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21
编号:6717
财务自由新思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pdf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2月28日
第1页
第4页
第14页
第21页
第48页
第90页

    参见附件(1667KB,132页)。

     开放社会的理念好喜欢

    解读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从犹太难民到千亿富豪缜密呈现影响索罗斯一生投资决策的哲学底蕴,财务自由新思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一书,关于赚钱这件事 只有哲学才能回答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这本书,带你直达“金融巨鳄如何坐拥巨富”的核心!

    财务自由新思维预览

    图书特色

    索罗斯自诩为“金融哲学家”他的成功秘诀,源于他的底层哲学思维。了解这些思维,能助于我们与财富更近一步。

    华人哲学界的著名大师苑举正,带你直达“金融巨鳄如何坐拥巨富”的核心。

    索罗斯是金融投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与其相关的各类著作在市场上都非常热销,但世面上的著作大多是从经济学、投资学方面着手。本书另辟蹊径,从投资哲学角度入手,通过对索罗斯投资的深层逻辑分析,让人能够抓住投资的关键,获得超出寻超过的收益。

    目录大全

    第一章?写在本书之前

    索罗斯的六个人生时期及其能力的养成

    索罗斯投资哲学的关键概念

    第二章?少年时期:培育胆识

    父亲的经历:索罗斯人生的重要指引

    父亲对索罗斯的影响:生存哲学与世界语

    第三章?青年时期:建构知识

    踏上哲学的启蒙之路

    卡尔 ·波普的哲学影响

    索罗斯对波普理论的诠释

    知识,必然是不完美的

    反身性理论:认知与操控

    第四章?成年时期:确立常识

    人的知识是受限制的,所以我们需要常识

    市场出现泡沫的必然性

    “肥沃”的谬误

    第五章?壮年时期:发挥见识

    赚钱见识 ——洞烛先机的体察能力

    “金融炼金术” ——以哲学吞噬巨富的即时实验

    “黑色星期三” ——“金融巨鳄”索罗斯的成名之战

    第六章?老年时期:赏识开放社会

    开放社会的意义与转换

    波普的开放社会理念

    索罗斯成立开放社会基金会的缘由与争议

    霸权泡沫,美国的开放社会怎么了

    第七章?余年时期:认识自己的意识

    赚到钱了,然后呢

    最佳“犹太阴谋论”男主角

    索罗斯的人格特质与理念

    结语?为什么我会认同索罗斯的哲学理念

    内容亮点

    索罗斯是20世纪*成功的投资者之一,在财经界及避险基金领域均是令人称羡的代表人物。实际上,索罗斯却是一位很不一样的“金融哲学家”,他对哲学的热爱 ......

    浙江省版权局著作权合同登记章图字:11-2020-080号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财务自由新思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苑举正著.--杭州:浙江人民出

    版社,2020.6

    ISBN 978-7-213-09735-5

    Ⅰ.①财… Ⅱ.①苑… Ⅲ.①索罗斯(Soros, George 1930-)-

    投资-经验 Ⅳ.①F837.124.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84680号

    财务自由新思维:索罗斯的投资哲学

    苑举正 著

    出版发行: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市体育场路347号 邮编:310006)

    市场部电话:(0571)85061682 85176516

    责任编辑:傅 越 何英娇

    营销编辑:陈雯怡 陈芊如

    责任校对:杨 帆

    责任印务:聂绪东

    封面设计:元明设计

    电脑制版:九章文化印 刷:北京毅峰迅捷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710毫米×1000毫米 116

    印 张:12

    字 数:115千字

    插 页:1

    版 次:2020年6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6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213-09735-5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市场部联系调换。推荐序

    哲学送给金融投资者的三个礼物

    身为一个基金管理者,我为什么会学哲学?当初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为了看懂索罗斯的名著《金融炼金术》(The

    Alchemy of Finance)。它是有志的金融交易者大多会拜读的一本

    书,大家祈求读完之后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炼金”有成。斯坦利·朱

    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正是看了这本书后,向索罗斯毛遂

    自荐,成为他的得意门生和最佳搭档,这才有了他们一起并肩作

    战、“击败”英国央行的传奇故事。只可惜,《金融炼金术》晦涩难

    懂,大部分人难得其门而入。其实原因很简单,索罗斯在书中用了大

    量哲学术语说明与金融市场相关的知识。因此,学哲学即是读懂《金

    融炼金术》的捷径。

    第二个理由,是我非常赞赏古罗马帝国皇帝的领导风范,而很多

    古罗马帝国皇帝都是在哲学的熏陶下长大的。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贤

    君”中的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即我们在电影《神鬼战

    士》(Gladiator)中看到的那个老皇帝。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

    有一次教训廷臣时,他说:“过了今生今世,人就再也得不到什么来

    生来世。眼前的人生,对谁都无二致。我们浪费的或得到的,恰恰都

    是正在飞逝的光阴。”

    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获利,也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我认为

    学哲学是必经之路。多方打听,我得知苑举正老师在欧洲最古老的鲁

    汶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精通英语、法语,并对索罗斯的老师卡尔·波

    普的哲学有深刻研究,可以算是索罗斯的“师弟”,而苑老师正好在

    讲授哲学。如此大好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于是我和伙伴们一起在

    苑老师的课堂上学了几年哲学。

    学哲学,不只让我读懂了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还带给我三

    个丰硕的礼物,它们分别是:在金融市场中的巨大获利、良好的精神

    状态,以及稳健的企业经营策略。

    哲学带给我的第一个礼物——在金融市场中的巨大获利,让我实

    现了财富自由,当然也让我获得了免于各种恐惧的自由。因为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权利对许多事情说“不”。回想当初我们几个合

    伙人闯荡大陆地区的金融市场时遇到的几个关键点,摆在我们面前的

    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求胜”,一个是“求存”。尽管利字当头,但我们选择的依然都是“求存”。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是,有一次我们参加了一场期货大赛,主办单位是位居大陆地区前几名的期货商。吸引人的不是比赛奖金

    (虽然当初1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金额),而是获

    得第一名的人可以成为3000万元人民币规模的基金经理人,那是我们

    一直期待的“交易者的最高殿堂”。

    比赛过程非常激烈,我们的名次在第一至第十间徘徊。我永远忘

    不了决赛前一天晚上的情景,当时我们的名次排在第二,摆在我们面

    前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赌一把,拼到第一名,得到成为基金经理人

    的机会;另一个是按兵不动,坚守我们的交易原则。很开心最后我们

    的团队拥有一致的决定——坚守原有的交易策略。我们都知道,索罗

    斯在1987年的股灾中选择了止损,尽管卖在美股的最低点,让他损失

    惨重。在事后记者的访问中,索罗斯说,如果再让他选择一次,他仍

    然会选择止损,因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索罗斯投资的核

    心思想,而他也将这个原则坚守了数十年。

    比赛的结果是,原本的第三名因重押巨亏,消失在前十名的榜单

    中;原本的第一名也扩大了杠杆,但最后一天的行情盘整极为难做。

    所以,最后一天几乎所有人都亏损,只是看谁亏得少,我们的杠杆最

    小,也亏得最少,因而成了第一名。

    另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是在2014年,大陆地区的股市开始暴涨,一年的时间,沪深300指数从最低的2100点左右,上涨至5380点,涨幅

    超过150%。当时,愈接近“风暴”核心的人,愈难察觉泡沫就快破裂

    了,投资人不断地催促我们“多买一点呀”“为什么你们不多买一点

    呀”。还有投资人跟我们说,他们自己交易的报酬率都比我们的高。

    在最后的疯狂涨势中,股市的涨幅远超我们的绩效。但在股市暴涨的

    最后一个月,我们依然坚持减仓,投资人对此很不理解,给了我们许

    多压力。

    我们很开心坚守了自己的交易原则。因为“疯牛”仅仅持续了一

    年,便发生了股灾(1)。股灾初期的短短三个月内,沪深300指数从最高5380点,暴跌45%

    到2952点。然而,下跌45%可不只是45%,因为民间市场流行配资,1

    元钱可以借到5—10元钱(尽管一年要加18%的利息)。多头的暴跌必

    然是因为多杀多,一个人因为亏损被强制平仓,而这个人被强制平仓

    引发另一个人被强制平仓,于是产生了雪崩效应。

    许多人血本无归,在报纸上经常看到有人跳楼的消息,传言有些

    金融大楼的玻璃甚至因此改成更耐撞的防弹玻璃。网络段子手说,没

    事不要上天台,天台上都挤满了人。段子手还说,赔1000万元的再上

    天台,赔10万元的撞电线杆就行。

    在那段恐慌时期,有超过5000只私募基金击穿止损线,从而结束

    清盘,很多基金亏损甚至达到了70%—90%,而我们的20多只基金没

    有任何一只因为击穿止损线而清盘。在这次股灾中,我们的平均亏损

    率只有5%—6%。很庆幸,我们还是坚守了自己的原则——宁走十步

    遥,不行一步险。我们再次选择了“求存”,而不是“求胜”。

    回想当初我们几个合伙人只凑了100多万元新台币闯荡大陆地区的

    金融市场,经过数年,我们成功管理了超过100亿元新台币的资金,也

    拿到了大陆地区私募基金的牌照。若没以这样的“求存”哲学,或许

    今天我也没有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些想法,我们也不可能实现财富自

    由。但“求存”这个理念亦如苑老师所说:“生存哲学,是没有书

    籍、只有生活的哲学。”这是经验的哲学,必须要身历其境,细细体

    会索罗斯少年时期逃离纳粹追杀的经历,并对照自己面对困境的经

    验,或许才能体会吧。

    哲学带给我的第二个礼物,是良好的精神状态,即精神的自由,使我不必受到传统宗教的束缚,以为死读经典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我还记得在上苑老师的第一堂课时他说的一段话:“一个人要活得如

    何,全看他怎么形容。”语言的“指涉”力量,令人赞叹。(若要理

    解此原理,推荐参阅苑举正老师的另一本书——台湾地区名为《求

    真》,大陆地区名为《哲学六讲》,这是市面上最完整、最容易理解

    的一本解读古希腊哲学的书。)

    在研读哲学和历史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人类近代文明发源的相关

    知识。14—16世纪发源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拉丁原文

    是Rinascimento,原义是“重生”。重生什么呢?重生“古希腊哲

    学”,并加入实用的精神,例如后来出现的“试误法”,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科学方法,使得人类终于摆脱了宗教的思想禁锢。(但

    人类也创造了许多看似绝对正确的理论,而忘了当初质疑宗教的科学

    方法,这呼应了索罗斯所说的“永远要接受错误的可能性”。)

    至于哲学带给我的第三个礼物,就是它给了我稳健的企业经营策

    略,使我们有机会创造一个“实拿久稳”的企业。在这个基础上,才

    有可能达到我们的目标——建立能够传承的家族百年基金。因为任何

    一家企业,都需要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而企业最大的危机

    来自内部的思想体系冲突。

    关于本书中一直不断提到的“错误”,索罗斯给金融界最大的启

    发是:正面肯定错误的价值。伟大的企业必然不会处罚犯错的人,因

    为只有行动才会带来错误,否定错误就是否定行动。如同我们之前提

    到的古罗马帝国,其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处罚败将”(这必然也是哲

    学思考的结果),但比照同时期的东方君主国,其败将要面临的竟是

    砍头和抄家灭族,因为政治至上。同理,一个人最值得彰显的应该是

    他的苦难经历,因为在苦难经历中最容易遇到错误,有了错误才会有

    进步的空间,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苦难经历感到自豪。

    在金融界中运用“错误”的一个成功例子,是对冲基金——桥水

    基金(Bridgewater),截至2019年8月,其管理的资金规模达1600亿

    美元。桥水公司在业界极为著名的内部员工手册《行为原则》达上百

    页,相当于一本书的厚度,其中详细罗列了桥水公司的管理思想,以

    及具体行事准则,作者为该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他

    的管理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从事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别人要你做的事。

    第二,提出自己能想到的最好的独立意见(方法)并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三,用自己能找到的最聪明之人,来挑战测试自己的观点。

    第四,对过度自信保持警惕,知道如何有效处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第五,尽全力处理被自己的决定影响的现实,并通过这个过程改善这种现实。

    达利欧的这些思想与索罗斯主张的承认错误、修正错误的想法一

    致。可见这个理念在投资界也是成功者的共同原则。我们的交易员能

    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也是因为相同的道理。交易员的分红完全来自市场绩效,若无法获利,则意味着行动出

    现了错误。所以,成功的交易员都是能承认错误、修正错误的人。但

    实际上,能够承认错误的人不多,能够修正错误的人更少。这也是只

    有5%的交易者能够在期货交易中获利的原因。在我的经验中,大部分

    人不愿承认错误多半是因为面子问题,不愿理性思考,但其后果是毁

    灭性的,不是企业破产,就是组织内斗。

    回到交易获利的问题上,我们是如何连续多年在市场上获利的

    呢?我们的核心原则是做量化交易,用金融术语来说,有两大获利要

    素:一是资金管控,二是正确的交易系统。

    以索罗斯的哲学来说,资金管控即“求存”;正确的交易系统即

    承认错误、修正错误。无怪乎,成功的交易者必然是索罗斯哲学的实

    践者,只是他不一定知道他实行的就是索罗斯哲学。索罗斯把这套系

    统成功地提升到哲学、社会准则的层级,用了大量哲学术语来形容。

    能够把这套哲学说得清楚、说得掷地有声的,也只有苑老师了。

    最后,感谢各位耐心地看完我冗长的文字。身为讲台下的学生,承蒙苑老师的赏识,让我有机会为这本结合投资与哲学的大作写下我

    诚挚的推荐。

    言起投资董事长 丁启书

    (1)?大陆地区的股市于2015年6月15日拉开股灾的序幕。创业板指暴跌5.22%,而沪指

    (上证指数)当日跌幅2%,很多人还浑然无觉;6月19日,两市跳空低开,随后震荡下行,收

    盘时沪指暴跌6.42%,深证成指跌6.03%,创业板指跌5.41%,当周沪指累计跌幅达

    13.32%。沪深两市出现千股跌停,全部2780只股票中有1088只跌停。

    7月3日,沪指收盘再度暴跌5.77%,当周沪指跌12.07%,累计3周跌幅达28.6%,创下

    1992年以来最大跌幅,两市超过1300只个股跌停;7月8日,沪指大幅低开,创业板指和深证成

    指更是以一字跌停开盘。当天收盘上证指数大跌5.9%,险守3500点。沪深两市合计共有1346

    只A股停牌,占总数2808只将近一半。

    8月24日,沪深两市全部低开低走,收盘时沪指跌幅达到8.49%,收3209.91点,跌掉

    2015年牛市以来的全部涨幅,盘中跌幅超过9%,深证成指则下跌7.83%。大陆地区股灾更引

    发全球股灾,当天全球股市全面下跌,日经平均指数下跌4.61%,俄罗斯RTS指数下跌

    4.18%,香港恒生指数下跌5.17%,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82%,纽交所指数下跌

    3.21%,英国FTSE100指数下跌4.67%,印度孟买指数下跌5.94%,巴西IBOVESPA指数下跌

    2.79%。自序

    我凭什么解读索罗斯

    我是一个学哲学的人,不懂得具体投资事务,不处理财务,只知

    谋得一份教书的工作,把书教好,把文章写好。在传统认知里,我这

    种人算是典型的书呆子,与市场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凭什么解读“金融巨鳄”索罗斯呢?我做这件事情的动

    机是什么?我有必要这么做吗?对于这三个问题,我都有很明确的答

    案。

    首先,虽然索罗斯在财经界及避险基金领域均是令人称羡的代表

    人物,但他却自称为一位“失败的哲学家”。这并不稀奇,因为在追

    求人生意义方面,人人都是哲学家。当然,这不代表人人都是成功的

    哲学家。因此他自称为一位“失败的哲学家”也很自然。然而,实际

    上,索罗斯却是一位很不一样的“财经哲学家”。他对哲学的热爱,虽然未必超过他对赚钱的热爱,但绝对超过了一般财经专家对哲学的

    热爱。

    很少有财经专家在自己所写的每一本介绍市场动态的著作中,会

    像索罗斯那样,一再重复他的哲学启蒙人——卡尔·波普。波普是一

    位极为专业的哲学家,以强调科学方法论著称。凭借自己几十年来不

    断研究投资方法论与波普哲学的心得,在第一次看到索罗斯在他的书

    中提到波普时,我就知道,解读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我是合适的。

    其次,我解读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只有一个动机,就是告诉世人,至少是告诉国人,哲学可以回答所有与人相关的问题,其中当然也包

    括赚钱这件事。我这么说,也许没人相信,因为一个学习冷门科系的

    人在逐利的台湾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地位。

    哲学当然是头号冷门科系,再加上一般人不知它的“妙用”,只

    好眼睁睁地看着它萎缩。最吊诡的是,当大家眼巴巴地望着金融巨鳄

    时,却不知道,成功发大财的索罗斯从1987年出版他的《金融炼金

    术》开始,就不断强调,他的市场操作反映了他的哲学理念,尤其来

    自波普的“证伪理论”(Falsificationism)。我在阅读索罗斯的著作之后发觉,当大家都在迷恋亿万富翁的时候,我领悟到了哲学的妙

    用。

    最后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位哲学家,我有必要这么做吗?索罗斯

    说的哲学,就是值得理解的哲学吗?这会不会仅是他“附庸风雅”,发财后没事干,乱扯出来的呢?对于这种问题,我觉得,如果“索罗

    斯哲学”只是教人如何发财,那么它与骗术无异,不值一提。然而,在索罗斯的哲学中,充满了生命经验、概念架构、反思批判、深刻论

    述。这种哲学的确与市场相关,但绝对以说理为主。

    索罗斯虽然推崇波普,但是依然将波普的证伪理论沿用至波普哲

    学,对其核心概念提出强烈的批判。他热衷于使用自己所提出的“反

    身性理论”(Theory of Reflexivity),但是他不会教条化这个理

    论,只会不断地引用实例反复检视它。最难能可贵的是,索罗斯从财

    经市场的成功经验中延伸出博爱主义(Philanthropism)。自20世纪

    80年代开始,他成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已经为践行其开放社会理念提供超过110亿美元的援助。

    这么庞大的数字,不像是牟利之士所为,这个事实令人不禁想要知

    道:此人究竟为何如此“高调行善”?

    我对索罗斯的解读,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如此会赚

    钱的人,会在博爱主义的名义下,大手笔地花掉这些辛苦赚来的钱

    呢?我认为,只有哲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这个基金会的名称中

    就有三点需要认真解读。

    第一,“开放社会”源自波普名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的书名,其沿用思想之处不言而

    喻。

    第二,该基金会预设“开放社会”为“理想社会”,因此它在全

    世界企图影响当地政策,实现“开放”价值。

    第三,索罗斯公开宣称,他不以救助苦难为主,而以改变社会为

    主。

    当然,这三点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但也告诉我们,想要理

    解索罗斯,就得先走上他的哲学路。对于带路这件事,我们哲学家是

    当仁不让的!目录

    CONTENTS

    推荐序 哲学送给金融投资者的三个礼物

    自序 我凭什么解读索罗斯

    第一章 写在本书之前

    索罗斯的六个人生时期及其能力的养成

    索罗斯投资哲学的关键概念

    第二章 少年时期:培育胆识

    父亲的经历:索罗斯人生的重要指引

    父亲对索罗斯的影响:生存哲学与世界语

    第三章 青年时期:建构知识

    踏上哲学的启蒙之路

    卡尔·波普的哲学影响

    索罗斯对波普理论的诠释

    知识,必然是不完美的

    反身性理论:认知与操控

    第四章 成年时期:确立常识

    人的知识是受限制的,所以我们需要常识

    市场出现泡沫的必然性

    “肥沃”的谬误

    第五章 壮年时期:发挥见识

    赚钱见识——洞烛先机的体察能力

    “金融炼金术”——以哲学吞噬巨富的即时实验

    “黑色星期三”——“金融巨鳄”索罗斯的成名之战

    第六章 老年时期:赏识开放社会

    开放社会的意义与转换

    波普的开放社会理念

    索罗斯成立开放社会基金会的缘由与争议

    霸权泡沫,美国的开放社会怎么了

    第七章 余年时期:认识自己的意识

    赚到钱了,然后呢

    最佳“犹太阴谋论”男主角

    索罗斯的人格特质与理念

    结语 为什么我会认同索罗斯的哲学理念第一章

    写在本书之前

    想要理解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最关键的核心理念,就是负面思考。这本书写的是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不是他的哲学投资。这两者之

    间的差别很大。作为哲学家,我想要强调的重点是他的哲学,而不是

    他的投资。

    索罗斯自称是一名“失败的哲学家”,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20

    世纪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如果你在1969年投资量子基金(1)100美元的

    话,那么到了1995年,你的原始资金就已经变成200万美元。对索罗斯

    而言,这个惊人的数字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不是昭示天下他有投资奇

    才,而是昭示他的哲学能够让人赚钱。简单来讲,赚钱只是索罗斯宣

    扬他的哲学思想的手段。

    许多人以为,成功的人生必须像索罗斯的人生那样,从一文不名

    到拥有万贯家财,从历经风险到掌握市场,从受人帮助到慷慨助人。

    但这些并不是成功人生的真正目标,真正成功的人生是一个不断思索

    并随之改进的过程。索罗斯以自己的人生为例,结合哲学、经历与信

    念,给我们展示了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思想与作为。

    不过,传奇的投资经历只是索罗斯人生的一部分。对于这位出生

    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犹太裔投资者而言,思想、文字与理想才是其

    人生最重要的追求。正是三点的结合,让他成为出书最多、说话最

    多、理想最丰富的成功投资人。就真、善、美的含义而言,索罗斯建

    构知识以求真、慷慨助人以求善,通过敏锐与洞见构建起了他那充满

    自信的人生。在这本书中,我要向大家讲述,是什么因素让他拥有了

    这么令人羡慕的人生。索罗斯的六个人生时期及其能力的养成

    索罗斯的人生可以简称为“一”“二”“三”。

    “一”是他有一个伴随一生的理念,也就是后来发展成为反身理

    论的可错论(Fallibilism);“二”是影响他一生的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他的父亲,另一位是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遇见的波

    普;“三”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的三件事——投资理财、对开放

    社会的认同,以及对慈善事业的坚持。“一”加“二”加“三”等

    于“六”,刚好构成本书的六个章节(第二章至第七章)。

    对一个87岁的人来讲(2017年创作本书时),这六个章节可以分

    为少年、青年、成年、壮年、老年及余年六个时期。这六个时期分别

    展现了与养成其人生意志力相对应的六种能力,即:胆识、知识、常

    识、见识、赏识与意识。这六种能力都是思想所展现的力量,可以决

    定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所要采取的行动。

    少年时期,14岁的索罗斯目睹纳粹德国的侵略,培育了自己面对

    生死的胆识;青年时期,索罗斯辗转抵达伦敦,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求学于哲学大师波普的门下,从事哲学研究;成年时期,索罗斯依据

    以往学习的经验,确立了“认知一切信念都会出错”的常识;到了壮

    年时期,他凭借见识对市场有了洞见,对投资有了一套特殊的理解方

    式;老年时期,已从市场中撷取经验的索罗斯,开始推崇开放社会的

    价值,并且尽可能地解释“为什么社会应该维持开放”;现在,索罗

    斯在余年开始实践他的道德意识,计划以他所赚取的金钱来决定什么

    人需要帮助。

    以上六点分别代表了索罗斯人生的六个阶段,逐步凸显了他体会

    人生的历程,以及人生各阶段相对应的能力。在分析这六种能力前,我必须要说明:首先,这六种能力之间的区分,并不像油与水那般分

    明,许多能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并存的。之所以对这些能力进行分门

    别类,不过是为了凸显索罗斯特定人生时期的思想重点而已。其次,虽然这些能力经常是共存的,但是在探索索罗斯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我们大致上可以看出一个轮廓。在这个轮廓中,胆识是索罗斯开创成

    功人生的首要条件,然后他依循知识的建构、常识的确立、见识的发

    挥、赏识的对象及意识的成熟,逐渐体会人生的价值。这些能力形成

    了一个综合展开的过程,其中人生从培育应对风险的胆识开始,到获得成熟的道德意识,这是我在本书中强调的基本道理,即市场与人生

    相呼应的原则。

    为便于理解,我根据索罗斯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与对应心智能力

    的培育,将本书的六个章节以图片形式予以呈现。索罗斯人生发展六个阶段相对应的能力

    影响索罗斯毕生的父亲——提瓦达·索罗斯(Tivadar Soros),在家乡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职业是一名律师,也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提瓦达的人生经历中,有过严重的失败,甚至差点把命丢了。但他面

    对生死,也有非常大胆的判断,这让索罗斯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充分

    体会到一个人的胆识对于活着的价值。在胆识的培育过程中,索罗斯

    选择独自一人到伦敦求学。在举目无亲的状况下,索罗斯靠在火车上

    贩售餐饮,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哲学,对波

    普的“可错论”情有独钟,并深受启发。

    成年时期的索罗斯,保持着对于哲学的浓厚兴趣,甚至在移民美

    国之后从事交易员工作的时期,还继续完善他的博士论文。面对瞬息

    万变的市场,常识告诉他:“人的知识”必然和“人”一样,是有缺

    陷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知识。这个观念成为他毕生的信念,让他深

    信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中,人会因为过度自信而犯错,因此其所建构

    的知识必然有局限性。为了让这个“常识”获得肯定,索罗斯以他对

    市场的洞见,结合所有能力,提出了他对市场的见识,也就是泡沫必

    然会发生,从而产生市场崩盘。

    充分认识市场循环道理的索罗斯,从1979年开始,成立“开放社

    会基金会”,实现他对于开放社会理念的赏识。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

    一个在市场中叱咤风云的关键人物,会转移兴趣,从事哲学理念的论

    述,并且开始帮助历经民主转型的国家,由封闭的政治转向开放的社

    会。索罗斯在老年时期,坚定支持开放社会理念的实现,大量捐款

    (超过110亿美元)。这对于我们从哲学角度审视索罗斯的一生具有什

    么特别的意义呢?这是本书在最后要回答的问题。索罗斯投资哲学的关键概念

    介绍完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要在这里提出理解索罗斯投资哲

    学的关键概念。索罗斯与众不同,而这一个特点不但是他投资致富的

    关键,也是他秉持的人生原则。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这个人生原则

    来自他的思想。索罗斯不但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想法,而且他能够看到

    一般人是如何思考的,然后再刻意强调他与一般人的不同。在理解索

    罗斯的特殊性格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人的想法是什么。一般人的

    想法离不开三项原则:一是归纳经验,二是排除风险,三是追求完

    美。

    索罗斯不但不依从这三项原则,还发明了一套理论(也就是他的

    反身性理论)用来反对这三者。让我们用赚钱的道理来说明,为什么

    绝大多数人在市场中都会依从这三项原则。

    第一,所有人都想赚钱,但是只有少数人赚得到钱,于是我们就

    会问:谁最会赚钱?找到这几个人之后,我们会分析他们赚钱的道

    理,经由归纳,梳理出规律,并认为这些规律就是赚钱的道理。结

    果,我们找到了最会赚钱的两个人——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与乔治·索罗斯。有趣的是,他们两人的投资理念差异之

    大,犹如天南地北。巴菲特强调的是从股票的价值出发对市场进行评

    估,而索罗斯则大胆地以一整套哲学作为投资的方向与指引。遗憾的

    是,没有人能从他们赚钱的实战经验中归纳出发财的金科玉律。

    第二,所有人都想赚钱,但只有极少数人赚得到大钱,因此我们

    通常认为,这些赚得到大钱的人能够避免所有赔钱的风险。这个想法

    听起来似乎言之成理,不过却让人联想到了一个事实——完全不赔钱

    的人,其实就是没有胆量面对风险的人。风险与收益往往成正比,但

    需要通过知识与胆识来验证;风险越大,往往赚钱的机会也就越大。

    第三,所有人都想赚钱,因此会问:有没有让他们稳赚不赔的知

    识?这句话听起来很好笑,假如有,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但问题就在

    这里,许多人对于完美的知识有所期待,认为市场经营的王道就是找

    出稳赚不赔的道理,然后他们就可以驰骋于市场之中,大赚一笔。不

    过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知识、想法与理念都不断地告诉我们,完美

    的知识其实就是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实现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成为一种信念,即相信追求知识的目标终将会让我们获得“无错”的知

    识。

    对于索罗斯而言,上述三项原则都是严重错误的。

    首先,经验的归纳并不能够为我们提供未来做预测的有效知识。

    因为归纳的经验都是已经发生过的经验,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事情,会不会改变我们原来的认知,甚至我们根深蒂固的信念都会出

    现错误。因此,对于索罗斯而言,“假设经验的不确定性”才是重

    点。我们只能提出一个常识般的信念,相信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严阵

    以待,处处小心。

    其次,对于索罗斯而言,投资时不但应该坦然面对,而且因为我

    们必须面对风险的事实,所以风险是值得期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

    所有从事市场投资的人都有赚钱的目的,而风险正是使赚钱成为可能

    的关键因素。俗话说得好,进厨房就不要怕热,油不烫鱼不会煎得

    好。如果不想冒险,就不要进行投资。而对期待风险的索罗斯而言,掌握趋势,扩大杠杆,冒最大的风险,赚符合比例的利润,是投资人

    最应该期待的事情。

    最后,索罗斯对于所有正面的想法、完美的知识,以及乐观的盼

    望,都赋予负面的评价。让他最不能够理解的,就是当代经济学的完

    美知识模型。这个模型假设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会自动达到平衡。索

    罗斯对此极力批判,他认为市场的主体是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

    法,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随时在搅动市场,在这种状况下,市场的供

    需怎么能达到完美平衡呢?对于索罗斯而言,经济学中的假设是市场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泡沫与崩盘的主因。有趣的是,这些泡沫对他

    而言,是极其“肥沃”的,因为如果不能够把赚钱的道理建立在他人

    的谬误之上,怎么会有赚钱的机会呢?

    理解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负面思考。负面思考

    汇集了胆识、知识、常识、见识之后,它所产生的判断中有两种相依

    相附的思维。首先,索罗斯判断一般人的想法,并从中建构市场的趋

    势。同时,他要判断市场对这种“迟早会发生谬误”的趋势能够容忍

    多久,多少人会在不知错误的情况下盲目跟进。在做出这些判断之

    后,索罗斯的负面思维不断提醒他:市场会崩盘、会出现大幅度动

    荡、会产生越吹越大的金融泡沫。“走在趋势之前”,索罗斯不但很成功地践行了这句话,还把它作为其自传《索罗斯谈索罗斯:走在趋

    势之前》的副书名。

    对于本书中有关索罗斯的人生经历与金融操作史实,我参考了其

    撰写的14本著作,以及其父亲提瓦达的两本著作。由于所参考资料皆

    为原文,故将这些著作的原文书名翻译为中文,列举如下,并标出出

    版年份,以显示资料来源的版本,供读者进一步查阅理解。

    一、乔治·索罗斯的著作

    The Tragedy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欧盟的悲剧》

    Financial Turmoil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says(2012)

    ——《欧洲与美国的金融混乱:论文集》

    The Soros Lectures at the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2011)

    ——《索罗斯在中欧大学的演讲集》

    The Crash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2009)

    ——《2008年金融海啸及其意义》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isis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2008)

    ——《金融市场的新典范:2008年的信用危机及其意义》

    The Age of Fallibility(2007)

    ——《可错性的年代》George Soros on Globalization(2005)

    ——《索罗斯谈全球化》

    The Bubble of American Supremacy(2004)

    ——《美国霸权的泡沫》

    Open Society(2000)

    ——《开放社会》

    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Open Society

    Endangered(1998)

    ——《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受威胁的开放社会》

    Soros on Soros: Staying Ahead of the Curve(1995)

    ——《索罗斯谈索罗斯:走在趋势之前》

    Underwriting Democracy(1991)

    ——《确保民主》

    Opening the Soviet System(1990)

    ——《开启苏联》

    The Alchemy of Finance(1987, 2003)

    ——《金融炼金术》

    二、提瓦达·索罗斯的著作

    Crusoes in Siberia(2011)

    ——《西伯利亚的鲁滨孙》Masquerade:The Incredible True Story of How George Soros'

    Father Outsmarted the Gestapo(2011)

    ——《化装舞会:乔治·索罗斯父亲智取盖世太保的真实故事》

    (1)?由索罗斯创立、全球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之一,多次以狙击世界各国的货币而闻

    名。第二章

    少年时期:培育胆识

    一个15岁的少年,思考方式却像一个50岁的老人,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乔治·索罗斯,1930年8月12日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

    家庭。母亲家族经商,是贩卖丝绸的商人,父亲是律师。他原姓施瓦

    茨(Schwartz),1936年,他父亲为了避免当时方兴未艾的反犹太风

    潮,刻意改为发音听起来像是匈牙利文的姓——索罗斯(Soros,匈牙

    利文的意思是“继承者”)。这个姓很特别,是“正反向同

    字”(Palindrome),即从左念到右是索罗斯,从右念到左也是索罗

    斯。

    单从上面这一段简短的介绍中,就可以看到索罗斯日后发展投资

    事业以及人生规划中的几个重点。

    1930年的布达佩斯是各个族群聚集的城市,其中犹太族群在文

    化、教育和宗教层面最为活跃。犹太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宗教,索罗斯家族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家庭与教育,对索罗斯于1947年17

    岁时离开布达佩斯开始闯荡社会之前的这段生涯准备期,有着十分深

    刻的影响。

    在家庭方面,其父母个性的差异,让索罗斯对家庭的认识有刚有

    柔,从而构成其刚柔并济的内心世界。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尤其对

    语言训练的重视,让索罗斯具有精准的文字把握能力,这成为他日后

    在财经分析领域过人一等的关键。

    对宗教的认知,让索罗斯在世俗世界中,将所有犹太教的精华转

    化为人生的动力,并让他对外在世界及人道主义有近似宗教般的热情。将这三点犹太精神结合在一起,可以让我们对这位投资大师的日

    后人生有更为清楚的理解。父亲的经历:索罗斯人生的重要指引

    索罗斯从父母身上获取了面对人生各种挑战的能力。母亲伊丽莎

    白来自一个经营丝绸的犹太经商家庭。父亲提瓦达是一名律师,是典

    型的犹太知识分子。其父母有非常不同甚至冲突的个性。

    他父亲的个性外向、聪明、胆大,具有领袖魅力,喜欢冒险,相

    信自己的判断。而他母亲则是一位内敛、经常反省、容易自我苛责的

    虔诚犹太教信徒,甚至还接纳了神秘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在索罗斯身上长期扮演着相互冲突的角色,可以说,克服这种性格冲

    突一直贯穿于他的成长历程中。

    索罗斯坦承,父亲在他心目中是一位偶像人物,其生命之中充满

    了各种传奇,是一位外向、喜好交友但从不会轻易向他人展现内心世

    界的人。索罗斯父亲的传奇故事与两次世界大战息息相关。在这两次

    人生经历中,提瓦达一次失败,一次成功,这两次经历正应了那句话

    ——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提瓦达看到了扬名立万的机会,自愿从

    军,在战场担任一个小军官时,惨遭俘虏,被关在西伯利亚。后来发

    现情势不对,他计划逃亡,却因为看错地图,沿河而上,几乎到达北

    极,结果再次被俘。提瓦达在莫斯科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但他却

    在这段日子里学会了俄文。回家时,战争早已结束。

    根据索罗斯本人的描述,回到家后的提瓦达变了一个人似的。他

    不再有野心,不再追求扬名立万的机会,不再追求发财致富,反而成

    为追求独立、享受生活的人;他虽然是一名律师,但是他尽可能不接

    案子;他为了享受假期,常常让还未成年的索罗斯到客户家借钱,然

    后在享受完假期之后,又痛苦地面对接下来几周必须辛苦工作的事

    实。

    提瓦达拥有多处房产,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售了它们。

    在1944年纳粹德国占领布达佩斯时,索罗斯家已经把房地产变卖完

    了!索罗斯说,很少人像他父亲一样,依靠手上资产过日子。提瓦达

    曾对索罗斯说:“我的头中带有我的资产。”这种充满幽默感的表达

    方式,不但展现了提瓦达有趣的一面,也让索罗斯从小就知道,人生

    是用来享受的,不应该被钱困住。这种豁达的态度,配合因为失败经历所培养出来的胆识,让提瓦达在纳粹德国占领家乡期间,不但逃过

    所有的劫数,还成功地救了许多人。那么,他做了什么事情使他们一

    家人甚至更多人躲过灾难?这就是制作并贩*****!

    1944年3月19日,纳粹德国占领匈牙利。纳粹德国拖至这时才占领

    匈牙利的主要原因,是奥地利在一开始即因为同文同种而先行被纳粹

    德国吞并,以至于匈牙利并没有立即被占领。这延迟近4年的时间,让

    提瓦达在纳粹德国占领初期就已充分认识到即将发生的事情。提瓦达

    不断告诫索罗斯,这不是正常时期,所以日常规则是不适用的。在这

    段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的日子里,只要你是犹太人,或是不能证

    明“你不是犹太人”的话,就很可能面临立即被押送或处决的命运。

    提瓦达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决定要为全家人购买假的身份证

    明,以及“证明这些假身份”的家庭记录。后来提瓦达发现,这种造

    假不但可以帮助家人脱离危险,还可以帮助亲戚朋友,甚至可以借由

    这些造假的经验,为自己赚取不菲的代办费用。

    提瓦达曾经成功地帮助好几十人脱离险境,也因此赚了一大笔

    钱。这种死里逃生的经历,甚至让索罗斯产生了一种苦中作乐的感

    觉。他注意到,在面对死亡、面临极端种族歧视的环境下,他们一家

    人却能够在父亲的努力下,度过他认为最快乐的时光。

    为什么快乐?因为他们不但活下来了,而且还帮助了许多人。最

    关键的是,他看到一位父亲在所有人察觉到危机之前,就已经先发现

    危险时刻的到来,并且凭借智慧与胆量渡过了这个难关。索罗斯曾经

    说:“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而言,有什么比活在一场可以拍成电影的

    大灾难中更刺激的事情呢?”

    两次世界大战让索罗斯父亲分别经历了失败与成功的人生,父亲

    的这段经历成为索罗斯一生中最重要的指引。索罗斯曾经说过,他的

    成功来自两位哲学导师,一位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波普,另一位就

    是他的父亲。父亲对索罗斯的影响:生存哲学与世界语

    父亲提瓦达教给索罗斯的哲学,是生存哲学。这是一种没有书

    籍、只有生活的哲学。作为一位当时受歧视的犹太人,为了自己的生

    存环境费尽苦心,但得到的往往是不公平的待遇。提瓦达曾经在他的

    书中说,作为一个犹太人,你做的事情不但应该是正确的,而且应该

    是高明的。

    来自犹太家庭的索罗斯,不但受到家庭的照顾,而且受到了很好

    的教育。提瓦达拥有的一项能力就是学习语言。在被苏联军队俘虏期

    间,提瓦达曾经利用机会学习俄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被

    瑞士领事馆聘为联络官。在提瓦达所掌握的语言中,最特别的就是在

    欧洲犹太族群中通用的世界语(Esperanto)。

    世界语是19世纪末由一位来自波兰的犹太人发明的,目的在于综

    合各种语言,让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同一种语言,从此避免沟通

    上的障碍与误解。世界语的原意是“希望”,就是希望促进人类和

    平,避免争端。

    提瓦达是世界语的积极支持者,不但能说、听、读,还能写。他

    根据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用世界语先后完成了两本著作,分别是

    《西伯利亚的鲁滨孙》和《化装舞会:乔治·索罗斯父亲智取盖世太

    保的真实故事》。更神奇的是,提瓦达还用世界语教育他的两个儿

    子。因此,索罗斯成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2000多名会使用世界语的人

    之一。懂得世界语改变了索罗斯的一生。

    1945年,虽然纳粹德国败亡,但匈牙利人生活中的压力仍有增无

    减,言论自由依然受到限制,索罗斯再次感觉到生存受到了威胁。于

    是,在父亲所教导的生存哲学的影响下,他选择离开布达佩斯,想要

    前往他国。在那个时候,出国并非易事,必须要有一个理由,而索罗

    斯的理由就是——去瑞士参加世界语大会。

    这一年,他刚好17岁,从此他开始远离父亲,可是父亲所教导的

    生存哲学,却让他一直铭记在心。直到好几年后,他才发觉自己事业

    上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来自洞烛先机的判断以及活下去的决心。这

    两大因素让索罗斯曾经自嘲说,他离开父亲的理由是因为“一个15岁

    的少年,思考方式却像一个50岁的老人,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索罗斯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他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胆识

    的培育。这些特殊时代的经历,对于一个人传奇人格的塑造是有正面

    价值的,只是没有人愿意拥有这些惨痛的经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

    中,所有犹太人都不得不面对生离死别,年轻人根本不可能拥有美好

    的发展环境。相反,他们必须时刻接受最严苛的考验。

    索罗斯与父亲一同前往参加在瑞士举办的世界语大会,然后在瑞

    士申请转往英国的签证。欲返回匈牙利的提瓦达,在临走前把几百元

    瑞士法郎留给了索罗斯。从此,索罗斯便再也无法亲耳聆听父亲的教

    导了。第三章

    青年时期:建构知识

    知识必然是不完美的。

    当我们必须依靠有可能出错的知识

    做一切决策的判断时,我们要如何执行这些决策呢?踏上哲学的启蒙之路

    1947年,甫抵伦敦的索罗斯,在几乎身无分文的情况下,选择到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钻研哲学。他于1952年取得哲学学士学位,1954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索罗斯对于哲学情有独钟的原因,可能与

    他的家庭相关,因为在他父亲提瓦达的著作《化装舞会:乔治·索罗

    斯父亲智取盖世太保的真实故事》里就有《犹太哲学》这一章。

    《犹太哲学》这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就是犹太人的生存哲学。当

    时,犹太人在社会中被歧视,想要脱颖而出是“奢望”,用尽一切办

    法求生存是“应该”。提瓦达强调,在生存的过程中,无论多么困

    难,依然要保持幽默,总是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

    遇。这一点,对于饱受歧视的犹太人而言,虽然不好理解,但却饱含

    深意——通过思想追求生存,能够克服实质的苦难。

    来自犹太家庭的生活经历,与索罗斯日后能取得成就息息相关。

    这段令谁都不愉快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在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道

    理。一是对于未来的发展,永远要保持戒慎敬畏之心,最好能够以悲

    观的态度看待未来,绝不能自我满足;二是对于人性的发展,永远要

    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总是能够凭借思考的力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

    法,针对日常的现象归纳出改善生活的方法与策略。

    正是上述道理成就了索罗斯,让他同时拥有投资者与慈善家两种

    身份。前者是悲观的、谨慎的,以盈利为目的;而后者是乐观的、大

    胆的,以帮助他人为目标。这两个道理成就了索罗斯一生中最重要的

    两项事业。实际上,这也是在提瓦达的“犹太哲学”下发展出来的结

    果。

    在这两项事业中,索罗斯给自己三个头衔:一是失败的哲学家

    (这是他给自己的称谓,但这个称谓让学院派的哲学家感到很无奈,因为失败的哲学家竟成为一代富豪);二是投资客(投资客已经是尊

    称了,应该叫他“投机客”,许多人直称他为“金融巨鳄”);三是

    慈善家(称其为慈善家的理由是,在2014年以前,索罗斯已经捐了110

    亿美元给他所成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

    这三个头衔应该是索罗斯一生的写照,它们都与哲学相关,尤其

    是他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哲学时的经历。我认为,学习哲学,尤其是学习哲学的“科学方法论”,是索罗斯探索人生的一座灯塔。在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钻研哲学之前,索罗斯已经懂得了追求生存的胆识

    哲学,后来接触到学院派哲学后,他发现两者都有欠缺,但它们可以

    互补。

    因为这个缘故,索罗斯的哲学极具批判性,甚至争议性,但是在

    成功的投资经历下,他将自己对于哲学的体悟,发展成一套“反身性

    理论”。然后,他以在投资事业中的实战经验,将反身性理论直接应

    用在获利的过程中,并宣称这是他赚钱的“炼金术”。他以《金融炼

    金术》为书名,在1987年将这段经历付梓出版,轰动一时。2003年,在这本著作的第3版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保罗·沃尔克

    (Paul Volcker)在序里写道:

    对我而言,他(索罗斯)坚决地订正教科书中所列举的有关市场效率与理性期待的理论

    模型,并宣称这些理论模型为“市场基本教义派”,它们只能导致错误与扭曲的结果。

    索罗斯强调,市场参与者并非日常意义下的非理性或无效率,同时他们的期待也不是不

    重要。关键是这些期待不但不会达到稳定均衡,甚至这些市场参与者的思想与行动会影响市

    场。同时,这个受影响的市场会将真实“反身”到市场基本教义派的理论中。这个过程会持续

    不断地以反身的方式,加大参与者对于市场错误的期待。

    从一个比较宽广的角度而言,因为索罗斯在此(本书中)回到他对哲学的原初最爱,所

    以他自始就将“反身性”的运作当成人类存在的核心本质。人类必须思索真实,而思想就是其

    中的关键部分。

    上述三段话是对索罗斯的哲学理念之精华的总结。本书在接下来

    的篇幅中,会针对这三段话所代表的哲学理念进行说明与解释。然

    而,索罗斯本人在对自己年轻时期就提出的与众不同的理念感到骄傲

    的同时,也因为其未受到学术界的青睐而说自己是一位“失败的哲学

    家”。

    为什么索罗斯说自己是一位“失败的哲学家”呢?答案来自他对

    波普哲学的兴趣。

    根据索罗斯自己的说法,他真正被哲学吸引是在伦敦政治经济学

    院就读时期,阅读波普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时。当他读到这

    本书时,立即就被迷住了,并且决定到波普门下求学。从此两人结下

    深缘。1962年,尽管索罗斯已经在美国从事金融工作,但他依然按照

    波普的理念,完成了博士论文《意识的负担》(The Burden of

    Consciousness,未出版)。《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本书的主旨是“反对教条”。反对教条

    的人往往是头脑清楚、胆识过人的人。因为反对教条,他就必须充分

    理解使教条成为可能的背景,然后首先反对这个背景,再反对这个教

    条的内容。但是,索罗斯认为,大多数人相信教条,往往是因为他们

    缺乏反对主流想法的勇气。他还认为,只有哲学上的训练才能够让一

    个人获得清晰的思维与自信的勇气。卡尔·波普的哲学影响

    索罗斯受到波普的影响很深,他在自己所有的著作中,都承认自

    己在思想上的启蒙,无论是财经投资还是贡献社会,其理念的核心都

    来自波普的哲学方法。波普的哲学既传统又新颖,传统的地方在于西

    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否定他人的哲学思想”作为发展主轴的,而

    新颖的地方在于波普的哲学强调的是一种负面的方法论。波普认为,科学的本质就是建构知识,在没有绝对真实的情况下,所有我们能建

    构的,就是提出假设,然后尽量否定这些假设。波普认为,科学知识

    就是这么来的,而科学的历史就是否定假设的历史。这就是波普影响

    索罗斯的核心观念,我们称为“证伪论”。

    对于波普而言,当我们提出或发明一个理论的时候,我们对于这

    个理论的态度不是捍卫它的真实,而是在容易暴露这个理论缺陷的情

    况下,让它面对挑战。例如,当一个理论指出明天下雨或者不下雨

    时,它虽然是正确的,但是没有价值,因为它没有被否定的风险。

    可是,当一个理论预测下周二晚上8点会有月食发生时,这个理论

    则会面对“到时候依然看得到月亮”的风险。对波普而言,有可能出

    错的理论的价值超过了不会出错的理论的价值。这种“肯定错误”的

    哲学思想,就是所谓的负面方法论。因为是负面的,所以一个成功预

    测月食的理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理论,而是一个暂时通过检验的理

    论。

    最重要的是,这个理论的检验是希望能够否定而非肯定这个理

    论。对于波普而言,否定的价值是多层面的。首先,否定可以让我们

    发现一个理论所能够涵盖范围之外的可能性。其次,在了解理论局限

    性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理论只是人为的发明,它是一个企图

    模拟世界的模型,但绝不会是世界本身。

    正如同我们看到日月星辰的移动一般,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所有现

    象,只是从人的角度观察到的现象而已。因为人受时间与空间的限

    制,所以这些观察就不会是绝对真实的。因此,波普的证伪理论让我

    们产生了一种必须随时面对修正的不安感觉。这种感觉违反一般常人

    偏好追求的稳定与和谐,却是唯一真实的。波普的理论其实是很传统的,因为它对西方哲学第一人——苏格

    拉底(Socrates)的思想情有独钟。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的思想呈

    现方式以反驳他人为主,他甚至因此而扬扬自得。他常常想尽一切办

    法,用辩论的方式,迫使他人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

    所作所为与一只爱蜇人的牛虻无异。波普也喜欢称自己为牛虻。

    波普时常会冒出惊人之语,但目的不是让人感到难堪,而是想要

    让人知道:人唯有在被挑衅的情况下,才会注意别人的看法。索罗斯

    第一次与波普见面时,波普表示对于索罗斯不是美国人感到失望,这

    令索罗斯相当吃惊。后来他才知道,波普说这些话的目的,是希望所

    有推崇《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本书的人,最好是没有在欧洲经历过

    封闭社会的美国人。这个表面荒谬、其实有理的说法,让索罗斯终生

    难忘。因此,我们可以直接以“负面理性”概括波普的哲学思想。这

    个概括使得我们可以进一步诠释波普哲学中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不完美的理解。

    第二,激进的可错性。

    第三,“肥沃”的错误。

    对于波普这样一位想法与众不同的哲学家而言,这种强调“必然

    会出错的哲学”,不但是好的,也是我们能够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

    波普对索罗斯最主要的影响是,让他认识到“世界是不完美

    的”,所以我们建构的理论会出错。同时,索罗斯对波普的理论提出

    了自己的诠释。波普哲学强调,建构理论是发展科学的基础。索罗斯

    对此的理解是,所有人宣称的“知识”并不是知识,而是有缺陷的建

    构。我们可以应用这些理论,但别忘了它们的缺陷。我们也应当知

    道,这些缺陷在发生错误时才会显现出来。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对

    波普哲学的应用,但他也做了重要的修正。索罗斯对波普理论的诠释

    波普的理论主要是“建构科学知识的方法”。因此,学习这个理

    论的目的就是建构科学知识,或者直接拥有科学知识。然而,我们为

    什么需要建构科学知识呢?答案很明显,因为我们想通过知识的确立

    来认知真实的世界。认知真实是我们的天性,理由很简单,没有人愿

    意活在虚假之中,或者活在被蒙蔽之中。

    那么,什么是真实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知道什么是“真实存

    在”于这个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因为它也包含我

    们的思想与行动。我们的思想决定了行动的方向,而我们的行动不但

    能改变世界,也让改变后的世界成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让我们用建

    造房子举例,说明这里所谈到的内容。

    建造一栋房子的材料是客观存在的,但仅有“材料”是盖不出房

    子的。要盖成房子,除材料外还需要有建筑师的“理念”,所以建筑

    理念也是构成房子真实存在的一部分。当然,建筑工人的“行动”,让房子得以盖出来,也是真实的。

    这三者的结合,不但建造出房屋,也建造出村落、城镇与都市。

    它们的结合,让材料、思想与行动三者合一,成为我们眼前所见的真

    实。因此,从真实存在的角度而言,只要付诸行动,所有人的规划与

    想法不但能够实现,而且也是我们所认知的真实。

    请注意,这里所谈的真实,是材料、思想与行动的结合。这个结

    合使得我们所谓的真实与思想的区别很难一刀两断。思想上的事物可

    以不真实,比如胡思乱想的事物,但真实的事物却有可能来自我们的

    思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因为这个介于事实与思想的辨别构成

    了科学的主要内涵。

    一般而言,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如果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如日、月、星等,那么这就属于

    自然科学的范畴。如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思想本身或将受思想影响所

    采取的行动,如政治、社会、经济等行为,那么这就属于人文社会科

    学的范畴。当然,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科学。为什么比较复杂

    呢?那是因为,人尤其是人的思想,本身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

    象,所以我们的想法与观念都成为知识的一部分。然而,因为我们没

    有能力控制别人怎么想,所以我们无法完整掌握思想在建构知识的过

    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较于日、月、星等自然科学的客观研究对象,用思想建构政

    治、社会与经济理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其本质而言,是

    主观的。主观的研究对象很复杂,因为它包含别人的想法,甚至自己

    的想法,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会变。坦率地说,有的时候,我们

    连自己到底在想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完全掌握别人的想法呢?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任何牵涉人的思想的知识,其实都是不完整

    的。我们也说,所有知识都是“假设为真”的,是不完美的。波普的

    想法更为极端一些,因为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

    学,都少不了人的参与,都是人运用相应理论来解释研究对象。所

    以,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可能出错的。

    波普这个不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观念,构成了索罗斯对

    波普哲学批判的重点,因为索罗斯认为,波普轻视了主观思想在影响

    人对世界的看法时(尤其是财经市场)所产生的力量。这一点,是我

    们在后面谈到“索罗斯的哲学应用”时要做的说明。现在,我们需要

    针对波普哲学里索罗斯情有独钟的部分,也就是“知识的不完美

    性”这一点,说明他对这个理念有哪些独到的理解,促进其财经哲学

    的形成。知识,必然是不完美的

    索罗斯深信“知识就是不完美的”,对此他做了更进一步的诠

    释。他认为,这不但是我们人类在本质上的限制,也是我们在建构知

    识的过程中仅有的部分。他问:当我们必须依靠有可能出错的知识做

    一切决策的判断时,我们要如何执行这些决策呢?实际的情况可能更

    糟,因为这些决策极有可能只是真实的一部分。为什么呢?

    因为先前的决策会影响我们做下一个决策的想法,产生后来事件

    连续不断发展的因果性。因果性是我们用来解释外在世界中发生一连

    串事件的基础。虽说如此,但是这里的因果性仍然是假设的,只是我

    们根据先前的判断所延伸的一部分,而不是说在真实世界或自然世界

    中,因果性真的存在。在哲学中,这种因果性之所以能够获得被应用

    的机会,是因为人天生就会应用归纳的方法。

    所谓归纳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将过往的经验、事件发生的特

    征归结成一个规律,纳入我们的思考模式中。因此,从更广的角度

    看,归纳的结果就是我们自己从经验中归结出来的心得,而不是自然

    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一部分。因为它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就有可能出

    错。或者说,因果性有可能是我们一厢情愿假设出来的。

    比如,我每天早上运动的时候,都会遇见老张。我们打招呼,一

    起聊天、走路。这个相遇久而久之成为一个规律,但这个规律并不代

    表我今后外出运动时必然会遇见老张。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

    是,我与老张都拥有独立的心灵,各做各的决定,有的时候因为种种

    原因,这些决定长期相似,让我们总是能够在运动场相遇。但我们总

    是能够在运动场相遇的这个现象依然纯属巧合,并不能够说明我俩心

    有灵犀。

    问题是,太多人倾向用归纳的结果来解释外在事件的规律,甚至

    更进一步认为,这些规律本身就像法则一般存在于外在事件中。他们

    认为,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动性,已向我们透露出这些事件之间包含

    相循发生的因果关系。他们甚至认为,因果关系决定了外在事件发生

    的原因,因此只要我们通过理论设计找到因果关系,就可以预测未来

    事件。对于这种想法,索罗斯认为,这正好说明很多人的想法并不是完

    全理性的。想法不理性其实还不是最要命的,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有

    一种“扭曲事实”的倾向,不愿意接受外在事件中没有完美的因果关

    系这一事实。他们认为,我们有能力建构不会出错的完美知识,因为

    我们可以充分掌握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而索罗斯则认为这是不可能

    的。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想法本身就是影响因果的一部分。换句话来

    讲,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思想与事物之间是互动的。我的想法会导

    致事物出现,而新的事物又会影响我的思想。如此循环发展,导致没

    有介于思想与事物的区别,使我们不能单纯地通过思想掌握事件与事

    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的思想就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而出人意

    料的事件,正是我们思想迷障所造成的结果。

    有些事情之所以出人意料,就是因为人们通常假设:事情的发生

    是有规律性的。但其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当我想吃猪肉,或者想

    吃鱼的时候,我要想一下再做出决定。比如,我想吃猪肉,那么我接

    着就要决定去哪里买猪肉。一旦我做出决定,去传统市场买猪肉的时

    候,市场会卖什么就由不得我了,而我想要吃什么,也完全取决于市

    场出售的食材。

    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我的确可以在传统市场买到我想要的猪肉,因为对归纳的运用,让生活中的判断经过多次确认,在我的内心世界

    中形成了规律。当我想吃猪肉,就去市场买。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

    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某一天当我去传统市场买猪肉的时候,刚好

    碰到卖猪肉摊贩休息,那我只好去买鱼。那一天,我决定去传统市

    场,而非超市,就是导致我由买猪肉改为买鱼的理由。

    你可以说这是偶尔发生的情况,但偶尔发生与科学知识所诉求的

    普遍性之间存在无法填补的鸿沟。科学知识是讲求普遍性的,因此不

    准许例外,否则就不具有“科学”的地位。因此,相信科学普遍性的

    人,自然都不愿见到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但天不遂人愿,例外总会

    发生,因为我们的想法往往影响我们的认知,而受到认知影响的情

    况,是没有可能被准确预测的。

    这是为什么我们无法拥有绝对真实的原因,因为我们在做决策的

    过程中一定会有思想引导,为下一个行动做出判断,预计采取什么行

    动、达到什么结果。问题是,行动的理由在受这项行动影响的人心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改变,是完全不受控制的。索罗斯举了一个非常有趣

    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无法控制的情况。

    如果我对你说:“你是我的敌人!”你听了这句话以后会很不舒

    服,因此你就可能真的变成了我的敌人。问题是,当我说这句话之

    前,你并不觉得你是我的敌人,反而是因为听到了这句话,影响了你

    的情绪,让你变成了我的敌人。

    真实的情况之所以不可知,正是因为“真实伴随着我们的思想而

    转变”。这种伴随思想发展而出现的理解,让我们必须承认,真实是

    我们思想互动下的产物。真实是动态发展下的结果,而且只要有人的

    参与,那么思想的力量必定扮演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让我们无法静

    态地确认真理为何。这是波普哲学的主要贡献,即指出人类知识的不

    完美性。

    认知人类知识的不完美性是知识建构中最重要的步骤,但很少有

    人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因为绝大多数人相信完美的知识是可能存在

    的,尤其是参与市场的人。为什么?因为参与市场的人必然是认为赚

    钱是可能的人,所以他们往往认为,“市场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在

    预测的基础上早做布局,设定方位,力求创造获利的空间来大赚其

    钱。

    索罗斯当然不会认为赚钱是不可能的,也不会承认投资与赌博没

    有什么差别。事实上刚好相反,他不但认为赚钱是可能的,而且他还

    认为,赚钱的基础刚好就建立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忽略了波普哲学给

    我们的教诲上。波普哲学告诉我们:天下没有完美的知识,所有知识

    都会出错;但市场参与者所读的教科书却教导他们——供给与需求会

    自然达到均衡的完美状态。

    一般财经学者认定完美状态存在,可以通过理论展示客观知识,并且通过主流教育的影响,将这些完美知识以模型、公式等形式记录

    在教科书中。一些学术团体奉完美知识为圭臬,让管理阶层尊它们为

    圣旨,让国家机器视它们为方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事

    情。这些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情,其主要问题就是误以为知识通过理

    论有了完美的呈现。这种以假为真的态度,一旦应用到市场操作中,就会出现理论扭曲真实的现象。当这个现象伴随着实际发生的情况,慢慢就会出现背离事实越来

    越严重的状况。在这个时候,真实的反扑就会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财经

    灾难中反映出来。这就是索罗斯所谓的“反身性”。诚如沃尔克所

    言,反身性之所以是一个独到的哲学创见,不只是因为它批判了教科

    书中的主流理论,更是因为反身性的发生,完全来自人性本质中的盲

    点。是人就会有追求完美知识的本能,而只有哲学能够让人注意这个

    本能对我们设定的限制。反身性理论:认知与操控

    反身性理论基本上就是建立在“错误必生”的观念上。这个理论

    谈的是人的思考,其中包含两种功用:认知与操控。

    我们面对自然,通过思考认知它,诠释它;最后,我们不但相信

    所认知的结果足以决定“自然”是什么,还会相信“自然”就是这样

    的。至于“自然”的真实状态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然后,一旦

    我们知道人所建构的“自然”为何时,我们就会想去操控它、掌握

    它,甚至只信这个操控的结果为真。

    为什么我们会对理论信以为真呢?原因有历史的与理论的两方

    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对“自然”充满神秘的向往,直到科学时

    代的来临。在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启蒙运动。这不是普通的运

    动,因为它一旦出现就难以停止,而且启蒙运动借由发扬科学理性,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做出无限的承诺,而自然只是一个

    静态的对象,让科学研究人员去发掘、认知、应用,甚至操控它。

    今天,我们生活在科学时代之中,对启蒙运动的成果,可以说是

    耳熟能详的。科学理性不但带来了许多新的发明,也否定了所有旧的

    迷信。在否定这些迷信时,说来好笑,这个否定的方式并不是靠证

    据,而是靠另一个迷信,也就是“科学会为我们带来无止境的进

    步”。在这个“新迷信”下,人类志得意满地发挥认知自然世界的力

    量,殊不知在得意的背景里,人类一直处在一厢情愿的自我满足中。

    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一直相信理性足以让我们理解自然,所以只要发挥思想的力量,自然就会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呈现这

    些“战利品”的,就是我们建构的理论与模型。这些理论与模型未必

    在一开始就是完美的,但科学会持续进步的信心,让我们相信获得完

    美知识是迟早的事,让我们在认知外在世界的同时,却不愿意承认认

    知的结果必然会出错。

    启蒙运动所导致的问题有很多种,包括伦理、环境、发展等方

    面。但这些问题不是索罗斯关注的重点,因为他致力于将波普的科学

    哲学应用在财经领域。索罗斯关注的问题是:这种受到启蒙运动影响

    的求知心态,在市场的运作中会发挥什么作用呢?索罗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他哲学的精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同时说明

    了“理论的真实性”与“对波普科学哲学的批判”。

    波普是科学哲学家,因此他认为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得依靠经

    验;经验是建构科学知识的关键。然而,在“否定理性”的影响下,他并不认同经验在归纳的应用下,能带给我们完美的知识。虽然“反

    归纳”逻辑是波普哲学的精华,但他也承认,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

    中,我们又不得不依赖经验。然而,我们又不能说,通过经验所感知

    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波普认为,对任何学科进行探讨的方法都一

    样,就是从经验出发,批判所有用经验建构的理论。

    对于科学是统一的,不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一观点,索

    罗斯持否定态度。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不像人心那么有目的

    性。人文社会科学不但将人心纳入研究对象,还将人心所认知的事物

    当成“自然”,因此在认知“自然”后,会有强烈的目的性思维,想

    要去操控它(“自然”)。正是因为这个目的性,再加上原本就不是

    知识的认知结果,使得人文社会科学中建立的理论模式,既具有符合

    经验的外表,又具有谬误的本质。

    谈到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分对人的经验与对物的经验,一定是有

    问题的。索罗斯认为,在人的经验里,有一个特征是波普没有注意到

    的,那就是“人的经验有目的性”。假设有一个人进了一个陌生的房

    间,他不会漫无目的地四处观察。如果他是电脑专家,那么他一定会

    特别注意这个房间里的电脑;如果他是装潢专家,那么他一定会看看

    这个房间的装饰够不够好;如果这个人是警察,那么他一定会看看房

    间里有没有可疑的事物。

    所以,每个人进入新的环境,他的观察都会因为原有的认知而带

    有目的性。有趣的是观察的目的,因为它往往决定我们所观察的内容

    成为存在的事物。至于其他观察不到的部分,则因为每个人背景知识

    的不同,或者观点不一致,根本就不具有存在的理由与条件。这个看

    似偏颇的观察的目的性,虽然是出现一切谬误的原因,但也是让理论

    具有真实性的主要理由。因为我们观察的目的和结果是一致的,所以

    存在的原因与认知都是同一套思维的产物;我们会觉得,这套思维是

    不会出错的。

    索罗斯认为,这种情况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建立理论模型的起源。

    这些模型,一方面具有符合经验的外表,另一方面又具有谬误的本质。这种矛盾的结合,让许多人在认知事物之后,就会因为所有认知

    结果的一致性,而相信理论的解释力。在成功验证几次之后,人们就

    会深信这些理论是真实的,并信心满满,不但将理论视作完美的知

    识,还会基于追求利益的理由去操控它们。

    建构出来的理论结合过往的经验,归纳出未来的规律,发展出融

    贯的系统。经验、规律与系统三部分成为一个融贯的整体,加上教育

    的强化,让所有人都在不疑有他的情况下接受理论的真实性。久而久

    之,我们就像被操控一般,认为眼前的一切,如果不是真实的,那还

    会是什么呢?

    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告诉我们,最高明的操控是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电影里有一句话:“你要怎么确定,现在你是在母体里面,还是在现实世界里呢?”我们要怎么知道,现

    在的想法是被操控的结果,还是正确的结果呢?然而,因为生活中处

    处是约定俗成的认知,所以我们会习以为常地认知世界上的一切,并

    不会认为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东西。

    因为我们不可能离群索居,所以我们必然与他人共处在一个世界

    中。换言之,没有人可以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我并不是说我们活在

    梦中,事实上大家因为共享一切而联结在一起。所以,在认知世界为

    真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拥有相信一切为真的自信心。很明显,这是一

    种“误认”,因为我们并不拥有真实,可是在“理论可以进一步修

    正”的科学方法下,这种误认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本来就是历史

    与理论双管齐下所导致的结果。

    问题是,在财经领域中,尤其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里,这种“误

    认”就是市场出现泡沫的主要原因。

    关键是利益的操控。操控是人的本性,只要对被操控的对象有绝

    对的把握,那么人必然会进行操控。原本这是不可能的,可是启蒙的

    历史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而理论的建构确实一而再地得到经验的确

    证。历史与理论两者的结合,使人们认为:完美的知识不但可能存

    在,而且可以为人类经济行为做出规划,追求最大的获利空间。简单

    来说,财经世界就是哲学的极致展现,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处世

    的经验正是人类最强大的欲望——获利!获利的欲望让每个人在被操控的过程中也扮演了操控他人的角

    色。索罗斯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市场,解释为何他一方面从事市场

    操作,另一方面持续研究科学哲学的内容,并将研究心得注入他日常

    对市场的理解当中。

    这是索罗斯的独到之处,因为在此之前,财经界知道哲学对他们

    的研究有帮助,总是拿来作参考,但并没有深入探讨。而索罗斯则不

    同,他将哲学作为理解市场的重要依据,通过理念的延伸来对市场进

    行诠释、评估。他充分认知市场的谬误,步步为营,小心谨慎;在出

    现市场动荡时,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在大家得意扬扬时,他已经预见

    了市场崩盘的危机。

    有的时候,将哲学与市场结合在一起思考的结果,绝对比生活中

    的经验更为真实。对社会的理解是一种哲学,在懂与不懂之间,只有

    意境上的不同。懂的人被尊称为“上人”,但不懂的人,可以耸耸

    肩,下次再想想。可是市场就很不同了。市场讲赚赔、论输赢,尤其

    在市场投资过程中会有痛苦,不是假痛苦,是真痛苦。人生就像是一

    个大市场,这个市场里的痛苦既真实又具体。这些痛苦是掩耳盗铃的

    结果,因为起点错误,在加强市场操控的情况下,真实必然会反映出

    这些错误。

    索罗斯将认知与操控的理论,延伸到对市场的分析当中。原来,市场的结构与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差不多,而所有人参与市场的目的,都是通过观察与分析做出判断,寻找在买卖之间赚钱的机会。问题

    是,金融这门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的学科,其操控的部分有时不一定

    来自认知,而是在背离事实的情况下做出的膨胀式操控。

    “膨胀式操控”就是公司A兼并公司B后,以金融手段或融资贷款

    的方式,将公司B的股票做成膨胀式的价格,然后用这种膨胀式的价格

    做出公司利润,进行其他方式的市场操控。在这种情况中,基本面所

    代表的意义,已经完全变成一种操控的结果。这就是真实与虚假之间

    差距变大的谬误,而这个差距迟早会反映出来。这就是反身性理论的

    精义。第四章

    成年时期:确立常识

    你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去思考市场的变化。

    虽然这些思考依然不足以让我们充分理解市场,但它们使我们与不做这些思考的人有根本的不同。

    这些不同,就是索罗斯获利的关键。人的知识是受限制的,所以我们需要常识

    坦白地说,索罗斯的哲学很抽象,尤其是他的反身性理论。其

    实,这是一个有趣的理论,因为它并不难,而且索罗斯认为,这个理

    论在他的投资生涯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也就是使他致富的角色)。

    按照常理,反身性理论应该是所有投资者的最爱,但索罗斯自己都对

    投资大众的理解能力缺乏信心。其实答案很明显,就是投资大众对他

    的哲学理论没兴趣,只对他的“投资”有兴趣。

    想要理解反身性理论,关键要先厘清知识与常识的先后关系。根

    据索罗斯的分析,不难看出他是从建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说明知识的

    用处与限制的。知识的用处在于,我们通过理论可以对外在世界有系

    统性的理解,可是我们必须知道“知识受限制”的常识源自“人是受

    限制的”。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但没有人有能力知道这个

    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因此,人对于这个世界所做的描述,都是借

    由经验猜测的。虽然经验具有表面上的解释力,但知识追求的是真

    实,而不是表象。

    有一次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专访的时候,索罗斯脱口说

    出:“我赚了这么多钱的事实,证明市场是不完美的。我认知市场的

    不完美性,并充分利用了这个事实,这就是我富裕的理由。”许多想

    发财的人都会钻研索罗斯的投资理论,而他却把发财这件事说得这么

    容易,那么我们就必须问:“什么是市场的不完美性?”其实,说市

    场会出错,并不是什么高明的知识,而是类似我们日常的常识。如果

    不用常识性的观点看待反身性理论,那么我们就会治丝益棼,反而把

    一件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

    反身性理论是索罗斯用常识(不是知识)去解释市场结构的一种

    方式。这种方式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它要求在实际情况中,要用实践

    的方式来检验市场的机制。因此,索罗斯所提出的反身性理论不是一

    个理论模型,而是一种在市场操作中应该持有的态度。比如,反身性

    理论提醒我们:要以“会出错”的态度谨慎面对市场。这也表示,市

    场不会像一般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自动维

    持均衡的状态,达到预测的结果。

    我们要经常反思:市场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不确定的因素?同

    时,我们对市场的走向要随时保持警觉,因为市场就是一个完全无法准确预测的庞然大物。我们面对市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反思,并且观察那些希望市场完美的人的心态,在什么时间点导致市场运作

    的结果与实际状况差别越来越大。这个时间点就是市场反映这种心态

    是错误的时候。我相信,扭曲真实的结果是虚假必然被戳破,而这其

    实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常识。索罗斯在分析知识的结构之后告诉

    我们:在市场中,对于做判断,常识远比知识重要。

    为什么常识比知识重要呢?难道受教育没有用吗?难道学术大师

    与常人无异吗?难道近两百年的启蒙没有带来进步吗?当然有用,学

    术大师当然有过人之处,启蒙确实让这个世界消除了蒙昧,但是,如

    果对于知识的建构过于自信,如果认为人定胜天,能够拥有完美的知

    识,确信市场可以自动达到均衡,人有能力规划未来的话,那么这些

    信念就有可能成为新的教条,忽略“人是受限制的”这个常识。

    索罗斯承认,他致力于通过批判来追求真理,这是他一生坚持的

    信念,其中的核心是:我们无法获得终极真理。这句话有矛盾吗?在

    思维充满主观目的性的人类世界里,这句话的含义与在自然世界中的

    客观研究很不一样。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谎言是错误,但在政治、社

    会与经济环境中,不实的言论司空见惯,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但它

    却为知识领域所不容。知识讲求完美性,容不下道德上的杂质;可是

    在常识中,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

    关键是我们要如何从常识中学习做判断?索罗斯明确地说,这是

    从他一出生,父亲提瓦达给予他的家庭教育中的一部分,影响了他的

    一生。

    在这种教育中,提瓦达告诉索罗斯,人算不如天算,人生中的际

    遇没有稳定的情况,只有不断的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提瓦达

    被俘,但在战俘营中,他因为办报而被选为战俘代表。他注意到,有

    人越狱,隔壁营的战俘代表被枪毙,因此他也带着部众逃亡。不幸的

    是,因为逃亡路线错误,他再度被捕,因此受困于莫斯科,晚了好几

    年回家。

    回家后的提瓦达,虽然当了律师,但对讲逃亡故事给两个儿子听

    的兴趣远大于工作。提瓦达告诉儿子们,人生中需要随时做好准备,该变则变,因为许多日常遵循的规则在非常时期是不适用的。1944

    年,当纳粹德国占领布达佩斯时,提瓦达变得异常活跃,贩*****,还帮助亲友逃脱拘捕。索罗斯曾说,这一段经历居然让他感觉因

    为帮助人而像天使一般快乐。

    后来,匈牙利的情况越来越不好,于是索罗斯问他父亲,他应该

    去莫斯科,还是去伦敦见见世面?他父亲说:“你应该去伦敦!”这

    是提瓦达对儿子多年教育后的一个决定,也是改变索罗斯一生的关键

    决定。

    从此,独自奋斗的索罗斯奉“防患于未然”为圭臬,认为所有的

    事情都可能变得更糟,因而必须做好心理准备。这是防止更糟情况出

    现的不二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当在伦敦读书的索罗斯一接触到波普的

    证伪理论,便马上将这个理论与父亲的教诲结合在一起,对人类形成

    知识的历史提出深刻的批判。他的批判中心就是:不要误以为知识是

    完美的,而忘了常识的合理判断。市场出现泡沫的必然性

    索罗斯并不是要以常识取代知识,而是想要告诉我们:人的操控

    欲望必然会导致局面扭曲。

    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培育的常识去面对人生,这可以说是老生常谈

    了,至于常识有用还是没有用,可以说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于

    是,为了让人们注意哲学反思的价值,也为了向世人证明他提出的是

    真正有用的哲学,索罗斯决定向大家说明,他在市场上的成就来自对

    反身性理论与可错性哲学的理解。这种做法一定会引发所有市场参与

    者的注意,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赚钱。

    在大家都想赚钱的情况下,所有企图解释市场的人都知道,“如

    何赚钱这件事情”并不是由谁说了算,只有把握市场参与者集体意志

    下的趋势,提早看清趋势发展的人,在市场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可

    乘之机。这是赚钱的道理,但问题是如何把握?事实上,光有道理还

    不够,必须能够清楚地把道理说出来,否则这跟迷信没有什么差别。

    索罗斯努力的方向,就是把知识的可错性与常识的反身性结合在

    一起,并且通过对学院派哲学的批判,将这两个理念解释为一体之两

    面。

    “反身性”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常言道“纸包不住火”,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只要有违背常理的地

    方,就会出现令人诧异的改变。如果我们不以此为戒,一意孤行,那

    么必定会引发更加激烈的反扑情景。

    可以说,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不足为奇。也可以说,求新

    求变是进步的动力,屡屡做出惊人之举并坚持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

    不好。甚至可以说,如果连到底什么是真实都不得而知,那又如何判

    断对错呢?在不知何为真、何为假的情况下,我们又要以什么作为标

    准来区别对错呢?

    上述这段话是标准的诡辩,在哲学领域的讨论中屡见不鲜。这种

    诡辩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预设了一种“不可知论”,也就是因为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何者为真,所以无论怎么说都对。这是哲学界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不过索罗斯却找到了一条不同的途径,让他所讨论

    的事物不但有真假,而且还非常有说明力——这就是金融市场。

    索罗斯说,反身性到处可见,的确不稀奇,但人在金融市场中容

    不得你说三道四,因为赚钱才是王道、赔钱带来痛苦的道理太明显

    了。其实金融市场中的反身性并不是一个经由推理所产生的概念,而

    是我们在认知世界中的常识。市场中的人喜欢将反身性解释为市场兴

    衰与必然出现泡沫的理由,但它的道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反身性的道理来自我们对知识的信心。对这种信心的培育,起源

    于历史上的启蒙时代(请见第三章)。从18世纪以来,我们逐渐针对

    知识养成了三种信念。

    第一,我们的思维可以与思考的对象分离。

    第二,理论所呈现的思考对象是固定的。

    第三,我们建构的知识是完美的,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均衡能

    力。

    虽然这三点都不正确,但经济理论很特别,因为它支持这三点。

    首先,思考与思考对象是相互影响的(而非分离的),就像生活中的

    各种处境与我们的抉择息息相关一般;其次,我们的思考对象是动态

    变化的(而非固定的),因为每一个思考对象都是先前思考过,并且

    是与更先前的思考对象互动的结果;第三,建构的知识不会是完美

    的,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所谓的“知识”在未来是什么。至少,我

    们可以确定,知识是不可预期的。

    整体而言,我们太过于相信理性的力量,却低估了情绪对我们造

    成的影响;虽然大家都希望理性主义决定一切,但事与愿违,有时候

    我们连为什么大多数人期待股市上涨,以及不愿意放空的情况都说不

    清楚。关键是,情绪主宰下的市场使我们对市场情况掌握不足,仍坚

    持“理论完美”的想法,认为市场可以无限制地被操控,结果只能等

    来市场出现泡沫。在观望氛围至为浓厚的金融市场中,出现泡沫的理

    由非常明显,就是获利的期望过高,让投资人误以为获利就是知识建

    构下的产物。

    更要命的是,这些建构出来的知识,在一开始确实能够让投资人

    掌握一些赚钱的要领,于是在无限制的赚钱欲望驱动下,这些知识会被不断地沿用到不适用的范围,甚至以“扭曲真实”的方式维持理论

    的有效性。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会导致市场崩盘,也就是所谓

    的泡沫破灭。

    索罗斯称这种必然性为“彼得原则”(Peter Principle)。有一

    个名叫彼得的人,因为能干而一直升官,直到有一天,被提拔到一个

    他无法胜任的职位,然后在职场上出了大纰漏。这个原则也是一个可

    以说明“可错性必定会发生”的原则。

    在讲求牟利的金融市场里,这种错误会因为操控欲望的扩张而不

    断地发生。那么对于必然会发生错误的情况,我们是否就应当保持悲

    观的态度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索罗斯认为:谬误是“肥沃”的!“肥沃”的谬误

    索罗斯认为:谬误必然发生,但谬误是“肥沃”的。这是一句不

    好理解的话,谬误怎么会是“肥沃”的呢?提出这个问题很正常,因

    为我们在理解谬误的时候将“谬误”与“肥沃”这两个概念扁平化

    了。

    在索罗斯的哲学中,谬误来自思想与真实的分离。在思想能够操

    控自然,并因而能够达到表面真实的时候,“操控信心”进入逐步累

    积的过程,结果表面真实与实际情况相距越来越远。这种分离现象的

    发展日益扩大,“操控心理”却逐步强化,最终必然会出现整体的崩

    坏。这是我们在前面描述过的内容,但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我们最

    需要了解的是如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在思想与真实分离之后,我们会出现这种信心累积的过程

    呢?答案就在我们求知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真理究竟是什

    么,但是解释外在世界所建构的理论模型与系统,在初期确实具有相

    当程度的效果。例如,远古社会对日食与月食的预测,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

    “肥沃”谬误之一:被操控的世界,导致文化出现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发生日食与月食会感到好奇,于是会通过观

    察日、月累积的经验,归纳出理论模型,预测日食与月食的发生时

    间。这在古代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因为能够预测天象,代表国君拥

    有通天本领,政治权力自然得到巩固。为此,预测的准确性就建立在

    由观察经验而归纳出的理论模型之上。这些模型在短期内是有效的,甚至还会形成预测用的公式。

    然而,毕竟这些公式是观察的结果,只能从“人的角度”去看日

    食与月食,却不能真实地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所以,长期运用这些

    公式会出现谬误。那么,当我们用古代天文学为例说明谬误时,为什

    么说它是“肥沃”的呢?答案就是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自不断以

    有限的理性面对无限的宇宙。在探索浩瀚无限的宇宙中,最伟大的成

    就是预测天象,而令人感到最神奇的地方,莫过于准确预测天象。那么成功预测天象的人们,必然信心大增,自以为认知能力突飞猛进,想要进一步操控世界上更多的事物。

    因此,被操控的外在世界会得到进一步的规划、建构与转化。这

    些行动的结果,就是文化的产生,甚至是文明的起源。索罗斯认为,这就是所有文化诞生的原因。人类能够因此脱离蒙昧状态,并且在规

    划与建构中对自然进行转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这是一个很重要

    的历史事实。虽然思想与真实之间的差别一旦到达极端,必然会发生

    谬误,但在发生谬误之前,思想对世界的改变导致文化出现这个事

    实,就是索罗斯所谓的第一种“肥沃”现象。

    这也是我们因为改变世界而累积信心的阶段。关键是,在索罗斯

    的动态哲学中,这个阶段是变化发展的,也是持续的。在这个持续的

    变化发展过程中,信心的累积只是因为短时间有效而实现的,但若长

    期持续地操控自然,最终会到达思想与真实极端偏差的地步。这个时

    候出现的谬误,也就产生第二种“肥沃”现象。

    “肥沃”谬误之二:泡沫是想得到的幸福

    索罗斯认为,思想在规划世界的过程中,虽然一直不断以理念改

    变世界,但在认知与操控的相互运作上,这种发生谬误的可能性因为

    应用于不同学科而逐渐增加。我们一般认为学科有三大类: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与财经科学。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固定的,例如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与生物

    现象。人类针对这些研究对象设计理论,进行解释与认知。自然科学

    的成就斐然,改变了世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理论,而人类针

    对这些由思想所建构的理论,在理论之上完善思想,让理论可以相互

    比较、修正与进步。不过,社会科学的进步有限。财经科学的研究对

    象则受限于赚钱的理论模型,人们在这些模型之上所增加的是——在

    不赚钱的时候,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改变,甚至以新的理论取而代

    之。

    很明显,这三种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是区别它们的关键。严格

    地讲,这三种科学研究对象都不是固定的,比如在自然科学中,基于

    经验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可能因为人为理论的干预而出现“假设存在”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当代物理学的量子现象,这种纯理论化的

    现象,说明量子的存在与否是不能脱离理论的,而人就是设计与发明

    理论的主体。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相较自然科学就更不稳定了,因为社会科学

    以构成思想的理论为主,而理论是有观点的。当我们谈论以社会为主

    的政治科学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像物理学那

    样完全中立的客观事物。政治科学需要假设“起点”,例如,社会是

    一切政治现象的来源。人们通过这个起点进一步发展系统理论。

    在政治科学中,这个起点是假设社会是一个包含所有人的整体。

    因此,这些人的好坏、得失,都是我们思考政治问题的背景。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中(社会中)的好处,就应该由社会中所有人共同享

    有。像索罗斯这样的人,如果生活在以社会为主的政治科学环境中,那么他可能就没有办法施展他的能力,赚不了这么多的钱。这也解释

    了为什么索罗斯要不断地从不自由的环境中移居到讲求个人自由的地

    方。

    而财经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颇感诧异的名词,原因就是财经讲

    的是财务经历,其实就是理财与赚钱的领域。这个领域是以行为甚至

    是本能为主的,怎么会成为一门学问,更遑论是科学的呢?答案正在

    这里,因为科学方法的沿用,让我们可以基于经验,通过理论的建

    构,对所有的经济现象进行系统性的理解。简单来讲,我们通过科学

    方法的应用,可以将理财与赚钱的经验转换成系统性的理解。这种理

    解就是财经科学的主要内容。

    财经科学同样具有索罗斯所指出的两种发生谬误的可能性,也就

    是可错性与反身性,只是更为明显一些。为什么更为明显呢?因为在

    将财务经历转换成科学的过程中,任何成功的财经原则必然都是获取

    利润的窍门。而在人人都想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财经科学非常倾向

    于将赚钱的成功案例转换成深度操控的对象。

    一个有名的例子是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这个理论说,市场的效

    率是由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均衡达成的。这是无误的知识,因为市场就

    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人心,让买卖双方在价格上获得最大的效

    益。供需之间自动达成均衡,并使我们明白,赚钱的原则就是在最高

    的效率中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东西。因此,一个懂得供需理论的人,应

    当事先做规划,提早知道市场的需求在哪里;而提供货物的人,也必须知道什么是市场所需求的。这就是我们公认的完美的经济理论,也

    是所有的政府体制与经济制度想要维持的理论。

    问题是,在维持供需理论的过程中,政府不但有置喙的空间,甚

    至有操控的可能。中央银行所主导的货币政策就是一个例子。在资本

    市场中,货币与货物之间的价格,是有可能通过政策进行调整的。市

    场的需求必然因为资金的充沛而增加,同时,因为资金是货币,所以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让资金充沛地流入市场。

    很明显,这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其实也是市场长期不断出现

    的现象。这些现象的结果,当然就是市场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资产泡

    沫,以及市场崩盘。我们在这里说的“当然”这两个字,讲的就是索

    罗斯所谓的反身性。索罗斯强调,反身性这个概念,并不同于市场里

    一次又一次出现的泡沫或崩盘。原因就是,市场发生崩盘的记录,代

    表市场过去的历史,反身性就是常识性的概念——过度操控市场必然

    会因为背离事实,导致意想不到的灾难。

    在财经领域,这个灾难就是所谓的“黑天鹅”。泡沫与黑天鹅都

    是比喻式的说明,但两者的定义很不同。泡沫是市场操作不当的结

    果,我们必须承受,而“黑天鹅”则是我们压根儿没想到的灾

    难。“黑天鹅”这个概念很有趣,因为它在一般人的心中必然是想不

    到的灾难,而不会是“想得到的幸福”。在这个定义中,如果有可能

    想得到,或者比别人早一步想到要如何避险的话,那么这就是另一

    种“肥沃”,即索罗斯所指出谬误中的第二种“肥沃”。

    从牟利角度来讲,我们知道,发现市场被过度操控的目的,就是

    在意想不到的灾难发生前提高警觉,提前做好避险的准备。如果不是

    用一整套哲学去理解这个道理,单单提前避险,实践一般人称为“高

    处不胜寒”的常识,那么“提前避险”根本就是一句废话。索罗斯哲

    学的重点,在于减小“黑天鹅”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危害。它让我们明

    白,在市场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在事前察觉一些蛛丝马迹。

    索罗斯的哲学系统,不但让人明白避险的必要性,而且鼓励人们

    勇敢面对挑战。在他的理解中,自由经济的均衡性根本是不可能实现

    的,因为供给与需求之间,不但不会达到最高的效率,还会因为政

    治、社会甚至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干预,产生强烈介入的效应。操控市

    场加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引导,这一连串因为政策所造成的现象,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我并不是说理解市场中的非经济因素就足以预测市场的走向。我

    不认同这个观念,不只是因为非经济因素太难掌握。我想强调的是,理解影响市场的多元因素,尤其是否认市场完美的想法,确立不同于

    一般人看法的观念,让我们有更多的理由从动态的角度思考市场的变

    化。虽然这些思考依然不足以让我们充分理解市场,但它们使我们与

    不做这些思考的人有根本的不同。这些不同,就是索罗斯获利的关

    键。

    “肥沃”谬误之三:不怕出错,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谬误还具有第三种“肥沃”,这与索罗斯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

    索罗斯哲学的特色,就是它里里外外都强调负面理性。负面理性是一

    种很特殊的思维方式,因为它不符合一般人的期待。我们讨厌唱反调

    的人,喜欢啥事都没有个人看法、迎合大家意见的人。然而,这却是

    索罗斯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得到波普真传的关键也在这里。他不但偏

    好负面理性,认识到可错性,而且认为在人生中不怕出错是一件很重

    要的事情。

    不怕出错,几乎可以说是索罗斯的座右铭,因为对他而言,这就

    是人生的关键常识。在波普哲学的影响下,这个常识已成为索罗斯的

    人生原则。索罗斯认为我们不但应当以批判的态度面对人生中的大小

    事,而且需要在容易出现不确定性的地方,例如财经领域,发扬主动

    批判的精神,提前察觉可能出现的谬误。面对谬误,我们既要处之泰

    然,也要认识到错误具有督促我们修正原有行事方式的意义,因而它

    是“肥沃”的。

    索罗斯哲学的关键在于: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企图去理解世界的结果。例如,当我们说到市场的时候,无

    论这个市场运作得多么符合我们的期待、多么有效率、多么完美,这

    也不表示市场真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即使存在那样的市场,我们也

    不可能以完美的方式理解什么是市场。因此,当我们说市场并不真实

    的时候,我们要表达的正是一种鼓励尝试错误的态度。

    以尝试的态度去理解市场并不能确保我们真正知道市场是什么,但在不排除会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如此行动的人反而是真正能较好地

    理解市场的人,因为他就是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人。基于这个理由,索罗斯在他的著作中不断地强调:市场中的获利者一定要训练自己,做一个跟别人不同的人。这里所谓的不同,并不是盲目地与他人区

    隔,而是在确认市场的可错性、反身性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断地

    修正立场,注意情势发展,保持警觉。

    为什么泡沫一定会来临呢?因为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市场的供给与

    需求之间会呈现出一种自然均衡的完美状态。所以,只要修正状态不

    完美的地方,理论就还是完美的,能够为我们带来均衡的市场。每当

    在这种理解得到几次成功预测的时候,理解的结果就会根深蒂固地占

    据绝大多数投资人的头脑,使他们错误地以为这些理解就是真正的市

    场结构。这些人甚至认为,这种能够掌握市场的理解是一种启蒙式的

    思维。这就是让索罗斯发现机会的地方,凭借结合知识与常识的观

    念,不断施展他在市场中赚钱的能力。

    索罗斯认为,谬误是“肥沃”的,这里“肥沃”两字的内涵是很

    丰富的。“肥沃”的谬误让人以为建构出来的真实可以被充分应用,直到谬误发生为止。在人类历史中,这种“信以为真”的信心不断带

    来各种自以为是的“启蒙”,也确实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这不容我们

    否定。我们要否定的是,在财经市场中因建构理论的成就感而引发的

    操控欲望。

    当这种欲望与牟利结合时,谬误必然会因为扭曲真实而发生。索

    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就是指出泡沫必然出现的理由。在一般思维中,许

    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会信赖自己建构的理论,但市场参与者必须在赚

    钱的意愿中面对自己的错误。

    接下来,我们来看索罗斯如何发挥知识与常识结合的作用,凭借

    不寻常的见识,施展他的“金融炼金术”。第五章

    壮年时期:发挥见识

    1985年8月16日,索罗斯通过杠杆大举买进马克、日元与英镑,总金额高达7.2亿美元,同时加码放空美元。

    一个多月后,这种见识让他成了全世界最有眼光的投资人。赚钱见识——洞烛先机的体察能力

    所谓“见识”,英文是“insight”,若翻译成中文,也可以理解

    成一种洞烛先机的体察能力。这是一种综合人生经验所累积的能力。

    在索罗斯30多岁时,这种能力已经在胆识、知识与常识的培育过程

    中,呼之欲出。

    索罗斯在不平凡的时代成长,培育了胆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的伦敦,他跟随哲学大师波普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科学方法,获得了知识。在学习知识之后,他对个人进行了反省,重新认识到了

    常识在生活中的影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索罗斯思想准备充分,只是少了运用这些

    能力的机会。非常吊诡的是,这“东风不来”的理由,竟然是他对哲

    学情有独钟,无法忘怀,从而使他一直专注于哲学理论,却没有应用

    这些理论的机会,尤其是一直没有在金融市场中实战的经验。

    索罗斯在1954年取得哲学硕士学位的时候,成绩一般,算不上哲

    学天才。但他不承认自己的哲学能力不行,还想继续尝试撰写博士论

    文。之后为了生计,索罗斯曾经一度在威尔士北部贩卖皮包。迫于收

    入过低,为了改善生活,他大胆地写信给当时伦敦金融中心所有的投

    资机构,自我推荐,愿意担任任何层级的交易员。但因为没有社会关

    系,结果都石沉大海,最终索罗斯在一家同样是匈牙利移民开设的交

    易所找到了工作。

    在这家公司中,索罗斯很快崭露头角,展现了自己的投资才华,并于1956年应聘来到纽约。当时,在纽约工作的索罗斯在想,华尔街

    工作的经历,加上赚到的钱,足够让他舒服地做一个不愁衣食的哲学

    家了。的确,索罗斯计划在纽约修改完善他早年完成的哲学博士论

    文,题目是《意识的负担》,但他发现了自己论文的不足之处,也认

    识到自己在这方面难以再有进步。于是,索罗斯决定放下哲学研究,专心从事金融交易。这个决定让他改写了世界财经的历史。

    从绩效报告验证哲学理论索罗斯的投资才华引人瞩目。到1967年,他已经是一家专做欧洲

    股市的知名投资公司的首席分析师。事实上,从1966年起,索罗斯就

    开始进军美国股票市场。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他应用了哲学中的证

    伪理论,将公司的10万美元拆分成16个部分,然后选择几只他觉得中

    意的股票进行投资。他翔实地记录了选择这几只股票的理由,然后继

    续追踪每个月的报告,不断分析投资的依据。他每个月写一篇绩效报

    告,并将这些记录与绩效报告转寄给体制内的投资分析师作参考。这

    些报告尤其是其中对哲学方法的应用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

    对于当时千方百计想要挤入美国主流财经分析社群的索罗斯来

    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虽然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索罗斯

    当时的想法是,只要他的报告受到任何一名证券分析师的青睐,就说

    明华尔街的财经社群中有人接纳他的理论,试着理解并引用他在这些

    报告中所记录的获利性。索罗斯一直想检验他的哲学理论,因此这无

    疑是一次大好良机,因为以往手上只有哲学理论,他只能算是纸上谈

    兵,而现在用赚钱的标准来检验理论,可以说非常符合波普所谓的证

    伪理论。

    证伪理论告诉索罗斯一个事实:如果得到其他证券分析师的正面

    回应,虽然这并不足以说明他的理论为真,但至少就现状而言,这是

    一种鼓励。同样,如果他得到了负面的回应,他就必须严肃对待,质

    疑自己。

    索罗斯举过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有一次,当他从某公司的管理

    层那里听到一种完美的管理经验时,索罗斯立即将这种经验告诉他的

    投资客户,而这位客户从容地告诉他,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管理经

    验,但是不要忘了,“管理层人士都是恶名昭彰的说谎者”。这句话

    立刻把索罗斯拉回到现实中,他知道他误信谎言了。

    反身性理论的滚利三部曲:直觉、趋势、杠杆

    在尝试错误的经验当中,索罗斯养成了相信自己的习惯。因为他

    极其自信,所以他在投资事业上非常成功。1968年,索罗斯成立了专

    做货运界股票的基金,叫作“首鹰基金”(First Eagle Fund)。次

    年,也就是1969年,索罗斯以400万美元成立了他的第一只私募基金,叫作“双鹰基金”(Double Eagle Fund)。1973年,“双鹰基金”改名为“索罗斯基金”,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量子基金”的前身,资本额约1200万美元。

    在索罗斯的名著《金融炼金术》里,有一段知名投资人保罗·都

    铎·琼斯(Paul T. Jones)为其写的序。其中,琼斯说:“索罗斯在

    1968年到1993年间,以量子基金经理人的身份,创下历史性的投资纪

    录,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获利的概率是四亿七千三百万分之

    一。”

    我不知道琼斯是怎么计算出这个数字的,但是量子基金的确创下

    了有史以来的获利纪录。如果你从1969年开始,在量子基金中投资100

    美元,从不赎回,反复投资,那么到1995年的时候,你的100美元已经

    变成200万美元。

    任何人听到这个数字都会忍不住想问:索罗斯是怎么做到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索罗斯的回答很直接,大致有两方面:一是大胆看清

    楚趋势,然后利用杠杆提高买卖体量;二是充分运用反身性理论,在

    完美知识假象下,注意人为干预的情况,然后找出其他人配合这些干

    预时出现的获利机会,进而放空这些机会,让谬误成为“肥沃”的发

    财良机。

    在看清趋势方面,索罗斯从不讳言,他依靠的是直觉,简化投资

    策略,不相信规避风险是用理论可以计算出来的。为了简化投资布

    局,他极少做选择权交易。他坦承,在财经学术圈中,他是个外行

    人,不懂新奇的学术理论。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投资领域中发挥直

    觉的作用。

    索罗斯设计了一个以杠杆为主的三层投资结构,分别针对股票、债券与外汇进行操作。他在股、债、汇这三个市场中,大量运用比例

    不同的杠杆,然后选择看空或看多的趋势,配合不同资产的分配,让

    这三层交易彼此之间相互增加获利与避险的空间。在直觉判断下,索

    罗斯只需要两天的上涨与下跌,就能够大致确定基金的投资体量是否

    恰当。

    在应用反身性理论的投资上,索罗斯充分运用其常识带给他的判

    断能力,通过非财经因素做判断,从而让他经常做出先人一步的决

    策。比如,1973年美国政府发现,埃及在战争中采用的苏联制武器表

    现出色。于是,美国政府说服国会增加预算,提升武器品质。索罗斯嗅到国防产业增资、增量的气息,立即大举买下洛克希德·马丁这家

    军火公司的股票。

    索罗斯另一次成功的投资发生在他去瑞士滑雪的途中。当索罗斯

    在阅读《金融时报》时得知,英国政府准备为劳斯莱斯公司纾困,他

    立即下令基金同人买进英国的债券。索罗斯的投资策略以直觉为本,手法快、狠、准。他一旦做了投资决定,毫不迟疑,立即下手,绝对

    不让其他人有机会。“先下手投资,再研究细节”,他的这句名言正

    说明他的投资策略与一般人非常不同。

    错误的市场信念,反映出100%的放空绩效

    除了在技术上进行他自己所创的三层联动架构之外,索罗斯还一

    直用他对政治的判断,辅助自己看清市场的趋势。例如,从20世纪60

    年代末期开始,公司经营集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让索罗斯看到人

    为干预下的转变。战争让美国的国防高科技公司的经理人发现,为求

    永续生存,最佳策略就是合并一般公司,让公司集团化,尤其是并购

    那些基本面不错的公司。

    并购可以让公司账目上的利润增加,股票价格因此上扬,公司的

    市盈率更好看。于是并购风潮四起,连最普通的公司都能够取得亮丽

    的营运绩效。到了后来,一家公司只要承诺采用并购策略,就能够获

    得令人满意的利润。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并购取代了公司的基本

    营运,成为公司获利的不二选择呢?

    这是因为新的会计法规让并购后的公司不仅可以处置资产,还可

    以维持营运,追求获利,导致并购本身促进股价上涨。这个做账方式

    让投资者蜂拥而至,将集团的股票视为投资标的,同时也出现一群专

    门炒作集团股票的投资人与集团的经理人合作。在基金管理人的媒合

    下,集团的股票成为炒作的对象,而这种现象让索罗斯发现了应用反

    身性理论的大好时机。

    索罗斯说过,集团的景气建立在如下的错误信念上:无论公司是

    怎么经营的,如何苦干实干,有无成长的前景都不重要,因为公司的

    价值建立在财务报表中的每股盈利上。集团经理人充分利用这个错误

    信念,以超估的股票价格,继续并购其他公司,进一步拉抬股价。索罗斯说:“如果投资人理解反身性理论,并且承认获利增长是来自超

    估的股价的话,那么这个错误信念根本就不会出现。”

    关键就在这里,因为反身性所针对的现象,并不是面临崩盘的风

    险,而是沉迷于完美架构中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当有人渐渐发

    觉这个信念有错误的时候,其他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享受并购所带来

    的热络景气,进而导致并购的数额与野心越来越大,直到最后无法持

    续下去。这时无法持续的并购风潮导致公司的股价下滑,而且产生联

    动效应,让原先被掩盖着的问题一一现形。集团的获利状况其实奇差

    无比,投资人因此感到极度失望,经理人却无能为力,结果就是:好

    景不长,很快进入寒冬,集团被迫瓦解。

    这是一个反身性理论的应用,其中最具体的案例就是房贷信托投

    资公司。房贷信托投资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在美国的相关规定中,只

    要公司发放超过95%的股利给投资人,那么就不用缴纳公司税。1969

    年,开始有人注意到这条法律的可获利性,纷纷成立房贷信托公司。

    其中,刚在财经界崭露头角的“双鹰基金”操作人索罗斯,就是最积

    极的房贷信托投资人。索罗斯很快发现,这是市场中典型的大起大落

    的案例,并且为此写了一篇研究报告。

    在这篇报告中,他指出:“传统证券投资分析的理由并不适用,因为在法律的影响下,房贷信托的投机气氛浓厚,不同于我们一般习

    惯的价格评估理论。一般而言,分析师会预估未来获利情况,建议投

    资人购买股票的价格,但是在房贷信托中,投资人今天愿意付出的价

    格,本身就是未来获利的结果。”换而言之,今天的价格与未来的获

    利不但是联动的,而且还会产生相辅相成的连锁效应。这个效应是涨

    跌双面的,也就是说,房贷信托必然是联动股价大起或大落的。

    在索罗斯的报告中,他用四个部分来解释这种必然发生的泡沫。

    首先,高估房贷信托的股价。然后,经理人说明为什么被高估的股票

    价格为真,因而发行更多的股票。接着,大批追逐利益的人纷纷模仿

    这个以股票换钞票的步骤。最后,以崩盘收场。

    这篇报告问世之际,许多经理人已经有了集团公司泡沫化的惨痛

    经历。因此,当他们看懂这篇报告中介绍的正向连锁反应的时候,一

    方面明白了反身性的可怕,另一方面又急于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因

    此,他们在假设“完美知识存在”的情况下,认定房贷信托会以上涨

    的方式延续获利的空间。事实上,情况的确如此,在那个比较少人经营房贷信托的时候,大家对房贷信托的股票趋之若鹜,让其股价在一

    个月中几乎上涨了一倍。

    需求产生供给,因此大量的房贷信托公司如雨后春笋一般成立。

    当大家发现,房贷信托公司的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时,其股价开始

    下滑。在这种情况下,索罗斯马上察觉到了“放空房贷信托股票”即

    将成为新的趋势。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一切的

    发展是完全按照索罗斯的“剧本”上演的,尤其是投资人与股票价格

    的连锁反应。索罗斯的报告受到极大的肯定,他本人也大量投资房贷

    信托的股票,这个时候,他施展赚钱能力的机会来了。

    根据索罗斯的预判,房贷信托的股票确实大涨,而且维持了一段

    相当长的时间。在发现市场开始向下修正的时候,索罗斯陶醉于自己

    成功的报告,手中依然持有大量的房贷信托股票。这个时候,他处变

    不惊,甚至反向操作,继续加码,并且在仔细观察房贷投资市场一年

    之后,才决定脱手所有跟其有关的股票,大赚了一笔。

    获利后,索罗斯与房贷信托业者停止来往。直到几年后,房贷信

    托的泡沫逐渐浮现,在这种情况下,索罗斯拿出他当年写的报告重新

    阅读。他发现,此时反身性理论完全用得上!于是他决定大幅度卖

    空,反向操作引发连锁效应,以造成股市动荡为目的。索罗斯不但放

    空房贷信托的股票,而且连其他股票都一起放空,许多房贷公司因此

    倒闭,而索罗斯放空获利的绩效竟然是100%。

    1978年,为了避免过度招摇,加上偏好“量子力学”中的“测不

    准定律”,索罗斯将其基金的名称从“索罗斯基金”改为“量子基

    金”。从此,这个绩效奇佳、名满财经世界的基金,成了闻名遐迩的

    摇钱树,基金规模累计将近4亿美元。20世纪70年代,索罗斯将原有基

    金的资产整整扩大100倍。1984年6月,国际知名财经杂志《机构投资

    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称索罗斯为“全球最伟大的资金管

    理人”。但是,伴随着这个令人得意的称谓而来的,却是他人生的挫

    折感,因为在追逐金钱的游戏中,索罗斯并不快乐。

    对于任何人而言,市场的操作都是情绪与智慧的折磨,索罗斯当

    然也不例外。背部的疼痛不断地提醒他体力的极限。基金事业耗尽他

    所有心智这一事实,让他觉得自己内心中有一个操作基金的“拳击

    手”,不断在市场这个“拳击场”上被要求获胜。这种身心俱疲的状

    况,使得索罗斯的脑海中充斥着想要休息的念头。在索罗斯正感疲惫之际,偏偏量子基金的合伙人、投资名人詹姆斯·罗杰斯(Jim

    Rogers)开除了公司的年轻职员。此举打乱了索罗斯打算培养年轻人

    的计划,他的怒火由此爆发了。

    罗杰斯开除年轻人的决定,破坏了索罗斯原先想要培养年轻人接

    班的计划。于是,在愤怒之下,索罗斯决定于1981年与罗杰斯散伙,自己单独经营量子基金。但是这时基金的投资绩效已经大幅下滑,1980年100%的获利纪录,次年就下滑了23%,这也成为量子基金有史

    以来获利最差的纪录。身心俱疲的索罗斯决定暂时退休。

    1984年,已退休三年的索罗斯复出。他复出后的精神状态很好,可以说整个人焕然一新。同时,他采取了一个新的投资策略,并从

    1985年开始记录他对每次投资的思考与策略。1987年,索罗斯将这些

    记录出版成书,取名《金融炼金术》。“金融炼金术”——以哲学吞噬巨富的即时实验

    《金融炼金术》这本书是索罗斯最重要的哲学成就之一。在此书

    出版之前,很少有人理解哲学对人生的应用价值,最多也只不过在人

    生意义的追求上,哲学能稍做一点安身立命的慰藉。但是这本书很不

    同,因为这是索罗斯在壮年危机之后,重新出发,再拾投资事业时对

    人生的反省,记录了这段他将哲学应用于投资的过程。

    1981年,饱受身心煎熬的索罗斯,暂别了他引以为豪的投资事

    业。休息三年之后,当口腔医生成功将其口腔内的结石取出的时候,索罗斯有了新的体悟。结石瞬间因为氧化而成为粉末的过程,给了索

    罗斯很大的启示,并有了疑问:生理上的疼痛解决了,但心灵上的折

    磨要靠什么来解决呢?

    这个时候,爱好哲学思考的索罗斯发现,如果能够想出一种方

    法,让他的哲学思想与他擅长的投资策略结合在一起的话,他不就可

    以知道他钟爱的哲学到底有没有用处了吗?于是,兴奋的索罗斯决定

    以反身性理论为基础写一本书,详细记录他在投资过程中的决策方

    式。

    索罗斯自称,他在这本书中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即时实

    验”(Real-Time Experiment)。这种方法旨在通过自我反思将投资

    的决策过程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让记录的结果受到决策结果的影响

    之后得到修正,然后再进一步分析修正的理由与要素。

    因为与市场直接相关,所以这种写作方法显得非常烦琐:记录投

    资人在面对选择时因为紧张与压力,以至于决策经常反反复复的过

    程,并说明反复决策的过程发生之理由。参酌这些巨细无遗的理由之

    后,索罗斯想要说明的重点是:在投资策略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每次

    他所面对的新情况都是前一个策略导致的结果。

    这种即时实验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会因事后绩效产生的结果

    影响判断,尤其是避免了因受事后的结果影响而反过来评价其原先决

    定的情况。成功的策略,来自“策略”与“结果”撞击的动态过

    程

    索罗斯撰写《金融炼金术》的主要目的有两点。第一,他想说

    明,反身性理论所带来的认知足以让我们承认,“我们思考的市

    场”与“我们必须面对的市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二,他要强

    调,即时实验是“炼金术”的实验,而不是科学实验。因为科学实验

    讲求“用结果验证理论”,也就是说,做实验的人对结果只能采取静

    观其变的态度,然后再依照结果检验理论的对错。“炼金术”则刚好

    相反。“炼金术”强调,“预期的结果就是实验的一部分”,就如同

    以前的江湖术士通过实验手法炼出金子。当然,乍听之下,一般受科

    学影响的人都会觉得这个想法很荒唐。

    但索罗斯认为,“炼金术”就是每一个人在金融投资中的梦想,所以在没有事后偏见的情况下,他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让大家

    知道,“金融炼金术”是可能实现的梦想。如果我们单单从事后的绩

    效来看,可以证实量子基金的投资策略是极为成功的。这种成功很特

    别,因为在满足投资人的梦想之外,让这个投资策略成功的基础,居

    然是一个不能用科学标准证实的理论。

    换而言之,在制定投资策略的过程中,真正主导投资策略的是反

    身性理论中让“策略”与“结果”不断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这个过

    程无法归属于科学知识范畴的理由是,当科学实验以静态的方式去检

    验结果时,索罗斯的即时实验却认定,只有通过“见识”来做出当下

    判断,并且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程式。反身性理论及其所拥有的动态

    检验方式,是让获利成为可能的关键,也是逼迫甚至转变自己的思考

    训练。这个训练的成果,就是在15个月的时间内,索罗斯得到了114%

    的获利。索罗斯开玩笑说,这或许是有史以来写一本书获得的最高版

    税。

    《金融炼金术》是索罗斯在思想与获利上的黄金结合。此书于

    1987年5月出版后,受到了许多年轻的私募基金投资人的推崇。其中最

    有名的,是后来为本书再版时作序的保罗·都铎·琼斯。琼斯对这本

    书很欣赏,还要求他那家知名的投资公司——都铎投资(Tudor

    Investment)的所有员工都必须阅读这本书。除此之外,琼斯还在这

    本书再版的序言中借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巴顿将军为了打败德国名将隆美尔,反复阅读隆美尔的军事著作之后说的名言,写道:索罗

    斯你小心,我读了你的书!

    这个时候,索罗斯已经因为投资上的成功而成为财经界的名人,如同传奇人物一般。那么他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又在哪里呢?

    索罗斯通过自我反思以形成投资策略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是成

    功的关键,即:反身性理论的运用,精准地以货币作为投资的标的,以及对非经济因素(例如政治)决定经济走势的掌握。这三个方面环

    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反身性理论提供了看法,货币是证实这

    个看法的实验对象,而对于政治形势的把握是这个即时实验获取成果

    的重要讯号。

    在写作《金融炼金术》的过程中,索罗斯不断运用“新范式”的

    概念,形容反身性理论在投资上所发挥的作用。为什么是新的范式

    呢?原因是,旧的范式需要被取代,而取代的理由是,在旧范式中投

    资行为假设了理论的完美性。新范式就是反身性理论,而这个理论最

    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强调理论的不完美性。相对于旧范式肯定供需平

    衡的完美架构,反身性理论着眼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而且认为财经

    市场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在犯错。有趣的是,这些错误来

    自旧范式,也就是那个大多数人认为财经理论是完美的架构。

    完美财经理论的支持者相信,自由市场中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在暗处会让市场以最高效率的供需均衡的状态发展,以至于我

    们经常认为,市场因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所以永远是正确的。

    索罗斯认为这是财经市场上错误发生的根源,因为这个理论忽略了一

    个事实,那就是在财经市场中决策与结果不仅是联动的,而且决策与

    结果联动出现的改变具有一种自我肯定的效果。这种效果让错误程度

    加大的同时,还让制造错误的人误以为理论具有自我纠正的功能。这

    种错觉是人们认为理论完美的理由,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若不

    靠理论去理解市场,我们还能依靠什么呢?

    索罗斯认为,我们应该抛弃旧范式,采用一种以“负面思维”为

    主的理论,即反身性理论。当旧范式相信理论能够提供完美、静态、均衡的市场秩序时,新范式的反身性理论坚持市场本身是有谬误的、动态的,并朝泡沫发展。所以,当一般理论强调市场可以被建构的时

    候,反身性理论则自动升了一级,认为市场就是完美理论所建构的结果。然而,因为多数人误解了市场的本质,所以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必

    然出现错误。

    财经市场的本质就是贪婪的缩影,而获利的欲望则蒙蔽了我们,使我们看不到市场运作的真正推手。这导致市场参与者从“误以为完

    美理论的角度”看待市场。为了避免面对现实,他们总是做出自我安

    慰式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又再度使得相信市场是完美的人陷入更深的

    危机。

    举例来说,这就像一个穿着黑衣的人,在黑夜中千方百计想要抓

    住一只黑猫。他无法知道他即将抓住的到底是什么。他只能全凭想

    象,甚至以为任何毛茸茸的东西就是猫。

    反身性理论的作用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心存侥幸!即使抓到了这

    只猫,你也无法判断它是否的确是一只黑猫。你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

    是,做好准备,一旦打开灯的时候,眼前的黑暗就会消失。

    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就等着开灯的这一刻,因为他知道,根本就

    没有黑猫。但别人可不这么想。正好相反,有人兴高采烈地宣布抓到

    黑猫了。“在这里抓到了,在那里抓到了,到处都抓到黑猫了!”

    于是,大家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解释抓猫的技巧,分享抓猫的

    经验,宣布抓到了很多只黑猫……还有人建议,应该开个派对庆祝一

    下,接着开始有人购买养猫的笼子、饲料,甚至还为猫准备了过冬穿

    的保暖衣。

    索罗斯认为,鼓动这些行为的情绪,就是一种“金融炼金术”。

    而打开灯的那一刹那,就是真相大白、一切归零的时刻。这是反身性

    理论得出的结果,也就是戳破泡沫的时刻。

    越是有效的调控,越容易引发泡沫危机

    索罗斯的投资见识——就是尽量去评估泡沫发生的时机。这个评

    估是最难的,却也是实现获利最大化的技巧。关键是,获利点的出现

    必然来自两种相反力量:一方面,相信旧范式的人依然看好市场具有

    自我调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应用反身性理论的人会注意市场动态发展过程中那些执迷不悟者所做的决策。这些决策依然会让市场维持一

    段时间的多头走势,因为市场的投机心理会带来一种滚雪球的效应。

    雪球在往下坡滚动的时候,会越滚越大,越滚越快,最后来到平

    地时,依靠惯性还能够滚动一段距离。滚雪球的比喻很清楚地说明,为什么索罗斯认为形容财经市场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历史过程的角度看

    待市场。答案很明显,就是无论雪球滚到哪里,那里的环境就会塑造

    出雪球的全新面貌。譬如,如果坡度很陡峭,满地都是雪,那么雪球

    就会滚得又急又大。反之,如果坡度平缓,地上雪又不多时,那么雪

    球滚动的速度就会放慢,雪球虽不会变小,但也大不了多少。

    因此,所谓的“历史过程”,讲的就是每一种情况都会决定雪球

    滚动的速度与雪球的大小。由于这个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会决定雪球

    的状态,因此索罗斯才会在《金融炼金术》中采用“即时实验”这种

    方法,记录财经市场中瞬息万变的过程。雪球不可能永远滚动,因为

    它终有在平地上停下来的时候。同样,市场不可能一直都蓬勃发展,因为它总有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市场在什么时候会进入衰退期,这

    才是最关键的。其实,仅仅知道市场会衰退并不稀奇,因为这是常

    识,重点是预测衰退的时机。要做出这个预测,就需要先理解反身性

    理论。

    明白雪球滚动道理的人都知道,快速滚动的雪球从下坡来到平地

    的时候,还会继续滚动一段距离,甚至还会因为重力加速度滚得更

    快。关键是,在衰败迹象显现的时候,相信旧范式的人与相信反身性

    理论的人会针对相同的现象,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相信旧范式的人会以为,雪球滚动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当

    他看到雪球滚动速度放缓时,就会想到人为地制造下坡,加快速度。

    反之亦然,若雪球滚动速度过快时,他会想到调整坡度,让雪球滚动

    的速度变慢。总之,想控制速度的人认为,雪球滚动的速度可以维持

    在一定范围之内。

    这里的“人”,就是财经市场中代表政府控制该国货币发行的中

    央银行。加快速度,就是提供刺激经济的方案;减缓速度,就是放缓

    过热的经济发展。所有国家都有中央银行,它们都有相同的目的,就

    是在“刺激”和“放缓”之间做选择。事实上,它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相信中央银行对经济发展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中央银行将经济情势维持在繁荣景气的范围之内,控制任何想超

    出这个范围的动力。这种理解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短期的调

    控必然有效,但长期来看一定会走向泡沫。“调控”与“泡沫”这两

    个相对的概念,反而成为一体之两面。结果越是有效的调控,越容易

    引发泡沫危机,而为了避免泡沫出现,就会出现更多的调控。

    这种涡旋效应解释了为什么财经市场会不停地发生出人意料的泡

    沫式崩盘。如果不从历史过程的角度来看待市场的转变,我们就无法

    看清中央银行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不会知道市场崩盘的原因正是来自

    大家深信不疑的财经政策。有意思的是,这些政策受大家欢迎的原

    因,恰好就是市场崩盘时受大家痛恨的理由。在欢迎与痛恨的矛盾之

    中,没有人知道自己受操控的心理状态正是自己日后怨恨不已的状

    态。为什么会没有人知道呢?

    因为这两种状态之间的反差不是反省出来的,而是反射出来的。

    反省是思考后的认知,但在反射过程中人们并不会反省。只有打开

    灯,真相大白的那一刹那,也就是在真相反射出来的时候,大家才会

    突然发觉,所有之前说的话都是粉饰太平的谎言。这些谎言像宗教语

    言一样具有说服力,但当谎言被戳穿的时候,大家又像被蒙蔽的信徒

    突然发现真相不同于信念,感到无比绝望。

    索罗斯认为,这些相信市场是完美的并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

    人,可称作市场基本教义派。他们一度信奉的真理都是意识形态,市

    场教条以科学知识作为包装,却与真实无关。在当代主流经济学以及

    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这种包装以“科学”的名义在市场中发挥了极大

    的操控能力。为什么假借科学之名、行操控之实的理论会变成像宗教

    教条一样呢?

    答案除了人的逐利欲望外,还有自启蒙时代以来的科学理性。科

    学理性的成就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可是人的欲求无限,希望也可以

    将科学理性的解释力沿用到社会科学理论之上。于是,科学理性

    被“科学理论”取代,并且认为社会可以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同

    时,这种启蒙思维认为,发明理论与设计模型可以建构知识。这个观

    念发展至经济领域时,市场中出现了高度共识,认为经济市场的运作

    像自然事物一样有规律。

    索罗斯提出反身性理论的主要目的,除了否定市场有可供预测的

    规律之外,也否定市场可以经由操控产生预期的效果;规范市场与操控市场两者均为枉然。但问题是,如何承认反身性理论比主流经济理

    论还好用,更能够刻画市场的本质,并产生实际效果呢?

    反身性理论要如何赢得大众的青睐呢?或者说,我们要如何让反

    身性理论在没有办法以普遍性概念说明反身性是什么的情况下取代旧

    的范式,也就是取代主流经济学呢?索罗斯发现,要回答这些问题,他必须提笔写下《金融炼金术》,做出即时的实验,证实反身性理论

    的价值。若他真的能证实反身性理论在财经市场中的优势,他就更能

    够宣扬他的哲学。

    换言之,索罗斯充分利用了大家都想逐利的心理,通过财经市场

    本身会留下所有记录这个事实,翔实地记载了市场的风险与危机,指

    出那些无法操控与预测的因素其实都源自反身性理论的基本理念,但

    这些却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只字不提的部分。

    索罗斯认为,反身性理论运用于财经市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

    能否回答下列问题:“那个在财经市场中无所不在的反身性联动,会

    在哪个时间点开始加剧影响原先应当由基本面反映出来的价格

    呢?”这个问题主要问的是:一旦被扭曲的市场反映出加快的趋势及

    膨胀的价格,我们要如何察觉,投资的本意在什么时候会转为投机的

    气氛呢?察觉这个时间点,有助于我们做出放空商品价格的决策。但

    是我们要如何获利呢?

    自由市场与完美货币理论的破绽

    重新回到市场的索罗斯,带着应用反身性理论的决心,以及证明

    自己的哲学有用的信念,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在策略的选择上,索罗

    斯不再研究个股,而是以整体股市的大趋势为研究的对象。在宏观的

    视野中,他注意到,美国的货币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脱离黄金本

    位制度,这似乎是应用反身性理论的最佳领域。最主要的原因是,美

    元与黄金脱钩,等于将浮动的制度应用在美元价值上,而这时候的美

    元价值完全建立在交易员的感觉上,这种“感觉”很容易受到各种因

    素的影响而改变。

    对索罗斯而言,这是一个常识,也就是没有黄金做支撑的美元必

    然会有所浮动,并且有可能呈现非常戏剧化的发展。但更具戏剧化的是,在美元与黄金脱钩时有一个“完美的货币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

    美元的涨跌必然会落在一定幅度之间。

    在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相信,市场中的某一货

    币,例如美元,它的价值会自动且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维持在一定范围

    内。如果美元被高估,美国的出口将会受到损害,进口必然大增,导

    致美国的贸易赤字增加。但是,为了进口,美国人依然必须兑换外币

    以购买进口产品,从而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让市场继续发挥自我调节

    的功能,这会使美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伴随美元的贬值下滑,进而使得

    出口大增,直到美元止稳上扬为止。然后,新的货币与贸易关系又开

    始了。

    完美货币理论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理论,因为它认为,在市场有效

    的自我调节中,投机客没有影响市场的可能。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

    当投机客预见货币的涨跌趋势,然后企图将此趋势转为多空策略加以

    投资的话,那么他也会受到外面市场机制的自动调整。如果投机客看

    空美元,那么无论他筹措了多少资金,都不可能跟市场机制作对,因

    为市场的力量限制了投机获利的空间。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看空美元,认为美元一定会贬值,那么即使

    他成功地筹足了资金在市场中大量抛售美元,就算他看对了方向,但

    贬值的美元立即会被市场预判为上涨的先行货币指标,又会自动涨回

    来。因此,无论看多还是看空,无论看对还是看错,投机客并不会影

    响市场自动达到均衡的架构。

    有趣的是,在完美货币理论下,成功的投机客只能加快让市场达

    到均衡的速度,而失败的投机客只能延缓市场达到均衡的速度。这个

    典型自由经济下的预设立场吸引了许多人,并且发展成为经济学理论

    的主流思想。但是,索罗斯依照反身性理论的原则,马上就在现实层

    面看出问题。他说,事实上从1973年浮动汇率被引入市场以来,这个

    完美货币理论就不断地被否定。原来认为进出口的贸易数字会决定汇

    率,结果正好相反,是汇率决定了贸易数字。联邦德国就是一个例

    子。

    20世纪70年代的联邦德国,因为出口旺盛,所以币值攀升(联邦

    德国的货币为马克,German Mark),但通货膨胀率反而降低,就业人

    口的薪资维持稳定,而且进口货物的价值因为马克升值而下滑,但是

    马克的强势并没有导致联邦德国的出口出现困难。联邦德国的经济反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对于索罗斯而言,这个现象等于肯定了自己的

    反身性理论,尤其在反对完美经济理论方面。

    联邦德国的现象说明,货币供需理论认为币值是单一直线性发展

    的,并且受“供需”与“贸易数字”主控的观念是错误的。真实的情

    况是复杂的、循环的。复杂的原因在于,我们只有事后结果可供参

    考,但在事前却无法分辨出哪些因素是因,哪些因素是果。最重要的

    是,某些因素,例如进出口数字、货币涨跌率、通货膨胀率等,它们

    之间不但相互影响,而且就像滚雪球一样有增大效果的效应,当然这

    种效应具有增大或者减小两方面的结果。

    联邦德国的案例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在多个方面体现了反身性理

    论的应用,其中最关键之处就是——所谓的完美货币理论非但不完

    美,还因为投机心理会让操作人为了恢复完美货币理论的均衡状态,增加许多非经济手段。这些手段的目的,就是让结果回到想象中的均

    衡状态,这在政府的货币政策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从1981年到1985

    年,在里根(Ronald Reagan)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期间,美元的汇率

    是最为明显的例子。

    当时,美国因为进口量太大,造成极大的贸易赤字。从完美货币

    理论的角度看,贸易赤字增加就表示美国人用美元向国外买了太多的

    东西,从而导致所有对美国出口的国家赚得满手美元。当大家都不缺

    美元的时候,美元的需求必然下降,所以汇价自然下跌。

    有趣的是,在此期间的美元不跌反升,而且升得很多。这个出人

    意料的现象出现,原因就是投机的资金正在大举购买美元,认为美元

    后势看涨。投机的理由当然有很多,但绝不是完美货币理论那种线性

    思维可以解释的。索罗斯指出,里根时期主导的经济理论催生了另外

    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循环,称为“帝国循环”(Imperial

    Circle)。帝国循环指的是美国结合其强大的军事、政治与外交力量

    所形成的财经政策。对于索罗斯而言,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让他深

    刻地感觉到,反身性理论不但可以应用,还可以拿来解释财经市场中

    的一切因素,尤其是非经济因素。

    完美货币理论VS反身性理论:放空美元,做多马克、日元与英镑之役1981年,以反共与保守著称的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的保

    守策略,让他采取以减税为手段的自由主义经济;而他的反共立场,却让他坚持美国应该在全世界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明眼人一看就知

    道,这两件事情根本是冲突的。一是政府不收钱,鼓励自由经济;二

    是政府花大钱,维持强势的军事力量。结果当然是政府的财政预算难

    以维持。更糟糕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家们也各自持两

    个观点相反的理论,但他们同时在里根任内服务。

    里根时期的财政政策官员讲求完美供需理论,认为只要“减

    税”就可以刺激经济,让人民增加消费并且更愿意提高生产力,如此

    可以使经济转强,既无通货膨胀压力,还因为经济变好,反而可以收

    到更多的税。但货币理论派官员认为,经济运作的首要目标是用“高

    利息”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因此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可以通过利率进行

    控制。美联储的新货币理论在1979年10月提出,到了里根正式就任总

    统不久,利息已经在1981年6月高达20%,结果就是,美国预算赤字因

    此大幅攀升。

    这两个冲突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保守与反共),以及这两个不同

    的经济理论(也就是财政与货币)在相互碰撞之下,让美国的预算赤

    字不断扩大。然后,为了限制货币供给量,美联储只好持续提高利

    息,但经济萧条导致全世界以美元发行债券的国家为了偿还高价美元

    的利息而危机四伏。

    鉴于此,里根总统在第一个任期决定开闸放水,采取宽松货币政

    策,让预算赤字无限扩大。钱多了,经济动能增强了,失业率下降

    了,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让各国都对持有美元资产充

    满兴趣。

    于是,大量外资涌入美国,导致美元在经济好、货币强、预算松

    与进口多的情况下出现大涨。索罗斯称这个循环为“帝国循环”,因

    为这个政策就像古罗马帝国一样,把边陲地区的资源与物资汇集到核

    心地区,目的就是打造一支庞大的军队。这当然是一种不恰当的比

    喻,但它却道出了美国企图扮演世界经济霸主的野心。当时,极少有

    人能够看清楚里根在保守政治下实行自由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

    里根总统本人似乎非常自信,尽管表面上不断地强调预算赤字不

    能无限扩大,但他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做出削减预算赤字的行为。这个

    宽松的局面,消除了大家对于经济紧缩的顾虑,消费情况因此改善,经济局势逐渐转好,美元资产上涨的幅度超过大家的预期。许多投机

    客因此认为,美元会持续上涨。这种认知导致国外热钱不断涌入,大

    量购买美国资产。结果是,美国的贸易赤字与预算赤字双双扩大,反

    而推动了美元上升。但实际的情况是,各种“投机美元上涨的心

    理”,促成了美元汇率在一开始就不合常理地上扬。

    这样一来,美元上涨的趋势就像滚雪球一般又急又快,所有投资

    美元的人都笑得合不拢嘴。但大家都知道,这一切的繁荣景象都只是

    表象,都是投机心理累积的结果。大家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美元不

    合理的强势上涨竟然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里根的政治手段不断创造美国经济繁荣的表象,也导致更多的投

    机机构、投资人纷纷持续加码,购买美元,让美元的价位居高不下。

    最要命的是,这种不断购买美元的动作正好坐实了美元上涨的投机心

    态。预期上涨的心态与源源不绝的资金流入美国的局面,两者之间形

    成了涡旋效应,远离了完美货币理论所预期的“均衡”,这完全符合

    反身性理论的预估。

    当这种脱离均衡状态的情势严重到美国的贸易赤字已不能再粉饰

    太平时,投机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发现,其实美元早就被高估了。因

    此,索罗斯非常确定地指出,一旦所有的投机客都认为美元崩盘为期

    不远时,他们必然会大量杀出,卖空美元。

    问题是如何判断美元下滑的时间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

    为预测外汇市场会出现下跌趋势其实并不难,难的是预测什么时候会

    开始暴跌,什么时候是购买大量其他货币、放空美元的时机。这些问

    题反反复复,不断地出现。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索罗斯,并不像其他理财专员那样拥有判断

    情势的模型、理论与方程式,所以相较于其他人,他陷入了信息不对

    等的局面。当时,他唯一可以与这些理财专员竞争的,只有他平时坚

    持的反身性理论。这个理论告诉他:要做出与众人相反的决定!

    从1985年8月18日开始撰写“炼金术”日记时,索罗斯就认为,美

    元下跌的日子不远了,主要原因是政治的干预。那个时候里根总统连

    任成功,新的执政团队在成立之初马上就注意到,里根上一个任期留

    下的贸易赤字是个麻烦的大问题。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降低贸

    易赤字,促使美元贬值。这似乎也是市场共识,因为所有与美元币值相关的财经市场,都

    表现出相同的方向。例如,利率下滑,投机客不愿再拥有美元。当政

    治意愿加上利率下跌,形成一个美元下滑的明确信号时,美元就有可

    能迅速贬值。然而,在评估美元什么时候下滑的索罗斯,却面对判断

    失误的风险:说不定美国经济会好起来,说不定利率马上又会上升,而这会导致美元不但不贬值,反而升值……怎么办?虽然这些问题不

    断出现,但索罗斯依然做出放空美元的决定。基于经济配合政治的分

    析,索罗斯很有见识地大举放空美元。

    1985年8月16日,索罗斯以杠杆大举买进德国马克、日元与英镑,总体量高达7.2亿美元,超过量子基金可运用的资金(多出7300万美

    元)。他认为,在这个非常时期,原有避险基金的原则并不适用。避

    险基金的常规是,“不要在单一市场中针对一种趋势投入所有的资

    金”。但索罗斯依照他的思路,修改了单一市场的定义,提高了放空

    的体量。从一个避险基金管理人的角度而言,这等于完全否定避险的

    用意。

    果不其然,到了9月9日,索罗斯在日记中记载:我的投资策略一

    开始并不顺利,因为美国经济似乎转好了,而且量子基金赔了2000万

    美元。

    这是任何投资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出师不利,立即赔钱。然而,索罗斯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识,凭借自己对政治的判断,认为在资金面

    看好、银行系统偏弱的情况下,德国马克看涨已是眼前的事。除此之

    外,他还认为,美国的利率会维持在低位,因为即使经济转好,美联

    储仍然会关注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所以不会调高利息。还有,那些依

    循旧范式规则的人,相信通过利息的调节可以维持市场的均衡,同时

    美联储已经获得里根政府的提示,在消减贸易赤字的目标下,现阶段

    更不会通过调高利息去提高通货膨胀率。

    基于如上见识,索罗斯奋力一搏,加码放空美元,并且做好如果

    看错就放弃亿万资金的准备。索罗斯会如此冒险,自然与他的胆识相

    关,不过敢冒险不一定就是投资人能够赚钱的原因,赚钱的真正道理

    是:投机的基础在于见识的发挥。这种见识就是:看到别人没看到的

    机会,然后依据见识调高体量,大赚一笔。

    在这个过程中,索罗斯清晰地记载了他的见识,强调他认为重要

    的地方,然后极其小心地注意每一个有可能出现变化的地方。如果因为初战失利的小挫折而改变自己的看法的话,那么他的一生将是另一

    番景象。1985年9月22日,索罗斯拥有的见识让他成了全世界最有眼光

    的投资人。

    当索罗斯记录下投资日记的第二笔交易决策时,时任美国财政部

    部长的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在9月22日这一天,把联邦德

    国、日本、英国及法国的财政部部长约在纽约的广场酒店,一起商讨

    如何应对全球贸易的不均衡问题。

    索罗斯指出,这场出人意料的协商会议无疑是一个“历史事

    件”。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上周日,这五国财

    政部长与中央银行总裁在广场酒店召开的经济会议,是一个历史事

    件,它标志了货币由自由浮动转为操控浮动的正式改变。所有阅读过

    我写的‘反身性理论要如何在货币市场应用’这一部分的人都会承认

    这个改变。我一直认为,这个改变早就该发生了。”

    是什么见识让索罗斯说出这么有把握的话呢?他的行动证明了他

    的想法。他指出:“我先前咬紧牙关,将货币体量提升到最高点,并

    在上周日五国央行广场协议签署之后,进行了最大的押注。周日晚

    上,也就是香港的周一早上,我大量买进日元,并且撑在市场的多头

    中。上周我获利的数字,远超我过去4年在货币市场上累积的损失。最

    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遥遥领先其他人了。”

    的确,五国央行联合出手“干预”货币汇价,美元贬值的消息一

    公布,日元立即破历史性纪录,升值7%,这让索罗斯获利300万美

    元。

    说到这里,我们只能说索罗斯很幸运,因为除了发现里根总统决

    心让美元贬值,降低美国贸易赤字之外,他对里根政府会有什么“具

    体做法”一无所知,压根儿也没想到之后会有什么五国央行广场协

    议。这个时候,赚钱的见识却在反身性理论的影响下,让索罗斯认识

    到:市场中的多元因素会对财经局势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体现在正反

    两方面,并且以滚雪球的方式大幅扩增,幅度之大往往超乎想象。

    这个理念应用在长期看涨、当时却步入贬值的美元上,正是时

    候。于是,当量子基金的交易员在针对初步下滑的美元进行获利了结

    的动作时,索罗斯愤怒地对那些缺乏见识的交易员咆哮,叫他们停止

    抛售日元,同时提高购买日元的体量。五国央行广场协议签署的5天后,索罗斯已经狂扫超过2亿美元的

    日元与马克,放空美元的体量超过了1亿美元。在这么高的投资额度

    上,索罗斯凭借的信心就是他认为这个协议是认真的,是会落实的,也是各国政府合作的目标。坦白说,这些见识对一般人而言,并不足

    以真正维持信心,但索罗斯当时的信念之强,创造了投资史上的传奇

    故事。

    1985年12月,索罗斯结束他即时实验的第一阶段。回顾这个阶

    段,在4个多月时间里,索罗斯能赚大钱的见识,最初来自察觉美元过

    强,因而必定会贬值,其中反身性理论是让他坚持看法的关键。在对

    反身性理论的解析中,索罗斯不断提到,整个银行系统会因美元变动

    过大而崩溃。

    但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银行系统并没有崩溃。索罗斯却认为,这个错误是“肥沃”的。为什么呢?因为在投资过程中,理论只能预

    测趋势,却不足以决定事件的发生。重点是趋势必然发生,也就是过

    高的美元一定会贬值,并且因为原先美元过高的理由都来自投机的心

    理,以至于一旦美元下滑的趋势发生,同样的投机心理会引发另外一

    波超出常理的大贬值。

    五国央行广场协议就是索罗斯认定美元下滑的信号,而这个协议

    签署之后的投资决策,让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扩大了35%的规模,他因

    此大赚了2.3亿美元。《金融炼金术》这本书出版后,确立了索罗斯在

    金融界的传奇地位,也成就了他投资界哲学大师的名号。“黑色星期三”——“金融巨鳄”索罗斯的成名之战

    1992年9月16日星期三,当时英国的财政大臣诺曼·拉蒙(Norman

    Lamont)在“捍卫英镑”的原则下,做出了3天内共5次调整利率的决

    策。

    对于英镑这样的国际货币而言,不断地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维持

    货币价值的做法,是极不寻常的。当然,拉蒙所做的决策也是基于一

    个不寻常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想要英镑留在“欧洲货币”体系之

    中,以维持协议的方式来决定英镑的价值。

    英国政府在多次宣示英镑要留在“机制内”的决心后,却发现市

    场上有异常抛售英镑的动作。当时,对这些异常动作掉以轻心的英国

    政府,还一直想以维持传统货币价值的方式,也就是通过不断提高利

    率来应对。最终,英国在第五次升息之后,发现传统的做法并不能够

    消除英镑继续贬值的压力,因此在9月16日当天,英国央行(英格兰银

    行)宣布放任英镑贬值,脱离“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这个决定导致英国政府损失了33亿英

    镑。这一天,就是金融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三”。从这一天开始,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发现,民间筹资的力量居然可以大到让一国的货币

    贬值,尤其是在那些脱离市场机制,刻意以人为方式维持货币价值的

    情况之下。

    拉蒙曾经公开表示,英镑退出欧洲货币机制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最初决定以150亿美元作为代价捍卫英镑,但后来在眼看无效的情况

    下,不得已做出脱离欧洲货币机制的痛苦决定。索罗斯在听到这个消

    息之后,轻松地表示:“我们刚好也准备了150亿美元用来阻击英

    镑。”

    此话一出,举世哗然。大家都非常讶异于索罗斯如此精准的计

    算。在此之前,极少听说有投机者会与国家货币作对,更不要说对抗

    英国这样的传统金融大国了。索罗斯不但勇于从事这种风险极高的投

    资,也非常准确地预估了投资过程中的风险。这件事情不但使得索罗

    斯声名大噪,而且还让市场中所有投机客都将“索罗斯”这个名字与

    市场“金融巨鳄”画上等号。事后,索罗斯在其访谈式自传中透露了他击败英格兰银行的判断

    过程。他认为,放空英镑获利10亿美元的案例是反身性理论的成功应

    用。这个理论告诉他,市场的设计无论宣称在理论上多么完美,它致

    命的缺陷往往会在人们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出现,而且谬误会持续产

    生,导致市场一次又一次经历崩盘。

    英镑原先是“欧洲汇率机制”中的一种货币。在过去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里,这个机制运作良好,达到几乎均衡的状态,让所有机制内

    的货币都能够自由浮动,而且浮动的幅度总是可以维持在一定范围之

    内。这个接近理想的局面,让索罗斯这样的投机客找不到获利的机

    会,只能眼巴巴地等待。

    机会终于来了,那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以及民主德国

    和联邦德国的统一。这两个事件是有因果关系的,但更重要的是,这

    个因果关系的联动效应是持续的,而且从政治层面发展到了经济层

    面。从政治层面上看,这个效应一直扩大到全欧洲的未来;而从经济

    层面上看,这个效应让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面临两难,不知道应该拯

    救欧洲货币机制,还是应该支持两德的货币统一。

    原先欧洲汇率机制能够运作良好的原因是:这是一个纯粹经济上

    的汇率机制,结构简单。而伴随着德国统一,这个纯经济因素主导下

    的欧洲货币机制受到了政治的影响,而且是空前的政治变局的影响。

    在宪法要求统一的架构下,联邦德国人民必须照顾民主德国人民的经

    济生活,而这使得原先一直扮演稳定欧洲货币角色的德意志联邦银行

    处于矛盾的角色之中。

    德意志联邦银行既是欧洲汇率机制的定锚银行,又是德国宪法中

    规定维持联邦德国马克稳定的中央银行。在德国统一前,德意志联邦

    银行在以上两方面都扮演了称职的角色,但两德统一后的第一件事

    情,就是如何维持两德两种马克之间“不正常交换”下的经济局面。

    这个奇特的交换,说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完全不

    同,也严重地破坏了联邦德国原先在欧洲成功维持汇率均衡的成果。

    在联邦宪法的要求下,联邦德国极为慷慨地接纳了民主德国的经

    济现况,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两德以成年人6000马克、老年人

    4000马克、儿童2000马克为上限,以1∶1的比例,交换两德的马克。

    这个价位让不值钱的民主德国马克,取得了欧洲定锚货币联邦德国马克的地位。任何人都知道,从经济角度看,联邦德国亏大了,但这是

    政治层面的决定,而且是联邦宪法的决定,大家必须遵守。

    这个交换货币的决定,等于是把联邦德国45年来的成果中的极大

    部分,以免费的方式转送给民主德国。毫无疑问,这个决定让统一后

    的德国面临极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德意志

    联邦银行只好提高利率,维持联邦德国马克的汇价。然而,很不巧的

    是,这时正是欧洲经济,尤其是英国经济陷入萧条的时期。在英国经

    济不振的情况下,德国银行调高利率的做法无异于雪上加霜,让英镑

    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

    问题很明显,就是在政治变局中,原先稳定货币兑换的欧洲汇率

    机制,因为联邦德国马克陷入一种政治与经济上的冲突,所以出现了

    微妙的变化。

    经济上的问题其实还比较简单,就是在欧洲各国经济下滑的时候

    不应该升息,反而应该降息以确保资金充裕。但是政治上的情况刚好

    相反,因为两德统一不但是写在德国宪法中的大事,也是一个震惊世

    界的历史事件。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政治、经济背景的夹

    杂之下,德国的做法已经让欧洲汇率机制从稳定向动荡发展,局面因

    为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1667KB,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