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6622
Ying Gong Fu _Zhu Ni Jing Jin D - Cui Cheng Jing.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21日
第1页
第8页
第13页
第27页
第41页
第263页

    参见附件(24352KB,265页)。

     高手成就卓越人生的心智模型

    硬功夫助你精进的八大硬核技能不仅适合年轻人读,也适合企业家、管理者读。要想管理好别人,就要先管理好自己。书中讲述了对大趋势的判断、积累知识的方法、经营职场的秘籍以及对婚姻家庭的看法等,内容非常丰富,是打造更优秀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论。

    硬功夫助你精进图片预览

    图书特色

    1.助你精进的八大硬核技能!

    2.“聪明人”学不会的“笨方法”!高手的成功秘籍并无想象中玄妙,你和他们之间,只差将关键技能死磕到底的硬功夫。

    3.高手都有共通的关键认知!畅销书《反本能》作者卫蓝、畅销书《深度思维》作者 叶修、麦肯锡咨询顾问 冯聿娴联袂力荐!

    4.真正厉害的人都在暗下硬功夫,创造卓越的自己,你需要系统性方法!

    5.高手成就卓越人生的心智模型,用系统性方法实现质变式向上成长。

    6.本书宜常备案头,常练常新:医治你间歇性的踌躇满志,持续性的意志消沉。

    目录大全

    目 录

    硬功夫01 在未知中寻找确定性

    第一节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

    ——洞察世界的“黄金圈法则”

    第二节 择一城而居,会影响家庭几代人的命运

    ——大城市的可能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第三节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固守一处有很大的风险

    ——如何做一个斜杠青年

    第四节 人都讨厌痛苦,但痛苦是成长的必修课

    ——了解痛苦,跳出舒适区与不断复盘

    第五节 你必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全力以赴

    ——成长曲线与 SMART原则

    硬功夫02 在碎片信息中建立知识体系

    第一节 知识爆炸时代下的学习方式

    ——知识生产体系的变革

    第二节 像神探夏洛克一样搭建知识结构

    ——四种类型与搭建方法

    第三节 知识汲取的关键在于构建知识闭环

    ——记忆曲线与遗忘曲线

    第四节 这样读书最有效

    ——三看两读与读书四步法

    第五节 让你的知识融会贯通

    ——做学问的境界、知识输出与刻意练习

    硬功夫03 独立思考,判断事情的底层逻辑

    第一节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能否进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

    ——思维闭环

    第二节 戴上逻辑大师的眼镜学会四个底层逻辑思考方法

    ——分类、归纳、演绎与反证

    第三节 系统性分析问题的框架思维

    ——六种思维框架

    第四节 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

    ——第一性原理与好奇心

    第五节 思维高手是如何思考的

    ——思维暗箱

    硬功夫04 事业起航,成为人脉王

    第一节 赢在职场起跑线,身份转变

    ——告别学生思维,厘清人际关系,判断公司业务

    第二节 职场核心竞争力,“不拼爹”也可以胜出

    ——自我管理、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

    第三节 塑造卓越领导力,你也可以成为团队领袖

    ——领导力的层次与个人修为模型

    第四节 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好情绪管理

    ——情商的内涵、情绪类型与情绪归因理论

    第五节 个人品牌让你成为职场人脉王 ......

    书名: 硬功夫

    作者: 崔诚靓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7月

    ISBN: 9787545547115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目录

    推荐语

    自序 越是精英,越懂得下硬功夫

    大成功靠时代,小成功靠自己

    做时间的朋友,让时间慢下来

    硬功夫 01 在未知中寻找确定性

    第一节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洞察世界的

    “黄金圈法则”

    第二节 择一城而居,会影响家庭几代人的命运——大城市的可能

    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第三节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固守一处有很大的风险——如何做一

    个斜杠青年

    第四节 人都讨厌痛苦,但痛苦是成长的必修课——了解痛苦,跳

    出舒适区与不断复盘

    第五节 你必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全力以赴——成长曲线与SMART

    原则

    硬功夫 02 在碎片信息中建立知识体系

    第一节 知识爆炸时代下的学习方式——知识生产体系的变革

    第二节 像神探夏洛克一样搭建知识结构——四种类型与搭建方法

    第三节 知识汲取的关键在于构建知识闭环——记忆曲线与遗忘曲

    线

    第四节 这样读书最有效——三看两读与读书四步法

    第五节 让你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学问的境界、知识输出与刻意

    练习

    硬功夫 03 独立思考,判断事情的底层逻辑

    第一节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能否进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

    ——思维闭环

    第二节 戴上逻辑大师的眼镜学会四个底层逻辑思考方法——分

    类、归纳、演绎与反证

    第三节 系统性分析问题的框架思维——六种思维框架

    第四节 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第一性原理与好奇心

    第五节 思维高手是如何思考的——思维暗箱

    硬功夫 04 事业起航,成为人脉王第一节 赢在职场起跑线,身份转变——告别学生思维,厘清人际

    关系,判断公司业务

    第二节 职场核心竞争力,“不拼爹”也可以胜出——自我管理、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

    第三节 塑造卓越领导力,你也可以成为团队领袖——领导力的层

    次与个人修为模型

    第四节 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做好情绪管理——情商的内涵、情绪

    类型与情绪归因理论

    第五节 个人品牌让你成为职场人脉王——洞悉本质,打造高段位

    个人品牌

    硬功夫 05 用自律精神打造理想的自己

    第一节 对欲望的克制才是自律的根本——延迟满足、自我控制与

    训练意志力

    第二节 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都拥有了开挂的人生——自律培养

    方法论

    第三节 用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类型、形成机制与28

    天习惯养成计划

    第四节 自律的最大敌人是拖延——拖延产生的原因,五步教你战

    胜拖延

    第五节 用好时间之尺,塑造自律的自己——时间管理、分配与番

    茄工作法

    硬功夫 06 挖掘独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

    第一节 为你拆解人格魅力——大五人格理论

    第二节 第一印象是个人魅力的综合体现——首因效应、力量与温

    暖,以及社交好处

    第三节 面子——中国人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节 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格局——需求层次与人生境界

    第五节 会说话的人有魅力——解读能力、描述能力、知识密度与

    反馈能力

    硬功夫 07 做人有温度,做事有态度

    第一节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收获稳稳的幸福——PERMA理论与

    幸福坐标

    第二节 接纳所有的自己才能拥抱整个世界——英雄之旅、自尊与

    接纳自我

    第三节 如何处理好与财富的关系——人性、目标与财务管理

    第四节 爱情让这个世界温柔可爱——匹配理论、爱情三元论与爱

    情四阶段第五节 幸福婚姻的秘密——婚姻性质的演变、男女思维差异与沟

    通模式

    硬功夫 08 守护好支撑自己走向远方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 年轻有很多可能性,但你不能什么都想要——胸怀梦想,脚踏实地

    第二节 孤独是一种普遍状态——学会独处,坚守自我,坦诚相待

    第三节 年轻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

    第四节 持续奋斗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时间最有力量

    第五节 在巨大的差距面前也要心平气和地去努力——学会坦然面

    对

    致谢推荐语

    王少剑

    新奥能源CEO

    这本书不仅适合年轻人读,也适合企业家、管理者读。要想管理

    好别人,就要先管理好自己。书中讲述了对大趋势的判断、积累知识

    的方法、经营职场的秘籍以及对婚姻家庭的看法等,内容非常丰富,是打造更优秀自己的最有效的方法论。

    尹晓葳

    Fremantle Media 中国区CEO

    在优渥的物质条件和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年轻人比以往

    任何时代都更迷茫。信息的过剩和碎片化让年轻人不知道如何听从自

    己内心的声音,从而认识自己。这本书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解决

    了这个困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可以像打造艺术品一样

    塑造优秀的自己,也都需要练就自己的硬功夫。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

    周围年轻的朋友们读,也推荐给你们!

    黄 旭

    沈阳维信教育集团校长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也是一个愚蠢的年代:在迅疾变化的大时

    代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时代的脉搏和人生的节奏,需要

    书籍带给我们启发,知识引领我们的思想。《硬功夫》是可以指引我

    们成功的要素之一,每一篇文章都极具可读性和启发性,可以让我们

    的内心在当下的时代愈发有定力!自序

    越是精英,越懂得下硬功夫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普通是一种常态,当你看到一个人脱颖而出

    的时候,他早已拥有远远超越常人的势能。可惜我们只是看到了最后

    的结果,却鲜有可能了解这背后的积累。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是有的人在时间中成长,积累了

    财富、人脉、经验和教训,而有的人却总是在原地踏步,用一年的经

    验浑浑噩噩地应付了十年。所以我们才看到不同人的一生有着天壤之

    别。大成功靠时代,小成功靠自己

    影响人一生取得成就的因素纵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往往只有几

    个关键点。顶级商业咨询师、杰出的企业家、博学的大学教授、高级

    管理者等,他们虽然身处不同行业,经历不同年代,但是他们身上却

    有着令人吃惊的相似的成功密码。

    我很幸运,在读书的时候就结识了很多优秀的人,见证他们一步

    步走向人生巅峰,之后又在工作中接触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这让我

    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们的真容,解读他们的成功。{书籍朋友圈分享微

    信Booker527}

    共性一:深度认知,宏大格局

    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谓之格,认知的范围称为局,此谓格局。不同

    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和程度都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人的格局是

    不一样的。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思考越深,对这

    个世界的理解就越全面,也就更容易拥有更大的格局。在事业上、生

    活中,有的人浅尝辄止,万事万物犹如过眼云烟;有的人鞭辟入里,不断地寻找事物间的联系,长期积累,就变得融会贯通了。而人与人

    之间的差距就这样一步步地扩大了。如果在很早的时候用心体察世

    界,就很容易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麦肯锡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商业咨询公司,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决策

    支持。就职于麦肯锡的冯聿娴是我大学师姐,她具有极强的逻辑思考

    能力,善于从碎片信息中经过不断的推演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

    深度认知能力同样也是很多牛人的共性,而他们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能力,关键在于他们拥有在碎片信息中建立知识体系的硬功夫,以及

    独立思考、判断事物底层逻辑的真本事。

    回望人类历史,每次出现不同的媒介,都会带来知识的革命。从

    语言产生、岩壁画像到竹简、纸张,再到印刷术的出现,让知识的大

    范围传播成为可能。而进入工业革命以后,新技术层出不穷,从广

    播、电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逐

    渐普及,人类再一次面临新的知识革命。

    在知识爆炸和时间碎片化的大背景下,真正的高手绝不只是知识

    的收集者,更是方法论的创造者。知识从产生,到不断地被证实,再

    到普遍接受,存储到人类共同的知识殿堂里需要漫长的过程。而随着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这一过程大大缩短。原有的知识创造方式是中心

    式的,由学术小团体、权威机构发现,并通过出版物发表;而现在的

    知识创造是分布式的,每个人,甚至每台机器都可以创造知识,并且

    知识的验证和传播都是极其迅速的。

    那种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无论是对被动接收的信息还

    是对不加筛选的知识都全盘接纳的人,其实是知识世界里的“穷忙

    族”,看似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几乎没有多少收益。

    构建个人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获取效率,形成知识闭环,不断总

    结可以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

    共性二:严格自律,持之以恒

    时间最熬人。它让风度翩翩的少年变成大腹便便的中年大叔;它

    让妙龄少女变成广场舞阿姨。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教会我

    们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珍惜。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在短期内能完成的事情,却又低估自己长期所

    能取得的成就。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至少一项坚持了十年以上的有益习惯?如果

    有,那么这个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一定给你带来了非常多的收获,如果

    是一项技能,那你在这一领域肯定拥有非常强大的竞争力。

    要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要把时间用到那些可以让自己不断增值

    的事情上,而时间也总是加倍回报那些长期坚持的人。

    Fremantle Media中国区的CEO尹晓葳女士是我的高中学姐,她无

    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非常自律。

    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她就坚持每天6点起床锻炼身体,十几年如

    一日。自律是她保持容颜的秘诀,也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很多人

    的直觉相反,自律也有科学的培养方法。

    克制自己的欲望本身是反人性的,而本书可以告诉你最符合实战

    的自律培养方法,让你战胜自己,绝不拖延。用时间之尺,塑造一个

    自律的自己,你也会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共性三:心态成熟,精神丰富

    今天整个世界都因为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便捷的交通方式而变得

    越发像是一个地球村。

    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放弃参与,否则你永远是一个旁观者。人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自己的视野是受限于环境的。

    你必须要经过一番努力,战胜一些困难,反复尝试与不断积累后,才

    能突破既有的枷锁,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自己。

    当你走出去看到更大的世界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你也可以达到你

    看到的目标。在小一点的差距面前,你努力一下可能就达到了;但在

    巨大的差距面前,一个人往往会心态失衡。考验一个人的正是在巨大

    的差距面前,你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努力下去。也许经历了世间的种种你才会发现自己想要什么,虽然得到的可

    能并不多,但是你却会心满意足。做时间的朋友,让时间慢下来

    在数据分析领域有一种算法叫主成分分析法,其原理是在众多因

    素中找到几种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

    其实,细细想来,决定人生的不也是一些关键因素吗?大部分人

    追求的无非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你要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积累知识,不断思考,才能在职场上

    有所成就;你要有所坚持,处理好各种关系,塑造个人的人格魅力,不断经营,才能在爱情和婚姻上收获幸福。

    要想真正有所成就,你就要做这个时代的明白人,结合自身实际

    和客观环境,充分把握这些关键因素,真正地去下一番硬功夫。

    这不是一本读完之后能让你热血沸腾的书,相反,你甚至会变得

    很冷静。这种冷静很可能是因为你突然间意识到,浮华似梦的理想并

    非一蹴而就。诱人的远方虽能激发你上路的决心,但一上路就迷失,走几步就没了热情,反倒会走不远。在你知道目标在哪里的时候,你

    更要知道为什么去那里,怎样到那里,还有你要选择与谁同行。如此

    这般,你才会每走一步都有充实感。

    人生韶华总是让人觉得短暂,过来人的经验再也不能讲给年轻时

    的自己听了,却可以讲给你听。在写书的过程中,我先后采访了几十

    位过来人,他们有政府官员、上市公司的CEO、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大学教授等,我整理了他们的经验教训,融合到

    了书里面。每篇文章后,我还精心选取了与主题相关的三本书,指引

    你进一步去探索。人的成长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某一刻的顿悟就可能对你的整个人

    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越努力越幸运,当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断地

    实践、总结、调整后,时间会像朋友一样回馈于你,而每一位全力以

    赴的人,也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嗯,越是精英,越懂得下硬功夫。硬功夫

    01

    在未知中寻找确定性

    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但你知道得越多,对世界的理解就越全面。年轻时,要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找到自己内在正向的强烈动机作为人生支点,全力以赴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第一节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扩大的

    ——洞察世界的“黄金圈法则”

    成为独立的你

    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自己的视野是受到原

    生家庭的局限的,甚至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影

    响。这是因为当你尚不具备判断能力时,你最基本的认知就来自那

    里。不仅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受到它的强烈影响,而且

    你为人处世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会受到家庭、最亲近的人的影

    响。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父母、亲戚的影子。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原生家庭对你影响程度的大小,则来自你个

    体独立的力量和家庭影响的力量对比: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大,原生

    家庭的影响越小;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小,那么原生家庭的影响越

    大。

    每个人出生后都有一个生物的自我,还有一个家庭的自我,随着

    你后来受教育,还有一个教育的自我。在受教育的阶段,你有机会睁

    开眼睛看世界,了解世界跟你的家庭不一样的地方,加之在社会上历

    练,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追求。通过这些你如果

    能够形成这种独立的认知,你会批判或者借鉴家庭给你的“三观”、处事方式,形成自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时候原生家庭

    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你会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我。图1-1 从生物的你到独立的你

    投身洪流,深度参与到世界的变化之中

    这个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即使是

    很简单的商品,背后也有着极其复杂的协作体系。而当毛病出现的时

    候,我们甚至无从下手,连一个像样的问题都提不出来。绝大部分的

    成功人士,在普通人眼里也只是一个符号,很少有人愿意再去相信他

    们精雕细琢的传记。信息越发廉价,要想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你需要自己投身洪流之中。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在这本书中,作者

    预言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传播,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加上跨国公

    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以及发展中国家不断地被纳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这个世界彼此间的连接将变得异常紧密,各国都将获得更公平

    的竞争机会,世界也因此将变得更为“平坦”。

    当弗里德曼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预见到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

    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可能为世界带来的变化。现在,智能手机上的社交

    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照片分享软件、在线地图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

    以看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了解不同人的生活状态。每到假期的时候,很多人甚至感慨,通过微信朋友圈就游遍了全世界。

    便捷的交通、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近在咫

    尺,却又遥不可及。手机App里,每天都是商业大佬的新闻,你对他们

    一举一动的了解甚至远远超过了你的邻居;你从一个县城来到一线城

    市,只用了几个小时,但是却感觉和他们隔了一道玻璃墙。

    你可以看到进进出出的商业人士、金融巨子,但你并不了解他们

    在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聊些什么事情,有着怎样的生活状态。所以你

    始终是一位旁观者。当你说,我也想衣着光鲜,西装革履,在几十层

    高的大厦里办公的时候,你想要的只是这个浮华表面,你甚至不知道

    自己要从做什么开始。

    没有了参与度,你并没有真正地看清楚这个世界。只有真正地去和

    世界里的人打交道,做事情,参与其中,你才算看过了这个世界。

    黄金圈法则

    美国著名营销顾问西蒙斯·涅克提出的“黄金圈法则”刚好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洞察世界的武器。黄金圈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最外层是

    what(是什么),即我们看到了什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结果是什

    么;中间层是how(如何做),我们要思考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结果,要

    采取怎样的措施,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个结果;核心层是why(为什么),即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是由怎样的理念支撑

    的。

    有的人浅尝辄止,万事万物犹如过眼云烟;有的人鞭辟入里,不断地寻找事物间的联系,长期积累,就变得融会贯通了, 而人

    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样一步步扩大了。如果年轻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用

    心体察世界,那么他很容易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图1-2 由表及里的黄金圈法则

    黄金圈法则就好比是行走江湖的一把利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展,你要通过实践,真正地参与其中,不断地体

    察和拆解物、事、人之间的关系与连接。那么,世界将以崭新的姿态

    展现在你的眼前,而你也会越发觉得拥有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掌控

    感。图1-3 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去看待世间万物的联系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行动起来,你就可以前往。但时间却是抽象

    的概念,有其单向性,要想深刻地了解万事万物,你就一定要从更久

    远的时间视角来掌握来龙去脉。阅读留存下来的资料,如书籍、文

    章、论文是跨越时间限制的一个途径,和经历过的人聊天也是一种方

    法,但人往往会有主观的判断和个人的感受,这会让人对事情真相的

    认识变得有些偏颇。不过,分享那种感受,也会让自己有更深刻的理

    解。

    【推荐阅读】

    《从“为什么”开始:乔布斯让Apple红遍世界的黄金圈法则》,[美]西

    蒙·斯涅克著,苏西译,海天出版社,2011,豆瓣评分8.1分。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

    莹、郝正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豆瓣评分7.7分。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

    译,中信出版社,2014,豆瓣评分9.1分。

    第二节

    择一城而居,会影响家庭几代人的命运

    ——大城市的可能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代表着日本速度的“新干线”高

    速列车,从东京始发开往了当时的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全程时间从之前普

    通列车的6个多小时,压缩到3个小时以内。

    彼时的设计者希望通过压缩东京到大阪的时空距离以平衡两者的发展,可

    50年过去了,日本大阪人口从1965年的310万人降低到2018年的270万人,降

    低13%;东京人口从1000万人增长到1350万人,增长35%,而以东京市区为中

    心,半径80公里的东京都市圈,人口更是达到了3700万人,东京都市圈以占

    全国面积3.5%的土地,承载了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口,创造了近半的国内

    生产总值。更可怕的是,即使到今天,在日本近九成的乡镇人口持续减少的

    同时,东京人口仍保持着0.5%的年均增长率。

    这在区域经济学上叫作“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大城市以其优质

    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娱乐设施,吸引着更多的人

    才,因此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会吸引更多的资源进一步集中,最后

    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人与人之间有竞

    争,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有竞争。

    而这一切也正在中国如出一辙般地上演着。以京津冀、沪宁杭、粤港澳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正吸引着全中国的人才;各个省份的省

    会,因为高铁的修建也变得越发具有吸引力。

    事实上,我们提到美国的时候,能想到的也只是西海岸的洛杉

    矶、旧金山,中部的芝加哥,东海岸的纽约。我们想到欧洲的时候,想到的也只是伦敦、巴黎、柏林等国际大都市。

    国家、区域的发展差异化,向少数大城市集中是客观发展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更新换代的新阶段。城市分工明确,层次

    逐渐显现。虽说是共同富裕,但历览各国发展情况,即使在美国、欧

    洲,各地区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事实就在眼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在迅猛发展,即使在产

    业升级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往高处走。四川、湖北、湖南这些人口、资

    源大省就好像是新兴的经济体,发展蓬勃。

    为什么大城市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

    以现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公司为例,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价值榜前

    100名,北、上、广、深、杭这五座城市占了88家,仅北京一座城市就

    拥有48家。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行业也迎来了大发

    展,电影行业特别火,那些帅哥靓女明星们都在哪里呢?大部分都去

    了北京,因为中国五大电影制作公司的总部全在北京,它们每年制作

    80%左右的电影,创造了近50%的票房。更别说其他高科技行业、金融

    服务业了,基本都集中在了北、上、广、深四座城市。

    图1-4 2017年中国Top100互联网公司总部所在地分布图(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择一城而居,年轻人的机会之城在哪里一座城市越大,人口越多,行业种类越全,分工越细,专业度就

    越高,竞争力也越强。但随着人口的聚集,大城市会变得越来越拥

    挤,宜居性就会降低,像北、上、广、深这四座城市的宜居性就在不

    断降低。那我们如何从剩下的城市中寻找具有潜力的发展空间呢?

    第一财经集团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每年会基于160个品牌商业数

    据、17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按商

    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

    可塑性五大指标,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进

    行排名。2018年前15座最具有潜力的“新一线”城市包括成都、杭

    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

    岛、宁波、东莞和无锡。

    这15座城市就是最具有潜力的“新一线”,它们往往都是地区的

    中心城市,如果你觉得直接去一线城市会太辛苦,那就尽量去这15座

    城市发展。择一城而居,可以影响家庭几代人的命运,如果说人生

    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了。图1-5 2018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指数(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

    行榜》)

    只有大城市才有的高密度人生

    很多年轻人会有一种误判,这些城市已经很拥挤了,如果我不是

    那么优秀,还有机会吗?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一个衡量国家、地区城市

    发展水平的参数叫作“城市化率”,是城市常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

    比率。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是58.5%,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

    市化率都达到了85%~90%的水平,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左

    右,类比欧美日,未来30年,中国将有30%的人口走进城市,年轻人只

    要勇敢一点,多一些坚持,完全可以留在大城市中。

    在今天交通如此便捷、交流如此频繁的时代,如果年轻的时候就图

    个岁月静好,恐怕将来会有太多的遗憾。

    毕业后到底是去大城市闯一闯还是去小城市安稳下来,是很多年

    轻人面临的抉择。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列出来很多的

    优势与劣势。很多年轻人会怀疑大城市究竟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就像

    大城市集聚更多人口那样,大城市真正能给我们带来的正是更高密

    度的人生。在同样的时间里,你会遇到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情,体验更丰富的人生,因此你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年轻人会担心房价的问题,看到过高的房价会有种望洋兴叹

    的感觉,尤其是工作的时候,会和同龄人比较,也有很大的落差感。

    中国大城市的房价确实很高,依照衡量房价合理性的租售比,即房价

    与出租价格的比值看,房价远远偏离实际。

    短期的房价看市场的供需,长期的房价是要看人口的。由于国内

    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90后人口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依据中国人民

    大学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迎来人口高峰,之后将逐步下降。没有那么多人口,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房

    子,长期的房价就会下降。

    这些年,国家又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城市建设长期租赁房的政策,以北京、上海为例,2018~2020年,每年会拿出新增用地的20%~30%

    用作租赁住房建设。像美国的洛杉矶、纽约、旧金山,日本的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租房者数量占到城市人口的近50%。而目前国内一线

    的租房率仅为35%左右。随着政策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房企变身大房

    东,大城市的租房者与买房者的生活质量会一样高。你不买房就可以

    安定地生活下来。

    表1-1 大城市的优劣势比较

    至于与大城市同龄人的差距,你更应该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与

    自己的起点比,你已经走得足够远。哪怕有一天真的要回去,在大城

    市的历练,也一定能让你在那个城市脱颖而出。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的过程,而大城市更大的市

    场、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舞台将为年轻人提供更高密度的人生。

    年轻时,不要怕,勇敢地去闯,结识朋友,发现自己,探索世界;

    中年以后,不用悔,不因自己的选择而后悔,不因自己的错过而遗

    憾,不因自己的懈怠而惭愧。【推荐阅读】

    《2018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第一财经集团发布。

    《城市的胜利: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

    福》,[美]爱德华·格莱泽著,刘润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豆瓣评分8.1分。

    《城市社会学:城市与城市生活》,[美]约翰·J.马休尼斯、文森特

    ·N.帕里罗著,姚伟、王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豆瓣评分7.5

    分。第三节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固守一处有很大的风险

    ——如何做一个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必然出现的原因

    从学校进入社会,每个人都成了社会的生产者,工作占据了人生

    的大部分时间。理想的工作是你的擅长、热爱、社会需要与回报的平

    衡。可工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绝大部分人都没

    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找到自己擅长、热爱且还赚钱的工作更是难

    上加难。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怀疑,这样的工作真的存在吗?而在

    工作不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的时候,工作之外,我们需要一个出口。

    对我们的父母这代人来说,在他们18~25岁的时候,基本就已经

    完成了婚姻、家庭、事业的选择。事实上,一直到2000年,我国大学

    生才全面取消毕业分配制,之前大学毕业生要去哪里工作都是经计划

    安排的。而现在整个社会受教育时间普遍延长、以房价为代表的生活

    成本提高、生育年龄普遍推迟,以及社会分工多样化,使得年轻人既

    不想很快稳定下来,也不能很快稳定下来。简而言之,我们这一代年

    轻人探索自己可能性的时间延长了。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

    中就提出了“斜杠青年”的概念,意思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

    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

    才艺优势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图1-6 理想工作

    比如小李是一名公务员,但业余又是一个摄影师,那么小李就是

    一个典型的斜杠青年:小李,公务员、摄影师。

    成为斜杠青年可能有很多原因:

    工作原因:本职工作比较轻松,有富余的时间,不利用就浪费

    了。

    经济原因:需要摆脱贫困,或者想要获得额外的收入。

    个人原因:本职工作没有成就感,想在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发展。

    一个合格的斜杠青年必须满足两点:一是不影响本职工作;二是

    可以通过8小时之外的时间获得收入。

    打工无非就是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钱,以此拥有稳定的收入来

    源。合格的斜杠青年,不能因为工作以外的事情影响本职工作,这是

    大前提。斜杠的标签区别于普通的兴趣、爱好的关键一点是,做一个斜杠

    青年可以获得更多收入。这个收入是广义的,不局限于金钱上的收

    入。吸引粉丝,获得影响力,间接地增强个人能力都是可以的。工作

    和生活的显著区别是生产与消费。对兴趣、爱好来说也是可以区分为

    生产型与消费型的。看小说是爱好,但看完小说写出一篇书评,和只

    看不写完全不同;听音乐是爱好,但与听音乐进而研究乐理知识,学

    会一门乐器也是完全不同的。这两个例子中前者都只是消耗时间而

    已,而后者却是在学习新知识,生产新内容,此所谓生产型爱好。

    在这个才华可以变现的时代,能通过一些兴趣、爱好获得收入,不正是对才华最好的认可吗?

    什么是优秀的斜杠青年

    一个优秀的斜杠青年要满足两点:一是斜杠的标签可以成为你的社

    交货币;二是可以做你喜欢并且有成就感的事情。

    由于社会精细化的分工,很多职业你说出来,如果不仔细描述,其他人都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在很多社交场合,斜杠的标签往往可

    以成为你的社交货币。社交货币是指利用人们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

    质,来塑造自己的产品或思想,从而达到口碑传播的目的。你的斜杠

    标签刚好是体现个人多面性的聊天话题,是再理想不过的社交货币

    了。一个优秀斜杠青年的标签,一定是让你很快成为社交场合焦点的

    个人亮点。

    更理想的状态是你的斜杠标签是你的爱好、特长所在。长期做重

    复的事情难免无聊,在工作已经很疲倦的情况下,还要把业余时间用

    在自己厌倦的事情上,真的是一种折磨。

    合格的斜杠青年只要满足自己多赚些钱的小愿望就可以了。优秀

    的斜杠青年一定是达到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顺便把钱赚了的境界。

    斜杠青年越来越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正逐步从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

    (服务业)转变。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一、第

    二产业之和。而欧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在70%左右。我们越发依

    赖创造力和知识经验来创造价值,购买服务成为社会常态。

    图1-7 从潜在斜杠青年到优秀斜杠青年

    其次,互联网为整个世界搭建了虚拟世界的基本框架。各大互联

    网公司的平台上,有成千上万的用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

    者,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找到用户,很多内容生产者甚至成

    了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红。

    最后,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一个人固守某一个行业有很大的

    风险,因为一旦行业出现变动或者公司出现亏损而被裁员,你就没了

    经济来源。而在一个稳定的行业里,也许你一眼就可以看到自己四五

    十岁的样子。新的机会往往出现在蓬勃发展的新领域。新的领域往往并不依赖

    既有的经验、规则,大家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一旦你选对了方向,获得了起步期的红利,将很快获得成功。

    这个世界总是奖赏那些知识面宽的人,你的知识越全面,对世界

    的认知就越完整,便越接近于真实的状态,对于规律的把握也就越精

    准。这样的人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并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

    中拥有更高的成功率。

    如何成为一名斜杠青年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呢?

    第一步,稳住基本盘,做好本职工作

    人是需要有基本盘作为压舱石来稳住阵脚的。在你的副业收入没

    有超过你的本职工作前,你要把本职工作作为最核心的竞争力来打

    造。

    第二步,选准方向

    你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做工作相关的,或者市场需求旺盛的。最

    好是选择那些对你来说投资回报高的领域,这会更容易让你坚持下

    去。尤其是最开始的阶段,如果很快能有所成绩,会给自己一个很好

    的反馈。图1-8 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三步,善用平台,与网络结合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很多事情是没办法全职去做的,因为养

    不活自己。但互联网连接了每一个人,并且获得每一位新用户的成本

    几乎没有增加,边际成本是递减的。互联网的“长尾经济效应”使得

    即使是很个性化的、零散的、小量的需求也可以给你足够的回报,这

    就给了斜杠青年很多的可能性。你甚至不用做得足够好,只要有人愿

    意为你付费或者成为你的粉丝,就可以支撑你走下去。这也是共享经

    济得以全面发展起来的原因。尽量在多个平台同时站位,这样会提升

    你的关注度,找到更多的用户。图1-9 长尾经济效应

    第四步,向优秀者学习,不断迭代

    我们很难一次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即使可以,也可能会因此错

    过了最佳成长期。向领域内优秀的人学习,尝试模仿,并在此基础上

    不断创新、不断迭代是一个很好的进入策略。事实上,在商业领域,公司之间往往就是这样竞争的。

    一般行业会分成四个发展期,起步期往往有一些抓住机遇的单

    位,很快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行业迅速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饱

    和,各个公司比较稳定,竞争格局形成,到最后行业也可能衰落。在

    起步、成长阶段,最好的策略就是模仿,不太需要差异化,大家都能

    获得收入,等到稳定期竞争激烈了,逐步要通过差异化才能留住客

    户。图1-10 行业的发展阶段

    第五步,打造个人社交货币

    一个优秀的斜杠青年,他的标签往往可以成为很好的社交货币。

    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好,结识兴趣相投的新朋友也罢,甚至很容易让你

    成为社交场合里的明星。

    很多事情,比如写作、摄影、运动虽然很好入门,但是很难脱颖

    而出。要想做好就需要不断学习、刻意练习才能有所成就。对个体来

    讲,如果有自己的绝对领域(就是那些特别擅长的事情),往往会让

    人更有自信。而与本职工作有反差的标签,则可以展示更立体的自

    己,制造惊喜,让大家觉得有趣。

    以个体的有限面对世界的无限,就必然存在选择和取舍。很多时

    候,我们选择一份工作、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可以,多

    参与一次,获胜的概率不是更大一些吗?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如果

    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

    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

    去37%,即63%。当你不断尝试的时候,哪怕是1%赢的概率,都可以不断攀升到

    63%,如果你能多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成功的概率就更大了。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多了一份尝试,生活就

    多了一分可能。工作之外的时间,你完全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新天

    地,这种可能性会让你永葆希望,充满动力。

    【推荐阅读】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Susan Kuang著,湖南文艺出版

    社,2017,豆瓣评分6.7分。

    《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王小圈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豆瓣

    评分6.9分。

    《斜杠创业家: 如何摆脱朝九晚五的束缚》,[美]金伯莉·帕尔默著,谈申申、孙思栋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豆瓣评分7.3分。第四节

    人都讨厌痛苦,但痛苦是成长的必修课

    ——了解痛苦,跳出舒适区与不断复盘

    苦难的价值

    痛苦是无法避免的,越是逃离,痛苦便越是如影随形。佛教中有

    八苦之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

    得苦及五阴炽盛苦”。这八苦有身体上的苦,有精神上的苦。事实

    上,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痛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个人的环境着实不同,但在成长中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年轻时吃苦可能激发你奋斗的动力,让你

    寻求改变。15岁的人发奋读书,未来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并不难。但

    是一个40岁的纨绔子弟,却很难有机会再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一门技

    能。

    晋惠帝的一句“何不食肉糜”,贻笑大方,看似夸张,但实际

    上,很多没有经过风浪的年轻人都或多或少缺少一份同理心。吃过苦

    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而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生活得那么辛苦。

    你没有这份经历,就可能完全不理解清洁工、快递员,还有那个奋斗

    了二十年依然无法和你一起喝咖啡的农村青年的生活。缺少同理心,不理解别人的辛苦,缺少体恤他人的温度,总还是少了一份人格魅

    力。

    在这个社会,要想有所成就,就决不能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带一

    支队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简历华丽至极的年轻人,他们优雅、聪明,又非常好学。但是团队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最先放弃

    的。顺风的船,谁都能开。当风暴来临的时候,才考验领导者的驾驭

    能力。一个公司,一个项目,一个团队,在经营的过程中,会遇到太

    多的困难,没吃过苦、没经受过历练的人,很难驾驭。

    行业衰退,父母老去,很少有人幸运到一辈子都有恃无恐。当你

    独自一个人面对生活,直面人性之美丑时,终究会发现世界的残酷。

    你的勇气是老师、父母教不会的,是苦难,也只有苦难,才能真正磨

    砺出这份坚强与勇敢。

    逃离舒适区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当你选择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走进更大的城

    市,去看更大的世界的时候,你首先要做好的心理准备就是要吃苦。

    舒适区原本是地理学上的概念,用来形容那些气候宜人,让人感

    到舒适的地区。后来,舒适区慢慢地衍生出了心理学的含义,是指人

    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他对这个范围内的人、事、物都

    非常熟悉,从而有把握保持稳定的行为表现。在舒适区里,我们的不

    确定、匮乏和脆弱感都降到了最低,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爱、食

    物、才能、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

    力。

    长期处于舒适区的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成长,并且在环境变

    化时,会变得非常脆弱。人只有真正走出去,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才

    会进步,个人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

    当你走出舒适区遭遇陌生,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

    焦虑。大部分人并不能和焦虑很好地相处,突然暴露在巨大压力下,很多人甚至会崩溃。图1-11 舒适区、学习区与恐慌区

    20世纪初,罗伯特·M.叶克斯和约翰·D.道森做了一个著名的实

    验,发现焦虑水平和表现水平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因此也被称为

    “叶克斯-道森定律”:

    他们发现,当大鼠的焦虑水平很低时,表现水平也很低;而当受

    到一定的刺激而焦虑不断增加时,大鼠的表现会越来越好;在某个特

    定的焦虑水平上,大鼠会有一个最佳表现。但如果焦虑超过这个最佳

    水平的话,大鼠将会因为压力过大,表现水平又逐渐降低。

    对不同人来说,这个最佳焦虑水平是不同的,同一个人,随着阅

    历的增加,最佳焦虑水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你可以回想近年来自己

    在哪些压力水平下的表现最佳,既可以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又能取

    得良好效果。你可以试探性地为自己加码一些压力,不断增强自己抵

    抗焦虑的能力,这会让你在未来承担更重大的任务。图1-12 最佳焦虑水平

    了解痛苦,学会应对

    这个世界的残酷性就在于,绝大部分的时候,你要独自面对痛

    苦。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大部分人愿意与你分享快乐,这也让他们快

    乐;但是让别人与你分享痛苦,人本能地会选择躲避。大概只有与你

    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有着共同利益的人,才会感受到你的痛苦。

    要战胜痛苦,就要更了解痛苦,当人经历痛苦时一般会经历五个

    时期:

    1.冲击期:人在刚感到痛苦时,会感到不知所措、害怕、震惊和

    恐慌。

    2.防御期:由于事情超过了自己的应付或承受能力,为了恢复心

    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人会本能地启动包括“心理隔

    离”在内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便恢复其现实的认知功能。譬如会出现

    否认、退缩,用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者高度警觉、神经质逃跑,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3.适应期:一段时间以后,人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4.解决期:人们通常在接受了现实之后才开始寻求各种资源设法

    解决灾难事件造成的问题,从而使焦虑情绪逐渐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

    5.成长期:多数人经历了灾害危机会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

    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积极的应对技巧。

    图1-13 痛苦经历期

    所以,面对痛苦时可以做以下几步练习:

    遇到痛苦让自己用最短的时间接受,如果你无法接受这个痛苦的

    结果,你就不能正视问题,也就没办法理性地去解决问题。

    在解决期,尽力以自己的力量为主(如书籍、网络),然后再借

    助外力(如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等)让自己的问题得以解决。

    把自己的痛苦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尝试分析原因是一种非常有效

    的释放情绪的方法。遭遇痛苦,不是在那里忍着,而是尽量用自己的

    方式把痛苦释放出来。你可以去练歌房大声地唱歌,去运动场上跑

    步,或者躲在房间大哭一场。

    借助外力虽然可能当时很快解决问题,但会使自己产生习惯性依

    赖,不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犹

    豫磨蹭,你要多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一定会战胜困难,做一个理性的

    乐观派。

    在成长期你会越来越有力量感,也开始相信痛苦会过去。事实

    上,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总是淡忘痛苦,即使你当时觉得痛不欲生,但只要你坚强地多走几步,往往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如果你刚

    好把当时的痛苦感觉记录了下来,等过一段时间回去翻看,你甚至会

    觉得自己当初真的很可笑。

    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著名央视记者柴静在自己的畅销书里记录了她的上司陈虻的一句

    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对年轻人来说,成长的关键就是反思。比如说年轻人都喜欢玩的

    狼人杀(一款需要用到逻辑推理的纸牌桌游),快速提高狼人杀水平

    的一个重要技巧是复盘。每一局结束后,由“法官”来讲解整场游戏

    的过程,反思自己每一次策略和判断的合理性。其实人生也一样,对

    年轻人来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复盘做过的事和遇见的人,成

    长才会快起来。

    那么如何复盘呢?首先要明确,复盘是贯串任务始终的。

    复盘的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回顾目标:当初的目的或期望是什么

    回顾目标就是回顾事件最开始的目标。将手段当成目标是我们常

    犯的错误。回顾目标时,需要将目标清晰明确地写出来,以防止中途

    偏离目标。

    第二个步骤,评估结果:和原定目标相比有哪些亮点

    和不足

    把结果与目标对比,可能会产生四种情况:结果和目标一致,完

    成所设目标;结果超越目标,完成情况比预期更好;结果不如目标,完成情况比预期要差;在做事的过程中新添加了预期没有的项目。对

    比的目的不是发现差距,而是发现问题。

    第三个步骤,分析原因:事情成功和失败的根本原

    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1.叙述过程:回忆事情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便找出这之间的

    关联。

    2.自我剖析:自我剖析的时候要客观,要能够对自己不留情面。

    自我剖析是为了去发现事情的可控因素,搞清楚到底是因为自己出了

    问题,还是别的部分出了问题。

    3.众人设问:通过众人的视角来提问,这样可以突破个人见识的

    局限。设问要探索多种可能性及其边界。

    第四个步骤,总结经验:需要实施哪些新举措,需要

    继续哪些措施,需要叫停哪些项目

    时间是检验规律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复盘得出的结论是否可

    靠,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三个原则来评判:

    1.结论落脚点是否放在了偶然事件上?复盘的结论落脚在偶然因

    素上一定是错误的。复盘没有进入逻辑层面,没经过逻辑验证,结果

    一定不可信。

    2.复盘结论是指向人还是指向事?结论如果是指向人,则说明复

    盘没有到位。复盘是要总结客观规律,人是变量。指向事,则复盘到

    规律的可能性更高。复盘的结论是从事物的本质去理解分析,这是验

    证复盘结论是否可靠的标准之一。

    3.是否是经过交叉验证得出的结论?“孤证不能定案”是法律上

    的术语,用来比喻复盘得出的结论通过其他事情交叉验证,也可以为

    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图1-14 复盘四步法

    在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园丁集》里有这样一个优美的句子:“世

    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是啊,人自降生到这个世界,在被赋

    予了最真最宝贵生命的同时,也有着无数意想不到的磨难,在很多事

    情上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这便是“世界以痛吻我”。但

    是,任何人都没有免除“痛吻”的权力或超越“痛吻”的法力,唯有

    把这些苦难当成历练的机会,以积极阳光的态度来面对,用正确的方

    法去解决,慢慢体味这种“痛吻”。在思索中理解,在理解中奋斗,在奋斗中成长,让自己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完善,这才是我们

    面对“痛吻”的正确姿态——报之以歌。

    【推荐阅读】

    《看见》,柴静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豆瓣评分8.8分。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采铜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豆瓣评分7.5分。

    《叔本华人生哲学》,[德]阿图尔·叔本华著,李成铭译,九州出版

    社,2003,豆瓣评分8.3分。第五节

    你必须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全力以赴

    ——成长曲线与SMART原则

    心流

    全力以赴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词语,每每听到这个词,一种慷慨激

    昂的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

    我们喜欢那些为了生活而全力以赴的人,自己却很难做到。不得

    不承认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大多数时

    候,我们太容易三心二意了,可以为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说服

    自己不用那么努力。

    心理学上用心流来形容这种全力以赴的状态。心流,指的是当人

    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

    中,从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全力以赴是一种能力。首先,你一定是目标明

    确的,否则你的内心会非常容易动摇:看到别人炒股赚钱,你想去炒

    股;看到别人因为比特币而暴富,你又去买比特币;看到别人出国留

    学,你也跟着放弃考研。

    其次,你一定得有强大的动力支撑。你可能每天都要早起,要坚

    持几年甚至十几年重复地去做一些事情。你会遇到很多的阻挠,失败

    了一次又一次,但你依然会站起来,继续拼搏下去。最后,你一定得有清晰的计划。为了想要的生活,你得思路清

    晰,一步一个脚印,充分了解自己每一步行动的可能结果。即使在别

    人看来你做的很多事情毫无关联,但当你逐步接近目标,它们会像拼

    图一样逐渐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效果。

    正因为你有明确的目标、强劲的动力以及清晰的计划,你的内心

    一定是极其平静的。因此,你感觉自己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自

    如地调动身边的资源,全身心地投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

    成长曲线与动机模型

    在制订目标时,要将一个远大的目标拆解为阶段性的小目标。远

    大的目标可以在短期内刺激到你,但很难长久,没了反馈,人很容易

    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人生大部分的事情都不会是线性增长的,它

    可能是阶梯状,你上升了一段之后,要在某一个平台上积累很长时间

    才能进入下一个增长期,甚至可能是,你要经受各种打击,不断地退

    回到原点。

    图1-15 成长曲线你要思考你是为了什么而奋斗,动机可以根据两个维度(内在与

    外在、正向与反向)划分成四种类型。只有当你内心充满了动力,才

    能长期坚持下去。

    图1-16 动机模型

    1.内在—正向的动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鼓励我们做出积极

    行为的动机。比如挑战、期望、激情、满足感、自我确认,它往往能

    够给我们带来成就感、价值感。

    2.外在—正向的动机:受环境的正向影响,被外在的好处驱动。

    比如被他人欣赏和承认,有经济上的奖励。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为改

    变,产生部分成就感,但影响力往往是短暂的,影响范围是狭窄的。

    行为能否持续以及是否能一直带来积极的情绪,依赖于他人或外界给

    予的奖赏、好处。

    3.内在—反向的动机:被内心负面的感觉所驱动。比如感到有威

    胁,害怕失败,有空虚感和不安全感。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为改变,但这种改变如果没有效果,很可能进一步激发内心的负面情绪,产生

    不好的结果。4.外在—反向的动机:被外界可能的不良影响所驱动。比如可能

    不被尊重,有经济或人际上的压力,生活不稳定等。它可能会使人成

    功,但非常容易让人在成功后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以获得心灵上的

    补偿。

    在四种动机中,内在—正向的动机是最理想的,它会使你的目标

    更坚定,行为更持久,因为这种驱动力来自你自身的强大与安全感。

    因此,当你决定跨出舒适区、做出改变之前,最好先评估一下,促使

    你做出改变的动机是什么,你能否为这个目标而坚持。

    运用SMART原则制订目标

    当然,如果每次促使你行动的都是你的意志力,你会发现动机会

    一点点被消耗掉。将目标变成具体的计划,让它成为你的一种习惯,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知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提出

    并使用了SMART原则,用于衡量目标是否科学有效,是否易于实现。很

    多跨国公司鼓励员工用SMART原则制订自己的年度计划。图1-17 SMART原则

    1.Specific——明确性

    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在涉及

    次数的时候应该使用明确的数值,而不能泛泛地使用“多次”或“迅

    速”等词汇。在实际目标设置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回答6个W问题来帮

    助你将目标具体化。

    表1-2 6个W比如模糊的目标是下学期我要尽可能多看课外书,明确的目标应

    该是下学期我要看6本课外书,每月必须看2本。比如你想要减肥,明

    确的目标是3个月内,每天跑步1个小时减掉10斤,而不是单纯地说你

    要多运动,少贪吃。

    2.Measurable——可衡量性

    可衡量性是指目标的进度是可以跟踪的。如果一个目标的进度无

    法跟踪,或者说你也无法知道已经完成了多少工作,离最终实现还有

    多远,那这个目标就彻底无法管理。怎样检验一个目标是不是可衡量

    的呢?你可以问自己下面的问题:我已经完成了多少工作?还需要做

    多少工作才能达到目标?距离最后的实现还有多远?我想这又回到了

    第一个特征,如果你的目标具体,那你的目标一般来说也是可以衡量

    的。

    3.Attainable——可实现性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成的,或者说是可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制

    订出的目标通过自己大量的努力最终能够被实现,而不是远远超出我

    们的能力范围。比如每天坚持看书1个小时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换成10

    个小时,就会耽误了其他事情。通过多次的“目标—计划—实践”,你可以逐步评估自己的完成能力,让自己以后制订计划的可实现性越

    来越强。4.Relevant——相关性

    目标的相关性是指实现此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实现

    了这个目标,但和其他的目标完全不相关,或者相关度很低,那么即

    使达到了这个目标,意义也不是很大。目标很可能是一环套着一环

    的,也可能是几个平行的子目标来构成一个大目标。

    图1-18 关联型目标和结构型目标

    5.Time-bound——时限性

    目标的时限性就是指目标的完成是有时间限制的。没有时间限制

    的目标没办法考核,不能对自己的近期表现进行评估,也没办法对接

    下来的行动进行调整。例如有人制订目标的时候说:我放假了要读3本

    书。这样的目标已经具有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定,但时间不够精确,很

    多同学往往会拖到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开始看书。正确的目标应该

    是:我放假了要读3本书,每天读20页,30天读完。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为自己设立3年长期计划、1年中期计

    划、具体到1周的短期计划。比如希望3年后可以出版一本书,1年中期

    计划阅读30本书,撰写超过18万字的文章,具体到每一周就可以设置

    如下的打卡计划:表1-3 小打卡计划

    在你的读书生涯里,成绩和排名就是对你学业的最好反馈,但是

    当你走上工作岗位,再也没有如此明确的指标了,可竞争却又是无处

    不在的。很多人变得茫然无措正是因为他们再也没有具体的目标,任

    岁月蹉跎,回首间,又觉得一事无成。

    人生苦短,当你老了,回首往事,若你不会因为年轻时的懈怠而

    懊悔,也不会因为努力却没有结果而遗憾,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就

    在现在,拿起笔来,你可以尝试运用SMART原则,为自己制订清晰的计

    划,朝着目标去努力。叩问内心,找到内在的强烈动机,并把它当成

    人生支点。你完全能以全力以赴的状态去争取你想要的生活,而时间

    总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推荐阅读】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张定绮

    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豆瓣评分8.4分。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美]卡尔·纽波特著,宋伟

    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豆瓣评分7.8分。

    《干法》,[日]稻盛和夫著,曹岫云译,华文出版社,2010,豆瓣评分

    7.5分。硬功夫

    02

    在碎片信息中建立知识体系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引起了知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今天人类再一次站在了

    新的十字路口,正在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徙。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结

    构,构建知识闭环,让知识融会贯通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第一节

    知识爆炸时代下的学习方式

    ——知识生产体系的变革

    知识金字塔

    回望人类历史,每次出现不同的媒介,都会带来知识的革命。从

    语言产生、岩壁画像到竹简、纸张,再到印刷术的出现,让知识的大

    范围传播成为可能。而进入工业革命以后,新技术层出不穷,从广

    播、电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现在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逐

    渐普及,人类再一次面临新的知识革命。

    曾经,知识从产生,到不断地被证实,再到普遍被接受,存储到

    人类共同的知识殿堂里需要漫长的过程。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这一过程大大缩短。原有的知识创造方式是中心式的,由学术小团

    体、权威机构发现,并通过出版物发表;而现在知识的创造是分布式

    的,每个人,甚至每台机器都可以创造知识,并且知识的验证和传播

    都是极其迅速的。

    根据知识金字塔理论,最底层是数据。经过处理后,有逻辑的数

    据变成了信息。信息经过提炼就成了知识。基于知识进行判断就成了

    智慧。

    在金字塔模型中,我们处理知识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

    比如我们会设计一个复杂的过滤系统,过滤掉大多数人写的东西,只

    剩下精品才能发表,那这个过滤系统可能就是杂志编辑部、图书出版

    社,这是传统中心式的知识生产模式。相应的学习方式也是人们刻苦学习,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会获得相应的认证:学历,以及发

    表和出版的作品,使人们更容易信任他们。他们写书、教课、上电

    视,我们可以从中获益。做出新的发现之后,知识会增多。

    图2-1 知识金字塔理论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生产体系

    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生产模式,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

    的网状模式。每一个节点都在产生数据,每一个节点也可以创造知

    识。在网络里,我们也需要权威,只不过,权威机构、权威的人不再

    是知识的终点了。在网络化知识里,每个节点都不是终结点,它们构

    成了一个扁平的网。而且,一部作品够不够权威,也不只是由单个人

    或某个组织来决定的,而是在不断的讨论、编辑、修改中逐渐确立

    的。知识的唯一性也逐渐变得模糊,知识会不会被接受要看它到底能

    影响多少人,而没有绝对的正确性。

    正如哈佛教授温伯格所说:“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

    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的人的集体智慧。房

    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把房间里的人与观念连在一起、把它们

    跟外界连在一起的网络。这并不是说网络成了有意识的超级大脑,而

    是知识变得与网络不可分离。”虽然网络化知识不那么确定,但更加人性,不那么固定却更透明,不那么可靠却更包容,不那么体系化却

    更丰富。

    从技术的发明到应用再到普及也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在当代社

    会,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也在悄然改造着知

    识学习。在阿尔法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认为机器

    人在变化莫测的围棋上是无法战胜人类的。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与

    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了围棋人机大战,并以4∶1

    的总比分获胜,这宣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机器已经不再局限于

    只进行计算,而是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人工智能也变得像人

    类一样拥有创造力。而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与知识的互动也发生了彻

    底的变化。十几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而此时此刻,人类将开始从

    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迁徙的新征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调整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但没

    有必要太焦虑,因为这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

    当今时代,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的时间变得越

    来越碎片化,我们的思路被频繁打断,这会让那些只有在专注状态下

    才能想出来的创造性想法和解决方案离我们越来越远。互联网鼓励接

    连不断的精力分散,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和暂时性的分神完全不同。互

    联网世界中的各种杂音不仅会造成有意识的思维中断,同时还会让潜

    意识思维短路,以至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大脑成了一个简单的信号处

    理器。保持专注能力,系统性地学习知识,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会让

    你脱颖而出。

    另外,互联网的“回音室效应”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狭隘。最近

    这10年,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自媒体兴起

    之前,我们往往是从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接收到非定制化的新

    闻,因为不是针对我们的兴趣定制的,它往往能让我们接收到更多的

    意料之外的资讯,也能让我们听到很多不同的观点。而从自媒体兴起以后,当我们使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产品的时候,我们收到的

    信息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兴趣定制的,这导致我们不断接收到的都是

    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在这种观点单一、相对封闭的信息来源中,我

    们只能把接收的信息当成事实的全部真相,并分享出去,再彼此印证

    这些相似的观点,这个现象被称为“回音室效应”。

    学习金字塔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

    塔理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用数字形式形象地

    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

    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图2-2 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

    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视听”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采用“演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的内容。

    第五种,“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实践”,可以达到75%。

    第七种,“教授给他人”,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今天互联网让我们距离知识更近,学习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

    化。例如,通过TED可以听到各领域牛人的演讲,通过慕课可以学到世

    界上最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各种学习软件、手机App,也让学习可以随

    时随地进行。如果你有求知的欲望,那么这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时代。

    【推荐阅读】

    《知识的边界》,[美]戴维·温伯格著,胡泳、高美译,山西人民出版

    社,2014,豆瓣评分7.1分。

    《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

    纯毅译,中信出版社,2015,豆瓣评分8.1分。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美]史蒂文·斯洛曼、菲

    利普·费恩巴赫著,祝常悦译,中信出版社,2018,豆瓣评分7.6分。第二节

    像神探夏洛克一样搭建知识结构

    ——四种类型与搭建方法

    神探夏洛克的知识宫殿

    2010年开播的英剧《神探夏洛克》风靡全球,该剧改编自柯南·

    道尔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剧中主角夏洛克·福尔摩斯拥

    有广博的知识、超强的分析推理能力,让人觉得“聪慧也是一种性

    感”,夏洛克也因此在全球收获了一大片迷弟迷妹。

    剧中夏洛克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忆宫殿”的概念,其实是用一种形象的方式来反映夏洛克检索知识的过程。准确地说,这座知识宫殿正是夏洛克的知识结构。

    夏洛克的智慧卓绝,主要是因为其知识储备容量很大,可以觉察

    一般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其知识间的连接更紧密,因此可以触类旁

    通,迅速联想推理;其知识提取速度更快,所以反应更为敏捷与迅

    速。

    但即使神如夏洛克,也不能说知晓一切,柯南·道尔深知这一

    点。所以在《血字的研究》中借华生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夏洛克的

    知识结构。从这张简单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夏洛克的知识结构

    是紧紧围绕其侦探职业构建的。图2-3 夏洛克的知识结构

    这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要达成

    某个目标,不一定要掌握所有的知识,而应根据需要,有所取舍,有

    所侧重;要成为职场精英,拥有核心竞争力,有相应的知识结构就已

    经足够。这样,我们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那种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无论是对被动接收的信息,还是对不加筛选的知识都全盘接受的人,其实是知识世界里的“穷忙

    族”,看似努力地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几乎没有多少收益。

    知识结构类型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为了某种需要,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

    比例关系所建构的,由各类知识所组成的,具有开放、动态、通用和

    多层次特点的知识架构。为了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既有精深

    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是辩证的关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年轻人一定要有目标感,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

    位,为将来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图2-4 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关系

    当今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

    1.金字塔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形如金字塔,以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为底座,以专

    业知识、学科知识为中间层,以前沿知识为塔顶。图2-5 金字塔型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扎实,专业知

    识的精深,容易把所具备的知识集中于主攻目标上,有利于迅速掌握

    学科前沿知识。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在培养这种知识结构的人

    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或者企业的技术岗位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如此。

    2.蜘蛛网型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是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为中心,与其他专业相近的、有较大相互作用的知识作为网状连接,形如蜘蛛网。

    这种知识结构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一个“中心点”,与其他

    相近的、作用较大的知识作为网络的“纽结”相互联结,形成一个适

    应性较大的、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左右驰骋的知识网。在高速发展的社

    会,这种知识结构的人才变得越来越游刃有余,也更能应对人才需求

    市场的变化。图2-6 蜘蛛网型知识结构

    3.T字形知识结构

    这种知识结构是宽广的知识面与某一狭窄领域前沿知识的结合,宽广的知识面保证了这种人才具有广阔的视野,思路开阔,能够运用

    不同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而某领域的前沿知识保障了这种人

    才能够进入这一领域的前沿,进行非常专业的问题的深入探索,早出

    结果。

    在传统的知识环境下,人们往往在机构中接受教育,获得学历认

    证,跟随某位导师研究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作品,不断获得同行的

    认可,形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我们不断地为人类的知识殿堂添砖加

    瓦,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当

    然,这种模式依然存在于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图2-7 T字形知识结构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

    技术使知识的半衰期变得越来越短,研究方向也随时可能被颠覆,如

    果仅有在某个领域的深度,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了。

    网络成了人的外部大脑:网络地图,让我们更清楚目的地的位

    置;问答网站,让我们有更深入的思考;网络百科,让我们对概念更

    加清楚。

    这就要求我们在知识结构的建立上,可以适当扩大范围作为索

    引,当真正遇到问题时,通过快速学习来解决实际问题。

    4.π形知识结构

    π形人才是指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

    的复合型人才。π下面的两竖指两种专业技能,上面的一横指能将多

    门知识融会应用。

    在任何领域做到前5%都是极其困难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专

    业的知识背景,甚至拥有一定的天赋和运气。这不是单纯地掌握知

    识、学习技能,而是在与顶尖高手比较谁做得更好。但是在一个领域里做到前25%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你只需要多用心一点。但是两个

    25%的叠加,就很可能达到前5%,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比如,既懂商

    业又懂技术就很容易脱颖而出成为商务谈判的核心人物;既会写作又

    会画画,画出的漫画书就会更受欢迎。

    π形知识结构不是简单的跨界而是更高维度的知识结构,对个体

    的学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也更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容易

    在商业实践中获得成功。

    图2-8 π形知识结构

    如何搭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搭建个人知识结构需要考虑很多方面,与自己的长远目标、专业

    背景、学习环境都有关。但很多人忽视的一点是社会的发展需求,毕

    竟我们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找工作或创建自己的事业。

    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在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上取得平衡是最好不

    过的,最差的就是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也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这

    种人可能就是最先被淘汰的人。如果知识结构符合市场需求,但是目

    标感差一些,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如果个人目标明确,但是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也是完全有可能

    的。

    图2-9 知识结构的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要平衡

    在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掌握社会的需求后,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

    情况开始搭建知识结构了。但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对知识进行一次有

    益的分类,这样你就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学习环境等条件,知道

    自己在各个知识领域到底能达到怎样的深度了。

    按照应用的角度,知识可以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

    who)。

    从认知角度出发,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属于显性知识,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际知识(know-who)属于隐性知识。图2-10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沟通方式来传授,但

    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在显性知

    识越来越容易获得的情况下,隐性知识成了决定性因素。

    在搭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分层。底

    层知识是你的思维层,要学习基本的思维方式,如科学类、哲学类、文学类知识;专业层与你的学科背景、将来的职业息息相关,如计算

    机科学、心理学等;应用层就是你在生活、工作中要用到的技巧,如

    写作方法、演讲技巧等。图2-11 三层知识结构

    当你的知识结构搭建好了以后,就好像心中已经有了大厦建设蓝

    图一样,在生活中无论是聊天、看电影、刷知乎,还是看书,你都可

    以汲取知识,然后像一块块砖一样用它们搭建起自己的知识大厦。

    【推荐阅读】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麻省理工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加]斯科特·扬著,程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豆瓣评分7.4分。

    《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田志刚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豆瓣

    评分7.2分。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英]伯特兰·罗素著,张金言译,商

    务印书馆,1983,豆瓣评分8.4分。第三节

    知识汲取的关键在于构建知识闭环

    ——记忆曲线与遗忘曲线

    知识闭环

    知识的学习是一项终身事业。如果以整个人生的长度来看,对中

    国年轻人来讲,最好的学习时间段是大学。高考之前,大家全身心投

    入应试教育,大家学的东西都一样,很少有机会与时间去探索自己真

    正感兴趣的领域。大学毕业后,维持生活就已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

    精力,再难有整段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了。大学刚好是构建个

    人专业知识结构与探索自己兴趣所在的最好时间段。在上大学的时

    候,除了学校基本课程的学习,我还坚持每周阅读一本书,看着很

    难,但如果掌握了方法,书是越读越快的,但即使这样,一年下来也

    只能读60本左右,这个习惯保持至今。大学的试错成本很低,又有很

    充足的时间,是找到真我、构建个人的价值观体系最为重要的时期,如果你还在大学读书,请珍惜时间,多去探索吧。

    知识从获取到处理,再到应用是一个闭环,我称之为“知识闭

    环”。知识的获取,体现的是学习力。学习力由学习动力、学习毅

    力、学习能力构成。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都有成绩作为考评指标,这虽

    然是一 种被动的考核机制,但非常有效。工作以后,很多人的学习动

    力明显下降,动力的丧失导致学习力显著下降,就好像一台发动机燃

    料不足一样,跑不快了。那些还有学习动力的人往往是好奇心使然,这种好奇心往往会变

    成一种求知欲,成为个体寻求知识的重要内在动力。好奇心可以分为

    消遣型好奇心和认知型好奇心:消遣型好奇心广泛、浅薄;认知型好

    奇心持续性强,让人收获更多。成年人不停地刷微博和朋友圈的最新

    消息就是消遣型好奇心的体现,而你想要去学习一门语言、去掌握一

    门技能就是认知型好奇心。好奇心会让我们有更深入的阅读和更准确

    的提问,还可以增强我们在做事过程中的体验,让我们的体验更丰

    富,更加享受做事的过程。即使是做同样的事情,那些拥有好奇心的

    人能观察到的事物微观尺度和收获的知识密度都明显高于没有好奇心

    的人。好奇心会让人主动去学习。

    学习毅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与自律精神,是指自觉地确定学

    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它是学习

    行为的保持因素。

    20岁到30岁是人的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我们可以掌握扎实的基

    础知识,拥有一定的学习技巧,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很多大科学家、大学教授取得科研成果也往往是在这个时期。学习能力包括智力和技

    巧两个方面。成年以后智力水平是基本稳定的,所以这一时期,学习

    技巧的提升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最大。不管学什么,一定要先投入

    时间去了解相关的学习技巧。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写影评、如

    何通过一门资格考试、如何做思维导图。

    让很多人忽视的是,知识本身也是有难度的,如高等数学、概率

    论、线性代数等科目。学习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效率,但学习能

    力是有上限的,很多知识也不是通过投入更多的时间就可以掌握的。

    尤其是在工作以后,非常考验个人的自学能力,没有人再为你设定学

    习计划,没有人有问必答,没有人安排模拟考试帮你发现短板,也没

    有同学和你一起学习,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相对位置,这对于长期接受课程教学的人是极大的考验。相反,学完知识,你就要实际去运

    用,所有的结果都要自己承担。

    自学的时候,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知识的难度和密度无法估量,就好像盲人摸象,没有办法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也不会有人主动来

    教你,把抽象的知识转化到你能接受的程度。在学校里,考试可以检

    查出自己的短板,也可以和同学比较,这对提高学习水平很有用处。

    自学的你还要找到检测学习效果的方法。现在很多网络课程提高了学

    习的参与感,如果是对你来说很重要的知识,你还是有必要进行学习

    的。

    记忆模型与遗忘曲线

    知识的处理关键在于记忆与思考。人脑的记忆像一台电脑工作一

    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接收信息进行编码,即把输入的信息

    转换成可被操作的形式,就像是用键盘将数据敲入计算机;其次,信

    息需要存储,即把信息保存在系统中,人类的记忆通过感觉记忆、短

    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不同的存储系统来完成这项工作;最后,在需

    要使用信息时,记忆库中的信息必须能够被提取出来。

    记忆的模型是这样的:外部传入的信息在感觉记忆中保持1~2

    秒,然后注意力从中筛选信息送入短时记忆系统,如果这些临时存储

    的新信息没有马上被编码或复述,将被遗忘。短时记忆中被编码的信

    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后,将相对长久地被保存下来,但有些信息在被

    提取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

    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他用的记忆力曲线是用来描述记忆与遗

    忘规律的。记忆力曲线的纵轴代表记忆内容的数量,横轴代表天数,也就是被试者在记忆完毕后经历的天数。这条曲线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开始下降得最快。记忆的遗忘速度是不规则的,不是每天忘掉平均

    数量的内容,而是在最开始的阶段遗忘得最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

    忘的速度逐渐放慢,最后遗忘停止,没有被遗忘的记忆就成了长时记

    忆,可以被随时调取,或者在某些特殊环境和某个事件的触发下再次

    让你想起来。

    图2-12 记忆模型

    遗忘曲线给予我们的启发就是,在学习一些东西之后,及时复习

    很重要,在遗忘点出现之前复习,这样就能避免遗忘的出现,把知识

    变成更多的长时记忆,从而终身保留下来。具体的做法是,当你把需

    要学习的内容全部记住后,要尽量在3个小时之内回忆一遍,接下来,分别在5小时内、10小时内、3天内、5天内、10天内复习一遍,经过这

    6次的复习,长时记忆就会形成,你对这部分内容的记忆会相当深刻。

    有了知识的获取、处理,还有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应用。很多人

    觉得知识学了也没有用,正是缺少了应用这一环节才没办法构成闭

    环。知识应用环节关键在于分享和创造。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有众多的分享平台。知识的传递无非是文字、语音、视频,现在

    各种平台层出不穷,将知识分享出去的时候,也将收获很多粉丝,塑

    造个人影响力。我最开始也只是在知乎平台回答一些问题,后来自己做了一个专栏,每周保持两篇文章的更新,再到被出版社的编辑发

    现,邀请我写一本书,也只是一年半左右的时间。

    现有的知识已经无穷无尽,即使是在某个小的领域,每天都没办

    法读完新推出的前沿论文,与其不停地学习,倒不如创造一些知识出

    来,这样更有意义。构建自己的知识闭环,哪怕是看一场电影,与陌

    生人交谈都可能成为你的知识输入方式,让生活不再漫无目的。

    【推荐阅读】

    《记忆力心理学》,[德]赫尔曼·艾宾浩斯著,常春藤国际教育联盟

    译,现代出版社,2017,豆瓣评分7.4分。

    《完全写作指南: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美]劳拉·布朗著,袁

    婧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豆瓣评分7.1分。

    《研究是一门艺术》,[美]韦恩·C .布斯等著,陈美霞等译,新华出版

    社,2009,豆瓣评分8.6分。第四节

    这样读书最有效

    ——三看两读与读书四步法

    开卷有益

    很多人知道开卷有益,但大部分人不懂读书的能力也有高低。学

    一点读书的技巧,在以后的阅读中将会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将图书按照学科类型分成了22大类,很多

    的图书购物网站、图书推荐网站也将图书分为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两

    种,这是国外经常采用的图书大类分类方法,也可以说是小说类和非

    小说类两种。虚构类(小说类)是指书中内容源自想象的故事或场

    景,并非严格依据历史或事实。非虚构类(非小说类)作品,其创作

    者对所呈现的事件、人或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读小说可以拓展我们的人生边界,让我们体验不一样的世界,小

    说就是造梦。电影是以图像、声音的方式将剧本演出来,书籍是用文

    字来为我们描述一个故事。春去秋来,世事变迁,这个世界留存下来

    很多有趣的故事。一部好小说,人物的动机、所处的环境、情节的发

    展,细细考量起来一定是合情合理的。而我们在阅读中,刚好打开了

    上帝视角,可以看到小说世界里的每一个角落。读小说是可以提高一

    个人的心智水平的,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视角,更多的体

    察。因为通过小说我们读到了人生的不同可能性,也看到了不同人的

    心理活动。读非虚构类的书要严肃认真一点。可人有高矮胖瘦,书也有好坏

    厚薄。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配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安排分配给

    每一本书的时间至关重要。大部分的书略读,翻翻目录挑重点读;少

    部分的书通读,抓重点,搭建知识体系框架。小部分的书精读,把书

    读薄,再读厚,做笔记;经典的书要重读,反复拿出来读,像工具书

    一样,随时翻阅,或为指导,或为灵感,或为信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读书也是如此,一家之言,难以览全貌,围绕一个主题来读,可以收获更广阔的视野。主题阅读法就是围绕一

    个感兴趣的主题,挑选1~2本精读,再挑选3~4本通读,再找不同观

    点的书略读,这样你将对这一主题有非常全面的认识,可以围绕主题

    写一篇书评,尝试做出思维导图,把它们都放到你的知识结构里。

    选书的学问

    选书是一门学问,好在现在有像豆瓣这样的读书评价网站。看一

    看评分,读一读书评就能大概心里有数。好的评价要看,差的评价也

    要看,可以看到不同人的想法,好在哪里,差在哪里。经过时间洗礼

    的书、出自名家的作品都值得读。

    选书有三看两读:一看封面,仔细阅读所有封面细节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字数、印数、推荐语,得到关于书的整体

    印象;二看序和后记,包括自序、推荐序及鸣谢,看这些可以了解到

    图书的内容提要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三看目录,目录就好像是旅行出

    发前的地图,可以了解书本大概的内容方向和写作逻辑;选读一两个

    章节,可以是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用的,也可以随便翻翻,就像是在

    验收样品;读图书售卖网站等平台对这本书的评论,知道为什么有人

    说好、一般以及不好。永远记得,许多书其实连略读都不值得。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需要慢慢咀嚼与消化。

    读书四步法

    读书有四步。第一步,读书前准备,明确自己的阅读动机,如我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对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有哪些疑问,这本书在我的

    总知识结构中是什么地位,应该选择多少精力进行分配才合适。

    第二步,通览初翻一遍书。这本书我知道多少,不知道多少。每

    一章的重点问题和概要是什么,哪些需要重点看,哪些不需要看,要

    带着什么问题去看。这本书的脉络怎么样,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结

    构是什么样的。

    第三步,对重点部分做笔记,整理出书籍的思维导图,标明重点

    和自己需要看的地方,记录自己的体会和当时的分析。

    第四步,归类,把这本书的信息放到自己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带着问题去读书,有四个核心问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索。

    一是书的中心思想及结构。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把书介绍

    给别人,思考一下书的结构,为什么会以这样的逻辑展开,能说服读

    者吗?有没有更好的逻辑呢?这也是锻炼自己逻辑思考能力的过程。

    很多经典图书的目录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二是要提取出主要观点和论据。把书从厚变薄就是提取精华的过

    程,这些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合理,将来是否可以作为自己知识

    结构体系的一部分,要知道很多书的作者也是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

    出发点的,对这些观点你不能全盘接受,而证明这些观点的论据是否

    有失偏颇也值得深思。三是作者的推理过程是否严谨,可以试着举出反例,想想如果自

    己要阐述问题会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写一篇文章学到的可能比读

    十篇都要多。

    四是要问是否对自己有用,获得了什么样的启发,假设一下可能

    用到的场景,并试着演练一下。

    读书尽量以自己为主线,全心投入,对于分析阅读过的书,在穷

    尽自己的力量前,不借助外力,实在不通处,先搁着,在实践中思考

    或者过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看,可能就会豁然开朗。也可借助其他人

    的书评、分析,看看是否对自己有帮助。不要被细节吓坏,90%的书知

    道个大概就好了,剩下10%的书,80%的内容也是知道大概就好了。在

    知识爆炸社会,要像老鹰逮兔子,只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马上飞走,不要贪多贪杂。知识不经过系统整理,就像没有编过的稻草,一冲就

    散了,白读。记笔记时可以记录章节、页数,方便以后复习。

    如果你现在迷茫、困惑,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我能给你提供的最

    好的建议就是读书。读着读着,你自己就会思考了,这个阅读的数

    量,我建议是在30岁之前至少要读过一百本书。

    【推荐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著,郝

    明义、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豆瓣评分8.4分。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美]托马斯·福斯特著,王爱燕译,南海出

    版公司,2016,豆瓣评分8.5分。

    《读书的艺术》,《博览群书》杂志编,九州出版社,2004,豆瓣评分

    7.9分。第五节

    让你的知识融会贯通

    ——做学问的境界、知识输出与刻意练习

    做学问的境界

    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

    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句的意思是萧瑟的秋风中,游子登高望远,怀念亲人,见不

    到又音信难通。就如一位初学者刚开始沉下心来学习,怀着对学习知

    识的惆怅迷惘的心情,此第一境界。

    第二句是说沉溺于热恋中的情人对爱情的执着,人消瘦了,但决

    不后悔。就如同学者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定了目标

    就全心投入的执着精神,此第二境界。

    第三句是说如果没有千百次的上下求索,就不会有瞬间的顿悟和

    理解。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只有在学习和苦苦钻研的基础上,才能

    够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

    从迷茫到笃定,再到开悟就是做学问的三重境界。开悟的表现一

    定是融会贯通,信手拈来,处处都发现学问,时时都在吸收新的思

    想,并且可以持续输出,开拓属于自己的绝对领域。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开悟这一境界。

    低水平的学习者就像小松鼠囤积粮食那样,辛勤劳作,不停记

    录,将知识堆积如山。但知识可不像粮食那样可以客观存在,人的记

    忆力有限,很快就会忘记。要想把知识留存下来,一定要加以运用。

    可以是通过刻意练习,让知识变成技能,内化到身体里。也可以是通

    过输出产品,如写文章、录音频,甚至是发表论文。即使有一天忘记

    了,但是翻出来,这些知识还是属于你的。知识就好比散落的点,通

    过输出,可以将这些点串联起来,展示给别人,而这也正是将这些知

    识编码的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的输出

    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把你学到的知识分享出来。在互联网时

    代,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那就是社交网络。无论是面向陌

    生人的微博、知乎,还是面向熟人的微信朋友圈,我们都在分享信息

    与认知。不要小看微信朋友圈,它已经成了别人了解你的一个重要线

    索。而在面向陌生人的分享社群,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你很

    容易就能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从2012年开始

    做脱口秀节目,这不但使他收获了大量粉丝,对他个人来讲,他说自

    己终于有机会将自己多年所学穿成一条线了,并有条理地梳理了自己

    的知识结构。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愿意为收获高密度的知识而付费。

    像得到App、知乎Live、喜马拉雅、豆瓣时间、网易云课堂,这些网络

    应用上有大量的知识付费产品,聚集了大量的学习者。很多人也开设

    了自己的专栏和公众号,成了自媒体人,自媒体也已经成为一种新兴

    行业。得益于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广泛覆盖,移动支付的用户数量巨

    大。根据互联网的长尾效应,绝大部分的内容生产者都可以找到属于

    自己的受众,通过粉丝经济、内容电商等多种方式变现。在做内容输出时,关键在于长期坚持。笔者最早在2012年开始写

    博客,每个月写一点自己的心得和收获,当时只坚持了几个月,现在

    回头来看当时写的东西真的是惨不忍睹。后来,从2016年开始,笔者

    又在知乎上更新专栏,每周2篇,坚持了半年多就积累了2万多订阅

    者。因为坚持写,每篇都会吸引新的订阅者,积少成多,个人的影响

    力就变得越来越大。你在写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认知能力在不

    断提高,和读者朋友们的互动讨论,也可以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接纳不同的意见。你也可以通过对阅读数、点赞数的分析,发现自己

    到底擅长哪些方向的写作。当然,内容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平

    台又各有特点,可以结合自己的优势来输出。

    在进行输出时,要有产品思维,你的输出就是产品,你就是制作

    者。你要对自己输出的产品有定位,既要考虑自己的优势,又要考虑

    到市场的需求。要学会营销,为自己的产品设计独特而又容易识别的

    宣传语,占领用户的心智,当用户有这一方面需求的时候,最先想起

    来的就是你。你还要学习将产品人格化,将用户对产品的喜爱,变成

    对你个人的认可。多与粉丝互动、讨论,缩短你与粉丝之间的距离。

    要注意与类似产品的竞争,用户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大家只会认可最

    头部的产品,要用实力使自己脱颖而出,你才能有丰厚的回报。不断

    学习、迭代,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好。每个网络平台的用户群体都不

    一样,在多个平台站位,可以覆盖更广泛的群体,收获更多的用户。

    当然,在输出产品的时候,也要以平常心面对网络语言暴力,由

    于网络的匿名化,很多网友的评论会很恶毒,甚至是人身攻击,如果

    你自己考虑得不是很清楚,会很容易被这种戾气所影响,你要有强大

    的内心,才能面对。

    刻意练习除了持续输出,要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你还要进行刻意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改变自己。刻意

    练习是指有目的的训练,是指那种能让我们专注的、及时获得反馈

    的、不断确定目标而且跳出舒适区的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快

    速进步。训练时间的长短和能力提高的多少并不完全是正相关,没有

    用正确的方法而只是反复去练习,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并且使能力

    水平缓慢下降。

    刻意练习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你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

    业,有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二是你必须有一个能够

    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

    大多数的行业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但是我们可以用刻意练习的

    原则来训练提高。

    1.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高手,或者经典书籍。

    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获得

    高质量的反馈。

    3.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原因。

    4.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传统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运用

    那些知识。刻意练习则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

    现。杰出人物的进展只有局外人看来才是重大进展,因为那些人并没

    有见证过是所有那些微小的进步才积累成了重大的飞跃。

    刻意练习与持续输出要相辅相成,并结合自己的优势与天赋,相

    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也一定可以脱颖而出。【推荐阅读】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

    译,2017,中信出版社,豆瓣评分8.5分。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美]安德斯·艾利克森、罗伯特·

    普尔著,王正林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豆瓣评分7.9分。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美]爱德华·威尔逊著,梁锦

    鋆译,中信出版社,2016,豆瓣评分7.6分。硬功夫

    03

    独立思考,判断事情的底层逻辑

    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能称为一个独立的人,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

    别就在于能否进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而一旦你掌握了基本的底层逻辑思考

    方法,就好像戴上了逻辑大师的眼镜,你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地搭建

    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能力,最终成为一位思维高

    手。第一节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能否进行有深度的独立思

    考

    ——思维闭环

    独立思考难能可贵

    19世纪的大哲学家叔本华在他的《思想随笔》里这样写道:从根

    本上来说,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看一个人是什么样

    的人,我们通过他的眼神就能看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们的眼神

    充满从容和淡定。

    叔本华生活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末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初,很多

    理论体系还未成形,大部分人也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获取信息是一

    件很困难的事情,而没有足够的信息是没办法进行有效思考的。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如今的社会,信息的创造和传播都变得异

    常容易,我们又面临着甄别、判断的难题。可无论古今中外,拥有独

    立思考能力、怀有深邃思想的人都很有魅力。

    我们都有从众心理,可实际上,新闻媒体要考虑到面对不同阶

    层、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所有人的实际情况,往往不能只为某一类

    人考虑,新闻只能是信息,无法转变成对你有用的知识。我们也天真

    地迷信权威,可权威人士往往不敢轻易下定论,这会引起行业甚至社

    会的跟风,爱惜羽毛的权威往往谨言慎行。我们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考

    虑,工作、生活中大家传递的信息都有自身立场的考虑,没有办法和

    盘托出。所以叔本华解释说:“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只有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

    命。”正中要害。

    可实际上,独立思考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对于

    很多常见的事情,我们的大脑会建立有针对性的联想,形成直觉思

    维。比如相似的产品,价格贵的应该质量更好一些,有品牌的会更有

    保障。久而久之,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今中国依然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新

    的改革、新的政策、新的趋势,如果只听从某些专家的意见,即使很

    有道理,等我们听到的时候也已经没了先机。再加上自身能力和周边

    环境的不同,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独立思考,总结出指导自己实践的知

    识与经验,那么我们始终会落后于人。

    思维闭环

    思考是需要原材料的。通过收集信息,进行一定的逻辑思考,形成

    个人的观点即独立思考。这是一个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

    的过程。

    在获取信息方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种是海绵式的思维方式,就像海绵吸水那样,这是一种被动式

    的接收信息方式,你需要充分吸收外部信息,体会到其中的微妙联

    系。这适用于你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效率较低,尤其是在现在信息过

    载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迷失。

    一种是淘宝式的思维方式,就像挖掘宝藏一样探寻知识,这是一

    种主动收集信息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地自我提问,抽丝剥茧

    般追溯到问题根源。这种方式的效率更高,针对性也更强。

    很多人觉得,自己书读了很多,知识也学了不少,但是都没有用

    武之地,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你一直采用的是海绵式的学习方式。而淘宝式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从实践中来,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反过

    来又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真正能做到学以

    致用。就比如国家每年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如果你有淘宝式的思维

    方式,去看一下数据的统计方法,经济指标的构成,哪些地区、哪些

    行业有变化,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做一些对比,就能发现很多更具体的

    问题,甚至发现一些机会。

    大脑的思考就像计算机的信息处理,需要基于一定的事实或者假

    设,进行推理或运算,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者结果。说一个人的思

    考有深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人的思考逻辑链特别长。他们根据

    一些简单的信息,经过多层推理,就能得到常人无法发现的结论。美

    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年轻的时候通过收集公开的资料数据,经过多

    步的推理非常精确地测算出美国空军战争期间的采购对经济生产的影

    响,以至让军方以为他是高级间谍。

    延长思考逻辑链需要刻意练习,你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或者

    用思维导图制作事件发展可能性的推演图,并试着对未来进行预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再与事情的真相进行对比,反思自己思考时出现的

    纰漏,在下一次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改进。

    思考不只有深度,还有广度。扩展思考广度要搭建思维框架,一

    般的问题都可以从时间、空间、人物这三个维度展开。如果把问题局

    限在一个点上,就很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当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

    看,就更容易找到其中的因果关系。空间维度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空

    间,更是指问题出现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还会有相同的结

    果吗?而不同的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立场,当你能换位思考,站在

    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时,你也会进一步扩展思考的广度。

    思考输出的基本原则如果只是有一个完整的想法,但是不会表达,或是表达得不好,那我们还是无法说服别人听取我们的意见。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

    候,有一些需要遵守的规则:

    1.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意见,只是有不同的意见。不要因

    为害怕出错,就不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2.发表意见的时候,要使用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和容易理解的结

    构流程。

    3.根据“结论—根据—提议”这个流程说出的意见简单易懂。

    4.重要的地方,我们应该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三重复,确保他

    人接收到了重要的信息。

    5.当他人给出回馈或是进行反驳时,用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来

    看待这些反馈或反驳。

    6.全盘接受对方的意见并不是尊重他人。正确的做法是,接受他

    人的反驳,但是不要停在那里,而是仔细思考,再把对你的反驳当成

    他人的提问。

    7.有人找碴的时候,保持平常心。

    8.不要不懂装懂,记得提有深度的问题。

    9.要反对别人的意见,就要提出替代方案,要避免陷入为反驳而

    反驳的无意义的讨论,要让讨论更具体些、更有深度。

    能做到前边说的这些,你的意见就能更完整地表达出来。被别人

    反驳的时候不但能反驳回去,还能从他人的反驳中进一步完善你的意

    见。冷静地接受他人的挑衅,并坚持拉回主线,继续表达自己的意

    见。反驳别人也要提出替代方案,这才算是完成了对一件事情的独立

    思考。这个时代的优势是,当你有了自己的观点后,你可以找到很多与

    你有着同样看法的人,也会发现很多有着其他观点的人。

    当你与更多的人分享你的观点、进行讨论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

    的思考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现在,在很多的应用(如知乎、公众号)

    上都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的观点足够犀利,你甚至可以引起

    很多人关注,成为具有一定网络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推荐阅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中

    央编译出版社,2011,豆瓣评分8.2分。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美]尼尔·布朗著,赵玉芳、向景辉

    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豆瓣评分8.6分。

    《批判性思维:思维、写作、沟通、应变、解决问题的根本技巧》,[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新星出版社,2006,豆瓣评分8.3分。第二节

    戴上逻辑大师的眼镜学会四个底层逻辑思考方法

    ——分类、归纳、演绎与反证

    逻辑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是极其枯燥而又难懂的。亚里士

    多德六部逻辑学作品的合集《工具论》是西方世界最早的逻辑学著

    作,亚里士多德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逻辑学之父”。逻辑即思维

    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

    我们在初、高中就已经学习到基本的逻辑方法,包括以三段论为

    代表的演绎推理,以及以归纳法为代表的归纳推理。可实际生活千头

    万绪,我们总是看不清全貌,厘不清思路。那些做事情很有章法的人

    也并不一定明确地知道自己在用什么样的方法,只不过潜意识中已经

    养成了这一思考习惯。

    就像《工具论》这本书的标题“工具”所说,逻辑方法是底层的

    思维方法。这里介绍四种最底层的逻辑思考方法,大家可以在生活中

    加以应用。

    分类法

    无论多么宏大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步步的拆解,分为很多可以

    解决的小问题。将问题按照事物的特点、性质等划分为不同类型,就

    是将问题简化的过程。

    分类法的难度会随着需要分类的对象数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比

    如,如何将人类出版的图书进行有效分类就是一门学问,叫“图书分类学”。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ABC分类法。

    树状分类法是一种逐层深入的思考方法,就像一棵大树从树根、树干、树枝到树叶。逻辑树有利于对事物的整体进行把握,并较全面

    地考虑到各项影响因素,发现了遗漏点还可以补充,思维导图就是树

    状分类法的应用。

    图3-1 树状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是从多个维度对目标进行精准定位的方法,一种分类

    方法往往只能描述一种性质,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当从多个维度进

    行定义时,就能更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图3-2 交叉分类法

    ABC分类法是基于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提出的,其实质是基于

    重要性加权的分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种现象,如80%的财富被

    20%的人拥有,超市里80%的销售额是由20%的货物贡献的等。ABC分类

    法就是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将其分成了非常重要的A类,一般重要的B类

    和不太重要的C类,这样在生活中就可以分出轻重缓急。

    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积累一系列素材,分析素材的基本性质与特点,寻

    找其中的基本规律,并描述其规律以预测同类事物的思考方法。这也

    是化繁为简的过程。

    首先,归纳的起点是要有一定量的素材积累,然后比较其共同点

    和差异点。在比较的时候,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并采取一定

    的比较标准。科学上有严格的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比较,即在保证其他

    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某一特点带来的差异。

    其次,要对素材进行分类,使杂乱无章的现象条理化,使大量的

    事实材料系统化。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比较,找出事

    物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然后把具有相同点的事实材料归为同一类,把具有差异点的事实材料分成不同的类。

    最后,进行抽象和概括。抽象是一种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即排

    除对象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抽出其主要的、本质的因素。概括是

    一种重要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即把对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推

    广到所有同类的其他事物上去。

    要注意的是,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也并不一定是

    事物的本质。很多偏见,如性别歧视,就是错误地使用了归纳法,以

    偏概全的一种现象。演绎法

    演绎法与归纳法相反,是从一般到特殊性的认知过程。演绎法从

    一般性的知识和结论出发,结合所研究的具体情况,得出针对特殊情

    况的结论。比如:所有的人都会死,亚里士多德是人,所以亚里士多

    德会死。演绎推理化抽象为具体,是提升个体对实际场景认知能力的

    一种推理方法,是结合实际情况、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的一

    种推理方法。演绎推理大前提的正确性至关重要,否则推导出来的都

    是错误的结论。

    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形式。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以下三个部分:大前提——

    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

    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例如:知识分子应该受到尊重,人民教

    师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应该受到尊重。

    假言推理是根据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演绎推理,分为充分

    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其

    中形式为“如果A则B”的命题即为假言命题。假言命题陈述一种事物

    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的条件。其在前的支命题叫作前件,在后的支

    命题叫作后件。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

    理。可以理解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的后件是目的地,前件是通往目的

    地的一条路,但并不确定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后件。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只有两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1)肯定前件式:肯定前面,就要肯定后面。

    前提:如果你读完这本书,那么你的认知水平就会提高;读完这

    本书。结论:认知水平提高。

    (2)否定后件式:否定后面,就要否定前面。

    前提:如果她真的爱你,那么她一定不会抛弃你;她抛弃了你。

    结论:她不爱你。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

    理。对于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前件是一条路,后件是一个目的地。

    到达后件这个目的地必须要走前件这条路,但前件这条路不一定只能

    到达后件这一个目的地。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推理形式正好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相反:

    (1)否定前件式:否定前面,后面即被否定。

    前提: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是你没有努力。

    结论:所以你不能成功。

    (2)肯定后件式:肯定后面,就要肯定前面。

    前提: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你成功了。

    结论:你肯定付出了努力。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是根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性质

    进行的推理。充要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以理解为:前件是一把锁,后

    件是这把锁的钥匙,两者对彼此都是不可替代的。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四种有效的推理形式,即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

    (1)肯定前件式:前提:你不努力改变自己,就不会有想要的生活;努力改变自

    己。

    结论:有想要的生活。

    (2)肯定后件式:

    前提:你不努力改变自己,就不会有想要的生活;有想要的生

    活。

    结论:改变自己。

    (3)否定前件式:

    前提:你不努力改变自己,就不会有想要的生活;不努力改变自

    己。

    结论:没有想要的生活。

    (4)否定后件式:

    前提:你不努力改变自己,就不会有想要的生活;没有想要的生

    活。

    结论:不努力改变自己。

    选言推理是以选择性判断为前提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

    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否定了其中一个(或一部分)选言肢,结论就要肯定剩下的一

    个选言肢。

    例如: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或者是前提不正确,或者是推理不符

    合规则;这个三段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所以,这个三段论的错误是推

    理不符合规则。不相容的选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大前提是个不相容的选言判

    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肢,结论则否定其他选言肢;小前提

    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肢,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肢。比

    如:

    一个词,或者是褒义的,或者是贬义的,或者是中性的。“结

    果”是个中性词,所以,“结果”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

    一个三角形,或者是锐角三角形,或者是钝角三角形,或者是直

    角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不是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所以,它是个

    钝角三角形。

    反证法(逆向思维)

    如果没有办法从正面证明问题的正确性,就换个角度,证明其相

    反的观点的错误性。反证法属于“间接证明法”,是从反方向进行证

    明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经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

    明原命题。

    学习了以上的基本思维方法,下面,我们基于这些思维方法,让

    你戴上逻辑大师的思维眼镜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儿所能给你的帮助,就是给你提供一套方法,这套方法是每

    一位逻辑大师解决问题时都少不了要用到的,你所积累的经验,将会

    使你培养起一种感觉,知道在碰到某一种情况时,采取哪一种或哪几

    种方法可能是最适合的。

    A.先弄清你面临的真正问题B.寻找解题方法

    b1.找出跟别的问题的相似之处。

    b2.将它们进行分类,化繁为简,最好能画出一张树状图。b3.从容易的做起,化难为易。

    b4.试着举出一些实际案例,归纳出它们的特点。

    b5.可以用这些特点去预测一下即将发生的事情。

    或者,你也可以针对实际问题,用演绎法发现问题的特点。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还没有结果,那么你也可以尝试一下逆向思

    维。

    C.把选定的方案用于实践

    c1.对你在步骤B里想到的那些最好的想法逐一加以考察。

    c2.别过早地失望,但也别死抱住一个想法不放。

    c3.这样就行了吗?你有把握吗?把你的结论再仔细地分析一下。

    D.从问题中吸取教训

    d1.仔细分析一下你的思路,你是怎样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为什么你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d2.对答案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d3.想想看,是不是还有更简单的解法。

    d4.仔细考察你所用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把它用在其他场合。

    d5.回顾一下你的推理方式,从中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你不必把这些都背下来,这不是记忆力好不好的问题。你暂且只

    浏览一遍,稍微熟悉一下它们就够了。然后,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时,你可以慢慢地再来仔细重读,以便找出最恰当的方法。通过多次应

    用,你就会以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吃透它们的精神,从而真正地掌握它

    们。【推荐阅读】

    《逻辑思考力》,[日]西村克己著,邢舒睿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豆瓣评分7.2分。

    《逻辑思维:拥有智慧思考的工具》,[美]理查德·尼斯贝特著,张媚

    译,中信出版社,2017,豆瓣评分7.7分。

    《逻辑思维,只要五步》,[日]下地宽也著,朱荟译,企业管理出版

    社,2014,豆瓣评分7.4分。第三节

    系统性分析问题的框架思维

    ——六种思维框架

    顶尖咨询师的思维框架

    即使你没有商科学习的背景,大概也听说过麦肯锡这家公司。这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战略咨询公司,与波士顿咨询、贝恩咨询、罗

    兰贝格并称四大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的顶尖咨询师为世界500强

    企业制定战略,不但要让拥有几十年经验的企业老总们信服,还要为

    企业发现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问题,为企业找到突破口。是这些咨询

    师聪明绝顶,还是他们的方案都是纸上谈兵?他们为什么拥有如此强

    大的分析能力呢?

    像麦肯锡这样顶级的战略咨询公司每年都会招收顶尖学校最聪明

    的学生,他们的方案虽然并不都能落地,但是都对企业发展具有较强

    的指导意义。可不为人知的是,这些战略公司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都有

    自己多年积累的框架模型,如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会用PEST模型,里面

    涵盖了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各种因

    素,可以非常清晰地展示出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比如分

    析企业的产品线会运用波士顿矩阵模型,基于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

    份额来确定企业的核心产品、潜力产品。图3-3 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PEST模型

    图3-4 波士顿矩阵模型

    这些框架模型的好处在于,可以在不同项目上经过一定改良后重复

    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框架。而这也是这些战略咨询公司的核

    心竞争力,让它们能快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不只是咨询师在工作中会运用框架模型去解决问题,很

    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同样要利用框架。一位连载小说家不是每期去临

    时性地想下一期怎么写,而是在第一期开始前就已经想好了整个故事的框架,有哪些人物,有什么样的背景,有怎样的情节,然后再在一

    期期中不断地展开。一位软件架构师在软件开发前就已经构想出了整

    个软件要实现的功能,确定了每个模块的主要作用,然后他才能分解

    任务,让更多的工程师参与进来;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前,就要

    制定相关纲要,然后城市规划师再在纲要的指导下去拟定城市发展规

    划。

    框架思维就是一套解决问题的逻辑体系。它从不同的维度展开,可以让你考虑问题更全面。它是一套高效的工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

    下使用。

    六种思维框架

    框架就好比解决问题的一套模板,将概念性的知识连接起来,是

    长期实践与不断思考后沉淀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那么有哪些值得

    学习的框架搭建方法呢?

    1.多维度比选法

    当你要在众多选项中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尝试列举多项考虑因

    素,为每项选择进行打分,你甚至可以为每项选择进行加权,定量化

    地来分析选项间的优劣。比如你在找新工作的时候,在两个工作间进

    行选择。对薪酬、上升空间、工作环境、同事氛围、喜欢程度进行打

    分,两者可能相同,你可以进一步对你看重的因素加权,如薪酬是3分

    的权重,上升空间是2分的权重,经过分数加权,你会发现工作A的评

    分更高一点。该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有的时候还会引入专家或

    者普通人的打分,最后得出综合的评分,对决策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表3-1 多维度比选法2.象限法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建立平面直角坐

    标系之后,可以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当对横、纵坐标赋予不同意义

    的时候,象限也会有不同的用处。但从本质上看,平面象限法是通过

    两个维度对目标进行定位。比如,上文提到的波士顿矩阵模型是根据

    相对市场份额和市场增长率对公司产品进行定位。

    图3-5 象限法3.流程法

    流程法是将工作拆分到一个个的环节上,像加工产品一样,厘清

    每一步的工作内容,才能制造出完美的产品。在产品说明书上有产品

    安装流程图;在编写程序的时候,程序员也会画逻辑流程图。流程法

    是理顺逻辑关系、搭建逻辑框架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4.阶梯法

    事物的发展是有阶段的,阶梯法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在恰当的时

    间去做恰当的事情。能看清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是需要本事的。很多

    事情并不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时那样简单,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

    学。阶段的变化是有自己的标志性事件的。很多时候,我们也要为自

    己、为团队初步判断出每一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比如公司开发的程

    序,1万用户量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明产品确实有需求;10万用户量

    说明产品受欢迎,100万用户量说明团队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有值得期

    待的未来。图3-6 流程法

    图3-7 阶梯法

    5.关键词法

    在写论文的时候,在论文摘要的后面都要设定几个文章关键词,通过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大概地了解论文研究的领域,以便提高论文

    的曝光度,被同行所发现。关键词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可突出重点,便于记忆,吸引观众。比如“高富帅”和“白富美”这些都是关键词,个体身上的这些关键词就会让别人对其有基本的印象,当想到这

    个人的时候,最先联想到的也是这些关键词。比如在制订新年计划的

    时候,你列了几十条目标,自己都容易忘,你可以试着用关键词法,在几个关键词的基础上制订计划,提纲挈领,找到发展的关键点。

    图3-8 关键词法

    6.金字塔法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这个中心论点可以

    由3个到7个论据进行支撑;每一个论据本身又可以成为一个论点,同

    样,也可以被3个到7个论据支撑……如此重复,就形成了金字塔一样

    的结构。该方法是由麦肯锡第一位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在畅销书

    《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在使用金字塔原理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值

    得注意:(1)结论先行

    表达观点时应该先说出结论,原因在于大脑的运作方式。如果大

    脑提前了解了一个结论,那么它就会自动地把接下来获得的相关信息

    归纳到这个结论下面来寻找联系。

    (2)每个论点下面的论据不要超过7条

    这是因为大脑没办法同时记住7个以上的事情。任何一个论点的论

    据如果达到了四五条甚至更多,就要把它们归到不同的类别里面,这

    样才能帮助我们记忆。

    图3-9 金字塔法

    (3)每一个论点一定要言之有物

    论点要清晰明确,要让别人一看就能立刻知道你想要表达什么内

    容。(4)MECE法则

    MECE,即每一个论点下面支撑的论据都应当是彼此相互独立,但

    又完全穷尽的,这样你的论证才是清晰、有道理的。每条论据都必须

    要符合MECE法则。

    框架思维是一种有利于全局考虑、厘清头绪、抓住重点的思维方

    式。在生活中,你可以不断地总结自己的思维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

    调整。如果把大脑比作电脑,你的思考方式就是操作系统,你创造的

    一个个思维框架就是解决问题的程序。当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大脑就可以自动处理了,这将大大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推荐阅读】

    《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美]巴巴拉·明托

    著,王德忠、张珣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豆瓣评分8.1分。

    《系统思考》,[美]丹尼斯·舍伍德著,邱昭良、刘昕译,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8,豆瓣评分8.0分。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万维钢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豆瓣评分8.2分。第四节

    如何进行创造性思考

    ——第一性原理与好奇心

    从0到1的创造力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思考、不去思考,而是我们不会思

    考。我们可能会闭门造车三天三夜,拿出来以为会让人拍案称奇、可

    一比较立刻黯然失色的思考方案。要想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关键

    还是看创造力。那些鹤立鸡群为世人所铭记的往往是开山立派的新学

    说。

    创造力是一种发散性思维,是跳出已有的答案,选用更好的方

    法,以实现更好的结果。与此相对的是聚合思维,是在已有的答案中

    选择正确或者最合适的。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会使世界发生从1到n的改变,增添

    许多类似的东西。但是每次我们创造新事物的时候,会使世界发生从0

    到1的改变。”世界总是奖赏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你进入既有领域

    的时候,行业大佬已经塑造了很高的壁垒,你相当于是在别人设计好

    的游戏里争取个好的位置,这是排位赛;但是你去创造新的行业的时

    候,你成了最先制定规则的人,是你挖掘到了客户的需求,并满足了

    他们的需求,你就更容易挖掘到第一桶金。

    创造力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尤其是要有宽广的

    视野,将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2007年,在第一部iPhone手机发布以前,就有触屏的视频播放机,也有按键板的手机,但乔布斯带领的

    团队将两者融合起来,将实体按键隐藏,以做个人掌上电脑的思维来

    做手机,因此重新发明了手机。创新性的产品往往也来自行业外,因

    为行业本身已经有了大量的既得利益者、惯性思维,让行业内没有人

    愿意去打破常规。当你与其他行业的专家交流的时候,就容易获得新

    的启发。

    第一性原理

    火箭发射是非常昂贵的,需要大国以举国之力才可以发展起来,但现在像SpaceX这样的私人公司已经可以发射火箭并做到盈利,这在

    SpaceX出现之前简直不可思议。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在分析火箭成

    本的时候,发现火箭的发动机部分造价非常高,如果能将这部分像飞

    机一样重复利用,就可以大大节约成本。而马斯克的解决思路就是想

    办法提高发动机的控制技术,让发动机像飞机一样可以返回地面,这

    就可以实现发动机的重复使用。这就是彻底的创造性思维。

    马斯克是一位连环创业者,PayPal的联合创始人,Tesla的老板,他改变了不止一个行业。他的颠覆式创新来自其所坚持的第一性原理

    思维。第一性原理是指基本的、不证自明的命题或假设。第一性原理

    思维,即从最基础的条件和规则出发,不靠横向比较和经验结论而进

    行的思考。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追本溯源,理性推演”。

    第一性原理思维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

    1.回归最本质、最基础的无法改变的条件,以此作为出发点,不

    可随意增加现有经验作为条件;

    2.计算推演过程需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尽量少引入估计;

    3.过程中不可与现有同类横向比较,尊重客观推演结果。第一性原理思维是通过看透事物本质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获得最

    接近真相的答案的。当结果与现实不符的时候,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可能,而是想办法去改变。

    和很多人的直觉相反,创意的产生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当今

    时代,各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很多你自认为的新想法都已经

    有了很成熟的产品。在申请专利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检索

    自己的想法是否已经有人实现过了。事实上,每年全世界申请成功的

    专利数就有300多万,而申请被驳回的还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不要害怕遇到问题,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恰恰是促进方法改进的

    重要动力。正是因为既有的方法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情况,才会产生问

    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创造性方法的过程。当然,也只

    有你处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时,才更容易遇到新问题。当你解决了问

    题,就是在满足社会的需求,创造价值。

    伟大的创意常常是集体的智慧,每个人都为创意的产生贡献了部

    分力量,汇聚到了一起就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头脑风暴法就是产生新

    点子的好方法。在集体讨论时,每提出一个新观念,就能触发其他人

    的思考,产生新的联想,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都

    有竞争的意识,集体讨论会引起大家的好胜心理。但在头脑风暴的过

    程中,要延迟评价,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反驳,非常容易打消发言者的

    积极性,另外作为职位更高的领导者尽量不要首先发言,否则很容易

    变成是拥护领导意识的假讨论。最好设置一位主持人,讨论前安排好

    资料收集工作,明确讨论目标,在讨论中加以引导。既要有想法多的

    点子贡献者,也要有较强分析能力的专家,这样才更有利于产生好的

    创意。

    要想诞生伟大的创意,我们也需要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投

    入一些时间。不要害怕意外事件的发生,循规蹈矩虽然稳定,但缺乏

    改变,很难收获新的成果。意外是小概率事件,却往往意味着事物有着更深层次的运行规律还未解决。不要害怕犯错,出现问题、解决问

    题就是新的方法诞生的过程。那些看似无意义,甚至有负面效果的事

    情,也在催促着我们做出改变。

    永葆好奇心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

    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孩子们往往拥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问出

    的问题很多甚至已经超出人类知识的边界。可是当我们长大以后,却

    适应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把周围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也正因如

    此,我们才缺少了改变的动力。保持好奇心首先要始终保持对新事物

    的开放态度,对新行业和新知识保持求知欲;其次要保持学习的态

    度,不要停下对未知探索的脚步。

    创造力来自思考,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正是创造力的差别。

    即使做相同的事情,你创造性的解决方法也会让你脱颖而出。永葆对

    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积累知识,在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多投入一

    些时间,运用第一性原理,从本质出发去思考问题,参与集体讨论,在头脑风暴中碰撞出更多的创意:做到这些,你也将拥有惊人的创造

    力。

    【推荐阅读】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美]彼得·蒂尔、布莱克·马斯

    特斯著,高玉芳译,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豆瓣评分7.6分。

    《伟大创意的诞生》,[美]史蒂文·约翰逊著,盛杨燕译,浙江人民出

    版社,2014,豆瓣评分7.7分。第五节

    思维高手是如何思考的

    ——思维暗箱

    一天24小时,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做着重复的劳动,浑浑

    噩噩度过一天和不断思考、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显然在时间利用上是

    完全不一样的。想要成为思维高手,也是需要刻意练习的。我们在生

    活中可以发现各个领域的思维高手。

    思维高手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聪明、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

    比其他人更擅长利用底层的规律、时代的趋势和外部的力量,来帮助

    自己实现跨越式成长。他们绝不从众,也不迷信权威,而是坚持独立

    思考;他们能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自由切换,既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

    人的情感,也能保持冷静,回到问题本身来;即使在有很大的外界压

    力的情况下,他们也不会惊慌失措,而是会快速而高效地思考。当

    然,因为对底层规律的深度思考,他们对未来也有极强的预见性,因

    此他们往往更从容。他们也擅长抓住重点,解决关键性问题,在别人

    毫无头绪的时候,让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一位思维高手该有的样

    子。

    在飞机上,有一种所谓的“黑匣子”,用来记录飞机遇到的所有

    情况和驾驶员的操作情况。这些数据会在后期被用来分析驾驶员的行

    为,以提高飞行的安全性。那么思维高手的“黑匣子”记录到的他们

    具有怎样的思维习惯呢?

    思考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如果你不懂经济学,就很

    难思考出汇率涨跌对市场的影响;如果你不懂编程,也完全不会理解手机程序是如何运作的。思维高手的知识储备是极其庞大的,但是与

    一般人记忆知识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去调用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一

    般人阅读一篇文章后就收藏起来,以备未来所需,可隔了很长时间回

    来看,却像新的一样。而思维高手却会习惯性地总结、提炼文章的核

    心观点与一般事实,分析文章的逻辑思路,并且会归纳成几个关键

    词,他们也会将当时的思考记录下来,画一个思维导图,甚至会考虑

    在既有的事实下,自己会推演出什么样的结果。他们读一篇文章,会

    试着总结一个类型,掌握一套思维体系,这比一般人读几十篇都要

    强。而这些知识最后只归纳为几个关键词或者几段话,当他们需要的

    时候调用出来就可以了。

    思维高手遇到问题,绝不仅仅局限在问题本身,他们还有非常强

    大的联想能力,会将问题放在更大的系统里进行思考。客观事物鲜有

    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用思维的系

    统性去解释客观事物的系统性。思维高手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关系,看

    清问题在系统中的位置,并找出导致问题的原因。思维高手也不会就

    问题来讨论问题,人与人之间利益的不同,才是导致很多问题出现的

    本质原因。思维高手也深谙系统的动态性,会站在变化的角度来思考

    问题,明白只有运用系统性思维才能看清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对未

    来有更多的预见性。

    思维高手能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间切换自如。在人的思维体系

    里,既有感性思维又有理性思维,它们是思维的一体两面。感性思维

    指人的情感性思考,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

    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理性思维是我们借助抽象思维,基于事实进

    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思维高手与一般人相比,清晰地知道自己是

    处于理性状态还是感性状态,并能在两者之间切换。我们越来越发

    现,在思考能力上,不是理性多一点还是感性多一点的问题,而是针

    对具体的问题,既能调用理性思维,又能调用感性思维。思维高手非常善于抓住重点。对普通人来说,问题总像是一团乱

    麻,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思维高手却能提纲挈领般地抓住问题关键,让问题迎刃而解。二八法则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行业甚

    至有非常明显的头部效应。所谓头部效应,就是指在一个系统里,第

    一名会吸引绝大部分的注意力,并且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这种头部

    效应导致了如果你不是处在一个系统的头部,那么你的付出产生的效

    益就会减少很多,而如果你在头部,你的努力就会被放大,产生正反

    馈。比如选秀节目,被人记住的往往是冠军;奥运比赛,大家往往也

    只记得金牌得主。思维高手就是那种善于抓重点,并用最少的努力撬

    动最大收益的人。

    思维高手非常善于拆解问题,并找到合适的人去解决问题。在一

    般人眼里,问题总是巨大的、困难的,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资源永

    远是稀缺的。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有限的资源在

    解决问题。思维高手也不需要事必躬亲,而是会将复杂而庞大的问题

    进行细致的拆解。这个拆解是很有学问的:高手能够从时间的维度洞

    察事物的因果关系,找到问题的根源;从空间维度理解事情背后的真

    正规律,跳出层级去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高手也从人的维度,了解

    每一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就像拼图一样,思维高手将每一块拼合在一起,形成了宏伟的蓝图,只因为在最开始

    他们就有了未来的全景。

    即使在压力之下,思维高手也能保持冷静。在外界巨大的压力

    (可能是难以接受的后果,紧迫的时间,外界的打击与阻碍)之下,人的情绪非常容易失控,从而做出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思维高手具有

    强大的心理韧性,面对压力有着极强的承受能力,能够保持头脑的冷

    静。不被一时的面子、得失左右自己的反应,而是更客观地看待压力

    和期望,做出适当的情绪反馈。思维高手也非常善于利用工具。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很好的将自己

    的思维呈现出来的方式。

    人脑本身的容量是有限的,思考的深度需要经过一步步的逻辑推

    理,推理的链条越长,就越接近事情的本质。思维导图给人以全局

    观,容易厘清彼此间的关系,让思考的逻辑链更长。

    图3-10 思维导图

    成为思维高手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与积累。以上文章

    系统地讨论了独立思考能力、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框架思维与创造

    性思考,而将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论加以应用,将会取得显著的效

    果。

    【推荐阅读】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古典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豆瓣评分

    7.9分。

    《暗时间》,刘未鹏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豆瓣评分8.4分。

    《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德]罗尔夫

    ·多贝里著,朱刘华译,中信出版社,2013,豆瓣评分7.8分。硬功夫

    04

    事业起航,成为人脉王

    英雄不问出处,你的一切准备无非是要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在起跑

    线上比别人多一点准备,在工作中沉下心来塑造个人核心竞争力,带领团队

    创造成绩,拥有高情商,锻造个人品牌,赢在职场。第一节

    赢在职场起跑线,身份转变

    ——告别学生思维,厘清人际关系,判断公司业务

    初入职场要经历的四个阶段

    对即将进入职场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首先必须有的心理准

    备是不要对工作期待过高。即使你出身名校,可能拿过大奖,论文还

    发表在了核心刊物上,但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当中,工作和人才是双

    向选择的过程。一个人能拿到的工作机会是和你的能力基本匹配的。

    走入职场,你会发现你的前辈们同样拥有傲人的经历。如果你觉得自

    己去了一个超过自己期待的平台,也不用太拘谨,一个公司要想运作

    起来,是需要有人才梯度培养计划的,你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

    出成绩来。

    从学校到职场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次身份转变。年轻人的第一份

    工作会伴随着很多的新鲜感和不适应感。走进新环境,你会认识新同

    事,这和在学校里不同,同事之间可能有很大的年龄跨度,如果部门

    很大,你甚至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记住每个人的名字。

    新鲜期的时间会比较短暂,可能只持续1~3个月,大部分人都能

    在这期间表现得非常积极,感觉有着无穷的动力。但日复一日,大家

    很快就会认清现实,不知不觉间就没了新鲜感。

    紧接着是适应期,你要逐步进入工作状态,了解公司的规章制

    度、业务流程,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你也会渐渐地适应自己的角色

    和工作任务。很多年轻人会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萌发跳槽的想法,对薪酬不满意,对领导有意见,对公司的氛围有看法。第一份工作最重要

    的是实现个人角色的转变,哪怕你的工作确实有问题,都有必要再坚

    持一下,弄懂公司的运作方式,触碰到核心业务,把工作当成一种学

    习。

    图4-1 初入职场四阶段

    随着任务的加重,你的业务水平可能还没有完全提升上来,人际

    关系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你可能很快就进入了困难期。自信往往来

    自既有的成功经验。在人生的新阶段,你还来不及积累任何成绩,就

    可能面临新的打击,你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职场当中,大部分是

    软技能,是需要观察和实践才能体察到的;那些写在书本上、文件里

    的硬知识很难体现出差异。在困难期,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遇到不

    懂的地方,自己没办法思考明白就多去向前辈请教。困难期可能持续

    半年甚至一年,你要凭借自己的本事走出来,才能完成这次涅槃成

    长。

    到了稳定期,你已经正式成为一名职场人士了,再也不会有人把

    你视为新员工。你已经融入团队,开始为公司创造应有的价值了。面

    对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也该有一些自己的规划了。

    学生思维与职场思维的差异

    学生和员工有很大的差别,在职场起跑线上,最先告别学生思维

    的人往往是转型最成功的。学校与职场最显著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

    点:

    1.学校的评价指标单一,并且提高途径有限评价学生的指标单一,即使在大学,也是以学业为主;只要你努

    力,效果很快就会体现出来,并且成绩也是很精确的数字,甚至很多

    学校会排名出来。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很容易让人养成单纯的学生思

    维。比如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加班加点就能很快见到效果,个人可以

    掌控绝大部分的节奏,并且好坏评价结果分明。

    职场里以上情况都很难出现。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是需要合作才能

    完成的,你甚至可能发现自己可有可无;你也不能左右工作的进展,因为决策权根本就不在你这儿;你干了很多,但是结果不好,还会被

    扣工资;方法不对,甚至是时机不对,付出的努力可能就没有效果。

    要想获得领导的赏识,绩效远远不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你甚

    至找不到明确的目标。

    优秀的学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成功的职场人士各有各的法宝。

    学校好比运动场上的跑步比赛,职场更像是寻宝游戏,没有简单的因

    果关系。

    2.经济独立才是真正独立的开始,要厘清投资与收益

    的关系

    在商业社会,经济独立的个体才真正算是独立的人。绝大部分大

    学生的生活费和学费还是来自家里,还不能有绝对的自主权。

    大部分的学生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其主要原因正是没有考虑

    到钱的问题。

    劳动力、资本、土地是三大主要生产要素,在职场工作的人就是

    在用自己的劳动力换钱,用时间换钱。工作以后,大家会不自觉地多

    考虑自己的时间成本,又会掺杂着投资与收益的比较。而一旦涉及

    钱,处理和平衡各方面的关系也会变得复杂。很多人即使在工作以后,也会回避谈钱,这无可厚非,但也没有

    必要具有道德优越感。但是因为有了钱这一尺度,要自我独立就要对

    自己负责,我们就得考虑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如果你不多做考虑,就

    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没有过多的剩余。

    3.职场要创造价值,权责分明

    你在职场将变身一位生产者,但生产资料和风险却是公司提供

    的,所以你要创造出比自己薪水更高的价值,公司才会雇用你。社会

    分工的细化使要完成的任务也变得非常复杂,这就需要非常明确的权

    利和责任制度,确保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才能保证结果的质

    量。

    学生时代犯错,大家会原谅你,但职场上犯错,自己有责任,就

    要承担造成的损失。

    4.职场角色更多,人际关系更为复杂

    学校里大部分都是同龄人,彼此年龄接近,师生关系也非常单

    纯。但在职场中,内部你要和年龄跨度几十岁的人沟通、合作,外部

    你要和代表不同利益的个体协商、谈判,并且绝大部分的人,你没有

    机会去了解、熟悉他们,你也没机会和他们成为朋友,信息是高度不

    对称的。你自己也要不断切换角色,可能是项目负责人,可能是配合

    其他部门工作,也可能变身甲方和合作伙伴谈判。这让人际关系变得

    非常复杂。

    当你告别了学生思维,对工作有了合理期待,逐步稳定下来的时

    候,就该考虑一下如何脱颖而出的问题了。就职场而言,需要处理的

    关系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与人的关系,另一个是与事情的关系。

    厘清职场人际关系脉络职场的核心关系来自公司内部,因为绝大部分工作要通过与人合

    作才能完成,工作上、生活中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做事

    情。公司有着自己的人才梯度培养计划,每一代人都有脱颖而出的机

    会,你的竞争者就是你的同龄人。但如果你剑拔弩张地与同龄人竞

    争,你又会很快被人排斥,你必须要以同盟者的姿态来团结同龄人。

    即使你最后当上了领导,你的得力干将也很可能来自你曾经的同

    盟。职场工作是很长远的事情,有的人甚至在一家公司工作十年以

    上,你的综合能力早晚可以得到体现,没必要在一城一池上斤斤计

    较。

    事实上,组织要提拔一个人,一定是你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能力,并且受到了周边人的支持,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你把同龄人都视为敌

    人,也就没办法获得相应的支持。在职场中,你做的事情越多,依赖

    你的人也越多,这本身就是在获得权力。典型的例子就是秘书和领导

    的关系。秘书就是最普通的基层员工,表面上什么权力都没有,但是

    只要领导对他形成依赖——依赖他订票、订房,依赖他拆看邮件,依

    赖他安排接见人的次序——对他的依赖性越高(即便所有的决策都是

    领导亲自做的),秘书的实际权力就越大。这在职场上叫作“行政扩

    权”。

    人是有感情的,即使在职场合作中,多多少少也会掺杂个人感情

    成分。对于直接接触、合作的同部门同事既要在工作上多沟通,生活

    中也要形成融洽的关系。对于不直接接触的同事,要树立良好的口

    碑,给人靠谱的印象,让他们愿意与你在未来进行合作。

    要得到领导的赏识才会得到重用,而领导往往是结果导向的,能

    证明自己能力的就是你能不能拿出让领导满意的结果。对领导要保持

    尊重,在同事面前千万不能说领导坏话,因为不小心就可能传到领导

    耳朵里。前辈中的老员工也会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成功、失败的

    经验都值得学习。老员工工作多年,经历过公司的发展历程,他们之间的关系你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摸透,不要轻易站队,否则很容易

    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图4-2 职场人际关系

    你的下属是未来支持你成为领导者最关键的拥护者,在你带领他

    们做事情的时候,就要以领导的眼光物色未来潜在的同盟者和合作伙

    伴。作为前辈,你要帮助下属成长,他们才会因此感激你。

    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核心一定是做事的,具有生产力和竞争力

    的,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些把时间消耗在内部人际关系处理

    上的企业,也没什么大的前途,学不到什么东西,离开也并不可惜。

    学会判断公司业务类型

    在公司做事,要厘清公司的基本架构,知道公司是靠什么创造效

    益的。直接产生效益的才是核心业务部门。要想有最快成长、最大收

    益,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就要在公司核心业务上发挥作用。图4-3 公司业务类型

    如何判断公司的业务类型呢?看其占公司的营收比例,以及其成

    长性。公司的重心一定是放在高营收占比、高成长性的业务上的,这

    是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石,往往由最核心的团队来运作。稳定产品也贡

    献着重要的作用,但已经告别了高成长阶段,没有了扩张期,新人就

    很难出头。而那些虽然营收占比小,但是成长很快的产品,往往处于

    上升期,是年轻人出头的好机会。你的地位会随着产品的重要性相应

    提升,自己成为功臣。而在核心业务和稳定产品中,创新性会差很

    多,能保持位置不犯错就是功劳了。而对于那些营收占比低、成长性

    差的业务就要多加小心了,你很容易被裁减掉,换岗到其他部门,又

    要重新开始了。

    辅助工作和外事服务也有相应的价值,如果你刚好在这些岗位

    上,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你的天花板会很明显。上升通道

    和领导岗位都更少一些,并且在公司的话语权会很少。步入职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新的开始,你过去的表现全部清零,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既有的才华无法展现,只不过是换了一套考评体

    系。记住,你的竞争者是你的同龄人,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就是胜利。

    图4-4 公司产品分类

    【推荐阅读】

    《职场软实力,人生硬道理》,YK著,凤凰出版社,2010,豆瓣评分7.6

    分。

    《杜拉拉升职记》,李可著,南海出版公司,2015,豆瓣评分8.3分。

    《中国式秘书》,丁邦文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豆瓣评分7.5分。第二节

    职场核心竞争力,“不拼爹”也可以胜出

    ——自我管理、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

    很多人一直在苦苦寻找着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仿佛一旦拥有了某

    项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扭转整个职业生涯形势,升职加薪,走上

    人生巅峰。与大多数人想的正相反,职场核心竞争力是几项能力的组

    合,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根本就没有什么一劳

    永逸的事情。

    打造核心竞争力真的可以让你成为公司不可替代的人吗?真实世

    界往往并非如此,因为有时连公司的董事长换掉了,公司依然可以照

    常运转。越大的公司,分工越细化,流程越标准,每个人的作用越有

    限。事实上,很多人在大平台工作的时间长了,误以为平台的优势就

    是个人的能力,等他们真正自己做事情时才发现无处下手。职场核心

    竞争力的塑造会让你个人越来越不依赖公司,个人就是品牌,你就是

    自己品牌的塑造者。

    在很多公司,拥有深厚的背景确实是一项优势,如银行里可以通

    过个人背景邀请到一些高净值用户,再如很多人的晋升也是因为上面

    有人提携。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绝大部分人都

    是凭借关系而不是能力上位,那么这个企业的战斗力会持续下降。企

    业和社会一样,都需要一个相对公正的上升通道,否则无法鼓舞中低

    层的士气,企业发展动力就不足。而这个时代,人才和企业本身就是

    双向选择的过程,你越是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对企业的依赖越

    少,你能选择的工作就越多。职场核心竞争力塑造是一个长期过程,即使你暂时获得领先优

    势,也要不断地自我提升。总的来看,职场核心竞争力可以划分为三

    个方面十二项能力,这三个方面分别是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

    力、团队协作能力。

    图4-5 职场核心竞争力

    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依靠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

    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在职场中,最重要的四点核心能力是

    抗压力、目标力、学习力和专业力。

    一、抗压力

    职场处处充满挑战,随时可能有重大紧急任务到来,加班加点在

    所难免。你必须要能控制住压力,保持镇定,发挥正常水平,把问题

    解决掉。能力越大,责任越强,往往压力也会越大。如果在带领团队

    的时候,领导人先垮掉了,也就谈不上继续战斗了。

    病理学家汉斯·塞利认为压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能促进成长

    的积极压力,另一种是遏制发展的消极压力。我们需要调节的是消极压力,因为它会给我们带来不良的影响。积极思考是应对压力最有效

    的方式,我们要做审慎的理性乐观派。

    二、目标力

    虽然公司每年都有大的目标,但是很多员工无法将其拆解成自己

    的目标;除此以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没有自我成长的方向

    感。虽然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无法触类旁通,将所有的成绩拼成一张

    更宏伟的蓝图。

    要分别设立职场目标和个人目标,分成长期(3~5年)、中期(1

    年)、短期(每月、周)三种方式。一定要把目标具体化,用数字表

    明进度,定期评估,有反馈的坚持才能长久。

    三、学习力

    很多人进入职场就松懈下来,放弃学习其实就是放弃成长。职场

    中虽然不像学校里面有很多硬知识,但是却有数不清的软技能,是需

    要观察、模仿、实践、总结才能体察的。在职场学习,很多时候是要

    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搞清楚为什么的,这比课本知识还要难。职场学

    习的成果效益反馈较慢,当你偶然间发现别人的进步(其实是对方已

    经获得显著优势),再去学习就已经来不及了。

    保持持续的学习精神需要你与明确的目标相结合。维持生活就已

    经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工作的时候非常容易分心,你需要有更专注的

    精神。传授是更好的学习,你可以总结出一本操作手册,写一篇论

    文,或者在实践中指导其他人,这样更有利于你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专业力

    这是你接受过系统性教育或培训,有着完整的知识结构的领域。

    经过长期积累,你拥有大量经验,并且在这个专业圈子领域有了一定

    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就是你的绝对领域。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在任意一个领域里都有学不完的知识,但你掌握得越多,就越有

    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在逐步强化自己的专业力的时候,你还要观察市场与社会的需求

    变化。即使在传统的知识领域,也会因为其他行业的发展而发生变

    革,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市场保持同步,才不会被淘汰。你也要加强

    与专业领域里其他人的互动,这样才能打造自己的口碑和品牌,获得

    更多的资源。

    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既包括你理解别人的能力,也包括你让别人理解的

    能力。在沟通中,形象、肢体语言、对话、电子邮件等都是人际沟通

    能力的体现。

    一、亲和力

    提高亲和力最重要的是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感受,发自内心地去微

    笑、寒暄,也就是走了心。每个人都喜欢有温度的人,处处留心,在

    意细节,才更容易让人感到温暖。你也可以学习身边那些有亲和力的

    人,模仿他们是进步最快的方法。

    二、靠谱力

    人际关系往往不是一锤子买卖,靠谱力是建立在长期合作与互动

    基础上的。你过往的经历和个人标签也能体现出你的靠谱力。靠谱力

    也会清除彼此的戒备心,更容易让双方坦诚相待,提高沟通效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以上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