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4745
证券投资心理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4月17日
第1页
第6页
第14页
第27页
第48页
第73页

    参见附件(1374KB,164页)。

     证券投资心理学是一本投资者必看的参考书籍,书中为读者揭示了股市的机密,让你知道如何正确思考进行投资,帮助你投资有收益,投资心理更加稳重。

    书籍介绍

    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代投资心理派大师的经验之谈,其中包括了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奇闻逸事。在今天,特别是研究行为金融和投资者心理的学者看来,这些观念并无新奇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都来自一个证券交易界“骨灰级”大师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这是最为珍贵的传承,是人类精神世界那些熠熠生辉、绵延不绝的闪光思想。这是古老而又最贴近现代证券交易的思想,对于今天这些走入迷途的人来说,有必要阅读经典,拨乱反正,回到本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重新出发。本书正是作者钻研、思考、解读政冶、经济、新闻、社会、资讯与心理学的精华,是他翻滚于股市洪流时,所见的投机客、股票玩家、狡猾老狐狸的真实缩影,也是他看穿股市心理,得以在无数次战役中,最终获胜的亲身体验。

    作者简介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1906年生于奥匈帝国(现在的匈牙利),13岁随家人移居维也纳后,曾于法国、美国从事证券投资,着迷于欧洲各种证券的变化,展开了其绚丽多彩的投机人生。科斯托拉尼35岁时就赚得足以养老的财富,之后常年定居德国和法国,但过人的精力使他不甘就此退休,转而宣传推广证券投机的艺术,游走西欧各国,特别是在德国和法国各地开办咖啡馆证券投资讲座,并为德国经济评论杂志《资本》供稿长达25年。同时,他还写书出版。他一生共出版了13本国际畅销著作。在全世界销售300万册。被誉为欧洲的沃伦·巴菲特和证券教父;全球金融投资类百万畅销书作者;20世纪股市见证人、20世纪金融史上zui成功的投资者之一。

    译者简介

    郑磊

    资深资本市场专业人士,现任香港某知名投行的资产管理董事。郑磊博士钻研行为金融十余年,非常推崇科斯托拉尼的投资哲学,已出版的投资心理和行为金融专著有《与羊群博弈》《新常态股市投资智慧》等,并为国内读者译介了英、日、法文版投资心理著作。

    图书章节目录

    第1章 90%的行情来自心理因素

    第2章 金钱的诱惑

    第3章 群众是无知的

    第4章 大崩溃——群体心理学案例

    第5章 先知、教授和各路“股市大师”

    第6章 股市和世界的其他部分

    第7章 德国人的心理

    第8章 我的交易生涯

    第9章 我接触过的形形色色的人

    第10章 股市心理学:迷信、拜物教和痕癖

    第11章 傻瓜的价值

    第12章 日不落帝国:股市

    该书精彩

    科斯托拉尼被誉为“欧洲股神”,但他并非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这并不奇怪。就像学习语言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为作家一样,经济学家中真正的股市投资高手,据我所知也只有凯恩斯一人。其实在证券交易场上,应用最多的不是经济学理论,而是融合了心理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现在这个领域发展成了一个专门学科,就是行为金融学。但在科斯托拉尼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没有这样的认知水平和理论,这正是这《证券投资心理学》的超前之处。

    听一位股市资深投资家讲他对投资者心理的认识,显然要比听传统的心理学课程有趣和接地气得多。科斯托拉尼认为90%的市场行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这个说法我基本同意。可能大家对于这个比例还有争议,但已经没人否认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市场行情。

    从跨学科应用来讲,证券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既需要理论指导,又不能完全由理论来解释。其中既有学理的东西,又有实践的艺术成分。至于有多少属于科学,有多少属于艺术,即便科斯托拉尼这样的市场交易大师也难以说清楚。这是现今行为金融学尚未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个例证,也是多年来研究证券市场行为金融的我,对此书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我希望能借助实践层面的读物(比如这《证券投资心理学》)加深对理论探讨方向的认识。

    行为金融学对于证券市场给出有关市场动态结构的模型,这不仅应该是一个分期模型,而且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时间结果。实际上,在不同的时间结构上,市场的形态都是重复发生的,这是一个嵌套结构,用数学术语说,就是分形。我们必须分析到最基本的证券市场分形结构,才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运算,模拟出整体市场运动轨迹,并获得证券市场价格运动的更接近真理的认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证券市场投资的“科学”部分。至于证券交易的艺术,其实我理解那是一种“人类行为艺术”,并非受理论支配或能够被现有的理论精确解释,而是更多地来自个体特征(比如投资者的个性、认知水平、情绪和思维特征等)。对于这种艺术的研究,如果从归纳和统计的角度,可能现实意义会更大一些,也更为可行。当然,也许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在神经和大脑科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研究的飞跃发展,有能力从科学测量层面搞清楚其中的复杂机制吧。

    如果证券交易的结果确如科斯托拉尼所说,其中90%来自心理因素,那么我只能赞同一个观点,即证券交易的“艺术”成分要远高于“科学”成分。作为行为金融研究者,我更关注如何揭示和解释后者,而作为一名专业投资人士,其实我很享受在交易中体会人性并由此在人生修为方面获得的收益。股市如人生,既是交易,也是修炼过程。

    最后我想谈谈价值投资。有人将科斯托拉尼看作“欧洲的巴菲特”,我觉得这个称号不够贴切。其实他本质上是一位投机家,非常了解投资和投资者的本性,尽管他关注证券的基本面,但操作时不拘泥于此。因此我认为科斯托拉尼的“基本面”概念,与大多数价值投资者的基本面不是一回事。……

    证券投资心理学截图

    大投机家科斯托拉尼精选集

    证券投资心理学

    (德)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著

    郑磊 译

    ISBN:978-7-111-56618-2

    本书纸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电子版由华章分社(北京华章图文

    信息有限公司,北京奥维博世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全球范围内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客服热线:+ 86-10-68995265

    客服信箱:service@bbbvip.com

    官方网址:www.hzmedia.com.cn

    新浪微博 @华章数媒

    微信公众号 华章电子书(微信号:hzebook)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开篇 遇到“新的自己”

    第1章 90%的行情来自心理因素

    第2章 金钱的诱惑

    第3章 群众是无知的

    第4章 大崩溃——群体心理学案例

    第5章 先知、教授和各路“股市大师”

    第6章 股市和世界的其他部分

    第7章 德国人的心理

    第8章 我的交易生涯

    第9章 我接触过的形形色色的人

    第10章 股市心理学:迷信、拜物教和瘾癖

    第11章 傻瓜的价值第12章 日不落帝国:股市

    后记 我的三段职业生涯译者序

    科斯托拉尼被誉为“欧洲股神”,但他并非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这并不奇

    怪。就像学习语言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够成为作家一样,经济学家中真正的股市投资

    高手,据我所知也只有凯恩斯一人。其实在证券交易场上,应用最多的不是经济学

    理论,而是融合了心理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现在这个领域发展成了一个专门学

    科,就是行为金融学。但在科斯托拉尼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没有这样的认知水平和

    理论,这正是这本书的超前之处。

    听一位股市资深投资家讲他对投资者心理的认识,显然要比听传统的心理学课

    程有趣和接地气得多。科斯托拉尼认为90%的市场行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这个说

    法我基本同意。可能大家对于这个比例还有争议,但已经没人否认心理因素在一定

    程度上主导着市场行情。

    从跨学科应用来讲,证券交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既需要理论指导,又不

    能完全由理论来解释。其中既有学理的东西,又有实践的艺术成分。至于有多少属

    于科学,有多少属于艺术,即便科斯托拉尼这样的市场交易大师也难以说清楚。这

    是现今行为金融学尚未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个例证,也是多年来研究证券市场行为

    金融的我,对此书感兴趣的一个原因。我希望能借助实践层面的读物(比如这本

    书)加深对理论探讨方向的认识。

    行为金融学对于证券市场给出有关市场动态结构的模型,这不仅应该是一个分

    期模型,而且应该考虑到不同的时间结果。实际上,在不同的时间结构上,市场的

    形态都是重复发生的,这是一个嵌套结构,用数学术语说,就是分形。我们必须分

    析到最基本的证券市场分形结构,才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运算,模拟出整体市场运动轨迹,并获得证券市场价格运动的更接近真理的认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证券市

    场投资的“科学”部分。至于证券交易的艺术,其实我理解那是一种“人类行为艺

    术”,并非受理论支配或能够被现有的理论精确解释,而是更多地来自个体特征

    (比如投资者的个性、认知水平、情绪和思维特征等)。对于这种艺术的研究,如

    果从归纳和统计的角度,可能现实意义会更大一些,也更为可行。当然,也许在不

    远的未来,人类在神经和大脑科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研究的飞跃发展,有能力从科学

    测量层面搞清楚其中的复杂机制吧。

    如果证券交易的结果确如科斯托拉尼所说,其中90%来自心理因素,那么我只能

    赞同一个观点,即证券交易的“艺术”成分要远高于“科学”成分。作为行为金融

    研究者,我更关注如何揭示和解释后者,而作为一名专业投资人士,其实我很享受

    在交易中体会人性并由此在人生修为方面获得的收益。股市如人生,既是交易,也

    是修炼过程。

    最后我想谈谈价值投资。有人将科斯托拉尼看作“欧洲的巴菲特”,我觉得这

    个称号不够贴切。其实他本质上是一位投机家,非常了解投资和投资者的本性,尽

    管他关注证券的基本面,但操作时不拘泥于此。因此我认为科斯托拉尼的“基本

    面”概念,与大多数价值投资者的基本面不是一回事。

    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都想搞清楚所投资公司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为此他们使用

    了各种方法,比如类比法、现金流贴现法等,其实这些方式本身就是徒劳的,和缘

    木求鱼、刻舟求剑没有多大区别。这是因为企业内在价值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绝对

    的,从实践角度上讲,甚至可以贴上一个“不可准确测度”的标签。以我二十多年

    与商业企业打交道的经验看,一家企业的CFO或CEO大多数没有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现

    状的能力,遑论做出中长期经营预测,基于这种情况而用各种数学模型计算出的所谓“企业内在价值”,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垃圾进,垃圾出”,没有太大的现实意

    义。这就是杰克·施瓦茨批评的那种因为贪图方便和懒惰而采用数学模型来衡量经济

    事务的一种惯常做法,也是证券交易市场上的“传统智慧”。

    以我个人拙见,何谓“企业内在价值”?以目前人类的技术和认知水平来说,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理论上讲,其实就是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认同的“企业价

    值”,这个量值应该是一个不太准确,而且会随时间变化的数值区间。投资者与其

    徒劳地“计算”企业内在价值,不如搞清楚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心中认可的那

    个“企业价值”在什么范围,是一致认同的每股收益、一致认同的市盈率还是一致

    预测的股价,这些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格贴得更近一些。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果这个“心”指的是抽象概念,那我

    不打算陷入“唯物”和“唯心”的论战。这个“心”字,我认为指的是“心

    理”的“心”,“心情”的“心”。与其说证券市场价格体现了证券的“内在价

    值”(这实在是一个空泛缥缈不易琢磨的概念),不如说它主要体现了“人心”向

    背。当然,这个“人心”并非是指某个人的心理或心情(情绪),而是市场参与者

    的大众之“心”,而这本书说的正是市场群体的“心理”导致的证券市场动态运动

    机制。

    略有遗憾的是,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代投资心理派大师的经验之谈,其

    中包括了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奇闻逸事。在今天,特别是研究行为金融和投

    资者心理的学者看来,这些观念并无新奇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都来自一

    个证券交易界“骨灰级”大师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这是最为珍贵的传承,是人类精

    神世界那些熠熠生辉、绵延不绝的闪光思想。这是古老而又最贴近现代证券交易的

    思想,对于今天这些走入迷途的人来说,有必要阅读经典,拨乱反正,回到本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重新出发。前言

    我读过的科斯托拉尼发表的第一篇专栏文章是在1965年,标题是“一个投机者

    的告白”。

    他在一本书中写道:“我成不了财政部部长,也不愿当银行家,我就是投机者

    和操盘手。”

    从20世纪70年代起,科斯托拉尼就栖身于市场行情变幻莫测的股票交易所里,那是一个能够展现经济实况的地方,其中也夹杂着虚构的故事和不实的谣言。在那

    里,贪婪和恐惧往往会引发股市非理性的涨跌波动。

    对科斯托拉尼来说,股票交易不仅是工作,(直到今天)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

    课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斯托拉尼从故乡布达佩斯移居巴黎,开始投身于

    这项终生事业。对于科斯托拉尼而言,这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他的生活。科斯托

    拉尼说:“股市就像一片热带丛林。”他在那里获得了收益,尽管所交的学费足以

    读好几个哈佛学位了,但毕竟收获更大。

    和其他股市经纪人的发展路径(先学理论,再通过帮别人做投资来积累经验)

    相反,科斯托拉尼是从实践到理论,先用自己的钱操盘,从中归纳出股市规律。从

    最初操作股票的经历中,他就已经明白:在股市里,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科斯托拉尼认为光是获得所有股票信息是不够的,想象力才是市场投机的原动

    力,也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科斯托拉尼非常鄙视完全不具想象力的投机操盘

    系统和股市分析软件。股市经常是波动起伏的,同时也具有人性化的特点,有时甚

    至太过人性化了,而这正是本书要讨论的主题。科斯托拉尼认为德国人不擅长谋划金钱方面的事情。作为浪漫主义者、哲学家

    或是音乐家的德国人,在处理金钱问题时反而表现得并不浪漫,也没有发挥出想象

    力。这可能是真的。当我1969年在慕尼黑第一次遇见他时,我们交流过这个问题。

    他说德国人至少需要积累30年的投资经验,否则无法脱颖而出。我问他,是否想过

    公开他的操盘经验,帮助德国人减少在股市中的损失。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们开

    始了几次“合作”,包括财务咨询及股市研讨会。

    股市研讨会的反响超出我们的预期,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报名参加。

    所讲的内容就包含在1986年出版的《科斯托拉尼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股市研讨会》一

    书中。这本书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很多人读过该书,按照书中的建议选择股票,因

    而避免了损失。

    该书是成功的股市操盘手及股票投资者必备的参考书,不但揭示了股市秘密,还培养读者提高独立思考和操作股票的能力。该书不像课堂上用的教科书,反而更

    像一本出自科斯托拉尼之手的小说,科斯托拉尼自己也说:“我不是在授课,我只

    是在对学生讲故事。”

    由于具有职业、物质和精神上的独立性,科斯托拉尼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在书

    中写道:作为一个反对墨守成规的人,我认为,勇敢、义无反顾地,甚至狂热地为

    纯粹的资本主义而奋斗,为此而不择手段,反而会得到更糟糕的结果。他没有去银

    行工作,是的,这让他感到更开心,因为他即便有失误的时候,也不会招致客户的

    批评。

    我希望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财富上的成功,祝福本书的作

    者、我的忘年交和合作伙伴科斯托拉尼先生,能够继续保持魅力和乐观精神,在传

    道授业中享受快乐生活,在证券投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戈特弗雷德·海勒(Gottfried Heller)[1]

    [1] 安德烈? 科斯托拉尼的长期合作伙伴。——译者注开篇 遇到“新的自己”

    国际银行业大会在慕尼黑举办期间,我在一家著名的巴伐利亚式农庄大厅——

    大世界的聚会地点,正巧赶上美国金融寡头在开会,遇到了许多知名且重要的经济

    界和金融界人士。这时,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传来一个大约20岁年轻人的声音。

    我认得他,他叫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他自诩为投机者,因为他不做其他生计,每天

    只是分析事件,然后在不同的交易所里做交易。我走近他,他不友善地说道:“是

    的,我也认得你。你就是那个‘老年时的我’。你是要问我,我在这里做什么吗?

    你难道看不到所有人都围坐在这里吗?哪怕我仔细听到一句话、一个信息,都可以

    给我带来财富。”

    我:天啊!你被信息误导了,以为获取信息是多么重要。你没听说过我讲过:

    知道信息等于毁灭吗?

    他:您是说这些先生们什么都不懂吗?

    我: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们知道所有的数据,却一点也不清楚当今

    美国是否处于经济衰退之中。有个人说要增加货币供应,另一个人却说要减少货币

    供应。有人主张加税,另一些人则鼓吹赤字财政。有人预见到国际收支平衡表存在

    着巨大风险,也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如果他们连正确判断现状都做不到,又如何能

    够预见未来呢?

    他:我早说了吧,您已经落伍了。您难道不知道,今天的人都是用计算机做分

    析的吗?

    我:你以为一切都是精确科学。学术界举办的这场大会就是一个错误。国民经济和金融学不仅仅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与其参加这种象牙塔学术大会,还不如

    待在家里。

    他:为什么您居然是这样一个悲观主义者?

    我:我不是悲观主义者。积累了70年经验,我变得更有辨别力了。以前我也是

    直接冲着赚钱目的而去,现在我反向操作,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提示。而现在这些大

    人物的说法几乎正好和他们想要做的事情背道而驰。英国财政部部长斯塔福德·克里

    普斯(Stafford Cripps)爵士不是曾在议会上说英镑会贬值吗?结果14天之后,同样还是这位财政部部长,却给出了相反的说法,没有任何道歉,他仍被视为一位

    完美的英国绅士。在德国也存在货币问题上的难解之谜,众说纷纭。而联邦银行[1]

    似乎认为证券市场玩家暂时还无足轻重。如果他们聘请证券投机者担任顾问,就可

    以和操纵德国马克的人玩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了。能把骗子改造成最好的警察

    吗?

    他:难道就没人知道该怎么做吗?

    我:我说的并不是那个意思。相反,人们必须非常了解情况,而不只是知道数

    据和所有从书本和电脑中得到的东西。人们应该了解整体情况,并能够解读信息。

    人们必须充满热情,富有经验,要把经验和洞见结合起来。如果仔细读过我写的

    书,人们就可以……

    他:明白了。也许我在60岁时会像你一样聪明。

    [1] 指当时的西德联邦中央银行。——译者注。第1章 90%的行情来自心理因素

    我表弟乔治·卡托纳(George Katona)定居美国,是经济学教授。他曾在德国

    求学,专攻经济心理学,著有《大众消费》《心理经济学》及《消费者和企业行

    为》。直到今天,想在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都视其著作为最基本的必读

    书。

    大约在30年前,在《这就是股市》(Sila bourse m'etait contee)[1]出版

    后,我收到乔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已读完全书,并从中得到很多乐趣,也十分认

    同书中阐述的观点。但有一件事,他与我的看法不同。我认为无论是股市中的群体

    心理反应,还是单一投资人的心理反应,都是不可预测的。但他却认为这是可以推

    测和预见的。他说:“今年夏天我会去巴黎和你解释我的想法。”但遗憾的是,不

    久他便过世了,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个问号。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确信群体心理是可以预见的呢?这对每一

    个投资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问题。深思熟虑之后,我得出结论:个人及大众的深层

    心理动机和反应,的确会在某种情况下变得难以预料。不过,对于大众心理反应的

    强弱程度和关键的时点,经验老到的股票投资者有时还是可以预料到的,不,不该

    说是“预料”,应该是猜测或者估计。

    我要强调的是,我绝对没有高估心理学在股票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股市的短

    期涨跌中有90%是受心理因素影响的。股市心理学是一门极具敏锐触觉的学问,几乎

    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了。股市中最常用到的说法有:或许、希望、可能、有这种

    可能、虽说、虽然如此、然而、我觉得、我在想、可是、似乎、这在我看来……所有

    这些想的、说的话,都语带保留,最后的发展结果也可能完全不同。不论在世界上的哪一个股市中,最不好的股票就是所谓的“概念股”,因为概

    念股的股价完全不跟随趋势运动。这种股票的波动震荡,表现的只不过是歇斯底里

    的股票专家或所谓的半吊子行家的反应,而这些人的想法往往说变就变。

    很多人喜欢说,根本无法看懂现今的股市。我要说,股市要是能被看懂,就不

    叫股市了。股票玩家是在一池浑水中摸鱼,散布各种烟幕弹,池水就这样被他们自

    己搞得更混浊了。媒体则继续传播这种“股市智慧”,这么一来,报道及评论给出

    的消息完全混杂在了一起。往往是股价变动之后,股票玩家才急忙去找原因,然后

    再放个马后炮。

    眼下有人说,股市行情会下跌,是因为失业率下降,失业率下降造成通货膨

    胀,从而导致利息升高。过几天,大家反过来又担心失业率攀升会成为经济衰退的

    征候,导致出现过高的贸易赤字。

    同样的消息,可以一下把它解释为利多,一下又将其视为利空。出口量过大会

    造成通货膨胀,这时大家把美元走稳视为好事,因为这样的话美联储就不必提高利

    率了,这样说或许也不无道理;但过两天,大家又把美元走稳说成负面因素。一会

    是这样,一会是那样……要是专家都这样朝秦暮楚,大众真的就无所适从了。

    我不得不承认,有时连我也猜不透,大众对某个事件、一则金融消息或者一条

    小道传闻,到底会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反应。因为一条新闻消息对经济的发展会有

    何种影响、对自己的投资是好是坏、对股市整体是利是弊,基本上交易者自己都无

    从知道。股市往往像个酒鬼,听到好消息哭,听到坏消息笑。为了说清楚讲明白,我有必要引用一个外汇投资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在美元问题上,美国人曾出现过这样的心理情结。当时阿拉伯国家共同成立一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美国人相信这个组织的成立将会导致

    原油价格持续攀升。每当价格上涨时,美元投机者便急呼:“如此一来,将造成通

    货膨胀,对美元行情亦十分不利。”同时他们会做空美元,因此,美元汇率也就应

    声而跌。

    而当时我在《资本》杂志的专栏中写道:“这样的市场反应真是荒谬。”原油

    价格上涨,表示油价的相对价格提高。一些工业大国如日本、法国或是德国,对美

    元的需求便会增加。而这应视为利好,可是投资人却反其道而行,让美元一再贬

    值。

    到了80年代,美元创了历史新低,这时有人对这样的形势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解

    释,他们说这是因为全球石油消耗量下降,而原油价格相对也就下跌了。这一次的

    解读总算和后来的实际情况吻合了,美元后来因发达国家对美元的需求减少而贬

    值。

    在20世纪70年代,每次“石油危机”的出现都会引发这样的预测:石油价格上

    涨,代表出产石油的阿拉伯国家手头会有较多美元,它们可以用美元从发达工业国

    家购买货物。从这方面来看,石油危机有助于推动经济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会

    出现不同的声音:原油及燃料费用大幅提高会导致其他消费支出紧缩,而这又意味

    着石油危机将严重危害经济发展。

    总而言之,对行情发展的解读总是事后才出现,总是在股市及外汇行情上下波

    动之后,才有数不清的股票玩家、投资顾问和分析师用完全相反的理由来解释行情

    发展,也就是“行情造就了新闻报道,而非新闻报道造就行情”。

    媒体的报道对市场行情的发展并无决定性的影响,但股票投资人也可能毫无缘由地对行情持悲观态度。就像我的老朋友格林一样,格林是移居美国的维也纳人,有一次他的同事问他:“你在美国过得开心吗?”他抑郁地答道:“虽然开心,但

    并不幸福。”对股票行情的悲观源自股票玩家本身的性格。他们不太用脑袋思考,也很少明白股市中的重大事件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他们只想做个交易,干脆利落地

    赚一笔快钱,并在赌局中生存下来。天哪!这些人的行为完全是冲动的表现。

    如果多数人在股市发生重大事件时,不分青红皂白地乱操作,股市很容易就陷

    入不稳定的市况。这时,主观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投资者采取什么样的行

    动?他们是否将所有钱投入股市?还是他们留有一手?当在股票玩家主导的市场上

    发生了某个特定事件(比如政治事件)时,市场的反应可能会完全不同,此时公众

    可能会回避参与这个市场。

    情况经常是这样的:股价上涨时,公司的营业收入会有很好的表现。分析师

    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股市表现将趋于平稳,因为好的经营表现会让投资大众对这

    只股票保持高度关注。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简直大错特错。因为在行情上涨时,企业营业收入越高,就会有越多股票从“强手”一方转移到“弱手”一方,也就是

    从意志坚定的人的手中,转到了意志薄弱的人的手中。一旦所有股票为意志薄弱之

    人所持有,离市场下跌肯定就不远了。

    公众的心理反应强度支持了我对市场的“技术形态”的解释,我在“证券投资

    心理学”第一课就提到了这一点。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在这里大讲特讲“股市心理及经济心理学”是多么狂妄的

    一件事。但这是因为我不仅专门研究经济学,还致力于心理学研究。凭借多年来在

    股海迷失时缴纳学费换来的股票操作经验,我喜欢把心理学也加入进来。幸运的

    是,我总能在进行客观分析时完全秉持中立态度。非但如此,我还非常重视3个要素:思考、逻辑、准确性。当我在筹划一个投机

    方案时,我的思考过程完全没有错误,就像在演奏音乐时,没有一个曲调走音。

    但并非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注重思考。不久前,在达姆施塔特技术学院,我对着

    上千名学生发表演说。在提问将要结束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又犀利的问

    题:“如果必须反复思考这么多问题,那到底还值不值得加入炒股一族?”他大概

    认为只要定期阅读股市行情,就能成为杰出的股票操盘手了。

    学者们常常在背地里嘲笑我的看法和论点,但还是会仔细倾听我的演说,更不

    用说成千上万参加研讨会的支持者,或是数不清的听过我演讲的学生了。学者们也

    许把我当成未受过专业训练的蹩脚江湖郎中。但到了我这样的年纪,这样的诬蔑算

    得上什么呢?就算说我是个江湖老郎中也无所谓。就我个人来说,我宁愿是一个未

    受过专业训练的股票玩家,是一个70岁高龄还在70个交易所游荡的炒股老头,也不

    愿做一个训练有素却不曾在证券交易所哪怕待过24小时的经济学家。

    康茨坦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当着学生的面骂我是江湖骗子。我向他下了战

    书,要和他公开辩论一个主题,看看我们谁更懂经济和金融,但迄今为止他仍未对

    我的挑战做出回应。

    因此,我现在仍要向读者传授我积累下的丰富经验,以及结合人类心理和群体

    心理所归纳出的结论。这是一场气氛轻松活泼,像是在咖啡厅举办的讲座,而非枯

    燥的大学讲课,内容是我个人经历的生活小故事及回想到的股票玩家、狡猾的老狐

    狸等,全都与股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是我生活经验的全部。这些内容让

    我能看穿股市中所玩的心理战。我敢说在100次心理战中,至少有51次我都能够站在

    胜利的一方。[1] 原为法文,意为“如果股市能说话”,德文版改为现名。第2章 金钱的诱惑

    萧伯纳曾经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积累起来就能发挥作用”。“追求金钱是

    不是不道德的”也总成为哲学家们讨论的话题。这个问题不可能有客观的结论,但

    有一件事是明确的:金钱的诱惑和追求金钱的欲望,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很难找到对于金钱的诱惑的精准分析。为什么人会受到金钱的诱惑?金钱的数

    额多大才具有诱惑力呢?金钱的魅力无法精准测量,因为答案会因人而异。

    很久以前维也纳人会这么说:“他是一位举足轻重的百万富翁。他一定有10万

    盾资产。”而这在现代不再遥不可及,因为“百万富翁”不代表这个人一定拥有这

    么多钱。“百万富翁”以前是用来表示一个因为很有钱而得到社会尊重的人(现在

    大概也是这样)。此外“罗斯柴尔德”或“大富豪”也是有钱人的代名词。

    我的朋友之中有一些人,只要口袋里有100马克,就觉得自己像个百万富翁,也

    有很多人对别人口袋里有多少钱非常感兴趣。这些人绞尽脑汁估算这个人以及那个

    人有多少财产,听到某个富翁的财产数目时也总是摇头叹息,脑子里不停地猜测某

    个人的身价或某件物品的价值。

    有一天,我接到一个金融记者打来的民意调查电话。她问:“科斯托拉尼先

    生,您可是经验丰富的股票专家。能否请您解释一下,您为何不是一个百万富

    翁?”我对这个问题感到有些惊讶,但仍马上回答:“第一,你的问题不够具体。

    第二,你从何得知我不是百万富翁?难道我一定得让你查我的银行户头吗?不过,不论如何你不用担心,我是不会向你借钱的。”

    当我向别人询问某个熟识的朋友是否健康或工作如何时,得到的回答经常是:“噢!他有很多钱。”很多人羡慕别人拥有的财富。也有些人会迷失在自己拥

    有的财富里,他们会开心地抚摸着钞票,赞赏财富,让自己完全沉醉其中。我的一

    个诗人朋友曾经说:“假如我有很多钱,我会把它们全部让给那些有钱人,因为他

    们是这么爱钱。”

    我也认识一个人,他最喜欢的消遣是查看银行户头增加的余额,他说这么做能

    将无聊一扫而空。世上也有这样的人,虽然有能力买很多漂亮又贵重的东西,却不

    这么做,因为他只要想到他有能力这么做,就感到很满足了;他感受到了金钱的光

    芒,就会觉得很幸福。我的另一个朋友,只要嘴巴里发出“钱”这个字的声音,同

    时手抚摸着牦牛皮制的钱包,就会觉得生活中的享受全都浓缩到支票簿里了,完全

    没有留意到自己不雅的姿态。还有人告诉我,每当点钱的时候,都会激起他的性

    欲。另一个人则更露骨地说,在股票投资损失很大时,他就会逃离交易所,直奔红

    灯区消遣一下。

    幸好还有一些人会使用金钱来享受生活的乐趣,只看菜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他们想实际品尝美味佳肴。

    对很多人而言,金钱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金钱为他们招来朋友、伪君子、嫉妒者、马屁精在他们身旁打转。这些人完全沉迷于金钱的魔力,他们不仅想要得

    到物质生活的享受,也想拥有金钱带来的权力,简单地说,就是别人对他的臣服。

    曾经拥有过很多财富的人更容易陷入金钱的诱惑而无法自拔。马奎斯·卡斯德兰

    (Marquis Boni de Castellane)曾是法国贵族,他在回忆录里写道,当他不再

    是美国亿万富翁——安娜·古尔德(Anna Gould)的丈夫那一天起,他真的很难

    过。虽然他没有穷困到要去睡大马路,但是已不能再随手挥霍钱财了。他说:“直

    到破产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到自己的虚弱无力。”理论上来说,金钱的真正诱惑力来自赌博。当赌注不是钱而是菜豆时,赌博本

    身就失去刺激感和紧张感了。金钱也可以是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补偿,如身

    体残障或是容貌不佳等。或者,若是卑微的家庭背景阻碍了某人社会地位的上升,这时,金钱便能够替代祖先的作用,给他一个显赫的背景。埃尔莎·麦克塞尔(Elsa

    Maxell)因其爱尔兰血统,无法和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国的贵族们来往。但在

    美国经济起飞的黄金时期,事业的成功却让她得以晋升为美国百万富豪。

    之后,她便能和变穷了的贵族打成一片。这个刚出炉的百万富翁在公爵、伯爵

    间穿梭,突然发现自己居然能和冷漠的美国富翁们平起平坐,同时身价百万的她也

    吸引了穷贵族来和她攀谈。

    很多人喜欢花钱炫耀自己;有些人则绝口不谈钱,却喜欢让有关他的传闻越传

    越广、越传越夸张。总之,人类对金钱的反应,因人而异。

    在爱情的世界里也是如此,金钱可以唤起一个女人恋爱的感觉。在有些女人的

    眼里,金钱代表着男人的成就。而一个成功的男人对女人而言,有着极大的吸引

    力,尤其是当女人可以分享男人的财富时,女人会因为男人给予她荣华富贵而真心

    喜欢他。但是也有女人讨厌给她钱的男人,反而喜欢找她要钱的男人。对于很多人

    来说,金钱只是衡量成功的标尺,他们并非只对金钱本身感兴趣。我至今耳边仍回

    响着当年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旗下著名女星莉莉·达瓦斯(Lili Darvas)初到巴

    黎时对我说过的一番话:“现在我非常想证明自己的魅力,如果我走在大马路上,等候男人过来搭讪的话,我想知道,对于一位漂亮女人,男人们会开价多少

    钱!”她是想了解人们认为她这样的女人值多少钱。

    金钱可以扭曲人们的想法到什么程度呢?以下对话可以稍做说明。一个熟人问

    道:“你听说了吗?我们的朋友迈尔去世了!”“噢!这真是令人伤心!”另一个人回答道。

    “他之前有什么?”[1]

    “我估计,大概有200万。”

    “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他得了什么病?”[2]

    “也许还缺50万。”

    “不,你还是误解我的意思了!我是问,他是怎么死的?”

    “哦,明白了,原来你问这个!”

    人不能缺钱

    金钱的世界不是永远美好的,钱有种能量,能让人堕落,经常让人暴露出人性

    最丑陋的一面。

    我现在也许可以用中立态度来看待金钱,但以前并非一直如此。

    在我年少时,父亲把贫穷潦倒的我从布达佩斯送到巴黎去学习股票投资技巧,当时我只带了维持基本生活开销的钱。但巴黎是一个大城市,当时甚至是世界的中

    心。这个城市真是不可思议,当夜幕低垂时,它就像个超大型的夜间游乐场,到处

    可见琳琅满目的商品,空气中都弥漫着奢侈的气氛。

    Paris!J’ai deux amours,monpays et Paris.[3]

    来自盛产香蕉的安地列斯群岛的迷人女子约瑟芬·巴克尔(Josephine Baker)带我走进这首梦幻乐曲之中,令我终生难忘。巴黎的生活充满了奢靡、享受和聚会

    派对,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坐上东方快车,就像巴尔扎克笔下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坐着

    自己的马车一样,度过迷人的夜晚。

    当时我还不知道,如果没有开门的钥匙——金钱,这个梦幻般的世界是怎么也

    够不着的。而我口袋里的钱还差得老远。

    这出大戏看上去相当迷人,但还不是全部。

    来自蒙帕纳斯的藤田出现了,戴着玳瑁眼镜和黑色假发,他宠爱的模特琦琦陪

    着他,还有他们的朋友吉斯令、维尔泰和其他人围坐在一起闲聊。

    优雅的女士们手里提着珑骧名包,流连在奥特伊,穿着名设计师普瓦雷专门设

    计的时装,争奇斗艳。获得过大侯爵奖的裁缝,在波罗涅自家游艇上接待和取悦着

    上流社会人士,通宵达旦地优游嬉戏。香榭丽舍大道上人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让人不禁会联想到卓别林在《镀金时代》里展示的美国和《巴格达窃贼》里的东方

    的情形。就像弗兰西斯·卡尔科的小说里写的,人们说着大家都听得明白的市井俗

    语,热闹地聚集在皮加勒区的酒吧间里。而另一个夜晚,男人们嘴里哼着莫利斯·舍

    瓦里埃新出的情歌,在马克西姆餐厅用晚餐,或者聚在韦伯咖啡馆里,闲聊着新出

    产的汽车或女星密斯丹盖的美腿。英国人把图凯地区的草坪称作Beschlag(装饰用

    的薄膜),而当地政府在考虑将街道名称和橱窗里的价格标签都翻译成英文。

    这所有的一切对于我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就像是闻到香味走进了一家西饼店,对我充满了诱惑。

    在这个城市里,只要有钱,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所以,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赚钱,赚很多很多的钱。对当时的我而言,钱比我

    现在看重的健康更重要,更不可或缺;追求金钱成了我生命的全部,增加财富是生

    活的唯一目标。当人崇尚金钱时,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就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我

    认为除了金钱,其他事情都不再重要,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比钱更重要。有了钱以

    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所以人一定要有钱。

    我第一天到证券交易所上班时,有个亲切的老先生问我:“嘿!年轻人,我以

    前没见过你。你在这里做些什么?”

    “我是亚历山大公司的见习生。”

    “原来如此。”他接着说,“你的老板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我来告诉你股票是

    怎么回事吧。你别管这里的人说什么,也别管那些所谓的诀窍,你只要注意一件

    事,那就是——这里是傻瓜比较多,还是股票比较多。”

    一直到现在,老先生的一番话仍让我受益匪浅,而我自己发明的股市理论也只

    有两个要素:供与求。

    第一次到交易所令我既兴奋又紧张。这里就像一座大赌场,钱来钱往,只要集

    中注意力,就可以感觉到它,然后抓住它。按那位老先生的说法,一切应该都不

    难,只要够机灵,就可以跟上行情上涨的节奏,同时也能建立信心。“然后,到了

    月底,你就赚进一笔钱了。”老先生咧嘴微笑着说,拍了拍我的肩膀。

    交易所里几百人来来往往,场面相当混乱。老实说,当时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是

    怎么一回事。陌生的股票名称(其中甚至还有“十月革命”前的股票)在我耳边嗡

    嗡作响。年轻的交易员似乎无处不在,他们总是匆忙地来回穿梭,手中还握着一张

    写满委托人需求的小纸条,像是在跳着不停转来转去的波尔卡舞,穿梭在不同的小包厢之间。他们总是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经常会和别人撞在一起,然后又奔向各自

    不同的方向。

    在交易所的正中央,70个人围成一圈站在一起,他们即便在夏天也穿着深色西

    装。这群人是股票经纪公司的雇员,其中有人把胳膊靠在围栏上,而这个围栏就是

    用于把这些雇员和其他人隔开。

    围栏外的人对着他们大叫:“我要卖!”“我要买!”这个嘈杂的空间似乎与

    世隔绝了。

    其中有人跑到电话亭去汇报结果;有些人用手捂着嘴巴和旁边的人窃窃私语,好像在谈论非常重要的事情;其他人则是在黑色小记事本上写上密密麻麻的东西。

    我倒没有被这紧张忙碌的气氛吓倒,越走进这一片新天地,我反而越能放松自

    己。每个人都在吹嘘说每次交易都能赚到钱,他的客户总能得到最好的建议。每个

    经理都在媒体面前洋洋自得地讲述自己的经验和成功之道,开头第一句话永远都

    是:“我早就说过了。”

    虽然当时我还很年轻,也缺乏实际经验,但我已经知道:交易所里的傻瓜和骗

    子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他们永远在假装自己是聪明绝顶的人。这些看法一

    直到现在仍然没变,变的是,现在的交易所已经不再那样喧闹、杂乱了。股票交易

    通过电话下单,投资人不必亲自去现场交易。在伦敦和巴黎,投资人只要坐在一台

    机器前,用键盘输入他想要交易的股票名称和价格,通过这台机器就可以知道目前

    的行情。

    那时的作业方式毕竟无法与今天的国际水准相比,甚至连今天的一丁点儿都不

    如,却是我们60年前在交易所时使用的东西。那时候,股票交易委托人需要像课堂上的小学生一样,端正地坐在计算机前。证券交易所的业务负责人站在前方讲台上

    逐一唱名每一只股票,在底下的委托人则依股票名称输入交易价格。之后计算机根

    据每只股票的供需情况,进行交易确认。

    渐渐地我开始习惯了,知道在这个环境里的人都是有自信的资本家。音乐、绘

    画、艺术甚至是一顿好吃的晚餐,对他们而言一点也不重要,他们唯一想要的只是

    钱。巴黎的新工作也让我成为追求物质享受的拜金主义者。此外,因为我特别机灵

    (或者说是狡猾),很快地,我做了一件视钱如命的人都会做的事,那就是预测股

    市的下跌,这和一大群高傲的专业股票顾问有关。我非常讨厌这群大言不惭的家

    伙,讨厌到要故意和他们唱反调。于是,当他们看涨行情时,我却偏要做空。

    出乎意料的是,我投资的股票收益都还不错。因为,当时碰巧发生了一次大危

    机,经济萧条加上萎靡不振的股票行情,股市一路下滑。我每天都会平仓,结算所

    有投资,以确定实际的获利金额。之后,我仍坚持看跌行情,而我的投资收益一天

    比一天高。

    我认为这次成功纯粹是个意外,因为我并不是根据分析、判断而看跌的,看空

    行情的理由完全出自我个人的因素。当时的我根本一点也不懂何谓“客观的投资依

    据”,我也不是对经济抱有特别悲观的态度。不管股价涨或跌,我想要的东西只有

    一样,那就是钱。

    直到1932年的伊瓦尔·克罗伊格破产事件,我才发觉投机做空是非常可耻且不道

    德的投资行为。做空操作获得的收益全部来自他人的损失。

    良心告诉我,人不能靠着做空赚钱,因为即使成功,也只有我一人快乐,而别

    人将会很惨,非常悲惨。从此,我决定不再利用股市暴跌来投机赚钱,我要随着上升的景气进行投机,进而获利。我要很谦虚并知足地说,改变投机方式,我仍会比

    别人多赚一点。而且,这次我不是一个人,而是和上千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虽

    然一样是成功的投资,但在一片繁荣景气的愉悦气氛中获利,真的让人感觉舒服多

    了。

    “国家敌人”科斯托拉尼

    一位成功的投资顾问,性格必定有点高傲,甚至有鄙视其他投资大众的倾向,这样做是为了令自己保持清醒,不因他人一时的情绪波动而改变自己对股市走势的

    看法。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表现得太过骄傲。但就连我有时也无法

    控制自己,可能会挖苦、嘲讽周围的人。不过,和年轻的时候相比,我现在根本不

    能算是自傲。

    1930年秋天,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开始上演,这就是股市历史上相当著名的

    伍斯特里克破产事件。巴黎股市因此跳空,不断向下探底,是历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崩盘。

    阿尔伯特·伍斯特里克(Albert Oustric)是当时公认的金融泰斗,是法国一

    位在经济领域涉及广泛,同时也相当成功的金融巨子。无论在沙龙还是证券交易

    所,人们总是不断谈论他的成就及其广泛、多元的投资事业,从标致汽车、地毡、制鞋到玻利维亚银矿和意大利的人造丝,他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现今的企业集团。

    伍斯特里克掌握了这项“技能”并处理得井井有条。为了处理好这么多公司的

    财务,他另外成立了控股公司“法国控股”(简称Holfra)。事实上,控股公司是

    伍斯特里克控制公司股价的一个工具,他利用融资大量买进自家股票,拉动股价大

    涨。他的做法让大多数专业经理人认为,其公司股价已经超过市值,进而认为其股票适合做空,并开始融券做空该股,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伍斯特里克的举动就是为了引诱像我一样的投机散户对他公司的股票进行融券

    交易。到了月底,伍斯特里克已经将所有自家的股票全部收购了,融券交易因而无

    法交割,这时伍斯特里克便能操控股价的涨跌,做空的融券交易最后面临爆仓。

    唯有实际掌握大量现金的金融家才能成功施展这样的诡计,但伍斯特里克用来

    拉抬股价的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银行贷款和股市专业投资经理的投资,也就是说

    他的资金来源没有保障。到了第二天,可能这些资金供应方就没有办法再拿出更多

    的钱了。因此,小小的贷款收缩就可以轻易将伍斯特里克的多米诺骨牌推倒,而这

    样的事情确实发生了。

    当时,我还是个货真价实的做空投机者,心里非常厌恶有这种欺骗行为的资本

    家。我很清楚他的投机手法一定会失败,事情的发展也正如我所料。我在股价180时

    做空,融券价格是170。后来股票跌停,我根本无法挂单平仓。当晚我无法入睡,但

    并不担心,因为我知道,我还有其他机会从股市中把钱赚回来。

    结果这家公司宣告破产,股票停止交易,我手上所持的股票被赎回,每股赚了3

    法郎。即使是正常的股票投资也很少有这样高的获利。这个破产事件除了造成伍斯

    特里克集团瓦解,还连带了大约15家公司倒闭,受害者包括股市专业投资经理、证

    券公司及各种形式的债权人–客户、客户的朋友和股东。连两家声誉良好的老银行

    (一家是布伦的费舍尔银行,另一家历史更悠久的银行是1776年成立的法兰西银

    行)也受其牵累而关门大吉。

    倒闭事件的连锁反应也拖累了英国,英镑在不同的外汇市场同时贬值。原因是

    法国的信贷机构担心民众会挤提户头里的存款,为预先准备而大量抛售英镑兑换法郎。

    所幸的是,我成功地躲开了这场危机,因此不免有些暗自得意,那时我变得骄

    傲,甚至狂妄自大起来。我戴了黑色领结,以示我对股市大跌的“吊唁”之情。由

    于伍斯特里克那时是金融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圈内人唯其马首是瞻,我的举动激

    怒了众人,所有人认为我从中赚钱的做法正是造成他们破产的一个原因。

    以前,我习惯到交易所旁的一家餐厅,坐在固定的位置上“观察”。许多在证

    券经纪公司上班、为我经办过交易的朋友及同事在这里举办过一场又一场的讲座。

    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没有证券交易许可证,这在过去并不成为问题。但有一天,我竟然被挡在了交易所门外。他们说,因怀疑有外籍人士想投机炒作法国养老金来

    搞垮法国经济,所以禁止外国人进入证券交易所。

    就是这种偏执的大法国主义给了一个法裔犹太人指控我的机会,这个身材矮小

    的人叫依斯雷尔(Israel),他经常坐在我的隔壁桌,偷听别人称赞我。他注意到

    别人对我的尊敬,同时也希望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后来我才知道就是他指控我投

    机买卖法国养老金证券和国债。

    有一天,我和两个朋友走出餐厅时,警察逮捕了我。在交易所隔壁的警察局,我像重刑犯一样被采集指纹,接受长时间的讯问。第二天,国际事务部门的警察搜

    查了我位于巴黎公园对面的个人工作室。接下来就是严密监控我的通信记录及所有

    交易通知书。晚上我还从收音机里听到:“警方搜查了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住处,这个匈牙利人涉嫌对国债进行投机炒作,这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

    两个星期后,我再度被传唤。在市政府,我收到一张由巴黎警察厅厅长签发的

    驱逐令,上面写道:“限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于48小时内离境。”虽然我非常懊恼自己必须离开喜爱的巴黎,但我问心无愧。我承认我在伍斯特里克事件中的确有投机

    炒作行为,但绝对没有炒作过法国养老金。基于投资技术分析方面的考虑,我不可

    能那么做。

    我曾服务过的证券经纪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好友的阿德里安·培奎(Adrien

    Perquel)想请前司法部长阿纳托尔·德蒙奇(Anatole deMonzie)帮我。德蒙奇

    和阿德里安的父亲是密友,两人都崇尚自由,对大法国主义也都持保留的态度。20

    年来,这位杰出和有修养的德蒙奇先生,对匈牙利人多有扶助,曾当选议员,并多

    次获委任部长职务。他在1926年担任赫里欧政府财政部长期间,在议会发表演讲,说过一句被人们广为传播的话:先生们,国库是空的……

    德蒙奇马上在办公室约见了我,我向他解释了目前的窘境,并向他保证我绝对

    是无辜的。他承诺会重新调阅档案。第二天,我已打包好行李,正要动身前往车

    站,打算离开巴黎前往比利时。就在动身的前一刻,电话铃响了,德蒙奇的秘书告

    诉我:“请您不要走,德蒙奇先生要我转告您,他已拿到延后14天执行驱逐令的许

    可文件。”

    这位前司法部长相信他们对我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但如果要他正式对警察机

    关提出质疑,又会让他相当为难,因为这等于是在侮辱巴黎警察厅厅长。这位警察

    厅厅长是法西斯主义者,后来和希特勒勾结。我的驱逐令从此便一次次地被延后执

    行。转眼间,我又在巴黎住了一年,但始终没有拿到一张正式的居留许可证。

    后来我终于得到平反,之前的案底也销毁了。另外,我还收到一张证券交易许

    可证,直到今天,这份证件都保存完好。它提醒我,过分高傲可能会招致灾祸。和

    其他具有启发性的故事相同,这场乌龙事件也有一个结尾。第二次世界大战(简

    称“二战”)结束后,我从美国返回巴黎,在戴高乐将军的推荐下,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我当然又在股票市场重新活跃起来。有一天我在交易所遇见当初诬告我的依斯

    雷尔先生。我立刻察觉到他的大眼睛一直盯着我衣领上的红色荣誉骑士勋章。他是

    法裔犹太人,有着法国人激进的爱国情操,也有犹太人对反犹太主义的特殊心理情

    结。尤其是遭希特勒迫害、逃出德国或其他国家的犹太难民,对外国人的敌视态度

    更是强硬。

    令他更为恼怒的是,我不但在巴黎,而且在股票金融界中甚至比专家还要受欢

    迎。尽管如此,他仍然忍不住要求我教他一些股票操作的技巧:“您说说看,现在

    应该买股票还是卖股票?”“如您所知,我是个乐天派。您手上的股票就继续留着

    吧!”我撂下这句话就走了,留下他一个人在原处呆立着。

    也许由于伤感,后来我又买了几张Holfra的股票,大约是每股10芬尼,没想到

    这是我做过的投资中获利最棒的一次。不久前,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举行的一场

    旧股票拍卖会上,这些具有纪念价值的Holfra旧股票以每张200马克成交。我还应

    买主要求在上面签了名,这件事让我感到相当自豪。

    唯有对股市行情,我至今仍保持着某种变相的高傲,尤其是当行情对我不利

    时,我根本看也不看它们一眼,也不屑听到和行情有关的事情。

    但是我非常关注全球有关外交、财税、利率政策及工商业界的重大事件。大胆

    分析重要事件是我的拿手绝活,但是这些事件不一定如人所料地总是反应在股市行

    情上。股市行情的反应经常会出现短暂的反常,总是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按照我的

    预期发展。

    而且,我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俗话说:“我不会为不知道的事情激动。”因此,我不会去关注出现了偏差的股市行情,因为我知道,得到的回答在我

    经过音乐训练的双耳里,听起来会像是变调的乐曲。

    当股市未来趋势对我不利时,我选择在这纷乱繁杂的市场中,满怀希望地等

    待。这并不代表我没有悲观的时候,只是在很久以前,我就经历过很多次这样糟糕

    的状况了。很多年以前,我就已经在巴黎股市从事很大额的信用交易了,股市的每

    个细微波动对我都会造成巨额的获利或损失。我有个为我工作了10年的老秘书,他

    非常了解我的缺点和弱点。每天他都替我在交易所做买卖,因为就像我常说的:真

    正的职业投资家不可以在交易所里露面。我的秘书非常熟悉我的习惯,他知道,当

    股市低迷时绝不可以打搅我睡午觉,而且我睡醒之后,也不能在我面前提到任何有

    关股市的事。

    直到今天,我一直对巴黎股市不太感兴趣,而且同时在美国华尔街有投资,和

    大约10家证券经纪公司保持业务往来。在这里我仍然保持着同样的习惯:禁止任何

    人告诉我有关股市的坏消息。如果有人胆敢告诉我不开心的消息,我就不会再委托

    他进行交易。那个告诉我股市崩盘的家伙活该永远失去我这个客户(如果不巧碰到

    我在欣赏音乐的话,后果会更严重)。

    金钱胜过一切话语

    长时间身处残酷的交易场中,我早就领悟出“钱不会变臭”的道理。从年轻时

    候开始,我便在全世界不同的股市中,学习如何轻松赚大钱。不知不觉中,我开始

    有了罪恶感,因为股票专家可能在转眼间就能轻松进场获利,一次投资的收益可能

    和学者、教授或医生的年收入差不多。不同的是,学者、教授和医生必须长年钻研

    学问,这让我感到不安。我还记得,“二战”之前,法国全面武装备战,当时身为外国人的我,处境颇

    为尴尬,和我岁数一样大的人都被征召入伍,我所有的朋友都在兵营里,我则坐着

    看股市行情。虽然绝大部分投资人都在服兵役,但股市反而在上涨。鉴于之前的伍

    斯特里克事件,我告诉自己,这次一定要尽力避免激怒周围的人。我是第一个放弃

    烟斗、选择辛辣的哈瓦那雪茄(富裕的象征)的人。在酒店吃饭时,为了不引起别

    人注意,我会选择角落的位置。

    在当时,我想再谈论股市可能会激怒人们,于是我选择做一件以前就想做的事

    ——谈论绘画、艺术、美食、音乐等。但我还是原来的那个股票专家,人们想和我

    谈论的话题还是钱。

    我一位最好的朋友,来自布达佩斯的雅努斯(后面我还会再说到他),曾经是

    我在里维埃拉的常客。他对于优秀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化非常熟稔。为了让他开

    心,我邀请过法国作家、龚古尔奖获奖者、文学评论家和美国文学教授来做客。为

    此雅努斯还激动地准备和他们进行一天的思想交流。可惜老天不帮忙,这些客人不

    断向我发问,问的都是电力、石油股,黄金价格和资本市场的事情。

    所以,对于好客的女士,我有一个提醒:在您招待作家、艺术家或其他文人墨

    客时,最好别邀请我参加!我在场会把整个文化气氛搞糟的……

    不久前,我参加一个电视节目时被问道:“金钱对您而言,到底有什么样的魔

    力?”我得这么说:我一点也不为金钱着迷。我至今还记得本·琼森和史蒂芬·茨威格

    的著名剧本《福尔蓬奈》的对白。在剧中,来自威尼斯的吝啬鬼被驱逐,聪明且热

    爱生活的莫斯卡·福尔蓬奈继承了他的房子和全部财富。面对这所大宅,他大声宣

    告:把围墙拆掉,把门拆掉!让空气、阳光和人们进来!它仍然散发着恐惧气息,散发着贪婪和邪恶的气息。再也不许提金钱这码事了!我们现在要尽情享受生活,要大吃大喝,嘲笑那些傻瓜,特别是那些金钱傻瓜!来吧!要快乐!要音乐!音

    乐!

    当然,人为了拥有独立和自由,会需要钱;为了享受舒适生活,也需要钱。我

    的老朋友厄恩斯特·门泽尔(Ernst Menzer),虽然脑子已不太清楚,但他说了句

    很有道理的话:“钱对一个年轻人重不重要?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上了年纪之

    后,钱可以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

    我很少奢侈浪费,我买的东西都还保留着。50年前我在卡普西纳大道的西摩商

    场买了两打短袜,到现在都还在穿。它们的质量还是那么棒,在其他地方买不到这

    么好的东西。

    我唯一的奢侈就是收藏,尤其是收藏贵重书籍。不久前,世界上第一本谈论股

    票的书《混乱中的混乱》要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这本书我已经找了25年。拍卖会的

    目录上注明这本书起价为2000英镑,我听从了一位古玩估价商的建议,将预算定在

    5000英镑。根据他的看法,这个价钱一定能中标。但没想到一个日本人竟以我预算

    的4倍价格买走那本书。很快地,这本书的第2版又出现在慕尼黑一个由旧书商举办

    的拍卖会上。我考虑了一个晚上,最后同意以3000马克成交,这个数字仍然超出了

    我的预算,但我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花这么多钱买一本小书,在别人眼里已经是

    浪费的行为了。

    尽管如此,对于真正的收藏家而言,搜集古书、名画或是邮票,纯粹是一种投

    资,因为收藏家总是在估算收藏品的价值。无论如何,收藏是一种最好的投资方

    式,尤其是在把收藏物当作一项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时候。

    欠债人与乞丐有很多对于理财的偏见广为流传,比如很久以前就有人说女人不擅长理财。但

    是我认识的很多女人,不但能将家务事料理得非常妥当,连家庭支出的预算也掌控

    得非常好。如果一个家庭里,男人负责赚钱,女人负责持家,如此搭配可以说是天

    作之合。我的父亲经常购买精美的礼物送给我母亲,但每次总是换来母亲对他奢侈

    浪费的指责。“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回答道,“等我真的买了昂贵的奢侈品再骂

    吧!”

    但如果情况相反,男人节俭,女人花钱不眨眼,就有可能导致家庭悲剧了。我

    在朋友和自己的家族里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这里讲一个过去传下来的笑话。格

    林在咖啡馆里抱怨道:“真可怕!我太太到底需要多少钱啊,老是找我要

    钱!”“她需要钱干什么用?”别人问他。“不知道啊。”格林答道,“我一分钱

    都不给她!”

    对于当今年轻人的抱怨也许就像这个世界一般历史悠久。现在的年轻人当然不

    会和他们的父母亲一样苛求,他们在富裕的生活环境里长大,没有经历过父母过去

    的困难生活,有些人甚至还非常自私。这种情况当然不好,他们以后会吃到苦头。

    但另一方面,对我来说,谦虚和节俭不是最大的美德。我从中看到了另一个更大的

    危险,年轻人贪图方便和懒惰,不仅用电脑做计算,而且依赖电脑代替自己思考……

    “欠债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的观念从细心照料家庭、节俭的祖先们那里一代

    代传了下来,一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持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在德国。我认为

    这个观念现在只适合一种人,就是投资人,只有不欠钱的投资人才能毫无负担地按

    自己的想法投资。

    如果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信用制度将会怎样?那样一来,所有产业就必须自

    行承担投资新业务的风险。连传统产业都必须接受新挑战,更不用说高科技产业。硅谷和其他的高新技术产业充满了奇迹和冒险,如果没有信用体系,就不敢迎接挑

    战,也可能无法继续经营。所以,现在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很大的贷款额度,让投资

    人能放手在股市中创造奇迹。

    贷款和债务不断增长,但是今天的情况与20年前大不一样了。货币购买力急剧

    下降,随着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债务人偿还贷款和债务的能力又会恢复。

    所以银行并不像格林那样焦虑,会派会计师去催促偿还延迟的一笔贷款。去催款的

    职员马上回来了。格林问:“喂,他还钱了吗?”“不如……”那个会计师答

    道。“什么叫‘不如……’?”格林继续追问。会计师说:“我想向您解释一下,那

    个借款人有一个儿子在读高级中学,以后会成为一名医生,然后会娶一位富家小姐

    为妻。在得到一笔丰厚的陪嫁后,他会帮他父亲还清债务的。”

    门泽尔和我认识很久了,我真的喜欢他,熟络得可以直呼其名。他是一个很吃

    得开的乞丐,长相滑稽,体型矮小消瘦,非常聪明伶俐(后来他碰到一位电影导

    演,但是他没有在喜剧片里出演过任何角色,像他这样的人应该可以演喜剧的)。

    可惜他把才华都用在乞讨上了。他的天分直追乞丐之王安东·库(Anton Kuh),比

    如有一次他向一位朋友借1000马克。那位朋友只给了他500马克,他一把抓过这笔

    钱,接着说道:“我们现在怎么办?是你借给我500马克,还是我借给你500马

    克?”希特勒上台后,他逃亡美国避难,他的理由是“乞丐哪里都需要”。他符合

    希特勒定义的“渣滓”,不过他最好的主顾就是柏林犹太人,而他后来也成为其中

    的一员。

    他时常向我借钱,我不想和他老是为同一个问题争吵,所以最后还是借给他一

    笔钱付房租。但是3周过去,他又跑去向我的朋友借钱,回过头来却跟我说:“这个

    月的房租好不容易交了,下个月的马上又来了,我供不起这间房。”我对他说:“别担心,你一定有办法付房租的。”

    “你怎么会这么肯定,我现在连1芬尼也没有。”

    我只得告诉他一则犹太人的老故事:贫穷的科恩在逾越节前夕去找他的有钱朋

    友格林,向他求助:“我没有钱买马佐。”[4]

    “你一定可以吃到马佐的。”格林向他保证。

    过了一段时间,科恩一直没有得到格林的消息。在逾越节的前两天,他又跑去

    找格林。“我已经说过了,你一定会吃到马佐的。”回答仍然是一样的。

    但科恩还是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到了逾越节的前一天,为了买马佐过节,科恩

    只好拿太太的珠宝去典当。节后两人又碰面了。科恩不停地抱怨,格林的回答则

    是:“你干吗这么激动?你不是吃到马佐了吗?”

    “您瞧,恩斯特先生,”我用这个故事回答了他的问题,确定他一定可以付房

    租。他只好拱手作揖:“您还是别再说这个科恩的故事了……也不用再说那个马佐

    了,科斯托拉尼先生,够了。”这个故事又发挥威力了,简直是无往不克。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门泽尔因为是被迫害的犹太人,所以可以向德国

    政府申请一笔赔偿金。当我告诉他这件事时,他说:“我终于可以得到马佐

    了。”但我没有开玩笑的心情,我严肃地告诉他:“如果你不马上提出申请,我就

    不借给你房租了。”为避免他超过申请的期限,我把他拖到一位公证人面前,草拟

    了一份申请书。根据规定,申请者必须来自属于德国文化的地区内,门泽尔来自匈

    牙利,曾经就读于莱辛堡的一所纺织学校,而且说一口流利的德语,他肯定有申请

    赔偿的资格。但行动还是太迟了,申请书因超过申请期限而被退回。除非申请者能提出文

    件,证明曾因精神疾病入院接受治疗而无法如期申请。我们商量后,认为这个方法

    成功的机会不高。看来,我得一直给他提供资金上的援助,直到我或他去世。

    几个月后,在一间咖啡馆里,他走到我的桌前,从皮包里掏出一张由巴黎精神

    病院开具的证明放在我面前,上面写着:“门泽尔先生曾因精神疾病在本院进行治

    疗。”我不禁要称赞他的聪明才智,我问他:“你是怎么弄到这份正式证明文件

    的?”“很简单!我真的入院治病了。”

    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件事的共犯。在巴黎的匈牙利住宅区,经常举办为

    匈牙利难民募集善款的大型慈善舞会。我常常收到他们的邀请函,但从未出席过,因为我十分讨厌舞会中总有一些故作高雅的人到处说长道短、不怀好意。有一次我

    把邀请函转给门泽尔,要他在舞会中制造一点丑闻,做件逗人乐的怪事。

    门泽尔立刻采取行动,他租了一件黑色晚礼服(租金当然是我付的),赶到舞

    会,先到自助餐区饱食一顿,却没有机会制造丑闻。两天后,他跑到一家服饰店找

    店长玛丹。玛丹是慈善舞会的筹办人,也是我讨厌的那群人的带头者。门泽尔告诉

    玛丹他是匈牙利难民,希望得到一些资助。但玛丹回绝了他,他们争吵起来。最后

    门泽尔大叫:“我要去向警方检举你,你以服装店作为掩护,经营色情交易。”门

    泽尔的大吵大闹引起骚动,最后警察到场将他送往精神病院,他就真的在里面待了

    好几个月。

    由于这件事,门泽尔现在每个月都用德国政府发放的赔偿金付房租。而且,德

    国政府也不曾要求收回这笔对门泽尔而言为数可观的赔偿金。我则利用这笔钱帮他

    买了些稳当的股票,存放在一家瑞士银行里。虽然如此,门泽尔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身上的衣服像布袋,住的是租来

    的套房。但这一笔财产给了他很大的安全感。他从未提取过1芬尼,一直放在银行里

    生利息,一段时间后,钱就增加了很多。从某个角度来说,门泽尔的故事给股票玩

    家上了一课:欠债时要有耐心,安之若素。真正的投机高手要能像鳄鱼一样睁着眼

    睛睡觉。我确信门泽尔一定不知道自己的银行户头里有多少钱,我也是如此,我从

    不去计算我所有户头的总金额,因为我不必对任何人负责,这是我自己的钱。

    就在几周前,我又见到了他,他看上去已经十分衰老了。他请求我帮立一份遗

    嘱。他连匈牙利语都写不好,更不用说用法语或德语写了。所以就由他口授,我来

    写:“我过世后,所有财产给我的两个侄子……”(据他说,其中一个是哈佛大学的

    数学家,门泽尔把他说成是“爱因斯坦第二”)等。他签上名,我把信折叠好,放

    进信封,贴上邮票。

    “您知道吗,我亲爱的朋友,我在这封信里写了些什么?”我问他,“不知

    道?我给您讲讲《强尼·史基基》(Gianni Schicchi),那个普契尼著名歌剧的桥

    段吧:

    年老而富有的地主即将死去,全家人围在他的床前,都指望着得到他的遗产。

    在他过世后,亲戚们马上找出他的遗嘱。然而他们很失望:逝者把全部财产都捐给

    了修道院。真让人困惑不解。‘别生气,’最聪明的一个人,也就是强尼·史基基,对大家说道,‘我们先不要公开亲爱的叔叔过世的消息,我会假装是他,躺在他的

    床上,然后我们把牧师和公证人请来。我会最后立下遗嘱,让公证人记录下来。’

    事情就照这个安排进行。在全体亲戚的见证下,他用颤巍巍的声调口授了遗

    嘱,他先是说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后说:‘我要将全部遗产赠送给我最亲爱

    的朋友——我的侄子强尼·史基基。’现在,恩斯特先生,您该知道我在这封信里写了些什么吧?‘把我的所有财产

    赠给科斯托拉尼先生!’”这句话着实把他吓了一大跳。

    在生活中很少会发生这种事,只有在戏剧中,我们才能看到。

    虽然金钱有不好的一面,但我不能想象,这个世界如果没有金钱会如何运转。

    卡尔·马克思曾有这样的梦想,在他之前,托马斯·莫拉斯(Thomas Morus)曾有过

    这样的想法。那些是乌托邦,现实世界中,资本主义需要金钱、资本和流动性来推

    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这样才能让世界欣欣向荣,让所有人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

    活,穷人不会更穷,而有钱的人可以更富有。”他有许多让社会更加公平的想法,按照他的预测,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

    我钦佩马克思,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我很欣赏他的作品。他的文字是

    我最好的德文学习资料(也有人说其中一些文字是出自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笔下。)

    [1] 多意表达,也可以译为“是什么原因?”,这里是听者想到的是另一个意

    思。——译者注

    [2] 多意表达,也可以译为“他还缺少什么?”——译者注

    [3] 法文,意为“巴黎!我的两个最爱,我的祖国和巴黎”。

    [4] 犹太人在斋戒期间吃的一种未经发酵的硬面包。第3章 群众是无知的

    在1987年全球股市危机发生后,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说:“股票市场

    里到处都是疯子。”虽然我不是每次都赞成政治经济学家出身的施密特的言论,但

    我必须承认,这次他说的和事实十分相符。

    “群众是无知的。”这句话出自1895年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的

    经典著作《乌合之众》(Psychologie der Massen)。隐藏在这句话背后的真正

    含义是群众的力量。即使在一群特别聪明、深思熟虑的人当中,这股力量仍然能够

    发挥作用。挑选100名高智商的人,让他们共处一间狭小的房间里,结果显示,一时

    的情绪冲动会影响他们所做的决定,使他们无法理智地思考。

    假设有一位股票专家经过反复思考后,终于决定要在某一天早上卖出手上的股

    票。但当他走进交易所时,却又听到其他投资人对股市后势的乐观看法。就在这一

    瞬间,他会马上变卦,反而再次买进股票。

    在美国股市,股票行情显示器经常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显示器显示股票

    市场所有交易的状况,即使没有上百万,也有数十万的投资人会依据显示的价格行

    情决定投资行动。股市上涨时,这些盯着股票行情显示器的投资人会开始买股票,毫不犹豫地跳上这列正在行驶的列车。股票行情显示器显示的股市交易情况,可以

    反映出投资大众的投资心态。因此,对每一个投资人而言,股票行情显示器有说不

    出的魅力,吸引其跟随投资大众的步伐做出买卖决定。股票行情显示器就像是战场

    上的旗帜。只要旗帜高高飘扬,就会引导部队奋勇争先,旗帜倒下,恐慌便随之而

    来,人们便停止前进。失去了勇气,军队开始人心涣散和掉队。股市也莫不如此。

    所以,在股市上涨阶段已获利的人要特别注意,旗帜是否还立在空中,是否有带领其他投资大众跟进的作用。依我之见,投资人可以利用市场技术分析,来评估

    某一事件对投资大众所产生的心理作用。

    正如我曾经说过的:股市中、短期的涨跌有90%是受心理因素影响,而基本面则

    是左右股市长期表现的关键。

    股市投资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了中、短期的股市走势,也就是说,股市的中、短

    期表现,要看股票是掌握在资金充裕且固执的投资人手中,还是掌握在犹豫、容易

    惊慌失措的投资人手中。

    有一些投资专家可以从目前的经济状况看出未来的股市行情、利率及产业前

    景。但就短期而言,现时经济状况对此三者并无影响。请注意,股市会上涨的原

    因,是买方即使处在经济及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仍然表现得比卖方强势。会影响股

    市行情的是投资大众对重大事情的反应,而非重大事件本身。

    决定股市中期走势的重要因素,除了心理因素外,还有利率。利率或者资金流

    动性,决定了资本市场的资金处于供过于求,还是求过于供的状态。利率对于证券

    信用交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利率较低时,表示有较多的流动资金进入股票市

    场。可是,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要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也就是“股市的中期

    走势”。

    对长期走势而言,心理因素不再重要。如果IBM、西门子或奔驰汽车公司没有稳

    固的商业基本面,股价就不会像现在这么高了。这些企业集团的股价之所以这么

    高,和心理因素并无关联。但今天又有谁能够预测到,后天股票市场的气氛是忧虑

    的还是充满希望,投资人又会对股市有什么样的偏见?(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说

    过:“从长期来看,我们都将会死去。”)产业景气的繁荣程度,决定了股票的表现及未来的收益率。能够预见某一产业数年后发展前景的人,便能从中大捞一笔。

    我认为,决定股市走向的因素有两点,归根结底,其他因素都是这两点的延

    伸:

    (1)资金流通量与新上市股票之间的关系;

    (2)乐观或悲观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对未来趋势的评估)。

    所有的重大事件,例如政治、经济或金融方面的新政策,不论是否会对目前股

    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可以归纳为以上两点,并可借此分析未来的股市走向。

    而我早就把这一理论转化为一个数学方程式,可以将其作为分析股市走向的基

    本公式。

    T(趋势)=G(资金)+P(心理)

    资金是指可以随时投入股市的流动资金。如果债券发行机构(指政府或公司商

    号)所定的债券利率很高,或者银行、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定得很高,那么愿意购

    买股票的人当然就会比较少。简单地说,资金这个变量完全取决于长期利率。

    相较于资金变量,心理因素却是由许多不同的次要因素组成。假设出现发行股

    票的公司调低盈余及股息,或者政府宣布提高证券交易税等不利股市行情的做法,但这时投资大众却对未来行情走势乐观,那么,投资人就会对这些负面消息有较高

    的抗受性,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不利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因此,虽然出现

    了一些十分重大的负面的基本面消息,但P变量(心理因素)在此情况下仍会维持正

    值(+)。即使公司营运方面发生重大事件,这样的分析结果也是成立的。例如罢工,只

    要投资人认为罢工对公司不构成影响,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价就不会因此而下跌。

    对股票经纪人而言,战争或和平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投资大众对这一事

    实的心理反应。

    股票市盈率(美国人的说法)的评估也纯粹是一项心理变量。假设某一股票的

    市盈率是15倍,市场分析师认为这个数字过低,那么他会说这只股票被低估了。但

    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会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认为市盈率15倍太高了。

    我不想说这些分析师做的评估根本就是错的,更何况投资人也不可能从他们的

    评估中看出股市的后市发展。所谓的“股价过高”或“股价过低”不过是做比较的

    结果,并非像数学公式一样可以算出标准答案。所以,我不禁要偷偷嘲笑这些分析

    师,他们总是将市盈率奉为判断股价高低的重要依据而迷失其中。因此,广义地

    说,分析师的评论当然也算是分析行情走势时的一项心理因素。

    那些总是把市盈率当作选股准则的人,一定不会投资IBM、戴姆勒–奔驰或其他

    有潜力的股票,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些股票之前的市盈率总是太高了。

    尤其是分析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时,这样的行情分析法更显得偏颇而不知变

    通。依照分析师的说法,投资人根本不该碰这种公司的股票,因为它们的市盈率全

    部都是负的。但是,我投资过的最赚钱的股票却往往都是这种公司的股票。当我买

    进股票的时候,这些公司都处于经营亏损状态。可是,当这些公司的业绩重新回到

    盈利阶段时,股票也会同时往上飙涨。

    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恢复期间,美国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的股票遭受重

    创。我做的投机是基于:我猜想美国政府不会看着传统企业克莱斯勒袖手不管的。我认为经济会复苏,对于汽车的需求会非常大。在我的记忆中,我曾做过最好的一

    笔投机生意:1946年,我在意大利买进了汽车制造商Isotta-Fraschini股票,这

    曾经是一个大品牌,当时是根据心理分析和经济形势买入的,最终大赚了10倍。我

    在克莱斯勒股票上也收获了丰硕成果:以5美元买进,在股价上涨到105美元才卖出

    兑现收益。

    股市逻辑和我们的日常逻辑是不一样的。

    你得领悟!由一作十,二任其去,随即得三,你则富足。将四失去!由五与六

    (女巫如是说)而得七与八,如此完成了:而九即是一,而十是零号。这是女巫的

    九九乘法表!

    ——J.W.歌德,《浮士德》

    我认为,投资人不应该将一般的数学逻辑套用在股票市场上,股市行情不是用

    一把尺就能测量出来的,股市的未来走势也不是用数学公式就可以计算出来的。在

    股市中,我只用一个数学理论,为了解释清偿,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有

    个老朋友来拜访我,虽然他是个非常优秀的股票专家,但不知为何却是一副惊慌失

    措的样子。他问我:“您可不可以帮我分析一下最近发生的不寻常现象?”

    他接着说:“我在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的金融市场做股票、债券及期货的投

    资。这些交易市场彼此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我是这样操作的:买进南非的矿

    产、美国汽车股,做空法国国债和英国银行股,同时,我看涨利率,也做空燕麦以

    及可可豆,最后是买进原油价格。您知道的,这些市场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性。

    但是它们的走势,不是全对我有利,就是全对我不利。行情可能和我们预期的一

    样,但也有可能是原本该跌的却涨了,该涨的反倒跌了。”“我真的很想知道,美国汽车股和可可豆行情之间有什么关系,而伦敦的银行

    股和温尼伯的燕麦行情又有什么关联。我快要发疯了,一夜之间,我所有的投资全

    部大乱。有时行情走势完全合乎我的预期,但有时却又大唱反调,这其中到底隐藏

    着什么样的神秘力量?”

    “好吧。”我发觉,很多投资人都会有此类错误的想法。现在,让我来解答这

    个疑问:“这种股票会在一瞬间暴跌,跌到谷底。我想,你们不外乎是用公司资产

    负债表、市盈率的高低、分配股息的多少来决定投资策略。在大宗商品市场中,你

    们必定是先看产量及消费数量方面的统计结果,以及相关的贸易条件和国内外有关

    的政策。从这些资料中,你们也许会赫然发现,在一段时期,股价表现的反应似乎

    比较慢。也就是这样,你们才会认为行情走势根本不符合预期。这时请你们要有耐

    心,这些股票的价格会再度攀升的,于是行情的发展也就符合所谓的‘逻辑’了。

    你们一定知道‘二乘二等于五减一’。这就是我的信念。在生活中或操作股票时,没有任何事情是简单的,所有事物都依据事实而发生或存在。经验告诉我们:一定

    可以达成目标,只是中间的路程绝对不是一条直线。”

    我的股市数学理论听起来就像玄学,但在其他的生活领域,如宗教或艺术中,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像音乐,把它化为最小的元素,旋律就是由优柔和紧凑的音符

    组合而成的。

    我进一步向那位朋友解释:“突然间,我们会发现自己在曲线之中。为何股价

    会跌到这么低?这个问题有上千种答案。”

    股票行情如果真的符合逻辑,那么一切就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根本无法预测

    时间点,这一点会让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而所得的结论甚至还有可能是背

    道而驰的。昨日还很稳定的状况,今天可能就诡谲多变。但如果投资策略的根本条件没有产生变化,那么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人们必须在转眼间对混乱的局势

    做出正确判断,也就是要能看出一些征兆。如果不了解基本面,情况会很糟糕,没

    有什么会比这种情况更加讨厌和危险的了,因为这时逻辑也帮不上忙。

    人们必须了解这种状况。如果对行情走势所下的结论和现实的情况暂时有出

    入,也不能气馁,要坚持下去。但如果情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战争或和平的

    开始,政治、经济以及金融方面的重大变革,政权轮替等,这时就必须要承受这些

    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万不得已时,还是得止损认赔,并卖出手上表现还不错的股

    票。

    对于朋友的迷惑,我的解答是:“所有流动资金都和您一样,都在不断寻找投

    资理财的机会,以创造更大的回报,在针对行情发展做出逻辑推理之后,就会进行

    投资。这时不单单是您,而是上千个人和您一起进行同样的投资操作,交易相同的

    金融产品,甚至是以同样的买价或卖价进行交易,所以就会发生当您买进时,市场

    总是呈现超买状态,而您做空时,市场则呈现超卖状态。

    “您刚才告诉我说想买一些石油股。其实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在国际市场上大量

    收购石油股,目前正等待着行情大涨。但是当这些股票因基本面而开始上涨时,股

    票玩家却因为想马上获利而出售手上的股票。如此一来,股票的上涨幅度便是有限

    的,甚至只能持平。同时因为股票并没有如预期大涨,其他投资者也变得急躁起

    来,决定开始抛售股票。”

    所以,投资人决定投资策略时所依据的利好的基本面情况,有可能与技术面相

    互抵消,这就是投资人无法理解的有时候明明是利多格局,而股市行情却没有做出

    积极反应的原因。实际上,平时股市行情的高低起伏,只不过反映了股票买卖供需

    关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表现出股票的真正价值。所以不管如何,只要市场供应大量股票,行情便会下跌。

    这一说法完全符合逻辑,就像我们说在利率可能调高的情况下,石油股的股价

    会往上飙涨一样合乎逻辑。但是,当股票的买卖不单是出于慎重的思考时,技术面

    的操作甚至比基本面的影响还要大。因此,股价的波动其实反映了股票供需力量的

    博弈。

    把某一交易日的全部买卖委托单拿来,看看投资人是出于哪些动机而决定下

    单,这样的研究应该会非常有趣。

    比如,第一个人迈尔先生卖股票的理由是第二天他有一张汇票要兑现,第二个

    人是因想购买一套房子,第三个人则是女儿即将结婚需要一笔钱做嫁妆,第四个人

    卖股票是想等股价下跌后再低位重新买入。而那么第五个人舒兹先生为何在这一天

    买股票呢?因为他刚卖了一栋房子,手头上有多余的现金可以用;或者是因为他在

    股价高涨时已经把股票卖掉了,现在想逢低买进。

    这些买卖股票的原因其实是十分荒谬的。我们假设股价已经到达投资者认为的

    相对高点,那么,这时投资人就处于危险之中了,因为这么高的股价已经无法对投

    资大众产生像之前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场内只剩下真正有购买意愿的投资人和已经

    买了股票的人,后者正等待历史最高价位出现,届时卖掉股票以求获利最多。这

    时,所有人都在准备退出股票市场。不论之前预测的行情走势是已经得到事实的验

    证,还是刚要开始,利空行情已锐不可当。

    以上的推理过程也可以用于完全相反的状况。例如,某家公司出现财务困难,我们推断其公司股价应该会持续跳空下跌。接下来,行情便开始下跌,跌至投资人

    认为合理的低点,之后就开始维持在某一个价格水平。即使仍然有负面消息继续传出,但股价已不再往下探底。

    在股市用语里,称这种现象为“既成事实效应”(fait accompli)。这个现

    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很多人在之前就已经把这只股票卖光了。另外,还有一些

    投资人仍然愿意持有此种股票,是因为他们能够接受这家公司业务衰退的事实,对

    手中的股票另有打算。早已进行大规模融券的空头股票玩家,看到他们的预测完全

    实现了,为了确保目前的获利,开始回补空头仓位,这一举动会带动股市上涨。我

    曾有好几次在不同情形下经历过类似的现象。表现很差的债券或因高额负债快要倒

    闭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其行情在深跌之前,会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保持在相对高位

    上。

    “既成事实效应”在股市行情走势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假设,现在有爆

    发战争的可能,很多投资人开始卖股票,但宣战当天的股市行情却有可能违反所有

    人的预期,在一瞬间开始往上走。1939年战争开始时,在美洲或欧洲的任何一个交

    易市场,都是这样的走势。这些都是技术面的分析。

    当时,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应付一场严重的金融灾难的准备,而且认为所有银行

    都会关闭,股票交易市场及期货市场也一样。同时,我也准备好面对更严格的外汇

    交易规定。周末假期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过去了。星期一,终于开战了。我是如此

    惊慌失措,居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都忘记了,只得去打长途电话。

    走到街上,我非常惊讶,发现银行、股票交易所,甚至期货交易所居然还在继

    续营业,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最令我讶异的莫过于股市的表现,股市行情由跌

    转升,且持续上涨了6个月之久。这就是“既成事实效应”的力量,当每个人都预测

    股市崩盘时,它却反其道而行。这让我联想到殡葬仪式后的一个特殊现象,送葬的亲友在亲人下葬后,由墓地

    动身前往餐馆吃饭。几杯酒下肚,亲友们的脸上开始展露笑容,人们说话也越来越

    大声,越来越高兴。也许他们等候这场死亡的来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病人在饱受

    病魔折磨后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对亲友而言,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解脱和安

    慰。

    所以,在战争期间,如果投资人认为和平将近,那么他们就会开始买股票,于

    是股市行情在还是战乱时就已经上涨了。但到了真正签署停火协议时,预期的利多

    行情反而不会发生,这就是“既成事实效应”。

    但事情的发展也可能是:战争期间,信心不足的投资大众早已卖光了手上的所

    有股票,当和平出乎意料地突然降临时,股市则像火箭升空般强势反弹。

    战争的开始或停火当然是属于极端特殊的情况。但我们也可以从政治经济等重

    大事件中,观察出股市中的“既成事实效应”,这些观察方法在经过多次验证之

    后,我已将之升格为股市观察准则。

    同时我也得出以下结论:投资人的逻辑判断是以基本面为基础的,其中包含统

    计、经济、政治因素及其他重大因素。但是根据这些因素归纳出的结果,会由于被

    前面所说的技术面掩盖而失效。总而言之,当时的判断太过于理论化了,所以会有

    和现实情况不相符的情况出现。

    虽然我给朋友的回答是针对他在债券市场及大宗商品市场中各式各样的买进、做空的投资策略,但是也可以应用在分析股市大盘的行情上。

    投资人心中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股市会在经济衰退时上涨,而在经济

    繁荣时下跌?可以如此解释:股市行情虽然和经济景气相互关联,也遵循同一个法则,但两者却不是同时发生的。

    多年前,我便想出一个例子来说明股市行情和经济景气的关系。请想象一个人

    在街上遛狗。人很平稳地向前走——这就是经济。而狗则有时向前狂奔,有时东跑

    西跳,有时跑回到主人身旁,就这样来回地跑来跑去。这只狗的行走路线便是证券

    行情的起伏波动过程。人和狗同样是往前走,最后他们也会一起到达目的地。假设

    人走了1公里,那么狗大概就走了3倍或4倍的距离。股市行情的起伏就像那只狗所走

    的路线一样,向前走了一段之后,就会往后退几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还是在按

    部就班地发展。

    两个基本要素:①资金及信贷情况,②投资大众的心理状态。此二者并不是同

    时对股市走向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货币市场和经济周期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对

    商业活动有利的事,对股市通常不利。

    我的看法是,对于股市大盘走势(并非个股的走势),想象力和资金要比基本

    面的分析更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事情也还是有例外,在股市一片低迷时,即使一只股票的基本面不被看好也还是有可能上涨,但股价上升缓慢,因为上涨过

    程中得顶住大盘产生的反向压力。反之亦然,当某一股票的基本面分析显示利好,那么股价上涨的速度就会比其他股票快得多。或者基本面不佳的股票,即使在大盘

    满堂红的情况下,仍然会往下跌。以基本面来说,大盘有自己的走势,个股也有自

    己的走势,虽说基本面的分析结果相当重要,但在大盘交易量很大时,基本面的作

    用便无法完全发挥了。

    事实上,股价行情的发展经常和基本面背道而驰。经济繁荣会带动利率上升,正如之前说过的,企业把所有可用的资金都用于直接投资,所以资金流动性也就比

    较差。事情的发展经常是这样:当经济萧条和利率下调时,股市通常会上涨,虽然当时基本面的因素(此处指公司获利以及分配股息)并不利于股市。反观经济突然

    繁荣、工商贸易十分活跃、有大笔资金可以用来推动经济发展时,当局(政府相关

    部门及货币发行银行)会采取紧缩政策,避免经济过热。他们会调高利率,严格限

    制贷款申请资格,于是资金流动性就可以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股价的波动从来未曾符合过股票的真正价值,股价永远过高或过低。如果股价

    可以随时反映真正的价值,也就不会有上下波动的行情了。还好事情并非如此,所

    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利用计算机大胆预测行情走势。

    这些人决定了股票的估值和股价未来的走势发展,每天都在更改对某一公司的

    未来潜力和前景的看法,因为有很多因素会随时左右他们的看法。与此同时,这些

    人的购买意愿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在判断大盘走势时,情况亦是如此。归根结底,股市的投资气氛不过是一种投

    资大众的心理共识,这个心理共识反映了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对股票市场行情所持的

    悲观或乐观态度,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股市气氛”。这会直接影响行情走势,而

    且会告诉手上持有股票的投资人是否该把股票卖掉,或是手头上有余钱的人是否可

    以进场。

    我们很难说明投资气氛是如何形成的,这和现在的局势有关,和未来趋势则一

    点关系也没有。政治、经济、过往行情纪录或是大众对金融政策的信任程度,都会

    影响到投资人对股市的看法,但事实上这些因素并不都是客观的。

    股市中所谓的投资者情绪或市场气氛根本毫无逻辑可言,经常让股市投资专家

    非常惊讶,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我得再次强调,这里指的逻辑是所谓的股市逻

    辑,和日常的一般逻辑不是一回事。潮涨潮落与股市

    行情上涨时,投资大众便会现身;下跌时,他们就不见了踪影。

    如果人们更仔细地观察股票市场,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股市心理学”这个名

    词,因为股市本身就是心理学。1688年出版的《混乱中的混乱》表达的就是这个思

    想。

    就如同大自然中潮水的涨退、四季固定的交替及月亮的圆缺,在人类社会中也

    有相同的循环。景气繁荣与萧条的变换轮替,国家的战争与和平,还有悲观、乐观

    的立场摇摆,人类历史演变中的革新及停滞。股票市场也有涨跌的循环,群众的心

    理状态便是引发股市行情变化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为了让读者更明白金融交易市场,我利用数十年的亲身经验及观察,得出一套

    股市行情交替循环的理论。不论在证券、债券、贵重金属交易或大宗商品市场,都

    可以将这套理论当作投资的依据。我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我的模型。

    每个股市行情循环可包括3个阶段:

    (1)股价盘整时期;

    (2)顺势波动时期;

    (3)急速扩张时期。

    以股市上涨的波段来做说明,在第一阶段的股价盘整时期,行情会跌至一定的

    水平,调整到一个合理且符合现实状况的价位。在第二阶段的顺势波动时期里,行

    情会随着出现的重大消息而涨跌。如果消息不利于此股票,则价格会再度下跌;如果消息有助于股市行情,则此股票会随之向上攀升。在第二阶段进行到某一个时间

    点后,另一个新的利多消息,会将股市循环自动带入第三阶段,即急速扩张时期。

    在这个阶段,价位每小时都在往上攀升。而且,行情和投资气氛不断竞相飙涨。持

    续上升的行情激发了投资人的投资意愿,如此热情的投资气氛不断高涨,这股力量

    又将股市行情推向更高点。这时的股市表现已不具有任何实质意义,这不过是一大

    群股票投资者歇斯底里地追涨股市的结果。

    当股市处于行情下跌的循环波段时,行情走低,会使投资人陷入严重的悲观气

    氛中,于是股价在这样的压力下就像秋风扫落叶般持续下跌。最后一阶段的上涨或

    下跌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某种刺激因素介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即使投资

    人认为那么高或低的行情并不合理,但若这个刺激因素迟迟不来,这个由纯心理因

    素造成的第三阶段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有一天,出乎投资大众甚至专家的意

    料,股市行情的走势会突然毫无缘由地向相反方向发展。股市的反向循环运动这时

    宣告开始,又回到股价盘整时期,再到顺势波动时期,最后进入急速扩张时期,这

    就是股市的运转模式。

    投资人又该如何应对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呢?到了第三阶段急速扩张期的后半段

    时,即使股价一跌再跌,投资人也应该勇往直前,加入股票投资的行列。如同布达

    佩斯谷物交易所的经纪人所说的:“下坡时,身上没有小麦的人,在上坡时,仍然

    不会有小麦。”在行情上涨的第一阶段,应该继续加码,因为股票走势已经过了相

    对低点。在第二阶段中,投资人则应做个观察者,消极地跟随行情起伏,并做好心

    理准备,准备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从过热的股市气氛中退出,获利了结。这也就是

    说,投资人在股市循环的过程中,在两个阶段要采取逆向操作,只有一个阶段可以

    顺着趋势投资。在第三阶段急速扩张期的后半段,要投资人在行情一片看跌声中买进股票是非

    常困难的。当同事、大众传播媒体及股票专家都建议降低持股时,要反其道而行更

    是困难。很多人即使认同我这套理论,并采取投资行动,但仍然不免会在最后一刻

    屈服于群体心理的压力,改变决定,并对自己说,虽然理论上应该进场,但这次的

    情况不同。可是事实会向他证明,此时反向操作投资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为了摆脱

    群体心理的影响,投资人必须勤加练习,对事情抱持怀疑的态度,而且要有喜欢挖

    苦人的性格,再加上一点自负。有这样特质的投资人会说:“你们这些笨蛋。只有

    我知道事情的真相”或者应该说“在任何情况下,我都比你们了解事实的真相”。

    虽说这样的特质不是一个很完美的个性,却有益于保持个人独立的思考,同时也是

    成功投资的必备条件。所以说,在股市中能够成功获利的人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

    是股市输家。

    最近,约翰尼斯·格罗斯(Johannes Gross)在他的“笔记”中又写道:“为

    了更好地投机赚钱,约翰·特雷恩(John Train)认为,人们不仅需要对形势做出正

    确判断,也必须放弃所有错误。如果在金融界找到了一个依据,金钱猎手总会从成

    功中获得乐趣。多数人的意见总是错的,为猎人提供了猎物丰盛的狩猎场。”

    当然,令我开心的是,FAZ杂志拐弯抹角地借约翰·特雷恩之口,说出了我永恒

    信奉的投机信条。

    回到前面的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处于第三阶段的哪个地方呢?关于这个

    问题,没有一本教科书可以提供答案,即使投资人想破头,也没办法确定答案,而

    且也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或公式,可以让投资人直接得到答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

    根据以往的经验做个猜测。投资大众的反应到了何种程度?股票持有人的心理状态

    如何?他们是对股市充满信心,还是容易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立场摇摆不定?这些技术面问题又该如何作答?

    现今没有一个科学方法可以推算出来股市何时会突然从这一个阶段进入下一个

    阶段,明确指出转换日期更是不可能。行情上涨的趋势也许可以持续数年之久,也

    可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利用过去累积的经验和市场征兆来判

    断。想要用科学方法预测股市行情或未来走势的人,不是江湖骗子就是笨蛋,要不

    然就是兼而有之。只有经年累月的经验,才能培养出敏锐的直觉。但即使是经验最

    老到、最狡猾的投资专家,也会有出错的时候。他们必须经常犯错,这样才能积累

    经验。假如一个投资专家一生中不曾破产两次以上,那他就不配称为投资专家。股

    票投资者就好像是置身于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里,已经在这里面待了数十年的

    人一定会比第一次进到这个房间的人,更快熟悉里面的环境。

    如果我向我的表弟乔治·卡托纳提到“艺术”或者“直觉”的字眼,也许他会用

    怀疑的眼神看着我,因为他是个讲求科学的理论家。但是我相信,他一定会认同股

    市心理学就像是一场即席演讲:在股票市场中,你永远无法确定会有什么重大事件

    发生,投资大众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只能猜测。

    第4章 大崩溃——群体心理学案例

    群体心理反应就像传染病,有人在戏院里打呵欠,其他人马上跟着打呵欠,一

    个人咳嗽,其他人也跟着咳嗽,股市亦然。

    大哲学家叔本华说:“只有痛苦才是真实的;幸运的存在是因为苦难的缺

    席。”对投资专家来说,痛苦是真实的,那就是股市下跌时的金钱损失,尤其是发

    生股市崩溃时,痛苦显得更加真实。

    群众要一直等到报纸头条出现“股市危机造成巨大损失”的新闻,才会真正感

    受到大恐慌真的来临了,它就像一台巨型机器的轮轴一样开始运转了。

    投资人可以从物质生活中实际感受到股灾带来的痛苦。股市景气的成长其实相

    当缓慢,它走一段停一段,几乎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相比较之下,股市危机却

    在一夜之间来势汹汹,让所有财产化为乌有。它将投资大众分散开来,然后各个击

    破。

    假如股市景气指数信号走稳,股市的投资环境就会让人感到较安心,如此一

    来,只要一切进展顺利,投资专家便能轻松容易地捞取他的利益。所谓一切进展顺

    利的意思是指事情的发展如其所料,如果根本没有想到股市局势会变得很糟糕,而

    且是非常糟糕,那么他就会有很大的损失。

    当股市危机真的来临,低迷的行情一点一滴地侵蚀了投资人的资金之后,投资

    人才痛苦地觉察到经济上的损失,接着开始埋怨命运不公平,只有损失才是真实

    的,获利不过是一种错觉。

    战争和股市崩溃是漫长历史发展的基石,是它们在推动历史前进,并将历史分成各个阶段。

    股市的历史也被人们分为兴旺和衰败两个阶段:股市繁荣和崩溃。这两个阶段

    相伴相生。

    经济繁荣是在百业兴盛的和谐气氛中从容缓慢地开始膨胀,然后突然间变成一

    个大气球,随时有被针刺破的危险。投资操作中有一句名言:“在发生股市危机或

    经济崩盘前,必定经历过一次快速成长的景气繁荣,而景气繁荣也一定会以股市危

    机作为结束。”

    法国人将德文中的“Krach”借来表示股市危机,法文的念法是“Krack”,这

    个单词使人联想到打破镜子,也就是英文的“Crash”。股市危机的发生就如同在晴

    朗的天空中一丝云也没有的情况下,一场暴风雨就突然来临了。

    投资人对1987年10月19日爆发的全球性股市危机还是心有余悸。这场危机是如

    何在大多数人都毫无预料之时发生的呢?

    从1987年夏天起,利率就开始没有任何原因地缓慢上升。当时乐观的投资气氛

    盖过了利率上涨所带来压力,行情仍维持在上涨格局,情况就和市场开始运转时一

    样。但美联储,即美国的中央银行一次又一次上调利率,试图紧缩资金流动。同时

    德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德国联邦银行施莱辛格(Schlesinger)先生建议调高利

    率(这真是一个极端愚蠢的决策)。

    这无疑是一根针,把涨大的气球刺破了。

    如此一来可以预见,气球里的空气(即指上涨时的获利)会随着不断调高的利

    率,在数个月内流失掉。股市由高位骤跌25%后,接着就得花5年的时间恢复元气,这样的走势并不是什

    么新鲜事,我自己就经历过20次。但是道琼斯指数在一天之内就暴跌500点(22%)

    倒是让我惊讶不已。而且当行情在七八月份达到高峰之后,便开始往下暴跌了。这

    种突然爆发的不正常的行情狂泄,是由一些不当的技术操作引发的。

    首先是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中的股票玩家赌徒般的胡作非为。在这里,只要有

    5%的保证金,就可以投资指数期货合约,这真是不正常的现象。

    指数期货合约交易是股市投资中最复杂的玩法之一。现在,骗子就是利用这些

    玩法诱惑投资大众进入这一座大型赌场(指数期货市场)。在这个交易市场中的玩

    家,除了政府机构,散户占了一大半。

    所谓指数就是所有股票的平均价格,其实股票市场中本来就有参考指数,但芝

    加哥的投资人是第一个将之列为可以交易的投资指标的。这些投资人在通货膨胀时

    期投资商品期货市场,赚了不少钱。当通货膨胀被成功地抑制后,他们在大宗商品

    市场的投资宣告结束,接着转入指数期货合约的投资市场。一张标普500指数期货合

    约是由500个不同股票的价格组合而成,单价高达17万美元(1990年7月的数据),但只要拿出约1万美元作为押金,就可以购买一张指数期货合约。用股票术语来说,一张期货合约的交易可以有高达94%的杠杆融资比例。也就是说投资杠杆非常大,大

    到违背了常规做法。欧洲的股票市场20年来也没有过这么大的投资杠杆水平,在欧

    洲的股票市场通常会要求至少10%的押金。

    因为这个指数是由500个不同的股票行情组合而成,指数期货合同的小投资者没

    法自己算出一张指数期货合约的价格。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小帮手,即

    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来协助期货专家,投资人的计算机每隔1分钟就会更新50~

    100家股票的行情。那么,如何在500家股票中挑选出50~100家股票?计算机会挑选出在同一段时

    间内表现最好的股票。然后投资人再根据计算机显示的数据,调整投资策略。例如

    在同一个时间点,若指数期货的表现比股票行情高出0.5%,投资人就会卖掉指数期

    货来买股票。

    若情况相反,指数期货的表现比应有的价位低了0.5%,那么投资人就会卖出股

    票,买入指数期货,这就是所谓的套利操作。这种金融交易不是真去承接股票,也

    没有进行股票买卖。当指数期货行情走势突然受到重挫,价格降至比应有的水平还

    低时,投资人会卖掉手中的股票,改买指数期货,其实这就是以行情差异作为基础

    的快速买卖,这种操作不需要做任何思考,也没有任何的投资理由。

    若买卖指数期货后,行情因利率上涨而下跌时,投资人则必须补缴因行情下跌

    而产生的价格差额,因为行情下跌已将5%的保证金耗光了。如果投资人没有准时补

    缴这笔差额,期货经纪公司就会强制进行平仓,这便是第一波沉重的卖压。

    1987年10月19日全球性股市危机的第二个技术面原因是:大型投资机构的基金

    经理(俗称金童)可以自由使用存放在其机构的市值数十亿计的股票。当时,他们

    对未来行情走势失去信心,所以想先确保这些证券的价值不受损,于是在芝加哥的

    指数期货市场内大量抛售证券。如此一来,原来的价位被他们拉到更深的谷底。在

    这场经济危机之后,光是在纽约,就有6万名基金经理失去了高薪工作、豪华公寓和

    名贵跑车。

    那些所谓的证券组合保险机构,其实只是大型金融机构的担保公司,其目的是

    要避免股票市场中可能发生的暴跌现象。他们并不销售股票,交易的金融商品是指

    数期货。所以,这些金童所采取的行动,无疑是我最好的参考指针。他们的看法是

    把房子卖了,就没有失火的危险(意指把股票卖了,就不必担心行情下跌了)。这样一来当然会产生连锁效应,股票市场行情跌得越深,就有越多的指数期货

    合同被卖掉。另外,此时的利率上调更是把指数期货市场打入谷底。引起这场市场

    危机的罪魁祸首便是芝加哥指数期货市场中反常的交易条件,上千名无辜散户的指

    数期货投资也连带被止损平仓,让投资大众完全陷入了恐慌之中。

    当投资大众看到道琼斯指数大跌500点之后,他们像恐慌的羊群一样四处逃窜,大量抛售手中的股票。当天我听到一位股票交易员描述他的客户是如何惊慌:“我

    的客户们大叫‘全部卖掉’,不是这只或那只股票,他们说的是全部。”

    指数期货平仓、机构的大量抛售和投资大众的恐慌心理汇集成1987年金融市场

    的暴风雨。

    在一片混乱中,我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包括电视和广播节目,邀请我上节

    目,还有接听不完的咨询电话。我相当镇静,只不过将其视为较大型的股市危机罢

    了。当时,我不禁想起我的老朋友尤金·温莱布(Eugene Weinreb),他是个经验

    老到又十分狡猾的股市老狐狸,从10岁开始投机生涯。有一天,他的秘书非常激动

    地在他面前说:“股市大暴跌!”而他的反应却是:“股市大暴跌?我该激动吗?

    我可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待过3年……”

    当时有很多投资观察家提到“疯狂”“混乱”“惊慌”“神志不清”等词句。

    精通此领域的心理专家,看到他们所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在股市崩盘的那一

    天,投资人的潜意识里出现一种强烈的恐惧,这一股力量主宰了‘理性’的反

    应。”虽然我总是将过度的悲观视为一件坏事,但我对人性有更好的见解:不是内

    心深处的那股恐惧力量引发了股市危机,而是人性的一时冲动导演了这一市场危

    机。经济非常兴盛时,投资人尤其易冲动,当他们精神亢奋时,就看不见气球有被

    戳破的可能。但无论如何,那一根针总是会来的。经济繁荣与萧条、股市高涨和暴

    跌,就像海水涨潮、退潮的循环,都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只有一点不太一样,那就

    是海洋学家可以分秒不差地算出涨潮和退潮的时间。

    我在股海中也算是见多识广的老手了,却没有办法事先算出股市危机发生的准

    确时间及强弱程度。可是我在1986年7月已经在《资本》杂志的专栏中写道:“不论

    是外国投资者或者是本国人,这个月投资人的素质都不太好,数百万股票瞬间转移

    到信心不足的投资人手中。这些人计划着等行情大热时,再把股票卖掉。但是到了

    这个时候,新的股票买主尚未出现。于是他们失去耐性,即使股价不是那么好,他

    们还是抛售了手中的证券。”

    1986年9月,我更多地宣传了当时我对股市技术面的分析,要是15个月前我把

    德国股票卖掉,我就会到世界各地劝诫投资大众,赶快退出德国市场。因为,当时

    我亲眼看见企业股票一家接一家争相上市,也看到众多银行对如此歇斯底里的状况

    是如何推波助澜。我知道这里一定有内幕,因为德国最大银行的总裁竟然打电话给

    在苏格兰的琼斯先生说:“琼斯先生,现在赶快投资西门子股票吧。”这个年轻人

    当然对这句话相当认真,这可是出自重量级的德国银行总裁之口啊。因此,他买进

    了5万股,行情就是这样被推高的。

    这位年轻的股票经理人刚在伦敦经济学院或哈佛经济学院里考完试,便马上直

    奔银行。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股市行情会因他的举动而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位德

    国的生意人也太过高估德国股市的规模了。当所有人都要卖股票时,便会产生著名

    的“瓶颈效应”。德国股市规模太小,根本无法容纳巨额的交易量。

    我在预测10月份行情的专栏(在1987年10月19日全球性股市危机的前一个月)里这么写道:“在面对全球性股市不断上涨时,我们更要考虑,这样的上升趋势还

    能持续多久,什么时候是行情的转折点。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股市笼罩在

    一片悲观气氛中,我曾写过,‘股市的反弹越慢发生,上涨幅度就越大。这样爆炸

    性的行情飞涨,不仅发生在华尔街,更会传布到整个世界,包括规模较小的外国股

    市’。”

    我再一次证明,我的座右铭“永远保持担心,但绝不惊慌失措”是对的。这篇

    专栏的标题是:“股市下一次的崩盘绝对会来临。但从长期来看,还是会往上加

    温,感谢苏联。”

    戈尔巴乔夫行情

    这是一次三赢的局面,股市惨跌已经发生了,但是现在又往上涨了。人们给这

    一次上涨行情起了一个特别的名称,叫“戈尔巴乔夫行情”。

    有两个人要为东西方飘忽不定的政治关系负责:一个是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纳德·

    里根,他花了数十亿美元的经费大搞军备竞赛,然后再花数十亿美元裁减军备,为

    此美国还必须忍受财政赤字。另一个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他是个既聪明又冷静

    的政治家(我得强调是政治家而非政客),他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储备会因花费巨

    大的军备竞赛而消耗殆尽。

    戈尔巴乔夫第三次在日内瓦的协商会议中离开谈判桌,他几乎快要气炸了。虽

    然如此,里根的态度仍然十分强硬。无论如何,这位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最后还是带

    着建设性的提议回到会议桌旁。欧洲的经济学家至今仍然认为,牛仔总统里根(同

    时也是演员)差点因为国防上的军备扩张让美国跌入无底的深渊。最后解决协商会议分歧的方法来自一则布达佩斯的小故事:聪明又小心谨慎的

    格林想把100万福林(货币单位)存起来。

    “请让我们来保管这笔钱吧!我们的利息很优惠。”储蓄银行总裁说。

    “如果你们的银行倒闭了,我该怎么办?”格林担心地问道。

    “我们有国家银行和匈牙利政府做担保。”

    “如果它们也破产了呢?”

    “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苏联政府为它们做担保。”

    “那好,如果连苏联政府也破产了呢?”

    “可是,格林先生,我们私底下说说,难道这件大事不值得您拿100万福林做赌

    注吗?”

    难道国际气氛的重大改变比不上美国的财政赤字吗?

    戈尔巴乔夫建立了互信基础,并且确定了裁减军备的政策,同时在他的主导

    下,苏联对西方国家开放了经济门户。这三件事让上千种被禁止进口到苏联市场的

    商品禁令得以松绑,未来甚至还很有可能解除。现在苏联人可以买到上千种之前没

    有进口过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来自美国(主要是高科技产品),其次是欧洲国家

    和日本。不得不说,苏联是个很有实力的买家。

    我还记得,20世纪20年代刚成立的苏联曾经向德国工业界下了很大金额的订

    单。很多我认识的住在柏林的苏联商人,生意都做得有声有色。当时很多富有的俄

    国流亡贵族和他们漂亮的模特老婆会到巴黎定居,而从俄国流亡出来的生意人则在柏林定居。他们的财产都是由苏联用来支付进口商品的汇票兑现而来的。德国公司

    为了将产品出口到苏联,每年支付的利息高达30%。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此一来,德

    国必须将利润提得很高才能负担起利息费用,虽然苏联买到了它们想买的东西,但

    是有很多汇票根本无法兑现。

    苏联人想要买些内心渴望已久的东西,他们的需求是如此之大,因此小心谨慎

    的人会问:“他们有足够的钱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有挖掘不完的丰富的地下

    矿藏,而且一直到现在还未充分开采。

    苏联人也很可靠,我的很多朋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和苏联的贸易代表

    接触,这些贸易代表的意见都相当一致。因此,和他们交涉很艰难,进度十分缓

    慢,通常双方的协商代表会在烟雾弥漫的饭店房间里,一边谈一边喝伏特加,从深

    夜谈到第二天东方露白,一直等到苏联人准备签署协议为止。只要签订了合约,苏

    联的代表就不会再有任何异议,而他们的账务处理和英国的银行一样快速准确。

    我最大的希望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道路能一路顺利,他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

    出色的政治家要拥有使人折服的领袖气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特质可以

    为经济带来充满希望及信任的气氛。在所有有影响力的股票、债券、贷款的背后是

    什么?所有这些事情的背后只有信任罢了,而且是完全的信任。

    戈尔巴乔夫在国外比国内受欢迎且声望还要高,虽然他已经被多次扳倒,但每

    次总是能东山再起。他是个能够在挫折中再度爬起的人,就像股市投资人一样。因

    此我很有信心地把对未来的展望建立在他所推动的政策上。

    我也常被问到对于1992年将成立的欧洲共同市场的看法。我对此也很有信心,但是我认为1992年是不可能达成的,而且这个期限一点也不重要。我喜欢以1930年首次上演的一出法国戏剧来说明我的观点。有一个年轻人因为一次失败而想自杀,在最后一刻,他遇见了一个叫拉脱哈德(Le Trouhadec)的老人。拉脱哈德是个地

    理学教授,也正遭遇严重的打击。在甄选学会会员时,拉脱哈德被竞争对手中伤,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家。竞争对手指出,拉脱哈德在一本书中提及一个位于南

    美洲、叫多娜谷通卡的地方,那里蕴藏着丰富的金矿。但是这个竞争对手发现,这

    个国家根本不存在。想自杀的年轻人听到这里好像突然醒了过来:“什么?多娜谷

    通卡不存在?那么我们就来创造一个吧。”于是年轻人成立了一家公司来开采金

    矿,并和银行家、金融家及媒体记者接触,大肆宣传此家公司新上市的股票。

    不久,所有人都在谈论多娜谷通卡,探险家、淘金客和生活不如意的人成群结

    队地来到这位地理学教授描写的黄金矿脉所在地,开始工作。尽管他们还没有找到

    黄金,但还是得安排生活起居,于是他们建造起小木屋来住,后来小木屋变成水泥

    屋,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小城市。

    这部戏的最后一幕是,这里的居民正在庆祝他们来到多娜谷通卡的十周年纪念

    日。城市里的一切都完美地运作着。当他们正在为一座雕像揭幕时,通知拉脱哈德

    教授获选成为学会成员的电报刚好送到。

    欧洲此时正狂热地为1992年做准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1992年后,这个区域

    共同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经济学者分析,什么人将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呢?答案是除

    了悲观主义者外,其他人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共同市场里获利。

    我说过不下10次,我们正步入全球经济起飞阶段,而且那将是目前这一代尚未

    体验过的大繁荣。我很希望能见证这个预言。

    如果我能回到70岁,我希望能击败那些天生悲观的人。1987年后的3年间就印证了投资人一定可以赚大钱的说法。但若想成为股市大师,则至少得花上40年的时

    间。

    可以用计算机投机吗

    根据一则传说,荷兰移民曾在新阿姆斯特丹(现称为纽约或曼哈顿)建筑一道

    围墙,以防御印第安人的攻击。我想,重新在原来的位置(现称为华尔街)再筑一

    道高墙,应该是不错的主意。这面新墙的目的是要防止数百万几乎疯狂的投资人进

    来搅乱金融市场。

    自1987年10月19日发生股市崩溃以来,政客、学者及股市官方机构一直在讨

    论,要如何避免同样的惨剧再度发生。无奈学者和政客都没有足够的相关经验,无

    法在讨论时切入问题的核心。

    多年的股市生涯让我有勇气提出改革指数期货交易业务的建议,我认为,这就

    是引起1987年10月19日股市危机的起因。在我说明这项建议之前,我想先解释什么

    是自动交易撮合系统,以及计算机在金融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是IBM计算机的鼓吹者和倡导者,如果

    他知道今日计算机要为所有金融市场中的祸事负责,一定会痛苦不已吧!这句话当

    然是在瞎扯,计算机跟这些祸事根本毫无关系。

    计算机所做的事,即使投资经理不用计算机也可以做得到,计算机就和人们吃

    到腐烂的鱼肉时所用的餐具一样无辜。问题出在那条臭鱼上,而非刀叉之过。电子

    数据处理系统只能处理输入的数据资料,若进去的是垃圾,出来的当然还是垃圾。

    计算机在一些方面可以是一项重要的辅助工具,例如提供信息。当我们想知道某一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时,通过计算机就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得到相关资料。但

    若在20年前,我们就必须在图书馆花很长的时间反复搜寻,才能找到所需的资料。

    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随时调阅过去所有的资料,或是某一年度的相关资料。但是计

    算机不能猜想未来的事,也不能代替投资人思考。

    那么什么是自动交易撮合系统?它又会带来什么问题?基本上,这和以最快速

    度“止损”有关。止损是一种限制损失范围的方法,也就是立即卖出股票。相反

    地,当股市行情上涨时,自动交易撮合系统可以在股价进一步上涨前,抢先买入股

    票。这种方法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华尔街股市。当时股票市场正如今日的股市一样

    异常火热,正处于狂飙突进阶段,就像是一座危险的热带丛林。只要投资人缴纳10%

    的保证金,股票经纪商就会接受其委托单,进行股票交易。如此的投资条件和股票

    经纪商的佣金有很大的关系,一笔10万美元的买进交易,客户只要拿出1万美元,同

    时签署一份止损委托契约,这份契约指定在行情下跌2%时自动生效。如此一来,因

    为10%的保证金可以吸收5天内每日2%的行情疲软,所以当一半的保证金已经抵消因

    行情下跌而产生的亏损时,股票经纪商还不需要向客户追缴保证金。

    现在基金经理的激励动机已和1929年时大不相同,现在他们完全不在乎保证金

    或担保品,因为所有的风险由他们所属的机构承担了。他们不会动脑筋思考,商学

    院并没有教过这个,他们只是预先设定好证券在到达某一个行情时自动买进或卖

    出,而且他们还依据一些没有意义的图表理论,比如头肩形态或茶碟形态,来决定

    如何操作证券交易。

    现在,对于机构中的基金经理而言,止损和止盈委托单是一项证券操作利器,他们遵照一位股市老玩家的格言进行证券操作:“已经下跌的股票还会跌得更深;

    已经上涨的股票还会涨得更高。”因此他们称在前一种情况出现时的做法为“止损”。于是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只要股市行情来到某一点,证券就会被卖

    出。但如果超过指定的行情,就不会挂卖。例如某股票的目前行情是100美元,而输

    入计算机的止损价格是90美元。那么不难想象,如果有1万个投资人的止损价格都是

    90美元,就会有卖压涌现,而行情就会下跌。而且持续卖压还会将行情逼至85美

    元。然后新的止损价格就变成85美元,但这个设定又会让行情跌至80美元。于是,最新修正的止损价格便来到80美元,情况就是这样发展的。结果是行情出现重挫,投资大众的心理也陷入恐慌。

    计算机在这套自动交易撮合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登录和执行止损委托。假

    设行情或指数跌了几个百分点,计算机就会遵循投资人所下的指令,自动将证券或

    指数期货挂单卖出。行情跌得越多,卖的也就越多。相反的情况也是一样,当股市

    行情到了某一个高点后,计算机会自动帮你买进某只股票;但行情若在指定的价位

    以下,计算机便不会执行。

    我承认,自动交易撮合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但是现在的

    投资经理根本不用头脑思考,只是一味用计算机来决定投资策略。我认为,他们应

    该为恐慌性卖出和证券的贱价抛售负有最大责任。

    这种止损卖出在1987年和1989年的10月间曾引起投资恐慌,也许是因为投资人

    的迷信,想在1989年最后一个黑色星期五(在10月)时将手上所有股票卖掉。第二

    天的股市万一上涨,你就可以看见同一批投资人发出低价买进委托单。

    如果这些委托单早几天以口头或书面方式转交给证券经纪人,结果还是一样

    的。自动交易撮合系统不是一项新的制度,也不是所谓的股市革新,只是建立在许

    多股市投资人都有的一个原则上:“放任获利成长,限制损失范围。”有很多人赞成这一个原则,但这纯粹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早期我也曾一度相信

    这个理论,可是,当时的我只能算是股市新手。之后我从实际的股市操作中学习到

    很多东西,也缴了很多“学费”。现在我是股票长期投资的专业人士,长达70年的

    经验告诉我,只有长期投资和反向操作才能在股市中赚大钱。使用自动交易撮合系

    统有时会获利、有时会亏损,但最后一定会破产。

    机构的投资经理不只利用自动交易撮合系统进行金融市场的投资买卖,而且还

    会对新闻媒体的消息做出反应。一家证券经纪公司的证券交易员告诉我,在发布美

    国贸易逆差高于上个月的消息前,他一直接到委托买入订单,但消息公布后,立刻

    有上千张股票挂单要卖出。

    计算机在债券市场出现的几十年前就已经用于辅助计算了。比如,保险公司持

    有数十亿的债券资产,会用计算机不断尝试找出那只会比另一只债券带来116百分

    点的额外收益的债券,然后进行调仓操作,以提高投资业绩。

    芝加哥的指数期货投资人,也是根据计算机计算出的指数买卖指数期货。投资

    人在任何时间都不需要思考,因为所有资料早就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了。因此,所

    有投资人的投资行为都是那么简单直接,没有人会经过一夜未眠的深思熟虑来决定

    该如何行动。

    一天的指数期货交易额可以高达270亿美元,但在股票市场中真正涉及股票买卖

    的交易额只有10亿美元左右,而且是由芝加哥的期货交易带动指数大涨,不是由华

    尔街的股票交易创造出行情。指数在一天内来回震荡,幅度也越来越大,但是影响

    未来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以及外在环境和前提条件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种

    情况和17世纪的荷兰股市(阿姆斯特丹)如出一辙。我对改革指数期货交易的建议如下:不能废除限制指数期货交易时间的规定,而且还要禁止为配合华尔街股市交易时间而采取的延长交易。指数期货的买卖应该

    在华尔街股市交易时间结束之后才开始。另外,还要和伦敦的黄金交易市场一样,规定当日的交易价格要相同。在伦敦黄金交易市场,人们每天两次,将所有订单按

    照所谓“固定价格”进行结算。

    这样的方式不是什么新做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就会在咖啡馆内打

    赌当天晚上道琼斯指数的收盘指数。预先的交易(也就是事先的打赌)会引起投资

    人的不同反应,然后传染到华尔街股市。我不知道实行我的建议后,投资人是否就

    能因此摆脱人类的愚蠢,但我能肯定的是,如此一来,必能控制投资人疯狂的投资

    反应。

    如此做法必定会使股票专业经理人损失好几百万的手续费,但肯定有利于投资

    大众的利益,就像我们对尼古丁所采取的限制。

    我想在听证会里提出建议,但也相信我的建议绝不会被认真考虑。因为那些做

    市商,那些证券交易所的巨头,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游说国会,以免妨碍他们收取证

    券交易手续费。

    交易所里的交易员充其量只是个懂得利用计算机完成交易、不动脑筋的办事

    员;但是投资人必须是个用头脑思考的人,还要懂得和计算机及发神经的股票投资

    者保持距离。IBM的总裁小托马斯·沃森,对于计算机阻止人类思考、甚至剥夺人类

    思考能力必定会感到十分愧疚和不安吧。不然为什么他会规定所有员工的桌上要放

    一块写有“Think”(思考)字样的铜牌呢?

    上次在汉诺威电子展(CEBIT)上,我在里面到处参观,并在IBM的展台遇到IBM董事。他认出我来,并问:“科斯托拉尼先生,需要我为您介绍什么吗?您对什

    么东西最感兴趣?”我回答他:“计算机,一台可以算出明天股市行情的计算机,至于其他的事,我已经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可以帮我做了。”他想知道我的个人计算

    机是哪个型号,我告诉他:“我的头脑就是这台个人计算机,而且我要告诉你这台

    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于是我向他讲了一个从弗利茨·姆里亚(Fritz Muliar)

    那里听来的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意大利加利西亚的一个小镇,一个夜班警卫来到市场内的岗

    哨,走进值勤室,他把长柄斧和灯笼放在身边,开始打起盹来。突然,有一道刺眼

    的光线使他醒来。是什么东西?他心里想着,但眼睛还是没睁开。然后他开始猜

    测,是街灯吗?但19世纪的加利西亚哪来的街灯呢?月亮吗?他算了算,当时的月

    亮应该还只是新月,不可能,月光不会这么亮。接着他把手伸了出去,外面正在下

    雨,星星的亮光也不可能让他醒来。接着他把这台“个人计算机”调到高速,很快

    地把刚刚的想法逐一重新过滤一遍:不是街灯,不是月亮,也不是星

    星。“火!”这个字突然从脑子里进出来。

    自从我给IBM这位先生讲了这个故事后,他便经常邀请我去演讲。当然,每次我

    都会把这则故事从头再讲一遍。第5章 先知、教授和各路“股市大师”

    1987年10月19日股市崩盘,投资大众的惊恐情绪无疑是由股市大师们所引起

    的,因为他们不断地将这次的事件和1929年的经济大崩溃做对比。1929年经济大崩

    溃的预警是:高失业率、工厂倒闭、物资缺乏,失业的银行家在街头卖苹果或是擦

    鞋。此种景象在低失业率及经济全力发展的1987年,有可能发生吗?

    1929年时,所有商品都待价而沽,却没有人买得起;但如今大型金融机构争相

    吸引企业客户,想把手上的资金借给它们。更好的是,这些钱都是在金融市场上自

    由流动着,而且还有更多的资金可供企业使用。从经济情况看来,一点也没有金融

    危机或是经济衰退的征兆。

    另外还有一点不同,现在世界经济体系不再是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在经济有需要时,中央银行可以发行货币。1987年10月20日,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

    林斯潘宣布,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一定会满足市场上每一笔资金需求。所以我想现在

    已经没有危险了。

    此外,黄金价格并未如预期上涨,反而是国债的行情直往上冲,这是市场对这

    个国家及其制度深具信心的一种表现。不信任只表现在股票市场上——股价下跌,导致对股票的信任感下降。是谁决定了反周期现象?是少数人!那些能够战胜1987

    年市场危机的人,就能够获得这本书所说的超额利润。

    1929年,每个人都犯过错,我曾经这样写道,大众需要一些时间去慢慢了解和

    发现。一次小小的利率上调不应该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伤害,最重要的是,1929年

    的噩梦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各个媒体最终将会发觉,教授们的观点又错了。1987年11月初,也就是崩盘不

    久后,来自世界各地的33位教授齐集于华盛顿,在研讨会中他们提出了对世界经济

    最悲观、最夸张的预测。之后,我马上写道:“啊!美丽的世界,这33个教授让你

    不知所措了!”

    《明镜》杂志的一位记者针对我的乐观主义做出如此反应:“我还是坚持我对

    世界经济的负面评估。我无法理解像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这样的‘股市专家’怎么会

    对世界经济做出那么正面的预言。”他的文章让我觉得好笑,尤其是用到了“股市

    专家”这几个字,不知他是否也曾用过“股市教主”或“股市教父”这样的词

    汇?“股市专家”是不是人们可以给别人的一个有社会地位的头衔呢?我宁愿被人

    们称为作曲家或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一件漂亮衣服和一条定制的裤

    子,可以把一个股市投机客变成绅士。”

    不过我也得到过媒体的正面回应。1987年年底,我在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为

    2000人做了一场演讲。和我一同演讲的是根舍先生,他讲了外交事务,而我则讲了

    对于经济和股市的未来展望。《南德意志报》做了深入报道,并写道,在最悲观的

    时刻,听到这样好的消息是多么令人愉快啊。

    语义错误:垃圾债券

    《明镜》杂志的那位记者不懂得语义学规则。这种不合时宜的称谓或恶意,我

    经常遇到。

    “组合保险”概念的疯狂之处在于,我之前已经说过:人们为自己的房屋购买

    了保险,然后再把房子卖掉。另一个例子是“银行商人”(bank kaufman)这个

    词,我可以接受“金融商人”这个概念,但是把银行和商人放在一起却是矛盾的:银行家经手的是钱,而商人经手的是具体的商品。他们的兴趣点完全不一样:银行

    家关心的是利息,越高越好;商人当然也要关心利息,越低越好;前者寻找的是安

    全,而后者要的是想象力。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相互“对立”的。

    “垃圾债券”(junk bonds)在华尔街流行多年,原本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及之后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的债券,以及几十年前的苏联及其他类似的证券。这

    些债券及股票看起来好像没有希望派发股息。但我常常冒险从中挑选“可靠的”垃

    圾债券并投资,也真的从“二战”后的德国及意大利的债券中赚了一笔钱。两年前

    我也曾考虑是否要持有一定比例的苏联国家债券,也许还能再次获得成功——这得

    感谢戈尔巴乔夫。

    在美国有一种公司专门发行这种垃圾债券,这种公司借助外部资金,收购被投

    资大众低估了价值的企业。

    这种新型债券与一般稳当的投资不同,投资回报率不只是16%~18%,投资人虽

    然必须自行承担风险,但有可能从中获得巨大利润,因为这种债券的利息收益,比

    信用最好的国家债券要高出8%~10%。

    在某种程度上,发行垃圾债券的公司知道这种投资有成功的可能,同时也必须

    承担风险,这意味着,发行公司将自身的命运与被收购的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

    来。而其风险在于,被收购的企业现金流量可能不足以支付利息,最糟糕的情况便

    是发行垃圾债券的公司破产。若是如此,发行公司的债权人(即购买债券的投资

    人)就得接受延期偿还或是本息损失。

    发行垃圾债券的公司陷入经营困难时,还有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将发行的债

    券转换成股票。就因为这个做法,直到今天,只有部分垃圾债券发行公司真得破产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无风险的获利,若不是有一些冒险家拿自己的钱做

    赌注,让想象力自由延伸,就不会有蒸汽机的发明和今天的汽车和计算机,也不会

    有美国的摩天大楼、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或其他世界奇观。世界就是一项探险,或者

    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项风险事业。

    股份公司的子公司、股票发行公司、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起始点,那就是冒

    险。

    罗马的先知加图在传道时说,贸易和航运业应该深入思考金钱和利息问题,应

    该成立企业。“人们不仅要开办一家航运贸易企业,你和49个朋友一起驾船出海,50个人一起去探险。”

    “冒险”这个词给人以不严肃或浪漫的色彩,而在17世纪,它具有非常准确的

    法律含义:开拓一个新殖民地。企业创始人和股东称得上“冒险”。这个词在最古

    老的股票——1670年成立的哈德逊湾公司的契据上可以看到。传统上,在装嵌着厚

    实的桃花木天花板的大会议堂里开年度大会时,主席的开头语就是“尊敬的冒险家

    先生们”。

    在哈德逊湾公司第一次发行股票300年后的今天,“Venture”(意指风险企

    业,风险投资)一词又再度风行起来,最初是在华尔街流行,几年后传到了欧洲。

    这个词同时也是创业投资的一个强而有力的广告词,也是新公司发行股票时常用的

    字眼,早先德意志银行就是这么做的。

    如今德国对创新企业的推销方式让我充满疑虑。只要浏览一下报纸的广告页,就可以看到最诱人的获利承诺。过去25年,有太多奸商在所谓的投资行业中吞噬了好几百万资金。最近则有一大批股票经纪人利用这个时髦的字眼来胡作非为。近期

    的事件有IOS基金、石油控股公司、贴现公司以及类似的“企业”都留下了印记。

    我们对投资风险必须要能够处之泰然,因为没有风险就不会有进步。金钱投资

    本来就是不断冒险,以前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这点当然不会妨碍我及我的伙伴

    去分辨出投资目标的良莠。接纳“冒险”,拒绝“骗子”——那些只是皮包公司。

    所以,对于今日相当受欢迎的上百种投资事业而言,垃圾债券已不是“垃

    圾”。甚至连电信集团ATT也已经决定,它们的养老基金要减少对绩优股的投资,增加对风险事业的投资。很有可能因为风险事业的投资不在股市交易,从而导致投

    资人无法看清楚股价。

    风险是清晰可见的:在发生经济危机甚至是经济衰退时,垃圾债券便会陷入困

    境。于是公司的收购人便无法以之前的合理价格卖出资产,以偿付债权人手中的债

    券。

    大多数的企业收购行动是看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投资行为,因此当被收购公

    司的负债维持不变时,其市值便会大幅上涨。

    我们也不要忘记,因为垃圾债券的利息比一般水平要高,随着时间一天天过

    去,债券持有人会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大约4年后,当初付出的购买价,就可以以复

    利的方式收回了。

    金融市场的表现有时也会非常歇斯底里,投资人可以从中看出,这是大型的收

    购给整个债券市场带来的巨大震荡。投资人对此所产生的恐惧是,其他的大公司也

    可能会被收购,因而会使旧债券的信用度走低。总之必须有买主,才会发生收购。美联储绝不会允许美国发生经济衰退,因而

    会供给充足的流动资金以稳定美国经济。

    思虑不足和言过其实

    在过去10年中,有不少恐慌制造者不断预言世界经济的衰退,其中一个便是我

    的好友、法兰克福的前银行家菲利普·福莱赫·冯·伯特曼(PhilippFreiherr von

    Bethmann)。他以前经常在《法兰克福日报》刊登整页的广告,警告人们世界经济

    即将全面崩溃。他的公开言论想必花了大把银子,而《法兰克福日报》则因他的恐

    惧做了一笔好生意。

    大约5年前,我参加了一个研讨会,里面全是一些世界末日的预言家,他们一个

    个把情况描绘得越来越黑暗:“我们要思考,如何才能把资产移往美国,让资产得

    到保值。”后来,我真的受不了了,便站了起来,与邻座的女士告别。“您想抛下

    我们吗?”她问我。“抛下你们?”我答道,“是的,我要走了。”遗憾的是,这

    一幕被一个记者看到了,他不喜欢我,因此把这件事在《时代》杂志登了出来。

    恐慌制造者们不仅自己惊慌失措,而且希望别人也相信全面崩溃就在眼前不

    远,只是我们还没意识到。就像诺克医生(Dr.Knock)那时的所作所为,他是儒勒·

    罗曼(Jules Romains)笔下讽刺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这出戏在战前德国也取得了

    很大成功,人们都还记得其中的台词:“每个人,不管自己觉得怎么健康,实际上

    都是一个病人,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

    亲爱的读者,不要轻信那些大师的话,重要的是看他说了些什么!哪怕他是教

    授。去年夏天,我参加了一年一度的阿尔巴赫论坛。这个论坛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消

    遣之地,毫不奇怪,再次来到这个风景优美、充满了咖啡香气的地方,我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放松。即便是在法国,阿尔巴赫的成功也值得效仿学习,可以称得上

    是“教授相约之地”了。

    我不喜欢和教授们打交道,但去年夏天,我还是和三位经济学教授凑在酒吧里

    喝了一杯。其中两位教授的专业是外汇,但是他们的狭窄视野还是让我困惑不已。

    他们完全不了解国际外汇交易中的精髓。我告诉了他们一些事情,他们也有认真

    听。其中一位教授在因斯布鲁克大学读过书,我把我的《美元怎么办?》送给了

    他,供他做研究时参考。

    我并不是说教授都是一无是处的,我感谢他们教给我字母表和外语,但是在经

    济预测或者股市方面,他们就像占卜者或占星师,对我没有太大帮助。我记得法国

    大文豪蒙田曾说过:“我宁愿听一个前天主教牧师废话连篇,也不愿听我儿子在小

    酒馆学说外语。”

    罗伯特·普莱切特(Robert Prechter)是为人们所熟知的“股市大师”。20世

    纪30年代中期,他便以极负盛名的股市大师身份在世界各地买卖股票。1987年8

    月,他预言1988年道琼斯指数会到3686点,就如同一位气象学家预测在8月15日时

    的气温会是摄氏25.4度一样。10月股市崩盘后,普莱切特马上将他的道琼斯指数预

    测调低到1300点,几周以后甚至降到400点。股市当然可能上下波动1000点,因此

    这些预言绝对算不上什么先见之明。只要在混乱的时代,这样的“股市大师”就会

    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头来。

    还有一位就是罗伯特·法雷尔(Robert Farrell),他是美林证券的分析师,也是华尔街最受欢迎的股市观察家之一。在一篇有关科技股的股市评论中,他写

    道:“股市正准备往周期高点攀升,然后再下跌至谷底,但是也可能延续向上爬升

    的力道,到达一个出乎意料的高点。”这些人的评论就和以下叙述一样不具任何意义:当公鸡在粪堆上啼叫时,就表示天气会变或维持原状。

    这使我想起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说过的话。1907年

    华尔街崩盘时,一个记者问他对未来股市发展的看法,他回答得十分简洁,却有许

    多含义:“股市将会高低震荡。”如果我是他,我会再加上巴黎市徽上的那段

    话:“它摇摆,但永不坠落。”(Fluctuat nee mergitur)

    股市大师吹嘘的例子相当多,多到可以再写一本书。

    结论是,投资人应该永远保持最高的警惕,以防范这些算命师和预言家。但遗

    憾的是,大众总是健忘的。而且,大师们所做的承诺越大,投资大众就越容易轻

    信。大多数的人总是想,这次总该像大师们所说的那样了吧。他们渴望有预言家,并将曾经一两次成功预言股市经济的人尊奉为“股市大师”。

    至于政治界、经济界内部人士所做的预测,也不比那些自命为专家的人更准

    确。20世纪30年代时,我常常去伦敦,那里住着我的一位匈牙利朋友,也是我年轻

    时最要好的朋友巴洛格勋爵,他是工党的经济顾问。从巴洛格处我可以得到一些伦

    敦股市的内线消息,巴洛格曾经是Falk公司的分析师,这家公司的股东都是像凯恩

    斯勋爵那样赫赫有名的人物。凯恩斯是我们那个年代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奇怪的

    是,我通过朋友从这家公司得来的股市内线消息,没有一条是正确的。

    凯恩斯倒是从投机操作中赚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投机

    过印度卢布、法国法郎、德国马克、意大利里拉,这些投资大都是做空操作。他的

    外汇投机相当成功,但是进入股市就不是这样了。在1929年股市大崩溃期间,他也

    曾在华尔街投资并一直坚持到牛市来临。

    最近有一位新的“股市大师”在美国政坛崛起,就是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Feldstein),他曾是里根总统智囊团的一员,据说现在是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

    但我不相信这个传闻,而且至今我也未见到能证实这个传闻的蛛丝马迹。

    为何我会这么说呢?5年前,我曾和费尔德斯坦谈过话,我问他,美国的石油进

    口量有多少。他摇摇头,尴尬地回答,他真得一点都想不起来了!

    怎么会这样?外贸政策的权威竟然不知道石油进口量有多少。美国进口的石油

    可是占了全球石油总出口量的14呢!

    费尔德斯坦(他同时也是教授)应该会用到这个答案,以估量如何消除美国贸

    易逆差及国家预算赤字吧?照他的看法,美元应该会再贬13个格罗森(Groschen)

    以平衡贸易赤字。以他对美元的强烈抨击,不如说他是美国外贸游说集团的代表,因为美国外贸游说集团总是不断地为美元下跌找借口。若是要我来反驳费尔德斯坦

    的所有主张,那么本书的页数一定会暴增两倍,所以,我只能到此打住。

    日本产的汽车(第三大进口商品)进口到美国太贵了,因此日本人在努力实现

    在美国制造汽车。在美国,已经实现了每5辆车里有1辆是日本人制造的,很快会变

    成每3辆车中有1辆是日本车。这些汽车将很快出口到海外,为美国带来贸易顺差。

    再有就是:日本汽车工业提前两年卖出了几十亿美元,美元汇率虽然不是非常

    划算,但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毕竟还没有人预订汽车,更不用说开始制造那些

    汽车了。我倒想请教一下费尔德斯坦先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创立乐观主义学派

    专门分析股市危机的“股市大师”以经济方面的理由来解释下跌的股市行情。华尔街股市在伊拉克对科威特采取武力攻击后急剧向下探底。这一点也不令人

    感到意外,股票玩家、股票投资者或是股票经纪人对中东爆发的闪电战,除了恐慌

    之外,还能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正确地说,引发这一股市反应的,并不是萨达姆·侯赛因,而是最新公布的美国

    失业率。当失业率从5.2%升至5.5%的消息在华尔街传开时,山姆大叔的股民们又一

    次神经紧绷起来。几个月前,股市才因为另一个理由而出现过重跌:当时的失业率

    下降。但是股民们认为,当大家对经济环境一片乐观时,美国的股市就要下跌了。

    糟糕的是,这些美国证券交易的内行沦为了统计数据的奴隶,有一天,他们甚

    至掉到了极度悲观的深渊中,理由是上扬的经济景气指数会使美联储停止降息。第

    二天,他们又担心,因为听别人说经济状况不是那么好。突然间华尔街的证券就好

    像掉进冷柜一样。要是利率降了,同时又传来企业的好消息,情况又会如何?

    最近一个月的美国就业报告让华尔街陷入了恐慌,因为数据显示经济景气度出

    现了下滑。然而真实情况是:一年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就公开宣布美国经

    济增长率将恢复到2%~2.5%,以使经济适当降温。现在他成功了,投机者反倒不满

    意了。

    格林斯潘实现了他的承诺。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为2%~2.4%,但是股市

    对此无动于衷。华尔街一直在追问明天会发生什么。股市投机客就像是在玩轮盘

    赌,在红区或黑区下注,无论买进还是卖出,都要等第二天开市才会知道结果。

    大多数的专家当然可以在一大早就知道要买或要卖,但是,人们真的有办法在

    早上就计划晚餐要吃多一点或少一点吗?难道多吃或少吃与胃口或是菜单上提供的

    餐点一点关系也没有吗?真正的专家是不会在意短期震荡、阿拉伯独裁者以及失业率的。聪明的投资人

    也不会在意股市算命师,他们在道琼斯指数跌到3000点时便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

    子。

    道琼斯指数曾经两次来到2999.75点。“当指数无法越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点

    位时,就会再次下跌。”这是每一个技术面分析师都知道的理论,这套说法和美国

    著名的股市指数走势图有异曲同工之妙。股市指数走势图其实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

    数字拼成的,股市的3000点门槛就和1000点门槛、2000点门槛一样,不具有太多意

    义。

    更重要的是,自1925年以来,很多中等市值的股票,股价已经翻了百倍以上,而绩优蓝筹股也上涨了25倍之多。

    我要以最诚恳的态度说:所有这些年来不断预测经济崩溃的股市教主们的预

    言,都还未曾发生过。他们已越来越没有耐心等待那一天的来临,但到时他们会心

    满意足地说:“不,我没有这样说过!”我的回答是:“有!你有!”即使发生了

    伊拉克危机,他们的预言仍然是错的。股市并不如这些人所讲的那样,相反,甚至

    可能和1939年战争爆发时一样,突然冲到高点(这种既成事实现象,我们已经在前

    面讨论过)。

    大多数的美国证券投资经理都错过了道琼斯从1900点狂飙到3000点的行情,自

    此之后,他们不断想追上大盘指数,但指数老是比他们的动作要快。现在华尔街的

    投资人只想在股市跌到谷底时再进场。

    许多股票经纪人也希望股市跌到低点,他们因为害怕进场而建议顾客不要买,但之后总是会挨骂。此外,股票经纪人之间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观气氛,他们拉长了脸四处奔忙,因为他们当日的业绩无法和开销持平。每日1.5亿的成交量是交易所

    维持盈亏平衡的最低要求,但是即使这个数字并不算大,他们还是经常达不到。

    同样是这帮“股市大师”,在1987年10月股市危机发生之后,他们就曾预言会

    有如同1929年经济萧条所引发的通货紧缩,这些人这次声称通货膨胀即将出现。他

    们的推论是,过热的经济一定会导致引发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通货膨胀会使美联

    储提高利率,而较高的利率则会让股市下探底部。

    现在,“股市大师们”每天都毫不犹豫地将任何小事件解释成即将发生通货膨

    胀的前兆。失业率创新低,不好!有很多新的工作机会,不好!出口贸易量上升,也不好!因为这些会让经济更热而造成通货膨胀。

    这些片面、短视的新闻分析,对股市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为投资人必须要有

    整体性的考虑,眼光也要放远些。调高利率不表示利率一定会高过公司业绩的利润

    增长率。尽管高利率会发挥刹车的作用,但刹车所造成的行情下跌一定不会引起崩

    盘。而且,经济冷却已经明显被感受到,因为美联储在过去一年里持续和缓地提高

    利率,它们已稳稳掌控了经济发展。

    一直害怕通货膨胀的那些人可能会问,难道最好的避险工具不是黄金吗?但在

    我眼里,黄金根本就是毫无利用价值的资产。虽然黄金的价格相当低,但是现在苏

    联却因为西方国家对其经济抵制较为松弛而不断卖出黄金,以购买许多从前买不到

    的货物。

    虽然黄金的走势如此之低,但其行情也有可能因某些政治事件而有少许上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便是影响金价走势的一个事件。苏联利用这个机会,趁机在国际

    市场上大量抛售黄金。那么,当通货膨胀缓慢发展时,什么是最好的投资工具呢?

    几周前,我路过维也纳的科特纳街,1919年时的记忆突然闪现在脑海中。有一

    天,一位因战争受伤的军人撑着两根拐杖站在某一个街角,一串鞋带捏在他的手里

    (后来我才知道事实上只有一条)。这个军人不断地叫卖,许多老维也纳人都还记

    得:“不是稻草,不是纸,真的是日用品!”这段话让我联想到我想用来叫卖的一

    句:“不是黄金,不是白银,真的是日用品——股票!”

    最后我要说的是,世界上有一个由教授、经济学家、经济专家组成的悲观学

    派,他们与股市危机预言家和天性悲观者、银行危机、利率危机和其他悲惨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在此我要宣布,我将成立一个反专家的乐观主义学派,随时欢迎任何

    人加入。第6章 股市和世界的其他部分

    投资人不应该受到自己政治观点的影响。经验告诉我们,很多股票投资者因僵

    化顽固的政治立场而失去大好机会。

    全世界的大部分股市专家从一开始就不受干扰,不会对政治信念有过高的评

    价,他们对所有事件的观点都基于自身在股票市场的投资。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典型

    的例子。政府的每一个新决策、新法规,只要是对他的投资不利,他就马上称之为

    愚蠢且不道德:“政府是最严重的罪犯。”反之,若是法规正合他的意:“这是多

    么明智的政策。”

    有时我被问及投资人是否要有道德上的考虑,我认为这要看情况而定,要看是

    基于人道立场还是和立法上的道德有关,特别是在一些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我曾

    经认识一个投机者,他从维也纳来到巴黎。他在咖啡馆里问同事的第一个问题就

    是:“小伙子,跟我说说吧,在这里,什么是被禁止的?”那个时代就是这样,通

    过复杂的交易就可以赚到很多钱,而且人们会想方设法战胜法律和法规。

    基于人道立场,我认为在某些重要原料(比如棉花或是粮食)上做投机是绝对

    不道德的,因为这些股票和民众相关的利益有冲突。

    但是明显的利他和慈善在股市中是这样做的:当存在做空投机者或一组特定的

    股票受到打压而下跌时,那些继续持股不卖的人就是利他主义者,他们“大方

    地”被做空投机者利用了。(对于此类卖空者,我稍后还会提到。)

    先有投机,后有音乐贝尔特·布莱希特(Bert Brecht)曾经说过:“吃饱饭是前提,其次才是道

    德。”对我而言,则是把音乐放在第一位,坦率说,这才是我的最爱。我要说的是

    我未能实现的音乐基金会,这是一次不成功的金钱冒险。

    “二战”末期,我将全副精力放在投资一些贬值的国家或地方公债上,我坚信

    经过一场混乱,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在这些负债经济体中,有些很快就履行了偿债

    义务,有些则经过长期逼迫才不得不还清债务。在这些贬值的债券中包括法国政府

    债券,长期以来我就对它有所打算。在没有任何法律根据的情况下,法国政府不愿

    意偿还这笔公债,只愿意付清那些还在原始认购者名下的债券。法国政府想要阻止

    以低价收购这些债券的股票投资者通过投机买卖获得利润。这个立场虽然可以说符

    合一般道德,却与股市道德有所冲突。

    股市道德认为,收购这些价格跌到谷底的证券是一件好事。要怎么惩罚那些以

    低价收购票证,却对未来价格走势有正确判断的投资人呢?这就是一个例子。

    我买了几公斤重不值钱的债券,同时也订下计划,这次的投资不是为了我的腰

    包,而是为了美妙的音乐。我要求法国政府按票面价格全额偿付,但为了要证明我

    不是个唯利是图的投资人,我要把从中赚到的全部利润来实现我的理想:成立促进

    法国音乐发展的基金会。

    当我以远低于面值的价格收购这些债券时,总额已经足够为音乐做些有用的事

    了。同时,我的名字也能镂刻在某块金属纪念牌上,或者我也可以用这笔基金的利

    息设个“科斯托拉尼奖”。想到约100年后,每年都有音乐作品得到科斯托拉尼奖的

    表扬,这会是多么崇高的感受啊!

    我制订了详尽的计划,听取那些欣赏这个计划的专家和其他人的建议。我开始梦想成立我的基金会。是啊,人人都可成为股票投资者,但不是每个人都可成为音

    乐家。在命运不让我成为音乐家时,至少在音乐史中我可以以赞助者的身份留下名

    字,多么完美的计划啊!但是股市又一次与我的计划背道而驰。

    我在财政部办公室阐明基金会计划时,在同一幢楼里,一些负责的先生们正在

    谈论信用道德、债务人的承诺等。突然他们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法国政府将全

    额偿还所有债券,不论持有对象是原始认购者还是新持有人。我这几公斤的债券将

    以全额面值偿还,只要到柜台办理就行了。这下就是要我狠心地从自己的口袋捐出

    一大笔钱。我虽然热爱音乐,但我更是个干练的投资人,而且终究不是天使,于是

    音乐基金会只剩下3个音符:哆、来、咪。

    政治化的股市

    股市和外汇市场在一边,政治和经济在另一边,像是相对的两个半球,而且是

    很明显的。这两个领域有各式各样的依存关系,就好像在一个系统里有沟通管道一

    般。人们常问哪一边会影响哪一边:是政治和经济影响股市气氛,还是金融市场的

    心理状态影响了社会?

    归根结底这是个鸡和蛋的问题,当然国家政治对股市有极大的影响,利率和税

    务政策都由政府决定。政治风向(向左或向右)会影响投资人心理及企业的未来,国际局势也对股市有强烈影响。世界的形势(紧张或平稳)影响了大众的心理,国

    际关系的发展左右了整个行业发展、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际商务条约等。伊

    拉克危机就是一例。

    但是,如同我说过的,股票投资者会根据他们对事件的心理态度而在多头或空

    头市场上进行投资。我听过一个小故事,正好可以解释股市和政治间的复杂关系。有个股市老手和几个客户在一起闲聊,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一直想知

    道,到底多头市场和空头市场是怎样形成的?”

    这位资深股票投资者开始解释:“我举个例子,几十年前,有一天报纸报道了

    一位年轻英俊的苏格兰王子与一位迷人的西班牙公主订婚的消息。全世界都对这对

    可人儿着迷,随后打探更多有关他们的消息,也密切关注他们罗曼史的发展。这件

    事在大众间引发正面的气氛,也全面地感染了欧洲股市。股价行情持续上扬,许多

    投资人变得富有,有些人得到财富,人们购屋、置产、投资,经济一片繁荣。如此

    就有了多头市场。”

    所有在场的人都点头赞同,他们记得这段父母曾说过的黄金时光。这个股市老

    手继续说故事:“但是有一天,双方家族传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坏消息,婚约破

    裂,王子和公主因吵架而分手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引起了股市最大的危机,行

    情跌入无底洞,财产消失,有人自杀。这是空头市场。”

    一阵震惊后的沉默,先前那个提出问题的人,终于打破沉寂说:“贵族的婚约

    和股市又有什么关系?”股市老手答道:“奇怪了,当我解释多头市场时,你怎么

    没问我这个问题呢?”

    我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投机是买通一个政治人物,再以他自认为合适的价格

    卖出。因为许多政治人物及负责国家经济及财政决策的人常常自视过高,所以他们

    不明白自己所发表的言论对大众有何影响。如同伏尔泰曾说:“伏尔泰是很有力量

    的,但是群众更具有力量。”

    此外,政治人物常常无法理解国际投资人的计谋,他们不了解投资人的想法及

    影响力,却敢以未经深思的解释和语意混淆的定义来鼓动投资人。只要任何一个政府负责人轻率地表态,就会有上千个大户或小户买入或卖出,不经考虑,常常还不合逻辑。在过去几年里,这种投机交易越来越多,而且势头猛

    烈,对经济造成巨大伤害,甚至对大众媒体也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这里有一个经典的例子。1977年夏天,美国财政部长迈克尔·布鲁门特尔和德国

    总理施密特同时宣布,不会对因经济因素而贬值的美元进行任何干预。但此类表示

    却已对美元造成了影响,而且是造成美元继续贬值,而这种贬值本身在经济方面找

    不到依据。

    这个声明的想法本身没错,因为不进行干预正是汇率政策的原则,然而强调此

    事却是不必要的。

    从高层发出的这种暗示就如同对投资人发出了邀请,从而产生了其他连锁反

    应。伤害已然造成,连当时在位的奥匈帝国的经济部长兰多夫也发表了一个做作、卖弄聪明的声明:他担心两样东西——石油和美元,会很快达到统一价格150马

    克。

    这有什么好处?这些声明话音未落,所有投资人就开始操作美元买卖了,或是

    做空美元。政治人物应该要认识到投资机制及投资人的心理,可是他们满足于用陈

    腔滥调来解释行情及价格的变动,从不去探讨真正的原因。如此一来,不论是对于

    原料还是货币市场,都无法防止混乱的发生。

    事实上,政治人物应当比投资人更早采取行动,起码讲话要谨慎。在所有股市

    及市场上,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当投资人对一种货品、货币或是有价证券行情持

    有或高或低的预期时,或是被大众媒体说服后,投资人会大量买进或卖出,直到行

    情达到期待的价格。在这个疯狂的行动中,没有人会多加思考,因为没有人能从大众心理中解脱出来。这些买进某种货物的玩家不只预见了事件的发展,还预见人们

    会向他们抢购这些货物。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这是预期的累积,被称为预期的平方,而行情波动背离逻

    辑和经济事实的结果就是崩溃。

    那么这些在位者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防止愚蠢或是坏心眼的投资人所带

    来的灾害呢?这里有许多种方法和可能。过去匈牙利人说,最好的警察出身于贼。

    因此政治人物、财政部长或是央行总裁身边应该有当过投资人的顾问,这些人可以

    经常向他们提供帮助。

    红色脚踏车

    成功的投机者必须是思维敏锐的政治分析家和训练有素的大众心理学家,因为

    他同时要解开两个谜题:政治事件及储蓄者对政治事件的反应。针对某些事件,人

    们也许可以预测到逻辑性的发展结果,却很难掌握储户的反应。如同我曾说过的:

    战争爆发时,我们常常会经历行情一飞冲天的情况,也常见到同样的消息使股价跌

    入谷底。“事到临头才动手”,这种古老的股市智慧已不再实用,因为大家都知道

    的事就不是股市智慧了。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慎重权衡考量。

    当我还只是个孩童时就已经体会到,投资不可以跟在消息后面跑。事情是这样

    的:1914年夏天,刚开始散发出的火药味引发了实在的投资热,人们投资于危急时

    期可能无法向匈牙利出口的商品,因此外国产品的行情上扬。人们的投资包括香

    草、丁香等,尤其是拉菲草,因为对匈牙利酿酒业而言,拉菲草是不可或缺的原料

    (酿酒师需要用这种叶子制作韧皮纤维)。我哥哥当时在一家大银行当见习生,这家银行专门从事原料贷款业务,他因此

    得到了有关拉菲草的消息。通过跟一些朋友合伙和贷款,我哥哥向银行买了一些合

    约。那时的价格已因投资热潮而涨高了。

    一开始,幸运之神似乎还很眷顾拉菲草。战争爆发后,拉菲草价格就像坐上火

    箭般向上冲。然而很快地,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联合军队闪电般侵入塞尔维亚境内,同时德军也击溃了俄军。这两个由前线传来的胜利消息让人们以为和平将至,一切

    将会恢复平静。

    拉菲草的价格开始下滑,而我哥哥已经负债累累,银行一直在催款,可惜大家

    的钱包都是空的。

    我哥哥从早到晚都很郁闷,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行情上升一点会让他松一口

    气,行情下跌三点会让他跌入绝望之中。我们大家都和他一起经历了这种不断的跌

    宕起伏。来自前线的消息对我们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消息对拉菲草行情的作

    用。在哥哥得知父亲对他的求救声充耳不闻时,他恐惧得发抖,连母亲的劝说也没

    能使父亲动摇。当哥哥因银行的催款而惊慌失措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时,可怕的阴

    影笼罩着全家。

    最后父亲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紧迫性,他得知哥哥将此事看得很严重而且攸关

    名誉时,便同意为哥哥偿还这笔巨款。从此以后,拉菲草在我们家是个禁忌的话

    题。没有任何一件悲剧不会侵犯到家庭名誉,而我,则得不到期盼已久的红色脚踏

    车了。

    严重的投资危机刚过没多久,就传来同盟国军队在马内及其他前线挫败的消

    息,胜利的希望因此破灭,战争无望地持续下去。拉菲草的价格再度攀升,但这一切为时已晚。

    故事结束了,我的父母亲和哥哥早已过世,当时的拉菲草投资对现在的我而言

    微不足道,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深刻感受到当时的恐惧。

    当股市变成人人谈论的话题

    我们已见识到政治事件如何决定股市的兴衰。反过来,股市的发展也影响了经

    济、政治及社会。这在股市狂热情绪过度高涨的时刻,表现得尤其明显。

    此时人们在社区的晚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374KB,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