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4176
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3月31日
第1页
第4页
第20页
第26页
第34页
第149页

    参见附件(2764KB,152页)。

     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是由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所著,作者认为在现代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任何国家的生产能力的提高,都会损害其他国家的整体利益。

    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作者简介

    拉尔夫·戈莫里,斯隆基金会总裁。早年,他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加盟IBM。随后成为IBM的研究部主管和负责科技的高级副总裁。他曾获得美国科学奖。

    威廉·鲍莫尔,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他曾任美国经济学会和其他三个专业协会的会长。

    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内容介绍

    在这本著作中,拉尔夫·戈莫里和威廉·鲍莫尔将古典贸易模型运用于分析现代世界经济,即一个以制造品、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以及从规模经济中获益的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它有别于以收益递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经济。

    戈莫里和鲍莫尔的分析表明:在现代世界经济中,一国生产能力提高到一定点后通常会损害他国的整体福利,因此国际贸易有可能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重大利益冲突,而非全面提升各贸易国的福利。作者不仅阐述了这种可能的均衡结果为什么会出现,以及在什么时候出现;而且还说明为什么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中,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有可能面临致命的威胁。

    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目录

    第一篇 致非专业人士:现代世界中的国家福利和贸易

    第一章 现代全球经济和固有的贸易冲突:导言

    第二章 规模经济带来的多种结果的重要性

    第三章 均衡区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市场结果

    第四章 生产率变化导致的多种结果

    第五章 第一篇总结

    第二篇 致专业人士:理论的深化和扩展

    第六章 经济模型、均衡和专业化结果的数量

    第七章 贸易结果的图解:有利和有害均衡区域的形状以及市场的作用

    第八章 线性贸易模型中的国家利益冲突

    第九章 三国模型及其他复杂状况165

    第十章 理论探讨的先行者

    第十一章 经验分析:工业化国家专业化分工的持续性

    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截图

    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

    [美]拉尔夫·戈莫里 威廉·鲍莫尔 著

    文爽 乔羽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莱昂纳尔·罗宾斯讲座

    致莱昂纳尔·罗宾斯

    “比较译丛”序

    前言

    序言

    第一篇 致非专业人士:现代世界中的国家福利和贸易

    第一章 现代全球经济和固有的贸易冲突:导言

    1.1 多种经济结果:大型产业和高启动成本

    1.2 多种经济结果:通过提高生产率获得领先地位

    1.3 结论

    第二章 规模经济带来的多种结果的重要性

    2.1 古代历史:收益显著递减的世界

    2.2 国际贸易与收益递减

    2.3 高进入成本和产业的“可保留性”

    2.4 保留产业里总有许多稳定结果

    2.5 多重均衡:好的、坏的和中性的

    第三章 均衡区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市场结果

    3.1 均衡之间的秩序

    3.2 结果分布模式的两个经济含义

    3.3 图示:每个可能均衡的正反论证

    3.4 世界经济图的形状3.5 单个经济的模型:英国的均衡点分布图和法国的均衡点分

    布图

    3.6 单个国家均衡点分布图及其经济后果

    3.7 法国的均衡点分布图

    3.8 合并图:在不同均衡上英法两国的国民收入

    3.9 国民收入合并曲线的经济内涵

    3.10 “理想均衡”真的理想吗?

    第四章 生产率变化导致的多种结果

    4.1 变化的产能

    4.2 产能变化和多种结果

    4.3 世界经济图

    4.4 世界收入图:包含所有的结果

    4.5 最优生产率区域

    4.6 不同的生产能力:单个国家的图形和两个国家的合并图

    4.7 单个国家的图形和合并图的解释

    4.8 图形的解释:比较发达和比较不发达的贸易伙伴

    4.9 快速发展的产业

    4.10 结论

    第五章 第一篇总结

    5.1 一国如何知道它的位置

    5.2 确定均衡结果位置的现实指标:工资差异

    5.3 向更优均衡的移动

    5.4 薯片和计算机芯片:哪个产业更有希望5.5 选择高收益产业:政府能力、产业引导史、政治障碍以及

    创新

    5.6 提高世界收入份额:非保留产业

    5.7 支持产业的更一般性的政府行为

    5.8 我们对欠发达贸易国分析的含义

    5.9 跨国公司及其母国:利益对立

    5.10 底线:一国向其工人支付最高工资的能力

    5.11 结论

    第二篇 致专业人士:理论的深化和扩展

    第六章 经济模型、均衡和专业化结果的数量

    6.1 完全专业化结果的稳定均衡

    6.2 完全专业化分工均衡的数量

    第七章 贸易结果的图解:有利和有害均衡区域的形状以及市场的作用

    7.1 均衡区域的斜坡:上边界的直观推导

    7.2 可能均衡的区域:如何找出边界

    7.3 边界确定的两种复杂情况

    7.4 两种简化的边界描绘过程

    7.5 边界的密封性

    7.6 不完全专业化分工的均衡以及两条边界的观察

    7.7 糟糕的福利效果和某些无效均衡

    7.8 为什么市场通常不能阻止低福利均衡的产生

    7.9 结论

    第八章 线性贸易模型中的国家利益冲突8.1 线性模型中的多重均衡:一种跨时解释

    8.2 线性模型的图示

    8.3 两部门模型和多部门模型的差异

    8.4 对应定理

    8.5 有利于国家1的理想贸易伙伴的特征

    8.6 生产率的演变和跨时均衡模式

    第九章 三国模型及其他复杂状况

    9.1 三国模型图表

    9.2 完全冲突、完全互利和多种的可能性区域

    9.3 子区域的解释和大小

    9.4 保留产业与线性生产产业的结合

    9.5 遵循收益递减的有固定生产率系数的商品

    9.6 将规模收益递减商品纳入分析的方法和结论

    9.7 极端情形:某一商品有许多生产者或者只有一个生产者的

    情形

    9.8 有极限的规模经济和一种商品的多个生产者

    9.9 具有平底平均成本曲线商品的生产者的有效数量

    9.10 具有平底平均成本曲线的市场的一般特征

    9.11 产业分割

    9.12 没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9.13 结论

    第十章 理论探讨的先行者

    10.1 规模经济、进入成本和多重均衡10.2 规模经济以及单一生产者的趋势(完全专业化分工均

    衡)

    10.3 无规模经济的模型中,一国较快的生产率增长

    10.4 政府推动一个经济进入新产业:利益、成本和市场失灵

    10.5 与其他规模经济模型的关系

    10.6 关于分析工具

    10.7 总结:政策讨论的应用

    第十一章 经验分析:工业化国家专业化分工的持续性[1]

    11.1 生产模式的趋同

    11.2 跨国分散的趋势

    11.3 各产业部门的国家领先模式

    11.4 结论

    参考文献谨以此书献给莉莉安·戈莫里-吴(Lilian Gomory-Wu)和希尔达·鲍莫尔(Hilda

    Baumol)(两位作者的妻子),以及我们的家人。他们的关注和支持是我们写作本书的最大动

    力。莱昂纳尔·罗宾斯讲座

    彼得·特明,《大萧条的启示》,1989年

    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1989年

    杰弗里·萨克斯,《波兰向市场经济的跨越》,1993年

    培德·亚斯培,《墨西哥的经济转型之路》,1993年

    叶戈·盖得和卡尔·奥托·保罗,《俄罗斯改革国际货币》,1995年

    罗伯特·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实证研究》,1997年

    艾伦·布兰德,《中央银行的理论和实践》,1998年致莱昂纳尔·罗宾斯

    1994年我应邀在伦敦经济学院做罗宾斯年度讲座。当时我和拉尔夫·戈莫里正

    在研究构成本书主题的相关理论,因此我决定把我们的合作定为讲座的主题内

    容。由于我与莱昂纳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后来的劳德·罗宾斯)及其夫

    人艾瑞斯的长期联系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此当我接到讲座邀请时,我很自然

    地就想到借此宝贵的机会公开我们的研究工作。

    我们伦敦讲座之行的一个精彩片段就是有机会将戈莫里夫妇介绍给莱昂纳尔·

    罗宾斯夫妇的后人,我和他们是50年的老朋友,这可以追溯到我在伦敦经济学院

    求学和执教的时候。在伦敦经济学院,莱昂纳尔·罗宾斯是我的导师,他和他性情

    可人的妻子成为我和希尔达的亲密朋友。我仍能够记得多年来相处中的逸闻趣

    事,不过那得另辟章节了。我曾在其他地方描述了我和莱昂纳尔相处的难忘经

    历,这里,我只想引述其中的一段:

    莱昂纳尔本人就是那段经历的中心。他高大、魁伟、威严,声音洪亮,气宇轩昂。仅仅将他

    描述为个性鲜明是远远不够的。他的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模仿他的风格、个人气质和讲话方式。然

    而他并非个性跋扈,反而有着强烈的幽默感,精彩的逸闻趣事不断。他周到和善,尤其是对年轻人

    和在私下的场合里更是如此。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卓越的语言能力、清晰的思路和难以置信的

    审慎态度……(伦敦经济学院罗宾斯讲座前言,收录在S.G.麦迪纳和W.J.萨缪尔斯主编的《经济思

    想史》,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我们举办这些讲座有很多原因,既有个人方面的,也有职业方面的,但其中

    之一无疑与莱昂纳尔·罗宾斯紧密相关。他曾经在贸易领域提出许多宝贵的思想,并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我们也持有同样的观点。这值得一提,是因为本书有可

    能会被误认为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而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在本书中,我们

    只考虑自由贸易。我们认为,在现代自由贸易条件下,不再只有一个,而是有多

    个可能的自由贸易结果,其中的某些结果可以使一国的境况得到改善。我深知莱

    昂纳尔·罗宾斯对于新观点和合理的争论总是持欢迎态度,我相信他不会对我们的

    分析或结论感到不快,相反,他将非常乐意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因此将本书与

    罗宾斯讲座联系起来也许有利于澄清其目的。

    我谨将本书献给我们敬爱的莱昂纳尔及其夫人。而且,我们相信他也会以同

    样的方式做出回应。几周前,我需要在他的几本经典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查考资

    料。当我翻开其中一本时,一段献词映入眼帘:“献给威廉和希尔达,是他们令严

    冬有着夏日的热烈。”下面是他亲手写下的“莱昂纳尔谨识”。

    这本书使我再次有机会表达我对莱昂纳尔·罗宾斯的热爱和崇敬,我为此深感

    高兴。

    威廉·鲍莫尔“比较译丛”序

    2002年,我为中信出版社刚刚成立的《比较》编辑室推荐了当时在国际经济

    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几本著作,其中包括《枪炮、病菌与钢铁》《从资本家手

    中拯救资本主义》《再造市场》(中译本后来的书名为《市场演进的故事》)。

    其时,通过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突出标

    志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加入世贸组织。当时我推荐这些著作

    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经验,启发我们在新的阶段,多角度、更全面地思考中国的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机

    制。由此便开启了“比较译丛”的翻译和出版。从那时起至今的十多年间,“比较译

    丛”引介了数十种译著,内容涵盖经济学前沿理论、转轨经济、比较制度分析、经

    济史、经济增长和发展等诸多方面。

    时至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并开始向高收入国家转型。中国经济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中高速的

    水平上。与此同时,曾经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却陷入了由次

    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未走出衰退的阴影。这种对比自然地引发出

    有关制度比较和发展模式比较的讨论。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更有必要以开放的

    心态,更多、更深入地学习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这对思考中

    国的深层次问题极具价值。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

    (SeymourMartin Lipset)说过的一句名言:“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

    么国家都不懂(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这是因为只

    有越过自己的国家,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同规律,什么是真正的特殊情况。

    如果没有比较分析的视野,既不利于深刻地认识中国,也不利于明智地认识世

    界。

    相比于人们眼中的既得利益,人的思想观念更应受到重视。就像技术创新可

    以放宽资源约束一样,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面临的政治约束。无论

    是我们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还是过去和当下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重

    大变革,都表明“重要的改变并不是权力和利益结构的变化,而是当权者将新的思

    想观念付诸实施。改革不是发生在既得利益者受挫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们运用

    不同策略追求利益的时候,或者他们的利益被重新界定的时候”[1]。可以说,利

    益和思想观念是改革的一体两面。囿于利益而不敢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改革

    就不可能破冰前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仍然是一个需要思想创新、观

    念突破的时代。而比较分析可以激发好奇心、开拓新视野、启发独立思考、加深

    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是催生思想观念创新的重要机制。衷心希望“比较译丛”能够

    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2015年7月5日

    [1]Dani Rodrik,“When Ideas Trump Interests:Preferences,Worldviews,and Policy

    Innov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19631,2003.前言

    这本重要的著作源于1994年伦敦经济学院的莱昂纳尔·罗宾斯纪念讲座。威廉

    ·鲍莫尔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莱昂纳尔·罗宾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拉尔夫·戈莫

    里是杰出的应用数学家。

    他们选择了当今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一个自由贸易的世界

    中,一国提高其生产能力是否必然有利于其他所有国家。普通百姓可能会给出否

    定的答案,而作者则阐释了为什么上述答案是正确的。

    他们解释了为什么伴随着规模经济和生产率的快速变化,一国获利有时会损

    害他国,同时说明何时将出现这样的结果而何时不会。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国

    的福利关键取决于其国际贸易部门的成功。

    本书对于全球化的争论是一份宝贵的贡献。它将有力地推动人们研究当今全

    球经济中出现的重大贸易问题。

    理查德·雷亚德序言

    关于本书

    本书给出了一些思路,对李嘉图及其同代人提出的贸易理论加以修订。在李

    嘉图时代,贸易约占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从那时起,尽管世界产出

    飞速增长,但是贸易在GDP中的份额上升了13倍之多。[1]这毫无疑问地表明,我

    们需要研究贸易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而且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文献也非常

    多,本文将是这些文献的组成部分。

    显然,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变化,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

    化。基于自然资源的优势依然存在,就像英格兰在专业化生产羊毛方面有优势,而葡萄牙在专业化生产葡萄酒方面有优势,但是现在,后天优势已经占据主导地

    位。这些优势可能来自某一产业,并获得专有知识、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在知

    识传播变得非常容易且规模经济不太显著的产业中,还存在着如下可能性,即利

    用廉价劳动力或其他特有优势在全世界组织生产,然后再通过低成本的现代运输

    手段把产品运往全球市场。

    后一种情形尤其有可能使人们认为经济活动的地域限制现在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跨国公司可以从它们开展实际经济活动的世界任何地方汇回利润。然而在大

    多数情况下,大部分经济收益都留在增值地。利润通常只是经济活动带来的一小

    部分增值,大部分收益,如工资留在了当地。对一国来说,不管谁拥有公司,重

    要的是它本身是不是经济活动的中心。

    尽管各国不像公司那样直接参与竞争,但是实际发生在其境内的经济活动数

    量至关重要。就像我们将要在本书中看到的那样,这不仅对那些从事有可能直接

    经历起落的特定产业的人群至关重要,对整个国家也至关重要。

    成书经过

    我们的合作至今已有40年。它始于当时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的阿尔伯

    特·塔克(Albert Tucker)告诉鲍莫尔:“有个年轻人(即戈莫里)你应当见一见。

    他刚刚解决了整数规划(integer programming)问题。”我们很快认识了,并立

    即兴奋不已地投入整数解的经济学解释、它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以及其他一系列令

    人着迷的问题中。最后我们合作完成一篇后来被多次引用的论文,多年以后我们

    回想起那次默契合作,仍然充满感情。

    后来我们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戈莫里离开了学府,遨游于数学研究、科学

    和商业世界(曾任IBM研发总监),最近又就任一家研究赞助机构——斯隆基金

    会的总裁。多年来我们一直互通信息,但未曾有机会合作。1992年,我们再次重逢。戈莫里说,他在实业界的职业生涯使他进一步了解

    到规模经济的重要性、规模经济与整数规划的关系,以及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理

    论的含义。事实上戈莫里已经做过大量的基础分析,而且他的老朋友,耶鲁大学

    的赫伯特·斯卡夫(Herbert Scarf)在均衡理论方面的指导也使他受益匪浅。不

    过,戈莫里强烈地感到,他需要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即一位经济学家,以进一

    步开展他的研究。很自然地,他忆及我们以前令人愉快的合作。经过多次讨论之

    后,其间鲍莫尔曾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他从未研究过国际贸易理论或与之直接

    相关的领域,不过,我们最终还是同意一起进行研究。此后是历时多年的愉快争

    论、极富乐趣和刺激的困惑或者暂时的意见相左,一篇篇书稿也常常在我们的争

    论中陆续问世。

    致谢

    除了我们已经提及的人之外,还有很多人应当接受我们诚挚的谢意,他们中

    有的人直接为我们的书稿而工作,有的人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有的人给我们提

    供了至关重要的鼓励。在所有的同事中,我们要深表谢意的人包括贾格迪什·巴格

    瓦蒂(Jagdish Bhagwati)、阿维纳什·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约翰·贾诺波利

    斯(John Geanopolis)、吉恩·格罗斯曼(Gene Grossman)、彼得·凯南(Peter

    Kenen)、达思·奎(Dan Quah)、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卡尔·谢尔

    (KarlShell)、马丁·苏比克(Martin Shubik)、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和

    弗兰克·斯塔福德(Frank Stafford)。这个名单太长了以至于我们不用将他们的贡

    献逐一列明。除了这些私人交往外,我们还大大得益于其研究开创了书中所及领

    域的研究者,尤其是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吉恩·格罗斯曼、埃尔赫南

    ·赫普曼(Elhanan Helpman)、威尔福雷德·埃瑟尔(Wilfred Ethier)、弗兰克·斯

    塔福德和G.F.约翰逊(G.F.Johnson)。我们列出的参考书目还包括其他许多人的

    名字,我们在第十章中论述了先驱者的研究工作,试图以此来厘清本书与此前诸

    多同行努力之间的联系,但这仍然不能让我们全面展示为我们提供诸多启示的思

    想宝库。

    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纽约大学的爱德华·沃尔夫(Edward Wolff),他运用其

    独特的数据处理能力撰写了本书的一个重要章节。由他撰写的第十一章为工业化

    国家持续的专业化分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

    来自斯隆基金会的支持和鼓励也令我们感激不尽。

    任何一本书的完成都是许多人努力工作的结晶。这其中就有我们的三位朋友

    和同事坚定、有益和热情的参与。斯隆基金会的贝弗利·纽曼(Beverly DeMaggio

    Newman)有效地管理我们的研究工作,不断地在乱中求序,虽然混乱偶尔也会

    占据上风。普林斯顿大学的休·安妮·贝蒂·布莱克曼(Sue Anne Batey Blackman)

    通读并修改了大部分书稿,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字句修改成通俗易懂的字句。最

    后,纽约大学的吉尼思·罗德里克·刘易斯(Janeece Roderick Lewis)以其娴熟的绘

    图技能绘制了书中大部分漂亮的图表。与上述三位的合作是令人愉快的,他们给了我们很多其他的帮助,但是若要我们说出他们最突出的贡献,我们希望表达的

    是他们的帮助何其丰富、何其关键。

    我们还必须感谢我们的绘图员马克·马姆里加(Mark Mamrega)(是的,这

    一设计形式仍然存在),他将复杂的、由特定数学模型计算而来的机械制图转化

    成可读性和审美性兼具的图表。

    在此特别感谢我们各自的妻子对这份事业的重要支持:没有她们本书将难以

    形成。她们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希尔达·鲍莫尔和莉莉安·戈莫里-吴都提出了无数

    的想法、反应、批评和鼓励。她们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并努力在我们周围营造令

    我们奋进的氛围。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1]Angus Maddison,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 1820-1992,Paris:DECD,1995.第一篇 致非专业人士:现代世界中的国家福利和贸

    易

    为便于阅读,我们将本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篇着重讲述基础内容,给出我

    们试图传达的思想。我们希望,专业经济学家和所有对全球贸易政策、各国生产

    率状况以及对发达国家在与欠发达国家和其他工业化国家之间开展贸易往来时具

    有的比较利益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都能阅读本书的第一篇。

    然而如果本书的第二篇只能引起经济学家的初步兴趣,我们也不会感到失

    望。第二篇探讨了第一篇未能涵盖的相关问题,我们在第一篇中没有讨论这些问

    题是因为它们会使讨论复杂化并因而加大理解的难度。第二篇还着重处理了其他

    一些问题,如统计证据、与本书主题有关的早期经济学著作,以及因修改第一篇

    中用以简化论述的某些假设而导致的种种结果。第一章 现代全球经济和固有的贸易冲突:导言

    经济学家笃信的某些真理与非经济学专业人士的习惯看法截然不同。人们并

    不需要专业训练就能够认识到国外竞争会危及国内的就业机会,或者一度生机勃

    勃的国内产业有时要让位于外国的竞争对手,因为后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或更好

    的方式生产产品。国际贸易有时会导致一些产业萎缩甚至亏损,即使像汽车或家

    用电器那样的重要产业也难以幸免,从而引发经营困境或失业等问题。但是经济

    学家通常坚信,国际贸易使广大消费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汽车或CD(激光唱片)

    机,由此带来的收益足以弥补上述损失。

    这一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悠久而简单的国际贸易模型。在这些模型勾勒的

    世界里,不受约束的商品交换总能带来收益。通过这种商品交换,各国最终只生

    产较之他国或其他产品具有自然优势的商品,而且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

    那些被有效地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换中获益。尽管这些简化[1]的模型经常受到批

    评,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任何研究大型经济活动的模型都不可能包罗现实世界

    的复杂性。经济学可以提供有价值的洞见,但其方式只能是关注研究对象的本质

    属性,忽略那些确实存在但对主题并不非常重要的许多其他因素,只考虑关键因

    素。

    然而,自这些基本国际贸易模型问世以来,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大卫·李嘉图时代科技发展缓慢、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化社会已经让位于一

    个工业制造品、快速演进的技术和大公司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这就需要我们重新

    审视那些古典模型,而这样的重新审视实际上已经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之中了。[2]

    我们将在本书中表明,已经卓有成效的古典贸易模型是极其灵活的,可以根

    据世界经济的新形势加以调整。我们可以在保留其必不可少的简单性的基础上,对这些模型加以修订,以反映大规模经济活动和科技迅速传播的双重影响。

    不过,我们修订的理论显示:在国际贸易中确实存在着固有的利益冲突。这

    意味着一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往往以牺牲他国的总体福利为代价。允许贸易伙伴与

    本国产业进行有效竞争,并以此来提高生产能力有可能会使本国全面受损,而不

    是造福全体公众。这种损害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局部危害,或者受影响的产业马

    上出现就业下降,而是一种波及整个国家的负面效应。

    那么,什么时候外国的发展是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不精确地

    说,我们的观点是,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帮助相当不发达的国家提高

    生产能力而从国际贸易中受益。可是,发达国家的利益也决定了它不得不尽可能

    积极主动地与发展到可比阶段的其他国家展开竞争,以避免受益国家的进步损害

    自己的利益。

    更精确地说,我们想要阐明,一个工业化国家将受益于非常落后的贸易伙伴发展新产业,从而使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这一受益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其贸易伙

    伴达到在全球市场上占有更重要地位的发展水平为止。通常,这种发展水平仍然

    远远不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点之后,该

    新兴贸易伙伴更多的产业达到该点将不利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将通过激烈的竞

    争来维持其相对于新兴对手的巨大优势,从而确保其最佳利益。从某种意义上

    讲,如果发达国家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它的经济财富将受到抑制。因此,美国的

    利益在印度或印度尼西亚等贸易伙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保证,但是从生产率方面

    看,美国只有尽可能地保持相对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贸易伙伴的领先地位,其

    境况才会更佳。

    对原始模型进行这些重要修正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现代的自由贸易社

    会已经大大不同于古典自由贸易模型描述的情况。现在,不存在一个单纯基于

    国家自然优势之上的最优经济结果。今天的全球经济已经不再强调国际竞争带

    来的单一最优结果,该结果体现为每个国家都通过生产自然优势最大的产品来

    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许多可能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取决

    于各国实际上决定做什么,以及它们想发展什么样的生产能力,是自然的还是

    人为的。

    这些结果对各贸易国的经济利益影响不同。其中的一些结果对某一国有利,而另一些结果对另一国有利,还有一些对两个国家都有利。但是,实际情况通常

    是对一国极为有利的结果往往对另一国极为不利。这一系列结果及其对相关国家

    截然不同的影响意味着,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下,一国的福利主要取决于国际贸

    易产业的成功。贸易产业的成败事关整个国家的得失!喜欢本书吗?更多免费书

    下载请加V信:YabookA,或搜索“雅书” 。

    1.1 多种经济结果:大型产业和高启动成本

    在未经修正的古典模型中,各贸易国家的经济结果往往是单一的。包括国际

    竞争在内的自由市场力量决定着商品在何处生产。从单一的结果中还可以推出各

    国确定的和理论上可预测的财富程度。产出很少的国家只有很少的东西可供国内

    消费和国际贸易,生活水平也很低。

    经济学教授代代相传的一个著名且相当古老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果英

    国和葡萄牙相互交换葡萄酒和布匹,根据各自的自然优势,葡萄牙最终将生产葡

    萄酒,而英国则生产布匹。这就是最终的唯一结果。日照不足的英国生产葡萄无

    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无法使英国的葡萄酒生产商在价格和质量竞争中战胜葡萄

    牙的葡萄酒生产商。结果是英国的葡萄酒生产商将退出酿酒业,除非葡萄酒的需

    求超出葡萄牙的生产能力。但是英国的毛羊以及历史悠久的纺织能力使英国在纺

    织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又使英国可以在纺织业中获得成功。

    正如上述例子表明的,在古典贸易经济模型中,一国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是预

    先注定的。由于一国只有作为特定产品的最优供应商才能成为产业中的主要生产商,因此,上述结果总能符合所有贸易国普通大众的经济利益。所谓“最优”就是

    以最低成本生产固定质量的产品,或者在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较高质量的产

    品。

    这一经济学理论最著名的结论就是,上述唯一的结果往往使各贸易国的消费

    者福利和生产效率达到最优水平。

    但是今天的工业社会与过去非常典型的“羊毛—葡萄酒”的例子形成鲜明对

    比。现在,在许多产业中,效率,甚至是单纯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都要求厂商

    进行规模经营。

    我们有过这样的历史,其中仅有十人的小公司就能进入汽车产业生产有竞争

    力的汽车。所有的汽车厂商曾经都是小型的、实验性的,今天的许多公司就是从

    那个时代发展存活下来的。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时至今日,一个有竞争力

    的汽车制造公司必须进行大规模生产,同时还必须拥有大型经销商和支持网络。

    其他国家的新进入者都必须在差不多的规模上起步,而且同已经建立起稳固地位

    的公司一争高下并不容易。

    和汽车产业一样,许多现代科技要求经济活动具备足够的规模,以便获得经

    济合理性和竞争力。因此,如果完全听任市场力量的作用,那么进入一个产业与

    在位厂商展开竞争就像一场旷日持久、成本高昂而且非常艰难的战役。

    在这些现代产业中,产业优势模式可能仅仅是历史事件变幻无常的结果。一

    场战争有可能迫使一些国家加大对飞机等军用产品的投入,或者由于传统供应渠

    道不畅而大力发展化学工业,或者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企业家创建一家公司,由此

    开启了一个新产业。这样一些可能与自然优势毫不相干的历史事件,可以使一国

    在设备、知识和人员方面确立起优势,从而得以在一个产业中领先多年。

    今天的许多产业都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经营,而且进入壁垒高、后天优势而非

    自然优势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产业,这一情形完全不同于葡萄酒—羊毛的例

    子,唯一确定的自然结果不复存在。如果美国和日本开展半导体、汽车和飞机方

    面的贸易,我们很容易想到美国在飞机和半导体方面占有优势,而日本在汽车方

    面占有优势,但是如下情况显然也很有可能发生,即美国的优势逐渐转向汽车和

    半导体领域,而日本则转向飞机制造。就上述情况而言,几乎所有的其他组合都

    有可能出现(分享书在搜索.雅书Yabook)。

    领先地位一旦获得,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单纯的历史偶发事件使然,它都不

    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打破。由于新竞争者难以进入该产业,因此市场力量就会

    保持这样的状况。在葡萄酒—羊毛模式时代,由需求和自然优势推动的市场力量

    将世界导向一个单一的结果。而在当代,市场力量不会选择某一预定的结果,相

    反,它们倾向于维持既有模式,不管这种模式如何。因此,现代国际贸易分析必须考虑很多可能的结果。如果各国之间已确立的

    多种产业格局是世界经济中可能的稳定结果——比如日本生产商品X而德国生产

    商品Y,但是相反的产业格局一旦确立也同样可行——那么,既然有成百上千的

    产业,就会有大量可能的生产分工组合,它们可以为自己确立在位者的地位。所

    有这些生产分工的排列组合都与市场力量的自由规则相一致。

    进一步讲,如果这些全然不同的产业和国家组合在每个贸易国家都有不同的

    经济影响——对某一特定国家来说,有些是有利的影响,有些是不那么有利的影

    响——那么,为什么一国应当满足现状呢?显然,这样的状况不是市场机制导致

    的必然和最优的结果。它实际上是由市场力量维系的历史事件。如果一国能够找

    到更好的出路,那么它何必维持现状呢?

    一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它在全球均势中的地位。将外来竞争者拒之国内市场

    之外,是保护一个产业,并使之具备合理规模的传统方法。如果国内市场中有一

    些国内厂商可以利用的特殊条件,或者政府为培育民族产业而有意识地进行干

    预,那么封锁就是这样的市场很自然的结果。每种情形都能将几乎不可逾越的进

    入障碍转化成彻头彻尾的困难,而且还有许多手段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尽管对英国来说,生产葡萄酒几乎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对一个现代国家而

    言,进入汽车或其他产业并在全球均势中确立一个由市场力量维系的、更有利的

    新地位,可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需要有人明确哪些结果是更优的。在

    本书中,我们将要研究哪些可能的结果对一个有既定地位的国家来说是比较有利

    的,同时我们也会描述这些结果对该国贸易伙伴的影响。

    分析所有这些不同的结果,以及它们对各国及其贸易伙伴的影响,看起来是

    个艰巨的任务。经济中有众多产业,而且可以进入这些产业的国家也不少。这是

    否意味着我们必须考虑我们能够想到的所有产业和国家呢?幸运的是,我们可以

    不必处理如此众多的可能性,因为所有结果都遵循某些简单的规则。在后面的各

    章中,我们将阐述这些规则及其影响。

    这些规则将告诉我们,在众多稳定结果中,对一国来说最优结果往往对它的

    贸易伙伴不利。我们所谓的对贸易伙伴不利是在非常宽泛的意义上而言的。它不

    仅考虑到对单个产业的局部影响,而且还考虑到对全体国民的影响。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我们发现国际贸易存在着固有的利益冲突。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产业进入困难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稳定结果。但

    是,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也会导致多种结果。这一因素就是一国生产能力的

    变化。

    1.2 多种经济结果:通过提高生产率获得领先地位

    在当代世界,各国可以相当迅速地改变它们的生产能力。我们要考虑一国学会如何擅长生产某种商品——也许是一条简单的生产线,比如缝制衬衣或者制作

    人造圣诞树——的可能性。和我们先前的讨论相反,我们现在要考虑既可以小规

    模生产也可以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因此生产这种产品的进入成本不高。然而,我

    们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有关国际贸易的结论和我们在高进入成本假设下得出的结

    论一样。我们将再次看到国际贸易中固有的利益冲突。

    在古典贸易模型的世界中,由于它强调源自气候或自然资源的自然优势,因

    此,比如英国很难成为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国。然而在现代世界中,许多国家都有

    可能学会制造某种产品的技能,并运用这些技能直至它们达到世界生产率的领先

    者水平为止!喜欢本书吗?更多免费书下载请加V信:YabookA,或搜索“雅书”。

    大型跨国公司的技能和诀窍使其可以在世界各地建造工厂,例如制造运动鞋

    的工厂。公司现有的员工,包括管理者和普通工人,都知道迅速有效地生产运动

    鞋的技能,而且他们可以向其他国家的新工人传授迅速有效地生产运动鞋所需的

    生产技能和其他技能。如果新工人学会像全球领先者那样高效地运用这些技能,同时他们的工资低于其他国家的工人,那么新工厂生产运动鞋的单位成本就会低

    于其他地方。以低成本进行竞争的能力可以改变该产业的世界贸易格局。

    除了跨国公司的激励外,通过其他的方式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结果。任何学习

    方式都有可能起作用。一个企业可以从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公司中招聘工人和经

    理,或者人们可以走出国门参与到领先产业中并向领先厂商学习。唯一重要的

    是,技能是可以学习或培养的,单位生产成本将因此降低。如果新工厂借助以上

    任何一种方式成为世界上的低成本生产商,那么市场力量将使这种低成本优势得

    以持续,而我们也将拥有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各国也将有新的经济结果。

    简而言之,各国现在可以改变环境,并且在没有高进入成本的产业内迅速改

    变生产能力,从而发展(或失去)一些产业。这可以导致全新的国际贸易结果。

    这种变化和新结果的可能性是导致多种结果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显而易见,上述不同结果遵循的规则与那些主导高进入成本和大规模生产产

    业的简单规则如出一辙。我们将再次发现贸易伙伴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国家利益冲

    突。我们的结论仍然是,对一国来说最有利的结果往往不利于另一国。我们再次

    表明,多种可能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冲突的潜在来源。

    1.3 结论

    本章的核心结论就是两种情形的强烈对比:一种情形是单一的确定性结果,它往往产生于以小型工业为特征的古典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优势来源于固定

    的自然能力;另一种情形是多种多样的可能结果,它源于进入一个大规模生产的

    产业需要高启动成本。如果技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那么,即使在小规模经营的

    情况下也存在同样多的可能结果,在现代社会中,这的确是有可能的。一个英国的葡萄种植园确实不可能像葡萄牙的葡萄种植园那样欣欣向荣,但是一个收音机

    的组装工人在许多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学到同样娴熟的组装技术。

    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市场力量——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

    只能导向一种结果。与此相反,无论是高启动成本还是学习都能赋予这只“看不见

    的手”以大量的选择。这就为我们通过私人行动或公共政策修正这一结果提供了更

    多的可能性。历史把我们带到今天,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在采取行动以改变偶然的

    历史结果。

    [1]专家们很久以前就已经意识到,现实要比最基本的理论解释所描述的世界更加

    复杂。曾经有过一些重要的著作,讨论了这样一些概念,诸如最优关税(例如

    Scitovsky,1947)、幼稚产业论中的有效因素,以及一些国家之间撤销关税壁垒

    但对其他国家却依然保持壁垒,从而有可能损害经济效率的关税同盟协议

    (Viner,1950),等等。这些分析表明,向着自由放任的方向迈进可能并不总是

    通向完美之路。

    [2]关于规模经济在贸易中的作用的分析,充分体现在Grossman and

    Helpman(1991)、Helpman and Krugman(1985)以及Ethier(1982)等人的著

    作中。在这些文献中,他们意识到,即使存在规模经济,人们也可以合理地相信

    不受约束的自由贸易的优势,但是不能再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问题对待。相反,这些著作表明,在一个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世界里,防御性的自由贸易状态必然

    是基于对贸易问题带来得失的权衡。第二章 规模经济带来的多种结果的重要性

    如果全球经济中的自由市场运行总是给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带来唯一的、相

    对可预见的结果,那么人们几乎难以改变这种结果。那些预先确定的经济力量平

    衡向我们展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我们注定

    要在一个严格设计的国际模式中从事生产、贸易和发展经济。我们能够详细研

    究、描绘和著述这一注定的结果,但是最终我们不是被迫接受它,就是从根本上

    放弃自由市场的引导。此外,如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注定的结果确实是有利的

    ——它不仅符合全世界的经济利益,而且符合构成这个世界的所有国家的利益

    ——那么这一结果的唯一性和必然性就应该是令人欣慰的,而不是一种危害或威

    胁。古典贸易理论向我们展现的正是这种幸运的状态,而它只是令我们失去对已

    经趋于最优的事情进行简单修正的能力。[1]

    但是在本章中,我们对传统思想的回顾表明,上述鲜明的特征严格取决于一

    个关键假设:即不存在广泛而重大的规模经济(生产只能大规模进行或者大型企

    业以更低的成本和更有效率的方式进行生产),或者不存在高启动成本(某个产

    业的成功运营需要新进入者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而这些投资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才能收回)。我们将看到一旦这样的规模经济或者启动成本成了世界贸易中商品

    交换的重要特点,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那么相反的情形将取代单一的、可

    预测的,而且能带来广泛利益的最终结果,那就是多种可能的生产和贸易关系,所有这些可能的结果一旦确立,就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中,市场力量能够保持许多产业中业已确立的各种全球

    均势,而不是选择一个单一的有利结果。而且这些不同的结果可以对各贸易国的

    福利产生非常不同的影响。

    2.1 古代历史:收益显著递减的世界

    经济学家应用的古典贸易模型反映的是大约200多年前的世界。该模型反映

    了一个其假设之下的世界,这个假设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

    益递减是指当一个产业扩大规模时,其产出效率下降而不是增加。[2]增加的产量

    将耗费更多的生产成本,而不是更少。

    对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世界来说,这样的假设确实非常合理,[3]因为在农

    业中最好的,或者说最容易获得的土地往往最先被耕种,然后当产量不断增加需

    要更多的土地时,生产率较低或者较难得到的土地才开始被耕种。或者换句话

    说,随着粮食需求的增加,农业用地有时候被更加密集地使用,农民试图在既定

    数量的土地上谋求更多的粮食产出,这通常使增加产量的单位成本上升。即便是

    在今天,我们也能在农业中看到收益递减的规律。例如在中国,农民不断增加化

    肥使用量以提高粮食产量。如今化肥的使用量是15年前的4倍,但是粮食产量仅

    仅增加了50%,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收益的明显递减。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过去创办一个企业的成本可以说是惊人的低。史学家戴

    维·兰德斯(David Landes)写道:“早期的机器尽管对当时的人来说相当复杂,实

    际上却是造价很低的简单初级的木制机械装置。一个40碇的珍妮纺织机在1772年

    大约值6英镑;洗梳羊毛机中一英尺宽的滚轴只需1英镑……”(Landes,1969,第

    64—65页)。那时候1英镑的购买力要比现在的1英镑高得多,但是即便假设它的

    价值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很显然工业革命初期的机器仍然惊人的便宜,这说明

    创建一家新企业无须太多的投入。

    同时那些企业本身也都很小。除了部队、海军和教堂外,几乎没有大的组织

    可言。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农村,而大多数的产业都很小。正如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描述的那样,“只要生产过程仍然由人、动物、风力和水力推动,由此生产的产量

    就不足以要求在企业内部组建次一级的生产单位,或者花钱聘用一位经理来协调

    和监督这些新增单位的工作”(Chandler,1977,第51页)。

    如此说来,那的确是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而在这样的世界里,正如亚当·斯

    密、大卫·李嘉图以及随后的古典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启发性分析中提出的,通常只

    有一种稳定的可能结果。经济学家所说的这种唯一的均衡状态是一种商品和服务

    的组合,自由市场力量总是推动经济趋近这样的组合(也就是更好或者更低廉的

    生产者取代效率较低的生产者)。这就是“看不见的手”自动选择的结果。

    同时,也正如古典经济学家表明的那样,这一唯一的均衡在某种意义上总是

    最好的。在这一最有利的状态下,那些能够以最低成本在某一特定产业中生产的

    生产者就是该产业中唯一存在的生产者。效率较低的生产者被驱逐出该产业进而

    从事它们比较有竞争力的生产。在技术知识和可得资源给定的情况下,这一唯一

    的均衡也可以使消费者的偏好得到最佳满足。自动实现这样的结果是市场机制的

    突出成就,这一点得到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而且使他们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干预

    保持警惕。

    2.2 国际贸易与收益递减

    市场力量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在收益普遍递减的世界里,如果某些结果

    不能把某个特定产业中的生产分配给一个能够最有效地生产该产业的国家,那么

    市场力量将使所有这些结果不复存在。

    假定有一个国家,虽然它现在没有生产某种商品,但是它能够以低于现有生

    产厂商的成本生产该商品,因此可以通过进入该产业获得利润。利润为该国提供

    了进入该产业的动力,同时由于规模不经济,该国作为新进入者开始时可以只生

    产少量的产品,但能够非常有效率地生产——赶上甚至优于大规模生产的效率。

    规模不经济意味着小的就是有竞争力的。如果一国要进入农业的一个新分支,而

    且它的初始努力是成功的,那么它起初投入的土地与之后投入的土地相比同样好

    甚至更优。在规模不经济的世界中,没有必要为了获得成功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

    而采取大手笔的冒险行动,并以成熟的姿态进入一个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新进入的厂商可以以较小的初始规模悄然进入,而后获得与大规模厂商同样甚至更优的

    竞争力。

    这种新生竞争力的进入将把全球经济推向一个新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一

    些效率较低的厂商将在新厂商成长的同时减少产量,其他高效率生产者的进入将

    一直继续下去,直到世界经济在新的位置稳定下来,即在每个产业中都只有最具

    生产优势的国家在生产。而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足够的效率,成本足够低,从

    而使其产品的价格能够与世界通行价格相一致。

    简单地说,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在一个规模不经济(收益递

    减)的世界里运作,它总是将经济推向一个均衡结果,使只有最低成本的厂商在

    生产。因此这是一个总是拥有高效率的结果。

    2.3 高进入成本和产业的“可保留性”

    但是,不管两个世纪前的世界是什么样,我们知道在今天的世界中,相当一

    部分国际贸易绝对不是由那些可以轻易地以小规模进入的产品组成的。相反,在

    很多情况下,小规模的进入几乎是不可能的。汽车、电脑和电视机就是上述情况

    的典型例子。你不可能在你的车库里白手起家手工生产一辆汽车,然后去和通用

    汽车的大规模生产进行竞争。

    除了必备的生产规模外,一个产业中的新进入者也需要长期的经营,才能获

    得与现有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样有效生产的技能和经验。新进入者也许需要掌握新

    的技术,基于经验的技术往往不易学习。或者成功地生产前述产品可能需要有相

    似的相关产业。这些产业本身难以建立而且潜在的进入国可能缺乏这样的产业。

    此外,新进入者还不得不从头开始建立一个分销网络,了解市场,如此等等。如

    果竞争对手通过多年的努力,并借助在所有这些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学会了很多,那么与之进行竞争是很难的。现有产业的优势也并非静止不动,更常见的情况

    是,现有产业也会不断学习。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借助大规模的干中学和持续的

    投入而不断演变,现有客户群的许多反馈也会导致生产和支持系统的稳步改进。

    这提供了一个变化目标(moving target),从而增加了进入难度。

    我们用“保留产业”(retainable industry)一词表示所有具备如下特征的产业,即启动成本很高,由此导致很难以小规模进入的产业。由于其很高的实际启动成

    本,一个保留产业为现有生产者提供了很高程度的保护,使之免于竞争性进入的

    威胁,从而可以很容易地保留既有地位。在收益递减的产业中,市场力量有利于

    小规模的竞争性进入者;而在保留产业中,同样的市场力量则有着相反的效果。

    不经济的小规模进入者往往被市场力量淘汰,而大规模进入者很少遇到这种情

    况。保留产业中的市场力量倾向于维系现状。

    保护从来不是绝对的,而且也没有一个产业具有完全的保留性。当今世界这

    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这些例子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进入者也会在高启动成本的产业中出现。我们马上就会想到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及其对美国汽车市场的

    影响。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日本汽车工业能够在受保护的本土市场上小规模启

    动。当日本的汽车开始出现在美国市场上的时候,日本的汽车产业已经发展成为

    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

    因此,现代工业的这种保留特性非常重要。在本章的分析中,与早期的收益

    递减或者规模不经济的假设不同,我们假定存在一个对一国而言全新的高启动成

    本产业。也就是说,我们将要讨论保留产业及其对国际自由贸易和国际自由竞争

    的影响。在第四章里我们要把分析和结论延伸到以快速学习而非规模经济为特征

    的产业。

    2.4 保留产业里总有许多稳定结果

    与古典模型不同,在一个普遍存在高启动成本的经济中,也就是说,以保留

    产业为特征的经济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可能结果,其中的任何结果都有可能成

    为并继续成为一个稳定的世界生产结构。而且一些可以实现的均衡可以给全世界

    公众带来很高的经济利益,并提供大量的贸易所得,而许多其他的结果也许真的

    非常糟糕。我们现在可以描述这些均衡的本质,并计算出到底有多少种均衡。

    为了更鲜明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并说明这些思想与古典规模不经济模型的区

    别,我们首先讨论最极端的可能性:那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产业都具有保留性。然

    后,我们来看在这样一个只有高启动成本产业的世界中,一个国家只生产一种商

    品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结果称为完全专业化的均衡。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

    保留产业不是专业化的例子,不止一个国家拥有竞争所需的规模和专长,因此拥

    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国家不止一个。我们将要描述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也适用于

    多个生产国的情形,而且我们将在后面专设一章对此进行讨论。现在为简化起

    见,我们将重点放在一国只生产一种商品的专业化均衡。我们得出的结论甚至更

    适用于多个国家生产世界上的一些产品的情形,而且它也适用于不是所有产业都

    具有保留性的情况。

    让我们首先来考虑这些专业化均衡,看看它们能有多少,同时要记住其中任

    何一种结果都可以得到市场力量的维系。为了表示一个有全球贸易的世界,我们

    把世界缩小为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我们选择这两个名字仅仅是出于熟悉

    而已)。这当然是高度简化的。与一个具有稳定结果或者稳定均衡的规模不经济

    情形不同,我们假设的只有保留产业的两国世界将产生许多均衡。事实上,在一

    个由保留产业组成的世界里,不同国家之间每一种可能的专业化生产分工都是一

    种均衡。至于英国刚好专业化生产半导体而法国刚好专业化生产钢铁或者刚好相

    反都不重要。无论这些可能性中的哪一种碰巧产生,专业化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家

    都会从阻止其他国家进入该领域的一定程度的自动保护中获益。该种商品的大规

    模生产将使其生产者获得成本优势。试图以较小规模进入这一领域的另一个国家

    将难以成功,因为这样做的生产成本很高,而且学习和组织的难度也很大。因此,在一个由保留产业组成的世界中,一国只生产一种产品,国家之间任

    何一种专业化的产品分工都因高进入成本的存在而趋于长期存在,并因此成为一

    个稳定的结果或者均衡。同时既然存在着在不同生产国之间分配产品的多种可

    能,也就存在大量不同的可能均衡。[4]为了说明可能的数量(可由直接的数学计

    算得出,见表2.1),如果两个国家只交换10种商品,那么将有超过1000种可能的

    均衡。如果交换的商品达到20种,就会有超过100万种可能的均衡。25种商品的

    交易将带来3300多万个可能的稳定结果。由于在现实世界中有成千上万种商品参

    与交易,因此潜在均衡的数量——显然所有由市场力量支持的稳定结果——确实

    是巨大的。

    表2.1 均衡的数量和贸易品的数量

    2.5 多重均衡:好的、坏的和中性的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如此之多可能的稳定均衡呢?毕竟在自由贸易下,仍然是

    市场机制淘汰高成本的生产者,由此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只留下成本最低的生产

    者。但是任何我们最终碰巧实现的均衡只是许多均衡中的一个。我们最终选择这

    一均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偶发事件,而非不可避免的结果。更为糟糕的是,在古

    典模型中,以唯一均衡为特征的一致有利的特性不复存在。在这么多的均衡中,有一些是好的,一些是坏的,还有一些是中性的。它们可能会对不同贸易国家的

    福利产生不同的影响(分享书在搜索.雅书Yabook)。

    市场力量维系的均衡是那种国际社会不得不忍受(至少是暂时)的均衡。这

    种结果很可能是由历史偶发事件决定的。如果比利时碰巧较早进入用于生产传真

    机零部件的机械工具生产产业,它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该领域内具有压倒

    性优势因而难以被击败的生产国(除非随后的市场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即使

    其他国家曾经获得必须的销售规模、分销渠道和声誉,因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

    产同样好的产品,上述情况仍有可能发生。

    与当前环境有关的偶然因素、过去的投资决策、战争或饥荒导致的移民模式

    或者上一届政府碰巧选择的政治导向,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极大地影响现在的

    市场力量对均衡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可能是历史机遇的产物,但是最终选择哪

    种均衡在现在仍然很重要,其原因有二。

    第一是全球效率的问题。在刚刚讨论过的许多专业化均衡之中,每一个均衡

    都伴随着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这就会产生许多种与相对成本和其他现行经济环境相关的随机分工。例如,虽然日本缺乏制造钢铁所需的国内能源,而且

    工资水平很高,但它仍然是重要的钢铁和汽车生产国。中国如果能够大规模地生

    产优质汽车,看起来也有很多生产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煤炭资源。但

    是今天可能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中国都不会在汽车产业威胁到日本的强大地

    位,因为中国需要获得太多日本已经拥有的东西,包括足够的产量规模、技术和

    声誉。

    因此从全球总产出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存在高启动成本的世界里,在市场可

    以达到的许多均衡中,既有好的,也有坏的和中性的。然而在市场机制中几乎不

    存在能够使它偏向好均衡或者避免坏均衡的力量。市场机制的选择可以说充满了

    偶然性。而且一旦命运之神选择了某种均衡,社会就只能在该种均衡下缓慢发

    展。不管好坏程度如何,均衡的稳定性都使走向更好或者更糟的均衡变得很难。

    向另一个均衡结果的移动从来没有轻易实现。一个新产业的发展是缓慢的,它需

    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的努力,而且风险重重。

    还有第二个原因使我们如此在意市场维系的特定均衡,该原因与国内更紧密

    相关。保留性意味着一个有许多产业的国家即使在工资水平很高的情况下也能维

    持这些产业。就像我们在下一章中将详细讨论的那样,如果一国生产的产品多于

    其国人占有的世界商品份额,它就能获得很高的收入,并且通常有很高的生活水

    平。如果它生产的商品在世界商品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它就有很多商品可以用来

    消费和贸易,从而变成一个高工资、高消费的国家。作为在世界可贸易品产业中

    占有很大份额的生产者的有利效果有可能非常大,而且对该国来说,这一效果通

    常要远远超过前面提到的世界效率影响。同样明显的是,一个被拒之于多数产业

    之外无法进入的国家将只有极少的国内产品可供消费和交易,因而几乎不能获得

    外国商品。

    所以,均衡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全球的生产规模,而且还非常直接地关系到国

    内的生产规模。要知道哪个均衡是好的,哪个均衡是不好的,就必须通过某种途

    径对许多可能的均衡进行系统比较,在它们的一般性质以及相对好处和不利中洞

    悉要害。尽管它们的绝对数量可能令这样的分析看起来不可行,但是在下一章中

    我们将发现这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大量的可能结果分布成一个极其简单有序的模式,这使

    它们对相关各国的利弊影响显而易见。它们的分布绝非偶然。我们将对这一模式

    加以描述,看看它为什么具有一般意义,而不是一些特殊例子的产物,我们将这

    些例子挑选出来用于说明我们的分析。由于这一简单的模式,我们得以进一步分

    析各种各样的均衡。在下一章中,我们将分析给世界经济带来大量利益的结果、给某一特定国家带来好处的结果,以及对世界和某一特定国家均无明显裨益的结

    果。

    [1]古典经济学家当然都是智者,他们观察现实并意识到一切并不总是这个最优可

    能世界中的最优结果。他们知道经济本身存在缺点和问题。然而古典经济学家断言,国际贸易在不受限制的市场力量的引导下必然产生一个唯一有利的结果,这

    并没有严重扭曲其模型的含义,我们将在本章中简要评论这些模型的逻辑。

    [2]我们把生产规模扩大时生产率既不上升也不下降的可能性纳入收益递减的情

    形,这就是被广泛应用的线性模型。[3]据估计,18世纪末,90%以上的美国劳动

    力曾经在土地上耕作;今天这个数字小于3%。

    [4]为了说明问题,首先假设在两国世界中只存在3种产品:晶体管t、航空导航陀

    螺仪g和移动电话c。那么英国可能专业化生产t、g和c中的任何一种,而把其余两

    种留给法国。这就已经给出了3种可能的均衡。但是也存在法国只专业化生产其

    中一种产品的3个可能均衡。我们看到在两个国家交易两种商品时存在着6种均

    衡,例如英国生产t而法国生产g和c,英国生产t和g而法国生产c,等等。当然在现

    实中,参与贸易的商品远不止3种,而且当模型中商品的数量增加时,均衡的数

    量要比商品数量的增长快得多,就像表2.1显示的那样。我们看到,当模型被扩展

    到包括10种商品的时候,均衡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个。

    当贸易品的数量超过20种以后,均衡的数量飞速增长,在27种商品的情况下有1

    亿多个均衡。既然在现实世界中,进入国际贸易且具有一定程度规模经济的商品

    数量无疑至少达到几千种,显然这里所讨论的大量的可能均衡应该不是科学幻

    想。

    那些已经学过排列组合的读者将会意识到,我们正在讨论的是能够被分配到两国

    中某一个国家的n种商品的组合数量。既然每种商品都能被分配给英国或者法

    国,这样的组合的数量就是2n。如果我们排除每个国家可以生产任何产品的可能

    性,组合的数量就变成2n-2。这是完全专业化均衡数量的基本方程,下一章的许

    多计算都是以此为基础的。第三章 均衡区域:合意的和不合意的市场结果

    在第二章中,我们看到一个由保留产业组成的世界是以众多可能的结果为特

    征的,并且所有这些均衡状态都能由市场力量维系。在这样的世界中,任何产业

    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这似乎意味着: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可能

    发生,并且世界经济是没有秩序和联系的。但是,这并不是我们要阐述的。事实

    上,我们要表达的恰恰相反。

    3.1 均衡之间的秩序

    现在,我们要说明的是,上述大量的可能结果形成一个重要且有序的分布模

    式,它遵循某些简单的规则。当然,这些可能结果的数量非常之多,但是如果用

    国民产出或就业来衡量,从这些结果对一个特定国家经济福利的影响来看,其中

    的大部分结果是彼此相似的。如果英国制造半导体,法国生产钢铁(而不是法国

    生产钢铁,英国制造半导体),假定这两个产业在规模上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加进许多产业和国家

    间的组合,但是,从就业和国民投入份额来看,它们与其他组合并没有太大的差

    异。

    然而,对一个国家或是两国双方而言,有些组合比其他组合好得多,所以众

    多可能结果的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

    3.2 结果分布模式的两个经济含义

    我们会看到结果的分布模式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含义。第一个含义是,互通有

    无的两个国家在国家利益方面可能有相当大的冲突。这种冲突的形式不同于我们

    熟悉的关税战或者其他贸易保护战,相反它是一种竞争,即使在贸易没有受到限

    制且没有因政府干预而扭曲的时候,这种竞争也会产生。这种冲突集中表现为一

    国最终不愿意接受自由贸易环境下的某些可能均衡。一般而言,这种冲突的发

    生,是因为在我们的许多均衡中,那些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均衡对另一个国家

    绝不是最好的。在规模不经济的世界中,这种冲突不可能产生,因为在那样的世

    界中市场力量通常导致唯一的结果;但是在规模经济的世界中,市场力量往往能

    使现有状况得以保持,从而上述冲突就有可能发生。

    什么样的均衡将真的会发生,哪个国家将会真正受益,哪个国家会相对贫

    穷,这取决于哪个国家最终生产什么产品,也就是说,取决于哪个国家从事哪些

    产业的生产。最后出现的均衡是在各国追逐产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产业冲突的结

    果决定了哪些国家会受益多一些,哪些国家会受益少一些。

    从均衡模式的分析中产生的第二个深刻洞见是: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自由贸易

    环境中,贸易并非总是好的;而在传统的规模不经济的世界中,贸易却必定总是好的。当大多数产业都是保留性产业时,总会有一些均衡结果使某些国家的境况

    坏于其实施贸易封锁时的境况。

    要说明这种情形是如何发生的并不困难。让我们设想一个国家,由于某些历

    史原因它的发展速度已经变慢。假设该国出口一些农作物,并以此进口本国所能

    支付得起的复杂且技术比较先进的产品,而这些产品是由外国的保留产业生产出

    来的。该国将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呢?在我们描述的给定的困难情况下,对该国而

    言,成功进入这些保留产业是不可能的。如果它生产的汽车一开始就与全世界最

    好的汽车进行竞争,而这些最好的汽车是由所有领先公司借助其大规模生产优势

    以相对低的成本制造出来的。这里的进入问题完全不同于规模不经济的世界,在

    那里,小规模生产的进入至少与大规模生产的进入一样容易。

    与上述情况相反,如果这个国家与世隔绝,尽管它将不得不发展自己的汽车

    产业,但是它也有能力发展。它可以从自己的国内市场中获得只归自己所有的收

    入,并以此为基础一步步地发展汽车产业,因为它没有贸易伙伴与之争夺市场。

    同样的推理逻辑可以应用于其他产业。因此,一个与世隔绝的国家也许能够达到

    一定的发展水平,而这个发展水平是它与一个非常发达的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时所

    不能达到的。与世隔绝也许比有贸易更好,这是一个非常过时的概念,也就是非

    常有名而且受人追捧的“幼稚产业”论,这一论点主张一国要在远离外界竞争的环

    境下尽力培育好新生产业。幼稚产业论特别适用于我们的保留产业模型。

    对一国而言,无贸易有时比有贸易更好,这是一个值得详细讨论的观点,因

    为它解释了许多全球结果可能产生于其中的纯市场制度的某些优势和劣势。让我

    们暂且回过头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许多经济学初级读物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各个国家间的贸易是自愿的,人们

    错误的行为或是不明真相的情形除外,每个这样的交易必定提供了共同的利益。

    故事就是这样。即使一个小孩,如果他不是在玩具卡车和弹球之间更喜欢玩具卡

    车的话,他就不会用一包弹球去交换小伙伴的玩具卡车。如果其他小孩不是在弹

    球和玩具卡车之间更喜欢弹球的活,也就不会同意交换。这些经济学初级读物中

    的讨论,有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国家之间的自愿贸易同样也一定是正确的。如

    果两国不是期盼得到好处,它们是不会同意交易的。这样的比喻是片面的、不正

    确的。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不是由国家或是任何个人有意识地评估所有选择来做出

    决定的,而是由受现有产业能力影响的市场客观力量决定的。假如各国的生产能

    力局限于它们目前的生产水平,而且进入也不困难,那么就像上述比喻表明的那

    样,开展贸易确实比不开展贸易更好。如果欠发达国家准备封锁贸易,而且继续

    不发展自己目前没有生产的产业,那么它将来的处境往往会比有贸易时更糟。这

    样的分析忽略了如下情况:哪里有以高启动成本为特征的科技,哪里就会有其他

    可以达到而且可以持续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中,那些在有外国竞争的情况下不能

    启动的产业可以在没有外国竞争的情况下发展起来,而且这些其他均衡中的有些

    均衡有可能是更好的。我们刚刚描述的冲突的可能性,以及有贸易的结果比没贸易的结果更糟糕的

    可能性,都值得了解。我们需要了解这种有很强经济含义的结果模式。为使这一

    模式更加直观,我们将采用图表的表达方式。

    3.3 图示:每个可能均衡的正反论证

    在我们模型的最初且最简单的变形中,我们将全球简化为两个假设的国家:

    英国和法国,而且只有10个产业。在这个小世界里,对每一个均衡——国家和产

    业的每一种可能组合——我们都将用标准的经济方法来计算由此导致的国民收

    入。即使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的世界里,也有1000多个均衡,每个均衡都是以两国

    之间产业的不同分工为特征的。

    我们关注英国和法国的国民收入,其等于每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数量乘以每

    种商品的价格(为了方便比较,我们用美元来表示)。对于每种均衡的结果,一

    旦我们已经确定每个国家从事何种产业的生产,标准化的经济方法就会告诉我

    们,每种产品的供给量及销售价格。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每个国家的国民收入,首先把每种商品的价格乘以其供给量来获得该产业的总收入,然后,把所有产业

    的总收入加总就得到该国的国民总收入。

    借助上述方法获得的各国国民收入被用来衡量每个国家在特定均衡结果下的

    财富程度。另外,这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与特定结果有关的世界总收入。由于国民

    收入是公认的衡量一国财富程度的指标,因此我们很自然地关注贸易对国民收入

    的影响。利用国民收入,我们可以比较许多不同结果对国家财富的影响。

    当然,一旦确定了每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我们就能很容易地计算出每个国家

    在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采用共同的货币,即美元。例

    如:如果英国收入的换算结果是(等于)8万亿美元,而法国的收入是12万亿美

    元,[1]那么,英国的份额一定在20万亿美元中恰好占有40%。法国占世界总收入

    的百分比通常一定是剩余的那部分,在这里是60%。

    现在,我们可以画一个图,在图中一国占世界收入的份额总是用横轴表示,特定国家或者有时是全世界国民收入(不同国家收入的总和)的美元总量用纵轴

    表示。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如实地看到,如何从国家经济福利的角度比较均

    衡对两国的影响。

    图3.1表示由英国法国的10个产业组成的世界,在该图中,我们给出了这个

    世界的大约1000个可能结果中的一个。假定在这一均衡点上,英国的国民收入是

    8万亿美元,而法国的国民收入是12万亿美元。那么世界收入是8万亿美元加上12

    万亿美元,或者说是20万亿美元,其中英国所占的份额是40%,法国所占的份额

    是60%。这个均衡用图3.1中的A点表示。在图3.1中,横轴同时表示两个国家的世

    界收入份额:英国的份额是从横轴左端的零点向右端的100%点移动。法国的份额

    是横轴上衡量英国份额之后剩余的部分,即从100%点向左移动。它通常是用100%减去英国所占的份额。

    图3.1 世界收入

    以此类推,每一个均衡点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表示,收入份额指均衡点在横

    轴上的位置,该点的高度表示我们要讨论的真实收入。真实收入可以是世界收

    入,如图3.1所示,或是特定国家的国民收入,正如随后的一些图形所示。

    现在,我们可以用同样的程序描绘每一个稳定结果或均衡,这些均衡有可能

    出现在这一由10个保留产业组成的世界中。通过计算机计算,10产业模型的结果

    如图3.2所示。这个图包含大约1000个点,这些点代表了模型中所有的专业化均

    衡。在这些均衡上,一个国家是某一特定产业的唯一生产者。当然,如果加入所

    有可能的非专业化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将世界上的某些产品同时由两个国家生

    产的可能结果包括进来,就会出现更多的点。图3.2 多重均衡

    3.4 世界经济图的形状

    正如我们断言的,1000个均衡并没有恰好落在可能性图的某一处。相反,这

    些代表均衡的点总是以独特的模式出现——它们落在一个明显的带状区内,这个

    带状区的总体轮廓总是一样的,其上限和下限分别由图3.2中的黑色曲线表示。

    在图3.2中,上边界线表示最高水平的世界可能收入,在由英法两国10个产业

    组成的世界中,这一收入水平对世界收入在英法两国之间每种可能的划分(份

    额)而言都有可能发生。所有这些均衡点形成的带状区和它的上边界线都呈圆顶

    形,两端在低处,中间向上凸起,而在低处的两端,要么是英国要么是法国实际

    上生产所有的产品。

    我们可以直观地找到带状区呈圆顶形的原因。在图形的两端,我们得到一些

    均衡结果,在这些均衡结果上,世界经济非常没有效率地被组织起来。在图形的

    两端,两个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几乎生产全部的产品,也就是说,该国在世界生产

    和世界收入中几乎占100%的份额,而另一个国家几乎什么也不生产。这看起来就

    像只有一个国家是有效的生产者。这样的国家可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这个工业

    化国家几乎为自己生产所有的东西,因而不得不在许多产业之间分配劳动力,并

    与一个除了专业化生产几种农作物外几乎没有产品可以在世界市场上竞争的国家

    开展贸易。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就会有合理的理由预期世界产量比较低,这就是

    为什么带状图的两端总是对应于较低的世界收入。另一方面,图中上凸的中间部分给世界经济提供了两个明显的好处,而在图

    的左端或右端,这两个明显的好处是不可能得到的。首先,在靠近图中心的地

    方,由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众多的世界产品,因此每个国家都不必分割其劳

    动力以生产数量不大的各种产品,从而丧失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其次,在图的中间,每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其最适合生产的产品是有可能的。

    如果法国生产其最善于生产的产品,英国则生产其最适合生产的产品,那么两国

    之间的不同特性,例如支持性产业的可获得性、劳动力的培训、原材料和其他资

    源的可获得性、气候等都有可能使每种产品的世界产量增加。但是,如果法国几

    乎生产所有的产品(如图左端所示),那么它就很有可能不得不将自己的某些资

    源用于生产有效率的商品,同时将某些资源用于生产无效率的产品。因此,在图

    的中间,世界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学家所谓的“贸易所得”,也就是说,当每个国家

    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就有可能获益。相反,在图的两端,由于

    要么是英国独自生产几乎所有的产品,要么是法国独自生产几乎所有的产品,这

    样,大部分贸易所得都丧失了。

    这就是“贸易所得效应”,它导致均衡之间的国民收入差异,即使这些均衡本

    身能使两国的国民收入份额相同或者说大体相同。例如,如果我们看看英国的国

    民收入份额大致为40%时的均衡点,我们看到这样的均衡点很多,而且它们都导

    致十分不同的世界收入。这是因为某些均衡点反映了产业在国家之间的合理分

    工,这种分工使生产国能够发挥它的长处,而其他点反映的产业分工却是不合理

    的。一些产业分工利用机会以获得“贸易所得”,而其他的产业分工却没有这样

    做。最优产业分工产生了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靠近上边界线,而最差产业分

    工靠近下边界线,这也被画在图中。[2]

    均衡可能性带状区的整体形状可以用常识性的术语加以解释。然而,合理的

    形状也有一些始料未及的经济结果,因为,正如我们在接下来的图形分析中将要

    看到的那样,它不针对整个世界,而是针对单个国家。

    3.5 单个经济的模型:英国的均衡点分布图和法国的均衡点分布图

    图3.3表示我们的第一个贸易伙伴——英国的可能均衡,我们就从该图开始分

    析。如前所述,在这张图中,用横轴表示英国占世界收入的百分比。但是,纵轴

    现在表示的不是世界收入,而是英国的国民收入。图3.3 英国的国民收入

    世界收入图(图3.2)和英国的国民收入图(图3.3)是紧密相关的。根据定

    义,英国的国民收入等于世界收入乘以英国在世界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我们可以

    将图3.2中的每个均衡点转化成图3.3中的均衡点。

    转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图3.3的纵轴上为图3.2中的每个均衡点找到对应

    的国民收入,但不向左或向右移动,也就是说,让均衡点对应于横轴的位置保持

    不变。通过把图3.2中的高度,即世界收入乘以英国所占的份额或者百分比可以得

    到图3.3中的高度,这一份额或百分比是由其在横轴上的位置给出的。例如,当英

    国的份额是40%,世界收入总量是20万亿美元时,英国国民收入在纵轴上的高度

    是世界图形的40%,即8万亿美元。

    图3.3中靠近左端的各点是通过图3.2中左端各点的高度乘以一个约等于零的

    数得到的,之所以乘以一个约等于零的数是因为在图的左端,英国占世界收入的

    份额非常小。因此,我们在图3.3中看到的那些均衡点,其高度全都接近零,这表

    明英国的国民收入很低。在图的中间,英国的份额接近50%,因此,图3.2中每个

    世界均衡点的高度必定被乘以0.5。在右边,英国的份额接近100%,英国的国民

    收入约等于世界收入乘以1,所以,英国国民收入点的高度几乎与图3.2中相应的

    世界收入点的高度相同。

    图3.3中各点的上边界线也遵循这些点本身的分布模式。这样,在英国边界线

    的左端靠近零,英国上边界线中间点的高度等于世界上分界线上相应点的高度的一半;在英国上边界线的右端,英国获得了几乎100%的世界收入,那条边界线几

    乎与世界边界线一样高。

    其结果就是,图3.2中由世界收入点组成的圆顶形带状区变成图3.3中英国的

    山形带状区。英国的上边界线始于左端的零点。[3]最初,带状区的上边界线随着

    世界上边界线的上升而稳步上升,除此之外,英国的份额也在逐渐增加。当英国

    的份额越过世界收入的顶点时,英国的上边界线仍将继续上升。但是它上升得更

    慢了,因为当英国的份额稳定上升时,世界总产出(英国占世界产出的份额在增

    加)在下降。最终,英国边界线在世界边界线最高点右边的某个点达到最高,然

    后开始下降。在右端,即在AU点,英国的份额达到100%,它与世界上分界线的

    高度一致。

    当英国在世界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达到100%时,英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就是标志

    性的国民收入水平。它的高度向我们展示了英国不进行贸易时的国民收入,因为

    与一个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为零的贸易伙伴开展贸易与无贸易没有太大的区

    别。这个高度代表了一国独自生产时的国民收入。如果均衡点在纵轴上的高度高

    于无贸易点AU在纵轴上的高度,那么,对英国来说,该均衡点必定是一个优于无

    贸易的点。同样地,如果一个均衡点低于无贸易点,这意味着一国的境况将劣于

    无贸易时的境况。在这种情形下进行贸易,它将遭受损失而不是获得收益。

    3.6 单个国家均衡点分布图及其经济后果

    在图3.3中,英国的山形图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有一个

    布满均衡结果的区域,它的收入水平甚至要低于无贸易时的收入水平(这些点位

    于水平虚线以下)。所有这些均衡结果都使一国的境况坏于其退出贸易,即退回

    到完全与世隔绝时的境况。这些不利的结果是靠近图左侧的均衡。这些均衡与我

    们在本章开始时给出的直觉描述相吻合。在这些均衡上,英国提供的产量在世界

    总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很小,或者说,英国从事生产的产业非常少。例如,在这

    些均衡上的可以是一个边际农业国(marginal agricultural country),它与我们前

    面描述的发达国家开展贸易。在所有这些均衡上,一国的国民收入低于无贸易的

    标志点,即AU。

    显然,图3.3表明,存在规模经济或是高启动成本的情况下,国家间的自由贸

    易并非总是自动地使各国受益。自由贸易可以产生许多稳定的均衡,这些均衡使

    一国的境况坏于其完全撤出贸易时的境况。英国的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山形图,该

    图使我们看到一国在世界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和该国自身的财富之间的关系。均衡

    的分布意味着在达到英国山形图的最高点之前,如果英国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增

    加,那么它的国民收入将增加,它的生活水平也将因此而提高。例如,如果英国

    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是40%,在该收入份额下必定有一些均衡使英国可以获得高

    于其份额只有30%时的绝对收入,不仅是收入份额为40%时的最高均衡高于收入

    份额20%时的最高均衡。使英国占世界收入的份额达到40%的大多数可能均衡所

    代表的国民收入高于使英国收入份额达到20%的可能均衡所代表的国民收入。收入份额为40%时的所有均衡点形成的整个带状区显然要高于收入份额为20%时的

    所有均衡点形成的整个带状区。

    但是,一旦我们越过均衡带状区的最高点,并继续向图的右端移动,情况就

    会反转。当英国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由80%升至90%时,英国不是越来越好,而

    是越来越糟。均衡带状区转而向下,这意味着英国的生活水平,也就是均衡时的

    绝对收入在下降。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在靠近图的右端,英国已经积聚了如

    此多的产业,以至于世界经济的产出大幅下降。在这种极端情况下,英国生产世

    界贸易中的几乎所有产品,但人均世界产量下降。因此,尽管到目前为止英国占

    世界收入的份额达到最大,但是英国仍然受到损害。由于其份额过大,英国得到

    的是一块收益急剧递减的世界产出蛋糕。因此,英国的这种境况远不如其所占的

    蛋糕很小而整个蛋糕很大时的境况。这就是份额过大的惩罚。

    因此,英国的均衡点分布图说明一国的世界收入份额与其绝对国民收入或国

    家财富之间的关系。在达到某一点之前,通过进入更多的产业获得的收入份额上

    升有利于一国的财富。过了这一点,从事更多的产业(或者成为唯一生产者)将

    使该国弊多利少。换言之,在达到某一点之前,一国可以通过增加它在世界产业

    中所占的份额获益。然而,过了这一点后,发展更多的产业将损害该国利益。

    在每种情形下,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均衡结果的影响。它仅影响那些在获益或

    受损产业就业的人。整个国家受到国民收入状况的影响,进而受到产业群规模的

    影响。一国可能只有很少的产业,因此它将很穷;但是一国也可能有太多的产

    业,此时,其整体状况将比只有较少产业时的境况更差。在这两种情况下,一国

    的产业数量和规模,以及这些产业的成败都事关整个国家的得失。

    到此为止,我们描述了英国的均衡分布模式,但是我们关于贸易伙伴间存在

    内在冲突的经济结论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每一个均衡上英国将发生的情况,而且

    还要了解法国会发生的情况。现在,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分析法国的情形,因为

    法国的均衡点分布图的主要特征几乎与英国的一模一样。

    3.7 法国的均衡点分布图

    图3.4给出了法国的一系列可能的均衡点。同前面一样,横轴表示英国的世界

    收入份额,但是纵轴现在表示法国在不同均衡上的国民收入,而不是世界收入或

    英国的国民收入。

    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从世界的均衡点分布图中得出法国的均衡点分布图。

    就法国的均衡点分布图来说,我们用世界均衡点的高度乘以法国的收入份额而不

    是英国的收入份额。正如我们预料的,由此得出的均衡点分布图与英国的均衡点

    分布图非常相似。它是一个山形的带状区,由所有表示法国的不同均衡点的均衡

    结果组成。法国的带状均衡点分布图也由上下两条边界线围成,我们在图3.4中画

    出了这两条曲线的形状。图3.4 法国的国民收入

    然而,法国带状区的形状和它的边界线与英国带状区的形状和边界线相反。

    大致上,它们是英国带状区及其边界线的镜像。这是因为当英国国民收入占世界

    收入份额为100%时,法国的收入份额为零,而当英国的份额逐渐减少时,法国的

    份额从右向左上升。例如:当英国的世界份额从60%下降到55%时,法国的份额

    必定从40%上升至45%。其结果是,我们一定会看到法国的边界曲线和均衡带状

    区从右向左展开,而英国的边界线和均衡带状区从左向右展开。法国边界线的形

    状和英国边界线的形状正好相反,就像一个在镜中一个在镜外,双方都是另一方

    的镜像。

    正如英国一样,法国也有许多低于无贸易水平(点AF)的均衡结果。并且像

    英国一样,法国的财富程度将随着法国在世界收入中份额的增加而上升到一个

    点,然后越过均衡带状区的顶点,最终在收入份额过大的区域内下降。

    对法国来说,最佳的均衡点当然是位于山形图顶点的均衡点,而且重要的

    是,该点对应的英国的收入份额与使英国可以获得最优结果的收入份额相距甚

    远。这一现象向我们展示了国际贸易带来的第一个冲突。使法国最富裕的均衡要

    求法国必须在世界收入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而使英国最富裕的均衡要求英国必须

    在世界收入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这两种情况不可能同时达到。

    利用这个可以同时显示两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图形,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

    种冲突。3.8 合并图:在不同均衡上英法两国的国民收入

    现在,我们将英国的均衡点分布图(图3.3)和法国的均衡点分布图(图

    3.4)合并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把两个图变成透明图,然后把一个图放在另一个图

    的上面。

    合并后的图形(图3.5)表明,两个均衡带状区的边界线,最终形成两山相连

    的结构。法国带状区的山顶总是位于英国带状区山顶的左侧。在这个新图中,均

    衡的两个区域组成了两座小山。[4](我们没有在图3.5中画出均衡点,为了便于阅

    读,我们只画出这些均衡点所在区域的上下边界线。因此,只有在我们的讨论有

    这种需要的时候,才会画出所有的均衡点。)

    在图中,我们画出了两条垂线,L1和L2,穿过两座小山的最高点,由此将均

    衡点的带状区划分为三个区域。[5]在左边的区域,两国的上边界线向右上方倾

    斜。在右边的区域,两国的上边界线向右下倾斜。在中间区域,英国的上边界线

    向右上方倾斜,而法国的上边界线则向右下方倾斜。

    图3.5 英法两国国民收入的比较

    现在我们将转而研究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含义。

    3.9 国民收入合并曲线的经济内涵

    图3.5表明,右边的区域和左边的区域都布满了可以进一步得到改进的均衡结果。通过向更靠近图中心的均衡点移动,两国都可以获得更高的国民收入。例

    如,在图3.5中,我们看到如果英国在世界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90%,它就可以获

    得一个与Ua点一样高的收入。但是,如果英国在世界收入中所占的份额降至

    80%,它可以使自己的收入最多增加到Ub点。但是,英国收入份额的下降却可以

    使法国的最大收入上升——从Fa上升到Fb。换言之,通过提高法国对总产出的贡

    献,英国收入份额的下降可以使两国得到更高的总收入。在这些新的均衡上,两

    国的产业分布和收入份额将更加均衡,世界总收入也将增加。

    这与我们对单个国家的均衡点分布,即图3.3和图3.4的分析相一致,在那里

    我们看到,那些位于可能结果的带状区的最右边或者最左边的均衡对于每个国家

    都不利。在这些点上,一个或另一个国家占据了太高比例的世界产业,从而在一

    个相对较小的世界“蛋糕”中占有了较大的份额。合并图清楚地表明,摆脱这种状

    态能使两个国家都获益。

    有一个合理而又具体的例子可以说明合并图外部区域的情况,这个例子就是

    美国在“二战”后不久所处的状况。事实上,它是图中一个极端的均衡点,当时的

    美国是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世界产业领导者,它的贸易伙伴也因此减少。根据“马

    歇尔计划”,美国向受到战争蹂躏的欧洲各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以帮助其贸易伙伴

    走向复苏,“马歇尔计划”显然是美国道貌岸然的自利行动。尽管这一计划导致美

    国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下降,但是它使重新焕发生机的欧洲能够更好地购买美国

    的出口产品,并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用于交换,由此导致美国绝对财富的增长弥

    补了美国在世界收入中的份额下降。

    我们现在来讨论合并图阐释的重要含义。与图外部的状况不同,在图的中间

    区域,即两条垂线之间的区域——英国的上边界线向右上方倾斜时,而法国的上

    边界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一区域内的均衡点使两个贸易伙伴的利益刚好相反,因

    此我们相应地把这个区域称为冲突区。提高法国的收入份额通常会使法国的国民

    收入增加,使英国的国民收入下降;而增加英国的收入份额通常会减少法国的国

    民收入。事实上,两国相互交叉和反方向的均衡点带状区表明,两国的这些结果

    是相互矛盾的。简单地说,一国境况的改善必定使另一国的境况恶化。

    图中这个较大而又重要的中间区域是近年来日本和德国或者日本和美国在双

    筒望远镜、汽车、电脑显示器和电视机等产品上展开贸易竞争的几何描述,这种

    竞争必定导致一国吞并另一国的一个或所有这些产业。

    在两个国家的上边界线要么都向上倾斜要么都向下倾斜的合并图的外部区

    域,两国可以共同获利(因此我们称这两个区域为互利区)。在这里,如果一个

    欠发达国家从高度发达的国家中获得某一产业,那么两个国家都将获利;也就是

    说,两国的国民收入都会增加。如果意识到这个机会,两国也许可以通过合作或

    者协调来促进这种结果。但是在两国的边界线反向倾斜的中间区域,两国实际上

    处于直接竞争的状态。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提高其世界收入份额和产业份额而增

    进自己的利益,但是通常而言,这些利益的获得必定是以牺牲另一个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

    概而言之,这两个贸易伙伴既有共同获利的可能性,也有利益冲突的可能

    性。在图形外部区域的均衡点上,存在产业的转移和能提高两国收入的世界收入

    份额的改变。在中间区域,两国的利益是冲突的,一国只能通过牺牲另一国的利

    益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10 “理想均衡”真的理想吗?

    合并图(图3.5)还说明了单个国家的理想结果是什么:对法国来说最优的

    点,即F点,以及对英国来说最优的点,即U点。这些最优结果当然远远好于无贸

    易时的情形(图中最右端和最左端的AU点和AF点)。正如我们看到的,对于两

    个国家来说都“理想”的点不是位于图中世界总产出有可能最大的中间区域,而是

    位于或者非常靠近每一个国家山形带状区的最高点。位于英国山形带状区顶部的

    均衡点,即U点被视为单个国家的理想均衡点。在这一均衡点上,英国得到了其

    最大可能的国民收入。然而,该均衡点对法国来说,则绝不是理想的结果。事实

    上,正如图形所示,对英国而言最优的均衡对法国而言往往是很差的。这可以用

    图3.5中法国区域的低位置来说明,而在这一区域,英国处于其山形带状区的最高

    点附近,同样在靠近法国山形带状区顶点附近的任何位置,却是英国所处的较低

    位置。

    如果各国都遵循著名的最大化原则,“我穷过也富过,因而知道富总比穷更

    好”,也就是说,遵循纯粹的自利原则,那么一个山顶是法国的理想结果,而另一

    个山顶是英国的理想结果,一个国家的理想结果对另一个国家来说绝不是理想结

    果。但是,人们也有可能认为,在一个国家间收入分配极不平等,因此有些国家

    很穷的世界中总有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正如我们在图中看到的,靠近右端的点和

    靠近左端的点都包含着巨大的不平等,然而,在中心附近,两国的收入份额更加

    趋于相等。这促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世界福利的角度看,靠近中心的均衡

    点要优于靠近两端的均衡点。

    各国也可以更好地选择采用这种更具世界导向的观点,而更少地选择国家中

    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如果它们做出这种选择,这种选择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

    不是错误地认为世界产出的最大化将自动导致国民财富的最大化,并在这种错误

    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这样的国家应该谨记,如果有可能的话,其他国家将

    做出相反决策,并完全采取自利行动,选择那些不利于其贸易伙伴的结果。

    [1]我们列举的数字是出于数学理解上的方便。实际上,我们的数字要比这两个国

    家的实际GDP数字大很多。

    [2]如果我们要画出非专业化的均衡,它们也会落在上边界的下面。不过,有一些

    可能落在下边界的下方,这些均衡代表着特别不利的结果。[3]零是可能的,因为在该点,我们讨论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但是除了参与国际

    贸易的商品和服务以及我们这里关注的商品和服务外,还有其他诸如零售、房屋

    建造等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不管贸易品的分工如何,这些不可贸易的商品和

    服务为国民收入提供了基础。我们将在第九章中讨论这一问题和一些相关言论。

    [4]英国的位置由图3.3中的一个点表示,而法国在同一均衡中的位置由图3.4中的

    一个点表示;所以我们在图3.5中将它们结合起来时,均衡必定仍然由两个点表

    示,一个表示英国,另外一个点表示法国。

    [5]英国的顶点U,必然总是落在法国顶点F的右侧,因为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

    样,点U落在世界最高点的右侧,而点F落在世界最高点的左侧。第四章 生产率变化导致的多种结果

    一个不断引起激烈争论的经济问题是外国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一

    国国民福利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和工人经常持有相反而又情绪化的观

    点,而且各党派甚至历届政府也常常意见相左。在许多时候,这种意见分歧都不

    单纯是对整个国家影响的抽象讨论。如果就业和某一特定产业的命运事关重大,那么具体事件,其中某一产业受到生产效率日益提高的外国竞争者的威胁,就会

    成为游说和强大政治压力的靶子。

    贸易伙伴产业能力的提高是否会使我们的工资下降,并使我们的工人变得贫

    穷?当一度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从国外获得时,我

    们的消费者是否能从中获利?应该如何平衡这些冲突的结果?贸易伙伴产业能力

    的提高对国家总财富的净影响是什么?这些显然都是非常现实和非常实际的问

    题。

    我们将会看到,即使不存在高启动成本和保留性产业,在前面的讨论和分析

    也可以使我们讨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依然是关于不同均衡的相对合理性的。现

    在,我们从国家层面上提出问题:即在我们的贸易伙伴提高生产率之后达成的均

    衡好于还是坏于已有的均衡?

    我们用于处理各种不同的保留性均衡的方法完全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新问题,而且我们得出的经济结论也非常相似。我们将会再一次看到,很不发达的贸易伙

    伴的进步,对于两个国家都是有利的,但是,该贸易伙伴的进步一旦超过某一发

    展状态,就会再次引起国家利益的冲突。

    4.1 变化的产能

    当代世界的特点不仅表现为高启动成本和规模经济,即许多产业的可保留

    性,而且还表现为重大而迅速的技术变化和产业变迁。今天,产业的成功更有可

    能是后天习得而非自然形成的。它更有可能源自制造技能、诀窍、低工资、技术

    知识,或者是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而不是源自任何自然的赐予。生产能力

    以及销售某些商品或服务的能力越来越不取决于矿藏的有无,相反,它们更多地

    取决于后天能力的优越性,更确切地说,是后天能力的水平加上其工资水平能够

    使一国在某一特定产业上成为竞争者。尽管以自然优势为基础的优越性为存在这

    些优势的产业提供了稳定性,但是随着新进入国获得专有技术并变成竞争者,其

    经营管理方法可以被学习而且不需要巨额进入成本的产业必定会发生竞争地位的

    迅速变化。

    在亚洲,我们已经看到这一点。尽管亚洲在高技术产业中已经获得了成功,尤其是日本已经涉足进入成本很高的高科技产业,如汽车和半导体产业,但是亚

    洲的大部分成功是建立在更为普通的产品之上的。服装和运动鞋不难制造,电视机和许多其他电子消费产品也不难装配。一旦获得这些专有技术,许多亚洲国家

    的工厂将变得具有竞争性,因为它们的劳动力成本普遍很低。例如,装配操作的

    知识是可以后天习得的。跨国公司通常会寻觅生产成本低的场所来创建工厂和培

    训工人。

    当然,亚洲的低工资或者墨西哥的低工资并不是新鲜事。新鲜的是低工资与

    合格的技能、专有技术以及工厂的结合,而市场准入的改善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结

    合。这意味着既开放国内市场又进入国外市场,开放国内市场主要借助交通的改

    善和关税壁垒的降低,而进入国外市场则部分反映了外国越来越欢迎国外的投

    资。

    4.2 产能变化和多种结果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不再假定将要分析的产业是可保留的或者能提供任何形

    式的规模经济。[1]在此,我们要分析相反的情形,即完全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不过,由于我们在分析中加入后天习

    得的技术和技能导致的生产成本变化,因此我们关于国际贸易及其对贸易伙伴的

    影响的结论与我们在第三章中得出的有关可保留产业的结论几乎是一样的。

    我们假定生产采取一种简单的方式,经济学家经常研究这种特殊的生产方

    式,并把它称为线性生产。[2]如果投入1个小时的劳动可以生产6个单位的某种产

    品,投入2个小时的劳动可以生产12个单位的该种产品,3个小时的劳动可以生产

    18个单位,这样的生产就是线性生产。换句话说,存在一个固定生产率水平——

    不管生产规模如何,每小时的劳动都能生产6个单位的产品。这一假设对于许多

    产业来说都是合理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简单的装配过程中,更多的工

    人意味着更多的产出。如果一间厂房容纳不了更多的工人,我们可以以相当低的

    成本再建一间厂房,从而使产出的扩张过程继续。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每个工人

    的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才是重要的。

    如果生产是线性的,就不存在进入成本,大规模生产既没有好处也没有坏

    处。在线性生产的情况下,有可能小规模地进入一个新产业,而且其生产效能与

    大规模的竞争者不相上下。这是古典规模不经济情形的重要特征,正如我们在第

    二章中看到的那样,它导致一个唯一的、预先决定的国际贸易结果。

    由于线性生产是古典规模不经济情形的特殊变体,因此,对两个贸易国之间

    任何一种固定的生产率组合来说,通常有可能只有一个均衡结果。但是,如果我

    们考虑两个贸易国的其他不同的生产率组合,则生产率水平的每一种不同选择都

    会产生不同的均衡结果——不同的生产率水平越多,结果也越多。

    举例来说,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大米生产以及在木制家具方面有较高的生产

    率,而中国在运动鞋和电子装配方面有较高的生产率,那么我们将得到一个均衡

    结果。但是,如果这些产业中通行其他的生产率水平,结果将会不同。如果中国的运动鞋生产率足够低,那么尽管中国的工资很低,美国的运动鞋产业仍将变得

    有竞争力,这两个国家之间就会有另一种产业分工,而且结果也将不同。

    所以,如果我们假定线性生产,同时还假定贸易伙伴的生产率有可能变化,我们又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结果。由此又回到上一章讨论的问题。当存在多种可

    能的均衡结果时,对各国来说,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在第二章中,多种

    均衡结果归因于保留性产业的存在。在这里,许多不同的结果产生于许多种可能

    的生产率水平。

    在第三章中,我们分析了保留产业模型的所有均衡,这些均衡构成了该模型

    的可能结果。尽管模型中均衡结果的数量非常庞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这些

    结果绘制成一张图表,并且从中得出一些关于国际贸易冲突的简单而有力的结

    论。在这里,我们要做的事情完全一样,但是使用的模型不再是保留产业模型,而是线性模型。我们将考虑两个贸易国所有可能的生产率水平,并使用同样的图

    表从众多的可能性中得出相应的结果。

    令人吃惊的是,与前面一样,这些图表表明,对一国整体福利有利的结果往

    往对另一国不利。我们将再次看到,对一国非常有利的结果往往是使其他国家变

    穷。在这些新的环境下,也即没有保留产业,但是存在着不同生产率水平的可能

    性,我们将再次看到,国际贸易有可能引起国家利益的冲突。

    4.3 世界经济图

    我们的线性生产模型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可以以非常小的规模有效地进入一

    个产业,同时不会产生不利的结果,它给出了不同产业的生产率水平的任意一种

    组合,准确地说是一种均衡。给定生产率水平的某一特定组合,这一结果就是能

    够最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业分工。恰如前面一样,我们将在世界收入和相

    对国民收入图(图4.1)中——其中横轴表示一国的收入份额(相对收入),纵轴

    表示其真实国民收入——画出与这一结果相对应的点,例如A点。图4.1 固定生产率下的均衡点

    接下来,如果我们考虑第二种生产率水平的组合,那么将得到第二个均衡,图中就会有一个新的均衡点。我们可以继续考察各种可能的生产率水平,然后在

    图中增加新的均衡点,直到我们绘制出所有可能的生产率水平。

    这些国家可能的生产率,以及图中均衡点的可能位置会受到什么限制呢?假

    定知识和技术状况在给定时间里是一定的,只有在某一范围内的生产率水平才是

    有可能的。一方面,有一个最低限制。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能力不够或者缺乏

    工具和技术,生产率水平有可能趋于零,即每劳动小时的产量约为零。另一方

    面,还有一个最高限制。即使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经验、技能、工具和技术,就目

    前来看,要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100万辆汽车仍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想把自己限制在可能的生产率水平之内,我们就必须假定,在任一

    给定时间内,任何国家的任何产业供应某种产品的能力都有极限,而现实也是如

    此。如果某个产业的产出很少,它也许在这一极限之下。如果该产业什么事情都

    做得很好,那么它将非常靠近这一极限。这种极限总是存在,并且在我们的分析

    中,与现实相关要求我们只考虑生产率水平位于或低于极限的情况。有些国家确

    实拥有别国没有的自然优势,因此,我们将允许某一给定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在不

    同国家有所不同。但是对每个产业中的每个国家来说,我们假定有一个实际的极

    限。[3]

    生产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极限的事实具有重要的经济后果。例如,如果一个

    高度发达的国家生产某种产品,并且采用最有效的方式生产,它作为主要生产商

    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受到威胁。但是,如果一个低工资国家能够学会如何获得同样高的生产率,它就能够以低于该发达国家的成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并最终

    取代该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生产商。如果该发达国家的生产率还没有达到其现

    有的潜在生产率水平,它就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做出反应,同时不断提高其生产

    率优势以克服工资差异。但是,如果它已经达到所能达到的生产率水平,提高生

    产率就是不可能的,它将因此失去在该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例如,当纺织厂从新英格兰迁移到美国南部低工资的各州时,它们只不过是

    在一个工资更低的地区使用同样的技术。这些南移的纺织厂继续使用它们在北方

    已经没有效率的生产方法。所以,新英格兰其余的纺织厂将无法以提高生产率的

    方式做出应对,从而也无法重新获得其成本优势。正是这种既有生产率竞争又有

    工资竞争的情形构成了本章分析的基础。

    4.4 世界收入图:包含所有的结果

    在图4.2中,我们画出了所有世界均衡的上边界线,这些均衡并没有超过受现

    有技术和产业知识状况约束的生产率极限。这些均衡遍布图4.2所示的曲线下面的

    区域。[4]它们代表了英国和法国可以达到的所有生产率组合可能带来的所有不同

    结果。因为所有在极限范围内的生产率水平都是可能的,所以均衡并不是孤立的

    点,而是填满了上边界线下面的整个区域。

    这些结果形成一个圆顶图,该图与我们在讨论保留性产业时画的图形类似。

    在图形的最右端,英国几乎生产世界贸易中的所有产品,它的世界产出份额几乎

    是100%。只有当英国所有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几乎全都远远超过法国的生产率水平

    时,上述情形才有可能出现。事实上,在这些均衡中,法国的生产率相对于英国

    是如此之低,以至于即使其工资很低——这反映了其相对非常少的国民收入——

    也不能抵消法国工人为生产各种产品而必须花费的大量劳动时间。在靠近图形的

    左端,情形恰好相反。在那里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生产率组合,由于法国相对于英

    国的生产率水平非常高,因此它几乎可以生产每一种产品。在图最左端的均衡结

    果上,英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非常小。图4.2 世界均衡区域的上边界

    然而,如果两国都获得了高的生产率水平,那么在均衡上,两国都会对世界

    经济的总产出做出大量贡献,而且世界总产出将更大。两国在这个更大的世界收

    入中所占的份额也会很大,所以代表这些均衡的点将靠近图形的中部而且位于图

    形的高处,这意味着一个很高的世界收入。

    与有保留产业的情形相比,图4.2的不同之处在于,均衡有可能处于很低的位

    置。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图形中还没有包含有上下边界线的带状区,而是允许存

    在任何低水平的结果。当几乎所有生产者的生产率水平都很低的时候,低水平的

    结果有可能发生,也许极有可能发生。尽管在每个产业中,成功的生产者将面对

    其他国家在该产业中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潜在生产者,但是其生产率相对于它可能

    达到的生产率来说仍然是低的。低的均衡点反映了一个生产率普遍低下的世界,其中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其可能的发展水平。

    4.5 最优生产率区域

    然而,在工业技能可以后天习得的现代世界中,低水平的均衡结果是不可能

    持续的。真正从事某种商品生产的国家可以通过经验学会如何更好地进行生产,这样它们的生产率水平有可能提高到受现有知识和技能约束的生产率极限。

    这种基本上依靠经验驱动的提高过程只能影响一个或几个从事某一给定产业

    生产的国家。它并不适用于那些从来没有进入过某一特定产业的国家或者退出该

    特定产业的国家。在那些没有从事某些产业的国家中,这些产业的生产率有可能保留在初始的低水平上。如果一国不曾有过一种产业,它就没有机会在该产业中

    干中学。

    从长远来看,任何产业的实际生产者都有可能达到其目前可以达到的最优生

    产率水平,这一现象引出下一个论题:当每个产业的生产者已经达到现有技术下

    可能达到的生产率水平时产生的结果。我们把这样的结果称为最优生产率结果。

    最优生产率结果有很多。例如,在某个这样的结果中,英国制造传呼机的生

    产率达到其最高水平,而法国生产其他产品的生产率很高,但是生产传呼机的生

    产率非常低,低到趋近于零。在这种状态下,英国将成为唯一的传呼机生产商。

    如果法国在传呼机生产方面有绝对的生产率优势——达到位于上限附近的生产率

    水平——而英国生产传呼机的生产率非常低,即远离其最优生产率水平,也许差

    不多为零,此时将形成一个非常不同的最佳生产率均衡。在这一最优生产率均衡

    中,法国生产传呼机的成本更低,因此,从长远来看,它将是唯一的传呼机生产

    商。所有这些可能的最优生产率均衡都位于图4.3中的上下边界线之间的区域。我

    们称此区域为最优生产率区域。

    图4.3 最优生产率区域的世界收入上下边界线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经济倾向于达到最优生产率区域内的均衡。这是因为

    在一个产业中获得生存且非常活跃的企业往往学会运用该产业中的最佳实践方

    法。通过这种干中学,经济向最优生产率区域演进。由于这个原因,当转而研究

    单个国家的图形时,我们将集中讨论最优生产率区域。4.6 不同的生产能力:单个国家的图形和两个国家的合并图

    为了从代表整个世界的图4.3中获得英国的图形,我们简单地重述一下在第三

    章中使用的推理。英国的收入水平是通过世界收入乘以英国占世界总收入的份额

    获得的。如果在一些特定均衡上,世界收入是20万亿美元,而英国的份额为

    75%,那么英国的国民收入一定是20万亿美元的75%,或者说是15万亿美元。由

    于在图的左端,英国的份额约等于零,而在图的右端英国的份额约等于100%,因

    此,在图的左端英国的收入约等于零(因为它等于世界收入乘以英国的零份

    额),而在右端,它将获得几乎全部的世界收入。其结果是形成图4.4中的山形

    图,其最高点位于世界收入最高点的右边。[5]

    图4.4 英国的最优生产率区域

    运用相同的推理,我们可以得到法国的图形(图4.5),其最高点在世界收入

    图最高点的左边。然后,就像在前面所做的那样合并两个图形,我们可以得到图

    4.6所示的两个国家的合并图。图4.5 法国的最优生产率区域

    这些图形与我们前面讨论的图形基本一样。[6]

    图4.6 有两个重要均衡的两国合并图4.7 单个国家的图形和合并图的解释

    在这一章中,我们集中讨论由不同的生产率组合带来的多重均衡。在前一章

    中,我们讨论了各国可保留性产业的不同组合导致的不同均衡。在这两种情况

    下,我们得到了相同的基本图形。在我们处理不同生产率的情形时,山形的基本

    图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图中山的形状再次告诉我们,在某一点上,如果一国能成功地获得世界收入

    中较大的份额,那么该国的收入进而其生活水平将会有所改善。同样地,它还告

    诉我们,在某一点上,如果一国成功地改变了其生产率水平,以至于从其贸易伙

    伴中抢走了某一产业,那么该国的收入,进而其生活水平将会有所改善。但是,图形也再一次向我们表明,这一过程不可能走得太远。如果一国的份额变得太

    大,其真实国民收入将会下降。

    同理,如果看一下两个国家的合并图,就像前面一样,我们会看到,在位于

    两个最高点之间的区域,两国的利益本质上是对立的。在该图的这一部分中,一

    国收入份额的增加使其自身的国民收入增加,却使其贸易伙伴的国民收入下降。

    最终,就像前面讨论的一样,在两个最高点和两端之间存在着一个国家利益并不

    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的区域。例如,在图的左端,法国的世界收入份额下降既提

    高了法国的国民收入,也提高了英国的国民收入。

    我们看到我们的均衡图也适用于差异生产率增长导致的后果,它使我们回到

    第三章的主要结论:即使不存在产业的可保留性,国际贸易中也存在冲突。

    4.8 图形的解释:比较发达和比较不发达的贸易伙伴

    这些图形和这些结论背后的常识性观点是什么?在第三章中,相当明显的

    是,如果历史给一国带来繁荣,使之在世界生产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因而拥有很高

    的国民收入,那么,尽管它的工资很高,它仍能保持繁荣。它可以维持高工资而

    无视低工资的竞争者,是因为低工资的竞争者难以进入保留产业。在我们前面研

    究的环境中,所有导致保留产业的因素——对专业知识、制造技术、市场知识的

    要求——为现有产业提供了主要优势。这使一国有可能轻易地克服工资劣势,进

    而控制一个产业。但是,在这里,相应的解释是什么呢?在本章的模型中不存在

    可保留性,因此,新生产者可以小规模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不受其劣势的牵制。

    那么,如何能实现这样的结果:它使一个富裕的高工资国家有较大的世界收入份

    额?当高工资国家遇到雄心勃勃的低工资国家的挑战时,高工资国家怎样才能在

    这样的均衡上保持产业优势?

    我们的答案是,只有其贸易伙伴不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时,富国才

    能获得上述结果。换句话说,其贸易伙伴不能在所有产业中达到最优生产率。如

    果英国在其大部分产业中都非常发达,而法国却不是,因此法国不是发达的工业

    化国家,在我们的假设中,“法国”就是相对不发达的代名词。此时,英国可以支付高工资,且是大多数产业中的主导生产商。高工资和高生产率的结合使英国可

    以在大部分产业中击败法国,因为法国在这些产业中没有达到可能的最优水平。

    在这些产业中,法国的特征是低工资和低生产率。[7]这个虚构的“法国”和许多亚

    洲国家非常相似,在这些国家,经济中只有少数部门具备高水平的生产率,其他

    许多部门的工资和生产率都很低。

    图4.6描述的是劳动力和最优生产率有所不同但差别不是很大的两个国家,我

    们关注的是图中特别有趣的两个均衡点。其中之一在图中用P1表示,这是两个国

    家都非常发达时达到的均衡。P1给出均衡时英国的国民收入。另一个均衡点用P2

    表示,在该点上只有英国是非常发达的国家,而且其贸易伙伴的生产率水平允许

    英国获得最高国民收入时的结果。换言之,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法国是英国理想

    的贸易伙伴。

    对P2点的详细分析清楚地表明我们可以从上述讨论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

    且还说明了上述特定结果对英国的好处。在均衡点P2,英国在世界蛋糕中占有很

    大份额,而且其真实国民收入也很高,因为在P2点上法国不是非常发达的国家。

    由于工资低,法国只能控制少数几个对它来说非常发达的产业。但是在其余的许

    多产业上,法国是欠发达的。在这些产业中,法国的生产率很低,而英国,尽管

    其所占份额大、国民收入高、工资也高,但是其生产率优势足以使其成为成本更

    低的生产商,从而成为这些产业中的实际生产商。英国的世界收入份额因此很

    大。显然,P2点对英国来说是非常好的结果,但对法国来说却非常糟糕。

    这种均衡状态的一个例子是,一个有不少发达(虽然并不一定是高科技产业

    和保留产业)产业的国家与另一个以农业为主而且只有少量农作物出口的国家开

    展贸易。虽然这种均衡状态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它们也会变化,在过

    去的20年中,我们看到许多这样的变化,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的某些经济部门。

    如图4.6所示,如果不发达国家(图中的法国)提高其生产率,并开始从P2的

    状态移向比较发达的状态,那么它将不再是理想的贸易伙伴。这种发展对于法国

    来说是好的,但是对充分发达的贸易伙伴来说则是坏的。也就是说,在图中,法

    国向左移动的结果是它移向其收入曲线上一个更高的点,而英国则移向其收入曲

    线上一个更低的点。由此,非经济学家和某些经济学家都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外国的某个产业提高生产率有可能损害另一个国家,我们的分析恰好证实了这一

    观点。

    4.9 快速发展的产业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讨论似乎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保持优势地位。如果在

    某些时候一国的贸易伙伴相对不发达,该国就有可能位于其山形图顶点附近的均

    衡上。但是如果一国的贸易伙伴逐渐变得越来越发达,该国除了悲伤地看着贸易

    伙伴致富而自己的国民收入下降之外别无他法。不过,事情并非总是这样。在我们的分析中,假定生产率的极限是固定不变

    的,对许多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合理的假定,因为在这些产业中,每年只有很小

    的生产率增长,这种增长不足以抵御生产率水平增长到其最高水平附近的低工资

    进入者。然而,仍然有一些产业发展非常之快,以至于新进入者很难快速地将其

    生产率水平提高到最优生产率水平。生物技术产业和网络公司的发展就是这种快

    速变化的例子,它们可以被复制,但是其他人难以跟上其快速进步的步伐。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可以继续保持其优势和领先地

    位,即使其贸易伙伴也在学习。如果领先国家继续保持相对优势,即使其贸易伙

    伴的境况正在逐渐改善,它也能保持其领先生产商的地位。[8]这种观点为本能地

    偏好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基础。也许,那些快速演变的产业,即那些生产率快速提

    高的产业可以更好地说明一国需要的东西。

    各个产业有可能经过一段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然后进入稳定期。它

    们从易于进入和快速变化的产业转变成更大的幸存公司的集合体。这些公司声誉

    卓著,备受信赖,其规模可以使它们在一个更加稳定的产业中获得优势。力求在

    快速演变的产业中获得领先地位的国家有可能获得长期的收益。当变化的步伐渐

    渐放慢,而且快速演变的产业变得更有保留性时,也就是这些国家确立领先地位

    之时。

    4.10 结论

    本章我们用一些图形来描述不同生产率导致的均衡结果,这些图形看上去与

    前一章讨论保留产业时所用的图形一样。我们根据生产率变化绘制的图形与第三

    章相应的图形具有相同的基本形状。它们有相同的经济含义,即国际贸易中有可

    能存在国家利益冲突。我们在可保留产业——具有重大规模经济或启动成本的产

    业——的模型中,遇到了冲突和矛盾,现在同样的冲突也出现在一个集中讨论现

    代产业的第二个重要特点的模型中,这个特点表现为技术变化、模仿和技能获取

    导致生产率的提高。

    我们的图形表明,本章的基本结论就是我们在第一章的开头加以概括,并在

    考虑到规模经济和保留产业的第三章中得到论证的结论。如果不发达的贸易伙伴

    进入一个新产业而且生产率有普遍提高,那么一个工业化国家将会获益。这一获

    益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其贸易伙伴发展成为在全球市场中有重要作用的国家。

    在这一点之后,该新兴贸易伙伴进入更多的产业将对发达国家不利。

    我们的讨论还表明,即使在上述情形下,一国也可以采取某些行动以改善其

    处境。我们的模型表明:对一个发达国家来说,应当集中发展快速演变的产业;

    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应当集中发展那些生产率的提高不是非常迅速的产业。

    [1]保留性和生产率的变化也能很容易地结合起来,尽管其结果更加复杂,但不会

    改变这里给出的基本图形。[2]专家们将意识到,本章的讨论同样适用于更常见的规模不经济情况,在那种情

    形下,小公司比大公司更有成本优势。

    [3]在足够的时间之后,生产率极限(即固有的可能性边界)也将变化。但是在任

    一给定的时刻,它们或多或少是固定的。在支持这一讨论的数学模型中,改变极

    限是有可能的,但是实际的结果,尤其是由此产生的图形与这里讨论的图形是一

    样的。不过,如果考虑这些极限的变化,对这些结果的经济学解释就会非常丰

    富,所以我们将在这一章的稍后部分回到这一点继续讨论。

    [4]数学分析表明,就在上边界线的下方很可能存在着小的缺口。这些缺口随着更

    多的产业被纳入模型而变得越来越小。对于包括10个以上产业的模型来说,这些

    缺口在这种大小的图形中几乎看不出来,因而不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结论。

    [5]和第三章相同的推理在这里依然成立:在世界收入最高点的右侧,世界收入这

    块“蛋糕”的规模开始缩小,但是由于英国在其中的份额随着向图形的右侧移动而

    逐渐上升,英国的国民收入继续增加。最后当上升的英国份额不再能够抵消世界

    收入的缩减之后,该影响达到它的极限。只有在那时,英国的收入才开始下降。

    [6]该模型和保留性产业模型的数学分析事实上是一样的,而且它们能够得出相同

    的区域形状。我们将在第八章中讨论这两个模型之间的紧密联系,届时会描述被

    我们称为对应定理的内容。

    [7]我们隐含地假定,这些产业就是两个国家的最高生产率没有太大差异的产业。

    请注意我们正在讨论的是商品的制造,比如运动鞋,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而不

    像金矿开采,没有地下金矿就难以进行。

    [8]在我们的分析中,实际上可以允许一个产业中的最大生产率增长。此时,两个

    国家都可以提高各自的生产率而不会改变它们的相对生产率,即相对生产率水

    平。正如人们可能想象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的图形中均衡区域的形状

    绝对没有任何变化。边界变得更高,反映了更高的生产率。我们得出的经济结果

    只取决于均衡区域形状,将保持不变。这与常识和经济学家的一般观点都是一致

    的。在一个竞争性的环境里,正是一国与另一国相比较得出的产业相对生产率使

    一方赢得竞争,而另一方失败,这一点并没有改变。index_split_013.html

    第五章 第一篇总结

    本书的目标是揭示现代产业的一些重要特点如何改变了国际贸易在国家间分

    配世界产出的方式。这些新的特点,巨大的产业规模、可以后天习得的产业技

    能,给贸易国带来许多不同的可能结果。各国不再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接受全球

    经济中唯一的和预先决定的位置,一个真正由自然禀赋决定的位置。然而,在不

    同结果中进行选择并从事一些优势产业的机会,引发了贸易伙伴之间的国家利益

    冲突。

    对世界情境的重新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可能性向我们提出了许多问

    题。它要求我们考虑一国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而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又促

    使我们提出另一个问题,即一国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其目标。它也提出

    了有关政府和公司在促进国家福利中的作用问题。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这些问

    题,在一些情况下我们还给出了答案。然而,这些答案更多的是说明而不是药

    方。本着这种考虑问题的思路,我们希望其他人会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更好的策

    略,以便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研究能够转化为使国家受益的行动。

    我们的国际贸易模型提出的第一个基本问题远远超出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当

    一国成功实现了的目标导致其贸易伙伴的低生活水平时,该国是否还应该根据自

    身的利益自行其是?经济学推理并不能给出恰当的回答,而且我们甚至还没有试

    着去探究这一选择。我们的观点只是一国的选择应该是明智的,而不是基于贸易

    要么是一致有益要么是本质上有害的错觉。在做出选择时应当谨慎地对待实际涉

    及的利弊得失。

    但是,还有许多其他相关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一国从

    其贸易伙伴的发展中获益还是受损取决于它在世界产出中所占的份额。如果英国

    拥有的国民收入份额很大,它就会从贸易伙伴的发展中获益。如果其国民收入份

    额小于山形图顶点表示的份额,它就很有可能因其贸易伙伴的进一步发展而受

    损。显然,由此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一国怎样才能知道它在国民收入和收

    入份额图中所处的位置。该图在我们的分析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

    知道自己在图中的位置,一国就可以很好地得出它需要更多产业,或者它将从较

    少的产业中获益的结论。一国怎样才能知道它目前的结果在图中所处的位置呢?

    如果一国成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么该国就知道了它在可能结果中的位置

    和它想达到什么位置。接下来我们面临另一个问题:如果政府确实能够确定一个

    更好的结果,那么它是否应该尽力使国家向着这个更好的结果移动?毕竟,在企

    业自由经营的经济中,贸易是企业和产业的领地,贸易的结果取决于许多单个企

    业的个体决策行为。

    主张政府在国际贸易模式中的作用,并不意味着提倡政府的积极干预。政府作用的基础来源于如下事实:由国际贸易导致的产业生产模式影响各贸易国中每

    个人的生活水平,我们在图中对此做了大量说明。一个产业的成功或失败会改变

    均衡结果。这不仅关系与贸易直接相关的企业或是产业的局部利益,而且由于它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因此还关系整个国家的利益。政府直接干预产业是一个极其

    复杂的问题:正如我们知道的,政府行为既有利也有害。

    最后,如果一国知道它处在图中的什么位置以及它想达到图中的什么位置,并且意识到这是整个国家的问题而不只是局部问题,那么人们必定会问,该国怎

    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为了达到这个更好的结果,它是否应该创建或破坏、帮

    助或损害一些产业?或者说,是否有更具吸引力的行动过程?我们把这些问题放

    在本书第一篇的最后一章。

    5.1 一国如何知道它的位置

    通过引入需要大规模生产的产业,或者通过加进各贸易国在各产业中的生产

    率变化的影响,我们修正了古典贸易模型。在上述两种情况中我们发现,在我们

    的基本图形中,代表不同的可能均衡的点分布在山形区域内。无论山的形状是归

    因于大规模生产还是后天习得的技能,如果一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么它希望

    得到的最好结果就是达到山顶上的点。这些结果由图5.1中的两个黑点表示。

    图5.1 冲突区和互利区

    如果一国的收入份额大于其最优收入份额,那么它就位于我们在前面所说的互利区内。如果该区域内的国家将其一部分收入份额和产业给予贸易伙伴,它往

    往将因此受益。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合理地宣称自由贸易将使另一个国家成

    为“对我们的产品来说更好的市场”,两个国家都会从变化中受益。

    但是,如果一国在世界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小于其对应于山顶的份额,那么

    它就处于两个山顶之间的区域内,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将该区域称为冲突区;或

    者处于冲突区的左边,即第二个互利区内(图5.1)。在冲突区内,两个国家处于

    相互竞争的位置。如果某个国家能成功地提高其各个产业的世界产出份额,并成

    为更多产业的生产商,它就有可能获益,因而逐渐成为工资更高的国家。不过,尽管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国家可以受益,但是它是以牺牲贸易伙伴的利益为

    代价的。

    这样的讨论直接促使我们提出如下问题:一国怎样才能确定真正促进其自身

    利益的是产业的增加还是产业的减少,进而是收入份额的提高还是收入份额的下

    降。只有一国知道了自己目前在图中的均衡位置,它才能确定产业变化对自身福

    利和贸易伙伴福利的影响。这些完全相反的变化,即产业的增加或减少,在哪些

    情况下是合意的?

    无论一国是单纯追求本国的国民利益还是采取一种更全球化的观点,它都必

    须确定它目前在基本图形中处于什么位置。虽然我们找不到简单而又明确地确定

    均衡位置的方法,但是仍然有一些可靠的指标可资引用。

    5.2 确定均衡结果位置的现实指标:工资差异

    在第四章中,我们看到由一国国民收入构成的世界收入份额,与该国相对于

    其贸易伙伴的工资率紧密相关。一国所能获得的(凭借其拥有的许多保留产业,或者在非保留产业中的生产率优势)世界收入份额越大,它可以支付给工人的工

    资就越高。在图5.1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位于英国山形收入图顶点的均衡点上,相对于法国而言,英国获得了很大的产业份额(大约占总量的70%)。在这个顶

    点上,英国达到了最高可能的国民收入,并且可以向其工人支付非常高的工资。

    在英国的顶点上,法国的状况则很惨:它最终占有的产业份额和世界收入份额很

    小。在该点上,相对于英国的收入,法国的收入简直可以用贫瘠来形容。它的产

    出也低,而且它不得不向工人支付低得可怜的工资。根据我们的计算(对规模大

    致相同的国家),在英国山形收入图的山顶,英国向工人支付的工资通常是其贸

    易伙伴的2~4倍。所以,从工资率的角度来看,一国理想的贸易伙伴(在其结果

    最好时的贸易伙伴)的工资要比该国本身的工资低50%~75%。图中的这种关于相

    对工资的现象为一国努力寻求它的理想位置,帮助它估计自己目前的贸易地位提

    供了一些指导。

    工资率标准(或者接近于工资率标准的其他指标)能够帮助我们确定现实世

    界中的贸易伙伴是不是理想,并告诉我们哪些国家位于冲突区,哪些国家位于互

    利区。然而,因为每一个国家的不同工资率是不容易比较的,所以我们将转而使用一种与工资率标准相当接近的指标——人均收入数据。[1]这些数据表明,许多

    欧洲国家的人均收入高于美国人均收入的75%。例如,瑞士的人均实际GDP是美

    国人均实际GDP的92%,挪威为85%,德国为84%,丹麦为79%,法国为79%,比

    利时为76%,荷兰为75%,奥地利为73%,英国为73%,意大利为72%。[2]正如我

    们看到的,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和美国有可能在冲突区内。

    类似地,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处在互利区内。例

    如有一组亚洲国家,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中国、印度,以及一组

    拉丁美洲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就是这样的发展中国

    家。而在非洲,则是刚果、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乌干达等国。它们的人均

    GDP是美国人均GDP的3%~22%。在可得到的101个国家的数据中,有68个属于低

    收入国家,这样就为世界上的富国采取明智的自利行为提供了大量机会。

    在上述两组国家之间还有一小组国家,它们的人均收入接近美国理想贸易伙

    伴的人均收入。这组国家包括韩国、希腊、委内瑞拉和墨西哥。这些国家当然不

    是非常贫困,但是它们仍然与最富裕的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

    比如说,对美国来说,这些数据从直觉上表明如果南美洲各经济体提高生产

    率,即使某些产业提高生产率会抢走美国同类产业的生意,美国也会因此获益。

    这样的发展对美国和南美洲国家都是有益的。另外,这些数据表明,西欧或日本

    提高生产率则对美国经济不利。事实上,如果美国能从这些工业化地区获得某些

    产业,那么美国的收入就会增加,但是美国这样做是以牺牲上述地区的利益为代

    价的。[3]

    5.3 向更优均衡的移动

    我们已经讨论了全球均衡的位置,现在让我们继续讨论下一个问题:一国怎

    样才能提高其世界收入份额,也就是说,它怎样才能达到最有利的产业份额?对

    于一个相对于其主要贸易伙伴而言工业化水平低下的国家来说,产业份额的任何

    提高都是有利的。如果一国的相对位置因其贸易伙伴的不同而不同,则该国会发

    现,有选择地改变其相对位置、从更富裕的国家获得产业,以及鼓励更不繁荣的

    贸易伙伴进入更多的产业部门是合意的。

    我们在这里再次强调,产业份额的所有这些变化会对整个国家产生重大的影

    响。特定产业的产出份额增加对整个国家都是有利的——扩张的产业本身并没有

    得到产业份额增长的理想结果。但是,由于各个产业或单个公司不能期望获得产

    业份额变化的所有有利影响,因此,它们也许不会为产业份额的增长目标投入所

    有的努力和资源,这些努力和资源能使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一熟悉的推理方

    式赞同市场力量以外的某些补充激励。尽管这一点在理论上是清晰的,现实的问

    题是如何找到真正起作用的机制,找到真正成功地扩张或获取可保留产业的机

    制。政府的扶持旨在鼓励一个产业的成长,无论它是不是新生产业,许多不发达

    国家都采取这种发展道路,既没有对之做出分析,也无视国际经济社会的抗议。

    对某些国家来说,这种策略曾经发挥过作用,而对另一些国家来说,这种策略并

    没有发挥作用。例如法国有一项扶持计算机产业的长期计划,巴西和日本也曾对

    计算机产业实施政府扶持。在这三个费用昂贵的计划中,只有日本的计划是成功

    的。欧洲空中客车集团曾经把航空航天器产业作为发展目标,半导体产业首先在

    日本获得了成功的发展,然后是在韩国。绝大部分政府扶持涉及高科技产业,我

    们可以把这些高科技产业视为可保留产业,因为它们的启动成本非常高,而且经

    营规模也非常大。即使在今天,只有少数国家已经成功地进入这些产业。大多数

    国家甚至还没有考虑尝试这样做。

    获得能使一国利用其低工资和进入非保留产业的技术,可以给一国带来相当

    普遍的增长。亚洲的大量增长都与电子装配、机械装配(低成本的印刷工人)、运动鞋生产、服装制造、人造圣诞树等产品有关。与此有关的许多知识是本地

    的,也有许多知识是从跨国公司得来的,跨国公司利用这些国家的低劳动成本建

    立工厂。由技术获得带来的增长有其优势,它只需要从政府获得特许的环境,而

    不是大量的政府直接干预。

    5.4 薯片和计算机芯片:哪个产业更有希望

    从我们目前论及的内容来看,所有规模相同的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对象都将

    是同样理想的。根据定义,这些产业对产出份额的贡献与其规模成正比,无论是

    失去这些产业还是得到这些产业,重要的是产业份额。一些国家试图全力以赴地

    提高其高技术和保留产业的份额,但是,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这是一个艰难的

    过程。然而,这些保留产业一定会比非保留产业更好吗?或者引用一位美国前政

    府官员的话来说,薯片产业和计算机芯片产业确实是一样好的目标吗?根据我们

    的分析,它们是否能带来同样的好处呢?[4]

    至少从短期来看,这些产业中每一个产业的份额增长都会对国民收入做出差

    不多的贡献,薯片产业的扩张,或者更现实地说是运动鞋制造产业的扩张,可以

    很好地证明保持它们的可保留性是困难的。在计算机芯片产业,有许多专门知识

    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即通过干中学获得的,而且知识和设备方面的初始投资日益

    增大,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所有这些使该产业的在位者有机会领先于未来

    的进入者。但是,如果一个进入者能够进入这一领域,拓展技术和生产边界,并

    确立起可靠地生产这些复杂和精密产品的声誉,它就是一个难以被击败的竞争对

    手。简而言之,因为计算机芯片产业是一个保留产业,将资源投资于发展计算机

    芯片产业往往会给经济带来长远的利益。

    这与把资源投资于促进国内制造商在运动鞋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形成鲜明的

    对比。在运动鞋产业中,技术和生产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

    说,其优势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直至其通行的工资水平上升到足

    以使其价格竞争优势被工资更低的国家取而代之。对一个发达国家来说,将政府补贴资金投入运动鞋这样的产业并不会带来生产率的持续变化或者确立起保留优

    势。竞争可能不会使补贴长期存在。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有任何利益的

    话,它也可能是短暂的。

    这是一个更具一般性观点的例子。尽管在我们的模型中世界收入份额是重要

    的(不考虑产业本身对它的贡献),但是能够确立保留优势的产业是其份额最有

    希望获得长期增长的产业。本书的分析表明,对于那些有能力确立产业保留优势

    的国家来说,应该重点发展保留产业,即其份额增加能够带来更持久影响的产

    业。例如,它们应该重视高科技产业。同样地,我们的分析表明,应该重点发展

    第四章描述的那类产业,那些产业的生产率极限正在迅速扩张,因而它们可以发

    展成为保留产业。

    5.5 选择高收益产业:政府能力、产业引导史、政治障碍以及创新

    当一些国家的政府成功地组织、诱导甚至强迫其国内企业进入现有的保留产

    业时,绝大多数的这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那些已经实现目标的国家都有着强烈

    的强权政府传统、明晰的产业政策史,以及经验丰富和威望甚隆的政府当局,它

    能够执行产业政策。这样一组环境似乎与美国的情形相距甚远。事实上,美国的

    传统恰恰与此相反:它并没有有意识的产业政策,除了某些例外情况,政府当局

    也从不渴望与国防产业以外的某个产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即使非常积极的政

    府指导以及与某一产业进行合作的道路是合意的,但是对美国来说,这样的道路

    有可能是行不通的。

    另外,还有一些所谓的“政治问题”(所有国家都有这一问题,但是这一问题

    最突出的也许是美国)。即使经济学家认为,从理论上说,政府可以在鼓励、指

    导和资助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恰当的作用,但是他们仍然遵循美国传统的行为模

    式,对美国政府的干预持保留态度。他们根据大量令人沮丧的经验认为,无论客

    观的经济分析就那些适合作为鼓励和扶持对象的产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政府的

    选择实际上都严重受到政治压力的影响。这些压力往往驱使政府热衷于“夕阳”产

    业——在这些产业中,就业和投资受到的最大威胁来自市场发展或国外竞争,而

    且这些产业的未来前景可能是暗淡的——因为正是这些产业可能会感受到最大的

    痛苦,因而对公共支持的呼声一定是最大的。

    虽然美国缺乏敬业的政府当局和强烈的政治意愿,以实施有效的政府扶持进

    入现有的保留产业并与在位者展开竞争,但是它可以扬长避短地利用一些其他方

    法来发展这样的产业。美国的传统优势之一是,在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的经济规

    模庞大且与世隔绝。美国国内的钢铁产业在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并没有面临强

    大的进口威胁。对欧洲国家来说,向美国出口钢铁并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因为

    相互之间的距离太远。

    美国还有实践创新的历史。它在电力、电话、汽车大规模生产、收音机等方

    面的早期影响,使之能够站在这些产业的前沿,而且随着这些产业从小规模的早期阶段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保留产业,美国也和它们一起成长。在生物技术、计算

    机、软件以及互联网等方面,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美国没有采取任何明确的产业政策,但是,它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支持使

    之在近期获益匪浅,不断投入的政府资源帮助美国新创了一批数量惊人的主要现

    代产业部门,并帮助美国在这些产业中获得了领导地位。近来的例子是生物技术

    产业,更近的例子是众多网络公司的崛起。美国也许没有技能熟练、经验丰富的

    政府人员能够帮助美国创造一个产业来抵御已有的竞争者,但是它确实在很早以

    前就开创了支持基础研究的先例。这帮助美国走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前列。

    这种研究基础加上美国的优势——风险投资体系(投资公司和个人的私人网

    络随时准备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新兴产业)——使在高科技产业的初期阶段

    孵化小型创业公司成为可能,在这些小型创业公司中,绝大多数被淘汰,有一些

    却发展壮大,并成为某个新兴产业的核心。对美国来说,从头开始培育保留产

    业,而不是跟着进入那些在其他国家已经发展起来的保留产业,是一种更容易获

    得保留产业的方式。[5]

    显然,政府支持基础研究,以及风险投资体系和强调创业的文化,似乎是美

    国借助保留产业来维持和提升经济地位的阳关大道。当然,从这一点来看,基础

    研究本身不是目的。相反,它是预先进入保留产业的一种方式。这表明,基础研

    究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即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市场上的产品,也能做出重要的

    贡献。但是,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些什么是讨论的主题。一些人认为政府的作用

    应该仅限于支持基础研究,因为他们相信可以将基础研究以后的环节完全交给自

    由市场。另外一些人想让政府协助把新的研究结果或新技术转换成产品。在此,我们只想关注“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我们关注的目标是利用美国在基

    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把它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有利于提高美国生活水平的、成

    功的新产业。

    自由市场力量已经为许多产业带来了这样的结果,或者正在给许多产业带来

    这样的结果。虽然政府支持推动了互联网的产生,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政府控制,尤其是多年以来不准商业实体进入互联网领域,也许延缓了互联

    网的广泛应用。现在,自由市场主要以风险投资的方式积极地推动这一领域的发

    展。

    但是在其他产业中,情况可能非常不同。例如,尽管在冶金技术和金属化合

    物的基本理解方面有一些最新进展,但是这些进展并没有迅速地找到将基本理解

    转化成粉末冶金产业的方法,这样的产业通常是没有自己的基础研究,是与大学

    联系很少或者没有联系的小公司的集合体。为那些基础研究成果还没有转化成商

    业应用的产业寻找一些方法以推动这种转化似乎是合理的。在这里,按产业区别

    对待的方法似乎是合适的,因为将基础研究转化成商业应用的方法在不同产业是

    不一样的。然而,我们应当知道,虽然一国可以帮助一个产业的诞生并与之共同发展,但是,当这一产业发展成为大产业,而且对国民收入有重要贡献的时候,该国也

    有可能不得不保护其现有的地位。半导体产业、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都是美国在

    早年就有重要地位的产业。后来,美国在这些产业中的地位受到极大挑战。在这

    三个产业中,美国政府确实进行了干预,而且常常无视自由市场拥护者的抗议。

    在半导体产业中,联邦政府为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提供了一半的

    资金。在其他两个产业中,美国政府鼓励向美国出口钢铁和汽车的国家实施“自愿

    限制”。[6]在每一种情况中,美国的上述产业都赢得了时间,经历了某些困难的

    再调整,然后成为规模更小但仍然相当重要的产业,而且仍然是国民收入的主要

    贡献者。

    我们再一次强调,本书阐述的理论表明,如果这样的政府干预是成功的,而

    且一国在世界贸易的地位证明它是合理的,那么它不应只服务于我们讨论的产

    业。我们的国际贸易模型表明,如果一国的国民收入份额相对于其贸易伙伴没有

    达到最高点,那么对保留产业的保护符合国家的利益。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保持

    现有的优势,例如在半导体、钢铁和汽车产业保持已有的优势,比重建新产业要

    容易得多。

    5.6 提高世界收入份额:非保留产业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保留产业的获得,以此作为提高一国世界收入份

    额的一种方法。这些产业通常由声誉卓著的大企业构成,世界上的工业化国家历

    经千辛万苦才获得了这些企业。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非保留产业,那些经营规

    模未必很大、不引人瞩目的产业。在第四章中,我们看到外国生产率的提高和低

    工资可以使一国的产业丧失竞争力。如果本国产业已经在最优生产率下进行生

    产,它就没有办法在本书已经讨论过的自由贸易制度内弥补丧失产业竞争力的损

    失。尽管为了应对政治压力一国政府往往试图采取补贴这种形式的政府支持,但

    是这种支持并不会提高国民总收入,它仅仅是把一个群体的收入转移给另一个群

    体。当补贴停止时,这样的产业最终仍会遭受损失。在这些情况下,一国可以力

    保本国在每个这样的产业中使其生产率达到世界标准,从而使损失最小化或者避

    免损失。如果非保留产业的生产率低于其可能达到的最优生产率,则生产率的提

    高可以暂缓这些产业的损失,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同时避免损失。

    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很多。由许多小公司组成的产业得到某一产业协会的帮

    助,该协会从世界各地收集有关最佳生产方法的信息。在某些情况下,政府或产

    业本身可以支持该产业中的工人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适合单个产业的需要和特

    性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而某些产业则不需要支持。但是,目标是明确的。如果

    可能的话,政府应该支持和尽可能地帮助有关产业达到或接近其最优生产率。如

    果政府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帮助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政府帮助不仅符合被帮助产

    业的局部利益,而且符合整个国家的利益。

    当然,还存在另一个方面:本国发现自己和贸易伙伴处在互利区而不是处在冲突区,此时,帮助贸易伙伴发展符合本国自身的利益。如今,跨国公司在国外

    建立工厂时,就自动地在做这样的事,而且不考虑对任何特定国家,包括其母国

    的影响。工人和学生的培训与教育是另一种形式的支持。

    5.7 支持产业的更一般性的政府行为

    除了针对特定产业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政府行动旨在改善一般条件以帮助

    许多产业获得成功。这些措施让自由市场决定哪种产业能最有效地利用自由市场

    带来的机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例如道路或高等教育体制,其目的不是为了特

    定的产业部门,而是让许多产业都能受益。那些修路的产业,建造或维修大学校

    舍和设备的产业都将从这类政府支持中直接受益。高等教育体制对计算机产业的

    好处可能比它对采煤业的好处更大。因此,基础设施反映了被支持产业的市场选

    择和公共选择之间的折中。

    5.8 我们对欠发达贸易国分析的含义

    远东地区最富裕的一些国家遵循了生产率快速增长的模式,这一模式集中发

    展少量的产业,而不是均匀地将经济中的总体生产率增长摊薄在众多的产业上。

    这种集中模式与我们在分析中表明的方法相一致,即一个下定决心通过发展保留

    产业以获得国民收入长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的最有前景的方法。集中发

    展少数产业的优势是,它防止了进入可保留产业所需资源的分散。也就是说,它

    避免了如下情况,即每个产业只能得到少量的资源,从而每个产业都不能获得足

    够的资源以克服进入保留领域的高成本障碍。

    除非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跻身大经济的行列,否则,它就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

    对许多产业提供激励性的税收减免和基础设施投资,因为资源不足会使该经济没

    有足够的支出来帮助任何一个产业获得成功。当且仅当该发展中经济将它的努力

    和支出限制在少数保留产业上,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似乎是新加坡、韩国等

    国家在发展其保留产业时曾经使用的方法。我们的分析表明,其他的发展中经济

    体可以从新加坡和韩国的例子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一旦得到支持的少数产业克服了进入障碍,进入障碍就会提供坚实的保护,以阻止其他雄心勃勃的国家,即下一个低工资国家发展经济带来的挑战。但是,可保留性是一把双刃剑。尽管高进入成本使一个已经克服进入障碍的新兴市场经

    济免于竞争,但是在此之前该经济本身也将不得不首先克服进入障碍。在这种努

    力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拥有两个重要的资产:第一,它通常有低工资的强大优

    势。正如我们在第四章中看到的,在非保留产业中,一个经济不会遇到一个已经

    达到世界生产率限制的低工资国家的进入威胁,但是,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所有

    产业中的某些活动,以及使一个发展中国家进入保留产业的某些活动。例如,通

    过利用吃苦耐劳的廉价劳动力为发达国家的公司装配电子元件,但高技能的程序

    和设计仍然留在发达国家的公司,一国可以进入高科技的计算机产业。这种方式

    给了发展中国家一臂之力,但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终将抵消发展中国家的工资优势。该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采取其他行动以便继续保持进入该产业的势头。这些

    行动可以包括向该产业中的公司提供特殊的政府税收优惠;或提供基础设施,例

    如运输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改善;或者要求跨国公司在投资生产的同时也投资研究

    与开发,甚至要求跨国公司在进入本国市场之前承诺发展更高技能的业务。这样

    的行动或许能够使一国超越其初期不重要的地位,而且借助低工资来实现的初始

    进入也能转化成保留产业的逐步发展。

    5.9 跨国公司及其母国:利益对立

    我们刚刚提到跨国公司及其母国在发展中国家逐步发展保留产业方面发挥的

    作用。但是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对其母国会有什么影响呢?假定一个发达国家的

    领先公司决定在国外建设生产能力。它可以以刚刚提及的任何原因这样做:它投

    资的国家可以提供较低的工资和相当高的生产率、新建的基础设施、政府的特殊

    许可,或者进入新的市场。

    如果建设中的新生产能力采取了生产设施的形式,则它的建立可以给外国提

    供知识和资本。如果该跨国公司已经很好地做出选择,并且能在国外低成本高效

    率地生产,那么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就有可能出口到跨国公司的母国。此时,这种

    海外投资决策可能对跨国公司有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一决策对跨国公

    司的母国有利吗?我们的分析表明,答案取决于跨国公司的母国是否与其贸易伙

    伴处在冲突区内。如果在互利区内,则其贸易伙伴的发展壮大恰好是两国所需要

    的。向另一个国家出口的资本和知识使这个国家更加接近发达国家的理想贸易伙

    伴,并且对两国都有利。然而,如果这两个国家位于冲突区内,那么知识和技术

    的出口只会使发达国家远离最优的山顶位置。在这里,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有可

    能使贸易伙伴的境况得到改善,但是使其母国的国民收入遭受实际损失。[7]

    上述分析的现实含义是,当美国公司在一个欠发达国家,例如巴基斯坦(或

    者印度尼西亚、毛里塔尼亚)进行投资时,它有可能符合美国和欠发达国家双方

    的利益。但是当美国的公司在德国或者日本(美国和这些国家处于冲突区内)进

    行投资时,它有可能有效地实现其目标,并推动德国或日本的繁荣,但是,它的

    行动却很有可能损害美国的利益。墨西哥的情况则有些模糊。当美国还是一个孤

    立的经济强国时,它无须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更大的可能是公司的财富转化

    成人民的财富。“对国家有利的也就对通用汽车有利,反之亦然……” [8]虽然这样

    的措辞是令人震惊的,但是它可能是真的,至少在当时的情形下是真的。那时

    候,工作岗位的创造、工资的支付以及资本投资都在美国发生。与此相反,在当

    今的世界中,跨国公司与其母国从生产设施的地理位置中获得的利益有可能是截

    然对立的,而认识到这一点相当重要。

    5.10 底线:一国向其工人支付最高工资的能力

    我们借助国民收入这一抽象概念讨论了发展和保留产业的重要性,我们不应

    忘记在抽象概念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国支付给其工人的工资。作为一种合理的近似,高人均国民收入可以转换成高工资,低人均国民收入

    则意味着低工资,而且预示着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本书关注

    的重要任务。我们已经说明,如果一国因其生产力落后或者其他原因而使其在世

    界产业中的份额下降,那么其国民收入和国内工薪阶层就很容易成为最终的受害

    者。

    5.11 结论

    自由贸易并非总是而且自动地有利。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还有许多方面需

    要我们做进一步的了解。然而,我们在这里勾勒出的主要结构不可能发生变

    化。[9]

    我们已经说明,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既有内在冲突,也能共同获利,冲突和

    共同获利的可能性遵循一个系统的模式。在发达国家之间,使其中某个国家受益

    的变化很有可能使另一个国家的利益受损。但是从某种角度看,欠发达国家真实

    收入的提高和其发达贸易伙伴真实收入的提高之间也存在着真正的共生关系。如

    果不富裕的国家变成工业化程度更高的国家,则两个国家都会受益。

    正是发达国家和很不发达国家之间自发的贸易伙伴关系为有关贸易利益的乐

    观主张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一个贸易伙伴的事情很可能也有利于另一个

    贸易伙伴。发达国家帮助其贸易伙伴的发展有可能促进自身的发展。不过,这只

    是国际贸易的一个方面,实际上它也有不利的一面。

    [1]正如测算收入一样,我们应用了Robert Summers和Alan Heston的Penn World表

    5.6以及他们对101个国家的人均实际GDP相当复杂的估算(要了解细节问题,参

    见Summers and Heston,1991)。这些数据来自国民收入除以每个国家的总人口

    数,并且可以与经通胀调整的人均收入进行统计学上的比较。为了将这些比较与

    我们的两国分析相适应,我们可以把西欧看作一个与美国进行贸易的单一实体。

    [2]日本的人均收入也使日本落在冲突区。

    [3]我们的分析一直假设世界只有两个国家。采取这种明显不合现实的假设是为了

    简化分析和讨论。然而,我们将在第九章中说明,对于两个以上国家的情形,该

    分析同样有效。

    [4]当然存在许多其他将薯片与计算机芯片区别开来的事情。例如,计算机芯片的

    领导地位可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指的是一项经济交易给

    没有直接参与交易的人带来有益或有害影响。不过这里只考察对我们的分析有用

    的区别,因此我们简单地假设没有任何溢出效应发生。

    [5]美国试图进入平板显示器市场没有获得成功是美国难以进入该市场的例证。[6]显然,这倾向于至少暂时地提高美国消费者的价格。经济学家曾经相继质疑过

    这种“自愿”行动的合意性,它实际上鼓励了外国销售者像垄断厂商那样限制销量

    而提高价格。

    [7]根据Lou Harris(1991)对405家大公司的调查,一个公司在美国以外的劳动力

    占比越大,它就越可能缩小在国内的规模。

    [8]Charles E.Wilson担任通用汽车董事长时,于1952年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

    (Senat

    Committee on the Armed Services)所做的证词。

    [9]在第九章中我们将说明,如何修正这个模型以和目前为简便起见而从讨论中有

    意略去的现实世界的更多特征相结合。这些特征包括:许多国家都共同生产的产

    业;(大多数)非贸易品和服务,比如健康医疗、房屋建造和理发的作用;两个

    以上国家的贸易。令人鼓舞的是,当我们将更多的实际状况加入模型中时,我们

    从前面更简单的模型中得出的经济结论仍然保持不变。第二篇 致专业人士:理论的深化和扩展

    第六章 经济模型、均衡和专业化结果的数量

    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分析中对均衡的描述,有必要展开国际贸易分析模型、我们所运用的均衡概念以及我们的运算,它们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规模经济

    的世界中,市场机制有可能导致众多的均衡。本章以及随后的各章主要是为这一

    领域的专业人士所著。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我们所说的均衡不是特别不正统的模型的

    产物。事实上,我们的模型只在一个方面与古典国际贸易模型相悖:那就是假定

    生产函数是以规模经济为特征,而不是以规模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2764KB,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