织,并且

    按照圣经所给出的普遍人生准则,妥善加以管理。

    但婚姻不一样。正如基督教长老会《公共崇拜指导》(Book of

    Common Worship所言,“神设立婚姻制度,使人类蒙福。”进化论者以为

    人类婚姻只是进化的结果:在青铜时代,人们开始用婚姻来确立财产

    权。但婚姻可没这么简单。在《创世记》里,神创造的最顶峰,让我们

    看到神把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带到一起,使他们在婚姻里连合成为一

    体。圣经始于一场婚礼(《创世记》里亚当和夏娃的连合),又终于一

    场婚礼(《启示录》中基督与教会的连合)。婚姻是神的美意。婚姻当

    然也是人的组织,并且它反映了所有人类文化的特征。但是,人类婚姻

    的概念和根源,乃是神自己的作为,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圣经所说神对人

    类婚姻的心意。

    所以,美国长老教会主持婚礼的时候,牧师要宣告婚姻是“由神设

    立的,受神诫命规范的,蒙主耶稣基督祝福的”。凡是神所设立的,他

    必规范。既然婚姻是神发明的,那么进入婚姻的人必须竭力理解并顺服

    神对婚姻的心意。我们在生活中许多其他方面都是如此。想想你是怎么

    买车的:你买车的时候,这个机器不是你所造的,你肯定要拿起说明手册来仔细学习,听设计者的话,按照手册来正确使用和维护车辆。不听

    话就是自寻死路。

    很多人不承认神,也不承认圣经的权威,但是,凡是婚姻幸福的

    人,其实都是遵行神心意的人,不管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点。但是,有的放矢总好过盲人摸象,知道神的心意总比不知道好得多。而要知道

    神的心意,就得读圣经。

    但是,如果你想读我这本书却不相信圣经是神权威的启示,怎么

    办?也许你认为圣经在某些方面是好的,但是,在性、爱和婚姻这些问

    题上,你不相信圣经。你认为,在这些问题上,古代智慧与当代西方思

    想有很大差异,所以圣经在这些问题上是非常“落后”的。如果你这样

    想,我和我妻子还是劝你读读这本书。多年来,我们给很多人作过婚姻

    辅导,我本人在数不清的婚礼上讲过婚姻之道。我们发现,很多人虽然

    不承认圣经权威,甚至根本不信基督,但他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圣经的婚

    姻观是多么深刻,多么切合他们的实际处境。这是我们的亲身体验。很

    多人常常在婚礼之后对我说:“我一点也不信教,但你对婚姻的解释,是我听过最有益、最实事求是的解释。”

    人很难正确认识婚姻。我们都透过一副眼镜去看待婚姻,这副眼镜

    就是自己的人生经历,而这副眼镜必定是扭曲的。如果你来自一个稳定

    的家庭,父母婚姻美满,你就会觉得婚姻并非难事。于是,等你自己结

    婚的时候,会发现培养持久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你会觉得非常意外,非常沮丧。反过来,如果你父母关系糟糕,或经历过离婚的痛苦,你的

    婚姻观就可能过于谨慎或过于悲观。你可能过于担心各种关系问题,并

    且一旦出现这些问题,你就会迫不及待地说,“看吧,我早就知

    道……”,然后就放弃努力。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成长背景,都可能给

    你错误的眼光装备,让你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婚姻中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如何综合而平衡地看待婚姻呢?今天有许多心理辅

    导师写的好书,这些书可能非常实用。然而,几年以后,这种实用的婚

    姻手册就会显得过时。而圣经有许多宝贵的教训,千百年来,在各种文

    化中,圣经的教训经受住了无数人的考验。论到婚姻,有什么资源比圣

    经更值得信赖呢?本书的结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依据圣保罗在《以弗所书》5章关于婚姻的著名

    经文,因为这段经文不仅本身既丰富又完整,而且联系并解释了圣经关

    于婚姻的另一段经文:《创世记》2章。在本书第1章,我们把保罗的话

    置于今天的文化处境中,并列举圣经关于婚姻的两个最基本教导:婚姻

    是神设立的;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反映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之爱。所以

    说,福音帮我们理解婚姻,婚姻又帮我们理解福音。在第2章,我们提

    出保罗的论点:所有夫妻都需要圣灵作工。圣灵让我们认识基督救赎的

    工作,以超自然的方式帮助我们抵挡婚姻的大敌:罪恶的自我中心。我

    们需要被圣灵充满,才能各尽其责,彼此服侍。

    第3章让我们进入婚姻的核心:爱。但爱是什么?第3章讨论爱的感

    觉与爱的行为的关系,以及浪漫的激情与盟约的献身的关系。第4章讲

    的是婚姻的目的:婚姻是为了让两位属灵的朋友彼此扶持,同走天路,变成合神心意的样式。这里,我们会看到一种崭新的、深刻的幸福位于

    基督徒圣洁生活的远端。第5章提出三套彼此服侍的基本技巧,我们可

    以用这些技巧来彼此扶持,走完这条爱的旅程。

    第6章的内容是两种不同的性别如何在婚姻里彼此接纳,互相学

    习,共同成长。第7章帮助单身者利用这本书的建议来过好单身生活,并且用正确的心态来寻求婚姻。最后,第8章讨论性爱的主题:为什么

    圣经把性爱限于婚姻之内,以及如果我们接受圣经的观点,那么我们应

    当如何过单身生活和婚姻生活。5

    这本书理清了基督徒的婚姻观。前面说过,基督徒的婚姻观基于对

    圣经文本的忠实解读。这意味着,我们把婚姻定义为一男一女、一生一

    世、一夫一妻的关系。根据圣经,神对婚姻的心意是:婚姻要反映神的

    救赎之爱,就是他在基督里对我们的救赎之爱;婚姻是为了塑造品格;

    为了生育儿女、创造稳定的人类社会共同体;并且要通过两性之间彼此

    互补、牢固持久的连合来成就这一切。因此,必须强调一点:基督徒的

    婚姻愿景不可能通过两个同性实现。这是圣经所有作者完全一致的观

    点,也是这本书始终坚持的观点,尽管我们不直接讨论同性结合这个话题。

    圣经关于婚姻的教导不仅反映某个文化或某个时代的观点。圣经的

    教导挑战当代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叙事——当代西方文化认为个人自由

    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道路。与此同时,圣经也挑战传统文化的观点——传

    统文化认为不结婚的成年人是不完整的。《创世记》彻底批判了古代社

    会中的一夫多妻制,尽管这种制度在古代社会得到普遍接受;圣经生动

    地描述了一夫多妻在家庭关系中所造成的悲剧和混乱,以及一夫多妻所

    导致的痛苦,尤其是对妇女的伤害。新约作者赞美长期单身是一种合宜

    的生活方式,这种说法让当时的异教社会深感震惊。6

    总之,圣经作者

    的教导总是反对所在文化的主流信仰:圣经的教导绝非古代伦理和古代

    人社会行为的衍生品。因此,我们不能嗤之以鼻地说圣经的婚姻观彻底

    落后,只是过时的文化。正好相反,圣经充满了非常实用且高度现实主

    义的论述,以及许多激动人心的应许。而且,圣经提出这些论述和应

    许,不是通过死板的系统神学命题,而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感人的诗

    歌。7

    因此,如果你透过自己的恐惧、自己的浪漫想法、自己的经历,或自己所在文化的狭隘观点来认识婚姻,你的婚姻观必定是扭曲的。你

    必须透过圣经这副眼镜来认识婚姻,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以弗所书》5:18—33

    不要醉酒,醉酒能使人放荡乱性,却要让圣灵充满。应当用诗

    章、圣诗、灵歌,彼此呼应,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凡事要奉我们主

    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还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好像顺服主一样。因为丈夫是

    妻子的头,好像基督是教会的头。基督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教会

    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照样凡事顺服丈夫。你们作丈夫的,要爱

    妻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为的是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

    洗净,成为圣洁,可以作荣耀的教会归给自己,什么污点皱纹等也

    没有,而是圣洁没有瑕疵的。丈夫也应当这样爱妻子,好像爱自己

    的身子一样。爱妻子的,就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

    体,总是保养顾惜,好像基督对教会一样,因为我们是他身上的肢

    体。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这

    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无论怎样,你们各人

    都要爱自己的妻子,好像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应当敬重丈夫。

    (本书引用的圣经经文,采用圣经新译本)第1章

    婚姻的奥秘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

    秘……

    《以弗所书》5:31—32

    “一见钟情永不变心”这种话,我早就听腻了。在婚礼上,在教会

    里,在主日学,谈论婚姻的那些话,其深度大多和一张贺卡差不多。你

    可以用很多话描述婚姻,但婚姻绝非“一见钟情永不变心”。婚姻是荣耀

    的,也是艰难的。婚姻燃烧着喜乐和力量,又浸透着血汗和泪水;有许

    多失败让人学会谦虚,又有许多胜利让人精疲力竭。我所知道的婚姻,只要超过几个星期,没有一个可说是“童话成真”的。所以,保罗在《以

    弗所书》5章关于婚姻的著名论述,很多夫妇只记得31节至32节,就是

    印在上面的几句经文。有时候,你费了一整天时间,艰难地试图彼此理

    解却一无所得;你一头栽倒在床上,只能感叹:“这真是极大的奥

    秘!”有时候,婚姻似乎是无解之谜,人困于其中,无路可走。

    我相信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最伟大、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婚

    姻。在圣经里,神亲自为人类第一场婚礼证婚(创2:22—25)。并且,亚

    当一看见夏娃就诗兴大发,感叹:“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1

    这句

    话告诉我们,婚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仅次于人与神的关系。而且,正因为如此,学会认识配偶和爱配偶,与认识神一样,既是难事苦事,又是美事妙事。

    最痛苦、最奇妙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圣经对婚姻的理解,并且今

    天特别需要强调这种婚姻观,提高它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婚姻日渐衰微

    在过去四十年里,美国“重要婚姻指标”(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婚

    姻的健康程度和满意程度)一直在持续下降。2

    今天的离婚率几乎是

    1960年的二倍。3

    在1970年,所有新生婴儿中,89%的父母是已婚夫妇,但今天这个比例却降至60%。4

    最有说服力的是,在1960年,有超过72%

    的美国成年人已婚,而2008年只有一半成年人已婚。5

    这些数字都显示出美国文化越来越提防婚姻,态度越来越悲观。年

    轻人更是如此。他们相信自己不太可能拥有美满婚姻,而且,即便婚姻

    稳定,他们也认为婚后性生活会变为无趣。正如喜剧明星洛克(Chris

    Rock)所提的问题,“你是愿意一个人孤独老去,还是愿意两个人无趣厮

    守?”很多年轻的成年人相信只有这两种选择。正因如此,很多人试图

    在婚姻和一夜情之间追求幸福:选择同居。

    这种做法在过去三十年间呈几何级数增长。今天,有超过一半的美

    国人婚前同居。在1960年,这个数字几乎为零。6

    目前,二十五岁到三

    十九岁之间的未婚女性中,有四分之一与一个伴侣同居,而在三十五岁

    到三十九岁这个年龄段,有未婚同居经验的人数比例上升到60%。7

    这种

    做法背后是一些广为流传的信条和观念。其中一个观念是:多数婚姻不

    幸福。人们的理由是:50%的婚姻最终离婚,而且剩下的50%里面,痛

    苦的肯定也不少。很多人说,婚前同居可以增加选择正确配偶的几率。

    婚前同居可以在你一脚踏进婚姻之前,帮助你发现两人是否合得来。婚

    前同居也可以发现对方是否真关心你,你们之间的“性吸引力”是否足够

    强。“我认识的每个草率结婚的人——婚前没有同居的人——最后他们

    都离婚了”,有人在“美国婚姻研究项目”(National Marriage Project)的民

    意调查中这样说。8

    然而,这些信条和观念的问题在于:它们几乎每个都完全错误。婚姻出人意料的益处

    虽然民意调查中那位年轻人支持婚前同居,但“大量证据表明,婚

    前同居的人更有可能在婚后离婚”。9

    对那些经历了父母离婚的年轻人来

    说,同居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选择,但事实表明:吃这服药,比得病更

    苦。10

    其他一些流行观念也是错误的。确实,45%的夫妇最终离婚,但是

    离婚率最高的人群是那些十八岁之前结婚的人,他们高中辍学,并且婚

    前生子。“所以,如果你受过不错的教育,有体面的收入,来自一个完

    整的家庭,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在二十五岁之后结婚,并且不是奉子成

    婚,那么你就不大可能离婚。”11

    很多年轻人赞成婚前同居,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财务保障,就不应该结婚。12

    他们的假设是,婚姻是一个财务黑

    洞。但研究指出,婚姻具有许多“出人意料的经济利益”。13

    1992年的一

    份针对退休数据的研究表明,在退休的时候,一直在婚姻中的人与那些

    从未结婚或离婚后未再婚的人相比,前者的财富比后者多75%。更值得

    注意的是,已婚男子与那些拥有相似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单身男子相

    比,前者的收入比后者高10%—40%。

    为什么会这样?一部分原因是已婚者的身体和精神更健康。另外,婚姻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减震装置”,可以帮助你度过失望、病患和其他

    困难。你可以更快恢复平衡。但是,收入高也可能来自于学者所说

    的“婚姻社会规范”。研究表明,夫妇彼此监督和自我约束的水平高于朋

    友和其他家庭关系。举一个例子,单身的人可以随意花钱,放任自流,没人监督他们。但已婚的人必须一起省钱,投资,作长远打算。没有什

    么比婚姻更利于品格成熟。14

    很多年轻人恐惧婚姻的主要原因,也许是他们觉得多数夫妇都不幸

    福。雅虎网站论坛上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二十五岁男子宣布自己永

    远不结婚。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已婚的朋友时,每个人都笑了,他们纷

    纷露出嫉妒的表情,连连夸他聪明。于是,他作出结论:已婚者当中至

    少70%是不幸福的。一位年轻女士在下面跟帖,对他这个毫无根据的数据表示赞同。她认为,“已婚的人里面,十个有七个活在地狱里,”然后

    又说,“我明年结婚,因为我爱我的未婚夫。但是,要是他对我不好,我会毫不犹豫地甩掉他。”15

    最近《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讲的是一部新电影,名叫《一

    夫一妻》(Monogamy),导演是夏皮罗(Dana Adam Shapiro)。16

    在2008

    年,夏皮罗发现很多三十岁左右的已婚朋友都在闹离婚。他决定拍一部

    电影,并且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他深入采访了五十个见证自己婚姻

    破裂的人。然而,他并没有研究幸福的、长期稳定的婚姻。有人问他为

    什么不采访婚姻美满的夫妇,他借用托尔斯泰的话说:“幸福的婚姻都

    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它们都很无趣。”17

    《纽约时报》记者总结说:“由

    此可见,这部影片最终采纳了一种可怕的婚姻观,甚至可说是世界末日

    一般的可怖景象。”这部影片描述了两个人的困境:虽然彼此深深相

    爱,却不能白头到老。夏皮罗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他相信两个现代人彼

    此相爱而不牺牲个性和自由是很难的,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用记者的

    话讲,尽管夏皮罗希望有一天能结婚,并且不认为自己的电影是敌对婚

    姻的,但这位从未结过婚的夏皮罗觉得一夫一妻制实在是太难了。夏皮

    罗的观点反映了美国年轻人、特别是城市年轻人的典型思想。

    我所在的教会有几千单身者来自纽约曼哈顿,作为教会牧师,我与

    无数男人和女人交谈过,他们都有类似的婚姻观。然而,他们低估了美

    满婚姻的前景。所有调查研究都告诉我们,自称“婚姻非常幸福”的已婚

    者比例非常高,达到61%—62%,而且在过去十年里,这个比例并没有

    下降。最值得注意的是,纵向研究表明,那些不幸福的婚姻,如果不离

    婚,有三分之二会在五年内变得幸福。18

    所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

    魏特(Linda J.Waite)说:“人们高估了离婚的好处。”19

    在过去二十年里,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已婚者的生活满意度明显高

    于单身、离异和未婚同居者。20

    这些证据也表明,多数人的婚姻是幸福

    的,而那些婚姻不幸却没有离婚的人,多数最终变得幸福。同样,那些

    在健全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前者有生活积极性的比

    例比后者高二到三倍。21

    所以,一面倒的结论就是:成年人结婚、儿童

    与父母一起生活,会极大地促进人类幸福。婚姻的历史

    从前,人们普遍相信婚姻是良善美好的,但现在却不这样想。弗吉

    尼亚大学的“美国婚姻研究项目”最近的报告指出:“少于三分之一的

    【高四】女生和仅略多于三分之一的男生相信……与其他选择相比,婚

    姻更有益于个人。但这种消极态度与现有的经验证据相悖;现有经验证

    明:与单身和同居相比,结婚更具有现实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效益。”22

    这

    个报告认为,多数年轻人的观点不仅抵触之前人们的共识,抵触世界各

    大宗教的教导,而且也得不到最新社会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而这些证

    据是多年积累的,是可信的。

    那么,这种悲观态度是从何而来的呢?而且,它为何如此脱离现

    实?有趣的是,这种悲观态度可能恰恰来自于一种新的、不现实的、理

    想化的婚姻观,而这种观念源自于美国的一个文化转变:美国文化对婚

    姻目的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法学家威特(John Witte,Jr.)说:“从前,人们认为理想的婚姻是一个永久的盟约,这个约的目的是为了彼此相

    爱、延续生命、彼此保护;但这种旧观念逐渐让位于一种新的婚姻观,人们开始相信婚姻是‘性爱的终极合同’,目的是迎合双方个人的性

    欲。”23

    威特指出,西方文明有几种不同的婚姻观,人们对婚姻的形式和功

    能有不同的看法。24

    前两种婚姻观是天主教和新教的观点。尽管天主教

    和新教在很多细节上有不同看法,但它们都教导说,婚姻的目的是为人

    类社会创造一个基本框架,让夫妻可以彼此奉献,彼此相爱。婚姻是一

    个庄严的约束,目的是帮助夫妇克制个人的冲动和利益,从而增进双方

    的关系;婚姻是神之爱的圣礼(天主教的重点),应当造福全人类(新教

    的重点)。新教认为,婚姻不仅是神赐给基督徒的福分,也是为了造福

    全人类。婚姻将男性和女性放在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伴侣关系中,从而塑

    造他们的品格。尤其是维系一生的婚姻能够促进社会稳定,这种社会环

    境可以帮助儿童茁壮成长。全社会都从婚姻制度受益,因为儿童难以在

    其他环境中健康成长。25

    然而,威特解释说,自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婚姻观。古代文化告诉社会成员要通过履行责任来寻找生命

    意义,要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启蒙运动

    中,事情逐渐开始变化。生命的意义逐渐被视作个人自由的结果:要找

    到生活的意义,就得选择自己最满意的生活方式。人们不再通过舍己、牺牲、放弃个人自由、履行婚姻责任和家庭责任来寻找人生意义,婚姻

    被重新定义为“追求满足情感和性欲,寻求自我实现”。

    这种新观念的支持者对婚姻本质的看法,既不像天主教徒那样认为

    婚姻象征圣礼,也不像新教徒那样认为婚姻是造福人类的社会纽带。他

    们认为婚姻只是一纸合同,双方签订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彼此的个人

    成长和满足。按照这种观点,人结婚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履行责任,不论是对神的责任,还是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婚姻的双方可以按照自

    己的意愿来安排婚姻生活,只要他们认为有益就行,不应该将对于教

    会、传统或更大社群的义务强加给他们。简而言之,启蒙运动使婚姻私

    人化,使婚姻脱离公共领域,并且将婚姻的目的重新定义为“迎合个人

    欲望”,婚姻不再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公义良善”,例如:反映神的本

    性、塑造圣洁品格或养育敬虔的后代。在西方文化中,这种新的婚姻观

    已经取代了原有的婚姻观;这个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也是确定无疑的。

    这种转变并非无人知晓。最近,《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帕克波普

    (Tara Parker-Pope)写了一篇名为《幸福婚姻是“我的”婚姻》的文章:

    人们觉得最美满的婚姻是那种能给个人带来满足的婚姻,这种

    观点似乎有悖常识。说到底,婚姻难道不应该把关系放在首位吗?

    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婚姻是一种经济社会制度;满足人的情感和

    理性需求是次要的,维系婚姻关系才是首要的。但是,在现代人际

    关系中,人们在寻找一个伴侣,并且他们想找的是一个可以让自己

    的生活变得有趣的伴侣……可以帮助彼此实现人生目标的伴侣。26

    这种改变是一场革命。帕克波普将这场革命赤裸裸地描写出来。婚

    姻原本是一种公共制度,目的是造福社会,现在却成了一种私人事务,目的是满足个人欲望。婚姻原本关乎我们,但现在只关乎我。

    但讽刺的是,这种新的婚姻观实际上给人增加了极重的负担,人们

    对婚姻和配偶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是传统婚姻观从来没有的。而且,这

    种婚姻观让我们深陷两种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不切实际的渴望,以及真实的恐惧。找个合得来的心灵伴侣

    从2002年开始,“美国婚姻研究项目”发起了一项重要研究,题目

    是“为何男人不愿作出承诺”,研究员是怀特黑德(Barbara Dafoe

    Whitehead)和波普诺(David Popenoe)。27

    这个研究很能说明问题。女人常

    常指责男人有“承诺恐惧症”,恐惧婚姻。报告的作者指出:“确实,我

    们对男性态度进行了研究,有足够证据支持这种流行观点。”研究者又

    列举了一些男人自己给出的原因,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想结婚,至少不急

    着结婚。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男人说自己必须找到“完美的心

    灵伴侣”,必须找到特别“合得来”的人,否则就不结婚。可是,什么

    叫“合得来”呢?

    我遇见凯西的时候,我们很快就感到有许多共同点,书籍、故事、话题、对生活的看法和喜欢做的事。我们发现彼此心心相印,惺惺相

    惜。但是,很多年轻人所说的“找个合得来的心灵伴侣”却不是这个意

    思。根据怀特黑德和波普诺的研究,这当中有两个关键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性吸引力。夏皮罗采访了许多刚离婚的人,一个最明

    显的采访主题就是,完美的性爱对他们有多重要。一位女士解释说,她

    嫁给丈夫是因为“我觉得他很性感”。可是,令她失望的是,他长胖了,不再注重外表。蜜月结束了。而且她知道这点主要是通过性爱。她给自

    己定了一个规矩,除非自己真有性的需求,否则就不过性生活。但是,她很少真有性的需求,“我们的性生活已经成了例行公事,一个星期才

    一次,有时候连一次也没有。没有花样,没有真正的精神或是情感的满

    足。没有那种让性生活变得美满的急迫感和紧张感——那种想取悦他、吸引他的感觉……”28

    在她看来,性吸引力是“找个合得来的人”的基本要求。

    然而,接受“美国婚姻研究项目”调查的男士们却没有将性吸引力作

    为最看重的因素。他们说,“合得来”尤其是指对方表现出“愿意按其本

    相接纳他们,不试图改造他们”。29

    “很多男人表示不喜欢女人试图改变

    他们……有些男人把‘合得来的婚姻’描述为‘找一个合适的女人,可以融

    入自己生活的女人’。‘如果你们真合得来,就不需要改变’,一位男士这样评论。”30让男人真有男人味

    这是一个改朝换代式的变革。传统上,男人知道结婚就意味着要作

    出很大的个人改变。传统观念认为婚姻会将男人改造成为真正的男子

    汉。与女性相比,男性更独立,他们不愿、也不太擅长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相互交流、支持和团队合作。所以,根据传统,婚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是改造男人;婚姻要成为一所特殊的学校,教男人如何处理新的、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

    讽刺的是,被调查的男性所表现出的所谓男人气概,恰恰是传统婚

    姻观念所要改造的地方。研究者询问那些接受采访的男性,问他们是否

    意识到同龄女性会面对结婚和在适龄期间生育子女的压力。男人完全明

    白自己推迟结婚会让女性难以实现她们的生活目标,但男人并不同情她

    们。一个受访者说:“那是她们的事。”31

    很多男性态度强硬地表示,他

    们与女性的关系绝对不能限制他们的自由。研究报告作出结论说:“同

    居让男性获益,他们可以享受家庭生活和女友的性安慰……与此同时,他们仍然可以过独立的生活,继续四处寻觅更好的伴侣。”32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利普顿(Sara Lipton)列举了一系列已婚的著

    名男性政治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拒绝将性生活仅仅限制在婚姻之

    内。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斯特劳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桑福德(Mark Sanford)、恩赛因(John Ensign)、约翰·爱德

    华兹(John Edwards)、斯皮策(Eliot Spitzer)、金里奇(Newt Gingrich)、克

    林顿(Bill Clinton)和维纳尔(Anthony Weiner)。他们每个人都不接受婚姻

    的传统目的:改造自然本能、限制激情、学会抗拒私欲、服侍别人。

    就此现象,传统的解释是:婚姻不符合男人的本性。最男性化的男

    人,尤其难以忠于配偶。有人说,“A型男需要征服女性,需要女性崇拜

    他们,喜欢非法和危险性关系,这种心态与他们的进取心、野心、自信

    心紧密相关。”但利普顿认为,根据传统,是婚姻把男人改造成真正的

    男子汉:“在西方历史的多数时候,人们认为男性的首要特征和最宝贵

    特征是自制……一个沉溺于吃喝、睡觉、性欲的男人——一个‘管不住

    自己’的男人,是公认不适合管理家庭的,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历史学教授利普顿总结说:“看到最近这些

    新闻,看到许多民选官员鲁莽纵欲的行为,我们或许应该反思,要知

    道,在以前,性自制力才是衡量男人的尺度,而非性能力。”33

    当代人对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不应该把责任全都推给

    男性。今天的男人和女人都想要这样一种婚姻:他们可以在其中获得情

    感满足和性满足,而给他们带来满足的人对他们听之任之,让他们“做

    真实的自己”。他们都想要一个完美的配偶:有情趣、有知识、有性吸

    引力、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并且,最要紧的是,支持他们的个人生

    活目标,支持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而且,如果你的愿望是找一个不要求你作出改变的配偶,那么你就

    是在找一个自身近乎完美无缺的配偶,对方“维修保养成本极低”,没什

    么个人问题。你在寻找一个不希望、也不要求你作出重大改变的人。所

    以,你在找一个理想的人——快乐、健康、有趣、知足。人类历史从来

    没有一个社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充满不切实际的人,找对象的要求如此之

    高。悲观的理想主义:反讽

    理想主义怎么会导致人们对婚姻采取新的悲观态度?这似乎有违常

    识,但却是事实。在过去几代人那里,很少谈论是否“合得来”和去

    找“理想的心灵伴侣”。今天,我们在寻找一个可以接纳我们本相的人,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人,而这让我们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越

    高,失望越大:寻求者和被寻求者都对现实感到沮丧。

    寻找满意的性伴侣,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美国婚姻研究项

    目”的另一份报告指出:

    色情媒体文化也可能是一个肇因。人们对将来的心灵伴侣的外

    表具有不现实的期望。MTV、互联网和维多利亚的秘密电视广告

    里年轻女子的性感形象影响了男性的审美观,他们希望自己最终找

    到一个人,可以将心灵伴侣和性感女郎集于一身,于是他们就迟迟

    不与现任女友结婚。34

    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文化变

    革的原因完全归结于男性贪图外表。女性也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今

    天,男性和女性都不将婚姻视作“塑造品格和造福社会”的途径,而

    是“追求个人生活目标”的途径。男性和女性都在寻找理想伴侣,可

    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性爱和精神欲求”。35

    而这导致了一种极端的理想

    主义心态,这种心态反过来又导致深刻的悲观思想,让人觉得自己永远

    找不到正确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迟迟不结婚,那些本来可能成

    为不错配偶的异性,他们根本看不上眼,理由仅仅是对方“不够好”。

    这真是讽刺。人们以为传统的婚姻观是死板的,是压迫人的,而新

    的“以我为本的婚姻”观似乎是解放人性的,是非常自由的。可是,正是

    这种新的观念反而导致婚姻现实急转直下,让人感到绝望和压迫。“以

    我为本的婚姻”需要两个理想化的人:双方都具有完美的适应能力,幸

    福快乐,对情感的需求很少,而且几乎没有性格缺陷。问题在于:几乎

    没有这种单身者待嫁候娶!“婚姻是为了实现自我”这种新观念已经把我们放在这样的位置:我们想要从婚姻中得到太多的东西,但同时又要得

    远远不够。

    蒂尔尼(John Tierney)在经典的幽默作品《挑、眺、跳》

    (Picky,Picky,Picky)里,用优雅的笔调让我们看到自己可笑的文化处境。

    他列举了单身朋友最近说分手的许多理由:

    “她把‘歌德’这个词都读错了。”

    “我看到他书架上有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叫我怎么还能尊

    重他?”

    “要是她能减七磅体重就好了。”

    “当然,他是个不错的伴儿,但他公司不够大。而且他穿那种

    短黑袜。”

    “嗯,开始很不错……长得很漂亮,身材也好,笑起来很可

    爱。一切都很好。可是她一转身,”一个不祥的停顿之后,他摇摇

    头,“……她胳膊肘儿颜色太深了。”36

    蒂尔尼扫描完那些荒唐得离谱的个人征婚广告(他们“欲觅”的对象

    根本不存在)之后,认定当代年轻人受困于一种机制,他称之为“自动

    挑错机制”(Flaw-o-Matic)。这是一种“内心的声音,是头脑内部不停运转

    的自动装置,可以立刻发现潜在配偶身上的致命缺点”。“自动挑错机

    制”有什么作用呢?他认为,这个机制来自于有些人“下定决心要得到他

    们所不配得的东西——并且拒绝任何与他们相近的东西,哪怕有一丝相

    似都不行”。但蒂尔尼总结说,这是一种给自己找借口的机制,它让我

    们有理由保持单身并因此保持安全状态。“在他们心里,他们知道自己

    为什么需要‘自动挑错机制’……承认这点并不容易,尤其在情人节更是

    如此。他们在这些征婚广告里所说的其实是:欲觅独身。”

    换句话说,当代文化中一些人向婚姻伴侣索取太多。他们不把婚姻

    视为两个有缺点的人在一起创造一个稳定、友爱、相互安慰的空间——

    如拉什(Christopher Lasch)所言:一个“残酷世界”中的避难所。37

    相反,他们在寻找一个理想化的人:这个人愿意接纳自己的本相,补足自己的

    能力,并且满足自己的性欲和情感需求。男人实际上是要找这样一个女

    人:“做过时装模特的小说家或宇航员。”38

    女人对男人的期望也是一样不切实际。不是基于“舍己”,而是基于“自我满足”的婚姻,需要一

    个“容易维护保养”或“免于维护保养”的配偶,对方可以满足你的一切需

    要,却对你几乎一无所求。简而言之,今天人们对配偶的要求实在是太

    过分了。

    然而,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对婚姻的要求不太高,但很怕结婚。

    蒂尔尼相信,有很多人恐惧婚姻;至少他在纽约的那些朋友里面,这种

    人不少。比起“梦想完美配偶”的人,“根本不想结婚”的人其实更多,尽

    管后者不一定承认这点。毕竟,我们的文化非常重视个人自由、个人自

    治和自我实现,我们认为这三样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而且,凡有

    头脑的人都深知,爱的关系就意味着丧失这三样东西。你可以说,“我

    想找一个愿意完全接纳我的人”,但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你知道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改变,也知道任何深入了解你的人都希望你

    改变。你还知道,对方也会有各种需要,而且是一种深刻的需要,以及

    各种缺点。这一切听起来都很令人痛苦,而且事实就是这样,所以你不

    想面对这一切,而你又很难向别人和自己承认你不想结婚。于是,你就

    打开“自动挑错机制”,把敏感度调高,这样就能远离婚姻了。

    但是,如果你仅仅因为不想失去自由就逃避婚姻,那就是在伤害自

    己的感情,而且是一种最深的伤害。路易斯形象地说:

    若爱,心或如刀搅,或竟至破碎。若要将自己的心完全保护

    好,就不可将心付与他人,连爱动物都不行。用无伤大雅的嗜好将

    心包裹起来吧,避免一切纠葛。把心锁在自私的棺材里,它必安然

    无恙。但是,在那个棺材里,在那个安全、幽暗、静止、沉闷之

    处,它会变。它不会破碎;它会变得无法破碎、无法进入、无法救

    赎。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悲剧的危险,只有下地狱。39

    所以,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对一夫一妻制的前景过于悲观,这是

    因为我们对婚姻伴侣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并且这一切完全出于我们的无

    知:我们误解了婚姻本身的目的。总是找错人

    那怎么办呢?我们要来看看圣经是怎么讲婚姻的。圣经不仅解释了

    我们咎由自取的文化困境,而且提供了解决办法。

    圣经解释了为什么人不可能找到“完全合得来”的伴侣。作为牧师,我向上千对夫妇讲过婚姻之道,他们当中有些在努力寻求婚姻,有些在

    努力维持婚姻,有些在努力挽救婚姻。我听见许多人反复说:“爱不应

    当这么别扭;爱应当自然而然。”我总是这样回应:“你为什么相信‘爱

    应当自然而然’呢?难道一个打职业棒球的人会说‘打快球不应该这么

    难’?一个作家想写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小说,难道他会说‘塑造生动可

    信的角色和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应该这么难’?”可以想象,他们会振

    振有词:“但是,爱不是打棒球,也不是文学创作。爱就是爱。如果两

    个人合得来,如果两个人是真正的心灵伴侣,爱就应当自然而然。”

    基督徒对此的回答是: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合得来的。杜克大学伦

    理学教授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讲得很透彻:

    “自我实现”这种伦理观会破坏婚姻。这种伦理观认为,婚姻和

    家庭体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成就,为了让我们变得“完

    整”和幸福。这种理论假设:有一个人是最适合我们的,如果我们

    仔细去找,就能找到那个人。但这种伦理假设是错误的,它忽视了

    婚姻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实际上总是和错的人结婚。

    我们从来不认识我们的配偶;我们只是自以为认识。即便我们

    当初找对了人,过不了多久,对方会变。因为婚姻这件人生大事意

    味着:我们一走进去,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其实,婚姻的要点

    是……学习如何关爱自己所嫁(娶)的那个陌生人。40

    侯活士告诉我们,寻找完全合得来的心灵伴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婚姻让你特别密切地接触另一个人,这种亲密关系超越任何其他关

    系。所以,一结婚,你和配偶就开始发生深刻的改变,并且你无法预知会发生哪些变化。所以,你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你的配偶以后到底

    会变成什么样子。

    很多人听了侯活士的话就感到恼怒,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侯活士

    的本意就是要和时代精神对着干。为了加强这种对立,他故意一言蔽

    之。当然,有很多不结婚的正当理由,例如年龄差距太大、语言不通等

    等。婚姻本身已经够难的了,何必再加上这些负担呢?所以,“侯活士

    定律”是有程度之分的。有些人真是错误的结婚对象。但是,即便是好

    的结婚对象,也是“合不来的”。凡是经历过长期稳定婚姻的人,都知道

    侯活士所言不虚。经过多年风雨之后,你必须学会如何爱一个陌生人。

    你必须改变那些你不想改变的东西,你的配偶也是如此。这条路最终会

    领你们进入一个坚固的、温柔的、喜乐的婚姻。但是,那不是因为你找

    对了人,不是因为你找到了那个完全合得来的人。那个人根本就不存

    在。

    这本书献给我和凯西的一些老朋友,我们认识他们已经差不多有四

    十年了。从他们那儿,我们得到了许多关于婚姻的私密看法。我们在神

    学院读书的时候就与五对夫妇结为好友;先是几位女士成为好朋友,然

    后她们的丈夫也逐渐开始交往,成为哥们。这四十年来,我们互相写

    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登门拜访、度假、同哀哭、同喜乐。我们彼

    此的婚姻和生活没什么可隐藏的。我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例如在海滩

    上)一起谈论当初恋爱和结婚时的糗事。我们当初怎么会选他(她)们当

    配偶呢?在外人看来,我们简直像一群疯子。

    辛迪和吉姆:辛迪当年是一位高雅的女士,来自希腊东正教家庭,安静,好思,而且是典型的希腊风格。吉姆精力充沛,吵吵闹闹,喜欢

    搞笑,而且来自浸信会。然后是盖尔和盖里:他们年龄相差七岁,而且

    有很大的神学分歧;不仅如此,盖里还经常带着一群大学生搞两周长的

    野外露营,而盖尔认为度假就应该呆在假日酒店里享受空调。路易丝和

    大卫:路易丝大学专业是艺术史和英语文学,并且她非常坚持她的改革

    宗信仰;而大卫却是神召会的带职牧师,每天在宿舍里唱赞美诗,吵得

    大家没法睡觉。韦恩和简:简说,韦恩是未提炼的纯金,深藏于匹兹堡

    式外表之下;而她自称为美国南方势利眼。然后是道格和阿黛尔:阿黛

    尔环游世界,是老练的宣教士;道格则是年轻的国际校园团契同工。阿

    黛尔之前刚与另一个男人(也叫道格)分手。道格和阿黛尔结婚前夜,阿黛尔坐在我家的床上伤心流泪,不知道自己是否嫁对了人。而她现在

    说:“婚姻开始的时候,我们徘徊在怀疑和地狱的门口,现在站在天堂的门口。”

    当然,还有我和凯西。凯西是长老会的,她固执己见,而且坚信自

    己要投身于城市事工[起因是大卫·威尔克森(David Wilkerson)的《十字架

    和弹簧刀》(The Cross and the Switchblade )]。而我呢?我刚刚向我所属

    的一个小型农村非长老会宗派的主教承诺不会加入长老会,尽管我当时

    读的神学院倾向于长老会。

    我们这几对,当初看来全都没戏。但我们不仅结了婚,而且过得很

    幸福;如今我们的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我们相互扶持,渡

    过了手术的难关、丧亲的痛苦以及各种危机。

    为什么没有哪两个人是完全合适的结婚对象?侯活士告诉我们第一

    个理由:婚姻会深刻地改变我们。但还有一个理由。进入婚姻的人都是

    不健康的,每个人在属灵方面都被罪所破坏,这首先意味着每个人都以

    自我为中心——向自己而活(incurvatus in se)。41

    正如作家鲁热蒙(Denis

    de Rougemont)所言:“神经质的、自私的、不成熟的人怎么可能一谈恋

    爱就变成天使?……”42

    这就是为什么经营美满的婚姻比取得运动或艺术

    成就更难。不经过严格的锻炼和大量的创作,与生俱来的才能无法让你

    变成职业运动员或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既然人性的败坏如此之深,那

    么,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又怎么可能轻易彼此相爱,和平共处?所以,圣

    经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个教义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婚姻是如此痛苦,如此艰难,超过这堕落世界上一切美好重要的事物。世界末日的爱情

    当代人对婚姻的期望无穷无尽,根本无法实现,这些期望使得婚姻

    不堪重负,加倍痛苦。普利策获奖作家贝克(Ernest Becker)相信,当代

    文化让人产生一种疯狂的欲望,他称之为“世界末日的爱情”。古时候,人们希望婚姻和家庭提供爱和安全保障。至于人生的意义、将来的盼

    望、道德指南和自我身份这些东西,则指望神和来世。然而,今天,当

    代文化告诉我们,神啊、来世啊这些东西谁都说不准,说不定根本就不

    存在。所以,贝克说,总得有什么东西来填补神留下的空位,而这个东

    西常常就是浪漫的爱情。从前我们凭信仰得到的东西,如今指望性爱赐

    给我们。他写道:

    恋人成了神的化身,人生才有意义。一切精神和道德的需求如

    今都集于一人……换句话说,爱的对象就是神……神眷顾伟大的信

    仰群体的世界观消亡之后,人就开始在异性里面寻求神。43

    毕竟,我们把恋人提升到神的高位,我们到底想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呢?

    得到救赎——少一点也不行。44

    作为牧师,我曾听见成百上千人向我哭诉婚姻关系多么难以维持、他们如何失去了爱情。杰夫和苏的例子很典型。45

    杰夫又高又帅,是苏

    心里一直想要的那种类型。杰夫善于言谈,而苏在公共场合内向安静,所以她喜欢他在社交场合出头引领话题。苏善于决断,有远见,而杰夫

    则“活在当下”。他们的差别似乎正好彼此补足。苏心里暗喜,这么帅的

    人居然爱上自己;而杰夫呢,虽然很多女人觉得他没上进心,但他很高

    兴找到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孩。然而,结婚刚一年,杰夫的善谈在苏眼里

    变成了沉迷自我和不会聆听。他缺乏职业规划这个缺点也让她非常失

    望。与此同时,苏的安静如今在杰夫看来是深藏不露,轻言细语不过是

    为了掩盖她的蛮横霸道。婚姻关系江河日下,两人很快就离婚了。

    两个人的幻想都破灭了。“蜜月”总得结束,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这

    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但是,当代人所经历的失望,当代人痛苦的

    深度和强度却是史无前例的,而婚姻日趋没落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有某种东西强化了这种自然体验,并且将这种体验变成毒药。这

    个东西就是我们对婚姻的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以为只要找到真

    正的心灵伴侣,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但这种想法

    是把恋人当作神,而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这么高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不照很多人所提议的那样,干脆放弃婚姻,把它当作

    过时的文化古董?当代人是自由、自治的个体。我们已经看见家庭、宗

    教制度和民族国家这些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如何变成压迫人的工具。

    也许,属于婚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总有人

    说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正在消亡。最近,新闻报道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成果,他们发现有将近40%的美国人相信婚姻正

    在过时。46

    正如电影《一夫一妻》的一位主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在美

    国,婚姻已经失败了。婚姻制度确实是神圣的,但也是失败的,我们呵

    护婚姻过头了。必须找到新模式。”47深刻的矛盾

    但是,尽管人们的普遍印象是婚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婚姻的批

    评者却不太确信这点,而且为此纠结万分。两个典型的例子是基普尼

    (Laura Kipnis)的《反对爱情:一场论战》(Against Love:A Polemic)和哈

    格(Pamela Haag)的《后浪漫时代的婚姻》(Marriage Confidential:The

    Post-Romantic Age of Workhorse Wives,Royal Children,Under sexed

    Spouses,and Rebel Couples Who Are Rewriting the Rules)。两位作者都花

    了很多时间来证明传统婚姻令人窒息,并且几乎不可能找到真正美满的

    长期婚姻。然而,她们最终却不情愿地说,必须保留婚姻制度,尽管应

    当对婚外性关系和艳遇保持开放的态度。

    但是,斯特劳斯(Elissa Strauss)在《石板》(Slate)一书中批判了哈格

    的作品,认为哈格“并未证明‘非一夫一妻关系的开拓者’比那些忠于婚姻

    的人过得幸福”。48

    实际上,哈格确实提到那些“悖逆夫妇”——出轨的已

    婚者或通过聊天室勾搭异性的已婚者——发现婚外情的体验并不令人满

    意,甚至会破坏婚姻。“归根结底,”斯特劳斯总结说,“哈格对婚姻制

    度的忠诚是有点奇怪的……因为她近乎完全把婚姻制度肢解了。”49

    斯特

    劳斯的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美国当代知识分子对待婚姻制度的矛盾心

    情。

    今天,几乎无人能提出任何值得思考的、站得住脚的论点,证明人

    类社会可以没有婚姻。当代一夫一妻制的反对者也必须承认,至少从实

    用的角度,我们不能没有婚姻。50

    其中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基于实验的

    研究证明了这点,我们前面已经讲过。51

    除了这些科学研究证据之外,其他证据也表明婚姻——传统的、排他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可以造

    福众人,它不仅造福成年人,更让儿童和整个社会受益匪浅。

    但我们不需要科学数据也知道婚姻不会消亡。婚姻的普世性本身已

    经证明了一切。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文化或世代不以婚姻为人类生活的

    中心。52

    尽管西方文化中已婚的人数减少了,但想结婚的人数比例并未

    减少。我们依旧渴望婚姻。亚当一看见夏娃就脱口而出“就是她”,从亚

    当的感叹中,我们听见这种深刻的渴望,深藏在婚姻里的那种不可磨灭的感觉,一件无以言表的珍宝。这绝非虚言。当代人的婚姻问题不在于

    婚姻本身。根据《创世记》1章和2章的记载,我们被造成男人女人就是

    为了结婚,而神设立婚姻则是为了我们的益处。《创世记》3章说,婚

    姻以及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全都因为人类犯罪而遭到了破坏。

    如果我们的婚姻观过于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那我们就低估了罪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婚姻观过于悲观和愤世嫉俗,那我们就不

    明白婚姻的神圣起源。如果我们同时采取这两种态度,正如当代文化那

    样,那我们的负担就因扭曲的认识而加倍沉重。但是,问题不在于婚姻

    制度,而在于我们自己。极大的奥秘

    本章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保罗说婚姻是一个“极大的奥秘”。我们细

    数各种事实,证明婚姻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不能忽视婚姻,因为

    它太重要了,但它实在让我们手足无措。然而,保罗这里用的希腊

    文“mysterion”还有“诀窍”的意思。在圣经里,这个词不是用来表示某种

    圈内人士才懂的神秘知识,而是指某种奇妙的、让人“恍然大悟”的真

    理,是神借着圣灵所启示的真理。53

    在圣经的别处,保罗用这个词来指

    福音里关乎神救赎旨意的其他启示。但在《以弗所书》5章,他出人意

    料地把这个内涵丰富的词用于婚姻。在31节,他引用《创世记》讲婚姻

    的最后一节经文:“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

    为一体。”然后他说,这是“极大的奥秘”(32节),一个伟大的、奇妙

    的、深刻的真理,人只有靠圣灵帮助才能明白。

    但是,婚姻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保罗紧接着说,“但我是指着基

    督和教会说的”,这是指前面25节所说的话,“你们作丈夫的,要爱妻

    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简而言之,这个“奥秘”不仅是

    指婚姻本身这个事实。这个奥秘是指:丈夫应当为妻子做的事,就是耶

    稣所做的、让我们得以与他连合的事。那到底是什么事呢?

    耶稣为我们舍命!耶稣,神的独生子,本是与父同等的,舍弃了自

    己的荣耀,成为人的样式(腓2:5及以下经文)。不仅如此,他甘愿走上

    十字架,为我们的罪付了代价,承受了刑罚,消除了我们的罪债,使我

    们不再被定罪,好叫我们与他连合(罗6:5),有份于他的神性(彼后1:4)。

    他舍了自己的荣耀和权力,成为仆人。他向着自己的利益而死,反倒看

    顾我们的需要和利益(罗15:1—3)。耶稣的牺牲和服侍,得以让我们与他

    深入地连合,他也与我们连合。而这,保罗说,就是关键所在,这不仅

    是理解婚姻的关键所在,也是经营婚姻的关键所在。这就是为什么保罗

    能把《创世记》2章最早讲婚姻的话与耶稣和教会联系起来。一位解经

    家说:“保罗看见,当神最初设计婚姻的时候,心里所想的就是基督和

    教会。这是神对婚姻的伟大心意:描绘基督与他所救赎的百姓之间永远

    的连合!”54有人说,婚姻本质上是压迫人的,因此是应当废弃的。福音有力地

    驳斥了这种说法。在《腓立比书》2章,保罗说,神子不以自己与父同

    等为强夺的,反倒甘愿成为父的奴仆,由此显出子的伟大。耶稣走上十

    字架,但父使他从死里复活。

    这告诉我们什么叫神的形象……父、子和圣灵不图自己的益

    处,不彼此操纵……没有所谓“通过多样化实现团结”,也没有所

    谓“通过团结实现多样化”;只有“三而一、一而三”的神。55

    但我们千万别驻足于此。在《以弗所书》5章,保罗让我们看到,虽然耶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但他没有用大能大力来压迫我们,反倒牺

    牲了一切,好让我们与他连合。而这种做法超越了一切哲学思辨,彻底

    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如果神设立婚姻之初就想到了耶稣

    救赎的福音,那么婚姻必须符合神的模式才行得通,就是基督舍己的爱

    所彰显的模式。保罗的话不仅驳斥了“婚姻压迫人、限制人”那种说法,而且也解决了“婚姻的要求太严”这个问题。我们该做的事情太多了,简

    直不知道从何开始。那就从这里开始,保罗说。神在耶稣里为你做了什

    么,你就为配偶做什么,别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这就是那个极大的奥秘——耶稣的福音和人类的婚姻彼此解释;神

    设立婚姻之初,已想到耶稣的救赎工作。选错了?没有!

    我们应该拒绝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给我们的二选一。婚姻的目

    的是舍弃自己的利益,成全家人?还是追求自己的利益,成全自己?基

    督徒的观念超越这种两难处境。基督徒的婚姻观并不让人在成全自己与

    牺牲自己之间二选一,而是让人通过相互牺牲来相互成全。耶稣舍了自

    己;他向自己而死,救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他的百姓。现在我们也舍弃

    自己,我们也向自己而死;首先是悔改信靠福音,然后每天顺服主的旨

    意。然而,顺服基督是绝对安全的,因为他已经向我们表明他愿意为我

    们而死,又为我们复活。他的作为消除了我们一切的恐惧,我们再也不

    用担心顺服会使自己蒙受损失。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美满的婚姻呢?你们需要认识那个奥秘——基

    督的福音;并且需要知道福音如何带来婚姻的力量和正确的婚姻模式。

    一方面,婚姻经历会向你展现福音的美好和深奥。婚姻会让你更深地倚

    靠福音。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地理解福音,帮助你们更深地彼此连

    合,日益合一。

    然后,就是本书的主旨:借着婚姻,“福音的奥秘就显明了。”56

    福

    音帮助你理解婚姻,而婚姻也帮助你理解福音。这两种力量相互促进:

    借助婚姻,福音由内而外地塑造你,先是彻底改变你的内心,然后逐渐

    改变你的生活。

    婚姻之所以如此痛苦而奇妙,是因为婚姻反映基督的福音,而福音

    本身就是又痛苦又奇妙的。福音就是:我们自身的罪恶和残缺超乎我们

    所信,而与此同时,我们在耶稣基督里蒙爱和得接纳也超乎我们所望。

    只有这种关系才会真正转变我们。没有真理的爱显得太孱弱:它支持我

    们,肯定我们,却让我们无法纠正错误;没有爱的真理又显得太严厉:

    它给我们鞭策之声,我们却听不进去。然而,神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之

    爱,既有真理又有爱:基督让我们彻底认识自己的本相,又彻底地、无

    条件地向我们献身。基督满有怜悯的献身之爱,帮助我们认识真理,认

    识我们自己的本相,又让我们可以悔改。这种认罪悔改促使我们一生跟

    随他,安息在他里面,享受神的怜悯和恩典。神对我们的爱是改变生命的爱;越是婚姻遇到难处的时候,我们对

    神的爱体验得越是深刻。但是,美满的婚姻也让我们在人的层面体验到

    神的爱。福音可以用神的爱充满我们的心,这样一来,一旦配偶不爱

    你,你就可以包容和忍耐。福音让我们得以自由,我们可以彻底地看清

    配偶的罪过和缺点,也不忌讳谈论,而仍然完全地爱对方,接纳对方。

    并且,一旦我们的配偶借助福音的能力体验到这种“真理加献身”的大

    爱,到了合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发生改变。

    这就是那个极大的奥秘!基督的福音让我们得到神的能力和正确的

    模式,可以相互扶持,同走婚姻之路。但这个正确的模式到底是什么

    呢?神的能力到底如何工作呢?让我们翻到《以弗所书》5章,来更深

    入地理解这个大奥秘。第2章

    婚姻的力量

    还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以弗所书》5:21圣灵充满

    保罗在《以弗所书》5:21引入讲婚姻的这段著名经文:“还要存敬

    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1

    在英文圣经里,这句话多译为一个单独的句

    子,但这种译法掩盖了保罗的一个重要信息。其实,在希腊文圣经里,21节是前面长句的最后一个从句,而在前面那个长句里,保罗描述了一

    个人“被圣灵充满”的种种表现,被圣灵充满的最后一个表现就是21节:

    不再骄傲和自私,从而愿意谦卑地服侍别人。在讲了“圣灵使人能够顺

    服”之后,保罗才转而论述妻子和丈夫的责任。

    当代西方读者立刻把注意的焦点(也经常是愤怒的焦点)集中于“顺

    服”这个词,因为对我们来说,这个词触到了“性别角色”这个敏感话

    题。但是,如果我们揪住这个词不放,争个没完,那我们就错失了保罗

    的要点。保罗其实在说,他下面关于婚姻的一切话都有一个前提,这个

    前提就是夫妻双方都被圣灵充满。你必须靠圣灵的能力学会如何服侍别

    人,只有这样,你才能面对婚姻的挑战。

    新约第一次详细讨论圣灵的工作,是在《约翰福音》。耶稣非常重

    视关于圣灵工作的教导,所以他在离世的前夜花了很长时间来教导门

    徒。当我们听见“圣灵充满”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某种内在的平安和力

    量,而这确实是圣灵充满的结果之一。然而,当耶稣讲到圣灵的时候,主要是说圣灵是“真理的灵”,“他要把一切事教导你们,也要使你们想

    起我对你们所说过的一切话”(约14:17,26)。圣灵“要荣耀我,因为他要把

    从我那里所领受的告诉你们”(约16:14)。这是什么意思呢?

    “告诉你们”的原文意思是“昭示天下”。所以,圣灵的工作就是让信

    徒认识到,耶稣的位格和作为有怎样的意义,这意义如此丰盛无限,如

    此荣耀美善,足以让信徒刻骨铭心。2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在《以弗所

    书》的开头祈祷说,求主“使你们心灵的眼睛明亮”(弗1:18),好用大能

    使你们“领悟基督的爱是多么的长阔高深”(弗3:18)。圣灵的工作就是让

    人明白真理,认识耶稣,开启我们的心智,感动我们的肺腑,带来安

    慰,赐下能力,彻底改变我们。

    所以,“被圣灵充满”就是过喜乐的生活,静默有时,激情有时。神荣耀的真理和耶稣救赎之工的真理,不仅要用头脑去信,还要在我们心

    里演奏乐章(弗5:19),滋养我们的灵魂。“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凡事要奉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弗5:19—20)并且因为歌唱的对

    象不是生活的顺境(环境是会变的),而是耶稣的真理和恩典(这是不变

    的),所以这首心中的诗歌不会因遭遇逆境而灰心消沉。

    保罗在讲了被圣灵充满的人生之后,立刻转向婚姻的主题,证

    明“婚姻”与“住在圣灵里”具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教我们明白两件

    事。

    第一,这里婚姻的画面不是两个匮乏的人,不晓得自己的价值和人

    生目标,在彼此的臂弯里寻找人生意义。如果你把两个吸尘器加在一

    起,只能得到一个吸力更大的吸尘器,以及震耳欲聋的吸气声音。这不

    是保罗的本意。保罗假设夫妻双方已经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问题——神为

    何造了他们,以及他们在基督里的地位。当然,没有谁能随时以神为

    乐。这种欢喜的心情不是自动的,也不是持续的。否则,保罗就不用在

    18节劝勉说“要让圣灵充满”。我们经常跑着跑着就没油了——在属灵的

    意义上——但我们必须知道加油站在哪儿,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知道

    加油站存在。基督徒试过所有一切东西之后,总算明白了一点:尽心尽

    性地敬拜神、因耶稣基督所作成的一切而相信神的爱,这才是他们灵魂

    前行所需的燃料。就是这种认识和情感打燃基督徒内心所有汽缸。不明

    白这点,就当不好配偶。只有神才能充满我们生命的油箱,如果指望配

    偶,就是缘木求鱼。彼此顺服

    所以,只有当你被圣灵感动,你才能披挂上阵,迎接婚姻总体上的

    种种挑战。而且,你必须被圣灵充满,才能服侍好配偶,尽到具体的责

    任。在22—24节,保罗说,妻子应当顺服丈夫,这句话颇受争议。然

    而,保罗紧接着叫丈夫爱妻子如同基督爱教会,“为她舍己”(弗5:25)。

    也就是说,保罗紧接着呼吁丈夫完全放弃私心,这个要求比前面给妻子

    的更高。我们会看到,这两个劝勉各不相同——丈夫和妻子的任务并不

    一样,然而,双方同样要为对方作出巨大牺牲。不论我们作丈夫还是作

    妻子,都要为对方而活,不能只顾自己。这是夫妻关系中最困难又最重

    要的任务。

    这里,保罗把基督徒生活的一个普遍原则应用于婚姻:凡是真明白

    福音的基督徒,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都经历了彻底的转变。在《腓立比

    书》2:2—3,保罗直言不讳地说,基督徒应当“谦卑,看别人比自己

    强”。注意,他没有说,我们应当不切实际地努力让自己相信所有人在

    所有事情上都比我们强。那是胡扯。不,我们应当顾念别人,重视别人

    的利益超过我们自己。保罗还说,我们应当“不求自己的喜悦,务要叫

    邻舍喜悦,好让他得到益处、得到造就,因为连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

    悦”(罗15:1—3)。保罗甚至告诉基督徒要成为彼此的“奴仆”(douloi,加

    5:13),这个词的本义是“失去人身自由的奴隶”。因为基督降卑自己,成

    为奴仆,好满足我们的需要,他甚至为我们舍命;如今我们也要作奴

    仆,彼此服侍。

    这幅画面颠覆了当代人的思维,甚至让我们感到厌恶。我们怎能作

    奴仆?保罗的这个比喻,不是说我们彼此的关系真的和古时候奴仆伺候

    主人一样。保罗的意思是:仆人首先考虑主人的需要,然后才考虑自己

    的需要,所有基督徒都应当这样彼此以恩相待。而且,既然所有基督徒

    都这样彼此服侍,丈夫和妻子岂不更要积极主动地彼此恩待?不论我们

    如何界定丈夫的角色,都不能忽视这个原则。虽然保罗说丈夫是妻子

    的“头”,但同时,根据《加拉太书》5:13,丈夫仍然是妻子的基督徒弟

    兄和奴仆。丈夫和妻子必须彼此服侍,彼此舍己。这不会否定人际关系

    中权柄的运用,但可以彻底转变运用权柄的方式。3在朋友和同事关系中,把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努力让别人满

    意,这已经够难了。而要在婚姻里实践这些原则,更是要彻底牺牲。夫

    妻整天在一起,“谁让谁满意、谁付出多少”这种问题每隔几分钟就会蹦

    出来。而且,这种问题一蹦出来,就有三种选择:你甘心乐意地服侍对

    方;你怀着冷漠和怨恨的心情服侍对方;你自私到底。两个人常常以第

    一种方式彼此恩待,婚姻才能幸福。可是,这实在是太难了!

    凯西和我记得一件事,我们婚姻史上的一件大事。多年前,我们去

    新英格兰探望朋友,那里正好是我们从前读神学的地方。我们夫妻俩带

    着三个儿子住在朋友家。我很想去附近的神学院书店看看,说不定能淘

    到些有趣的书。但我知道,我去逛书店就意味着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做别

    的事情,而且凯西就得一个人照顾孩子。我不敢提这事,暗想凯西会猜

    到我的心事,主动提出给我时间去逛书店。但是她压根儿没提,于是我

    就对她的“不善解人意”耿耿于怀。她当然应该知道我很想去书店看看!

    我工作非常努力——为什么她不主动提议让我出去一下午呢?我完全应

    该休息一下。我开始猜疑,她其实知道我想去书店,却故意置之不理。

    我很不情愿地帮凯西带了一天孩子,心里为自己愤愤不平。最后,我终于向她讲了我的想法,说我因为没去书店而很不高兴。她当然也很

    不高兴,说:“是,要是你去逛书店,我就会更辛苦一些,但我宁可你

    去书店。我从来没机会给你什么礼物,而且你总是施恩于我。你不给我

    机会来服侍你!”

    然而,我立刻意识到我不愿意被服侍!我不想让自己有求别人,不

    想接受别人的馈赠。我剥夺了凯西恩待我的权利,而她为此非常失望,甚至感到被侮辱。我们一路气鼓鼓地开车回家,谁都没有说话。我不明

    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我想服侍别人,是的,因为这让我感觉自己

    优越,然后我就可以立足于道德高地。但这种“服侍”根本不是服侍,而

    是操纵。我不给凯西机会来服侍我,反倒因此没服侍好她,而背后的原

    因是我太骄傲。

    正是在这点上,圣灵大大帮助我们。保罗在每段经文都把愿意服侍

    的心与福音本身联系起来。福音是什么呢?福音就是:你彻底失丧,满

    身缺点,罪不可赦,以至于耶稣必须为你去死;可是你又大蒙眷爱,极

    其宝贵,以至于耶稣甘心乐意为你而死。现在,天父全然悦纳你,不是

    因为你配,而是因为神白白的恩典。我不愿意让凯西服侍我,这归根结底是拒绝让恩典在我生命中做主。我想靠自己赢得一切。我不想接受任

    何人的礼物。我想施恩于人,好感觉自己是慷慨的恩主,让自己感觉良

    好。但我不想接受别人的服侍。我的心仍然按照“靠行为称义”的模式运

    行,尽管我的头脑已经接受了福音的基本命题,知道我们活着是唯独本

    乎神恩,唯独因信基督。

    福音的这些信息既使我们俯伏屈膝,又让我们昂首挺胸。福音应当

    同时产生这两种效果。福音告诉我们,我们真是自我中心的罪人。福音

    彻底戳穿我们自以为是的幻想,让我们晓得自己并非生性善良,也没有

    什么比别人强。但福音也让我们感觉被爱,被肯定,这种感觉前所未

    有,超乎想象。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通过不停地服侍和工作来赢得自我

    价值。这也意味着,当我们得不到安慰、赞扬或回报的时候,我们不再

    纠结。我们再也不用锱铢必较了。如今我们可以自由地给予礼物,也可

    以坦然地接受馈赠。

    那么,为什么我没有让福音在我和凯西的关系中做主呢?那是因

    为,虽然我脑子里相信福音,心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圣灵——真理的灵

    ——必须把福音送入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实地感动我们,最终改变我

    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服侍别人。自我中心

    培养婚姻中的服侍心态,最大的障碍就是第1章讲到的问题——人

    类的罪性: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很多婚姻中最具破坏力的

    问题,并且是每个婚姻里永远不变的大敌。婚姻一开始,它就是婚姻当

    中的癌症,并且是致命的癌症。在《哥林多前书》13章经典的“爱的颂

    歌”里,保罗说: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

    作失礼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动怒,不计较人的过犯。

    (林前13:4—5)

    保罗反复强调,爱就是“不求自己的益处”。保罗列举了自我中心的

    许多表现:没耐心、容易发怒、讲话刻薄、缺乏恩慈、嫉妒、怀怨。在

    夏皮罗对离婚夫妇的采访中,明显可以看出这个问题是婚姻破碎的根

    源。双方都以自我为中心,都提出自己的主张,结果对方回敬以更大的

    不耐烦、怨恨、粗暴和冷漠。换句话说,他们用自己的自我中心来反击

    对方的自我中心。因为自我中心的本质就是让你敏锐地觉察到对方的自

    我中心,并且因此受到冒犯,感到愤怒,与此同时却看不见自己的自我

    中心。4

    结果总是双方关系螺旋式下降,陷入自怜、愤怒和绝望,最终

    感情被啃噬得一干二净。

    但是,一旦圣灵感动你,让你认识福音,你就会足够快乐,从而让

    自己可以谦卑;福音能给你内在的满足感,让你可以自由地恩待别人,哪怕你没有从双方关系中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圣灵的帮助,如果主的荣

    耀和爱没有持续注入你心灵的水库,你就不可能真正顺服,不可能持续

    体贴别人的益处;就算是顺服和体贴,迟早也会变成自义和怨恨。我称

    之为“爱的经济学”。银行里有存款,才大方得起。同样的道理,如果对

    你来说,爱的源头和人生意义的源头是你的配偶,那么对方一旦让你失

    望,你所经历的就不是哀伤,而是情感的灾难。然而,如果你晓得圣灵

    在你生命中的工作,就有足够的爱存在“情感账户”里,就可以包容你的

    配偶,哪怕你当时没有得到多少情感的回报或恩慈。想拥有美满的婚姻,就需要圣灵所赐的能力:能够服侍别人、能够

    摆脱自我中心、能够把别人的需要置于自己的需要之前。圣灵的工作就

    是让福音感动我们的心,这种感动会弱化我们内心的自我中心原则。如

    果不借助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我们不可能对抗自我中心的本性,不可能

    有一种服侍别人的基本心态。5

    那么,若想得到婚姻中的幸福,首先必须靠圣灵的能力来舍己和服

    侍。也就是说,双方必须持续把对方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之前,才能

    找到自己的幸福;而这种无私的心态,只能出于对耶稣的感激之情,感

    谢他为你所成就的大恩。有些人会问:“如果我把对方的幸福摆在我自

    己的需要之前,对我有什么好处?”回答就是——真正的幸福。这就是

    你得到的好处,但这种幸福是通过服侍别人,而不是利用别人。这种幸

    福对你没坏处。这是来自“给别人快乐”的快乐,来自“付出昂贵的代价

    去爱别人”。今天的文化宣扬“以我为主的婚姻”,认为把对方的利益放

    在自己的利益之前这种提议是压抑人性。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没有

    深入了解基督教关于现实本质的教导。基督教的教导是什么呢?

    首先,基督教说,神是三位一体的——也就是说,三个位格在同一

    位神里面。并且,《约翰福音》17章和其他经文告诉我们,从亘古到永

    远,父、子和圣灵彼此荣耀、彼此尊崇、彼此相爱。所以,在神性当

    中,有一种“以他为主”的特质。当耶稣基督上十字架的时候,他只是秉

    性而行。正如C.S.路易斯所写,当耶稣为我们舍命的时候,他只是“在穷

    乡僻壤的恶劣天气中做了在自己家里怀着荣耀喜乐常做的事”:舍己。6

    然后,圣经说,人类是按照神的形象造的。所以,我们被造当然是

    为了敬拜神,我们活着是为了荣耀神,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被造是

    为了服侍神,服侍别人。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试图把“追求自己的幸

    福”摆在前面,把“顺服神”放在后面,那就是违逆自己的本性,最终以

    悲惨收场。这看似矛盾,却是真理。耶稣说:“凡是想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但为我牺牲生命的,必得着生命”(太16:25),他说这句话

    就是在重申这个“舍己”的原则。耶稣在说:“如果你追求幸福胜过寻求

    我,就连一样也得不到。如果你服侍我胜过服侍自己,就能既得到幸

    福,又得到我。”

    保罗只是把这个原则应用于婚姻而已。努力服侍对方,让对方满

    意,而不是努力追求自己幸福,你就能找到新的幸福,更深的幸福。很

    多夫妇发现了这个奇妙的、“恍然大悟”的真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婚

    姻是“神所设立的”,而舍己的爱是神的本质属性,所以这种爱反映了神性,尤其展现于耶稣基督的位格和作为中。

    因此,当你面临婚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不同

    程度的自我中心和不愿意彼此服侍。保罗所用的“顺服”一词最早是军事

    术语,描述的是士兵无条件服从军官。为什么?因为人一参军就不能再

    控制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安排度假休息,不能决定什么时候吃饭,甚

    至不能决定吃什么。要加入一个整体,要成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就得

    放弃自己的独立地位。你必须放弃单边决策的自由。保罗说,这种舍弃

    自我权利的能力,这种服侍别人的能力,这种重视集体利益胜过自己利

    益的能力,不是一种本能;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却是婚姻的真正基础。

    这听上去压制人性,但这正是人际关系的精髓。实际上,有人认为

    这是万事互相效力的诀窍。你必须愿意放弃某个东西,才能得到这个东

    西。个人成就位于持续无私服侍别人的远端,而非近处。这是生活的普

    世原则:

    连社会生活也是如此,你必须停止思考自己给别人留下什么印

    象,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整天挖空心思标

    新立异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创新;而一旦你只想朴实地讲真理

    (毫不在乎这事被别人讲过多少次),十有八九会在无意中创新。

    这一原则贯穿生命的始终,适用于一切领域。舍弃自己,你会发现

    真正的自己。失去生命,你会得着真正的生命……凡是你舍不得

    的,没有一样真是你的……7伤痕累累

    我们看不见自己的自我中心,有许多原因。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受

    伤的经历。很多人结婚之前曾经被父母、恋人或前任配偶深深伤害。我

    说的不是那些虐待或性侵儿女的父母。我说的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例如

    父母冷漠地对待孩子,或用言语伤害孩子的感情。然后是恋爱关系或以

    往婚姻中被对方伤害和背叛的经历。这些经历会让人非常难以信任异

    性,同时又让你深深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性格。“伤痕累累”混合了自我

    怀疑、自责、怨恨和幻灭。

    带着这些背景记忆,我们结婚,闯入彼此的生活。然后,一旦发生

    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记忆就会引爆。受伤的经历让我们

    不能做正确的事,不能悔改、饶恕、分享恩典,这些基督徒基本行为规

    范都做不到,而这些东西都是经营婚姻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为什么做不

    到?因为往日的伤痛让我们沉迷于自我,无法自拔。

    当然,在别人身上,这种现象一目了然。你和那些受过伤害的人谈

    话,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开始讲自己的事。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痛苦和问

    题,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成了祥林嫂。他们看不到别人的需

    要。他们感觉不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就算他们偶尔体谅别人,也是为了

    自己——他们想去“拯救”别人,以感觉自己是好人。他们用一种蛮横霸

    道的方式与人交往,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尽管他们在

    这点上自欺。我们永远是最后一个认识自己本相的人,别人都看见我们

    沉溺于自我,但我们总是浑然不觉。我们受伤的经历会加重我们的自我

    中心。你向一个经历过伤害的人指出对方自私的行为,对方会

    说:“哦,可能是吧,但你不懂我的感受。”对方会用伤痕为自己辩护。

    有两个方法可以诊断和治疗这种处境。我们的文化普遍假设人性本

    善。如果有些人沉迷于自我,生活一塌糊涂,大家就说他们只不过是缺

    乏健康的自尊心。于是,我们就告诉他们要善待自己,要为自己活,不

    要为别人活。按照这种观点,我们无条件地支持那些受伤的人,鼓励他

    们阻止别人干涉他们的生活,我们督促他们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去实

    现梦想。我们以为这就是医治之道。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它假设人的自我中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某种受伤体验的产物。这是一种非常

    流行的人性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其实是一个信条——它已经成了一

    种宗教。虽然没有哪个世界主要宗教讲这种鼓励自私的教义,但这却是

    很多西方人的流行观点。

    但这种观点行不通。婚姻关系不可避免需要舍己,哪怕是日常生活

    中最琐碎的小事。如果有一方总觉得“因为我以前受过伤,所以凡事都

    要顺我的心”,这段婚姻不可能顺利,何况双方都这样想。

    基督教则用不同的观点来分析这种处境。我们相信,虽然人受过很

    重的伤害,但人心的自我沉迷不是受伤的产物。受伤的经历只是加重了

    这个问题,使之定型。受伤的经历是火上浇油,尽管火焰和浓烟令人窒

    息,但人的自我中心原本就存在。所以,如果你只是鼓励别人“永远为

    自己着想”,你只会让对方重蹈人际关系破裂的覆辙,婚姻更是如此。

    这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温柔、耐心地对待受伤的人,不需要肯定和赞扬他

    们。这些都需要,但这些不是全部。自卑的人和自傲的人都是自我中

    心,满脑子想的都是“别人怎么看我,别人怎么待我”。一个人很容易从

    自卑的网罗跳进自傲的陷阱,生活依旧是一塌糊涂。面对私心

    保罗说,福音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保罗的话如雷贯耳:

    他替众人死了,为的是要使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着,却为那

    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而活。(林后5:15)

    根据圣经,罪的本质就是:人不为神和周围的人活,而为自己活。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可以把所有律法——神对人的全部旨意——总结为两

    大诫命:爱神,为神而活,不为自己活;爱别人,关注别人的需要,胜

    过自己的需要(太22:37—40)。

    我们对待每个人都要温柔,尊重,尤其对那些受过伤的人更要耐

    心,因为他们特别敏感。然而,每个人都要认识到一点:自私并非来自

    伤害他们的人,别人恶劣的行为只是加重他们自私的程度。而且他们必

    须自己克服这个问题,否则就会永远痛苦。

    在今天的西方文化里,你决定结婚是因为你觉得对方吸引你。你认

    为对方很好。但一两年过后——或者通常一两个月之后——会发生三件

    事。第一,你开始发现这个好人是多么自私。第二,你发现这个好人也

    对你有同样的看法,并且对方开始抱怨你多么自私。第三,虽然你承认

    自己也有部分问题,但你最终认定对方比你更自私。如果你从前生活艰

    难,受过许多伤害,那么婚后的情况更是如此。你在心里默想:“好

    吧,我不应该这样——但你不理解我的感受。”这种伤痛感让我们忽视

    自己的自私。而且,很多夫妻在结婚之后不久就走到这一步。

    那该如何是好呢?至少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你认定自己受伤超

    过自私,于是下定决心,除非对方看见他的问题并且照顾你的感受,否

    则就和对方没完。当然,你的配偶不太可能迎合你的想法——如果对方

    对你也抱同样的想法,就更不可能迎合你了!因此,紧接着就是感情的

    疏远和艰难协商的停战。你们达成某种默契,双方都不提某些事情。你

    厌恶配偶做某些事情,但你不再谈这些事情,只要对方不提你的某些事情。双方都不为对方作出改变;只有锱铢必较的讨价还价。安于这种关

    系的夫妇可能看上去是美满的一对儿,结婚四十年都是如此,但是,等

    到拍金婚纪念照的时候,他们吻得很别扭。

    除了这种“停火协议式婚姻”,另一个出路是承认自己的自私,认为

    这是婚姻问题的根源,并且下决心改变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对方。因为

    只有你才能处理自己的自私问题,也只有你才能完全对此负责。所以,夫妇双方都应该认真读圣经,下决心“舍弃自己”。你应当停止为自己的

    自私辩护;一发现自私,就根除它;别看对方的行为。如果双方都

    说“我认为我的自我中心是婚姻的主要问题”,那么你们就会拥有真正美

    满的婚姻。从我开始

    两人可能都不采取行动,也可能两人一起努力。但还有一种可能

    性:一方下决心按照《以弗所书》5:21的原则来生活,另一方却不愿

    意。我们假设你是那个下决心的人,“我要改掉自私的毛病”。这样会发

    生什么事呢?通常,另一方不会立刻做出回应。但是,很多时候,你的

    态度和行为会逐渐软化对方的心。对方会看到你在受苦。而且,因为你

    不再总是把自己的委屈挂在嘴上,你的配偶也会更乐意承认自己的过

    错。所以,如果双方决心改正自私的毛病并且服侍对方,你们的婚姻前

    景就会非常美好。哪怕只有一个人行动,前景也是光明的。

    这让我联想到《创世记》4章的内容,神看着该隐这个极度自怜的

    人,对他说:“罪就伏在门口了;它要缠住你,你却要制伏它。”(7节)

    我们必须明白,你生命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就伏在门前!它要占有

    你,抓住你,吞噬你。你必须行动!神让你舍己,你必须舍了自己,才

    能得着自己。如果你不靠圣灵,如果你不相信基督为你所成就的一切,那么,一味放弃自己的权利和欲望,就意味着“咬牙切齿”和“忍字心上

    一把刀”。但是,人若在基督里,有圣灵的同在和保守,舍己就是得到

    自由和释放。

    就“如何拥有美满的婚姻”这个问题,当代有许多似是而非的流行模

    式;而上面所讲的原则可以纠正这些模式的错误。

    有一种保守的思路,特别强调传统的性别角色。它说,婚姻的基本

    问题是丈夫和妻子双方都需要服从各自的性别角色,因为这是神所赐的

    社会功能,也就是丈夫要做家里的头,妻子要顺服丈夫。这种思路非常

    重视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但这种思路的问题是,过于强调性别差异可能

    会鼓励自私,尤其会让丈夫变得专横。

    另外还有一种世俗的思路,认为婚姻的问题其实是你要让对方承认

    你的潜力,并且帮助你发展你的潜力。千万别让配偶糟蹋你。自我实现

    才是婚姻的目标。你必须通过婚姻发展自己,而且如果配偶不配合,你

    就得和对方谈判。如果对方不愿意谈判,你就得赶紧脱身,解放自己。

    当然,这是在给自私火上浇油,而不是泼水。8但是,基督徒的原则是“出于圣灵的无私”——不是小看自己,也不

    是高看自己,而是少看自己。出于圣灵的无私,就意味着你的心思不再

    聚焦于自己,你意识到一切需要都必将在基督里得到满足,并且正在真

    实地得到满足,所以你不需要指望配偶作你的救主。深深领会福音的

    人,可以坦然承认自己的自私是婚姻的问题所在,承认自己正在努力改

    正。而一旦这样做了,他们就会立刻得到一种释放,感觉自己从噩梦中

    醒来。在圣灵的光照下,他们看见自己从前多么小气,他们看见那些真

    正要紧的大事,与之相比,自己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多么微不足道。

    那些不再钻牛角尖整天抱怨自己多么不幸的人,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幸

    福。你必须舍弃自己,才能找到自己。敬畏基督

    《以弗所书》5:21的关键引文当中,还有一个词需要注意。保罗

    说,我们应当“常存崇敬(reverence)基督的心”,彼此顺服。这是许多当

    代英文译本的译法,但保罗的原文是我们应当“敬畏(fear)基督”。“崇

    敬”这个词不足以表达保罗的意思,但“敬畏”也有歧义,因为“敬畏”有

    惊恐、害怕的意思。那么保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敬畏主”这个词在旧约里很常见,我们读旧约的时候,遇到一些很

    奇怪的说法。“敬畏主”经常与“大喜乐”连在一起。《箴言》28:14

    说:“常存戒惧之心的,这人就为有福。”一个人总是心存畏惧,又怎能

    感到幸福呢?《诗篇》130:4可能是最奇怪的,作者说:“但你有赦免之

    恩,为要使人敬畏你”——赦免和恩典会增加敬畏之情。其他经文说,我们受教和成长是因敬畏主(代下26:5;诗34:11),而敬畏主的特征是赞

    美、希奇和喜悦(诗40:3;赛11:3)。怎么会这样呢?有人这样解释《诗

    篇》130篇:“奴仆的恐惧会因赦罪而减少,而非增加……所以,旧约

    的‘敬畏主’是表明人与神有正确的关系。”9

    显然,敬畏主不是害怕,尽管希伯来文确实是这个意思。圣经里

    的“敬畏”,意味着完全的服从。“敬畏主”就是由衷佩服神的伟大和慈

    爱。这意味着:因为神如此圣洁,神的爱如此伟大,所以你看他是“美

    得令人敬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越经历神的恩典和赦罪,我们越敬畏

    他的伟大和作为。敬畏主意味着看见他的荣美而屈膝跪拜。保罗提到基

    督的爱“催逼着我们”(林后5:14)。是什么感动你、驱动你?是渴望成功

    吗?是你需要向父母证明自己?需要同事尊重?是因为你怨恨那些轻慢

    你的人?保罗说,如果这些东西对你的控制和影响胜过神的爱对你的感

    动,你就不可能无私地服侍别人。只有对主耶稣的敬畏之情才能让我们

    得到解脱,可以彼此服侍。

    这些话听上去都很深奥,但21节表明,我们必须按照这个道理来处

    理各种人际关系。

    我认识一位近四十岁的女士,没结过婚。她家人和当地人都认为,女人到了这个年纪还不结婚,肯定有大问题。她觉得很羞耻,感觉自己做女人很失败。因此,她对自己的前男友心怀愤怒,因为他和她约会多

    年却不愿意娶她。这种苦毒的情绪总是无法化解。

    后来,她去寻求心理辅导。治疗师对她说,她把家庭观念当作了自

    己的价值观,就是说,女人应当嫁人生子才有价值。她怨恨这个男人是

    因为他阻碍了她得到家庭幸福,而她必须建立家庭,生活才有意义。然

    后,心理医生建议她应当摆脱这种愚昧的观念,努力追求事业。“如果

    你看到自己是成功人士,就不需要男人或别人赋予你价值感。”于是,她开始摆脱家庭和文化对女性的看法,追求事业。她开始觉得还不错,但后来发现自己仍然无法摆脱对前男友的怨恨之情。

    这时候,她来到一间教会,第一次听明白基督的福音。她发现福音

    根本不是自己从前所想的那样——我们要行善积德,把这些东西当作供

    物献给神,然后神拯救我们。不是!基督的福音是说,耶稣基督替我们

    行善积德,并且是至高的善,完全的德,我们信他,就白白得着这一

    切。他活出了完全的生命,是我们当行却不能行的,他又替我们而死,于是,我们信他就罪得赦免,并且“在他眼中看为义”。我们完全被神接

    纳,成为蒙爱的儿女,并且只有他的接纳和爱才真正重要。

    她逐渐认识到,前面那位善意的心理医生只说对了一半。确实,她

    不应当通过男人的爱来寻找自我价值。那是陷阱。那让她过于在乎男人

    对她的看法。可是,心理医生让她通过追求事业和成就来认可自己,这

    也有问题。这意味着她的自我形象取决于事业成功和经济独立。心理辅

    导者在劝她用一个“靠行为称义”的体系来取代另一个错误体系!所以她

    说:“我干嘛要离开‘家庭是全部生命’的女人行列,加入‘事业是全部生

    命’的男人行列?从前,我因感情受挫而痛苦,现在不也因事业受挫而

    痛苦?不行。我得安息在基督的义里面,学会因基督而喜乐。然后我就

    可以对着男人和事业说,‘是基督使我在神眼中看为美好,不是你们。’”

    她这样做了。她很快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忧虑工作上的事,不

    仅如此,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神在基督里的大爱。她开始经历所谓

    的“情感的财富”,这是一种被深爱的满足感,可以让我们真正胸怀宽

    广,当别人误解我们的时候,可以一笑置之。她对前男友和对男人的怨

    气也逐渐消退了。过了几年,出乎她的意料,她遇到一个男人,两人坠

    入爱河,结婚了。回首过往,她心里不禁感叹,假如当初嫁给原来的男

    友,那肯定是一场灾难。她会指望他给她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唯有基督

    才能给她,所以她不会感到满足,更不会好好服侍他,关心他。希伦布兰德(Laura Hillenbrand)写的一部畅销传记最能说明这个原

    则,它讲的是二战英雄赞佩里尼(Louis Zamperini)的真实故事。1943

    年,赞佩里尼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时,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几乎全部牺

    牲。在鲨鱼出没的海面漂了四十七天之后,他和另一位幸存者落入日本

    人手里,在战俘营里熬了两年。这两年里,他们经常挨打,饱受羞辱和

    折磨。

    战争结束后,赞佩里尼回国了,他得了严重的战后创伤压力紊乱

    症,并且染上酗酒的毛病。妻子辛西娅对婚姻失去了希望。赞佩里尼整

    天幻想和盘算着怎么回到日本去杀死“老鸟”——那个经常在战俘营里折

    磨他的日本军士。一天晚上,他梦见老鸟压在他身上,他挣扎着自卫。

    一声大叫惊醒了他,原来他正跨在辛西娅胸口上,双手勒住怀孕妻子的

    喉咙。不久以后,辛西娅提出离婚。他很痛苦,但即便是失去妻子和孩

    子这种威胁,也不能让他停止酗酒,不能终止他的自毁行为。他摆脱不

    了过去和怨恨,无法改变自己,哪怕是为了家庭。

    然后,1949年秋季的一天,辛西娅的朋友告诉她,有一个名叫葛培

    理(Billy Graham)的年轻宣教士正在城里召开一系列福音布道大会。她去

    参加了,并欢欢喜喜地回到家中。她立刻对赞佩里尼说,她不想离婚

    了,说她经历了一场属灵的更新,并且希望他陪她去听葛培理讲道。耐

    不过她反复劝说,他跟着去了。那天晚上,那位年轻的传道人所讲的主

    题是“人都是罪人”。赞佩里尼听见就火了,他心想:“我是好人”,但他

    一这样想,“就感到我在骗自己”。过了几天,他又来听道,并且走上前

    去悔改,接受基督为救主。

    赞佩里尼立刻就戒了酒。但更重要的是,他感到神的爱洋溢在自己

    的生命中,并且意识到自己可以原谅从前关他打他的人。长期煽动仇

    恨、造成痛苦的那种羞耻感和无力感消失了。他与辛西娅的关系也“得

    到更新和进深。他们在一起过得很幸福”。1950年10月,赞佩里尼回到

    日本,通过翻译向监狱讲话,那里关着不少从前的战俘营看守。他对他

    们说,基督的恩典带来赦罪的能力,而且,令这些囚犯深感震惊的是,他热情地拥抱他们每一个人。10

    我举这个例子有点犹豫,因为这种特殊的见证可能会导致误解,让

    人以为信主必定会带来立即的转变。赞佩里尼的情感伤痛特别深刻,而

    圣灵的工作——让我们认识神在耶稣基督里的爱并且因此而感动——在

    他身上也特别有效。虽然圣灵的工作并不总是如此突然和明显,但圣灵

    工作的本质是一样的。圣灵给辛西娅希望,又让赞佩里尼得到解脱,摆脱怨恨,因此他们的婚姻也得到更新。圣灵对人的影响总是好的,不论

    这种影响是晴空霹雳还是润物无声。

    我们既然因信称义,就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神和好。我

    们也凭着信,借着他可以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以盼望得

    享神的荣耀为荣……盼望是不会令人蒙羞的。因为神借着所赐给我

    们的圣灵,把他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罗5:1—2,5)

    赞佩里尼真实地忍受了肉体的折磨,心里的羞耻、愤怒和恐惧吞噬

    了他的爱心,让他无法爱别人,服侍别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他一

    样,我们进入婚姻的时候,都带着一个旧我,一个紊乱的内在生命。我

    们很多人试图用工作成就来克服自我怀疑。有的人想找一个漂亮聪明的

    恋人,从对方那里得到永不止息的爱和肯定,让自己感觉良好。这会让

    双方的关系变成某种救赎,但没有任何人能做到这点。

    所以,保罗说,你们要“常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相爱,他这样来

    引入婚姻的话题,用意颇深。我们受各种私欲驱动进入婚姻,包括恐

    惧、欲望和自私的想法。如果我指望婚姻来填满内心那个“唯有神才能

    填满的属灵空洞”,就不能服侍好配偶。只有神自己才能填满那个空

    洞。我必须在生活中尊崇神,摆正神的位置,否则我会不停地抱怨配偶

    不够爱我,不够尊重我,不够支持我。这些都可能是事实,但是,如果

    神的爱没有真正感动我,我就不能凭爱心对她讲这些话,也不能好好服

    侍她。更加敬畏神

    说到底,“被圣灵充满”和“敬畏主”基本上是同一件事。它们都是指

    一种内在的、属灵的体验和现实,但这两种说法强调不同的方面。11

    它

    们都让人“脱离自我”。保罗说,我们必须具备这种出于圣灵的无私之

    心,才能得到真正美满的婚姻。基督的牺牲和爱感动我们,让我们又惊

    奇,又欢喜;这种心态是新约一切呼召的驱动力,有了这种感恩的心,我们才能彼此尊重、彼此相爱、彼此服侍。保罗在《罗马书》15章说,我们不求自己的喜悦,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不求自己的喜悦。在《腓立

    比书》2章,使徒保罗说,我们应当看别人比自己强,因为基督来到世

    界上,不以自己的尊贵身份为强夺的。他来俯就我们,倒空自己的荣

    耀,服侍我们,甚至为我们舍命。让圣灵将这个真理铭刻在你的心里,直到爱心涌动,直到你由衷地赞美他奇妙的大工。然后,有了这种“敬

    畏的心”,有了这种“被圣灵充满”之后,我们才能转身善待配偶,在恩

    典里凭爱心尽责。

    那么,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被圣灵充满呢?我们如何才能更加

    敬畏主,脱离其他一切恐惧呢?当然,光是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的篇

    幅就不够用了。但有一个例子会帮我们理清思路。

    几年前,我的一位老听众犀利地发现一个问题。他对我说:“要是

    你仔细预备讲章,就会引述许多作者;但是,要是你没有好好预备,就

    只引述C.S.路易斯。”他说得对。这是因为我多年来读了路易斯的每部作

    品。我刚成为基督徒的时候,他的书解答了我在信仰上的种种疑问,超

    过其他任何书籍。多年来,我反复阅读他的作品,好些章节可以信手拈

    来。我还读了一些他的传记和许多个人书信。

    一旦你深入一个人的生命和作品到这种程度,就会发生一件奇妙的

    事。你不仅熟悉他的书,而且洞察他的心。你晓得他会如何回应某个特

    定问题,知道他会对某个具体事件作何反应。我即兴演讲的时候,路易

    斯就滔滔不绝地讲话,因为他确实在场,他是我思想的一部分。

    那么,如果我们更深地进入耶稣的教导、生命和事工,会有怎样的

    效果?如果我们沉浸于他的应许和呼召,接受他的教导和激励,让他掌管我们的内在生命,抓住我们的思想,以至于每当我们面对挑战,他的

    话语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又会发生什么?如果我们本能地、下意识地

    知道耶稣对我们所遇到的事情有什么想法和心情,又会如何?那样的

    话,当你受到批评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天塌下来,因为耶稣的爱和接纳

    在你心里牢牢扎根,他总是“在场”;当你批评别人的时候,你会温柔和

    忍耐,因为你心里全都浸透了耶稣对你的爱、忍耐和温柔。

    这并不意味着你每次受到批评时都有意识地、刻意地去思想“耶稣

    对此会说什么”,你不用这样去思考,因为耶稣和耶稣的话语深藏在你

    心里,它们会自然而然地坚固你,使你仰起头来。它们会成为你的一部

    分。你用耶稣的眼光审视自己;你也用耶稣的眼光审视世界。这成为你

    固定的思维模式。

    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多年的沉思和反省。还需要有规律

    的祷告、查经和读书,常常与朋友交谈,参加有生命力的公众崇拜。但

    是,不同于学习其他思想家或作家,耶稣的灵主动住在你里面,并且用

    圣灵照亮你的心,让你看见福音的荣耀。然后,福音“丰丰富富地住在

    你们心里”(西3:16),我们就有力量去服侍,去正确地批评和接受批评,不再指望配偶或婚姻来满足我们的一切需要,并医治我们的一切伤痛。两种“爱的思路”

    布莱克(William Blake)在他的《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中

    表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恋爱方式。他的话很打动人:

    爱不讨自己的喜悦,也不顾自己的益处,乐见别人得到满足,虽在地上如在天堂。

    爱只讨自己的喜悦,全不顾别人的益处,乐见别人不得满足,虽有天堂也成地狱。

    ——摘自《泥与石》(The Clod and the Pebble)

    也许你觉得自己“发疯一样爱上”某人,但其实你只是感觉对方可以

    满足你的需求,消除你的不安全感和对自己的怀疑,于是觉得对方吸引

    你。在这种关系里,你会提出各种要求,试图控制对方,而不是服侍和

    给予。为了不将“配偶的喜乐和自由”杀死在“你的需求”的祭坛上,只有

    一个办法:转向你灵魂的终极恋人——耶稣基督。他甘心乐意在十字架

    上牺牲自己,替你承受了死刑,就是你得罪神并得罪人所配得的刑罚。

    在十字架上,他被弃绝,经历了最大的孤独和绝望,而他做这一切完全

    是为了我们。因为圣子耶稣的爱和牺牲,你如今可以借着圣灵的工作认

    识天父的爱。耶稣真正“在绝望的地狱里建立了一座天堂”,让我们在地

    如在天。并且,有了神的爱坚固心灵,你也能像耶稣一样舍己,凭爱心

    服侍你的配偶。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第3章

    婚姻的精髓

    为了这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

    《以弗所书》5:31(以及《创世记》2:24)爱与“那张纸”

    我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电视剧,一对同居的男女在争执要不要结

    婚。男方想结婚,但女方不想。后来她发火了,说:“干嘛非得要那张

    纸?我爱你用不着那张纸!那东西只会坏事。”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在纽约作牧师,听很多年轻人讲过同

    样的话。当她说“我爱你不需要一张纸”的时候,她是在陈述自己对爱的

    认识,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认识。她认为,爱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感

    觉。她在说:“我对你很有感觉,而这张纸不能增强我这种感觉,反而

    会破坏这种感觉。”她主要是用情绪和欲望来衡量爱,并且她的话并非

    毫无道理。婚姻的法律文书并不会直接增加两人之间的浪漫感受。

    但是,圣经所讲的爱,并非如此单薄。圣经衡量爱,首先不是

    看“你想得到多少”,而是看“你想付出多少”。你愿意为这个人失去多

    少?你愿意为这个人放弃多少自由?你愿意在这个人身上投入多少时

    间、情感和资源?所以,婚姻誓言不仅有益于婚姻,而且也是一场考

    验。很多情况下,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但别用结婚毁掉这

    种感觉”时,对方其实是在说“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放弃其他选择,我对你的爱还不足以让我完全放弃自己”。说“我爱你不需要那张纸”,基本上就等于在说“我对你的爱还没有达到想结婚的程度”。

    今天,美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信条是:浪漫的爱是最重要的,有爱就

    有美满的人生。可是浪漫总难长久。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信条是:婚姻应

    当基于浪漫的爱情。两条结合起来,就得出一个结论:婚姻和爱情不可

    兼得。所以,根据这个结论,在浪漫的感觉褪去之后,持守一生的承诺

    就显得过于残忍。

    圣经对爱的理解,并不排除深刻的情感。我们会看到,一段毫无激

    情的婚姻,并非圣经本意。但圣经也不把浪漫的爱情与爱的精髓——牺

    牲自己、造就别人——相互对立。如果我们认为爱主要是一种情欲,而

    非积极的、献身的服侍,那就把责任和情欲对立起来了。这种对立不仅

    不合乎现实,而且会破坏夫妻关系。本章的主题就是:责任和情欲如何

    相辅相成。过于主观的爱情观

    当代人用过于主观的方式来思考“爱”:爱情哪怕涉及一点点责任,也是不健康的。多年来,我辅导了许多受困于这种观念的人。尤其在性

    爱问题上,更是明显。很多人相信,如果你对性爱没兴趣,与配偶发生

    性行为只是为了取悦对方,那就是做作,甚至是强迫。这是完全主观的

    爱情观,它把爱仅仅视为激情和感觉。而且这种观念常常会迅速导致恶

    性循环:你和配偶必须同时有浪漫的心情,否则就不做爱——如果是这

    样,那么你们的性生活必定很少。这会挫伤甚至熄灭配偶的性趣,而这

    又意味着你们交流的机会变得更少。因此,如果你们非要等双方激情四

    射才做爱,那双方激情四射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少。

    我们的文化认为,性应当总是并且只是激情的结果。我们之所以接

    受这种观念,一个原因是今天很多人都已经学会如何在婚外偷情,而偷

    情与婚内性关系是相当不同的体验。婚姻之外的性行为伴随着一种强烈

    的情欲,一种想勾引人的欲望,就像打猎的快感。勾引某个不认识的

    人,会给做爱注入危险感、不确定感和压力感,让人心跳加快,情绪激

    动。如果这就是“很棒的性爱”,那么婚姻——“那张纸”——确实会扼杀

    这种刺激。但这种东西是不可能持久的。事实上,并非只有“猎艳”才让

    人激情澎湃,猎艳也不是最美好的选择。

    凯西和我在结婚前都保持童贞。即使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守贞的人

    也不多。这也意味着,在我们的新婚之夜,我们不需要施展浑身解数让

    对方刮目相看,也不用勾引对方。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温柔地用身体表

    达美好的合一,就是我们当初一见如故的那种美好感受,以及随着恋爱

    而逐渐增强加深的默契。坦白地说,那个晚上我动作又笨又怯,心里又

    焦急又沮丧。一开始,我们笨手笨脚。这就像一个艺术家,脑子里有一

    幅构图或一个故事,却没有技巧表达出来。

    然而,我们幸好不懂如何用性来勾引对方,也没把危险而禁忌的性

    刺激与爱混为一谈。在性爱方面,我们尽量袒露自己的无知,送给对方

    一份意外的大礼,就是“不加掩饰地欣赏对方,以对方为乐”,并且体会

    彼此取悦的快乐。几个星期过去了,几年过去了,我们越来越默契。没错,这意味着有时一方、甚至双方在做爱时都没有“那种心情”,但婚姻

    里那种为了给予对方快乐而非为了表现自己能力的性爱,可以当场改变

    你们的心情。美满的性爱让你忍不住流出快乐的眼泪,而非炫耀自己的

    表现。消费?圣约?

    与当代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圣经说婚姻的核心是牺牲自己,成就别

    人。这意味着爱是行动,而不仅是情绪。但这样说又有另一种危险:走

    向古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错误极端。人们会把婚姻仅仅视为一种社会交

    易,把婚姻当作履行家族、部落和社会责任的途径。传统社会认为家庭

    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婚姻是促进家族利益的交易。当代西方社会则

    相反,把个人幸福当作最高价值,所以婚姻成了追求浪漫体验的途径。

    但圣经视神为至高的善——并非个人和家庭——这给我们一种合乎中道

    的婚姻观,这种婚姻观把感觉和责任、激情和承诺统一起来,因为圣经

    婚姻观的核心是神圣的盟约。

    人类历史一直存在消费关系。卖方必须满足你的需要,并且价格不

    能太贵,这样才能维持关系。如果别的卖家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更低的

    价格,你就没必要与原来的卖方保持关系。在消费关系里,个人的利益

    得失比关系更重要。

    人类历史同样一直存在圣约关系。这是对我们有约束力的关系。在

    圣约里,关系的重要性胜过个人的利益得失。例如,父母可能在情绪上

    感觉疲惫,不想照顾孩子。但是,那些因孩子难养而舍弃孩子的父母总

    是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对多数人来说,那简直无法想象。因为社会仍

    然认为亲子关系是圣约关系,不是消费关系。

    社会学家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里,市场已经成为一股支配性力

    量,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社会形态,取代了历史上的各种圣约关系,包括婚姻。今天,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别人得满足我们的特定

    需要,并且代价不能太高,我们才与他们保持关系。一旦我们不能从中

    受益,也就是说,一旦这个关系中我们需要付出的爱和肯定超过我们所

    得到的,我们就会“止损离场”,终止这段关系。这个过程也叫“商品

    化”,在商品化过程中,社会关系被贬低为经济交易,于是“圣约”这个

    概念正在当代文化中逐渐消失。因此,圣约是让许多人感觉陌生的概

    念,但圣经说,圣约正是婚姻的核心,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垂直与平行

    仔细读圣经的人会发现圣约贯穿整本圣经,无处不在。人与人订

    立“平行的”圣约。我们看到朋友之间歃血为盟(撒上18:3,20:16),国家之

    间也订立合约。但圣经里最显著的约是“垂直的”,是神与个人(创

    17:2)、家族与民族(出19:5)所立的约。

    但是,在几个方面,婚姻关系是独一无二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

    的圣约关系。保罗在《以弗所书》5:31完整引用《创世记》2:24,用这

    段经文引出“圣约”的概念。这或许是旧约圣经里最著名的讲“婚姻”的经

    文: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和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我们在《创世记》2:22—25看到人类第一场婚礼。《创世记》英文

    版用动词“cleave”描述当时的情景。这个生僻的单词带着希伯来原文的

    力度,而现代译本则译作“连合”。希伯来原文的意思实际上是“粘合”。

    在圣经的别处,这个词的意思是通过立约、承诺或起誓而与某人连

    合。1

    为什么说婚姻是最深刻的圣约关系?因为婚姻既包含平行关系,又

    包含垂直关系。《玛拉基书》2:14描述神告诫作丈夫的:“她是你的伴

    侣,是你立约的妻子。”(参结16:8)《箴言》2:17描述了一个蛮横的妻

    子,“她离弃年轻的配偶,忘记了神的约。”夫妻之间的盟约,既是二人

    所立的约,也是“在神面前”所立的约。打破婚姻盟约,就是离弃信仰。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传统的基督徒婚礼仪式会有立约和问答的环节。

    在问答环节,双方都要回答这类问题:

    你是否愿意与对方共结连理?你是否愿意怀着爱和尊重、责任

    和忠诚、信心和温柔,向对方承诺:你愿遵守神的命令,对配偶不离不弃,惜如至宝,持守婚姻之圣洁连合?

    双方都要回答“诚心所愿”——但请注意,他们不是对着彼此说话。

    他们比肩而立,眼睛向着同一个方向,一起回答牧师的问题。他们所做

    的,其实是先向神起誓,然后再彼此起誓。他们先“垂直地祈”,然后

    再“平行地求”。他们得以听见另一个人站在神、家人以及教会、国家的

    一切权柄制度面前,庄严信实地对自己起誓。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他们牵手,表示彼此接纳:

    在神和众见证人面前庄严承诺并立约,不论富足或贫穷,不论

    喜乐或忧愁,不论疾病或健康,互相敬重,忠贞到底,至死不渝。

    想象一栋有人字形屋顶的房子。两侧会合于房顶,相互支撑。但在

    下面,两侧都靠地基支持。同样,人当着神的面与神所立的约,坚固了

    二人,使他们有力量彼此立约。因此,婚姻是最深刻的人类盟约。爱与律法

    那么,圣约是什么呢?圣约是一种特定的连结,而这种连结正在我

    们这个社会迅速消失。这是一种特别亲密、特别个人化的关系,远非法

    律关系和商业关系所能比。然而,它又比那些仅仅基于感觉和情绪的关

    系更加稳固,更有约束力,更无条件。圣约关系是律法与爱的奇妙组

    合。

    前面讲过,当代思维不认为责任和激情可以兼容,也不认为这两者

    可以相互依靠、相互促进。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二十世纪早期就为婚外性

    行为辩护。虽然他承认我们不应该“把性爱与严肃的情绪和感动相分

    离”,但他认为性活动应当以强烈的激情和浪漫的快感为标志,并且性

    活动必须你情我愿、兴之所至才算美满。“一想到责任就败兴。”2

    这种想

    法如今已经成了常识:性爱必须是为了满足即兴欲望,而非履行法律誓

    言或承诺。

    但圣经的观点完全不同于此。爱需要一个有约束力的义务这样的框

    架,才能让爱臻至其应有的完全。不只是说,圣约关系虽在律法之下却

    仍是亲密的。它是更亲密的关系,正因为它合乎律法。何以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向另一个人作出爱的承诺,宣告一个有约束

    力的、公开的婚姻誓言,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爱的行为。有人

    说:“我爱你,但我们用不着结婚。”这其实是说:“我对你的爱还不足

    以让我限制我的自由。”甘心乐意地进入一个有约束力的盟约,绝不会

    扼杀爱情,反而会促进爱情,甚至大大地激发爱情。婚礼上的承诺证明

    你的爱表里如一,它本身就是一个彻底舍己的行为。

    婚姻的法律性质还会以另一种方式增强婚姻的生命连接。约会的时

    候,你得时常炫耀自己,取悦对方,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价值,惟恐

    对方不满意。你得表现出你仍然有吸引力。如此一来,你们基本上仍然

    处于消费关系中,而这意味着你们必须常常搞促销、做广告。然而,婚

    姻的法律连结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空间,我们可以敞开自己,展现真我。

    我们可以示弱,用不着再装模作样。我们不需要不停地推销自己。我们

    可以卸掉最后一层自我保护,不再自卫,从身体到灵魂都赤裸敞开,坦诚透明。

    律法与爱的这种混合,契合我们最强烈的本能。切斯特顿

    (G.K.Chesterton)指出,我们恋爱的时候,总想发誓表白,这是一种本

    能。我们不仅想表达情感,还想做出承诺。恋人之间会不由自主地讲些

    山盟海誓。“我永远爱你,”我们在激情的顶点,总忍不住这样说,并且

    我们知道,对方也想听这些话。圣经说,真爱本能地渴望永恒。圣经当

    中的伟大情歌《雅歌》结束于这样的宣言:

    求你把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把我带在你臂上如戳印。因为爱

    情像死亡一般的坚强,嫉妒如阴间一般的坚稳。它的烈焰是火的烈

    焰,是非常猛烈的火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洪流不能淹没。

    (歌8:6—7)

    两人真心相爱,而非利用对方满足性欲、谋求社会地位或自我实现

    ——这时候,他们并不想改变现状。双方都想得到承诺,让自己心里安

    稳,并且都乐意给出承诺,让对方放心。所以,遵守誓言和履行承诺

    的“律法”契合我们当前最强烈的激情,但这个律法也帮助我们拥有平安

    的爱,让我们晓得未来的爱是有保障的。将来的承诺:爱一辈子

    几年前,我参加了一场非基督徒的婚礼,夫妻俩在婚礼上交换誓

    言。他们说的话大概如下:“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想与你白头到老。”3

    我

    一听这话,就意识到:传统基督教婚礼誓言有一个共同点,尽管它们有

    神学分歧和宗派差别。我所听见的这对夫妻正在表达他们现在的爱,这

    并无不妥,也相当感人。但这不是婚誓的重点。这不符合圣约的原理。

    婚誓不是宣告现在的爱,而是宣告将来的爱,是一个相互约束的誓言。

    一场婚礼不应该只是宣告你们现在心里多有感觉——这是不言自明的

    事。不,你在婚礼上要站在神、家人和众见证人面前,承诺你要永远爱

    对方、向对方保持忠贞和诚实。这是一辈子的承诺,不管你里面感觉如

    何起伏不定,外在环境多么变幻无常。

    奥德修斯航行到塞壬岛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听见岩石上海妖的歌声

    就会发疯。他也知道这种疯狂状态是暂时的,只要离开听力所及的范围

    就可以恢复神智。他不想在发疯的时候干傻事,让自己后悔一辈子。于

    是,他命令水手们用蜡封住耳朵,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告诉手下人要保

    持航线,不管他喊什么疯话都别理会。

    前面讲过,纵向研究表明,如果不离婚,三分之二的不幸福婚姻将

    在五年内变得幸福。4

    三分之二!是什么保护婚姻度过不稳定期?婚

    誓。一个向世人公开宣告的誓言会把你绑在桅杆上,直到你的头脑清醒

    过来,开始明白道理。这个誓言让你在激情消退的时候(那是必然的)

    继续留在婚姻关系中。与此相反,消费关系不能度过这些不可避免的生

    活考验,因为双方都没“绑在桅杆上”。

    这是不是说人没有任何理由离婚呢?圣经中讲到过离婚的“理由”。

    《马太福音》19:3一些法利赛人问耶稣,“人根据某些理由休妻,可以

    吗?”当时,有些犹太拉比教导说,只要男人对妻子感到不满,就可以

    随意休妻。男人可以凭任何理由甩掉糟糠之妻。然而,这样的婚姻根本

    不是圣约,只是所谓的消费关系。耶稣反对这种随便的观念,但他也没

    有走到另一个极端。耶稣回答:“造物者从起初‘造人的时候,就造男造女’。‘因此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些话你们没有念

    过吗?这样,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

    的,人不可分开。”他们就问:“为什么摩西却吩咐‘人若给了休

    书,就可以休妻’呢?”他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才准许你们

    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如果不是

    因为妻子不贞,就是犯奸淫了。”(太19:4—9)

    耶稣说人不可随便离婚。他引用《创世记》2:24说,婚姻是神圣的

    盟约。婚姻不是随随便便的关系,可以轻易解约。婚姻创建了一种牢固

    的、合二为一的新关系,要不是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轻易打破。

    但耶稣又说,足以导致离婚的严重问题确实存在,因为“你们心硬”。可

    见,有时候人心因为犯罪而过于刚硬,严重违反婚姻圣约,并且丝毫看

    不到悔改和医治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另一方就可以提出离婚。耶稣

    这里明确提到的罪是对方犯奸淫。在《哥林多前书》7章,保罗又加了

    一条离婚的依据:故意遗弃配偶。这些行为都彻底破坏了婚姻的盟约,所以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15说,受委屈的一方“不必勉强”。

    说到圣经和离婚,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讲完5

    ,但这段经文足以让我

    们看到耶稣在这个问题上的智慧。允许人随意离婚,就是使圣约和誓言

    沦为空洞的承诺。离婚不应当轻率;离婚不应当成为我们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选择。然而,耶稣知道人心的罪恶是何等深重,并且他让那

    些在婚内饱受折磨的人不至于因为嫁给(娶了)心硬如石、破坏婚姻誓

    言的人而绝望。离婚是极其艰难的,也本应如此。但受委屈的一方不用

    觉得羞耻。很多人不知道,连神也说自己离过婚(耶3:8)。6

    他知道离婚

    的感受。承诺的力量

    离婚是剥皮抽筋的事,哪怕今天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婚誓现在

    仍然可以坚固我们。誓言让你不容易反悔。爱的感觉在早期多变又脆

    弱,而誓言给爱一个机会,创造一种稳定状态,让爱的感觉可以随着时

    间的流逝逐渐增强加深。它们让激情的宽度和深度都得以扩展,因为它

    们给我们必要的安全感,可以敞开心扉,脱下防弹衣讲实话,不用害怕

    我们的配偶起身就走。

    奥登(W.H.Auden)在他后期一本书里表达了这个思想,书名是《安

    定的世界:老生常谈》(A Certain World:A Commonplace Book),他

    说:“婚姻不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的无意识产物,而是耗时费力的精心创

    造;无论美满与否,婚姻都比风流韵事有趣得多,不论后者多么刺

    激。”7

    奥登所说的风流韵事和婚姻,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是签下“那张

    纸”,是比肩走过劈开的动物,是踩玻璃,是跳扫帚[1]

    ,是你的文化所提

    供的让你必须有所交代并庄重公开宣誓的任何方式。爱和律法相辅相

    成。因为按照圣经,婚姻的精义就是圣约。

    为什么必须许下一个有约束力的、一辈子的承诺,才能营造深刻而

    持久的爱情?基督徒伦理学家史密德(Lewis Smedes)写过一篇文章,我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一个年轻的牧师,刚结婚不久。这篇文章对我的

    工作和生活帮助都很大。文章题目是《驾驭未知:承诺的力量》

    (Controlling the Unpredictable—The Power of Promising)。8

    首先,他认为,我们身份的根基正在于承诺的力量:有些人问

    自己是谁,指望感觉告诉他们,但感觉是捉摸不定的火焰,一旦刺

    激消失,感觉就会消退。有些人问自己是谁,指望成就告诉他们,但我们所成就的事,总是不能揭示我们的内在品格。有些人问自己

    是谁,指望理想本身的远见告诉他们,但我们的远见只能告诉我们

    想要成为谁,而非我们是谁。我们是谁?史密德说,我们作出明智的承诺并持守这些承诺,由此

    成为我们所是。史密德给我们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加以证明,他引用著

    名剧作家博尔特(Robert Bolt)的作品《君子如风》(A Man for All

    Seasons),讲的是莫尔的故事,他的女儿玛格丽特求他违背誓言,好救

    自己的命。

    莫尔:你想让我向《继承法》宣誓效忠?

    玛格丽特:“神看重人的内心,胜过嘴上的言语。”这是你教导我

    的。

    莫尔:没错。

    玛格丽特:那嘴上宣誓,心里反对就行了。

    莫尔:誓言不就是我们对神所说的话吗?

    玛格丽特:那是权宜之计。

    莫尔:你的意思是,誓言是假话?

    玛格丽特:是真话。

    莫尔:那就不叫权宜之计。人宣誓,就是把自己捧在手里,好像捧

    水一样。手指一张开,就别想重新找回自己。

    既然承诺是找到自我身份的关键,那它就是婚姻之爱的核心。为什

    么?因为正是承诺给我们一个稳定的身份,如果没有稳定的身份,就不

    可能有稳定的关系。阿伦特(Hannah Arendt)写道:“若我们不受承诺的

    束缚,若我们不努力实现承诺,就不能守住自己的身份,只能堕入内心

    的漆黑孤寂,毫无希望,失去方向,受困于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模棱两

    可。”9

    史密德以自己为例:

    我刚结婚的时候,丝毫也不晓得婚姻会走向何方。我怎么知道

    她二十五年以后会发生多大变化?我怎么知道我自己会发生多大变

    化?自从我们结婚之后,我妻子至少与五个不同的男人同居过——

    每一个都是我。现在的我与从前的我联系在一起,就是靠一段记忆:我记得自

    己在婚礼上所签署的那个名字:“我就是将来陪在你身边的那个男

    人。”一旦我们否认这个名字,失去这个身份,就很难找回自己

    了。承诺的自由

    普朗普(Wendy Plump)记录了自己发生婚外情之后婚姻解体的过

    程,她的痛苦经历证明了奥登、史密德和阿伦特所主张的要点——“承

    诺有益于关系”这个道理。10

    她说,在婚外情的过程中,“性爱很刺激。

    当你发生婚外情的时候,你知道你会享受激情的性爱——那种急迫感、新鲜感和婚外情的不正当性保证了这点。”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前面所

    讲人们对待性爱的态度。禁忌的刺激感和被别人渴望的自我冲动被误解

    为爱情,因为这种感受和冲动让性事如电光火石一般惊艳。

    但是,普朗普的婚外情暴露了,而她丈夫也出轨了。最终婚姻解体

    了。普朗普讲故事的时候,想到她的父母。“他们有五十年的婚姻,这

    是成功的丰碑。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不正当激情与这种辉煌相比,连烛

    光都算不上。”最后她问:“如果你七十五岁,下述情形你愿意要哪个:

    即便偶尔关系紧张,但多年情感稳定;或有点像这样的景况:被炮火摧

    毁的伊拉克费卢杰市?”显然,她父母耗时费力精心营造的婚姻,比起

    她那段转瞬即逝的浪漫史要好得多,不论后者当时多么热烈。

    针对她的文章,《时代》杂志网站发表了一些相当尖刻的评论。这

    些评论的作者相信,普朗普受制于传统婚姻观,就是那种压迫人性的、认为“婚姻之约具有排他性”的观念。“如果你让自己相信……婚姻是两

    个人一生的联合,”一个评论者写道,“那么婚外情就只有炸弹的毁灭作

    用。照我看来,我们需要开始重新梳理我们的观念,摆脱基督教所强加

    的对一夫一妻制的痴迷。”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在传统婚姻中努力取

    悦对方,会扼杀人的自由和欲望。

    但史密德有力地证明,承诺是通往自由的途径。在承诺中,你会减

    少当前的选择,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你限制现在的自由,将来可

    以得到更大的自由,去帮助那些信任你的人。当你向别人作出承诺的时

    候,你们双方都知道你不会让他们失望,你会支持他们。“在不可预知

    的荒蛮之地,你创造了一个神圣的场所,营造了一个信心的空间,”史

    密德说,于是——当我作出承诺的时候,我见证我与你的未来并非锁定在一个生

    化波束中——在那里,像分发扑克牌一样,一股力量把我从父母基

    因组里抽出来,X和Y的宿命组合将我困死;当我作出承诺的时

    候,我见证自己不是沿着某种既定的路径成长起来的,我不受制于

    有点古怪的父母所强加给我的心理影响;当我作出承诺的时候,我

    宣告,我和那些依靠我的人,我们的未来不是由我幼年的复杂文化

    所预先决定的。

    无人可以决定我的命运。我不是一个面团,被偶然的外力和过

    往的痛苦环境搅拌定型。我知道我不能重新创造自己的生命,也晓

    得我的“所是”和“所为”多仰赖祖先的恩赐或咒诅。但是,当我向人

    作出承诺的时候,我超越这一切限制条件。没有一条德国牧羊犬曾

    向我承诺,它会一直陪伴我。没有一台计算机曾向我承诺,它会忠

    实地帮助我……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才能作出承诺。而当他作出承

    诺的时候,他最为自由。承诺与激情

    长期的爱——来自承诺的“耗时费力的精心创造”——为何如此优

    越?温迪发现,她的父母在经历了五十年婚姻之后,拥有了某种特殊的

    东西,这种东西不同于她那种不正当关系中的强烈性欲,它更丰富,更

    深刻。这种东西是什么呢?

    当你刚刚堕入爱河,你以为自己爱这个人,其实并非如此。你不可

    能立刻了解这个人到底是谁。这需要许多年。你实际上爱的是你对这个

    人的想法——而你的想法一开始总是单维度的,而且总有些偏差。在

    《魔戒》中,艾欧文爱上阿拉贡,但阿拉贡不能回报她的爱。阿拉贡对

    艾欧文的哥哥艾欧墨说:“她爱你胜过爱我,因为你是她了解的人;但

    她对我的爱,只是对一个影子的迷恋:对英雄史诗的渴望,对异国他乡

    的向往……”11

    阿拉贡知道,浪漫的冲动之所以如此令人陶醉,多是因为

    我们其实爱的是一个传说,而非一个真实的人。

    不仅你不认识对方,对方也不真正认识你。你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你有一些自觉丢脸或害怕见人的东西,你不

    想让对方看见你的缺点。而且,你当然不能让对方看见连你自己都看不

    见的性格缺陷,这些缺陷只能在婚姻过程中逐渐暴露。恋爱中有情

    绪“高原期”,在此期间,对方认为我们非常奇妙美好;所以恋爱早期我

    们特别有激情,特别来电。但问题在于——你可能对此也有些许意识

    ——对方还不真正了解你,所以也不是真正爱你,至少还不够爱你。你

    所以为的“爱得死心塌地”,很大程度上只是一阵自我迎合的情绪爆发,根本不是那种“因了解而相爱”的深刻满足感。

    风平浪静以后,等到对方见识过你最坏的一面,并且了解你一切优

    点和缺点之后,却仍然完全向你委身,那才是无与伦比的体验。被爱却

    不被了解,使人感觉舒服却流于肤浅。被了解却不被爱,那是我们最害

    怕的事。但是,被充分了解并且被真爱,这才是神的爱,这才是我们最

    需要的东西。这种爱释放我们,让我们脱掉伪装;这种爱让我们谦卑,远离自义;这种爱坚固我们,可以承受生活中一切艰难困苦。

    我所谈的这种爱不乏激情,但不是青涩岁月的那种激情。凯西第一次牵我手的时候,我浑身好像触电一样。三十五年以后,握妻子的手已

    经没有当初那种兴奋感。但是,回顾最初的感受,我明白它并非出于我

    对她的爱,而是出于虚荣,因为她选了我。最初,这种感受里面虽然有

    爱,但还混杂了许多别的东西。经历了人生风雨之后,今天握手与当时

    的感受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如今完全彼此了解,一起背过数不清的

    担子,反反复复彼此悔改、宽恕、和解。我们当然有激情,但如今的激

    情不同于年轻时的激情,正如一条喧闹的小溪不同于一条静水深流的大

    河。激情让你在婚礼上许下诺言,但是,多年之后,承诺使激情更加丰

    富,更加深刻。让浪漫水到渠成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浪漫的爱与无条件委身的婚姻如何调和”这个问

    题了。浪漫的爱必须完全自由,毫无强制——难道不是吗?对一个人的

    强烈欲望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我们迟早要另觅新欢——难道不是吗?

    所以,严格的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婚姻是浪漫爱情的大敌——难道不

    是吗?

    不是。实际上,无条件的、圣约的委身关系可以促进浪漫的爱情,让浪漫水到渠成。就此问题,没有人比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讲得更透

    彻。12

    克尔凯郭尔谈到三种人生观——审美的人生观、伦理的人生观和宗

    教的人生观。克尔凯郭尔说,每个人生来都是美学家,并且我们只能通

    过自己的选择才能进入伦理和宗教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美学家呢?美

    学家不关注某个东西的好坏,只关注它是否有趣。13

    判断事物的依据在

    于它是否迷人、好玩、有趣。

    美满幸福的人生离不开审美,但是,一旦美学价值主宰了人生,就

    会产生严重问题。美学家通常主张自己是自由的个体。人生应当追求刺

    激,充满“诗意和火花”,美学家如此说。而这意味着常常摆脱社会期望

    和群体纽带。但克尔凯郭尔说,这是非常错误的自由观。浸淫于审美生

    活的人根本不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他正走向漂泊无定的生活。气

    质、品味、感觉、冲动,他完全被这些东西所驱使。

    换个角度看,被审美感觉主宰的人,是被环境所控制的人。如果你

    的妻子失去了光滑的皮肤和美丽的容貌,如果你的丈夫发福,美学家就

    开始转移目光,寻找更好看的人。如果配偶得了重病,生活无法自理,美学家就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克尔凯郭尔说,这样的人完全受制于外

    部环境。

    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感觉与责任联系起来。

    你必须舍己,持续实施爱的行为,一天一天地坚持,哪怕感觉起伏不

    定,哪怕环境不受控制——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人,而非任人摆布的工具。同样,你必须在没有激情的时候继续去爱,才算是真

    正爱一个人。美学家谈不上真正爱一个人;这种人只是爱对方给自己的

    感觉、激情、冲动、体验。证据就是,一旦这些东西消失,就不再关心

    对方了。

    克尔凯郭尔让我们看到浪漫激情的局限,但他并不否认浪漫激情具

    有价值。他也不将感觉和责任对立起来,尽管有时候这二者看似对立。

    克尔凯郭尔认为,“家庭实际上可以增强浪漫的爱,而非减弱”,“正是

    婚姻的道德承诺,让冲动的爱升华至稳定而长久的地步,这是激情梦寐

    以求却求之不得的境界。”14

    其实,正是圣约委身让已婚者可以变成彼此

    相爱的人。日久见人心,我们必须长期观察,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并

    且逐渐爱上这个人,而非仅仅爱上对方给我们的感觉和体验。路遥知马

    力,我们必须坚持付出,才能明白配偶的具体需要,才知道如何满足这

    些需要。这一切最终都将汇入记忆的源泉,使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深

    刻,让对方感到由衷的喜悦,叫婚姻生活中的浪漫激情演奏成更加美妙

    的乐章。情绪与行为

    这个原则如何在每天的婚姻生活中活出来呢?几乎每个人都以为,圣经上“爱人如己”的指示是智慧的、正确的、良善的。但请注意,这是

    一条命令,而情绪是无法被命令的。圣经并没有叫我们喜欢邻舍,要对

    别人心怀柔情蜜意。不,圣经的呼召是爱,并且圣经所讲的爱首先就是

    行为。

    爱的感觉当然是爱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感觉可以让我们更自然地实

    施爱的行为。我们服侍所喜爱的人,这时候,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我

    们感到特别满足。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区分感觉和行为,就很难迈出爱

    的脚步。

    我们必须区分感觉与行为,一个原因就是感觉不可靠。我们的感觉

    取决于许多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感觉起伏不定,这常常让人

    十分恼火。我们不能控制情绪,但能控制行为。我们的许多好恶,既非

    邪恶,亦谈不上美德,只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这

    些好恶。如果我们听从文化,把爱界定为喜欢,如果我们只在爱的感觉

    很强烈的时候才认为爱的行为是真诚的,那我们必定是糟糕的朋友,更

    是可怕的家人或配偶。

    千万别以为自己必须感到爱才能给予爱,那是错的。例如,我有一

    个孩子,并且我在他惹我生气的时候还牺牲一天的时间带他去看球赛,让他高兴,那我对他的爱就不仅仅是跟着感觉走。如果你觉得很喜欢某

    个人,那么满足他的需要并且得到他的感谢和喜爱,就可以给自己带来

    极大的满足感。在这种时候,你的行为可能更多是出于自我中心,是为

    了让自己得到爱和满足,而不是为了让别人得到益处。正如克尔凯郭尔

    所言,你不见得真是爱他,你可能只是爱自己。如果我们只在自己有强

    烈的爱的感觉时才有爱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会爱得很盲目。因为爱,父

    母会宠坏孩子。因为爱,夫妇会彼此伤害。这些事背后的一个原因是我

    们特别害怕我们所爱的人不高兴。我们担心对方生气,说难听的话,我

    们会受不了。这只证明我们并不真爱这个人,并不真关心对方的益处。

    我们真爱的,是我们从对方那里得到的感情和尊重。这一切都意味着:当你没有爱的感觉时,仍然可以去爱,并且爱得真实而明智。

    所以,如果你对“爱”的定义,强调自己的感觉多于无私的行动,就

    难以维持和巩固爱的关系。反过来,如果你强调爱的行动多于感觉,就

    会促进和巩固爱的感觉。这是幸福人生的诀窍,也是美满婚姻的秘诀。爱的行为引发爱的感觉

    C.S.路易斯在二战期间的BBC广播讲话中,解释了什么是基本的基

    督教美德,包括宽恕、仁爱的原则。当时,在英国人眼里,世界一分为

    二,有的国家是盟友,有的是敌人。就在这种情况下,路易斯说,很多

    英国人发现基督教“饶恕敌人、爱一切人”的教义,不仅不切实际,而且

    令人反感。很多人对路易斯说:“这种话让我觉得厌恶。”但路易斯没有

    望而却步,他说,虽然我们心里冷漠,甚至蔑视某些人,但我们可以通

    过行动来逐渐改变自己的心。

    尽管自然的好感应当受到鼓励,但我们不应该以为坐等热烈的

    情感迸发就可以变得仁慈……适合我们众人的规则非常简单。不要

    浪费时间去思想自己是否爱邻居;要采取爱的行动。我们一采取实

    际行动,就会发现一个极大的奥秘。一旦你的行为如同真爱某人一

    般,那你就会变得真爱他。如果你伤害了某个自己所厌恶的人,你

    会发现自己变得更厌恶他。如果你善待他,就会发现自己对他的反

    感变得少一些……每当我们善待另一个自己,仅仅因为他就是自

    己,(和我们一样)是神所造的,并且和我们一样渴望幸福,我们

    就开始学会如何爱他多一点,至少反感少一点……世人善待某些人

    是因为他“喜欢”他们,但基督徒却不是这样。基督徒善待每个人,并且由此发现自己所喜欢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包括那些自己当初

    难以想象会喜欢的人。15

    然后,路易斯举了一个很有分量的例子,在当时更是一语中的:

    这个属灵原则反过来也成立,并且极其可怕。德国人当初可能

    因讨厌犹太人而恶待他们,后来却因恶待犹太人而更加讨厌他们。

    你越残酷,仇恨越多;仇恨越多,你越残酷——这个恶性循环永无

    休止。16我刚当牧师就意外地发现了这个实际的道理。牧师的本职工作就是

    和自己可能不喜欢的许多人交往——假如不当牧师,他压根儿不会选这

    些人交朋友。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也得怀着怜悯之心与各种人深入交谈,但那仅限于办公室和上班时间。而牧师则要和自己牧养的信徒一起生

    活。牧师要主动探访,和他们在餐厅、公园和家里同吃同乐,随时随地

    和他们谈各种生活问题。

    作为一名年轻的牧师,我立刻发现神叫我过的生活真不容易。就和

    其他人一样,我一直任由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决定自己和谁待在一起。然

    而,当我搬到弗吉尼亚霍普韦尔担任牧职的时候,会众里有许多我根本

    不想交往的人。不是说我反感他们;不,我只是觉得我们不是同类人。

    和他们在一起没有那种“心灵擦出火花”的感觉,就是让你想和某人交往

    的好感。

    但我是牧师。如果有人需要在下午三点和我谈话,我得在场。如果

    有人生病住院,我得在场。如果有谁的儿子离家出走,我得开车去找。

    我在他们家里和他们谈心,参加他们孩子的毕业典礼,和他们一起野

    餐。我向他们分享感受,他们也向我敞开心扉。这就是牧师的本职工

    作,尤其是在一个小城市的小教会里作牧师,更需要深入交往。神呼召

    我采取爱的行动,善待许多普通人,尽管这些人对我并没有情感上的吸

    引力。

    然而这些行动改变了我。凯西和我来到这个教会几年之后,发生了

    一件事。有一天,正值周间休息,我们讨论这一天该怎么过。我想到教

    会里一对夫妇,就提议去探访他们,或请他们过来做客。凯西吃惊地看

    着我说:“为什么呢?”这对夫妇几乎没有朋友。他们有很多个人问题,所以旁人都不喜欢他们,他们两人之间也吵闹不断。凯西当然明白我们

    需要照顾他们,但那天是休息日,而和他们待在一起肯定是“牧养工

    作”。

    她的惊讶也让我吃了一惊,但我马上就笑了,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几个月以来,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情感来帮助这对夫妇改善生活。

    简而言之,我采取了许多爱的行动——聆听、服侍、同情、批评、饶

    恕、肯定、分享。而在付出这一切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他们了。

    怎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因为我很圣洁,很属灵?根本不是。这是因

    为我趔趄着去实践路易斯所说的那个实用原则。尽管我不喜欢他们,但

    我用实际行动爱他们,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的情感逐渐与我的行为达到了一致;这个过程虽然缓慢,却不可逆转。那些不可爱的人,你若

    不放弃他们,而是持续地去爱他们,最终他们会变得可爱起来。

    我们的文化总是说,爱的感觉是爱的行为的基础。当然,这不无道

    理。但更准确的说法是,爱的行为可以引发爱的感觉。说到底,两人之

    间的爱绝非跟着感觉走,也不仅仅是履行责任。夫妇之间的爱是非常复

    杂的,它是感觉和行为的共生混合体。说了这么多,我们还得注意一

    点:感觉和行为,我们只能控制后者。爱的行为才是我们每天所能持守

    的承诺。爱的决定

    这个原则对婚姻本身有多重要?至关重要。在《以弗所书》5:28,保罗说:“丈夫应当爱妻子。”他在25节已经讲了丈夫要爱妻子,但在28

    节,为了讲得更清楚,保罗用了一个特殊的动词,这个动词强调责任。

    保罗的话非常明白。他向丈夫发出明确的命令——丈夫应当爱妻子。情

    绪是不能命令的,只有行为才能命令,可见保罗所发的命令关乎行为。

    他不在乎丈夫某时某刻感觉如何——他们必须采取行动去爱妻子。

    这是不是说,你可以随便找个人结婚?你不需要爱自己所娶(嫁)的

    人?感情在婚姻里无足轻重?当然不是。我不是叫你故意找自己不喜欢

    的人结婚。17

    但我可以保证一点,不管你和谁结婚,你迟早会失去恋爱

    的感觉。强烈的爱意和快乐不会持久,也不可能持久。甚至还没等结

    婚,你就已经从头到脚都麻木了。这种事很常见,因为我们的情绪与很

    多东西紧密相关:生理、心理和环境。你的感觉起伏不定,如果你听信

    文化对“爱”的定义,一旦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说,这不是

    我应该娶(嫁)的人。我们的文化推崇浪漫的激情,所以我们说:“假如这

    是我应该娶(嫁)的人,我的感觉就不应该如此起伏不定。”在《返璞归

    真》“基督徒的婚姻”一章中,路易斯写道:

    小说给人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要你找对了人,就可以永远

    沐浴爱河。结果,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沐浴爱河,就认为自己找错

    了人,应该换一个——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换了之后,新恋情的

    光芒仍会褪去,就和从前一样……18

    任何人际关系总有疲倦的时候——爱的感觉似乎枯竭了。而且,正

    是在这种时候,你更要记得婚姻的本质是盟约,是献身,是将来爱的承

    诺。所以,怎么办?你要采取爱的行为,即使没有爱的感觉。你可能感

    觉不到温柔和同情,不想讨好对方,但你的行为必须温柔,你必须体

    贴、饶恕、帮助对方。并且,如果你这样做,随着时间推移,你不仅可

    以走过感情低谷,而且这些低谷会变少变浅,爱的感觉会日益稳固。要

    是你下决心去爱,就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基督说,人若不先死,就不能真正活着。我想,基督这句话包

    含了上面这层意思。“想留住新鲜的感觉”绝非好事:实际上这是最

    坏的事。让新鲜感离开吧——让这种感觉死去,度过这段死亡期,随后进入无声的关爱和幸福——你会发现自己活在一个日日常新的

    世界……19

    人怎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呢?我想或许会是这样:刚受到某人吸引的

    时候,我们想:“真想永远这样!我不想失去这种激情。”但是,前面讲

    过,这种自私的冲动是不能持久的,也不能让你在“学着去爱你真实的

    配偶”这条路上走很远。借用路易斯的比喻,你必须首先“治死”这种不

    成熟的“爱的肉身”,然后它才能复活,得到真正的生命。你必须持守你

    的承诺,坚持爱的行为和爱的服侍,哪怕——不,尤其——在你感觉配

    偶魅力衰减、在你看到配偶索然无味的时候。并且,一旦你这样做,就

    会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魅力”发生了转变,成了“真爱,谦卑而欣喜地

    接纳对方、欣赏对方”。这个过程是逐渐的,却是必然的。你的爱会渐

    渐成熟,变得更智慧、更丰富、更深刻、更坚定。

    可惜,很多人从来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接受了文化对“婚姻”的定

    义,并且,当激情消退之后,他们就不安分了。这种婚姻观让已婚者非

    常容易发生婚外恋,因为你自然会遇到其他更有魅力的人,让你感觉重

    拾激情。

    小说和戏剧还给我们另一个观念:坠入爱河是不可抗拒的,就

    像得了荨麻疹一样。而且,有些已婚者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们一

    旦感觉自己心里另有新欢,就会举手投降,屈服于情欲……但这岂

    不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吗?岂不是我们自己让这种“喜欢”成为所谓

    的“坠入爱河”?当然,如果我们的脑子里全是小说、戏剧和靡靡之

    音,如果我们的身体里只有酒精,我们必定会把任何一种喜欢变成

    那种无法自拔的爱:就好像路上有车辙,雨水就会灌进去;如果你

    戴着蓝色的眼镜,当然看什么东西都是蓝蓝的。这是咎由自取。20

    所以,如果有人说“我不需要一张纸来表达爱”,你可以告诉对

    方:“你需要。如果你按照正确的方法去爱,就是圣经所描述的,两个

    人一起分享生命,那你就没有理由不给对方一个承诺,一个合法的、永

    久的、排他的承诺。”讨价还价

    古时候,新娘是有价的。男方要去女方家,向女方的父亲提亲,献

    上礼金或礼物,礼的轻重取决于女方的相貌和男方的家产。我们看到这

    种事就大惊小怪,“哇,这些人的做法太糟糕了。”但是,今天我们的做

    法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因为我们更民主——男人和女人现在相互买

    卖!——我们看见男人和女人相互打量说,“她行情不错”,“他值几个

    钱!”这些脱口而出的评价很说明问题。我们根据潜在伴侣的资产或赤

    字来给他们打分。并且,我们最终感觉自己想和这个人结婚,是因为对

    方可以给我们带来合理收益。今天,几乎不可能不用经济学思维,人人

    都在算计“我为婚姻付出多少,对方又付出多少”。并且,如果我们从夫

    妻关系中得到的等于(最好是多于,我们暗想)付出的,我们就是幸福

    的。

    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会逐渐发现配偶的缺点。如果这些缺点

    不改正,并且,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没有从婚姻中得到最初投入所希望

    的好处,那么我们就会像商人一样采取行动,果断止损。如果收入减

    少,就要削减支出。于是,如果她没当好妻子,那我就不会像从前一样

    努力去作好丈夫。这似乎完全公平。“她没像以前这样做。所以,我干

    嘛要那样做?如果我得不到同样的益处,我就不需要在这上面投入那么

    多。”你在半清醒状态下对自己说,这样做恰好是公平的。但这其实是

    一种报复形式。

    你就是这样来为自己的退缩辩护的,但是,当然,你的配偶可不会

    这样想。如果我妻子发现我在情感上疏远她,不再积极满足她的需要或

    家庭的需要,她就会问心无愧地改变她对我的热情和委身。你们越觉得

    没有得到爱,就越少有爱的行动,也就越不想去爱,于是,双方都走入

    恶性循环,关系越来越冷淡。

    试想一下,父母与儿女的关系是多么不一样。如果你有孩子,你会

    发现自己不得不接受圣经上这种爱的模式。

    新生儿是你见过最无助的人,每秒钟都需要你无微不至的照顾,一

    天二十四小时,每周七天。你做出巨大的牺牲,但孩子很长时间都不能给你任何回报。并且,虽然孩子将来可以给你爱和尊重,但永远不会回

    报你所付出的那些东西。孩子成年以后常常和父母闹别扭,把自己搞得

    一塌糊涂,这时候你又要付出许多,并且依然不能得到什么回报。但每

    次不管他们是否回报你,你总是给予他们。

    不求回报地付出十八年以后,哪怕你的孩子在周围所有人看来都很

    普通,你还是忍不住要爱他。为什么?因为你不由自主地按照圣经的模

    式来爱他。你必须放下自己的感受,采取爱的行动,正因如此,你现在

    对他有很深的感情,不管他是否可爱。

    所以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孩子离家之后,很多家庭会破碎。因为

    虽然父母以“盟约关系”(用爱的行动来加强爱的情感)来对待孩子,却

    用“消费关系”来对待婚姻,并且一旦失去爱的感觉,就会收回爱的行

    动。结果,忍耐了二十年以后,虽然他们对孩子的爱仍然牢固,但婚姻

    已经成了一具木乃伊。他没离开我们

    很多人听了这些话就会说:“不好意思,要是我没感受到爱,就没

    办法付出爱。我装不出来。我觉得这种方式太不自然了。”我理解这种

    反应,但保罗并没有让我们装模作样;他命令我们表里如一。“你们作

    丈夫的,要爱妻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嗯,耶稣从十字架上往下

    看的时候,他并没有想,‘我要为你们舍命,因为你们很可爱。’不,他

    俯视众人,备感痛苦——我们全都不认他,弃绝他,背叛他——并且做

    出历史上最伟大的爱的举动,他没离开我们。他说:‘父啊,赦免他

    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作的是什么。’(路23:34)他爱我们,不是因

    为我们在他眼里本是可爱的,而是要让我们成为可爱的。我也要照样来

    爱我的配偶。”你要对着自己的心讲这样的话,然后履行你婚礼上的诺

    言。

    [1] 劈开的动物:见《创世记》15章,上帝与亚伯兰立约。“比肩走过劈开的动物”表示他们所立的约是盟约

    或血约。踩玻璃:源于犹太婚礼习俗。在婚礼结束时,新郎打碎一只玻璃杯,并用右脚将玻璃踩碎。一般认为

    踩碎玻璃象征耶路撒冷圣殿被毁,提醒新婚夫妇①,在最幸福的时候也不要忘记,生活中还有不幸,因此,将

    来遇到艰难时,要彼此委身。跳扫帚:一种婚礼习俗,最早源于凯尔特文化,后来在非裔美国人中颇为流行。

    也有说是源于非洲。婚礼上新郎新娘共同跳过扫帚,表示扫掉过去,开始进入新的人生。——译注第4章

    婚姻的使命

    你们作丈夫的,要爱妻子,好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为

    的是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作荣耀的教会归给

    自己,什么污点皱纹等也没有,而是圣洁没有瑕疵的。

    《以弗所书》5:25—27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讨论婚姻是什么,但现在我们要问,“婚姻是

    为了什么?”婚姻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个问题,圣经的回答始于一个属

    灵的原则:婚姻首先是友谊。孤独的乐园

    在《创世记》1—2章,神创造了世界,他看见自己所造的一切,反

    复说“是好的”。这个评价仅在《创世记》1章就讲了七次之多,圣经反

    复强调,神所造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多么伟大,多么荣耀。1

    然而,神造

    了第一个人,却说:“那人独居不好。”(创2:18)怎么会是这样?值得注

    意的不仅是这种强烈的对比,这里还引出一个问题:亚当身处一个完美

    的世界,并且有很多证据表明他与神相交亲密,还有什么“不好”呢?

    答案或许就在《创世记》1:26神的话里,“照着我们的形象……”读

    者马上就要问,“我们是谁?神在和谁说话?”一种回答是,神在向周围

    的天使说话。但圣经从来没说天使参与神造人的活动,所以这种解释讲

    不通。千百年来,基督徒神学家一致认为,这句话暗示了一个真理,而

    这个真理要等耶稣基督进入世界之后才完全显明——神是三位一体的,神在永恒里有三位:父、子和圣灵,他们彼此相知,彼此相爱。因此,按照神的形象所造,就意味着我们被造的目的是为了彼此相爱。2

    于是,我们看见这位亚当,神所造的完人,被安置在完美的伊甸园

    里,但他的孤独却是“不好”的。《创世记》的笔触暗示:我们强烈的关

    系需求是神所造的,也是神赐给我们的;而这种需求并不能通过与

    神“垂直”相交得到完全的满足。神把我们造成这样,使我们需要“水

    平”的关系,我们生来就需要与其他人相交。这就是为什么,哪怕在天

    堂里,孤独也是一个麻烦事。所以,我们自然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

    切,包括金钱、享受、娱乐——我们努力为自己创造的天堂——都不能

    像爱那样让我们感到满足。这再次印证了我们的直觉:美满的家庭和良

    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大的祝福,爱为我们提供最大的满足,是金钱无法买

    来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

    为了消除人的孤独,神为他造了一个配偶,希伯来文是’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356KB,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