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682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6日
第1页
第4页
第18页
第24页
第40页
第323页

    参见附件(4980KB,352页)。

     哀伤治疗是罗伯特·内米耶尔写的关于情绪治疗的书籍,每个人都有经历伤心难过的时候,这本书教你如何科学有效的通过共情倾听,仪式转化,加强记忆等等方法治疗你的情绪。

    哀伤治疗内容

    在外行人眼里,哀伤治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讽刺的是,其实不仅外行这么看,许多专业助人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认为它简单,是因为他们认为丧亲是人类普遍的经验,而且可以使用一些基本的、成套的技术来进行辅导,包括共情式的倾听、正常化来访者的反应,施以心理教育,还有在哀伤的不同阶段提供一般化的支持。然而,哀伤治疗与辅导其实并没那么简单。

    书籍作者信息

    罗伯特·内米耶尔(Robert A. Neimeyer)

    博士,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系教授,同时他也活跃于临床实践工作。他已经出版了20多本书,包括《当代社会的哀伤与丧亲:沟通研究与实务》和《建构主义心理治疗》等。他是《死亡学研究》杂志的主编,是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会长,同时也是死亡、临终与丧亲国际工作组主席。

    精彩书评

    对于丧失的哀伤,它比悲痛更持久,丧失者的一念一念之间,有形无形地被悲伤的情绪捆绑,以至于不能更好地生活。这本书所讲的就是哀伤治疗,不需要将情绪(即使是负面情绪)看作一个需要被消除、控制、纠结、最小化或通过转移、隔离来处理的问题,而是应该尊重情绪,将其看作一种资源,大家可以借助它来理解和探寻来访者真正的诉求。

    我在本书中最有感触的三种方法是

    1.正念指导干预:这些活动包括哀悼、冥想祷告、阅读疗法、情感日志、赤脚行走、深呼吸、创造性艺术活动(音乐、文学、诗歌、象征性活动)以及寻求帮助等,培养来访者的自我觉察能力。

    2.行为激活技术。这项技术很容易实施,记录每天做的事情愉悦度和胜任度,被证明能有效改善抑郁。因此,这些技术对于丧亲者来说是很好的选择,可以用来预防或者治疗抑郁,促进他们重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通过指导性的日记进行意义建构:我们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了解:

    ·当时,你是怎么看待和理解这个死亡事件的?

    ·现在,你怎么解释这个丧失?

    ·你的哪些哲学或者灵性的信念有助于你适应这次丧失事件带来的影响?

    ·相反,这些事件对你的信念有什么影响?

    ·丧失有没有影响你的人生方向,如果有的话,是怎样影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从长远来看,你将如何在你的生活中找到丧失的意义?

    “寻找益处”就是去寻找丧失事件的积极结果,去寻找丧亲阴影中的阳光、不幸中的希望。这个可能涉及非常多重要的方面,比如人生目标、价值感、目标、和他人的关系。下面的这些问题可以帮助人们去反思:

    ·丧失事件发生后,你有没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的话,是什么?

    ·这些经验有没有影响到你的优先级?比如你现在看重的东西不同了。还有,有没有影响你对自己的看法?

    ·你身上有哪些品质或者特点能增加你的复原力?你在别人身上有没有发现一些对你具有支持性的东西?

    ·这个丧失或者逝者有没有给你一些关于爱和生命的启迪?

    ·这样一个困难的转折有没有让你更加对你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怀抱感恩之心呢?你是否想对某个人表达你衷心的感谢呢?

    最后一种方法让我摆脱持续性的哀伤,生活的意义在于人的内在,或许与哀伤同行并不被牵制,把它当作一种纪念方式,会是最好的告别。

    目录

    第一部分 工作框架

    第1章 在场、处理和步骤 哀伤治疗中咨询技术水平的关系框架

    第2章 哀伤治疗中的共情精神

    第3章 西拉 哀伤的正念指导

    第4章 追随哀伤的轨迹 一种哀伤的干预框架

    第二部分 调节情绪

    第5章 哀伤监测日志

    第6章 绘制失落的地形图:是哀伤?不是哀伤?

    第7章 体验哀伤之痛

    第8章 适用于丧亲者的精神科药物

    第9章 正念训练

    第10章 多次丧失及“影响圈”技术

    第11章 重构噩梦

    第12章 形象化预期性哀伤

    第13章 直觉的幽默感

    第三部分 和身体工作

    第14章 类推倾听

    第15章 拍掌气功

    第16章 穿过沙子的手

    第17章 从哀伤中走过,在哀伤中呼吸

    第18章 保持联结的身体意象

    第19章 关于身体的写作

    第20章 信任的身体

    第四部分 转化创伤

    第21章 复杂性哀伤和创伤:哪个应该优先治疗

    第22章 复述死亡故事

    第23章 呼唤遭受暴力死亡的亲人并与其建立联盟

    第24章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

    第25章 建构闪回的意义

    第26章 创伤对话

    第27章 冲突性家庭和代际间家庭中的创伤性哀伤

    第五部分 改变行为

    第28章 行为激活

    第29章 应对困难的日子

    第30章 自信心训练

    第31章 寻找平衡的写作干预

    第六部分 重构认知

    第32章 利用行为实验来改变灾难性误解

    第33章 面对丧失时的合理反应ABC模型

    第34章 接纳与承诺疗法

    第35章 合理情绪身体想象

    第36章 适用于丧失关系的图式疗法

    第37章 针对儿童哀伤障碍的认知重建

    第七部分 应对阻抗

    第38章 “你允许自己感觉不错吗?”

    第39章 哀伤治疗深层修通时的公开表述技术

    第40章 哀伤管理中有控制的回避

    第八部分 寻找意义

    第41章 通过态度来寻找意义

    第42章 通过指导性的日志记录来促进意义建构

    第43章 对丧子父母使用“丧失特征描述”技术

    第44章 隐喻性再定义

    第45章 灵修

    第九部分 重写生命叙事

    第46章 生命回顾

    第47章 丧失时间线

    第48章 虚拟梦境故事

    第49章 寻找你的声音:创造疗愈的对话

    第50章 记录儿童的生命故事

    第51章 故事山

    第十部分 整合艺术

    第52章 跨通道的表达性艺术

    第53章 蒙太奇艺术处方

    第54章 播放列表

    第55章 隐喻的沙盘治疗

    第56章 你的名字里有什么

    第57章 心的秘密

    第58章 艺术工作室程序

    第十一部分 加强记忆

    第59章 打开家庭相册

    第60章 纪念的旗帜

    第61章 回忆片段

    第62章 孩子们的记忆坊

    第63章 记忆盒子

    第64章 大自然的提醒物

    第十二部分 重新建立联结

    第65章 介绍死者

    第66章 通过意象引导想象联结

    第67章 给死者写信

    第68章 引导与死者的想象性对话

    第69章 空椅技术

    第70章 生命印记

    第71章 从悲伤到遗赠

    第72章 时光文档

    第十三部分 修订目标

    第73章 为哀伤历程中的自我照顾设定目标

    第74章 定义自己,展望自己

    第75章 应对假期的思维导图

    第76章 沃登模式在战时丧亲中的应用

    第十四部分 外部资源获取

    第77章 诗歌与阅读疗法

    第78章 阅读疗法在儿童中的应用

    第79章 哀伤和丧失的网络支持

    第十五部分 与他人一起哀悼

    第80章 协调社会支持

    第81章 解决丧亲支持团体关系的破裂问题

    第82章 与夫妻和家人谈话的技巧

    第83章 在工作场所建立讨论小组

    第84章 行善意之举

    第85章 繁星满天

    第86章 对慢性精神病老年患者预期性哀伤的团体治疗

    第十六部分 仪式转化

    第87章 治疗性仪式

    第88章 赤足漫步

    第89章 哀伤螺旋

    第90章 记忆船

    第91章 自杀死亡后的支持性“丧失仪式”

    第十七部分 治疗者的治疗

    第92章 治愈伤痛的智慧圈

    第93章 “穿上他的鞋”

    第94章 减轻助人者的哀痛负担

    哀伤治疗: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截图

    第12章 形象化预期性哀伤

    第11章 重构噩梦

    第10章 多次丧失及“影响圈”技术

    第9章 正念训练

    第8章 适用于丧亲者的精神科药物

    第7章 体验哀伤之痛

    第6章 绘制失落的地形图:是哀伤?不是哀伤?

    第5章 哀伤监测日志

    第二部分 调节情绪

    第4章 追随哀伤的轨迹 一种哀伤的干预框架

    第3章 西拉 哀伤的正念指导

    第2章 哀伤治疗中的共情精神

    第1章 在场、处理和步骤 哀伤治疗中咨询技术水平的关系框架

    第一部分 工作框架

    致谢

    序言

    译者序

    目录第13章 直觉的幽默感

    第三部分 和身体工作

    第14章 类推倾听

    第15章 拍掌气功

    第16章 穿过沙子的手

    第17章 从哀伤中走过,在哀伤中呼吸

    第18章 保持联结的身体意象

    第19章 关于身体的写作

    第20章 信任的身体

    第四部分 转化创伤

    第21章 复杂性哀伤和创伤:哪个应该优先治疗

    第22章 复述死亡故事

    第23章 呼唤遭受暴力死亡的亲人并与其建立联盟

    第24章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

    第25章 建构闪回的意义

    第26章 创伤对话

    第27章 冲突性家庭和代际间家庭中的创伤性哀伤

    第五部分 改变行为

    第28章 行为激活

    第44章 隐喻性再定义

    第43章 对丧子父母使用“丧失特征描述”技术

    第42章 通过指导性的日志记录来促进意义建构

    第41章 通过态度来寻找意义

    第八部分 寻找意义

    第40章 哀伤管理中有控制的回避

    第39章 哀伤治疗深层修通时的公开表述技术

    第38章 “你允许自己感觉不错吗?”

    第七部分 应对阻抗

    第37章 针对儿童哀伤障碍的认知重建

    第36章 适用于丧失关系的图式疗法

    第35章 合理情绪身体想象

    第34章 接纳与承诺疗法

    第33章 面对丧失时的合理反应ABC模型

    第32章 利用行为实验来改变灾难性误解

    第六部分 重构认知

    第31章 寻找平衡的写作干预

    第30章 自信心训练

    第29章 应对困难的日子第45章 灵修

    第九部分 重写生命叙事

    第46章 生命回顾

    第47章 丧失时间线

    第48章 虚拟梦境故事

    第49章 寻找你的声音:创造疗愈的对话

    第50章 记录儿童的生命故事

    第51章 故事山

    第十部分 整合艺术

    第52章 跨通道的表达性艺术

    第53章 蒙太奇艺术处方

    第54章 播放列表

    第55章 隐喻的沙盘治疗

    第56章 你的名字里有什么

    第57章 心的秘密

    第58章 艺术工作室程序

    第十一部分 加强记忆

    第59章 打开家庭相册

    第60章 纪念的旗帜第61章 回忆片段

    第62章 孩子们的记忆坊

    第63章 记忆盒子

    第64章 大自然的提醒物

    第十二部分 重新建立联结

    第65章 介绍死者

    第66章 通过意象引导想象联结

    第67章 给死者写信

    第68章 引导与死者的想象性对话

    第69章 空椅技术

    第70章 生命印记

    第71章 从悲伤到遗赠

    第72章 时光文档

    第十三部分 修订目标

    第73章 为哀伤历程中的自我照顾设定目标

    第74章 定义自己,展望自己

    第75章 应对假期的思维导图

    第76章 沃登模式在战时丧亲中的应用

    第十四部分 外部资源获取第77章 诗歌与阅读疗法

    第78章 阅读疗法在儿童中的应用

    第79章 哀伤和丧失的网络支持

    第十五部分 与他人一起哀悼

    第80章 协调社会支持

    第81章 解决丧亲支持团体关系的破裂问题

    第82章 与夫妻和家人谈话的技巧

    第83章 在工作场所建立讨论小组

    第84章 行善意之举

    第85章 繁星满天

    第86章 对慢性精神病老年患者预期性哀伤的团体治疗

    第十六部分 仪式转化

    第87章 治疗性仪式

    第88章 赤足漫步

    第89章 哀伤螺旋

    第90章 记忆船

    第91章 自杀死亡后的支持性“丧失仪式”

    第十七部分 治疗者的治疗

    第92章 治愈伤痛的智慧圈第93章 “穿上他的鞋”

    第94章 减轻助人者的哀痛负担

    后记

    贡献者一览表

    参考文献译者序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也许是由于从事过精神科临床10年和写过几本变

    态心理学教材的缘故,我非常重视对心理疾病的评估和诊断,经常与国内外的同行

    切磋几种诊断系统的最新变化。2010年年初,在一次会议上,我遇到了自己多年的

    德籍瑞士好朋友——苏黎世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ndreas Maecker,闲谈中他提到

    DSM-5和ICD-11正在考虑加入一个新的诊断——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名称。查阅文献发现,近几十年来有一

    些国外的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对哀伤的研究,使用过不同的名称,如复杂性哀伤、慢

    性哀伤、创伤性哀伤等,而且近几年来一直在争论是否将此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诊

    断,但国内却没有声音。哀伤历程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这由此引起了我很大的兴

    趣,带着我的团队开始了PGD的研究,同时引进国外相应的资料,比如这本书的翻译

    出版。

    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如此之快。据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人办丧礼,一般

    也就是3~5天的时间。人们留给自己哀伤的时间如此短暂,匆匆办完葬礼之后,就马

    上投入快节奏的工作当中。而在工作环境下,哀伤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表达,就这

    样,哀伤的情绪被压抑了。可是,眼泪并不会消失,悲伤也不会就此殆尽,而是滞

    留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成为一个未完成的事件,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一些莫名的情

    绪及生理问题。研究表明,哀伤长期得不到处理,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社会

    功能,会导致一系列的身心疾病,丧亲者的就医率、自杀率及死亡率都大大高出非

    丧亲者。这一点我有惨痛的教训。

    我是一个工作狂,至少我的家人、学生和身边的朋友们是这么认为的,我基本

    不会在别人(包括家人)面前流泪。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经历了两次重大丧

    失:41岁的弟弟心脏病猝死,之后母亲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3年后离开了我们。弟

    弟离开后,由于哀伤和物理距离的原因,我竟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身体恶化是严重

    的PGD导致的。母亲离开后,我很内疚、自责,一个人时常常以泪洗面,每天晚上都

    是伴着眼泪入睡。这种状况持续了近半年。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亲朋好友的死亡。死亡是如此决绝,不

    部分,谢秋媛;第四部分,符仲芳;第五部分和第十一部分,唐淼;第六部分,范

    和第十四部分,徐慰;序言、致谢、第二部分和第八部分,何丽;第三部分和第九

    审校全稿,最后由南京脑科医院张宁教授再审校一遍。译者的分工如下:第一部分

    是全书术语的统一。我参与了整个讨论过程和每个翻译环节中问题的解决,并负责

    告自己所负责的部分,大家一起学习技术和案例,并研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尤其

    其中的几个部分,先独自翻译,然后互相校对;同时,在每周的例会上,由译者报

    这本译著是我带领我的研究生们共同完成的。我们有周密的分工,每个人负责

    了对技术的理解。

    在翻译后的报告讨论会上,大家常常被书中的案例所打动,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加深

    基于真实案例进行介绍的,增加了读者的感性认识。我的团队一边翻译一边学习,应的应对哀伤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法都有适应和禁忌的对象,同时,每个方法都是

    也可以看到后现代的叙事治疗。我相信无论是哪个流派的治疗师,你都可以找到相

    你可以看到传统的认知疗法,也可以看到接纳与承诺疗法;你可以看到艺术治疗,授没有偏好任何一种流派,而是尊重各个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使这本书百花齐放。

    喜:这本书汇集了哀伤治疗的各种技术,像一本哀伤治疗的百科全书,内米耶尔教

    功底很深的学者,也是典型的科学家和实践家。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十分欣

    文章,听说过他提出的哀伤历程中的意义重建理论。他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同时专业

    本书是罗伯特·内米耶尔教授编著的著作,熟悉哀伤研究的学者一定都读过他的

    引进这样的著作很有必要。

    太少。我的团队这几年在哀伤及丧亲这个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一些体会,深感

    证研究很缺乏。我们对出生总是欢腾雀跃,然而,对于人生的终点和离去却了解得

    目前,国内的学者对哀伤及丧亲的关注还很不够,系统的心理帮助和规范的实

    杂、极难逾越。

    续。有的时候人生有些无常,一些突发的创伤性的离世,使哀悼历程变得非常复

    的丧亲经验及历程,有很多次她访谈回来之后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才能再继

    如何面对丧失,继续生活?另外,我的学生何丽在博士期间研究的是中国失独父母

    震,马航失联,多少人一瞬间失去了自己的挚爱,这样的痛苦,如何承受?他们将

    同程度的心理帮助。这些年,灾难频发,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汶川、玉树地

    慢慢地适应,然而有些人却需要干预。国外研究表明,丧亲者中大约15%的人需要不

    可逆转,至亲至爱的离世让人痛苦不堪。但大多数人,借由时间,借由成长,能够文超;第七部分、第十部分和第十六部分,闫煜蕾;第十二部分和第十七部分,尉

    玮;第十三部分,杨微;第十五部分,胡泊。在翻译稿完成之际,我非常感谢张宁

    教授在审校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感谢我的博士生何丽协调各个译者,协助联系出

    版社的编辑,协助我做一些统稿和整理的工作,感谢我的团队中所有学生对这本译

    著投入的感情、时间和精力,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以及刘利英等几位

    编辑为这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此外,这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还受到了“中央

    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我还是要说,尽管大家都十分认真和努力,但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是

    感到,这本著作中不同的作者,不仅专业素养超群,文学素养也颇高,他们的语言

    是那么优美,令我们十分惶恐,唯恐不能够将原文的文学性传递出来。要做到信达

    雅实属不易,所以还请读者不吝赐教,在阅读时遇到任何问题,请与我联系,欢迎

    提出宝贵意见:wjphh@bnu.edu.cn。

    王建平于美国

    2015年1月30日

    序言

    在外行人眼里,哀伤治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讽刺的是,其实不仅外行这

    么看,许多专业助人者也持有这样的观点。之所以认为它简单,是因为他们认为丧

    亲是人类普遍的经验,而且可以使用一些基本的、成套的技术来进行辅导,包括共

    情式的倾听、正常化来访者的反应,施以心理教育,还有在哀伤的不同阶段提供一

    般化的支持。然而,哀伤治疗与辅导其实并没那么简单。这是因为,许多哀伤咨询

    师及治疗师的经验都证明,那些改变生命体验的丧失会大大地动摇生者的人性,甚

    至是粉碎生者的生活以及其他的林林总总,而有些丧失可能是在极其复杂的社会情

    境下,发生在那些非常复杂的来访者身上的,他们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丧失了一个

    与之有着非常复杂关系的人。而这种情况大约占到丧亲者的20%~25%[1]。那些希望

    正常化和支持哀悼者的好心的倾听者会发现来访者需要的远不止于此,可能还需要

    更多,而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些“更多”的。

    我之所以决定编纂本书是为了那些长期与我并肩作战、有经验、有思想、技术高超的哀伤咨询师和治疗师[2]

    ,还有那些我有幸在专业工作坊中培训的人员。

    有些天真的、自以为是的帮助者仅仅了解哀伤的阶段理论,或者只是逼着来访

    者说出他们痛苦的感受,这些理论和做法稍微有一些过时。与他们不同,和我一起

    工作的许多治疗师已经意识到并有兴趣去学习这个领域最新的一些理论,他们开始

    去了解实证研究最新的进展,同时他们也仔细地阅读这些资讯,研究和了解特定的

    个体及家庭的脆弱性,并根据这些内容去调整他们与来访者的工作。令我印象更加

    深刻的是,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这其中包括一些以研究为基础的针对特定问题

    的治疗,如针对创伤性反应的、依恋议题的,还有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实践,比如

    运用叙事治疗、艺术治疗、仪式治疗来满足来访者一般性及特定的需要。当然,在

    我认识的这些治疗师中,即便是最倾向于折中主义和最乐于实验的治疗师也没能做

    到:用一个人的实践覆盖了所有可能的干预方法。但是,哀伤咨询师及治疗师的共

    同体齐心协力、精心打造了一张丰富的治疗方法单来协助丧亲者;我们编著这本书

    的目标就是想在这些专家之间以及专业领域之外来分享这些实践经验。

    本书的第二个目标更加微妙:一方面,继续推进哀伤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交流;

    另一方面,也希望推进研究与实践的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个目标也不是本书才提

    出的新目标,在过去我们就在不断地努力倡导科学工作组织(Bridging work

    group,2005)与专业组织如死亡教育与咨询协会(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之间的互育互利。而事实上,目前这个项目已经体

    现了这个目标,并且延伸与扩展了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因为在这本书当中的绝大多

    数章节都是由著名的丧亲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合著的(Neimeyer,Harris,Winokuer,Thornton,2011)。本书的贡献来自三类人:

    1.在丧亲及哀伤治疗领域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的学者和理论家。

    2.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法增加了对丧亲干预知识方面顶级的临床研究

    者。

    3.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毫无疑问,他们不断地推动传统实践工作的创新,但是

    他们并没有很多机会在机构之外去分享其高超技术。

    假如这本书能够引起从业者的关注,使他们了解目前学术和实验室研究中许多

    新出现的原创理论和方法,假如这本书能够唤醒研究者注意到现在有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实践,这些实践使得这个研究领域如此具有生机和活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目前

    已经研究过的东西,那么这个项目就是成功的。

    在结束之前,也允许我说说邀请参与编写本书的贡献者的特点,是很有必要

    的:首先,我邀请了几个人花了几章的篇幅来撰写哀伤治疗的准备部分,作为这本

    书的准备部分,它的目标是为接下来的工作设定一个框架,我们要讨论特定的技术

    在哀伤治疗中使用时的关系矩阵。这个框架认为,治疗师至少应该有很深的共情能

    力和回应能力,能够在面对丧失之痛时毫不退缩地在场,陪伴来访者在正念的状态

    下体验痛苦,具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评估是该将注意力放在来访者面临的身体、心理、社会挑战上,还是应该放在来访者与已故者的关系上。这里面涉及的议题是

    如此宽泛,所以我放宽了结构上的要求,而是鼓励尽量简洁,让章节的内容能够尽

    量是读者友好型的。其次,这也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篇章,我都在邀请专

    家谈论治疗技术,包括特定的程序、形式、处理特定临床问题的方式,还涉及不同

    类型的丧失和来访者。在这里,我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我尽量找到能够覆盖不同

    丧亲情境和人群的方法,所以大部分实践都是非常有弹性的,能够推广到他们一开

    始所针对的情境之外。然而,我必须说,几乎没有什么干预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至少谦逊、聪明的临床工作者会说他们的缺陷是什么。基于这个原因,我要求每位

    作者诚实简洁地介绍了自己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适

    合,在什么情况下不太合适。同时,我也要求他们非常清晰地描述他们的技术,理

    想状况是能够将其变成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当然,因为我意识到会出现一些比较抽

    象、宽泛的方法(比如,咨询联结,使用隐喻性再定义),并不好操作化处理,所

    以这个只是建议,希望尽可能做到,而不是必须。技术使用一般是放在具体的案例

    中,这样读者可以充满感情地去阅读,从而反思他们所服务的来访者的情绪。阅读

    这些案例所产生的痛苦与实际做哀伤辅导比起来都是苍白的,因此我们还有好几章

    的关注点放在了治疗师的自我照顾上。不管你是在打开还是合上本书的时候,都请

    你注意照顾好自己。最后,我要求这些贡献者在呈现案例之后有一些总结,说明相

    关程序及一些方法上的变式,同时提供一些精心挑选的参考文献[3]

    ,介绍相关的理

    论和研究,给从业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考虑到繁忙的从业者可能对这些有用的技术的核心程序更感兴趣,而对于论证

    它们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兴趣,因此我强调了简洁性。我们的目标是呈现在哀伤

    领域所使用的那些有代表性的方法,它们是一些非常有创造性的方法,这些方法可

    以有许多变式,它们能够在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工作方式不管用时给我们希望。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实现我们的目标,并将会推动更多在哀伤治疗领域的创新以及更

    多实践研究的发展。

    [1] 我做出这样的估计是基于目前对于复杂性哀伤(complicated grief)及延长哀伤(prolonged grief)

    的大量研究,他们是对丧失的一种病理性反应,他们看起来与抑郁症、焦虑症状相似,其实是不同的。在丧亲的

    成人中,发病率是10%~15%,而这些丧亲者绝大多数是因为一些自然的原因(比如年老、生病等)失去伴侣或者

    父母(Prigerson et al,2009;Shear et al,2011)。然而在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Keese,Currier,Neimeyer,2008)和因为暴力原因丧失至爱(McDevitt Murphy,Neimeyer,Burke,Williams,2011)的丧亲

    者中,复杂性哀伤的发病率会大大提高,为30%~50%。失去配偶的人中大约有10%表现出慢性的抑郁(Bonanno,Wortman,Nesse,2004)。还有无数的哀悼者经历着严重的焦虑和创伤后的反应,因此这个20%~25%的估计是相

    对保守的。

    [2] 在本书中,丧亲辅导及哀伤治疗这两个术语或多或少是可以交替使用的。然而,有时候,前者更多的是

    指提供给那些适应的哀悼者度过正常的丧失所采用的支持、咨询及仪式,而后者则常常由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从

    业者,针对遭遇创伤性丧失的复杂个案或具有系统脆弱性的人进行的一些特殊的干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区别

    的合理性,尤其是当你需要判断你是否能够胜任与那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个案工作时。但是我也意识到,两个领

    域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存在大量的重叠,带有领悟力和理解力的个体治疗师会非常自然地运用他们胜任的那些技

    术。

    [3] 见华章网站,http:www.hzbook.com,注册后搜索本书,找寻需要的资料。

    致谢

    本书的诞生有着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现在。这本著作从最初的

    理念到现在你看到的出版稿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因为许许多多的临床合作者热

    心地参与进来,分享他们的研究程序以及在哀伤治疗实践中的独创。把这些内容编

    辑成一个连贯的体系,并且竭尽全力把我最钟爱的治疗实践百宝箱增添进来,这是

    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从广义上说,本书应该追溯到我早期所从事的工作经历,我

    与那些挣扎于丧失痛苦的来访者一起,还有那些辅导他们、充满着勇气的同事一起

    工作。这本书与过去我所看到的任何临床指导手册相比,都更像是临床工作者和来

    访者的合唱。他们的声音在这些文字中,有时候发生共鸣,有时候像是和声,有时

    候像是对一些丧失中出现的共同主题以及丧亲情境下意外出现的希望的反复吟唱、精雕细琢。我衷心地感谢合唱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非常有幸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

    为朋友。

    我同样非常感谢我的其他同事,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才使得这本书得以付梓。感谢Anna Moore,她是Routledge出版社关于“死亡、临终及丧亲系列”的策划编

    辑,她非常信任我,将主编的工作交给我,正是因为她的支持,我才可以完成这项

    工作。她给了我许多自由度,充分信任我,我想每个有眼光的主编应该都会非常享

    受这样的自由。另外,我还要感谢Elizabeth Crunk的辛勤工作,她不知疲倦,至

    少是从不抱怨。她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正在追逐她的梦想,成为一名咨询师,她

    无私地贡献了不计其数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管理和编辑工作。

    Kirsty Holme负责本书的排版工作,同样是力图让这本书在视觉上显得非常有吸引

    力,同时还尽责地修改文稿中的错误。此外,还特别感谢我的艺术家好朋友,Lisa

    Jennings,她非常慷慨地分享了她的想法,将看起来非常有趣的、灵动的艺术作品

    作为本书的封面,这样的设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逗留在哀伤中的困苦,也让我们更

    加坚定了陪伴他们的信念,拥有了共同走向目的地的希望。她的设计就像一首歌曲

    一样唤起了我的感受,我也希望读者们能够产生这样的感觉。最后,也是最最重要

    的,我要表达我最最衷心的感谢,感谢我成百上千的来访者,谢谢你们允许我在那

    个绝望幽暗的深谷陪伴你们,尤其要感谢的是那些允许我在本书中呈现你们故事的

    人,正是因为有这些案例片段,才使得各个章节更加有生气。他们的声音承载着丧

    失的真实情绪,能够超越文字和语言,真正地融入那些与你们有类似痛苦经历的人

    的生命中去,也定能让读到这本书的临床工作者有了更多的交流欲望和机会。光是

    想到这些结果,我就心生欣慰。

    罗伯特·内米耶尔博士于2012年2月

    第一部分 工作框架

    第1章 在场、处理和步骤 哀伤治疗中咨询技术水平的关

    系框架

    罗伯特·内米耶尔(Robert A.Neimeyer)

    对于治疗师来说,哀伤干预的关键并不在于用什么样的哀伤治疗技术来对丧亲

    者进行治疗,而是如何让丧亲者合理地运用这些技术,这一点非常重要。打开本

    书,你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宽泛的关系框架,这种关系框架提供了一个“容器”,它

    不仅可以用来容纳来访者的哀伤,还可以容纳治疗师和来访者表达、探讨和缓解丧失体验的一系列具体步骤。因此,我撰写这一章的目的在于传递这样的思想,即对

    哀伤反应的治疗来说,治疗现场(therapeutic presence)本身就能提供一

    个“抱持性的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在这样一种温暖的氛围中,对于

    治疗过程的关注有助于治疗师达到自身所预设的目标,使得来访者在某个具体的干

    预治疗中或某个具体的与治疗师交流的时刻,自身真正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具体的

    治疗步骤会像俄罗斯套娃般嵌套在治疗关系这一更大、更充足的容器里。这些具体

    的步骤在整个咨询或治疗中具有潜在的疗愈力量,然而,如果脱离了治疗关系这个

    大容器,单独的治疗技术就丧失了它的大部分效力,这些技术也就变成了一些方法

    的随机拼接。而这些孤立的方法与具体丧失事件的关系是不确定、不协调的,治疗

    也不具有持久的一致性,因此,治疗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本章中,我的目标在于将这些问题架构起来,并保持一种宽泛的人文主义精

    神,特别是秉承心理治疗大本营中我所坚持的建构主义传统(Neimeyer,2009a)。然而,我相信许多流派的读者都会找到与自己专业视角所对应的那些概

    念。无论你的背景是分析的、系统的、认知行为的、灵性的或者是仅仅基于直觉

    的,这些流派都会存在一些普遍的因素,这些普遍因素会从咨询本身以及超越咨询

    的范畴去帮助咨询师更好地治愈来访者。我将从这些共同因素中最基本的概念开始

    讲起,先是治疗现场,然后是处理和步骤。

    现场

    心理治疗从来访者探讨“我是谁”开始,之后才发展为探讨“我该如何做”,也就是说,让来访者面对自己所经历的遭遇,是接下来所有工作的前提。这种过程

    和步骤上的独树一帜从广义上定义了治疗的传统,从狭义上定义了我们自身的治疗

    风格。在这里,我想要强调治疗现场的重要性,它的基本特性奠定了我们的工作基

    础。在治疗现场,治疗师对来访者的问题处于完全关注的状态,不会受到任何其他

    因素的干扰。治疗师作为一名听众对来访者的哀伤故事给予反馈,允许所有的参与

    者(比如在家庭治疗或团体治疗中)以新的视角来看待目前存在的问题。

    ◎由己及人

    在这一概念里,治疗现场并不是将注意力“推向”来访者,甚至以直截了当的

    方式告知来访者,例如暗示来访者自己需要在治疗中进行自我暴露,或直接根据来

    访者的生活和丧失经历来进行现实的教育。相反,治疗现场需要含蓄地进行注意的转化,治疗师需要将对自身真实感受的注意转化为对来访者的关注。这样一种情况

    被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描述为“私人知识”,在此种情

    况下,个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他人(Polanyi,1958)。有一个例子让

    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次我指导一位失去了母亲的来访者进行想象训练的经历

    (Neimeyer,Burke,MackayStringer,2010)。我请她和我同时闭上双眼,感

    受一下自己的身体(Gendlin,1996),请她留意自己是如何对待丧失的,如何通

    过意义建构的方式随着我语速的放慢而变得缓和,并随之将我们的谈话氛围从之前

    的紧张状态逐渐变得放松(Kelly,19551991)。接下来,她的状态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脸上浮现出甜美的笑容,并迅速指了指头的周围。她说她看到了闪耀的、温

    暖的光芒,这些光芒似乎是从头顶倾泻而下,温柔地覆盖着她的头和肩部。此时,我自己感受到一股暖流顺着我的脊柱进入我的身体,于是我也请她让这些光进入她

    的身体,并且更加全然地笼罩着自己。她听从了我的建议,并感受到更多的愉悦,甚至都要笑出声来。她感觉自己腹部痒痒的,像极了小时候妈妈在给她挠痒痒时的

    情形。当我们结束这一段内观以后,她体验到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并且她感受到

    自己的母亲仍然以一种灵性的形式与自己同在。在这个案例中,我自己体验到那种

    与来访者经历类似的感受,不管是认知上的、情绪上的,甚至是身体上的,这些感

    受都能很好地帮助我完成由己及人的注意上的转变,并顺利地将我们的治疗送入新

    的阶段。

    ◎基于尊重的联结

    哀伤治疗的意义建构流派的关键在于协作、反馈以及流程指导

    (NeimeyerSands,2011),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些原则,治疗师需要对来访者所

    经历的事件和来访者所处的世界保持尊重和共情。所以,治疗师并不能决定来访者

    对自己丧亲事件的建构意义,也不能在这一过程中刻意重申一些治疗师自己的观

    点。相反,治疗师只能协助来访者重新看待那些旧有的意义建构,并且协助来访者

    通过自身的努力认识到新的可能性。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种典型的“认知”的理性

    过程,因为丧失的痛苦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人生目标以及人际关系都造成了很大程

    度的破坏。尤其是对一些被过去经历深深困扰的来访者来说,心理治疗的核心可能

    就是给他们提供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来访者才有可能打开心扉,让治疗

    师进一步接触到他们相对核心的自我认知(LeitnerFaidley,1995)。这种角色

    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种关系中,一方需要去努力解读另一方所进行的、最为深入的意义建构过程,不论是来访者还是治疗师都需要非常真诚地面对彼此,认为对方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这种相互之间的联结并不意味着治疗师一

    定要暴露自己的私人经历,不过从临床和人性的角度来说,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不

    过,治疗师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留出时间来表达来访者的行为对自己带来的感受。比

    如,当来访者鼓起勇气承认自己感到非常孤独时,治疗师可以表达出来访者对自己

    心灵的触动,或是当来访者明显地将话题留于表面时,治疗师可以表达自己所感受

    到的与来访者的距离感。这样的真诚表达也有助于培养来访者的觉察能力,同时有

    利于治疗关系的进一步深入。

    虽然这种感受性的现场可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它也可以用其他的术语呈

    现。其中阐述得较为充分的是布伯(Buber)提出的“我-你”(I-Thou)关系,这

    种关系本质上涉及了他人完整人格的属性(Buber,1970)。相比之下,“我-

    它”(I-It)关系只是将他人仅仅看作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而与之行动的对象。更世

    俗地来讲,这与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

    关注这些概念有共通之处(Rogers,1951)。然而,我注意到波兰尼的表述更为准

    确,他强调了治疗现场的重要性,投入关系当中的治疗师要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

    处于治疗之中。他认为,处于治疗现场的治疗师需要将来访者的语言和行动中所隐

    含的意思转化为外显的图像。有意思的是,我认为治疗师的自我与来访者的自我是

    具有相似之处的,来访者也会从治疗师的问题或指导中将注意转移到自身。因此,治疗师的现场表现就像一个清晰的透镜,将问题最大限度地聚焦于来访者的人际模

    式和人际交往过程。对于来访者来说,如果没有治疗师的帮助,这些问题仅仅通过

    自己的思考是很难被察觉到的。所以,正念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而融入治疗现场

    有助于来访者认同这一观点。

    ◎相关数据

    有意思的是,治疗现场作为哀伤反应治疗的基础,其核心内容得到了很多哀伤

    与临终关怀领域实证研究的支持(Currier,HollandNeimeyer,2008)。当治

    疗师被问及他们如何帮助丧亲者来处理丧失事件时,大约一半(41.2%)的治疗师认

    为好的治疗关系对于丧亲者的意义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治疗师通常会与哀

    悼者在治疗现场讨论关于治疗关系的问题。而且有16.0%的治疗师会直接向丧亲者强

    调他们的关系,他们会强调“我会让来访者知道他可以和我说任何事情”以及“我

    会给我的病人及其家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抱持性的环境”。大约有14(26.1%)的

    治疗师强调了与来访者的感受相协调的共情的重要性。属于这一类别的治疗师的表述包括:“倾听、倾听、再倾听”“我试图确认病人的感受”以及“与他们的痛苦

    同在”。最后,有15.1%的治疗师强调了尊重以及不做投射性评判的重要性。例如,治疗师认为“意义建构完全取决于来访者内心的准备”以及“我想要进入来访者自

    身旅途的风景中,而不是说我想要带着来访者去看某些风景”。通过向来访者提供

    一个安全的容器,来承载来访者的哀伤和哀伤反应,这样治疗师也为治疗的进一步

    转变提供了条件。

    处理

    如果治疗师为心理治疗工作设置阶段的话,假设治疗是一部戏剧,处理就是这

    部戏剧展开的中间阶段。这个比喻的言外之意就是,一名好的哀伤治疗师在咨询室

    的行为就像一名导演亲自去执导戏剧一样,不过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治

    疗师既是导演,也是台上的演员,并且没有预先设定剧本!咨询就像即兴表演的剧

    场,治疗师需要巧妙地引导整个过程。治疗师会让来访者注意到那些符合治疗师预

    期的行为或情绪上表现出来的外延、发展或加强的信号。有时治疗师会通过直接的

    指导或建议使来访者注意,但更多的时候治疗师是通过自己对来访者的“台词”或

    表演的反应引导来访者的注意。这种对交互式的“给予和获得”的强调使得采用治

    疗技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成为可能,这一点在本书很多地方都有体现。

    ◎跟随情感的轨迹

    哀伤治疗的实践是两人或多人之间一刻接一刻的沟通,处理的基本取向包含着

    许多含义。首先是一个指导性原则:跟随情感的轨迹。也就是说,外显的情绪,甚

    至(尤其是)微小情绪的存在,通常代表着来访者经历的不断扩张的边界

    (growing edge),比如若隐若现地预示着失落的悲伤阴影、因为被遗弃感所表现

    出的安静的焦虑、来访者给我们介绍逝者生前故事时产生的骄傲的火花。在每个实

    例中,反映来访者当前经历的情感基调会比较明显地存在于来访者当下的姿势、与

    治疗师的空间距离、言语的和非言语所传递的信息中。也许只需要简单阐明这种隐

    藏的情绪并邀请来访者进行讨论(“我发现你说话时下巴在颤抖,我不知道发生了

    什么?”或“这些眼泪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通常就足以使来访者的自我觉察

    更为深入,从而促使新的意义建构的产生,使咨询进一步深入。在后续章节中进行

    感受、标签化以及调节外显情绪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就像之前提到的培养对

    身体的觉察作为感受意义的切入点一样。然而有时候,情绪和其他的感知通道(如头脑中产生的画面或内心出现的声

    音),总是非常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它们会自动地互相纠缠着同时出现。这

    让我想起了我最近治疗会谈中的一名孤独的来访者,她非常思念她的父亲。她和父

    亲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善,但不幸的是父亲后来逝世了

    (Neimeyer et al.,2010)。她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中隔着“一层玻璃”,我请

    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和这层玻璃在一起的样子。她照做以后,发现自己感觉被一

    个“八边形的外壳”包围着,而其他人就像剪影一样在外面匆匆而过。我询问她这

    个外壳是否顶上密封了,她说不是,这个外壳顶部是敞开着的。我自己想象了这个

    图景,并进一步向来访者问清楚她与这个外壳之间的关系等细节(“有时是可以触

    摸到的,但是没有办法从里面穿出去”),之后我询问这个外壳的高度。这时,她

    毫不犹豫地回答我:“8英尺。”“嗯……”我感到有点惊讶,“8英尺,并且这个外

    壳有8道边……8这个数字对你有什么特殊意义吗?”顿时来访者的眼泪就涌了出来,并伴随着轻微的喘息,她说,“是的——我的父亲就是8号去世的!”将她包围着的

    牢不可破的外壳似乎就源自她的哀伤,并阻断了她与其他人之间的联系。我们进一

    步讨论这个外壳,她又将这个外壳比作一个水族馆,而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条鱼,她

    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被外界看到,但是却被困在水族馆中无法出去。在这

    次会谈结束时,我建议她写一个带有隐喻含义的故事,名为“鱼缸里的生活”作为

    有关这个外壳图像的延伸,她欣然接受了。这个图像和作业将使我们对相关感受和

    意义的探索顺利过渡到下一周的会谈之中。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情绪的关注,有时是来访者通过躯体上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有时是通过分享的一个特殊的故事或图像表达出来的。不论采用何种方式,从意义

    重建的角度来看,它都包含着丰富的意义。例如,个人建构理论家将情绪看作保持

    自我意识和治疗关系的核心架构发生变化的早期线索(Kelly,19551991),因为

    来访者在丧亲后的焦虑表明,他们大多是在没有预料到丧失或理解丧失的前提下成

    为丧亲者的。更普遍地来说,这一观点将情绪看作一种对丧失的直观认识

    (Mahoney,1991),而不是对情境的理性评估中的非理性力量。因此我们不需要

    将情绪(即使是负面情绪)看作一个需要被消除、控制、纠结、最小化或通过转

    移、隔离来处理的问题,而是应该尊重情绪,将其看作一种资源,我们可以借助它

    来理解和探寻来访者真正的诉求。本书后面章节所提及的一些表达性干预方式正是

    遵循了这一理念。

    ◎体验优于解释跟随情感轨迹所得出的一个推论就是:所有治疗中的改变首先来自深入的体

    验;评论和解释是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有效的哀伤干预并不需要非常严苛,只

    要求干预能够给来访者带来新的觉察、清醒和可能性即可。这不是仅仅通过认知讨

    论就能达成的,治疗师需要投入其中,同时也离不开情绪方面的体验。我与一位沉

    浸在与母亲联结中的女性进行的意象工作就是一个佐证:一旦她有了这些体验,再

    通过描述性语言巩固她与母亲的联结就相当有效,她会思考这些联结所包含的意义

    并进一步探索下去。而如果没有这些体验,仅仅对她与母亲联结的变化进行讨论,那只会是一些抽象的话语,脱离了具体的情境,所产生的效果也只是暂时性的。本

    书之后谈及的许多技术,例如与逝者的意象对话或对丧失事件的复原性重述,都非

    常重视生动的体验,并且将这些体验作为深入整合丧失事件的前提。

    ◎抓住时机

    进行一个好的处理的更高层次原则是抓住时机。这一原则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

    解,无非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选取恰当的干预方式。治疗师如果太着急,来访者不断

    扩大的体验边界(growing edge)就会来不及接受这些信息,这样一来,最好的情

    况也只是来访者在知识和行为上对治疗师产生依从,最坏的情况则是来访者对治疗

    师产生阻抗。而如果治疗师行动太迟缓,则会使来访者前进的势头发生停滞,而只

    能不断去回顾那些早已经掌握的信息和完成的任务,这正是基本建构主义中所描述

    的治疗失误的“罪过”(Neimeyer,2009a)。治疗师没有找到来访者意义建构的

    边界,就像一名冲浪者过于领先波峰而被冲垮或者太落后波浪而失去了动力。相应

    的一个例子就是我曾经做过的一个开始并不有效的治疗工作,来访者达拉是一名丧

    失儿子的母亲。她在会谈开始后的前10分钟就描述了她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是如何回

    避丧失痛苦的,只有她一个人想要在与家人的谈话中提及自己的孩子,分享孩子的

    经历,重拾当时的感受(Neimeyer,2004)。而之后她的关注点又超越了之前的话

    题,她开始寻找解决她哀伤痛苦的方法,并且认为自己“不应该把哀伤当作敌

    人”。此时,我还在心不在焉地回想之前她家人不愿和她分担丧失痛苦的问题,我

    打断了她,说道:“似乎你觉得,别人尊重你所经受的痛苦以及尊重你怀念儿子的

    方式,对你来说很重要。”即使我的表述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时机不太

    合适,然后达拉马上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嘴里说道:“呃……。”之后她转移了视

    线,表明她仍然沉浸在自己后来的思维之中。这时,我改变策略,全然处理她当下

    的情况,我问她:“‘呃’是什么意思呢?”她欣然地接受了我的提示,并且将自

    己隐含的意义延展到非常富有成效的方向,使得我们开始了有关她的痛苦的对话,并且将这种痛苦拟人化,我们之间谈话的方式与她之前提到的如何解决哀伤痛苦的

    方式也非常类似。因此只有掌握了合适的时机,紧跟着来访者当下的进程,心理干

    预才会找到肥沃的土壤,在来访者内心发芽,生发出新的可能。

    所以,相对于描述时机这个概念来说,培养对时机的把控会难得多。我发现,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回到治疗现场,则在这一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第一步。治疗现

    场可以让我从来访者详尽的谈话中清晰地找到缺口、线索、隐含的意义和预期。在

    此基础上,我还发现,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把控时机非常有帮助:“我的

    来访者此时此刻的需求是什么,下一刻的需求又是什么?”当然,有时候没有答

    案,可能只是需要给来访者一段安静的时间来进行思考,留给来访者进一步处理的

    空间。这也与我的同事Frankel、Levitt、Murray、Greenberg和Angus(2006)

    做过的有关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的结论相一致。而这种耐心的等待也是一种响应,正如上扬的眉毛、理解性的微笑、前倾、皱起的眉头一样,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表

    现出邀请的意思,使得来访者能够继续开展谈话。与问题导向、提示和指导的干预

    方式一样,所有这些方式都需要直观地解读它们在当下那一刻对来访者来说是否适

    当。我发现荣格的定义比较贴切:“这种直观的处理并不是思考出来的,甚至不是

    感受出来的……而是心灵的一种基本功能,称之为情境中内在可能性的感

    知”(perception of the possibilities inherent in a situation;

    Jung,1971)。当治疗师直观地寻找、发掘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的感知时,治疗才是

    最有效的。本书之后介绍的干预方法在实施之前,都需要了解哪些是来访者准备采

    取行动做出改变的,哪些是来访者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这都要遵循抓住时机的

    原则,正如许多干预技术都有适应症和禁忌症一样,治疗师需要在哀伤的旅程中选

    取恰到好处的时机进行干预。

    ◎利用诗意描述的力量

    处理的另一个原则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采用诗意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平

    淡无奇地陈述[1]。当然,很多治疗中的语言都需要平淡、叙述性和具体——就是保

    持与日常用语(以及来访者的话语)相似的口吻,这样有助于清晰地了解和投入来

    访者的现实生活之中。但如果治疗一点都不采用诗意而简洁的描述,而全都采用详

    尽的语言来描绘来访者的问题、处境和责任的话,治疗也不会有明显的进展

    (Kelly,1977),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描绘现实,而是需要通过新的图像化的术

    语培养转变的可能性。虽然治疗师采用诗意的生动描述通常可能会比较有力量,但是如果不能准确地

    与来访者的情感轨迹相匹配,不抓好时机的话,也可能没有效果。解决治疗师过度

    盲目的方法就是留意来访者语言中的那些有质感的术语[2]

    ,那些可以非常清晰和精

    确地表明来访者处境的词汇。这些术语通常符合这样的模式:来访者自己使用的比

    喻、语言的转折(比如语音的韵律或强度变化),或表示强调的面部表情或手势。

    下面是我对苏珊治疗的例子,苏珊提到她鼓起勇气对自己的母亲进行临终照料,她

    有种陌生的感觉。当我问及她的母亲对她的表现有什么反应时,她承认“妈妈有一

    段时间很难接受,呃……我的这种新的面貌(facade)”。我让她说完了有关她勇

    气的阐述,然后我回到她刚才提到的那个有质感的术语,因为之前她在提到这个术

    语时语气加重了,而且这一术语本身也非常形象化。我说:“刚才,你提到你母亲

    难以接受你的这种新面貌……”这时,她打断了我:“我刚才用了面貌那个词

    吗?”我表示了肯定,并且我告诉她这个词代表一种面具,有时它只是很表层的东

    西。她回答:“是的,是的……就像穿着一件新的外衣(garment),但是现在感觉

    舒服多了”(她伸了伸自己的手臂,感觉似乎她真的穿着一件新夹克似的)。之

    后,我们开始明确地探讨这种表层的勇气是如何深入到她的内心,我们还探讨了她

    自己是如何从她坚强独立的姐姐和女儿那儿获得了这股勇气。接下来章节中提到的

    有效地利用非文字的视觉意象、叙事体、戏剧或诗歌的方法都比较实用,有助于帮

    助来访者认清自己。

    ◎相关数据

    哀伤治疗师需要注意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叙事、时间和意象等各个方面,这会

    有多普遍呢?早期引用的数据表明,治疗师会非常频繁地注意这些(Currier et

    al.,2008)。在这些调查中,13.4%的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整合和寻找丧失所带来

    的更为广泛的意义。例如,一名治疗师使用“综合性的方法帮助病人处理丧失,将

    病人所体验到的丧失的新意义整合到他们的认知的精神图式中”。大约

    14(23.5%)的治疗师依托于讲故事,比如让丧亲者“分享逝者生前他们共同的生

    活和逝者亡故后丧亲者的生活”,并“鼓励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描述死亡的现

    实”。有一小部分治疗师(7.6%)专注于挖掘丧失体验带来的收获和一线希

    望:“我尝试评估来访者在经历丧失体验后有哪些充实的积极感受。”一部分治疗

    师(9.2%)强调情绪表达的重要性,声称“我尽量营造有助于来访者分享丧失后感

    受的情境”。相对多一点的治疗师(16.0%)专注于灵性存在的意义,他们鼓励来访

    者或病人“从灵性的层面看待死亡”或“从上帝或世界的视角看待丧失”。一部分治疗师(9.2%)也报告了通过“强调选择和新的方向”“向前看”“设定目标”使

    来访者变得开始心存希望。最后,还有一些治疗师(5.0%)尝试帮助来访者保持与

    逝者的持续性联结:我关注个体与逝者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未来的走向。接下来的

    章节中的许多技术都反映出对这些方面的关注。

    步骤

    治疗步骤作为之前所提三个概念中的最后一个,事实上它相对来说最为具体。

    治疗现场为来访者提供了警觉和反应性的治疗师,他们全然地在一个交互性会谈中

    分享彼此,而对治疗处理的关注则使得持续的沟通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具体的治

    疗步骤则注重具体的目标,利用可识别的改变策略。当然,本书中的相关策略主要

    包括一些具体的技术,每一种技术都会配有具体的临床实例。

    治疗技术的范围和其应用领域都非常广泛,并且治疗师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组

    合这些技术,这需要结合治疗的人数、目的和步骤特征来具体考虑。在这里,我将

    这些技术按照“族群相似性”来进行归类,大标题都是有关治疗的意图或目标,而

    没有按照这些技术本身的特征来进行分类(比如是否涉及写作或想象,是否适用于

    成人或儿童,或是否属于某个理论)。因此,在第一部分“工作框架”之后,都是

    有关治疗技术的汇总,包括第二部分“调节情绪”,第三部分“和身体工作”,第

    四部分“转化创伤”,第五部分“改变行为”,第六部分“重构认知”,第七部

    分“应对阻抗”,第八部分“寻找意义”,第九部分“重写生命叙事”,第十部

    分“整合艺术”,第十一部分“加强记忆”,第十二部分“重新建立联结”,第十

    三部分“修订目标”,第十四部分“外部资源获取”,第十五部分“与他人一起哀

    悼”,第十六部分“仪式转化”,第十七部分“治疗者的治疗”。

    ◎相关数据

    柯里尔(Currier)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本书中所涉及的一些技术在临床实

    践中经常被采用。大约14(26.9%)的治疗师提到使用过具体的叙事技术,例如写

    日记、人生回忆录或写信,或者采用空椅技术或意象对话。一成以上(11.8%)的治

    疗师报告自己曾对死亡采取了一些仪式性的方法,包括一些宗教的和世俗的纪念仪

    式,例如放一些气球或蔷薇来纪念所爱的逝者。在那些有具体的治疗取向的治疗师

    中,4.2%的治疗师会采用一些认知行为治疗技术(CBT,比如“放松指导训

    练”“思维日志和积极的自我对话”),3.4%的治疗师表现出对心理动力学方法的偏爱(例如来自客体关系和依恋理论的方法),也有3.4%的治疗师采用人本取向

    (比如“关注个人建构”、格式塔、来访者中心)。有一小部分治疗师(10.9%)认

    同牧师的疗愈作用或采用独特的基督教的方法。例如,一名治疗师分享了他的方

    式:“采用指导性的冥想来想象主在丧失时做了什么,想象主早于我们之前就面临

    的困境,并从圣灵中获得力量。”也有一小部分治疗师(9.2%)采用一些现实的干

    预方式,包括“对身体的照料”,帮助来访者梳理“他们的需求”,以及“练习生

    活中的应对策略”。最后,有12.6%的治疗师认为可以对想法和感受采取具象征意义

    的表达,包括艺术和表演的干预技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我们已经提及

    的以及更多的技术和方法将为被丧失困扰的人群带来便利,同时也为丧亲者的干预

    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资源。

    第2章 哀伤治疗中的共情精神

    杰弗里·考夫曼(Jeffrey Kauffman)

    本章与第1章有类似之处,也关注治疗的现场,并强调治疗师的共情精神。共情

    精神是处理哀伤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的基础部分。共情的立场是治疗关系的基础,在

    此之上的治疗空间则可以容纳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处理具体的哀伤体验。本章中我

    最关注的是描述治疗师的共情现场,并阐述它是如何在架构起其他技术的同时,使

    心理干预产生效果的。

    治疗母体

    治疗师的在场以治疗师对来访者哀伤的开放、包容和理解为基础,这是高于一

    切的准则。在这一治疗关系的母体中,来访者通过治疗师的回应来体验自己的哀伤

    ——治疗师的回应是一个饱经痛苦的个体和倾听者之间的连接点,具有巨大的潜

    能。这种对来访者丧失体验的共情是在治疗处理中最含蓄和最基本的维度。

    与丧亲者“待在一起”有时候称为倾听或共情式倾听,但是治疗师不仅仅是通

    过耳朵这个器官来感受来访者,而是需要遵循治疗准则,用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来访

    者所带来的哀伤。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访者才会和治疗师在治疗关系的基础上体验

    哀伤。来访者对哀伤的表达,不管是公开的还是含蓄的,口头的还是文字的,无声

    的还是有声的,言语的还是行动的,都能与治疗师的包容相结合,这就是“现场的

    图景”。此时治疗的双方都彼此契合。在这样的环境中,来访者处在当下,一方面将自己的哀伤娓娓道来;另一方面也体验着治疗师所感受到的哀伤。这种哀伤治疗

    师和丧亲者之间的共情投入就是治疗师对来访者痛苦的开放、包容和理解。它提供

    了一个“容器”,来访者可以在这个“容器”里以一种安全的方式体验哀伤痛苦,而这种痛苦体验的方式在此之前是封闭和阻滞的。

    奥秘

    治疗师对来访者哀伤的包容激活了动态的治疗关系,形成了治疗中沟通的基

    础。然而,在治疗现场,治疗关系本身以及来访者自身的体验是一个内隐的维度,它们都不会非常明确地表现出来。而在治疗现场,治疗师最关注的就是对这种内隐

    的维度保持开放和尊重。那么,治疗现场本身的存在和意义就成了治疗发挥效果的

    奥秘,这超越了图像和语言的存在。治疗师和来访者“待在一起”,这就是人性中

    最伟大的奥秘。治疗师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神圣空间(sacred space),丧

    亲者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徜徉,而不再受到以前那个世俗的、专业的、科学的、商业的世界及其意义的困扰。在治疗师的共情现场,来访者的思想可以在哀伤的世

    界中自我探索,这样有助于找到哀伤的本质以及相应对的方法。

    哀伤之痛也会超越象征意义的维度。与哀伤治疗相关联的具体的哀伤痛苦,是

    来访者问题核心的无形表达。在哀伤治疗的现场,治疗师置身于失去与联结、生存

    与死亡的奥秘之中。来访者的痛苦中包含着一个隐藏着的哀伤的核心维度,但是它

    过于神圣、强大和令人惊恐以致它不会自发地显现出来。另外,治疗关系还涉及一

    个思维和语言的符号表达之外的维度。这并不需要治疗师在处理关系时,将一种自

    然的人类之间的连通看作奇怪而神秘的东西,而是只需要认识到这是它本身的深度

    和奥秘。

    作为倾听者,哀伤治疗师遵循弗洛伊德称之为“自由浮动的注意”这一概念,这是一种倾听技巧。这一技巧并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意义上,而是对来访者谈

    话中所包含的意义持开放的态度。治疗师需要倾听的是那些本身存在但又没有被来

    访者自身意识到的内容。“自由浮动的注意”是一种在哀伤治疗现场找寻未知信息

    的方式,这种未知的信息已经被来访者所表达,但来访者自身却未曾意识到。

    治疗师需要注重当下的感受,这就意味着他需要接受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并做

    出与来访者情绪相协调的回应。当治疗师与丧亲者同在当下时,治疗师需要对未

    知、神秘的东西保持宽容,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所讲的故事和情绪上。哀伤治疗不仅是对关注对象保持神秘的视角,事实上,治疗处理本身也充满了奥秘。治疗师与

    来访者同处治疗现场时,本身也被奥秘所环绕着。它的力量隐藏于治疗关系之中,又决定着治疗关系,哀伤治疗受到这种奥秘的影响,而这种奥秘又存在于科学和艺

    术之外。这种未知的力量超越了意识的范围并使哀伤持续,治疗师在治疗现场通过

    与这种未知力量的贴近而被唤醒出开放性、爱和敬畏。

    镜映、抱持和见证

    有关治疗现场的这种观点与基本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观点是相一致的,人与人

    之间的联结作为一种媒介使得人有了身份的概念,并慢慢形成社会关系。他人对我

    们的体验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们去感受自己。当他人开始为我们感到哀伤时,我们就会将这当作允许我们自己哀悼的讯号进而最终在这种苦痛中升华自我。治疗

    师对来访者哀伤的接受和体验,会像镜子一样让来访者也体验到自己的哀伤,通过

    这样的方式,治疗师才可以理解、证实和处理来访者的自我和哀伤痛苦。

    这种注意也可以理解为对哀伤的见证。即使丧亲者有一定的社会支持,哀伤的

    痛苦仍然可能以一种很隐秘的、孤立的形式存在。见证哀伤可以将来访者从哀伤所

    产生的羞耻和孤独中解放出来,这有利于他们更为顺畅地进行哀悼。温尼科特

    (Winnicott)(1960,1967)从另一个角度将这种关系解释为“抱持”,这种关

    系中有一个抱持者(例如母亲或治疗师),而抱持的对象则是正在成长发展和被治

    愈的个体。哀伤治疗就像一个“抱持者”或“容器”一样,能够拥抱和容纳悲伤来

    访者的一切情绪。治疗师抱持来访者哀伤的指导性问题就是:“这种痛苦是什

    么?”正如罗杰斯(1960)在一般心理治疗中对共情的强调一样,在哀伤治疗中,体现共情是缓解来访者痛苦的充分必要条件。“处在当下,全然地和另一方处在当

    下并与之联结,这本身就具有疗愈的力量”(GellerGreenberg,2002;

    Sheppard,BrownGraves,1972)。

    哀伤治疗师的自我照料

    这部分工作需要治疗师将自我照料看作治疗手段,但这里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

    在治疗现场对来访者起疗愈作用的那个工具性的自我。在与来访者“待在一

    起”时,治疗师本身就会有所触动。在体验来访者哀伤的过程中,治疗师自己的幸

    福和治疗师包容与协调的能力是自我照料的两个维度。照料自己也是体验当下的过程。自我照料工作需要治疗师和自己建立联结,对

    于自己在体会来访者哀伤的过程中产生的充盈感、差异感、失调感和痛苦感都保持

    开放的态度。在治疗会谈中以及在两次会谈的间隔,治疗师有必要留意自己的反

    应,这些反应有时候只是内隐的感受,有时候可能是一种情感、想法或事后的想

    法,有时候可能是一种焦虑或阻抗。通过这种自我观察,随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就会

    得到解答,所以自我照料的过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哀伤治疗师来说,自我照

    料是一生都需要进行的自我成长和专业成长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机会。自我照料

    有助于发展自己与来访者回到当下的能力。我们都会有焦虑、阻抗、盲点、难以面

    对的地方,我们也会有可能本身就经受过来访者的痛苦、知晓这种痛苦的意义。对

    这些保持觉察,处理这些临床的体验,可以使治疗师的治疗现场更有力量,直觉更

    敏锐,对来访者的反应也更为灵活。哀伤治疗师需要维护治疗现场的氛围,这就需

    要他们处理自身的相关体验,只有这样,治疗师自身的需求、焦虑和阻抗才不会影

    响他们的包容性。

    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准则,是维系哀伤治疗师的包容性、治疗现场、开放

    性、好奇心以及与丧亲者关系的重要品质。感恩包含了对来访者哀伤的意义和价值

    的欣赏。作为主人,治疗师以欢迎的态度接纳充满哀伤情绪的来访者,让陌生的来

    访者知道这种痛苦可以安全地表达,受伤的自我有一个被包容的空间,脆弱的人性

    可以得到庇护。感恩是一种包容的精神,它并不与来访者的哀伤有所冲突;相反,它是欢迎来访者哀伤的天堂。感恩在赠予的同时也会有所收获。在接纳来访者的哀

    伤的同时,这种接纳对于来访者来说也是一种馈赠。心怀感恩地接受会让来访者觉

    得自己的哀伤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感恩的包容精神为来访者提供了一处空间、一个

    容器。

    对他人的感恩是相互的,治疗师尊重丧亲者,丧亲者感受到了尊重并对治疗师

    敞开心扉,当治疗师感受到丧亲者的开放性时,同时也会感受到丧亲者对自己的尊

    重。齐美尔(Simmel,1950)发现,感恩使得互惠得以维系,也就是说,感恩是一

    种回馈的方式。感恩是一种亲社会情感,可以引发亲社会行为

    (BartlettDeSanto,2006)。治疗师的感恩精神同时支持着来访者和治疗师。

    感恩为哀悼者的恐惧和羞耻提供了避难所,并帮助他们去污名化,治疗师包容他们

    哀伤过程中表现出的感恩为哀悼者提供了安全通道,治疗师和哀悼者可以在这个通道里开始应对丧失的旅程。它不仅对急性哀伤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处理丧失后的

    整个人生,这正是意义建构和自我认同的核心。从这层意义上说,治疗师包容哀伤

    的来访者的共情精神就是拥有一颗开放的心,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并帮助丧亲者与

    逝者保持联结。最后,哀伤治疗中感恩的相互性就像一个姿态高贵、运行良好、没

    有债务的经济体。然而,我们谁也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

    感恩的不足和局限,包括由于治疗师自身能力的原因,我们在共情和抱持来访者的

    痛苦方面存在局限。

    第3章 西拉 哀伤的正念指导

    乔尼·卡恰托雷(Joanne Cacciatore)

    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师开始采用基于正念的干预

    (MBI),在帮助来访者的同时也提升自己。在基于正念的干预效果得到初步验证之

    后(Kabat-Zinn,1982),相关领域的实证数据就越来越丰富。基于正念的干预范

    畴包括正念减压训练、辩证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和正念认知疗法

    (Hoffman,Sawyer,WittOh,2010)。然而,虽然正念干预在哀伤领域有一定

    的潜力,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哀伤咨询的正念干预方式。西拉哀伤模型(Selah

    Grief Model)是基于正念的干预方式,它关注两个焦点:自我和他人。西拉

    (selah)本身来源于希伯来语celah,常常在圣经《旧约》中的《诗篇》提及,提

    醒人们停下来,反省和深思生命的意义。

    通常,在治疗的早期,创伤性哀伤者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痛苦状态。治疗师必

    须首先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来访者可以与哀伤共处、面对丧失、允许表达丧失

    的感受。在这里,来访者的目标是进入一种内心相对平静的状态,全然以一种正念

    态度去适应情绪的变化过程。这需要来访者刻意地独处(沉思)、对自己和他人保

    持足够的情绪透明度、保持自我同情和觉知。例如,自我同情已经被证实可以减少

    自我批评和反刍的倾向,这可能会改善个体对经验的反思和学习能力。如果来访者

    准备好了,可以通过参与一些带有正念性质的活动来得到帮助。这些活动包括哀

    悼、冥想祷告、阅读疗法、情感日志、通过赤脚行走与自然建立联结(见本书第88

    章)、三分钟呼吸空间、深呼吸、创造性艺术活动(音乐、文学、诗歌、象征性活

    动)以及寻求帮助等。很显然,这些互动的活动除了培养来访者的自我觉察能力之

    外,治疗师也需要培养他们高水平的正念能力,这是正念干预的基础。当来访者可以面对自己的哀伤体验后,他们就不再与哀伤抗争,这样,就更能

    够与治疗师共同进入一种治疗性的反思状态。丧亲者的关注点会在自己和他人(子

    女、配偶、父母及其他人)之间摆动。通常,这种正念的状态会让来访者学会相信

    自己:他们可以与哀伤同在,不与之抗争,并找寻一种达到新的内心平衡的方式。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培育正念,来访者可能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走近那些负面的情绪状

    态,重新认识它们、尊重它们,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当下的觉知。本书中的许

    多练习都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这种状态,比如叙事治疗——讲述和重述故事——并

    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每次讲述时的感受上,而不是放在故事本身。把故事尽可能详

    细地描述出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临床练习工具。此外,通过情感形容词记录日志也

    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在这个练习中,来访者需要仔细找寻具体的描述自己感受的

    词汇。治疗师可能会鼓励来访者参加社区的支持性团体或宗教团体(如果可以的

    话),以此来感受他人的痛苦。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来访者对他人敞开心扉。家谱图

    可以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家庭模式,治疗师可以借此了解来访者所处的失衡家庭

    系统。很多丧失了子女的父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负罪感和内疚感,最有效的

    一个补救策略就是采用和解的方法。例如,我会采用一种写道歉信的方法。丧亲的

    父母为已故的子女写一封信,详细地解释父母会如何补偿他们,事情结局本应该如

    何不一样,总之,向已故的子女表达所有之前无法言说的罪过。然后在一段深刻的

    自我反思后,父母以已故子女的口吻给自己再写一封信。通常,这封信都会充满谅

    解和怜悯,代表子女会原谅自己,并继续保持爱的持续性联结。

    当父母内心有了充足的准备后,他们的视角也会开始变化,围绕着逝去的子女

    的情绪也会发生质变。逐渐地,丧失的意义也开始发生改变,父母会获得一些心理

    上的平衡,他们也可以更好地面对其他的痛苦。就痛苦的情绪状态来说,这并不是

    一个放弃的过程,而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如果丧亲者内心有了更好的准备,治疗师

    就可以帮助他们探索和发现更好的心理状态。做善事、带领一个支持性的小组、志

    愿服务、与他人合作、写感恩日记、心理教育等各方面的练习都可能会激发页有责

    任感的行动。此时,个体的内心会更加愿意为他人服务。例如,在一个支持性团体

    里,来访者可能会更为专心地关注他人的丧失故事,而不再那么冲动地急忙去倾诉

    自己的痛苦。最终,这种转化会帮助经受创伤的丧亲者达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图3-1

    总结了西拉模型。图3-1 西拉哀伤模型

    案例

    吉姆今年50岁,他23岁的儿子死于自杀。丧子3年后,吉姆开始寻求心理治疗。

    在丧子后的一周,他就开始参加一些支持性团体,但因为他总是感到有些尴尬,所

    以情况一直没有好转。吉姆认为自己功能失调了。由于他觉得周围的人对他的丧失

    有些麻木不仁,所以每天他工作的时候都避免和朋友接触,也不去参加社交活动。

    几年以来,吉姆的体重下降了不少,并且一直被失眠、噩梦、暴躁的情绪、无端的愤怒以及闯入性的有关死亡的想法折磨着。吉姆经常会回避想起儿子,他甚至都不

    敢看自己儿子的照片,为此他把家中墙上儿子的照片全都移走了。当他意识到自己

    与在世的其他孩子的关系都开始变得更加糟糕时,他决定寻求治疗。与吉姆的第一

    次会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我带着正念专心地倾听他的故事,对他的想法和间隙出

    现的情感沉默表示足够的尊重,并以正念的态度不去打断他从容而沉稳的沟通方

    式。这使得吉姆开始信任我们之间的治疗关系,他的内心也变得平静了,“最终感

    觉自己被重视和倾听了”,他也意识到我可以包容他的那些自认为别人很难接受的

    情绪状态。最终,吉姆有了他满意的见证者。我们最初的8~10次会谈都聚焦于让吉

    姆不评判、无条件地和自己的哀伤待在一起,即使有些哀伤部分被他称为“阴暗的

    角落”,我也邀请他进入。他开始学会坦然地面对他目前的情绪状态,相信我可以

    接纳他表现出的任何状态。此后,他每天都有一段安静的时间用来冥想,最初是早

    上和晚上各进行10分钟。他持续地记录情感日志,并找到了一个可以代表孩子的具

    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萤火虫。他开始主动地全天寻找萤火虫。在第5次会谈时,他

    开始关注自己所感受到的无形的愤怒。我们讨论了正念的愤怒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①当愤怒产生时意识到它的产生;②以一种好奇和开放的态度去接近愤怒;③问自

    己:此刻,这种愤怒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④至少深呼吸3次;⑤如果这时还是没有

    效果,离开那个令自己愤怒的情境或人物。在他感觉自己快要“爆发”时,开始采

    用渐进式放松的方法。在第10次会谈时,吉姆感觉自己真正地从愤怒中解脱了,这

    种表现清晰地记录在了他每周记录和浏览的情感日记中。他的睡眠质量开始改善,不再做噩梦。到第13次会谈时,他的体重增加了8磅。

    当吉姆感到自己准备好了的时候,我们开始用更为积极的方式来面对他的哀

    伤。这包括更加留意那些有关儿子亡故的感受上存在的互相矛盾的细微差别。在吉

    姆重述故事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自杀一直心存内疚和羞愧,这是他以前

    没有意识到的。他了解到自己有着这样一种信念,即在别人的眼中,他的儿子

    是“脆弱”的,他应该帮助自己的儿子,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这使得吉姆有一种非

    常强烈的未尽到父亲责任的感觉,最终发展成非常强烈的情绪:他感觉儿子的去世

    是他造成的。我们开始用新的处理方式,我让吉姆给儿子马克写一封道歉信,在信

    中,吉姆表达了自己的过错。他详细地描述了自己每一次不在马克身边的时刻,以

    及他所错过的马克童年时发生的事情。他后悔自己在马克自杀的那天没有接马克的

    电话。最后,他请求马克的原谅。我让吉姆等待至少30分钟,然后在同样的日志

    中,写一封马克给他自己的回信。我问他:“既然你都请求马克的原谅了,那么马克会对你说些什么呢?”这种练习对吉姆来说是非常有开创性的。吉姆回答:“他

    会流干眼泪,这种感觉真好,我几乎可以听见他的声音,他在说‘爸爸,我爱

    你’。”

    在吉姆克服了自己的内疚和羞愧感之后,他与他在世的另一个孩子的关系得到

    了改善,并且他开始结交新的朋友。他也开始参与一个支持性团体,每月为其他的

    丧亲者提供帮助。最终,他的体重又恢复了正常,并且可以自如地谈论他的儿子马

    克,甚至重新在房间里摆满他的照片。在吉姆结束治疗两年以后,他有了帮助别的

    失去子女的父亲的想法。现在,他会经常做一些志愿服务,帮助那些丧失孩子的父

    母。然而,吉姆的哀伤日志一直没有完结,似乎这本日志也不需要得出最终的结

    论。他已经发展出一套与哀伤共存的技能,不与之抗争,并且还可以带着哀伤继续

    做一些事情。他现在也有机会去过更充实的生活,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我

    通过采用正念的技术指导吉姆,看到他从创伤性哀伤中走了出来,这更激励了我继

    续从事这项充满挑战但又意义非凡的事业。

    结语

    最近的研究证明,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和其

    他心境障碍(Hoffman et al.,2010),同时还对一些生理疾病,例如高血压、慢性疼痛有效,甚至还可以改善大脑机能,提升免疫力(Davidson,Kabat-

    Zinn,Schumacher,et al.,2003;Kabat-Zinn,1982)。然而,正念干预对

    创伤性哀伤的来访者的治疗仍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关注。而西拉哀伤模型就是

    一种可以改善哀伤的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的治疗关系的一种正念干预方式:这是一

    种让双方在丧亲的痛苦中团结起来的方法,它引导双方在哀伤的过程中停驻、反

    思、寻求意义。最终,丧亲者会按照自己的脚步找寻到适合自己的解脱之道。

    第4章 追随哀伤的轨迹 一种哀伤的干预框架

    西蒙·希姆辛·罗宾(Simon Shimshon Rubin)

    本书已经充分表明,治疗师在哀伤的干预中可以采用很多方法。从情绪调节策

    略、正念练习到重新建立持续性联结,以及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来缅怀所爱的逝者

    等。但是在这么多的技术中,治疗师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针对一个经历丧失的具体

    来访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呢?本章设立的目标就是阐述哀伤双轨模型(TTMB;Rubin,1999)的原理,以及它如何帮助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治疗

    方案,如何进行具体的个案概念化、评估和干预。就这个模型来说,哀伤的个体和

    家庭成员通常都会从中获益(Rubin,Malkinson,Witztum,2012)。

    哀伤双轨模型关注丧亲者对哀伤的反应,一方面丧亲者需要继续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丧亲者需要继续与死去的亲人建立联结。在哀伤双轨模型中,轨道I强调生

    物心理社会功能,轨道Ⅱ关注丧亲者与逝者从过去到之后关系的发展。一种对丧失

    的适应性反应将使得丧亲者与逝者建立灵活的联结,并使得丧亲者的生活恢复平

    衡。当丧亲者应对丧失时遇到了困难,就表明两条轨道产生了互相依赖,这种情况

    经常在刚经历丧失时发生,而对于有复杂性哀伤的个体来说,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或者,有可能个体只在其中一条轨道上遇到了困难,但相关的评估和干预要考虑两

    条轨道。这就表明,如果个体并不存在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方面的困难,这并不意味

    着个体的哀伤反应是具有适应性的,因为我们并没有考察在丧失前后个体与逝者之

    间的关系的特点;如果个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正常,而丧亲者极力回避对逝者的

    回忆,那我们只能说轨道Ⅰ是正常的。而如果丧亲者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是相对平

    衡的,但个体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方面的困难,我们只能说轨道Ⅱ是正常的,而丧

    亲者在轨道Ⅰ上面临着困难,此时似乎丧亲者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没有起到作用,事实上丧亲者可能并没有很好地重组和逝者的关系。同时在两条轨道上考察来访者

    的问题(见表4-1),可以帮助治疗师以更全面的方式来个案概念化,并考虑用何种

    适宜的干预方法。下面是相关的案例。

    表4-1 哀伤双轨模型简介

    案例两年前,丹的儿子尤里在一次车祸中丧生,肇事司机为无证驾驶,并且有过多

    次交通违规行为。两年后,丹前来寻求治疗。他是一名退休的政府工作人员,没有

    什么爱好。丹一直被巨大的悲伤、无力感、愤怒的情绪、睡眠问题以及疲倦所困

    扰。他曾经参加过一个由丧失子女的父母组成的治疗团体,并且在这个团体中结交

    过几个朋友。丹后来又努力推行公共安全和驾驶员教育。每当地方和国家发生与驾

    驶员安全有关的事件时,他都会积极站出来发言。丹在发言时总是以他儿子的事故

    作为开头,并强调这种本可避免的悲剧应该尽力阻止。丹只有在纪念逝去的儿子以

    及致力于改变公众对驾驶的态度时,才感觉到充满活力。似乎丹必须依赖这种活动

    来延续自己和尤里的关系,同时让自己保持积极。

    然而,这种对纪念儿子而做出的巨大投入也使他付出了代价。尤其是,丹因此

    疏远了自己与妻子以及和其他孩子的关系。他非常怀念自己逝去的儿子,而他最想

    做的事情似乎是让自己的儿子不要在公众视线中消失。丹与他的儿子尤里关系非常

    亲密,每次想起儿子的时候都会有积极的情绪。他可以讲述很多关于自己和儿子在

    一起经历过的亲密往事和度过的愉快时光。然而,对于与儿子尤里无关的事情,丹

    没有任何兴趣。

    治疗计划和治疗重点

    丹在轨道I上存在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困难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他过度关注自己

    的儿子尤里,导致他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他身体上的相

    应表现也非常明显,他经常哭泣,并且明显地感到悲伤。他生活的意义以及日常活

    动全都放在了纪念逝去的儿子上。他一般意义上的生物心理社会功能与他对儿子的

    纪念完全纠缠在了一起。在轨道Ⅱ上,他与尤里的持续性联结是非常紧密的,这一

    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对儿子的关注和自己的孤独感都是基于自己曾经和儿子有过

    的美好而丰富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尤里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和儿子的关系。

    在轨道I上,治疗师专注于通过重新引导丹的关注点来修复丹和其他家庭成员的

    关系。同时,也帮助丹制定了一些其他的活动方式,如身体锻炼和正念练习等来调

    节情绪。治疗关系本身也为他提供了安全的氛围和情感支持。治疗的重点在于丰富

    丹的日常生活兴趣,使他对生活有更为广阔开放的视角。在轨道Ⅱ上,治疗师大部

    分时间都让丹从多个角度描述或重述自己和尤里的关系以及尤里自己。这种个体治

    疗的方式在头一年每周一次,第二年变成每两周一次。通过治疗联盟和治疗关系的进一步完善,丹在情绪上变得更加稳定,抑郁的情绪也变少了。他与妻子之间的关

    系得到了改善,他们之间在丧子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使得他与妻

    子对彼此有了更多的支持。丹平日里也更为积极地参加一些锻炼,并且他将整理花

    园当作一项爱好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在温暖而安全的治疗关系中,丹可以在每一次

    会谈中分享那些困扰他的事情。在这种支持性的氛围里,他的社会功能得到了改

    善,生活的兴趣更加广泛,情绪也更为稳定了,即使在谈论到尤里时他仍然感到莫

    名的悲伤,但他也可以更为正常地生活。

    结语

    在丹的案例中,通过双轨模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丹受困扰的生物心理社会

    功能和与逝者的关系纠缠在了一起。在这个案例中,丹对尤里的过度关注以及他和

    尤里的关系占据了他的大部分生活。他想要留住对儿子的回忆这一愿望使得他一直

    保持警觉和奔波的状态。轨道Ⅰ的任务就是找到解决丹因此而情绪失调的方法。此

    外,轨道Ⅰ还强调除了尤里以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的方面,这在轨道Ⅱ的治疗中也有

    所表现。如果治疗不去充分关注丹和他逝去的儿子的关系(他丧失的感觉和想要保

    持对儿子回忆的愿望),丹在面临社会功能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积极参与

    治疗的。同时,如果只是关注丹和尤里的关系,也不会促成丹在很多行为上的改

    变,正是这些行为的改变使得丹最终从治疗中获益。

    临床医生和研究者采用哀伤双轨问卷(Rubin et al.,2009)可以进一步理解

    双轨模型中两条轨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且有助于指导临床干预。我们建议治疗

    师在哀伤治疗中同时考虑两条轨道,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治疗师通过采

    用哀伤双轨模型,可以更好地根据来访者的实际需求来选取本书中所提到的合适的

    治疗技术。

    [1] 近年来,不管是在治疗室内还是在治疗室外,我都注重培养自身的文学修养。其中两项成果就是

    Rainbow in the Stone(Neimeyer,2006)和The Art of Longing(Neimeyer,2009b),这两本书都收集了我

    与丧亲来访者进行临床会谈时想起的诗句,同时也有平时创作的诗句。

    [2] 我将这一术语的产生归功于我的同事桑迪·伍卢姆(Sandy Woolum),一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德卢斯的

    实习治疗师和培训师。

    第二部分 调节情绪第5章 哀伤监测日志

    南希·图瑞特(Nancy Turret),凯瑟琳·希尔(M.Katherine Shear)

    适用人群

    大多数丧亲者都会经历痛苦的情绪,然而这些情绪的强度常常时高时低,反复

    波动。情绪监测的方法并不适用于那些没有读写能力的来访者。有些来访者非常回

    避监测哀伤,甚至当他们记录的时候,会感到更加糟糕。对于这些来访者,我们的

    方法也应该适度调整,比如开始只是要求他们记录哀伤程度最轻的时刻。

    描述

    当亲人的离世已成定局,丧亲者会感受到由此所导致的种种后果,同时还会不

    断想象着一个逝者不存在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会出现反复波

    动的哀伤,这是极其自然的。而有一部分人的反应似乎有些不同,他们会陷入一个

    不断循环的怪圈:持续想念逝者,渴望见到逝者,悲伤,内疚,感到挫败,我们把

    这样的状况称为“复杂性哀伤”(complicated grief)。哀伤监测日志技术是复

    杂性哀伤治疗的核心(ShearMulhare,2008;ShearGorscark,in press)。

    复杂性哀伤治疗针对这样的来访者:在逝者离开之后的6个月、1年,甚至更长的时

    间,他们仍然会感受到强烈的、持续的痛苦,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逝者身上,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功能及职业功能,也增加了他们罹患身心疾病的风险。哀

    伤监测日志对于这些来访者的哀伤平复是非常有益的。

    哀伤监测日志是一个表格,表格的左侧是一周中每天的日期,它共有5列,分别

    命名为:哀伤程度最低时的得分、发生的情境、哀伤程度最高时的得分、发生的情

    境、一天中的平均哀伤程度(见表5-1)。来访者要对他们的哀伤强度评分,用10点

    计分,0表示一点也不哀伤,10表示前所未有的哀伤。我们提供了一个案例,这样大

    家就可以了解这个表如何使用,要记录什么。我们指导来访者怎样在白天观察自己

    的哀伤程度,然后在晚上进行记录,包括记录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哀伤强度。同

    时,我们还指导他们记录这些状态所发生的情境。“平均哀伤程度”是来访者估计

    的自己一天中哀伤程度的平均水平,它不是哀伤最高水平和最低水平的算数平均

    数,而是用10点量表评估这一天哀伤的平均水平。我们会在治疗会谈中讨论这个日

    志,从而去探索这样的哀伤到底包含哪些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会讨论。我们也会讨论:哀伤如同澎湃的浪潮一般袭来发生在什么情境下,而哀伤

    稍微减弱又是发生在什么情境下。哀伤监测日志帮助我们把治疗带到来访者的生活

    当中,也有助于人们识别他们对于哀伤水平的负性自我评价;同时,这个技术也给

    治疗师带来了机会:正常化这些时高时低的哀伤反应。治疗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这

    些观察向他们解释,哀伤的平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候状况好些,有时候状况

    差些。我们应该借此鼓励来访者:“请允许自己有时候非常痛苦,有时候又可以把

    这样的痛苦搁置一边。”

    表5-1 哀伤监测日志(部分完成)

    当来访者记录他们的哀伤反应水平时,也许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来访者会

    经历复杂的感觉,比如哀伤中还夹杂着许多抑郁和焦虑的情绪。起初,来访者可能

    是把这些情绪都通通称为“哀伤”,因为他们也许并不清楚其中的区别

    (ZisookShear,2009)。我们需要去区分来访者体验的各种情绪,因为我们对不

    同情绪的工作方式是很不一样的。在复杂性哀伤治疗中,我们认为“哀伤”是指思

    念已故者,渴望见到已故者,为他们的离世感到悲伤、情绪低落。对已故者的回忆

    总是萦绕心头,而这通常是非常积极的,并且能够安抚他们的心灵。另外,我们也

    会处理内疚、焦虑、愤怒和抑郁。悲伤和低落在哀伤和抑郁中都存在,然而,哀伤

    中情绪低落的感觉来自思念已故者,而抑郁中的情绪低落来自对自己、世界及将来

    产生的无望感、无助感。悲伤和低落是哀伤中的一个自然成分,抑郁常常使哀悼者

    很难接受丧失的事实,很难获得继续生活的动力。哀伤监测日志也是一个让来访者

    学会区别不同情绪和感受的方法。

    案例

    海伦的母亲87岁去世,她深陷于这种痛苦中长达5年。她在第一次会谈中就开始

    哀伤的监测,在第2次会谈中,她报告说,完成这个日志就像打开了她“记忆的潘多拉盒子”。她发现她脑中不断闪现出对母亲的回忆,这些回忆飞逝着,如同放电影

    一般,这让她感到非常糟糕,她很担心这样的记录并不是一件好事。治疗师确认了

    她的感觉,并且和她一起看这个日志。结果是,这个日志帮助她识别出了自己哀伤

    的几个重点。例如,当她在洗衣店叠一条长裤时,就容易想起母亲严重摔伤送医院

    时穿的那条长裤。当这些衣服送回来的时候,全部都割破了。海伦不了解割破衣服

    的原因,所以对医院非常生气。对于这样漠视母亲个人物品的行为,她感到非常困

    扰。当她和治疗师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她说,有一种愤怒感常常支配着她,因为

    她觉得那些人对母亲照顾不周,母亲没有被尊重,那些医护人员非常粗鲁地对待了

    母亲,这些感觉困扰着她,增加了她的悲伤,让她感受到了对这个世界的无助和无

    望。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海伦和治疗师继续对这个日志进行工作,她慢慢意识到与

    保险公司交涉、付账单、看医生、听到救护车的声音都会引发她的愤怒,同时与哀

    伤相关的悲伤都会随之而来。这些情境引发她想到母亲的死,使得她认为没有人会

    真正关心和照顾他人。海伦还进一步意识到,当她承认这些感受时,她感到非常羞

    愧、内疚。而对这些羞愧和内疚进行讨论又引发了海伦对自己童年期创伤性事件的

    回忆。海伦提到,她在倾尽一生的努力让自己感到舒服。她开始区分哪些是与母亲

    的离世有关的感受,哪些是与其他重要的生活事件有关的感受。根据她的观

    察,“我似乎把什么都扔进了哀伤这个大筐里了。其实,羞耻感和内疚感并不属于

    这里,它们来自别的事件。”随着治疗的进行,海伦开始意识到羞耻感和内疚感是

    如何影响她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然后这些又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她的情绪的。她总

    是在悲伤时想到母亲,并且她倾向于对那些照料者表达愤怒,接着她又会对这样的

    情绪和感受感到非常羞愧和内疚。

    这个日志对于讨论积极情绪也是非常有用的。海伦的哀伤常常被一些诸如电

    影、购物这样的活动分散,但她总是以非常轻视的态度报告说她只是抽空去做一些

    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并且做这些事情令她感到羞愧。她的这种羞愧感很可能和她的

    早期创伤有关。而治疗师帮助海伦意识到快乐地活动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那些

    事情正是她该真正享受的,它们丰富了海伦的生活。治疗师分享了自己在类似活动

    中的兴趣,两个人还一起讨论购物的事情,并且说得开怀大笑。治疗师解释说积极

    的情绪是非常健康的,还鼓励海伦不带自我评判地、开放地体会生活。他们讨论海

    伦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活动去安抚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结语

    患有复杂性哀伤的人常常被哀伤的体验牢牢抓住,他们对哀伤强度的变化以及

    发生的情境都没有觉察。而当他们开始观察他们的哀伤水平时,常常会发现很有

    趣,也很让人安心。监控日常的恐惧能够使恐惧频率显著降低。过去我们做以循证

    为基础的复杂性哀伤治疗(Shear et al.,2005)经验告诉我们,监测哀伤的强度

    有着类似的效果。回顾哀伤监测日志能够让治疗师确证自然的哀伤过程,与此同

    时,丧亲者常会“卡在”哀悼的某个阶段上,而回顾哀伤监测日志能够帮助你澄清

    与解决一些议题,并帮助人们冲破问题解决的障碍,继续投入新的生活,尤其是要

    对积极的情绪也保持开放体验。

    第6章 绘制失落的地形图:是哀伤?不是哀伤?

    菲利斯·科斯敏斯基(Phyllis S.Kosminsky)

    适用人群

    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不仅被失落的痛苦所困扰,同时也被许多其他的情绪所折

    磨,比如恐惧、内疚和愤怒,这些情绪强烈且无休止。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下面

    介绍的这个方法非常适用。但是,对于某些个案,这个方法并不适用:假如内疚的

    情绪是有现实基础的,比如已故者的离世确实与他有关。

    描述

    哀伤情绪包括许多具体的情绪成分,比如悲伤、想念、愤怒、内疚和恐惧等

    (Lichtenthal,Cruess,Prigerson,2004)。研究表明,当丧失属于暴力型

    死亡时,比如自杀、他杀、致命的意外事故,愤怒感会非常强烈,这种愤怒的情绪

    会急剧上升,使得那些对逝者的想念等核心情绪被掩盖(HollandNeimeyer,2010)。当然,即便人们经历的是正常性的丧失事件,他们的痛苦也可能混杂着许

    多复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那些直接与死亡事件相关的感受。比如,这些感受可能

    是对早年丧失的回应,可能是早年被忽视的生活经验所引发的恐惧。我家的一条金

    毛猎犬Cookie在它7岁的时候患癌症去世了,我很清楚种种不同的感受是如何增加

    了我的哀痛。当时,我们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去挽救Cookie。那时,我告诉自己,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现在我很容易就觉察并承认,就算是为了我自己,也会想方设法让它活着。因为当它走了之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心几

    乎碎了。每当我想到Cookie,我就会想起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在孩子的童年阶

    段,每天早上他都会和Cookie出现在我的床边,每次看到他们两个肩并肩倚靠在我

    的床边,我就感觉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在当时带给我极其美好体验的

    记忆,现在看来是既美好又苦涩。由此,我意识到我的哀伤不仅仅是因为Cookie,还有对和孩子相处的金色年华逝去的怀念。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能够把失去

    Cookie的痛苦感受从对孩子已经长大了的心酸感受中分离出来。我还是能够感受到

    失去Cookie的痛苦,同时我也会认识到有一部分悲伤是因为我想到儿子和女儿将来

    去上大学了,这样快乐的日子就不多了。然而,当我意识到并区分这些情绪的时

    候,我就能够承受失去Cookie的悲伤了。

    我常常在反思一个问题:那些因为挚爱离世而来找我咨询的人,经常会带着许

    多听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来。痛苦也许是不可能减轻的(因为亲人离世必然会想

    念,难过),可是,我要试图找到那些痛苦的碎片,重点对这部分展开工作。而我

    们要介绍的这个方法就是想从这个方向去努力。用简单的话来说,绘制失落的地形

    图就是问一系列的问题,而问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学会去区分他们所体验到

    的各种混杂着的、不加区分的情绪,就像我区分我对狗狗Cookie的感情和对孩子的

    感情一样。对于特定的来访者,我们会使用特定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给出一些例

    子,这些例子将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指导这个绘制过程。

    第一步:描述一下你丧失的经验、目前的状况。

    ·谁去世了,你失去了谁,或者失去了什么?这个丧失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第二步:识别那些与过去发生的或者预期要发生的事件相关的所有感受。

    ·除了悲伤和想念X,你还有其他感受吗?当你想到那个感受的时候,它还可能跟

    什么有关?还有什么会浮现于你的脑海?(也许有另一个时刻,你感到孤独、害

    怕,或者你担心将来会发生什么?)

    第三步:扩展上面的这些记忆,以及由你的感受所引发的那些对将来的恐惧。

    ·对于你其他的经验和感受,你可以多说一些吗?比如你的记忆或者你的恐惧。

    第四步:区分一下哪些是与你目前丧失相关的感受,哪些是被你过去的经验和对将来的恐惧所强化的感受。

    ·你觉得你现在的这些感受是否可能与你的早期经验有关?你现在的这些感受是

    否可能来自你对未来的恐惧?我们怎样帮助你减少恐惧?当你感到对未来的掌控感

    增加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就像很多我们曾经做的工作一样,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接下来我们会呈现一个案例,读者可以留心一下,哪些是由丧失引发的,哪些不

    是,同时也可以注意一下,我们是如何让来访者意识到失去父亲的悲伤感是难以避

    免的,而有一些恐惧感、无力感并非不可避免。

    案例

    乔安妮是一位52岁的女士,她的父亲几年前因为心脏病去世了。尽管她在这之

    后有时也能正常生活,比如,她刚刚还完成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口述历史项目,但她

    还是常常感到非常低落,有一种停滞的、行尸走肉的感觉,她感到她的热情不断被

    耗竭,感到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不知道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们观察之后发现,当状

    况在短期有所缓和时,她的感受又会马上回来;从长期来看,她很容易被一种无所

    事事的感觉所强化。这并不是因为她不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她知道她应该进入教

    堂,然后好好地祷告,不断地超越;可是一旦她开始集中注意力做这些事情,她就

    会被席卷到恐惧的边缘。通过我们之间进一步的谈话,乔安妮眼泪汪汪地对我说,她的爸爸不在了,再也没有人能在她的耳畔对她说:“加油,不断尝试新的事情,敢于冒险,拥抱未来的一切可能性!”

    当她清楚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时,就能够很好地把她对父亲的思念从那种要为

    自己做计划和安排、承担行为的风险和后果的恐惧和不安中分离出来。通过进一步

    的澄清,她理解了对父亲的思念是哀伤的适切表达,但恐惧不是。她很快了解恐惧

    是来自她要自立,而这部分不舒服的感觉是可以被管理的。当她去绘制失落地形图

    并且区分了她对父亲离世的情绪反应时,乔安妮发现了两个不同的感受:对父亲的

    思念和对变化的恐惧,而这两种感受有着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于第一种感受,只能

    接受;而对第二种感受,她可以寻求社会支持,增加自己的复原力。当我们更加仔

    细地去分析时,才发现这种恐惧主要是由停滞不前的感受导致的。她自己主动说

    道,她一直想要搬到一个新房子里,但是由于爸爸不在了,她对行动变得畏惧。于

    是,我们问她,现在她的生活中谁可以推她一把,因为她需要寻找一个新的住处。她很快告诉我们是她的朋友——琳达,琳达是一个有许多点子的人,擅长头脑风

    暴,而且她肯定能够帮助乔安妮找到许多可供选择的住处。在这次治疗会谈中,由

    于乔安妮之前混乱的情绪所带来的这种停滞不前的问题被解决了,她很快开始找房

    子,并且进入一个祷告小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协助她把失落感和恐惧感区分开,同时利用来访个人及关

    系的力量,将她的注意力从自己失去了什么转移到自己还拥有什么,未来还可以拥

    有什么。我识别出她的感受来自失落,以及未来她需要在没有父亲的陪伴下自己做

    决定。尽管失去父亲的悲伤是不可逃避的,但是无意义感和恐惧感是可以处理的,至少是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结语

    为了区分抑郁和哀伤,Prigerson及其同事(2009)将想念已故者作为哀伤的

    核心特点。而当我们帮来访者绘制哀伤地形图的时候,我们也邀请他们将想念视为

    他们自己的情绪经验,这是一种与其他丧亲经验不同的情绪,可以说明想念已故者

    是在丧失依恋对象之后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其他导致人们痛苦的不同原因需要有不

    同的应对方式。通过引导来访者明白什么是他们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他们无法改变

    的,可以产生一个非常微妙但却十分重要的转变,就是让来访者能够平衡绝望和希

    望、无助感和力量感。比如,当乔安妮意识到她可以做一些事情使自己感觉更好

    时,她就获得了行动的动力。

    第7章 体验哀伤之痛

    霍华德·温克勒(Howard R.Winokuer)

    适用人群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那些因失去所爱或者因非死亡事件而丧失的人去修通哀伤。

    它特别适用于丧失的早期阶段,在哀痛非常强烈的时候,而在后期就不太合适了。

    只有当人们真正面对痛苦时,才能获得力量去重整自己的生活。

    描述

    通常情况下,人们能够在生命中一些困难的时刻有效地应对,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个体经历了很大范围的丧失,或者经历了许多丧失的生活事

    件,他可能就会无力应对。这些丧失事件包括:至亲至爱的离世、离婚或者非常麻

    烦的关系、失业、创伤性生活事件、流产、不孕不育、慢性疾病、脑外伤、性取向

    的变化等(Harris,2011)。丧失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几乎没有人可以幸免,理

    解这一点很重要。当你来到这个世界,当你的脐带被剪断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失

    去了母亲子宫内那个温暖和安全的环境。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丧

    失:我们爱的人离世,然后是我们自己的离世。尽管应对这些事情并不一定非常困

    难,但也还是会有一些丧失会动摇我们的信念系统,甚至在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

    时,我们会感到生活失去了控制,很多社会功能都受到了损害。

    当人们经历严重的哀伤反应时,会出现与丧失相关的一系列感受(Worden,2009;WordenWinokuer,2011)。这些感受常常让一个人失去控制感,并且在很

    多层面受到影响,包括情绪、认知、身体以及灵性。这使得许多人问,“这些感受

    正常吗?我会不会要疯了?”正常化这些哀伤反应,并且表达这些感受在Worden的

    哀伤任务模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这个框架,咨询师可以评估来访者是

    否处在四个任务中的某一个上:①接受失落的事实;②体验丧亲带来的哀伤;③适

    应逝者已经离开了的世界;④开始新生活的同时找到和逝者保持持久联结的方式。

    当一个人压抑自己的情绪时,这些情绪就会变成身体上的症状表现出来。在很多时

    候,我发现来访者在第二个任务上会有困难,不管是感受痛苦还是表达痛苦都有困

    难。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技术就是治疗性的书写。写的形式非常多样:不限制形式的

    写信、写日志、讲故事都可以。

    治疗和书写技术的结合能够很好地调动来访者的自愈能力。书写作为治疗过程

    中的一种辅助技术,或者书写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治疗过程。因为它可以帮助来访

    者宣泄、加工、反思甚至去整合他的经验。(Adams,1999,P.2)

    我非常建议将宣泄性的、情感表达性的书写作为家庭作业,这样可以让来访者

    有机会在一个非常私密的、没有他人在场和干扰的环境下触碰自己的感受,正常地

    去表达他们的感受。然后,我们让来访者把他们的作业带到下一次的会谈中来,并

    且在会谈中大声地读出来。这个练习好处很多,包括:

    ·帮助丧亲者接纳丧失的事实。

    ·帮助丧亲者识别和表达与丧失相关的各种情绪和感受,如愤怒、内疚、焦虑、无助和悲伤。

    ·给丧亲者提供一个表达哀痛的安全空间。

    ·帮助丧亲者把情绪从已故者身上撤出来。

    ·给哀悼腾出时间,提供支持。

    案例

    R先生是一位70岁的商人。他来咨询是因为他的妻子去世了,那时她才40多岁。

    R先生无法从这个死亡事件中解脱出来。因为他认为,作为一名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理

    人,自己应该能在妻子患了乳腺癌之后更好地监控病情的发展,更好地照料妻子。R

    先生是一个非常隐忍的人,以至于他很少运用情感,更别说是表达情感了。在他的

    妻子离世之后,他出现了抑郁的症状。他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这些感觉。他根本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他的感受,这些痛苦的感觉就好像被封锁起来

    一样。很显然,承认丧亲的事实对他来说并不困难,然而,他没有任何方法去表

    达。基于这种情况,我鼓励他给他的妻子写一封信,让他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妻子,他对妻子临终的感受和他的无力感,还有在妻子走之后,他在做什么。就现实来

    说,这是一个让R先生和妻子重新建立联结的方式,这正是他拼命想要去做的事情。

    会谈的时候,他带来一个四页纸的、非常真诚的信件。这封信给了他一次机会,这

    是在妻子离世之后,他第一次跟妻子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想法和感受。R先生很困惑,当自己大声读这封信的时候,他居然大哭起来。这说明这是一种帮助R先生表达情感

    非常有效的技术。然而,他仍然有着许多的内疚,因为妻子临终的时候他没有在她

    身边。接着,我又让他写了第二封信。这封信是以他妻子的口吻和角色回复他。他

    在后来的会谈中读了这封信,这封信有三页纸,他又一次热泪盈眶。在这封信中,妻子原谅了他,并且感谢他跟自己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反

    复进行这样的练习,R先生已经来回写了六封信了。三封是写给妻子的,三封是以妻

    子身份回复的。这是一种宣泄和释放,R先生允许自己感受痛苦。现在他能够将妻子

    安放在内心,继续生活。从那以后,他开始为一个地方的非政府组织做经理人。他

    的体重也有一些增加,抑郁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他又一次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这是

    一个例子,我们帮助来访者修通各种哀悼任务,尽管这个过程很痛苦,但却能够最

    终获得充实的、有意义的生活。结语

    在至爱离世后,表达感受是具有疗愈作用的一个过程,而书写技术又是非常有

    效的一个工具。这种技术在许多来访者身上都证明是有效的。一个女士在她的孩子

    自杀后给他写信,同时再以孩子的口吻回复。尽管这种方法不能减轻她的痛苦,让

    她的孩子回来,但这个练习让她有机会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我很高

    兴告诉大家,在我提及的每个案例中,来访者都很好地修通了自己的哀痛,并且重

    新投入新的生活。

    第8章 适用于丧亲者的精神科药物

    劳拉·霍尔科姆(Laura E.Holcomb)

    适用人群

    精神科药物对于一些有中等程度抑郁、焦虑或者失眠的哀悼者是有一定帮助

    的。药物能够帮助一些人更好地容忍和完成特定强度的复杂性哀伤的心理治疗。然

    而,心理治疗才是治疗哀伤及相关心理障碍的首选,药物治疗不是。有些来访者仅

    仅依靠心理治疗无法充分处理症状,而精神科药物可以作为对他们进行治疗的一个

    辅助,但是使用时要非常小心。

    描述

    治疗师对给哀悼者使用精神科药物非常有顾虑,也许是因为害怕药物会干扰哀

    伤的正常历程。然而,有许多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不会干扰正常的哀悼过程

    (Hensley,2006;Simon et al.,2008)。

    大约40%的哀悼者在丧失后一个月符合重性抑郁症的标准,而大约15%的人在丧

    亲一年后还符合重度抑郁症的标准(Hensley,2006)。对于那些中到重度抑郁和

    焦虑的病人而言,药物结合特定形式的心理治疗效果最好,比如复杂性哀伤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是由Shear和她的同事开发的。这种方法包括一些改编后的暴露方法,用来挑战来访者去耐受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Simon et al.,2008)。

    几乎没有哪些研究是专门针对哀悼者使用精神科药物的。现有的这些研究也是

    使用非常小的样本,而且也没有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因为随机对照实验才是这种类型研究的金标准。我们要记住这些局限性,但还是有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精神科药物

    对哀悼者是有益的(Simon et al.,2008)。

    ·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SSRI):这类精神科药物对抑郁和焦虑都有疗效。它们

    对与哀伤相关的抑郁症都是有效果的,比如艾司西酞普兰(来士普)、帕罗西汀

    (赛乐特)。其他的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比如舍曲林(左洛复)、西酞普兰(喜

    普妙)、氟西汀(百忧解),理论上也应该是有效的。SSRIs很少会因为药物过量而

    致命,但是一般来说,要服用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有效。它们会存在一些性

    方面的副作用,比如性欲低下、很难达到性高潮等。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苯丙酮(安非他酮)能治疗抑

    郁症。这些药物对于有嗜睡症状的人来说有帮助,但是可能会增加焦虑的程度。苯

    丙酮一般来说不会导致性方面的副作用。一般几周就能起效。

    ·三环类抗抑郁药:据研究发现,去甲阿米替林(去甲替林)能够减少与丧亲相

    关的抑郁症状(Hensley,2006)。其他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比如丙咪嗪、去甲丙

    咪嗪(地西帕明)理论上说也应该有效果。三环类抗抑郁药常常用于治疗慢性疼

    痛,但使用的剂量都较小。阿米替林也能够治疗失眠,有镇定的效果。治疗抑郁和

    焦虑,则要使用更大的剂量。三环类抗抑郁症药物具有副作用,主要是因药物的抗

    胆碱作用所致,常见如,口干、便秘、昏睡、头晕等问题,尤其在老年人当中更加

    明显。对于那些有自杀风险的人来说,三环类抗抑郁药应该避免使用,或者使用的

    时候应该非常非常小心,因为过量使用会中毒。

    下面还有一些其他的精神科药物,没有针对性的研究,但也可能是有帮助的。

    ·再摄取抑制剂(SNRI):文法拉辛(怡诺思)和度洛西汀(欣百达)能够治疗

    抑郁和焦虑。它们对于慢性的疼痛也是有效果的,只需要几周就见效。

    ·米氮平:这种药物也是用来治疗抑郁和焦虑的。较小的剂量更加具有镇定作

    用,也可以治疗失眠。对于那些有着恶心、食欲不振,同时有体重降低症状的患者

    来说,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对于害怕增加体重的人来说最好避免使用。它需要两

    三周见效。没有性功能方面的副作用,对老年人效果很好。

    ·苯二氮平类药物:氯硝西泮(克诺平)、劳拉西泮(安定)、阿普唑仑(赞安诺)以及其他一些苯二氮平类药物经常用于治疗短期的失眠及丧亲引起的焦虑症,但是有一定的身心依赖风险,中止服药可能会出现焦虑增加的情况,有潜在滥用的

    危险。副作用是会出现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损伤、头晕等现象,对于老年人而言,白

    天的镇静效果更好,因为年龄变化导致药物新陈代谢的改变,而且有摔倒的危险。

    Simon、Shear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苯二氮平药物对于那些参加人际关系治疗的丧

    亲者是有帮助的。然而,还需要进一步做随机对照实验。

    ·曲唑酮:这是一种抗抑郁药物,常常使用低剂量治疗失眠症。这种药物在治疗

    失眠方面比其他的一些选择效果更好,比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催眠镇静剂、苯二氮

    平类药物。因为它不会引起依赖性,也不会使老年人摔倒。

    ·催眠镇静药:这类药物,比如唑吡坦(安必恩)、右旋佐匹克隆(舒乐安定,又称艾司唑仑)。

    ·扎来普隆:也可以用于治疗短期的失眠问题。最普遍的副作用就是头疼,头

    晕、白天嗜睡、恶心、记忆丧失也可能发生。

    案例

    Bee Reaves女士73岁了,她50岁的丈夫在6个月前去世了。Bee Reaves没有孩

    子,但是她有许多好朋友。在她的丈夫被诊断出结肠癌以前,她常和朋友们在当地

    的教堂唱诗班里唱歌。Bee Reaves在丈夫患病期间竭尽全力地照顾丈夫。丈夫去世

    后,她非常内疚,因为她居然体会到了一种不需要照料他的轻松感。她开始回避社

    会活动,因为她认为当她享受社交快乐的时候就意味着对丈夫的背叛和遗忘。自从

    丈夫去世后,她很少感到饥饿,体重减轻了20磅。她入睡困难,开始担心自己的财

    务状况;她自己照看房子,总是想着丈夫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了。她常常早晨4点就醒

    了,然后再也无法入睡。虽然她去看了门诊,但她还是整天哭,觉得生无可恋,了

    无生趣,并开始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想和丈夫永远在一起。她的医生建议她看心

    理医生,也给她开了一些低剂量的米氮平。她的睡眠和食欲有了一些改善。在头三

    周的时候,她一周看两次治疗师,主要是帮助她管理自杀意念。治疗师开始针对财

    务问题、房子的问题等与她进行讨论,讨论问题解决,也开始讨论如何没有内疚地

    进行社交活动。在服用米氮平两三周,并同时进行心理治疗之后,Bee Reaves女士

    发现自己哭得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感觉生活有希望了,而且也不想自杀了。在她不

    再出现抑郁症状,继续正常生活6个月后,医生建议她停止使用米氮平。结语

    丧亲者常常最先寻求初级诊疗机构的帮助。这些医务人员或者他们的亲友可能

    会被这些正常哀伤反应的强度吓到,因为他们会出现不可控制的哭泣、失眠、焦虑

    甚至幻觉。这些症状的出现给初级诊疗机构的医生鉴别哀伤与抑郁症制造了难度,而且很多时候两者是共病的。理想的情况下,应该转诊到哀伤和丧失方面的咨询专

    家那里进行进一步评估,然后再考虑是否采用精神科药物治疗。可实际上往往不会

    发生这样的情况,由于社会上存在对心理治疗的病耻感,以及初级诊疗机构人员缺

    乏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等问题,导致了在对丧亲人群进行辅导时,过度使用精神科

    药物,及对心理治疗的运用不足。然而,如果专业人员能够非常审慎而又明智地使

    用精神科药物的话,对于丧亲者还是有帮助的。

    第9章 正念训练

    芭芭拉·汤普森(Barbara E.Thompson)

    适用人群

    这种技术对于经历了创伤性或者复杂性哀伤的来访者是有益的。然而,对于刚

    刚经历创伤性哀伤的人而言,注重建立他们的安全感,恢复他们常规的生活更加重

    要。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其他调节情绪的方法更加适合。

    描述

    正念训练是指导人们以一种不评判、开放、好奇的态度,将自己的注意力聚焦

    到当下的体验中,包括当下的想法、情绪状态以及身体感受(Kabat-Zinn,2005)。正念练习也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缺失的感觉上,比如空虚的感觉,不去试

    图填补、逃避或者改变它(Epstein,1998)。接纳,是与正念意思相近的概念,是指愿意去面对和体会那些不快乐的、不想要的情绪,而不会回避、控制或者逃

    避。经验性的回避将会维持痛苦的感受,而且也会阻碍人们充分地去活在当下,更

    无法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还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就是去中心化(Baer,WalshLykins,2009),它指的是和自己的“症状”保持一定的距离,亦可称为

    把“我”和“我的症状”区隔开来,当我们和症状保持一定的距离时,则可以从一

    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去看问题,并能够去观察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某种想法。当能够意识到想法仅仅是想法,而不是“自己”或者“现实”的时候,也就能从自己所创造

    出来的被扭曲的现实中走出来,进而更清晰地洞察自己的生活,并有更多的掌控

    感。比如,从说“我很抑郁”变成说“我观察到我有一种感受,很沉重、悲伤,脑

    子里充满了许多苛责的评判”。正念让人有能力观察头脑中的一切变化和自己瞬时

    的经验,而不会分心或者被带离,即便哀伤非常强烈时,也可以做到。观察一切微

    妙的感受和体验的变化同样非常重要,因为这会让我们了解到,哀伤是一个非常活

    跃、流动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被动的、持久的状态。这样做是非常有成效的,比如,感受什么叫“卡住”的感觉、什么是空虚的感受。你会发现从憋闷、卡住的

    感觉到空虚的感觉之间的流动。同样,复杂性哀伤也伴随着剧烈的孤独感和被抛弃

    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皮肤和环境之间的连接上,比如你可以注意一下,衣服

    在皮肤上的感觉、空气与皮肤接触时的感受,这些觉察可以给你一个开放的经验,哪怕是瞬间的感受,你觉得自己是那样充分地活着,并且与周围的环境有联系。

    治疗哀伤和失落感所采用的正念训练既不是一种放松技术,也不是一种为了获

    得某种特定的状态、特殊想法而改善心境的训练,而是一个方法,让你通过练习能

    够不去逃避哀伤,接纳和面对哀伤。正念也可以帮助你重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建立

    联结,不断延展自己的注意力,开始注意到食物的味道、丛林中清脆的鸟叫、蓝天

    之美、清凉的微风、走路时双脚的感受、花儿的芬芳(Kabat-Zinn,2005)。在哀

    伤平复的过程中,既注意到不快乐也留意到快乐,可以帮助人们在令人迷惘和崩溃

    的丧失之后,重新找到方向,找回真实感。同时,正念也可以帮助人们创造一个空

    间,让他们能放松身心、开放各种各样的想法给自己,也是一个与自己或者其他人

    在一起的机会。

    案例

    当戴安娜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她的父亲自杀了,她的母亲也抑郁了。她把所

    有的精力都投入学业中,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研究生毕业,接着嫁给了她的研究生

    同学。她从事一些兼职的工作,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抚养孩子、支持丈夫的事业

    上。而当她们结婚15年后,她的丈夫提出了离婚,并告诉她,他已经爱上了另一个

    女人。戴安娜的生活彻底崩溃了,这件事情再加上小时候父亲自杀的事情交织在一

    起,制造了不小的余波。在治疗中,她提到自己被一个巨大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

    的旋涡所控制着,她每天都在非常努力地让自己被看见、被听见、被欣赏。她觉

    得,如果她真的足够好,她的父亲也不可能离开她。她觉得她对婚姻关系的结束是有责任的,她总是反思过去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就是想象将来自己将会孤身

    一人,一想到此,她就会感到非常恐惧。她说自己的身体已经跟头脑分离了,感觉

    如同行尸走肉。

    首先,我们介绍给戴安娜的正念方法是身体扫描。总体上简单地介绍了一下

    后,我邀请戴安娜以一个舒服且上身直立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将自己的注意力

    放在身体的感觉上。开始的几分钟,我只是邀请戴安娜关注自己坐在房间里的感

    觉、脚放在地毯上的感觉,感受椅子对自己的支撑,以及所有周围环境中的声音。

    然后,我邀请戴安娜把注意力放在她的呼吸上,不要试图去改变呼吸本来的节奏,而只是去关注它。如果她分心了,或者发现自己正在想过去或者将来的事情,她只

    需要注意一下自己的分心,然后重新将自己的注意力温和地放回到当下对呼吸的关

    注上。通过短暂地对呼吸的觉察训练平静身心之后,我指导戴安娜进行身体扫描,然后在没有指导语的情况下让她自己引导自己,从自己的脚趾一直扫描到头部。她

    报告说感到自己的头脑好像被钳子夹住了,她好像和自己的身体失联了。随着训练

    的增加,戴安娜能够说出更多的身体感受,以及潜在的情绪,这些练习能够帮助戴

    安娜充分地整合丧失相关的经验,给她提供了很多新的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方式,不需要与自己的感受隔离,不论好的感受、中性的感受,还是糟糕的感受。

    练习了一段时间的身体扫描和呼吸冥想之后,戴安娜也开始去尝试一些其他的

    正念练习,比如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觉察周围的环境,当她发现自己又在反思一

    些事情,或者分心的时候就练习正念行走。她重新开始了她的艺术工作,带着在正

    念中学习到的体会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带着分析的头脑,设定一个固定的成功目

    标去从事艺术创作。正念的方式让她重新找回了艺术创作的乐趣。此外,这些作品

    也变成了她在治疗和生活中经验的隐喻性表达。目前,戴安娜正在进行一个系列的

    创作,取名为“走出碎石堆”。她用一些天然有色的碎鹅卵石构建了一个三维空

    间,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个作品本来就在她心中,是她与生俱来的,因而这个作品

    是自然浮现出来的。很不同寻常的是,戴安娜开始邀请不同的朋友来到她的工作室

    看她的艺术作品,在过去她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她害怕别人批评她。就像她

    的艺术作品一样,戴安娜允许她自己被人看见,她愿意从过去的碎石堆里走出来,对这些破碎的石头进行工作,让它们重新拼凑在一起,被自己和他人欣赏。

    结语正念练习是处理复杂性哀伤的心理治疗的一个有力补充。正念最大的价值就在

    于它能够重新建立起身心的联结,能够使每天的生活都富有生趣。这种方法本身非

    常温和,能够帮助人们友善地对待痛苦和不受欢迎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正念训

    练和练习有这样一个假设: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丰富的内在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帮

    助人们不断学习、成长、实现个人的转化和超越。许多正念训练都是以团体的形式

    进行的,它也可以整合到传统的心理治疗框架中去。对于治疗师是否应该进行个人

    的训练和体验,这一点是存在争议的。我相信治疗师有直接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治疗师才能够指导其他人避免一些训练中的误区。

    Epstein(1998)说,正念冥想就像心理治疗一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和自己

    及和他人在一起的方式。总之,我们没有时间浪费了,此时、此刻、当下是我们唯

    一拥有的。

    第10章 多次丧失及“影响圈”技术

    简·席米顿(Jane A.Simington)

    适用人群

    这种技术对于那些经历了多次且复杂的丧亲者是最有帮助的。而对于那些刚刚

    经历丧失的人是不适合的,以及对于那些有解离症状的人来说要非常小心地运用,除非治疗师特别擅长处理解离症状。

    描述

    丧失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丧失的

    时间、灾难的程度。许多人经历了多次丧失,而每一次的丧失事件都会带来许许多

    多相关联的后续的丧失。在团体治疗当中,尤其在工作坊的设置下,我发现“影响

    圈”技术对于那些经历多次丧失、并且每次丧失都是多重的丧亲者来说,是一种非

    常有价值的体验性活动。多次且多重的丧失充斥着整个人的意识和感觉,使得哀悼

    者无法将这些丧失区分开来,单独地去看待这些丧失,这样就阻碍了哀悼者去寻求

    疗愈的可能性,维持了哀痛反应。而这个“影响圈”的练习就是让参与者尝试识别

    丧亲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破坏性的方面和承认这个丧失,也要看到转化性的方面,识别丧失之后所产生的积极成长的方面。我会和来访者讨论每一次的丧失,以及每次丧失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丧失事

    件带来的影响,即后续的丧失,我通过在白板上画一个巨大的金色圆环来介绍这

    种“影响圈”技术。我们鼓励参与者把自己想象成一道不可思议的金光,在丧失之

    前他已经存在了。我们鼓励其中一个参与者诉说自己的一次重大丧失,然后在圆圈

    中用线画出一个楔形的区域表明丧失对他的影响,并标上颜色。然后,第二个参与

    者、第三个参与者、第四个参与者也都是这样去描述一个重大丧失,并在圆圈里画

    出影响范围。

    通过这种方式来看重大丧失的影响,鼓励参与者观察,每一个新的丧失里还蕴

    含着过去未解决的丧失的影响。我们把那些未解决的丧失比作身体上的伤口,由于

    原来有一个旧的伤口,如果又遇到新的伤害,这块皮肤就会变得很脆弱。即便这块

    旧伤口已经愈合了,也不再那么脆弱了,但是严重的创伤还是会撕掉伤疤,让这块

    伤口再次血流不止。

    在一张9英寸×12英寸的金色的纸上,参与者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影响圈”画出

    每次丧失,以及每次丧失所带来的影响。我们鼓励参与者讲述这个过程以及他们的

    情绪反应。

    这个练习第二部分的目的是要识别出发生了哪些成长,参与者可以选择不同的

    贴纸表明哪些是他们的疗愈部分,并把这些贴纸放在合适的楔形区域上。他们要说

    明选择这些贴纸的原因,并且说出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当参与者讲述这个练习过程时,他们会描述每一次的丧失,这些丧失的影响,以及在这次练习中学习到了什么,有哪些成长。他们也会说明做这个练习时的情绪

    感受,以及这个练习带给他们的结果。

    案例

    玛格丽特,67岁。她的丈夫杰拉尔德患胰腺癌去世了。两年之后,她来做哀伤

    咨询,她说她总是感到有一种失败感。她非常羞愧,总是无法从哀伤中平复,陷在

    里面走不出来。她的妹夫在杰拉尔德去世前两周也去世了,姐妹俩都一样从哀伤中

    走不出来。

    我邀请玛格丽特参加哀伤疗愈工作坊,在此期间请她做了影响圈练习。玛格丽特花了很长的时间沉思,写日志,然后非常小心地在圈里画出每一个楔形图。当我

    们一起看她的影响圈时,玛格丽特告诉我们:第一个楔形区域画的是她因为肺炎去

    世的3岁的女儿。这个故事发生在40年前,是一个未解决的哀伤。第二个楔形区域画

    的是抵押出去的农场,这是夫妻俩共同经营的。玛格丽特说之所以农场没有了,是

    因为女儿走了之后,丈夫酗酒。她把这个区域叫做“酒精”。这里还细分了很多小

    区域,她失去了梦想,但还有对丈夫的爱、尊重和崇拜。第三个区域是她的一个好

    朋友去世了,这个部分也有许多细分的区域。玛格丽特哭着说,这个好朋友是她最

    信任的人、唯一的陪伴者,那时候她的丈夫酗酒、悲伤,完全对自己不管不顾,是

    这个朋友陪伴她走过这段最艰难的岁月。第四个区域已经成年却因肝硬化去世的儿

    子。儿子走了3年之后,丈夫又离开了人世,代表儿子离世的这个区域也被细分成了

    许多小区域。玛格丽特说她亲身经历了这么多的丧失,她唯一的儿子也因为酗酒而

    离世。最后一个区域是她丈夫的离世。当我邀请她说说这个部分的时候,她

    说:“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我发现我现在不是在哀悼他,其实在很多年以前,我

    已经在哀悼他了。我知道他的死再一次把我所有的旧伤口都打开了。他的死让我彻

    底停滞下来了。他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来看所有发生的事情,找到一条拯救自己的

    路,让我自己有希望继续前进。”

    我邀请玛格丽特回顾这个影响圈,然后告诉我这些贴纸,她跟我说起了每个区

    域她的成长,她说尽管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她还是很开心,而且惊叹自己在

    这个过程中有这么大的进步。

    结语

    正如玛格丽特一样,大多数做影响圈练习的人发现,当他们承认了自己所经历

    的丧失时,他们就了解了为什么他们无法继续前行。许多人的反应像玛格丽特一

    样,“我之所以这么哀伤并不奇怪,我有这么多丧失需要去疗愈。我从来没有意识

    到这些事情对我的人生有这么多负面影响”。当我邀请玛格丽特把她的哀伤说出

    来,写在纸上,问她有怎样的感受时,她也给了我一个我常常会听到的评论。整个

    过程让她对自己更加温和,当把所有的哀伤都写在纸上的时候,就可以非常直观地

    看到这些丧失。“我现在知道我应该试图疗愈什么了。”当我们邀请她说这个练习

    最大的收获时,她强调,“它让我为自己的哀悼而庆贺。”

    玛格丽特的妹妹罗丝也参加了一个相同的工作坊,希望对她有帮助。当玛格丽特描述她的影响圈时,罗丝非常认真地倾听着。她反馈说,她低估了姐姐的力量,但是她仍然需要支持。罗丝说这个练习帮助她从愤怒和挫败感中走出来,去培养同

    理心,因此使用这种技术也许有一些我们不能预知的、意想不到的益处。

    第11章 重构噩梦

    考特尼·阿姆斯特朗(Courtney Armstrong)

    适用人群

    这种技术对于那些反复做噩梦的成年人、青少年和孩子是有益的。噩梦困扰着

    人们,它可能代表着与已故者之间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议题,也可能是关于已故者

    死亡方式的梦。这种技术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想象的来访者可能不太适用。许多来访

    者和已故者有一些没有解决的内在冲突,这些冲突可能在梦里重现,比如有的来访

    者不能够放下愤怒或者内疚,所以这个练习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有困难的,除非他们

    的情绪冲突解决了。但是也有一个可能,对梦境的重构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情感冲

    突。

    描述

    最初,我会让我的来访者消除疑虑,我告诉他们:丧亲后做噩梦是非常正常

    的,尤其是那些与已故者有一些未解决的议题或者已故者去世非常突然,抑或去世

    原因非常暴力,可能会做很多噩梦。来访者听到这个之后,通常就会放松安心很

    多,也能够将他们的经验正常化。

    接着,我向我的来访者解释,梦境是他们试图让一些令人困扰的事情有意义、被理解。他们是可以让噩梦停止的,他们能够帮助自己重新回到平静。解决的方案

    就是重新书写梦境的脚本,把梦境改变成任何他们希望的方式。

    说明解决方案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来访者先想象一个跟噩梦无关的场景,因为这

    样的场景不会让来访者太焦虑,并且会增加这个场景的神秘感。比如,我让来访者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在被一个虚构的怪物追捕。然后,我告诉来访者转过脸来面

    对怪物,并且邀请怪物靠近自己。很多次来访者都非常奇怪地发现,每当她停下来

    看着怪物的时候,这个怪物就会马上消失或者逃开。我提醒来访者:你是自己梦境的导演,你在梦的世界里是有超能力的。你想怎么改变梦的场景就怎么改变。有了

    我这个建议,来访者就会想象自己飞走了或者用其他方式让怪物消失。

    在来访者慢慢适应了这个想象,变得舒服一些之后,我开始鼓励他们重演那个

    困扰他们的噩梦。我们首先讨论这个噩梦,并且探索一些来访者期望的其他可能

    性。通常来自来访者的想法比治疗师的建议更好一些,因为来访者的想法总是和梦

    里表达的问题有隐喻性的关联。

    案例

    琳达的儿子罗根常年患有双相障碍,最终以自杀收场。琳达把儿子的尸体火

    化,但是她非常内疚,因为她不知道儿子是否愿意。儿子离世之后不久,琳达就开

    始反复做噩梦,她梦见儿子被绳子绑在床上,他不断地向她伸手,但是最终还是被

    推进火葬炉子里面。琳达意识到这个梦是在象征她没有能够拯救儿子摆脱情绪痛苦

    的内疚,也是把儿子火葬的内疚。她有着非常虔诚的信仰,她的梦境也诠释了她担

    心儿子现在正在地狱受苦的恐惧。

    我建议琳达在会谈中把这个噩梦在脑子中重现几次,我强调脑子既然能够创造

    出梦境,自然也有解决之道。我鼓励她给梦境想象一个新的结局,因为想象也常常

    会整合来自潜意识的智慧。

    琳达重新想象了梦境的结尾,罗根从床上跳了下来,站在她的面前。他抱着琳

    达说,“请你放心,我很好。”他亲吻了母亲,并且说,“妈妈,再见,我爱

    你。”从这次的经验,琳达意识到她只是希望有机会跟儿子说再见,她能够确定他

    们彼此还是相爱的。当我们这样来重现这个梦的时候,琳达感到她的儿子很好,上

    帝会理解罗根过去是多么痛苦,上帝只是同情他,而不是惩罚。琳达每天晚上睡觉

    之前,都会这样多次地想象自己的梦境。让琳达很开心的是,她的梦境正如她所想

    象的一样真的改变了,噩梦也不再来了。

    结语

    尽管人们常常被他们的梦境所吸引,急切地想要分析梦境的内容及象征意义,然而讨论噩梦却会诱发焦虑。在来访者去反思这些梦境的细节之前,重新想象噩梦

    的结局,可以让这个过程没有那么可怕,也能够让这些梦中的象征和隐喻变得更加清楚。

    这些技术对于那些能够闭上眼睛生动想象和那些能体验改变后梦境的相关感受

    的来访者是最有效的。仅仅改变梦的结局是不够的。内米耶尔(2009,P.69)说,真正有力的干预不一定需要下重手,而是需要引导来访者有新的觉察、获得对某个

    事件强烈的情绪体验,而不仅仅只是认知上的讨论。

    尽管大多数来访者对于新结果的设计都是有关联的、有洞见的,但是偶尔也有

    来访者设计的结果不能够平静解决问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就要向来访者解

    释为什么这个结果没有好处,并且讨论怎么样才能够改善这种情况。

    例如,一个来访者的噩梦是已故的妈妈拿着一把刀追捕她,她最后的决定是在

    梦中用枪来射击自己的母亲,阻止她的追捕。然而,我知道这个来访者的妈妈就是

    用枪自杀的。尽管来访者和我都了解射击妈妈象征着她的愤怒,因为妈妈自杀了,她不能向妈妈表达这个愤怒,她说这个隐喻性的表达让她的悲伤和内疚都增加了。

    因此,我建议来访者平静地站着,因为这样正在做梦的身体不会被伤害,可以让她

    梦中的妈妈拿着刀走近自己。当她这样重新想象梦境的时候,她非常震惊,因为梦

    中的妈妈看起来非常迷惑,她放下了刀,抱着来访者。她不仅用这种方式改变了噩

    梦,而且这个过程也帮助她放下了内疚和愤怒,重新找回了对妈妈的爱。

    第12章 形象化预期性哀伤

    罗伯特·摩根(Robert F.Morgan)

    适用人群

    来访者在压抑了预期性哀伤(anticipatory grief)时,会产生明显的焦虑

    感,这种技术很适合这样的来访者,但是它对于有精神病性障碍的个体不适用。

    描述

    形象化技术适合于在一个安全设置下进行,尤其对于一些有这方面背景的人,如艺术家、作家,这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采用这种技术可以让来访者和令他们

    不安的症状之间拉开一个安全距离。在催眠语言的暗示下,能够创造一个轻度恍惚

    的状态(Morgan,2004)。首先,要告诉来访者什么是预期性的哀伤。预期性哀伤是来访者假定在自己身上将会发生一个灾难性或者与死亡相关的结果。

    案例

    詹姆斯涂着黑色的指甲油,留着长长的头发。他30岁了,他非常平静地讨论他

    的艺术作品,以及他在洛杉矶的新生活。詹姆斯在几个月之前离开了纽约,他自己

    也说不清是为什么。他来我的诊所是因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最近他总是时不时地

    不可控制地震颤。

    詹姆斯非常高,经常运动,很自信,可是他现在完全被这些震颤给困住了。他

    希望我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这个问题给他消除掉。我邀请他做一些深

    呼吸,然后让他将使他焦虑的东西形象化,变得可见。他试着做了一下,然后马上

    就出现了类似于癫痫的震颤。我调整了一下关注点,让他想象他最棒的艺术品。他

    的震颤停止了。

    我决定先建立信任关系,让他感到放松。在这个会谈中,我们暂时不再去处理

    焦虑的原因。他完全放松了,咨询关系变得很和谐,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城镇里长

    大的,他找到我是因为曾经读了我写的一部小小说(Morgan,1964)。他同意下周

    的同一时间继续来咨询。

    想象和放松的练习在几次会谈中多次被使用。逐渐地,他慢慢意识到并且承认

    他之所以离开家到城市的另一边,是因为他想逃离一些创伤性的致命哀伤。每次会

    谈我们都会多给他一些时间做这些练习去缓解他震颤的问题。当他最终感到非常放

    松的时候,我才开始使用这种技术:想象一张隐藏在他焦虑下面的医学文件,上面

    写的是绝症。

    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我们真正的工作。他能够非常清楚地说出诊断和他对

    此的逃避。现在他不再震颤,因为他了解自己真正恐惧之所在。他对自己的死亡产

    生了预期性哀伤。在我的支持下,他同意马上进行一个全面的医学检查。他非常尴

    尬地拿着他的诊断书来见我,完全就不是什么癌症,他非常健康。

    假如他没有面对自己灾难性的恐惧,他很有可能会一直在这样的焦虑下生活。

    我请他将自己的哀伤看成是一幅艺术品,或者一张照片,通过这样的方式,他面对

    了自己哀伤的起源,温和地远距离去想象,这样恐惧就得到了缓和,我们才可能在治疗当中去处理这些问题(Morgan,2008)。

    结语

    当预期性的哀伤排山倒海地袭来之时,它们很有可能会被压抑下去。一看到这

    个,很多从业者就会了解,这就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所讲的压抑。这些个案,尤其是一些艺术家或者好的形象表达者,可以很好地使用这种技术,尤其是在催眠

    的状态下实施最好。在有了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的前提下,形象化创造了一种轻度

    的恍惚状态,这样做常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或者解决预期性的哀伤。

    第13章 直觉的幽默感

    罗伯特·摩根(Robert F.Morgan)

    适用人群

    在应用心理学国际大会上的体验(Morgan,2008)让我开始关注幽默感,它常

    常在本土居民中被当作一个信任的测试,比如新西兰的毛利人、马来西亚的塞诺

    人、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还有美国土著部落、加拿大人、墨西哥人。对于他们,或者其他任何文化的来访者,不管是治疗真实哀伤还是伪装的哀伤,建立良好的初

    始治疗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时机不对,治疗师使用幽默会维持来访者

    的防御,或者当与来访者的情绪基调不吻合时,治疗师就不太适合使用幽默这种技

    术了。

    描述

    当我们在心理治疗中要使用一种非常规的干预方法时,有三个试金石式的问题

    必须先问问自己:第一,这个方法合法吗?第二,这个方法符合伦理吗?第三,这

    个方法是来访者感兴趣的吗?从希波克拉底开始,我们就知道,最最重要的就是对

    患者无害。如果出现了医源性的伤害,那么就是对这个标准的违反(Morgan,2004)。但是,如果没有这些障碍,有时候应该勇敢向前。直觉性的幽默或者讽刺

    肯定就是属于这个类别的,但是它对治疗有效;尤其是对于看起来不可遏制的哀伤

    是非常有效的。这是我最喜欢采用的技术之一(Morgan,1982)。另外,也许来访

    者会将伪装的哀伤作为安全感的一个测试,或者作为掩盖治疗中要被评估的真实哀伤的面纱。

    案例

    加利福尼亚北部山区的居民主要是迈杜印第安人,这里最多只能找到一两个心

    理学家。这里还有些散居的欧洲移民。离这里最近的城镇有里诺、内华达,到那儿

    大概也需要2个小时的车程。

    几年前,我和妻子搬到了迈杜地区的核心区域,加利福尼亚的格林威尔。因为

    妻子在这个城镇的小图书馆成了唯一的图书管理员,这是一个不能用物质去衡量的

    工作,所以我们就都搬到这个小地方,我也完全失业了。我了解到这里没有心理学

    家,于是我到了当地部落的一个健康中心,它满足了所有居民的需求。这个地区虽

    然遥远,但是非常美丽。

    他们需要一个心理医生吗?是的,他们绝对需要。他们承诺我每个小时有很高

    收入。我很快就得出了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业,而且我可以交房租了。于是

    我很快答应了,他们就在接待室旁边给了我一个空的办公室。

    可是几天过去了,没有来访者,没有工作时间,没有固定薪金,没有房租。我

    问那个主任是否愿意在当地的报纸上张贴一个广告,让潜在的病患知道我在这里。

    她说:“没有必要。他们知道你在这里。”我觉得这个情况很有意思。

    接下来的两天依然没有人来。第三天的早上,我带着一些担心去上班,我已经

    准备去做等价于心理医生的乡村医生,这才是那里需要的。结果来访者还是没有出

    现。而这时,我看到健康中心里有一个40岁左右的女士,她走到我面前问我是不是

    摩根先生,她说是否能够问我一个问题。

    我说:是的,你有什么问题呢?

    我丈夫今天把我们的狗给枪杀了。

    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这是一只非常可爱的狗,每天陪着孩子们去上学。但是我们的邻居讨厌我们家

    孩子,所以,每当孩子们经过他们的房子,他们就对孩子们喊,并且扔东西砸他们。一旦孩子们安全跑到学校之后,我们家的狗就会留在邻居的走廊上,在门前休

    息。邻居就会不断跟我的丈夫抱怨,说什么他们家走廊不是动物的卫生间。我丈夫

    接了太多次这样的电话,于是就把狗带到后院,把它枪杀了。

    当她说到这个的时候,她的非言语表达非常不一致。她微笑着,几乎要笑出来

    了。这些表达说明这不是真实的描述。当然,这有可能是一个陷阱。如果你也在听

    一个悲伤的故事时微笑,来访者会认为你不把她当回事。治疗师正常的反应应该是

    指出这个微笑,然后问问她到底有什么感觉。但是我不确定在这种文化下是否是这

    样。迈杜人和其他部落人有一种粗略的幽默感,跟曼哈顿和奥克兰的居民类似。

    “这的确是令人悲伤的事情,然后呢,你的问题是什么?”

    “现在我的丈夫枪杀了它,我不知道怎么处理它的尸体。”

    幽默将是一种帮助处在创伤中的来访者非常强有力的方法。如果用的时间不

    当,或者没有完全考虑清楚,对任何一方来说都会造成创伤和哀伤。但是,当我进

    行了三方面问题的询问之后,我冒险断定这个故事是伪造的。

    我说:“我的建议是你把这只狗的尸体放在邻居家的走廊上,表明是自杀的,身上再制造几个抓痕。”

    她上下打量了我一会儿,然后说:“你不是本地人,对吗?”

    她转过身去,然后慢慢地走出去,在转弯之前,她开始大笑起来。

    那天下午,我的接待室就人满为患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缺过病人。

    至于那个女人,她很快就开始说她真正的丧失和预期性的哀伤,跟什么狗一点

    关系都没有。后来她讲述的那些都是真的,非常真实且极其严重。我花了一年时间

    陪她一起战胜。在后面五年的追踪回访中,她都挺好的。

    结语

    理解来访者所处的特定文化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它们和我们所处

    的文化不同时。来访者通常会对咨询师进行安全感和信任的测试,有时会带来虚构

    的信息,甚至是伪装的哀伤。幽默和非防御的耐心常常会助你度过这个阶段,从而进入到真实的治疗关系,去处理真实的哀伤。

    第三部分 和身体工作

    第14章 类推倾听

    罗伯特·内米耶尔(Robert A.Neimeyer)

    适用人群

    类推倾听适用于那些体验到不明确的不适、难过、悲伤或者其他强烈感觉的成

    年来访者,而且他们对此的意义并不清楚,或者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应。对于那些抵

    触内省或者实在难以辨识情感的来访者,可以采用更偏向外部、行动取向的治疗方

    法。

    描述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我们所知道的远远要超过我们所说的,所以治疗师需要帮

    助来访者完成将意义符号化的奇妙过程。颇耐人寻味的是,当来访者用一些众所周

    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与当下问题相关的个人感受时,我们自认为知道我们的来访者

    在说什么,其实不然。大部分情况是,对内部状况的简单描述,比如悲伤、恐惧、空虚和紧张,这些背后都有更多值得挖掘的深意。当来访者对他们的感觉或感受难

    以清晰描述时,很显然,这个时候对问题的讨论本身并不能产生一种新颖的或有用

    的描述,也不能为治疗提供任何直接的指导。简单地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倾听来访者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背后隐含的信息,倾听他们所讲述的问

    题背后的内容,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以继续前行。

    在这样的时刻,关注来访者所特有的非言语行为或躯体感觉背后的意义往往是

    有帮助的,尤其是在体验到那种感觉的当下。像金恩德林(Gendlin)的聚焦取向

    疗法(focusing-oriented psychotherapy)一样,我在治疗中运用类推倾听也

    是为了促进这样的过程,在遇到难以用“理性”的语言描述具体的问题、无法找到

    出路时去解除障碍。通常,我在临床中是这样使用这种方法的:我会邀请我的来访者将眼睛闭上一

    段时间,我自己会先闭上眼睛,给他们一些心照不宣的“许可”,让他们和我一起

    做。当他们要在另一个人面前做闭上眼睛这种略显奇怪的事情时,我不想让他们有

    一种我在盯着他们看的感觉。我的声音慢慢地带领他们进入一种更加专注和放松的

    状态,我鼓励他们让他们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移到身体上,这时候我可能会以提

    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提问中会用到他们之前描绘自己在痛苦情境中产生的感受的词

    汇。例如,我有一个来访者讲述了她失去儿子后感受到深深的悲痛。在这种安静、向内观看的状态下,我问她:“我把这种悲痛放在哪里?”然后让她的身体对此做

    出回应,可能她的腹部会有一种空空的感觉,又或者她感觉到心突然一紧。之后我

    会慢慢地问她其他问题,睁开我的眼睛去捕捉她的非言语表达,并且类推地倾听,不停留在字面意思地倾听。这些问题可以慢慢“打开”一些隐藏的东西,而她之前

    描绘的感觉将会是这个“打开”过程中用到的意象。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引导问题包括:

    ·你能够回想起最近你强烈地感到______的时候吗?你不需要描述那个场景。现

    在,你可以闭上眼睛回到那个场景当中去吗?

    ·当你感到_____的时候,你注意到了什么?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身体上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你发现了一种和______紧密相关的身体感觉,那么这种感觉出现在什么地

    方?如果这种感觉是有轮廓、形状或者是颜色的,它会是怎样的呢?

    ·这种______是否在流动?或者很明显地被卡住了?你能让它往这个方向动一下

    吗?会发生什么?

    ·当你和这种感觉联结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在做什么?或者说你想要做什么?其

    他人是否注意到你对这种感觉的回应?如果是的话,他们做了什么?

    ·你需要做什么才可以整合或者完全理解这种感觉?哪些方法会有帮助?在这个

    过程中,你需要别人为你做什么?

    案例类推倾听技术中的这个案例是和一位50岁的来访者——达拉的第一次会谈。达

    拉22岁的儿子凯尔在大约7个月以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胆管癌去世了。因为儿子的

    去世,达拉正经历复杂哀伤(complex grief)。达拉用手比画着,描述她感到一

    种疼痛在包围着她,消耗着她的能量。这让她不得不躺下休息,也让她体会到一种

    痛苦的空虚感,她用手快速地比画着,好像握着一个虚拟的球,放在她的腹部和子

    宫的位置,而这里正是之前她孕育儿子的地方。她先是讲起了凯尔辉煌的成就和让

    她引以为豪的经历,随后却演变成了悲剧性的故事,他被确诊,最后离世。我问她

    现在感觉到疼痛在哪里。她的回答是:“在我的腹部深处,在我的胸部深处。”她

    补充说这种疼痛正是她之前说到的那种痛苦的空虚感。于是,这就成了类推倾听的

    切入点。

    开始的时候我闭上了我的眼睛,并且邀请达拉跟我一起闭上眼睛,调整到舒服

    的姿势坐在椅子上,把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体上,看看她现在把疼痛放在身体的哪个

    部分了。我睁开眼睛,关注她的非言语反应,同时用缓慢的语速说话,引导她靠近

    这种疼痛,轻轻地走到它旁边,从那个位置描述它是什么样子的。达拉回答说

    它“就好像是有很多纹路的东西……像一张精致的砂纸”。“一张精致的砂纸,”我

    用庄重的声音说道,“如果你伸出手并且轻轻地触摸它,会是什么样的呢?”“就

    是有点粗糙,”达拉说。“粗糙……”我回应道,“触摸了那样粗糙的砂纸之后,你

    的手有什么感觉?”“好像要着火了一样,需要一些药膏或者其他的东西。”达拉

    回答我说,眼泪不停地流。“药膏,就像是止痛药膏那样的,可以缓解灼烧的感

    觉。”达拉点点头,并且进一步觉察到砂纸是“有维度的”。“维度……”我轻轻重

    复,“好像有‘一些东西’隐藏在其中还是说它就是这些‘东西’?”“我想里边

    还有更多东西。”达拉显得有些犹豫。“如果你再靠近一点,仔细看,认真听,在

    那里,被砂纸包裹的地方,你还发现了什么?”“就是所有原本有的希望,原本有

    的梦想。”她抽泣起来,声音断断续续,大滴大滴的眼泪开始涌出来,“……所有的

    可能。”“所有的可能,”我轻轻地说,“被埋葬在那里,在那张砂纸之下。”她

    点点头,补充说它们似乎是“被隔离的”。等达拉睁开眼睛的时候,我问她:“你

    认为你可以继续以那样的方式安放它们还是情况似乎有所改变?”达拉很肯定地说

    她再也不能那样去承受哀伤所带来的灼烧的疼痛感了,因为那样太痛了。我们继续

    探索这样的体验,达拉意识到她需要深入面对那种痛并且要穿过它,再次接触“那

    些被埋藏在砂纸之下的关于那个年轻人的所有记忆、所有希望”。这就成了我们之

    后会谈的工作。结语

    类推倾听的特点是不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注重感官功能,所以它通常会引发极

    具画面感的、带有情绪的意象:火热的岩浆、一栋让人感到压抑的建筑、一个铅

    球、一团漆黑、某些努力挣扎着要从束缚的容器里出来的东西。对这些意象工作的

    时候,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跟随或者催促来访者转换到一个逻辑性更强、更具有前

    因后果或者贫乏没有想象力的层面——那些让人难受的与他人的冲突、丧失的经历

    等。我并不建议做这样的转换,尤其是在这些意象和感受不断地显露出来的时候,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分钟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才可以充分地、不慌不忙地完成。处理

    与感受紧密相关的外部现实的这个过程是基于语境的、概念化的过程。该过程最好

    留到下一个阶段,即睁开眼睛的那个阶段,那时候治疗师已经温和地引导来访者进

    入到传统的步骤,思考类推出的含义是什么。或者也可以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进一

    步的意向处理过程,比如可以把这样的倾听和表达性艺术的方式结合起来,特别是

    形式自由的绘画或者是在身体轮廓外部上色的方式。采取这种方法,可以保留或者

    取消接下来的对体验的评论或记录环节。

    如果有兴趣了解运用该方法对哀伤来访者运用的实际过程,可以看下面两个视

    频中的任何一个,它们都录制了真实的治疗会谈过程(Neimeyer,2004,2008)。

    对具有治疗含义的意象更多的讨论以及案例介绍可以参考内米耶尔的著作

    (2009),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其他意义取向的技术。

    第15章 拍掌气功

    陈丽云(Cecilia Lai Wan Chan)

    梁佩如(Pamela Piu Yu Leung)

    适用人群

    该技术适用于难以表达哀伤或者不愿意谈论丧失和悲伤感受的来访者。拍掌气

    功尤其适合出现躯体化症状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的哀伤表现为失眠、疲劳、躯体

    疼痛以及其他躯体症状。但是,当哀伤变成了复杂性哀伤,这种技术只能作为密集

    治疗的一个补充。

    描述躯体练习可以增强丧亲者处理哀伤的能力,特别是那些深陷于哀伤之中、沉浸

    在巨大的悲痛中的个体。传统中医学认为,身心是相互联系的,情绪和身体健康是

    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像哀伤和丧亲这样的痛苦情绪可能会造成身体内能量流的

    停滞,以至于身体和情绪之间出现不协调(Ng,Chan,Ho,WongHo,2006)。14

    条经脉(身体内能量的主要通道)中有12条经过我们的双手、耳朵和脚,尤其是手

    的运动能够极大地促进气(能量)在我们的经脉之间的流动。能量流顺畅地流通有

    益于身体内部机能的和谐,可以减少包括哀伤、愤怒、悲痛、沮丧和无望等负面情

    绪,同时也能够带来更多的积极想法和正面情绪(Lee,Ng,LeungChan,2009)。

    拍掌气功是一套专门用来锻炼我们双手的身心技术。它是气功(气的练习)当

    中最简单的一种,通过观察和重复练习就可以掌握。通过练习这个“一分钟技

    术”的简单套路,在这种简单的运动中,来访者能够重新获得对身心的掌控感,他

    们无须用言语表达他们经历的情绪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这些技术也给了来访者

    一种非常具体的方式去缓解他们的悲伤。为了更好地发挥拍掌气功的作用,来访者

    需要一天至少练习3次,每次5~10分钟。分享其他来访者运用这种简单技术的成功经

    验可以帮助增加个体坚持练习的依从性。另外,使用日记本记录练习的时间和心境

    水平也可以提高来访者的动机水平,从而追踪进展。

    拍掌气功可以在一对一的咨询中教授给来访者,也可以在小组治疗中作为一种

    自助的方法教给小组成员。下面一系列的练习可以作为单独的一种技术使用,也可

    以作为一套跟手相关的小体操进行练习。最适宜的环境是空气清新的公园、树下或

    者是开阔的地方。首先,来访者要笔直地站立,肩膀和身体放松,双脚分开,与肩

    同宽,脚趾紧挨着地面,双膝微微弯曲(对于坐轮椅的来访者以及那些身体虚弱无

    法站立的来访者,这些练习可以坐着完成):

    1.擦掌:这是一个热身练习。双掌放在胸前,手指对手指,掌心对掌心,稍微

    用力地摩擦两个手掌,大概50次,直到手掌发热。手掌的摩擦有利于能量流通于12

    条经脉,流遍全身,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

    2.拍掌:两个手掌置于胸前,掌心相对,手指朝上。以类似于祷告的姿势打开

    两个手掌至肩膀宽度的1.5倍,挤压肩胛骨,扩胸,之后双掌有力拍打重新合一。每

    次拍掌都会感受到一种剧烈但是短暂的疼痛。拍掌应该要保证每天3次,每次5分钟,每一次大概拍掌300~500下。每天坚持拍掌,一到两周之后手掌可能会因为拍

    打而发青。这种疼痛的感觉有助于缓解丧失和哀伤带来的情绪和灵性上的痛苦。这

    种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丧亲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3.牵引能量球:在摩擦双手和拍打手掌之后,肩膀和手臂放松,两掌在腹部的

    位置相对,手指向外伸展,手掌和手指慢慢做杯状,好像捧着一个看不见的能量

    球。手掌逐渐分开,牵引和挤压能量球,从肩宽到4~6英寸[1]。整个过程中闭着眼

    睛,感觉手掌之间微微刺痛的感觉。这种看不到的能量就是气。牵引能量球的练习

    每天至少要做3次,每次5~10分钟。

    4.慈爱的呼吸:完成整套的练习或者是任何一种技术之后,进行几分钟的缓慢

    的深呼吸。脸上带着微笑,心里想着爱和仁慈,缓缓地吸入一道美丽平静的光,随

    后这道光会渐渐照遍全身。

    案例

    在约希67岁的时候,她失去了丈夫李。李是一名退休的教师,他很会照顾和体

    贴他人。他不仅仅是约希丈夫,更是约希最好和唯一的朋友,他是她的灵魂伴侣,真正的伙伴和快乐之源。在他们多年的婚姻里,李宠着、惯着约希,约希唯一要做

    的事情就是享受生活。两年前,李死于心脏病突发,约希被这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垮

    了。从那时候开始,约希就开始了独居的生活,她希望已经结婚的几个女儿能够多

    陪陪她,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她们都有各自的工作。约希的心里充满

    了愤怒、沮丧、背叛和被抛弃的感觉。她开始失眠,没有胃口,而且备受恐惧的困

    扰,她害怕自己会得病,会心脏病发作。她终日哭泣,不愿意离开家。

    约希去看中医,医生把她转诊到一个专为心境障碍的患者开设的身-心-灵整合

    的小组。在小组里,约希跟其他人分享了她的哀伤,讲述她的女儿没有给予她足够

    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她有强烈的自怜和怨恨。在第一次小组会谈中,她学会了

    拍掌气功。她在小组分享说拍掌气功非常有帮助,自从开始练习之后,她可以每天

    晚上睡5个小时了。

    在第二次会谈中,约希学会了能量球的技术。从第二周开始,她就在早上到一

    个公园散步,每天坚持练习几次5分钟的拍掌气功和10分钟牵引能量球的练习。她发

    现,手的练习可以提高她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慈爱的呼吸是在第三次会谈中教授给组员的。约希在这一次发现,她必须要拓

    展自己的社交网络,而不是完全依赖于女儿们。她变得更加乐意参加社区里为老年

    人开展的团体活动,也更积极主动地结交朋友。拍掌气功、牵引能量球以及慈爱的

    呼吸,这些练习帮助她看到,她的健康其实就掌握在她的手里。她必须要对自己的

    幸福负责。

    拍掌气功和每一种身-心练习都作为团体治疗中的一部分,会教授给来访者。在

    6次的小组治疗之后,约希做了一个决定,她要把心里的怨恨除去,一个人开始一段

    新生活。在她尝试适应没有丈夫的新生活的同时,坚持每天练习拍掌气功,重新拾

    起了许多前进的力量。

    结语

    拍掌气功是一种会引发疼痛的练习。身体上的疼痛实际上可以起到转移丧亲个

    体注意力的作用,把他们的关注点从他们情绪和精神上的痛苦转移到躯体疼痛上

    来。一整套的身-心练习可以通过本章参考资料中的训练手册获得(Chan,2006)。此外,关于身体技术如何运用于一位丧子的母亲的案例报告,可以在梁、郑、恩和李(2009)的著作中看到。

    第16章 穿过沙子的手

    达西·哈里斯(Darcy L.Harris)

    适用人群

    该技术适用各个年龄段的丧亲者。但是,只有当建立起很好的治疗关系、来访

    者也做好了充分准备、能够接受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强烈情绪的时候,才适合引入

    这种技术。

    描述

    箱庭疗法(或者叫沙盘)是在沙盘中进行实践性的、创造性的工作时所采用的

    技术。把沙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起源于玛格丽特·劳恩菲尔德博士(Margaret

    Lowenfeld)。劳恩菲尔德将这种方法规范化,确定沙盘设备包括小型的人或动物

    模型、沙子、盛着水的蓝底铝箔容器,这些能够帮助儿童表达并且处理与情绪相关的问题(Lowenfeld,1979)。目前应用于成年人的箱庭疗法得益于多拉·考尔夫

    (Dora Kalff)的推广。考尔夫是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学生,并且接受过劳

    恩菲尔德的指导。她发现,通过这样的方法所表达的原型内容和充满象征意义的过

    程实际上和荣格的理论是相适应的。她提出了“沙盘”治疗这个术语(Kalff,2003)。沙盘治疗现在可用于成人和儿童。

    一些临床工作者在和成人来访者工作的时候会纳入沙盘治疗。他们中的大部分

    人都会把沙盘模型作为来访者心理过程或者之前在谈话治疗中提及情境的一种代表

    性模型在沙盘中进行处理。沙子可以是干的或湿的。一些来访者会在摆放物品的时

    候一边继续一边说话,但是有些来访者会表现得很安静。当来访者去体验作品并且

    和治疗师分享作品的时候,它的意义就会逐渐呈现出来。对于来访者而言,在沙盘

    里摆放物品,把他们的个人体验转换成了一种具体的、三维的形式。就好比一幅画

    的含义远远胜过千言万语,一个画面或者场景也可以形象地表达之前没有用恰当的

    言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4980KB,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