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靠谱全文.pdf
http://www.100md.com
2021年2月11日
第1页 |
第5页 |
第17页 |
第21页 |
第44页 |
第141页 |
参见附件(5189KB,230页)。
这次马克思以流行文化的方式与新生代相遇,为年轻人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又有趣的马克思。
编辑推荐
九零后是个马克思。
马克思和九零后,同样个性张扬,饱受争议,越不看好就越有勇气;
马克思和九零后,同样干净、单纯,世界里没有灰色地带,喜欢或讨厌,泾渭分明,从不含糊;
马克思和九零后,同样敢于尝试,敢于否定自己,怀疑一切,为真理斗争;
马克思*次用轻娱乐的方式与“90后”深情相遇。
相遇相知后,“90后”将向世界宣称:
他们是马克思的深度粉丝,他们与马克思有共通、有共情、有共鸣,他们领教到了马克思的厉害,他们将追随马克思的脚步去审视与反思这个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用走心、妥贴且青春的表述方式讲述了马克思的一生及思想理论精髓,让年轻读者们穿越时空,与一个有血有肉有灵、与九零后的心灵足迹无比契合的马克思相遇,有趣、有料、有识。
作者简介
本书的编写者都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和传媒领域的少壮派代表人物,观点新锐,叙说方式贴近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主创团队包括:
钟君,70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坊间被誉为中国申论第一主讲人。
张明明,80后,笔名“哲不解”,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网络红人,尤其是她的热帖《混世魔王马克思》在各大网络媒体被转发追捧,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曾对她有过专访报道。
卢刚,80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多家媒体的特约撰稿人。
冯伟,80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卓丝娜,80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编导。作为《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作词者,串红网络。
马克思靠谱预览
目录节选
第一章 飞扬吧!青春
一、求学: 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002
1. 从“坏”小子到大学霸/ 002
2.“新的神”: 魔鬼撒旦or 黑格尔哲学/ 007
3. 马克思在“野鸡大学”拿的博士学位? / 010
4. 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 013
二、爱情:在精神契合面前一切皆浮云/ 016
1. 黑矮富平逆袭白富美贵/ 016
2. 精神契合:爱情的金钥匙/ 020
3. 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021
三、择业:把高调唱成高尚/ 024
1. 没有光鲜职业,却成就伟大事业/ 024
2.《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伟大梦想的种子/ 025
3. 身安为富,心安为贵/ 027
媒体评论
该书聚焦年轻群体,脱口秀、说唱音乐、动漫等元素,贴合年轻人群的气质与兴趣;《马克思是个90后》在青年群体中引发风潮,成为热议话题。
——央视《新闻联播》
一首《马克思是个90后》的说唱音乐从电视栏目火到微信朋友圈,这首歌的制作团队,竟是一群80后、90后年轻人。这似乎并不契合社会对思想多元的80后、90后的一贯印象,但细想又不出意料,因为一个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现实情怀的青年,一旦接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很容易为其所吸引。
——《人民日报》
有90后读者感慨“感觉马克思来到了我们年轻人身边,不是那个写在课本里的呆板的大胡子老头了”,有80后读者反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活才有意义?”
——新华社
不得不说,《马克思靠谱》一书走心、贴切且富有青春气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方面,它确实靠谱!
——《光明日报》
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多彩的,多面的。这是他们想要展示的马克思。
——《中国青年报 》
马克思与90后,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究竟二者有多远?马克思,这个亿万中国学生心中*熟悉的陌生人,*次以流行文化的方式和成长在后冷战时代的90后相遇。
——澎湃新闻
欢快的rap、流行的飞碟车、甚至借鉴《太阳的后裔》的包装……你能否想到,这竟是一档剖析马克思的人生、畅谈马克思主义的读书类电视节目现场?
——中国青年网
《马克思靠谱》用真正接地气、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再现了马克思个人真实的魅力及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积极的现实意义,让人们愿意放下“标签化”的偏见,真读真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让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到了走心入脑。看来,主流思想要接地气,“飞入寻常百姓家”,关键还在于如何讲。
——腾讯网
一、马克思是谁?
他的偶像是普罗米修斯,他十七岁时曾写下“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万丈豪情,有人质疑这不过是高调,他却用尽一生将高调诠释成高尚。
他二十多岁时本可轻松地成为犹太拉比或普鲁士知名律师,一生优越舒坦,但他却毅然决然地与家族既定路线决裂,选择了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荆棘之路。
他的姨父是大名鼎鼎的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妻兄是普鲁士政府的大臣,他却丝毫没有借东风之力升官发财,倒是经常喝西北风:一辈子四处流亡,经济上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
他精神生活丰盛高贵,肉体生活却愁云惨淡。他一辈子研究 money,却最缺 money。孩子生七个夭折四个,病时没钱看医生,死后没钱买棺材,丧子之痛令他痛不欲生。
他不为了钱,不为了权,为了信仰一往无前。
他难受过吗?怀疑过吗?他难受过,但他从未怀疑过。他也是个凡人,他曾跟朋友抱怨:“你知道我不是个热衷声誉的人,但世人把我看成一无是处,还是会让我感到心灰意冷”,但他却超越凡人,是个伟人,些许嗟叹之后,他立刻重整旗鼓,义无反顾:“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他是谁?他就是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千年思想家,更是为世界指明方向的革命导师——大胡子马克思。
二、马克思还活着?
提起马克思的理论,有人欢欣雀跃,有人咬牙切齿。
有人说他的理论是真理,有人说是邪说。
有人说他的理论指引着群众,改造旧世界,有着雷霆万钧的力量,有人却指责他的理论你斗我斗、蛊惑人心、欺世盗名。
2016 年是马克思诞辰一百九十八周年,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一些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已过时,却令马克思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真正过时的,早已被历史湮没,又为何如此值得那些人搜肠刮肚,殚精竭虑地去证明?不过是“思想一离开利益就出丑”,马克思的理论总是“被过时”,恰恰证明有人谈“马”变色,试图掩人耳目;马克思的理论总是遭诽谤,恰恰证明他的理论触动了一些人的核心利益,令其闻风丧胆,寝食不安。
是的,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对现实有着解释与指导力量,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马克思靠谱!有人曾说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立即遭到 2007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打脸,“次贷危机”直接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永不终结,次贷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的变形,换汤不换药,究其本质依旧是生产商品的相对过剩;有人曾质疑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论述过时了,说西方的工人阶级现如今都是洋房洋车,哪一位工人赤贫了?君不见 2011 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上的标语直接写着“99%”,意思是“99% 的老百姓与 1% 的富豪之间贫富分化加剧”。此外,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膛破肚,寻求着利润最大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这里的工人如马克思描述的那样,生产出了高楼大厦却住不起高楼大厦,生产出了文明却被人嫌弃粗鄙,工人阶级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有人搬出二十多年前,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里预言西方的民主将成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却不曾料到二十多年后,面对西方民主陷入泥沼的困境,面对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的现状,学者福山也开始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观点……
马克思靠谱全文截图
马克思靠谱
内蒙轩 主编目录
1. 编 委 会
2. 学术顾问
3. 阅读指南
4. 第一章 飞扬吧!青春
1. 一、求学: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2. 二、爱情:在精神契合面前一切皆浮云
3. 三、择业:把高调唱成高尚
5. 第二章 再见吧!黑格尔
1. 一、二十四岁的《莱茵报》主编
2. 二、马克思怎么度蜜月?
6. 第三章 马克思的朋友圈
1. 一、法兰西的阳光
2. 二、“前进!达瓦里希”
7. 第四章 破土啦!天才世界观
1. 一、流亡生活中的绿洲
2.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
3. 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8. 第五章 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1.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本情愿让老鼠牙齿批判的
书
2. 二、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儿?3. 三、你见,或者不见,意识形态就在那里
4. 四、汇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认同
9. 第六章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 一、不明觉厉的《共产党宣言》
2. 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3. 三、共产主义既是信仰,又是现实
0. 第七章 痛并快乐着!
1. 一、马克思之痛
2. 二、此谓之大丈夫
3. 三、学习马克思能治玻璃心
1. 第八章 马克思是个好医生
1. 一、《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2. 二、经济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3. 三、新自由主义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 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第九章 马克思,靠谱
1. 一、《法兰西内战》
2. 二、西式民主:真的能包治百病吗?
3. 三、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
3. 结束语 马克思是个“九零后”
4. 附录 人的自豪
5. 参考文献
6. 推荐阅读
7. 后 记编 委 会
主 编: 乌 兰
副 主 编: 周纯杰
执行主编: 钟 君
执 笔: 钟 君 卢 刚 张明明 冯 伟
编 委: 马慧吉 蔡常青 徐 钢 张轶敏
孟 宏 田美凤 雷 平 赵永光学术顾问
李慎明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
家
全国人大司法与内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捷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
家
《求是》杂志社社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恩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家祥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惠勤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树发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书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阅读指南
一、马克思是谁?
他的偶像是普罗米修斯,他十七岁时曾写下“为人类幸福而工
作”的万丈豪情,有人质疑这不过是高调,他却用尽一生将高调诠
释成高尚。
他二十多岁时本可轻松地成为犹太拉比或普鲁士知名律师,一
生优越舒坦,但他却毅然决然地与家族既定路线决裂,选择了一条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荆棘之路。
他的姨父是大名鼎鼎的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妻兄是普鲁
士政府的大臣,他却丝毫没有借东风之力升官发财,倒是经常喝西
北风:一辈子四处流亡,经济上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
他精神生活丰盛高贵,物质生活却愁云惨淡。他一辈子研究mo
ney(钱),却最缺money(钱)。孩子生七个夭折四个,病时没
钱看医生,死后没钱买棺材,丧子之痛令他痛不欲生。
他不为了钱,不为了权,为了信仰一往无前。
他难受过吗?怀疑过吗?他难受过,但他从未怀疑过。他也是
个凡人,他曾跟朋友抱怨:“我相信,您不会认为我是一个渴望得
到别人赞扬的人。但是世人把某些人看得一无是处的那种冷漠态度,即使不使人悲痛欲绝,至少也让人心灰意懒。” 但他却超越
凡人,是个伟人,些许嗟叹之后,他立刻重整旗鼓,义无反顾: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他是谁?他就是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千年思想家”,更是为世
界指明方向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
二、马克思还活着?
提起马克思的理论,有人欢欣雀跃,有人咬牙切齿。
有人说他的理论是真理,有人说是邪说。
有人说他的理论指引着群众,改造旧世界,有着雷霆万钧的力
量,有人却指责他的理论你斗我斗、蛊惑人心。
2016年是马克思诞辰198周年,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一些人你
方唱罢我登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主义已过时,却令马
克思主义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真正过时的,早已被历史湮没,又为何如此值得那些人搜肠刮肚,殚精竭虑地去证明?不过是“思
想一离开利益就出丑”,马克思的理论总是“被过时”,恰恰证明
有人谈“马”色变,试图掩人耳目;马克思的理论总是遭诽谤,恰
恰证明他的理论触动了一些人的核心利益,令其寝食不安。
是的,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
力,依然对现实有着解释与指导力量,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马克
思靠谱!有人曾说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立即遭到20
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打脸,“次贷危机”直接证明了:资本主
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永不终结,次贷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的变形,换汤不换药,究其本质依旧是生产商品的相对过剩;有人曾质疑马克
思关于工人阶级的论述过时了,说西方的工人阶级现如今都是洋房
洋车,哪一位工人赤贫了?君不见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上
的标语直接写着“99%”,意思是“99%的老百姓与1%的富豪之间
贫富分化加剧”。此外,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
膛破肚,寻求着利润最大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发展
中国家,这里的工人如马克思描述的那样,生产出了高楼大厦却住
不起高楼大厦,生产出了文明却被人嫌弃粗鄙,工人阶级的现状并
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有人搬出二十多年前,美籍日本人福山在《历
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里预言西方的民主将成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
式,却不曾料到二十多年后,面对西方民主陷入泥沼的困境,面对
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的现状,福山也开始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观
点……
三、我们眼中那个彩色的马克思
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就在政治课本里学习了马克思和马克
思主义,然而,马克思对很多人而言依旧是面目模糊的,很多人眼
中的马克思主义还仅仅停留在几个判断、概念、范畴里。于是,我
们决定用《马克思靠谱》一书给大家描述一位真实的、彩色的、依
然“活着”的马克思。《马克思靠谱》一书采用历史与逻辑一致的
写作手法,以马克思的生平为时间轴线,用九章篇幅,详细地介绍
了马克思的一生及其重要著作和思想发展脉络。
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马克思年轻时和我们一样,也曾年轻气
盛,喝酒决斗,给漂亮“妹纸”(燕妮)写情诗,曾经叛逆的少年
最后读书思考苦练内功,最终成为思想史上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侠(第一章);在这本书里,你会跟随我们一起目睹马克思获得哲学
“武林秘籍”后,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超越“师父”黑格尔
(第二章);一起见证超越人类历史上关于友情的一切传说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挚友情,一辈子(第三章);一起发现马克思新
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探索马克思一生熠熠生辉的两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诞生(第四章);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为你揭秘史上最
神秘莫测的“意识形态”的秘密所在(第五章);一起目睹马克思
一生中几次华丽的转身,最终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六
章);阅读本书,你要准备好纸巾、控制好泪腺,在这里,马克思
流亡生涯的无尽苦难、马克思的赤子情怀与豁达胸襟令你热泪盈眶
(第七章);良药苦口利于病,药不能停,咱们还要温习人类社会
的资深“大夫”马克思为资本主义这位病号开具的“诊断书”和
“病危通知书”(第八章);最后,晚年的马克思笔耕不辍,生命
不息、战斗不止(第九章)。当然,在这本书里,针对诋毁马克思
的种种谣言,如“马克思大学里加入了撒旦教”、“马克思有私生
子”等,我们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澄清事实,以证视听。
四、马上学习: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
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 ”其中,“批判的武器”就是笔杆子,就是正确的理论。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
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靠谱》一书别具匠心,专门设置“马上学习”环节,寓意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将理
论与实际相统一,我们一边品味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科学
性、规律性、革命性,一边深刻领会当前鲜活的马克思主义非凡的
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亲身感受
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创造
的“中国奇迹”,从昨天到今天,从历史到现实,马克思主义依然
焕发着经久不衰的活力与生命力,马克思,靠谱!
思想与生活在这里交融,严肃与诗意在这里喷薄,不再云山雾
罩、不再高冷莫测,《马克思靠谱》努力尝试用立体的写作手法,抽丝剥茧给大家展示一位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他的理
论对现实依旧充满力量,依旧是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与今天的“九
零后”朋友们深情相遇,马克思从未远离。
《创世纪》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人间就有了光;
启蒙学者说:人类要用理性的光烛澄照愚痴混沌的天性,呈现
出文明理智的教养和境界;
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不畏宙斯的暴戾,盗天火照亮尘世;
马克思说:我就是普罗米修斯!
衷心希望这里的阅读令您有所裨益。第一章
飞扬吧!青春
马克思的青春,和我们一样,上学了,恋爱了,要找工作了。
他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马克思的青春,也和我们不一样。
他热爱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判,勇于实践,思考让他的叛逆闪
闪发光。马克思如果是一匹野马,燕妮就是他的草原。他们的姐弟
恋克服了世俗的重重偏见,他们的不离不弃诠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
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他十七岁就起了个高
调,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然后把这个高调唱了一辈子,最
终把高调唱成了高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回1818年,与靠谱的
马克思相遇。
一、求学: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1.从叛逆青年到超级学霸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的一个犹太律师家
庭,小正太马克思才华横溢,在家里备受宠爱。中学时的马克思成
绩优秀,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十七岁时就把“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的马克思,却从
三好学生变成了一个“问题小子”。青年马克思
1835年,马克思遵照父亲亨利希的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
律系读书,希望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律师。但是,马克思在波恩大学
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花钱大手大脚,经常花天酒地,从他和父亲
的通信来看,马克思在波恩大学一年花掉了700塔勒。700塔勒是什
么概念呢?当时的富家公子一年也不过花掉500塔勒,而且马克思
后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主编《德法年鉴》,那时候他一年的薪
水也才500塔勒。而且,有了一年500塔勒的收入,燕妮的父母可以
放心地让自己的女儿和马克思结婚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算,相当于现在的14万人民币。由此可见,马克思一年就花掉700塔
勒,确实可以算得上非常挥霍了。当时马克思没有工作,这些钱当
然需要掏父亲的腰包。马克思就把那些账单寄给自己的父亲,父亲
当然很生气,就在信里数落自己的儿子,说这些账单是“未结算的卡尔式账单”。有趣的是,2012年的时候,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制作了一套纪录片,名叫《货币大师》,介绍了对20世纪
影响最大的三位货币理论家,马克思就是其中一位。但马克思这位
货币理论大师一辈子都在和自己支付不起的账单打交道,也从来没
有算清过这些账单。这一点在马克思上大学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
了。
更让老马头疼的是,小马在大学期间还加入了一个叫“特里尔
同乡会”的组织,最后他还成了这个组织的头儿。这个同乡会就像
是咱们在大学里的老乡会一样,总组织一些聚会活动,但是他们聚
会的地点,就是在波恩各地的酒馆里。酒后他们偶尔还要和其他学
生打架决斗,甚至还曾被学校关过24小时的监禁。
这样看起来,这个时期的马克思貌似一个十足的“问题小
子”,甚至像个“不学无术”的青年,但实际上,马克思受过良好
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亨利希本人就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熟读伏
尔泰、莱布尼茨和牛顿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亨利希的思想立场,为他的儿子马克思营造了一个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环境。亨利希热
爱古希腊艺术,喜欢莎士比亚,喜欢歌德、席勒等浪漫主义艺术
家,语言天赋很好,拉丁文、希腊文、法文都学得不错,正经是个
有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文艺小青年。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一生都
对自己的父亲景仰备至。据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回忆,马克思在晚
年的时候,经常念及他的父亲,随身携带一张父亲的照片。甚至马
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胸口还放着这张照片,后来恩格斯把亨利希
的照片放进了马克思的棺材中。
话再说回来,老马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波恩大学不安分,知道这
不是办法,就安排马克思转学去了柏林大学。老马曾经公开表示
过:“我不仅批准我的儿子卡尔·马克思这样做,而且我希望他能
在柏林大学继续他在波恩大学开始的法律和公共管理课程。”搬到柏林是马克思生活中的一项重大变动。柏林和波恩相比完全是两个
世界。
19世纪的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小马的精神面貌的确得到了改变,从热血的哲学愤
青变成了靠谱的学术宅男。这也让世界上少了一个诗人,多了一个
大神级别的大牛思想家。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大量读书,并且自学英
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那个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罗马历史
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甚至还想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为此他写了300多页的书稿,翻译
了大量的著作。此刻的马克思,小宇宙完全爆发。这个“问题小
子”来了一次华丽丽的转身。马克思青年时代这个转身是怎么实现
的呢?
马克思之所以能从“问题小子”转变成大学霸,这里有内外两
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因来说,柏林大学严谨的学风让马克思一改从前的浮夸,开始专心于学术研究。柏林大学又名洪堡大学,自从1810年建校开始就一直是德国的最高学府,可谓是大师辈出,群星璀璨。黑格尔
甚至曾经说过,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和
马克思同时代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经在柏林大学读书。他说,柏林大学学风太好了,这里的学生没有不认真读书的,也从不考虑
什么喝酒打架的事情,和柏林大学比起来,德国其他大学简直就是
酒馆。显然这次转学对马克思影响较大。马克思自从解锁了柏林大
学这个新地点,就像玩游戏开了外挂一样,开始拼命地读书。
从内因来说,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追求的人。他
从小博览群书,而且志存高远,十七岁的时候语出惊人,说自己要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是何等抱负和胸怀!马克思刚上大学的
时候,是康德和费希特的铁杆粉丝,甚至曾经想自创一个抽象的哲
学体系。后来马克思觉得这两个偶像太务虚了,他们总是像在做数
学题目,用一个原理来证明另外一个原理,那么抽象的原理和具体
的事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不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马克
思写了首诗来讽刺他们,诗的第一句就是“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
翔” 。“在太空飞翔”,说得挺美,但不就是讽刺他们不切实
际、不接地气嘛!不过,讽刺归讽刺,马克思自己也想不出解决的
办法,一时郁闷得竟然病倒了。在养病期间,马克思又读了一遍黑
格尔的著作,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恰恰可以解释抽象的原理是怎样
一步步转化为具体的现实的,这就克服了康德哲学中抽象和具体的
对立,马克思一下子脑洞大开,病都好了一半。这种思想上的升华
带给马克思强烈的精神快感,他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自己那
种癫狂的状态——脑袋上是乱蓬蓬的头发,穿着邋遢的外衣,“就
像狂人一样在‘冲洗灵魂,冲淡茶水’的肮脏的施普雷河水旁的花
园里乱跑,我甚至和我的房东一块儿去打猎,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 。一般大思想家,都有点马克思这样的
狂热劲头。毕竟对他来说,追求知识和真理,才是人生的头等大
事。马克思的求学经历说明,年轻人的“坏”有两种:一种是面对
现实的冷酷,放弃青春理想后的自我放逐和堕落;另一种是怀揣理
想,但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理想一时难以实现,又想不通而形
成的叛逆与发泄。青春期的马克思就是探索中的叛逆。马克思看似
是个“坏”小子,看似离经叛道,但是他从未丢弃过他的青春理
想,从未放逐对人类幸福和世界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他一旦寻找到
探索知识的正确道路,就开始在追梦的道路上奔跑领航,散发出人
生灿烂的光芒。思考让马克思的青春叛逆闪闪发光。
2.“新的神”—— 黑格尔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的时候给父亲写的一封信,里面有一段
话:“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
置进去。我从理想主义……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这里
面“新的神”指什么呢?康德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受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影响,在柏林大学第
一年就试图创造一种抽象的法哲学体系,而且还写出了300多页的
书稿。不过,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说,当他写道,“在实体的私
法的结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体系的虚假,体系的纲目近似康德的
纲目,而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 。马克思在那个时候就发
现,抽象的体系和具体的问题之间有着一条很大的鸿沟。由于马克
思写他的法哲学著作写得很苦闷,发现问题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又
再次把黑格尔的著作通读了一遍。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思想,正好可以克服康德哲学当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实然和应然
的对立。自此之后,马克思就开始倾心黑格尔哲学。也正是在这个
背景下,马克思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他说的那个“新的神”,其实就是指的黑格尔。可见,年轻时的马克思是多么地热爱思考,他俨
然已经把启发他思想的精神偶像黑格尔当作“神”了。就这样,马
克思违背了父亲让他做一个律师的愿望,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
对象。
马克思经历了这次思想转变之后,就经朋友引荐,参加了柏林
大学的“博士俱乐部”,这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组织。黑格尔活
着的时候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主导人类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
“绝对观念”,但同时他又说神是“绝对观念”的象征。这样,黑
格尔就在理性和信仰、宗教和哲学之间和了一把稀泥。他的一帮弟
子觉得自己老师抬高理性贬低信仰是不对的,要求维护宗教的绝对
权威;而另一帮弟子觉得不能对宗教让步,并竭力做出无神论的结
论。黑格尔死后,他的这两帮弟子公开分裂。前者因为有保守的倾
向,就被叫作老年黑格尔派,后者因为有激进的倾向,就被叫作青
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打响了第一枪。他写了一本
书叫《耶稣传》,这本书影响非常大。施特劳斯揭露了基督教福音
故事的因果联系和逻辑矛盾,比如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动怀孕、耶
稣复活以及类似的“神迹”,清除了附加在耶稣身上的神秘光环,得出结论说耶稣本人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普通犹太传教士。而后世
之所以流传基督的神话,是因为早期基督教社团用幻想的传说表达
的对救世主降临的期待,是一种无意识的杂凑。既然耶稣只不过是
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他就只有有限的历史意义,并不是绝对真理
的象征。这样施特劳斯就把耶稣从神还原成了真实的人。后来,青
年黑格尔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提出了“自我意识”
的概念,鲍威尔比施特劳斯更进一步,他说宗教仅仅是人的“自我
意识”的一种异化形式,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歪曲。由于基督教号
召人们崇拜这种“自我意识”的异化形式,因此必然是“人类精神
的枷锁”,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大家注意,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说法,其实最早来源于鲍威尔。不
管是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还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都对当
时的德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宗教解放作用。马克思本人就在他们
的影响下,逐渐从少年基督教信徒,转变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3. 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
马克思的求学经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思考让叛逆闪闪
发光。不过,让马克思华丽转身的思考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
在扎实读书基础上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之所以超越叛逆,走向伟
大,不但因为他善于思考,而且因为他大量阅读。当年曾经有小朋
友给杨绛先生写过一封信,信里洋洋洒洒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的困惑
与不解。杨绛先生的回信既诚恳又毫不客气:“你的问题在于你读
书不多而又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回答其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
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浮躁。浮躁其实就是不知以为知,少
知以为多知,说白了就是不读书,但又自以为是,就是俗语所言,一瓶不满半瓶咣当。
现在一些年轻朋友,每天喊着空虚寂寞冷,要么玩世不恭,要
么愤世嫉俗,要么娱乐至死,看韩剧、追欧巴、打游戏、玩桌游,就是不读书,自己胡思乱想瞎琢磨一通,反而觉得自己独立思考白
里透红与众不同,天下无敌,这其实就是拿幼稚当个性。“内练一
口气,外练筋骨皮”,读书就像练内功,练武之人若没内力,强行
练武功秘籍容易走火入魔,倒行逆施。学习思考就像吃东西,得有
原料,不然只能消化自己原有的组织,长久下去新陈代谢必然失
调。古有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今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学篇”:“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咱们青年人一定要谨遵古今“劝学篇”嘱咐,有精神追求,多
读书苦练内功,摆脱低等感官刺激,增强理性思考,不能荒芜了我
们灵魂的根据地。
一位作家曾说过:“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
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
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
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
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可以说,阅读可以提升人的内在
美,丰富一个人的灵魂。
阅读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孤独与寂寞虽都
是独处,但孤独的人因为灵魂充实并不空虚,而寂寞的人则因为精
神的寂寥而备感无聊。阅读是治疗空虚无聊的一剂良药,阅读能够
让我们孤独但不寂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跟书中的人
物,或是书的作者互诉衷肠,坦诚相待,我们可以与伟人对话,与
信仰同行,从而提升内在美,丰富灵魂,丰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
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想不缺“钙”,就得多读书。要想强筋骨,就得多读马克思
主义的经典著作,用思考的力量去化解精神上的困惑。
二、爱情:在精神契合面前一切皆浮云
1. 黑矮富平逆袭白富美贵
“靠谱”这俩字是常伴马克思左右的。在他的人生道路中的另
一个靠谱的决定就是娶燕妮这位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别看马
克思又黑又矮、其貌不扬,但是家境还不错,算是黑矮富平。他追
起燕妮来那可有一套,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撩妹”高手。不
过,与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一样,马克思的“撩妹”走的是高格
调。
先说说燕妮是个啥样的姑娘。如果说刚才提到的马克思是黑矮
富平,那燕妮就是绝对的白富美贵了。燕妮是特里尔城最美的女
孩、舞会上公认的皇后,而且出身名门。马克思这个“穷小子”到
底怎么逆袭了燕妮这个白富美贵呢?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马克
思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有教养的律师家庭,这里说他“穷小
子”是指他不是贵族出身,与燕妮社会地位相差悬殊。青年燕妮
为了追求燕妮,马克思实施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写情书。
他给燕妮的情书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在回信里,燕妮玩了一个文字
游戏,德语里面“Ich liebe dich”是“我爱你”的意思,燕妮在
回信里面把这个词倒了过来“Ichhabe dich lieb”,译成中文的
意思是“你真逗”。燕妮用一种委婉又不失聪慧的方式拒绝了马克
思的求爱。看到这样的答复,马克思毫不气馁,马上实施第二步计
划,第二步当然不能像第一步那么草率。马克思来了一个迂回战
术。他迅速收服了燕妮的闺蜜和弟弟,让燕妮身边的言论都倒向
他。这个战术的使用对于马克思来说那是相当得水到渠成。为什么
呢?因为燕妮的亲弟弟是马克思的大学同学,而且两人关系还挺
好。而燕妮的姐姐还是马克思姐姐的同学。如果说这些条件还不够
有说服力的话,那马克思还有一个必胜的法宝,那就是燕妮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他和马克思那是忘年交,关系非
常好。马克思还把自己柏林大学的毕业论文送给了他。第三步,写
情诗。在这里要说几句题外话。现在的年轻人搞对象通常都是打个
电话、发条微信。在这里,要给各位小主们提醒一句,能用严谨而
精练的语言表达爱意的那才是高手。纵观人类历史,什么最值钱?
当然是才华。有才华的马克思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为燕妮量身打
造了三本情诗集《爱之书》(一、二)和《歌之书》,很好地巩固
了第二步的战果。至此,黑矮富平的马克思成功逆袭白富美贵的燕
妮。1836年,十八岁的马克思和二十二岁的燕妮,瞒着家里偷偷订
了婚。
燕妮能接受马克思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里,燕妮需要跨越两道世俗偏见的鸿沟。一是要跨越贵族和平民不能结
合的社会地位鸿沟。那个时代是真正拼爹的时代,燕妮她爹那是正
宗的贵族。而马克思虽出身富裕律师家庭,但属于平民阶层,门不
当户不对是不被看好的。二是要跨越姐弟恋不伦的传统观念鸿沟。
在那个时代,可不像今天流行姐弟恋一样,姐弟恋可不被看好,甚
至被认为是不伦行为。马克思和燕妮的父母,都是男方比女方大十
岁。可是马克思比燕妮小四岁,这样的年龄差距在当时是会被笑话
的。那是什么让燕妮突破重围,嫁给马克思呢?燕妮看中的是马克
思的才华。《神探夏洛克》中的一句话“Brainy is the new sex
y”(有头脑才是一种新“性感”)。马克思正是如此。马克思不
拼爹、不拼颜值,拼的是才华。男朋友有才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
是浮云。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听起来真的像是童话一样,才华横溢
的王子和美丽聪明的公主排除万难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现实的残
酷永远不会和童话走到一个节奏上。马克思是一个刚毅坚强的人,不愿给任何资本家效力,一度穷困潦倒。婚后两人就住在一间简陋
的出租房里。燕妮高贵、优雅、聪明,不但在生活上照顾马克思,在事业上也成了他得力的助手。马克思虽然写了大量的著作,但字
迹潦草很难辨认,每次把稿子送到印刷厂之前都得让燕妮亲笔抄一
遍。所以说,如果没有燕妮,这些伟大著作的问世就不会那么顺
利。曾经有历史学家说,马克思追到燕妮,是这位天才的领袖所获
得的第一个辉煌的胜利。
马克思夫人(1864年)
我们经常看到,说燕妮很美的评述,“特里尔城最美丽的女
孩”、“舞会上的皇后”、“魔法公主”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出自
马克思本人写给燕妮的信里。但是大家能猜到这是马克思什么时候
对燕妮的描述吗?有人可能想到,这是马克思追燕妮的时候写的情
书吧?错了,其实这是1863年写的,当时燕妮已经五十岁,而且脸
上因为生过天花留下了很多麻子,应该算不上美女。可是在真正在
乎她的人眼里,美早已不是世俗所在意的华丽外表了。当爱情两端的人都已不再年轻,当所有的新鲜都已成为习惯,当爱情逐渐与亲
情重合趋同的时候,什么样的爱情是可以永远保鲜的,让人拥有一
生的?在马克思和燕妮的身上,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答案。这更让我
们明白: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拥有幸福。
贫穷的马克思经常交不起房租、养不起孩子。他并没有给燕妮
带来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燕妮对马克思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鼓
励他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实并没有磨灭他们的爱情,反而让他
们的爱情在革命考验中越发坚固。可以说,没有燕妮就没有我们今
天看到的马克思。
2.精神契合:爱情的金钥匙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燕妮绝非等
闲之辈,马克思身上最开始吸引她的当然是才华,但是才华不能当
饭吃,后来两个人在生活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燕妮还是不离不弃。
那是因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他们都有着鲜明的无产阶级
立场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马克思大女儿燕妮与二女儿劳拉
作为妻子,燕妮是马克思的红色伴侣,默默地挑起家庭的重
担,让马克思不至于为了生计问题浪费写作的时间;作为母亲,燕
妮是一位革命母亲,她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送上了革命的道路;作
为战士,燕妮是马克思忠诚的战友,她卓越的政治才干,曾经让恩
格斯都惊叹不已。在燕妮去世后,恩格斯沉痛地说:“我们将不止
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而感到遗憾。”我们可
以说,燕妮不仅忠于自己的丈夫,而且忠于自己丈夫为之奋斗的那
个阶级——无产阶级。在燕妮晚年的时候,曾经有马克思的战友,按照当时上层社会的习惯,称呼燕妮为“尊敬的夫人”。结果燕妮
很不高兴,她说把一个白发斑斑的无产阶级老战士,叫作“尊敬的
夫人”,这不是尊敬,而是一种侮辱。在燕妮去世后,恩格斯曾经
评价说,如果有一个女人把使别人幸福看作是自己的幸福,那这个
女人就是燕妮。正是马克思和燕妮之间那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让他们的爱情
始终保持新鲜,才让他们能携手走过四十年的风风雨雨。
3.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让我们看到,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
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2016年春节期间,有一则关于上
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假新闻受到媒体和网民的热议,里面说了一
位上海姑娘第一次去男友江西农村的家里,面对贫穷和脏乱,迅速
逃离,情侣分手。这则新闻虽然后经证实是一则假新闻,但上海姑
娘的做法得到一些人的力挺,说爱情就要门当户对。中国传统讲门
当户对。很多人狭义地把门当户对理解为财产、社会地位的旗鼓相
当,殊不知最应该当对的是价值观的一致。
一些现代人的爱情越来越拼爹拼颜值,爱爱爱、买买买、先救
你,保大的。还有人说,“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
笑”。有人唱《两只蝴蝶》相扶到老慢慢飞,讲纯爱,但也有人唱
《老鼠爱大米》,讲爱情实用主义,还有人唱《狼爱上羊》,把扭
曲物种本性作为爱情追求。有些爱情俨然成为一种交换,甚至被扭
曲。那些扭曲并异化的爱情恰恰忽略了爱情中最纯粹的一点,什么
呢?主要看气质!“主要看气质”讲的正是精神契合、三观一致。
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爱情就是精神契合的爱情,古典纯粹,令人动
容。实际上,爱情的本质不是交换,不是实用,而是契合:肉体的
契合、灵魂的契合、精神的契合,是价值观的契合。
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不仅仅是两具肉体的私情,不仅仅是金
风玉露一相逢,也不仅仅是生物医学上的多巴胺分泌,更不仅仅是
前额皮质传递过来的一瞬间的欲仙欲死的美妙。爱情的可贵可爱在
于它的社会性。那些伟大的爱情故事之所以会被口口相传、亘古弥
香,就在于爱情内涵的丰富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比方说梁祝爱情的反等级性,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反对家族束缚、宝玉黛玉爱情
的反封建性等,爱情的社会性非常丰富。爱情,作为一种情感,是
非理性的,我们的确很难从中发现逻辑和规律。但是,却有一些基
本的价值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爱。外貌、财富、地位或许会
令彼此一见钟情,但价值观决定了一见倾心是否可以天长地久。马
克思与燕妮一辈子不离不弃,在于两人精神契合,拥有着共同价值
观的爱情。
事实上,最好的爱情从来都不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在
精神契合的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如果一百多年前,把马克思和燕
妮的爱情故事拍成电视剧,早就没有《太阳的后裔》什么事儿了!
人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成就,爱情也一样,只有精神的契合才
能长久。如果马克思是一匹野马,那燕妮就是那片草原。他们一生
的故事真是跌宕起伏,全程无尿点。老马追求理想战斗不止,对抗
政府,批判权贵,给不了燕妮富足的生活,甚至没有片刻安宁;燕
妮对此毫无怨言,从不给老马提任何要求,默默的陪伴就是最好的
爱,那才是“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
他们不仅为了彼此,更为了人民而存在,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
信仰!其实,爱情就应该长成这副模样,不是弱者对强者的依附,而是势均力敌的美好!
三、择业:把高调唱成高尚
1. 没有持久的光鲜职业,却成就伟大事业
说到马克思的择业观,有这样一句话就能高度概括:“马克思
一生没有光鲜的职业,但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发达的时候兼济天下,那当然也不是坏事,总比为富不仁
强。可如果一个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依然坚持兼济天下,那无异于
圣徒。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人。宁肯穷困潦倒也绝不向权贵低头。要
知道马克思可不是找不到工作,靠他的才华完全可以过上锦衣玉
食、加官晋爵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年普鲁士政府就两次拉
拢过马克思,邀请他为政府效力。但是马克思都非常冷淡地拒绝了
邀请。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那些地方根本不是他放飞梦想的地方,更不用说让他效命于此。他一生都在为穷人说话,为人民战斗,一
生都在为事业战斗,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窘困而停止。有人也许会说
老马有点傻,但是要知道这就是马克思的梦想,一生未变。有多少
人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又有多少人早已把梦想这事当作儿戏扔
到了九霄云外?在这儿如果要说“莫忘初心”的话,那老马就是在
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见证了这四个字的分量。
马克思一生都没有光鲜的职业,但是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
业,这种力量就来源于他“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梦想。
2.《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伟大梦想的种子
梦想的种子,早在马克思中学时代就已经埋进了他的生命里。
这颗种子的名字叫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它是马克思十
七岁的时候写的一篇作文。这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
都考虑什么?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为“尊严”。那马克思所说的“尊
严”,是不是咱们普通人理解的“面子”问题?回答是否定的。马
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职业本身应当有“尊严”,应当包含某种神
圣性,它不需要靠金钱来粉饰,也不需要用功名来包裹。那么,什
么样的职业才是有“尊严”的?
第一, 一个有尊严的职业,首先得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而
不是别人给你规定好的,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人比动物强的一点。动物只能接受大自然给自己规定好的生活方式,但人不一样,人可以
自主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要找一个自己喜
欢、感兴趣的工作,而不是找一个别人眼里的好工作。要为自己
活,而不是为别人活。要为自己的兴趣工作,而不是为别人眼里的
面子工作。
第二, 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必须要包含创造性的劳动,而不
能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马克思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的职业
没有创造性,那我们和机器上的零件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这里强
调要选择有创造性的工作,绝不是要排斥重复性劳动。它的真实含
义是强调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古人讲做人有七种境界,奴、徒、工、匠、师、家、圣。所谓奴,就是被动工作。所谓徒,主动工作但处于起步阶
段。所谓工,能干活但干得很粗糙。所谓匠,能干活,也能干好
活,但缺乏创新,永远老一套。所谓师,超越匠,能总结规律,能
创新,能让人眼前一亮。所谓家,自成一派,见物识人。所谓圣,融通天地,由此及彼,见微知著。要想工作有尊严,至少得成为
“师”,哪怕是重复性劳动,也能目无全牛,善于总结规律,创新
方法,让工作更有效率。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一定要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
步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就是最最有尊严的职业。关于
这一点,马克思曾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
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
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有人说马克思这是在唱高调,是不是高调无所谓,关键是人家
十七岁起了这么高的一个调,然后一直唱了一辈子,直到最后把
“高调”唱成了“高尚”。我们不知道马克思晚年的时候是如何回
顾自己这一生,他其实完全可以说:“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
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能够说:我
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
的解放而斗争!”
3.身安为富,心安为贵
马克思一辈子没有光鲜的职业,但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但是,在现在一些人看来,房子、车子、票子、面子却成为评价一
个人是否成功、是否拥有尊严的唯一标准。其实,人的尊严绝不能
仅用金钱来包裹,不能仅用物质来粉饰,不能仅用财富来假扮。
每到春节,一般老同学都会聚聚。同学聚会成为各色人等炫耀
的最佳战场,男人一般都炫耀年薪、工作,女人炫耀车子、房子、名牌包、首饰。于是乎,国内某知名高校某院系同学聚会出台了新
“八项规定”,其中有几项非常有趣,比方说:
禁止攀比职位。
禁止攀比家产。
女生禁止攀比老公,男生禁止攀比老婆,男生女生禁止
攀比儿女。……
这聚会的“八项规定”诙谐幽默,却又直指人心。我们从小到
大都喜欢“被比较”,小时候被家长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学习成绩,长大了比谁成功,比年薪、房子、车子,按照世俗标准,成功
仿佛等价于物质上的富足,物质越丰富越好,而往往忽略了成功其
实还包括精神的富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工作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但工作不完全等价于物质利益,劳动
还包含着审美旨趣与人生理想。我们再看马克思的择业观,他在十
七岁时就能写下:“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
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
福的人。” 马克思有着普罗米修斯情结,我们都知道普罗米修斯
不畏宙斯的暴戾从天庭盗火种以照亮人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标准
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劳动,就是我们今天强调的“为人民服务”。
其实,认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富贵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尊严
是非常有用的。什么是富贵?身安为富,心安才为贵。当我们的身
体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有住的地方,有爱的人,有基本的生活条
件,这不就是富足的吗?当我们身正律己,知止静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克服了浮躁,抵御了焦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忘
初心,不怕鬼敲门的时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高贵吗?这才是真正
的人格高贵,才是真正的有尊严。因此,真正的尊严绝不仅仅是物
质富足带来的,而是精神高贵所映现的。仅仅物质丰富还谈不上富
贵和尊严,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后,只有精神丰富,灵魂充
沛,信仰坚定才算是真富贵,有尊严。在这一点上,马克思选择了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职
业当成事业来奋斗,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4.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以房子、票子、车子、牌子为标志
的成功观和尊严观显然是被扭曲的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但不幸的
是,当前有一些年轻人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价值观恰恰就是这样被扭曲了。他们的成功观是畸形的、扭曲的,只见物
质,不见尊严和精神。扭曲的价值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
壁,怨天尤人。可见,年轻人的正确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人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
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
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在小时候,我们都是在父母长辈的指导下,学会了穿衣服和扣
扣子:扣子要从上到下对齐扣好,不然衣服就会不对称,歪歪斜斜
的,不仅穿着不舒服,看着也别扭。
青年之于国家,如初春,如朝阳,不仅决定着自己的人生,也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年人,不仅用亲身经历劝诫“年轻人不要经常熬夜”,还专门告诫青年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
其当人年轻的时候。”西方也有一句谚语:“人生有怎样的开始,就有怎样的结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怎么扣,青年时代的第
一步怎么走,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好一生的路,同时也是每一代青
年都必须答好的一道人生考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
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古代先
贤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那么,当今之中国,当今之青年,应
该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接受同样教育、同
时走出校门的两个年轻人,却在人生道路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人旗帜鲜明,有人随波逐流;在灾难来临
时,有人舍生忘死,有人自私自利;在利益诱惑面前,有人坚持原
则、不妄想、不妄动,有人利令智昏、投机取巧……从根本上来
看,还是因为这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所造成的。
“总开关”一旦从开始就出了问题,只能是走得越远,跑得越偏,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概莫如是。
对于青年来说,选对了路,就不怕路远。无论青年将要面对的
是一马平川还是崇山峻岭,是康庄大道还是崎岖小路,只要始终以
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青年的人生之路就会像将要远航的航船有
了指路灯塔一样,不仅能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更能在需要做出
选择的时候,不会迷茫,不会迷途。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勤
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点要求,既指明了青年树立正确价值
观的前进方向,又指明了实现途径和有效方法。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所以青年要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勤学。求知为学,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习近平总书记曾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来
说明“勤学”对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鲁迅先生也曾说过: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青年
时期是人生的最好时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形成自己的
见解,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更要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把这些
知识外化于行。
人无德不立。修德是做人之要、立身之本。所以青年要养成正
确的价值观,必须修德。青年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技能
的提升,更需要道德雨露的滋养、良好品行的塑造。知识需要道德
的引导,才能用在正确的途径上,无德之人,才华越出众,危害就
会越大,而这也是很多单位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因。德有很多种,有事关国家、天下的“大德”,有事关
群体、社会的“公德”,也有事关个人品行的“私德”。青年之修
德,既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养成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
民的“大德”;又要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踏踏实实修好“公
德”“私德”。唯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青年人的人生之路
才不会走歪、走偏。
是非明则方向清,方向清则路子正。所以青年要养成正确的价
值观,必须要明辨是非。信息时代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宽
广视野,也让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和挑战。当前,各种正确
与错误的信息和思潮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陷阱相互交织,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面对学业、情感、职
业选择的多方面考量,青年必须要认清,一时的疑惑、彷徨和失落
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掌握正确价值观这把人生“总钥
匙”,以敏锐的双眼、理性的思维、从容的心态、足够的定力,明
辨是非,认清方向,选准正道,坚定不移地沿着“向上、向善”的
人生轨道成长。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青年的一切崇高追求、高尚情怀、美好梦想,既要在行动中体现,也要靠行动来实现。所以青年要养
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笃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
的优秀品格。“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年要
成事,既要沉心静气,更要伏下身子。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沉迷幻
想,要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
神来浇灌梦想,把挫折考验和艰难困苦作为梦想开花结果的养料,凭借踏实而不懈的奋斗,最终迎来梦想的开花结果。
问道容易得道难,得道容易守道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
个青年必须养成、践行、坚持和守护的“正道”。当然,这条“守道”之路并不好走,在这条路上,青年不仅会遇到各种拦路虎的阻
挡和考验,还要面对一些走在旁门左道甚至歪门邪道上的人的诱
惑。
青年不仅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始终坚持和守护得来不易
的正确价值观,不能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情绪,或者一时的不如
意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遇到险阻还是
面对诱惑,都要始终坚持,保持定力,不忘本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
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
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穿衣服时第一粒扣子
扣错了,却总在扣最后一粒扣子的时候才发现。衣服的扣子扣错
了,大不了再扣一遍,但人生的扣子一旦扣错了,是无法重来一次
的。青年在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时,不妨向古人学习,“吾日三省吾
身”,时不时地给自己做个“全面检查”,看看自己在人生的第一
粒扣子有没有扣错,检查一下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没有走歪。有
则改之,无则加勉。第二章
再见吧!黑格尔从叛逆少年到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抛弃康德,拥抱黑格尔,迅速成为“博士俱乐部”中最耀眼的新星。从哲学博士到《莱茵
报》主编,马克思的文章刀刀见血,见血封喉,令书报检察官坐立
不安。在社会现实的冲击下,马克思头脑中坚固的黑格尔哲学出现
一丝裂缝,新的世界观即将破土而出。克罗茨纳赫的蜜月,孕育了
马克思和燕妮第一个孩子,也见证了唯物史观萌芽的成长。从“绝
对观念”到“市民社会”,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决绝地告别黑格尔,与恩格斯携手掀开人类哲学史新的一
页。
一、二十四岁的《莱茵报》主编
1.马克思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如果说马克思需要填写一个履历表的话,上面第一份正式工作
可能就是编辑。
说起这份工作,不得不提起一个马克思从未见过,但却对他产
生重大影响的人——黑格尔。前面讲过,黑格尔让马克思醍醐灌
顶,在学术的道路上疯狂奔跑,黑格尔甚至成为了马克思神一样的
精神偶像。这个故事要从马克思的一次休学疗养说起。来到柏林大
学的马克思几乎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交给了紧张的学习和研究,他
常常是在微弱的烛光下通宵达旦地钻研,这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
康,最后只能休学疗养。虽然说是要休息疗养,但是马克思可没闲
着。在疗养期间他把已存的所有黑格尔的著作读了个底儿掉,成了
个“黑格尔分子”。马克思的传记作者梅林后来说,马克思在两个
学期学的内容,“如果按照学院的喂养方法,20个学期也学不
完”。这种玩命的架势马克思保持了一辈子。其实黑格尔和马克思是一对从未见过面的师徒。这段师徒之情完全都是在马克思大量地
拜读师父留下的“武功秘籍”中形成的。可是马克思并不是一个读
死书的学生。虽然他当时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师承、有门派的人了,但是他并没有像门派中其他师兄弟一样在组织如日中天的时候加入
那个捧臭脚、拍马屁的潮流当中,而是沉浸到图书馆中潜心修炼,认真地思考寻找黑格尔理论心法中的漏洞和破绽,以此提高自己的
内功。马克思这样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气质陪伴了他的一生。
其实,也正是黑格尔的革命精神让马克思发现了他一生受用无穷的
“批判的武器”。
黑格尔
因为笃信黑格尔思想,马克思还曾加入青年黑格尔派。不过也
正是因为信奉黑格尔思想,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并没有找到自己心
仪的教师工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黑格尔的革命精神和思想
触及了封建普鲁士政府的利益,普鲁士政府刚好换了一个极为保守
的教育部部长,他坚决维护封建制度,坚决打压黑格尔思想。当时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自然就进
不了普鲁士政府的公立大学。普鲁士政府不喜欢黑格尔,但代表资
产阶级利益的一些商业资本家喜欢黑格尔。《莱茵报》背后的大股
东都是一些商业资本家,他们与普鲁士政府是对抗的,所以他们喜
欢马克思。根据德国历史学家弗兰茨·梅林的《马克思传》和海因
里希·格姆科夫等的《马克思传》记载,正是这样的一种机缘巧合
就使得二十四岁的马克思成了《莱茵报》的主编。编辑《莱茵报》
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他在这个时期写了不少抨击
时政的文章,为贫苦人民辩护,对专制制度做了尖锐的谴责,揭露
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成为名副其实的政论家。加盟《莱茵报》让
马克思从一个有着活动家倾向的学者变成了一个带着学者风范的活
动家。
如果说大学期间是马克思修炼心法提高内功的时候,那么在
《莱茵报》工作的那个阶段就是他检验修炼成果的时候。那个阶段
的经历让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莱茵报》期间,马
克思写了大量的文章,触及了社会中的很多现象。但在与一些具体
的社会问题过招的时候,马克思发现,自己在大学里跟黑格尔一直
研习的套路和招数并不能做到应对自如,甚至有些招架不住。这怎
么办?
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裂痕
刚刚踏入社会,有着一身黑格尔哲学硬功夫的马克思,却遇到
了现实这个强大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黑格尔教的招不好使了。第
一个回合就是一项名叫《林木盗窃法》的新法案。当时莱茵省正在
讨论这项新法案,这项新法案的目的是要惩罚那些到森林里捡枯枝
的穷苦农民。因为在林木所有者看来,未经允许私自捡拾森林里的
枯枝,就是盗窃。但是,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靠捡拾枯枝来生火做饭,维持生计,想不到现在枯枝成了林木所有者的私有财产。一边
是农民的生计问题,一边是林木所有者的个人利益,两者发生冲突
的时候,法律应该站在哪一边呢?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和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普鲁士政
府就是这样一个“理想国家”,它会永远坚持公平和正义,永远代
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现实却大大出乎马克思的意料,在物
质利益面前,“理性”被打得落花流水,《林木盗窃法》坚定地站
在了林木所有者一边。马克思很愤怒,写文章抨击莱茵省议会的做
法。他说,农民捡拾地上的枯枝,是大自然赋予农民的正当权利。
现在社会上一小部分人要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而且还要立法来惩
罚农民,这不仅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伤害了法律公平公正的精
神。马克思说,莱茵省议会的做法,不仅打断了法律的手和脚,而
且还刺穿了法律的心脏。经过这场论战,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普
鲁士政府并不是黑格尔说的“理想国家”,它只代表私有者的利
益,所谓的法律只不过是私有者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
如果说第一回合让马克思看清了法律的虚伪性,那么马克思碰
到的第二回合,黑格尔的国家理性,又明显底气不足了。因为摩塞
尔地区贫苦农民的争论引发的问题,让马克思对普鲁士国王陛下的
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怀疑。1842年12月,马克思担任主编的《莱茵
报》发表了一系列反映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的文章,这让莱茵
省的总督大为恼火,指责《莱茵报》“企图煽起不满情绪并削弱政
府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要求文章作者出面说明情况。马克思毫不
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写了一篇回应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
护》。
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不再单纯地指责私人利益,他发现国家
本身就有很多“缺陷”。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也就是政府治理
下的贫困,所以即使再换一拨称职的公务员,摩塞尔地区照样贫困。马克思有句很经典的话:“(国家生活现象中)存在着这样一
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
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 在研究这些关系的时候,不是要去
寻找善意和恶意,而是要研究这种客观关系是怎样对官员的活动发
生决定性作用的。
这样一来,马克思先是对法律失望,后来又对政府失望,两重
失望一累加,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就暴露出来了。马克思意
识到,要揭示物质利益和国家立法之间的真实关系,仅仅依靠黑格
尔哲学是无能为力的。正是《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的要对物质
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学,这是马克思
头脑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道裂痕,也是他破茧重生的开始。
从这件事里,我们也能看出,马克思刚一走上社会实践的舞
台,就显示出善于把握实践的高超能力,和敢于怀疑权威的过人勇
气。
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产生了怀疑,但是他并没有抛弃老
师。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有人质疑黑格尔,甚至恶意地称黑格尔
是“死狗”,这个叫法在那个时代其实就是在变相地说这人一无是
处。当年的好多师兄弟已经倒戈,可听到这样的话,已经自立门户
的马克思却勇敢地站出来在江湖上喊话——“我是黑格尔的徒
弟”。此时此刻,马克思真的应该拥抱黑格尔,为他盛情地演唱一
首: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
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黑格尔为什么能成为大咖马克思的老师呢?是因为黑格尔有两
大秘密武器让年轻时的马克思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是一套完整的哲
学体系,二是貌似强大的概念辩证法。先说黑格尔完整的哲学体
系,在这个庞大的哲学体系里精神决定了一切。说到这里,先给大家简单地科普一下黑格尔。前文我们也讲
到,马克思一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以说很多哲学家大都放浪形
骸,只注重精神世界,黑格尔却是哲学家里为数不多的理论工作与
俗世生活都过得很幸福的人。黑格尔一方面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绝对观念体系,并宣布德国哲学在自己这里到达
了顶点,无人能超越。另一方面,他追求俗世生活的完美,他的理
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可他自己却当上了普鲁士封建政府
统治下柏林大学的校长,享受着荣华富贵。从世俗的角度来说,黑
格尔的人生是很完美的,有名有利,立言立德,棒棒哒!
很多人曾抱怨说,黑格尔的理论太晦涩,根本读不下去。没
错,德国古典哲学就是这个特征。古典怎么理解呢?本是形容建筑
物庄严豪华,雄伟瑰丽,德国哲学也有此特点。黑格尔又把德国古
典哲学推上了顶峰,所以啃黑格尔的理论,自然会产生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的感觉。
要读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我们不妨先读一本黑格尔的
朋友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歌德曾经在黑格尔评教授职称时帮
助过他,两人关系不错。后人也总喜欢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与歌德的《浮士德》相提并论,浮士德在无尽的世界里漫游探索人
生,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世界的探险旅行、实现着自身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绝对观念”。
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每个哲学大侠都爱自创一套绝对真
理来完成体系,并演绎论证其完美,黑格尔也未能免俗,他创造了
绝对观念的完美哲学体系。绝对观念指的是宇宙的本质与理性的绝
对形式,也就是说,绝对观念是一切事物的起源。黑格尔的哲学体
系就是一个圆圈圈,是以自我意识为起点,经过三个阶段:逻辑阶
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与此相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包括
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逻辑学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构成。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属于逻辑学的展
开,因此又叫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精神哲学研究人和
社会。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是逻辑学“外化”而成的哲学。自然
哲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
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分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
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而绝对精神是一个纯粹精神领域,既
主观又客观,是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黑格尔认为自己的
哲学是绝对精神的结束,他把握了绝对真理,他是世间万物的终结
者,是上帝的自我意识。至此,黑格尔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体系
却又不幸地沦为模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圆圈圈,是以自
我意识为起点,经过三个阶段,回归于绝对精神。它是“精神超出
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精神以逻辑为原则,以对立统一为动力,循环往复,自
然、人、社会、国家、法在循环中产生,世界万物的丰富性在循环
中展现。黑格尔说这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绝对精
神就是上帝。黑格尔本人并不是基督教哲学家,他早期的著作里也
不时地批判着基督教。那为什么黑格尔要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上帝
呢?其实,“上帝”一词内涵丰富,很多哲学家都将自己哲学的核
心概念归结到上帝,比如说,斯宾诺莎就曾说“实体即上帝”,但
这个“上帝”却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而这些哲学家也不是传统的
教徒和上帝论者。
黑格尔之所以将绝对精神归结为上帝,除了可以使绝对精神拥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就是这个“上帝”可以保护黑格尔免受迫
害。尽管人们赞美黑格尔是哲学大神,但大神背后也“拖着一根庸
人的辫子”。为求自保,黑格尔不得不将自己哲学的革命意义深深
掩藏在“上帝”的废墟中。
再说黑格式的概念辩证法。黑格尔觉得,自己创建的体系这么
完美,世上还有哪个方法论能与这个体系匹配呢?建立在矛盾律基础上的传统逻辑只适合日常生活,太低级,根本不适合我的哲学思
考。哲学要达到更高的真理,需要不断的变动,于是黑格尔创立了
新的方法论:概念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类似于植物从种子到果实再
到种子这样的发展过程,即正题+反题=合题。从种子到果实再到种
子,不是简单克服,而是完成了质的飞跃。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
然的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事物不是静止的,是变动的。马克思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里看到了
“革命性”。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
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自以为是的处女座的黑格尔看不起东方社会和东方哲学,他说
“中国无历史”,有的不过是君主覆灭的重复循环,任何进步都无
法从中产生。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哲学不过是枯燥的理智。他尤其
看不起孔子,认为《论语》不过是孔子给弟子们普及一些常识道
德,这样一位讲究实际的世间智者,没什么思辨哲学,有的不过是
一些老练、善良的道德教训罢了。他还大放厥词:中国人的语言
——汉语,根本不适合哲学思辨。这一批评彻底惹毛了一位清华男
同学,偏巧这位清华男青年也伶牙俐齿舌灿莲花,他撰文驳斥:
“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
妙,举‘奥付赫变’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
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
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
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这位清华男
生就是钱锺书。其实黑格尔这次的批评相当草率且很不负责任,“奥付赫变”一词德文是“aufheben”,其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对旧
事物的批判和继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极具思辨意味词
语的中文翻译是“扬弃”,想想农民碾麦子扬场的动作,你就会心
一笑,这词译得不仅信达雅且形神兼备,并且相当思辨。有舍才有得,先扬才能弃,其实中文里这样讲究思辨的词汇很是丰富,黑格
尔估计没通过汉语四六级。
4.唯物辩证法是个大智慧
黑格尔是处女座,处女座追求完美故而纠结,这一点在黑格尔
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黑格尔是典型的做人、学术两不误,在世俗
生活上,相对于很多哲学家或不婚或不羁的气质,他既能当封建政
府官方大学的校长,他的哲学理论却又为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在学术理论方面,黑格尔的体系是完美的、静止的,可他的方法论
却是革命的、辩证的,直接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都具
有运动的绝对性,一切现实都会丧失必然性和合理性。于是乎,貌
似完美静止的体系和讲究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辩证法产生了冲突。
多年之后,马克思作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典型,站在老
师黑格尔的肩膀上,不是把精神与运动,而是把物质与运动联系在
一起,将黑格尔颠倒的世界观扶正过来,把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
高度: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概念辩证法,不是从现实派生出来的辩证
法,而是从绝对精神里面不断地辩证运动。实际上这个是有点站不
住脚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学到了老师最有价值的东西
——辩证法,但是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在理论和现实之
间的对立,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物质、从现实、从实践出
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解释一切,改造一切,给辩证法铸就了
唯物论的底座,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关系扶正了过来,把概念辩
证法变成了唯物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的创新之处。
讲到唯物辩证法,很多人都蒙圈了!到底什么是辩证法?从学
理上讲,唯物辩证法有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有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还有一系列基本环节——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相对与绝
对、抽象与具体、偶然与必然、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等。其
实,通俗地说,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只要把握两分法、结合、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三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先说说两分法。有人一提两分法就以为是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好
和坏,这太幼稚、太庸俗。两分法的本质是多分法,就是多角度看
问题。看任何一个问题都要看到它的多棱、多面、多角,一定要解
剖着看,要目无全牛。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多角度看问题呢?回答这
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右图,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什么?一个老
太太。大家把书旋转180度再看,看到了什么?没错,请相信你的
眼睛,你看到的是一个美女。这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的魅力:生活当
中我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角度。当我们运用多角度的方
式来发现问题的时候,可能那些丑恶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
们更可以在生活当中发现美。
再说结合。结合就是在多角度看问题的基础上,把重要的角度
结合起来,这其实也是我们可以操作的创新。这个时代的创新有三
种:第一种是原始性创新,第二种是集成式创新,第三种是消化吸
收再创新。而我们每个人都能操作的创新就是后两种,就是结合式创新。例如,SWOT的分析方法,把优势(S)、劣势(W)、机会
(O)、威胁(T)一组合,就会形成SO、ST、WO、WT等创新性战
略。
最后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其核心就
是在两分和结合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类,就像重庆火锅里那个九
宫格一样,把问题落小落细。例如,当代中国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
问题,还面临着挨骂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挨骂呢,也就
是怎么看待对我们的批评呢?用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从批评的动机
(善意的或恶意的)和批评的根据(有客观根据或无客观根据)两
个维度对批评进行分类,两个维度四个方面一交叉结合,可以分成
四类:第一类是善意的、有根据的批评,可以称之为建设性批评,如同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我们应当鼓励并接受;
第二类是恶意的或是无意的、有根据的批评,可称之为牢骚性批
评,如同利益受损者的牢骚抱怨,如果这些人的利益确实受到了损
害,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对于他们的抱怨和批评,有关部门应当
包容、重视并予以解决;第三类是没有动机亦没有根据的批评,可以称之为跟风式批评或发泄式批评,如同在大街上看热闹,看见有
人起哄谩骂,也跟风瞎骂,对于这种“批评”,就应当及时地公布
真相,以正视听,有效引导;第四类是有恶意动机、不但没有根据
而且编造证据的造谣抹黑式“批评”,这种“批评”实际上就是造
谣。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对于这种造谣抹黑式“批评”绝不
能心慈手软,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和惩治。可见,当掌握了唯物
辩证法以后,再去看待批评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得更深刻、更直
接,就不会简单化地对待批评,而是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辩证法,有助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让我们具有大智慧,变得更幸福。经常有年轻的朋友问
笔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我现在很困惑,很焦虑,怎
么办?”其实,这种困惑的由来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理想和现实的辩
证法。理想是什么?理想是基于未来的一种设想。理想之路有无数
多条,未来的途径有无数多种,但是现实呢?现实的路只有一条,我们人生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焦虑就是因为经常把对未来的美好
设计误认为是一定会实现的现实。比如说有人想要考公务员,总觉
得只要考上公务员就可能成为国家总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旦理
想泡汤,失落、困惑、焦虑就来了。这样讲或许还是有些抽象,我
们不妨通过一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理想和现实的辩证法。假如你
是一个高颜值美女,在大学里面谈恋爱自然是必修课。大学时的你
会喜欢什么样的男生?一定是阳光型的高富帅,而像笔者这样的矮
瘦穷可能就不受待见。假设笔者跟高富帅一起追你,那时的你可能
眼也不眨就会选高富帅。笔者自然受了刺激,不争馒头,争口气,发誓活出个人样来给你看看,于是创业成功。与此同时,你跟高富
帅结合以后家道败落。十年以后同学聚会,我们在停车场偶遇,我
创业成功,推开的是宝马740的车门,高富帅因为家道败落,跟你
推开的是QQ的车门。见面的这一刹那,你后悔了,心想当年怎么就
瞎了眼呢。尽管现实是不可能让你回到从前的,但是上帝听到了你的心声,允许你乘坐时光机器回到十年前。这次,你重新选择,你
因为看到未来,选择了矮穷矬的笔者。然而,千万不要以为未来会
原封不动地重新上演,因为就在你做出这个选择的一瞬间,这一切
又都变了。你想想矮穷矬的笔者会怎么想。我想我什么都没有,却
抱得美人归,今生何憾,今世何求,考个公务员,过个小日子,小
富即安,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圆梦了。高富帅怎么想呢?受刺激
了,那么多女孩追他,他不搭理别人,他追你你还不搭理他,他不
争馒头争口气,他要活出个人样来给你看看。尽管家道败落,但是
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他创业成功。十年以后,我们停车场偶遇,高富帅打开的是玛莎拉蒂的车门,而笔者和你或许是从电动车上跳
下来的。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法。很多人觉得理想那么高,现
实那么低,不要怕,因为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一切都是在发展的,其实这就是辩证法。所以同学们,好好跟着马克思学唯物辩证法,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你的心理会越来越强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用这个比喻仅仅是为了更加形象地说
明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绝没有把开什么车作为成功与否标志的
意思。真正的成功还是本书前面所讲过的,在满足了基本物质条件
基础上的精神富足与充盈。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
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
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201
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
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
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
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和方法论。”他强调:“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法,分清层次,认真思
考。‘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
之。’”学习辩证法,是为提高决策的质量,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
展中的基本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更善用辩证法。例如,他讲改革要做到蹄急而步
稳;讲生态文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团结问题,提出正
确处理好“手指”与“拳头”的关系;讲精神文明,提出“虚功”一
定要“实做”;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全
部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作用;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强调要从供给侧发力,也强调不能忘了需求侧,强调的是供给侧
和需求侧同时发力。
可见,从小我到大我,从小确幸到大幸福,从个人生活到治国
理政,智慧的辩证法无处不在。
二、马克思怎么度蜜月?
1.马克思的“两个孩子”
马克思在《莱茵报》只工作了一年的时间,因为激进的文章内
容得罪了利益集团,招来了很多麻烦,1843年,他不得不辞去主编
的工作。但是一下成了无业游民的马克思并不孤单,几个月之后,马克思就和燕妮结束了长达七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有情
人终成眷属,那蜜月期理应花前月下美酒佳酿,但是在克罗茨纳赫
婚后的马克思并没有让蜜月的甜蜜和平静占据自己太多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紧张的创作。对于成天泡在书堆里的马克思,人们
真是很难理解他是娶燕妮为妻还是早就和书籍结为连理,以身相
许。马克思的一生读书无数,著作等身,每次当他开始退回书斋,忘我读书的时候就是要有大成果诞生的时候,眼前的这一次也不例
外。
马克思在这个阶段孕育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叫小燕妮,单从
名字上就能看出老马对于女儿的疼爱。另一个孩子的名字叫作“唯
物史观”。这个孩子的孕育成为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一个重要分界
线。两个孩子里老马明显对后面这个叫作“唯物史观”的孩子更加
上心。为了保证这个“孩子”的顺利诞生,马克思在这个阶段读了
24本著作、写了255页的读书笔记,用五本密密麻麻的研究摘要完
成了《克罗茨纳赫笔记》,提前庆祝这个“孩子”的到来。《克罗
茨纳赫笔记》当然不是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孩子诞生的营养,那它是
一本怎样的书呢?
2.超越黑格尔
《克罗茨纳赫笔记》像一股知识的清泉,滋润着即将破土而出
的唯物史观的萌芽。根据这份读书笔记,马克思整理出两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分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
《论犹太人问题》,他在这两篇文章中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唯物史
观的萌芽。
通过总结《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教训,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
又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这时,费尔巴哈把黑格尔颠倒了的现实与观
念的关系摆正了过来,法国的历史学家又对社会的阶级问题有了新
的认识,受到这些思想的启发,马克思发现,国家、法律以及宗教
其实并不神秘,它们非但不是什么“绝对观念”的化身,反而处处
受到“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制约。由于这种“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又叫市民社会,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国家权力运转的,是来
自地上有着黄土气息的“市民社会”,而不是来自天上高冷傲娇的
“绝对观念”。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
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权力如何运转,是由市民社会内部的矛
盾和斗争决定的。国家如此,法律和宗教也是如此。因此,在马克
思看来,之前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其实是只打狐狸,却放
过了狐狸背后的老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
篇文章中说,既然不存在什么天国的真理,那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确
立现实世界的真理。所以他呼吁,“对天国的批判要变成对尘世的
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 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
的批判”。
既然要批判,那就有个工具问题。拿什么去批判现实世界,批
判市民社会?马克思说了很著名的一段话: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
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
能说服人。
什么是“批判的武器”?理论辩论!
什么是“武器的批判”?实践斗争!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理论必须要彻底,必须要接地气,才能说
服人,才能掌握群众,才能转化成为实践斗争的力量。
那马克思心目中要掌握的群众是哪一部分人呢?是欧洲各国貌
似慈悲的王公贵族吗?是十九世纪脑满肥肠的大工厂主吗?都不
是。理论要掌握的群众,是马克思所说的那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
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他们因为被压迫,所以要反抗;因为被彻底压迫,所以已经退无可退,只有革命一条道路。列宁高度地评价
了马克思这篇导言,说马克思对现存的一切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特
别主张武器的批判,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这表明马克思已经
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马克思这篇导言集中体现了他的文风特点。在中学的时候,马
克思写文章就喜欢推敲一些精美的句子。现在,这个特点表现得越
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成熟了。在导言中,马克思反复运用警句、比
喻、重复、对仗等多种手法,努力使文章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力
量。比如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
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句,还有“一切内在条件一
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将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 ”等等,都
是如此。马克思的文章就像个重型武器,不发动则已,一发动就能
给对手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他之所以热衷于这种文风,正是由于
他特别欣赏自己文章中那种“锋利而沉重的武器的铿锵声”。
3.“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没错,马克思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指的就是“批判的武
器”。而无产阶级接受了马克思的理论,愤然拿起武器推翻旧社
会,那就是“武器的批判”了。说得可爱一点儿,“批判的武器”
就是以德服人,动口、动脑、动笔;“武器的批判”就是动手、动
脚、动粗,给你点color to see see(网络语:给你点颜色看
看)。
简单地说,“批判的武器”说的是“笔杆子”,“武器的批
判”指的是“枪杆子”。现在很多人瞧不起学理论的,我有一次和
别人谈起专业,那人说那你一定记忆力很好,你们学理论不就是靠
死记硬背吗?你看,傲慢与偏见总是联系在一起。现在一提到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很多人会认为你没有真才实学,不过是耍嘴皮子
玩笔杆子,都是空话套话,不如有一技之长的。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务实”,理论是“务虚”。其实
务虚不是坏事。务虚是对务实的引导,技术是务实,可是技术最后
是服务于人类的自由和发展,还是变成杀人的利器,这得靠理论的
引导与思想的武装。例如核能,若被正确的理论引导,可以发电造
福人类;若被邪恶的理论引导,会成为反人道的战争武器。如果知
识不是服务于广大群众,不是服务于人类的尊严与自由,而是为了
满足少数人的一己之私,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安宁,这样的知
识当然是有害的。
理解了理论的意义,我们再回到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与
“武器的批判”。我们发现一部中外革命史,无数次地诠释和佐证
了马克思这句话体现出的光辉思想。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批判的
武器”,要知道,没有理论武装的群众是乌合之众,他们的运动也
是盲目的,但一旦用理论去武装群众,群众立刻满血复活开了外
挂,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都
迸发出了无穷的能量,转变成了开天辟地、雷霆万钧的“物质力
量”。你有理论,我也有理论,二者还可以打嘴仗。当然,光打嘴
仗还不够。不但得有“批判的武器”,还得有“武器的批判”,也
就是不但得有理,还得有枪。所以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
泽东用一句充满了中国气派的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再次印证
了“武器的批判”是不可替代的。第三章
马克思的朋友圈在巴黎,马克思的朋友圈大咖云集,其中既有声名显赫的理论
前辈,也有当时如日中天的工运领袖。随着马克思与工人运动越走
越近,他在思想上却把一些老朋友甩得越来越远。在法兰西阳光的
照耀下,唯物史观的萌芽开始扬花抽穗,马克思挥手作别青年黑格
尔派,开始为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体系而战斗。在这场战斗号角吹响
的时候,恩格斯作为最亲密的战友,出现在马克思的生命中。这是
两个注定要CP(超级能力组合)成功的朋友,一经合体,永不分
离。恩格斯用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为天才的马克思竖立了
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
字不可磨灭地铭刻上去。
一、法兰西的阳光
1.马克思的新朋友
初到巴黎的马克思,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试着发挥想象力
琢磨一下,如果马克思有微信,那他的朋友圈里会有些什么人呢?
这些新朋友中又会有谁会出现在他的朋友圈里呢?恩格斯不用说肯
定得有,还有卢格、鲍威尔、威廉·沃尔弗、魏德迈等等,总之一
定是大咖云集。
卢格可以说是马克思朋友圈里很重要的一个。卢格是欣赏马克
思的。马克思只要一发朋友圈,卢格肯定是第一个点赞的,看得激
动的时候还会转发几篇。
先说一说卢格这个人。他和马克思都出自同一个门派——青年
黑格尔派。而且他们的经历都非常相似,都有着进步的思想,都曾
被驱逐过。其实马克思最早是想成为一个学者,所以他写了大量的论文,到处投稿。其中有一篇就投到了卢格那儿。卢格一看这人有点意
思,当即就把马克思加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里,开始密切地关注马克
思。但是那时两人还没有开始合作。前文我们说过,马克思迫于政
治压力退出了《莱茵报》编辑部。正在他找工作的时候,卢格给他
抛来了橄榄枝,“来吧,跟哥走有肉吃!”就是在卢格的帮助下,马克思1843年婚后不久来到巴黎,成为即将出版的《德法年鉴》的
主编,有了稳定的收入。
然而,普鲁士的警察从《德法年鉴》中嗅出了社会主义的味
道,马上如临大敌,向马克思和卢格下发了逮捕令。就是在这个生
死攸关的时刻,马克思重要的合伙人卢格被吓摊了,直接把马克思
拉黑踢出了朋友圈,最后送给马克思一大堆没有卖出去的《德法年
鉴》,就算是支付了稿费。
马克思稿费虽然没挣到,但是思想却越来越成熟,好友和点赞
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朋友里,马克思和伟大诗人海涅成了星标好
友。在那段时间里海涅天天去马克思家串门。虽然马克思比海涅小
二十多岁,但是他们聊起来特别投机,一点儿代沟都没有。这对忘
年交天天头脑风暴。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文化、语
言、世界观,还有对诗歌的喜好等,所以这段时间也成了海涅最高
产的时期。在德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不朽的著作叫作《德国:一个冬
天的童话》,就是海涅在马克思家写成的。有一次海涅兴奋地说,只有马克思才能吹响各路社会主义大军的集结号,并承担起社会主
义思想教父的使命。仅仅几年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用《共产党
宣言》这样一部天才著作,证明海涅当时并没有看错人。海涅
老马后来还加入了一个群聊,叫“正义者同盟”。这个群里的
成员都是从德国流亡到法国的工人和手工业者。它是一个国际性的
秘密革命组织,也是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马克思和这个
秘密组织有着很深的渊源,我们知道,上面提到的《共产党宣言》
就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所以,你看,圈子有多
大,你就能玩多大,平台有多高,你就能蹦多高。
2.马克思关注了两个“微信群”
巴黎的生活确实大大扩展了马克思的朋友圈,他也加入了很多
群聊,但是在这个圈子里,真正引起马克思注意的就两个群,我们
且叫它们“微信群”吧。第一个群叫“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群”,这些历史学家最
先使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法国大革命。他们把法国11世纪出现的市
民阶层,认作是资产阶级的祖先,并把11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描述
为一连串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正是从这些历史学家身上,马克思
学会了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现在总有人一提到阶级分析和阶
级斗争,就想到马克思。其实,马克思并非是阶级斗争学说的发明
者,他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要把这种学说据为己有。
第二个群叫“法国社会主义者群”,在这个群里的是巴黎各式
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
的研究,对无产阶级不仅有了更加清醒的理论认识,也有了更加温
暖的情感认同。如果说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还只是对穷苦人
抱着朴素的同情,那他在巴黎所接触的工人团体,以及他所做的大
量工人调研,就让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相信这个阶级有着远大的前
途,并在此后一生都在注视着这个阶级的成长。19世纪40年代的巴黎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的起义,更是让马克思看到了希
望。他认为,这场工人起义并不是一场简单的骚乱,而是包含着深
刻的政治意义在里面。马克思赞扬这场工人起义中包含的创新精
神。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在起义一开始
就做到了英国和法国工人在起义结束之后才想到要做的事情。当英
国和法国的工人把怒火发泄到冰冷的工厂机器上的时候,德国工人
已经意识到,造成他们苦难的根源并不是机器,而是被工厂主紧紧
握在手里的卖身契和工厂账本,于是他们烧毁了这些文件。马克思
当然不会认为,烧毁这些文件,就能摧毁资本主义,他的任务就在
于告诉各国无产阶级,只有摧毁这些文件背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到那个时候,卖身契和工厂账本,不用
烧,自己就灰飞烟灭了。随着马克思和工人运动越走越近,他在思
想上必然会把之前的一些朋友甩得越来越远。因为在西里西亚工人
起义问题上截然对立的意见,马克思与卢格这个他曾经的亲密朋
友,彻底决裂了。
二、“前进!达瓦里希”
1.一次冷终生热
“达瓦里希”是一句俄语,简单地解释就是“同志”。有的人
会把这样的志同道合理解成一种天天胡吃海喝的江湖兄弟,但是它
真正的含义是也许并不常联系但会因共同的信念彼此常挂心中,困
难时相互扶持的关系。就像我们总说的“英雄惜英雄”。在马克思
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中,朋友圈里除了有燕妮的陪伴之外,还有一
个含金量最高、忠诚度最高的置顶好友——恩格斯。但是这老哥儿俩当时还真不是一见如故,他俩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次冷终
生热。
在讲这哥儿俩的故事之前,咱们先比较一下这两人。在当时马
克思就是一个连养家都困难的穷人。可是恩格斯却是一个典型的富
二代。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
门市,是当地一个富有工业者大家庭的长子。他的曾祖父建了一个
经营花边的工厂,那买卖做得相当成规模,工厂的繁荣使得这个家
庭拿到了象征自己地位的盾形徽章。他老爹更是组建了一个大规模
的纺纱厂,自己就是工厂主。在恩格斯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让
他辍学开始学习经商了。也就是说,恩格斯的资本家老爹早把宝贝
儿子的未来规划好了,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在这条路上按部就班地
走,而是渐行渐远,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青年恩格斯
恩格斯在柏林当兵的时候加入了一个叫“自由人”的团体,也
就是那个时候他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咱们都知道马克思是《莱茵报》的主编。那么这哥儿俩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
友谊吗?还真不是。1842年深秋,恩格斯告别家人,要去英国曼彻
斯特的“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当总经理。在途中,他正好经过莱
茵地区,于是专程拜访了《莱茵报》的主编马克思。但是老马并不
怎么待见恩格斯,很多文章里写道“冷淡地会见了恩格斯”。难道
马克思脸薄见不得生人?还是他在给恩格斯摆主编架子?或者是他
压根就瞧不上这资本家的儿子?其实都不是。那为什么这哥儿俩第
一次见面就不来电呢?有句话叫作“道不同不相为谋”。马克思把
恩格斯当作是那个“自由人”——老马特不待见的组织团体——的
成员。既然思想和精神上不合拍,那可不就是不欢而散。其实人家
恩格斯是刚刚和那个团体断绝了关系。你看看这有点造物弄人的意
思,跟拍电视剧似的。
说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哥儿俩冷淡相待的第一次见面之后,咱们再讲讲他俩后来又是咋热乎起来的。这个事情是要从一个著名
的咖啡店说起。1686年巴黎第一家咖啡馆——普洛可甫咖啡馆开张
大吉。一时间,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商人,还有学生都涌向了
这里。到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以及大作家
雨果、巴尔扎克等人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座上宾。拿破仑也来这儿消
费过,有一次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自己的军帽。多年来这家咖啡
馆和众多名人的渊源给它涂上了浓郁的传奇色彩。这不,就在1844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相约来到了这家著名的咖啡店。他俩第二次的
会面明显在环境和气氛上缓和了不少。因为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恩格斯写的一些文章逐渐地改变了马克思对他的看法。他俩如果还
是彼此瞧不上的话,哪里还能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且这两人在那个
时候的思想已经高度一致,可以说相见恨晚。这一聊就聊了十天之
久。这次见面也预示着这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马恩CP(超级能力组
合)成功合体。普洛可甫咖啡馆
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成功合体,其间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
性。必然性就在于当时两个没啥交往的年轻人,经过各自的社会观
察和科学研究,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得出了非常近似的结论。马
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于青年黑格尔派,如果说马克思通过研究法国
大革命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意义的话,那恩格斯则通过研究英国
工业革命得出了和马克思一样的结论。恩格斯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
在他《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里。
为了写这本书,恩格斯放下富家公子的架子,跑到曼彻斯特的
工业区,花了两年的时间和当地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搜集了大量
关于工人生存状况的一手材料,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工人遭受压迫和
剥削的悲惨情形。如果大家以为恩格斯这本书只是一本报告文学,那就错了。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名著,还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它揭示了英国工人受苦受难的根源正是当时英国人颇以为自豪的资
本主义制度;第二,它预言了英国工人阶级早晚有一天会在沉默中
爆发,到时候将成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力量。在书的结尾,恩格斯做出了和马克思同样的结论。马克思说,推翻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是哲学要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
器,同时,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而恩格斯说,工
人运动只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才有出路;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
运动的目标,才能赢得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还没有深交
的年轻人,在同样的年纪,在不同的书里,思想上竟然如此同步,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到了不谋而合的程度。
《神圣家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第二次相遇的时候,一拍即合,互相引为知
己。在一起相处的十多天里,他们决定共同写一本书来清算自己之
前的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捍卫他们已经共同承认的唯物主义和共产
主义观点。这就有了他们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副标题——“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
判”。读起来很拗口,什么意思呢?在当时的德国哲学界,“批
判”是个很时髦的词,哲学家们都认为“批判”能够推动社会进
步,都以自己能“批判”为荣。青年黑格尔派更进一步,要对其他
哲学家的批判进行再批判。这时的青年黑格尔派已经陷入唯心思辨
的泥潭,越来越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躲进哲学领域,宣扬“批判
的批判”的奇怪思路。而且,他们莫名其妙地认为只有他们这些
“批判的个人”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讽刺这
些人的狂妄,就把这些自以为高高在上、俯视人间的青年黑格尔派
戏称为“神圣家族”,而且有样学样,把自己批判他们的书的副标
题取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在这本书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锁定几个论敌,用他们逐渐
成熟的唯物主义观点,向青年黑格尔派发起了猛烈的扫射。在马克
思和恩格斯看来,真正决定历史发展的,并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绝
对观念”,更不是鲍威尔等人玩弄的“自我意识”,而是那个时代
的物质生产方式。而且,即便鲍威尔等人在头脑里虚构出来的那些
抽象概念,也不过是生产关系和现实利益在哲学这面镜子上照出来
的影子。按照中国古人的比喻,思想是毛,利益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思想总是附属于、服务于自己所依赖的利益的。就像马
克思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一定会让自己出丑。
在理论上论证了历史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之后,马克思和恩格
斯指出,作为一个已经被锁链彻底束缚的阶级,无产阶级已经被摧
残到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所以,他们必须而且能够起来推
翻不合理的物质生产方式,完成自己的解放。
这本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极端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一些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小伙子,将携手在人类哲学史上掀开新的一页。两个人在理论上CP(超级能力
组合)成功,在生活上那也是步调一致,互相成就。
2.情义无双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的眼里,什么加官晋爵、金钱诱惑,那全都是浮云。
因为不被当局接受,老马携带着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到处流亡。而恩
格斯则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自己省吃俭用,把节省
下来的钱都给了马克思。有一年,老马家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他琢
磨着让两个闺女找个地方打工去。恩格斯知道后,当时就炸了,说
你老马这是要干嘛呀?没钱就说,有啥过不去的事啊!马上就把钱
给他寄过来了。
要说这恩格斯是真讲究,马克思也不含糊。遇到恩格斯落难的
时候,马克思同样拔刀相助。这不,有一次恩格斯逃亡到瑞士,一
着急,连吃饭钱都没带,兜里就剩点毛票。马克思知道这事儿的时
候正生着病,但他一点儿没耽误就把家里所有的钱全部寄给了恩格
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
的是他们在事业上也是黄金搭档。
在伦敦的时候,每天下午恩格斯都去马克思家。他们讨论各种
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
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虽然说后来马恩CP(超级能力组
合)分开过一段时间,但是距离根本阻止不了他们的交流。他们时
时刻刻设法帮助对方,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
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
译。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
他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朋友们劝他去旅
行,散散心。但他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
没完成,就谢绝了朋友们的劝说,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
后两卷。
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他花
了整整十一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为了帮马克思整理
未完成的《资本论》,他放下了自己手头的《自然辩证法》,最后
导致他这部著作没有完成,留给后世的还只是一部草稿。
十一年是一个什么概念?从成就上讲,比如淘宝,2003年诞生
时的年销售额是3400万。时隔十一年,2014年淘宝的销售额达到了
11700亿。从长度上讲,这十一年可能就是一个小动物一生的时
间。但是这十一年对恩格斯而言,他大部分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只
为自己的兄弟。恩格斯说:“我喜欢这种劳动,因为我又和我的老
朋友在一起了…… ”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在四十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
谊。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有个评价:“(恩格斯)替他天才的朋友竖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
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
3. 挚友情,万年长
如果说马克思是张扬洒脱的文科男,那恩格斯就是严谨收敛的
理工男。
马克思行文:文思如泉涌,肆意汪洋,洋洋洒洒,诗词典故信
手拈来。
恩格斯行文:干净严谨,逻辑清晰,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
是卯,一板一眼,无可挑剔。
马克思的文章犹如热气沸腾的重庆火锅,丰盛可口,辛辣扑
鼻。
恩格斯的文章则犹如温吞精致的阳春面,简约舒服,沁人心
脾。
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
憎起来。马、恩两人的才情差距虽不及曹雪芹、高鹗差距之大,但
二者文章读多了,还是能够依着味道嗅出差距。所以,当有一天,我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时,突然心生
诧异:“咦,恩格斯的文风怎么变了?”回到序言一看,原来这章
是马克思忍不住手痒,提笔捉刀了。
燕妮和马克思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可以说,马克思一辈
子研究money(钱),缺的却恰恰是money(钱)。恩格斯为了不让
马克思为生活琐碎所羁绊,无奈之下,不惜身沾铜臭,重新当起了
资本家,挣钱养活马克思一家。于是乎,在马、恩两人的鸿雁传信
中,马克思经常严重感激恩格斯的牺牲,恩格斯又严重表示自己的惭愧,不能赚更多的钱使马克思没有后顾之忧。马克思和恩格斯合
写了不少文章,可恩格斯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自谦为
“第二小提琴手”,从来不抢马克思任何风头。中国古代描写君子
之交有:管鲍之交、杵臼之交、金兰之契、谊切苔岑,马克思无疑
是管仲,而恩格斯是鲍叔牙。
若是德国也有个太史公,《马恩列传》想必会这么写:
马克思者,德意志人也。少常与恩格斯游,恩格斯仰其
才。马克思常贫困,恩终济之,不以为言。
马克思曰:“吾一生贫困,恩未嫌厌,知我无心名利
也。恩敏而好学博闻强识,然,为吾而贾,吾心戚戚然。吾
尝与恩撰文著作,恩甘名位吾后,淡然以二琴手自居,吾心
常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恩格斯也。”
恩格斯的一生是潜伏的一生,一辈子潜伏在资本家的阵营里。
恩格斯虽说出生在资本家家庭,后为接济马克思又干起了资本家的
营生,但他却早已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搞
垮资本家!恩格斯的那些生意伙伴打死都想不到,这位头脑灵活、生意成功的大胡子,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全世界工人阶级领袖!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朋友相当仗义。马克思要是感激恩格斯,一定会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恩格斯在马克
思活着时,从金钱到精神全方位支持马克思。在马克思去世后,恩
格斯又停止自己手头上的绝大部分工作,去编排马克思的《资本
论》第二、三卷。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溘然长逝。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演绎了
什么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
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在中国,有位笔名“哲不解”的女弟
子,叹其德才,填一阙《江城子》,以示倾慕:
高山流水诉流觞。基友情,万年长。资本出场,挽手著
文章。纵使后世人多谤,胸坦荡,真理扬。
一生襟抱藏他后。无艾伤,为卿狂。沧海巫山,除却又
何妨?满腹疏狂话沧桑,一瓢酒,泪千行。
恩格斯
培根有个名篇《论友谊》,里面写道:友谊的第一种效用是能
颐养和支配感情,友谊的第二种效用是能颐养和支配理智。因为友
谊不但能使人走出狂风暴雨式的感情世界而步入风和日丽的春天,而且还能使人摆脱胡思乱想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人
都需要朋友,朋友有好多种:泛泛之交、酒肉之交、一面之交、忘
年之交、莫逆之交等,还有诤友、挚友、网友、驴友、损友、学友等等。人类伟大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也
总是出现在两个志同道合者身上。以马、恩二人为例,动人友谊的
根基在于:共同的事业与共同的志向。他俩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
斗的亲密战友,是在生活上互相帮助的异姓兄弟。他们以解放无产
阶级、消灭剥削制度为己任,并为此相互扶持,奋斗终生。列宁曾
说过,马、恩两人的友谊超过人类历史上关于友谊的一切传说!从
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你会知道,世上有一种伟大的友谊叫“达瓦
里希”!第四章
破土啦!天才世界观
1845年,马克思走上了真正的流亡之路,第一站是布鲁塞尔。
在那里,马克思暂时享受了三年相对平静的生活,他用理论真气打
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逐步完成思想上的华丽转身,天才世界观的
萌芽开始破土。从“异化劳动”到“拜物教”,从“类本质”到
“生产力”,从“自然人”到“社会人”,马克思用一系列大胆翻
新的概念,来扬弃旧思想;用不断迭出的新作,来构建新体系,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马克思在他最为短小精悍的文
章中,写下这样一个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一、流亡生活中的绿洲
提到马克思,很多人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是个流亡革命家,一辈
子都在颠沛流离。没错,情况大致如此。但是他从1845年刚开始走
上流亡之路的时候,曾经有三年的时间是没那么辛苦的,家庭、思
想、事业、社会人脉关系也都稳步上升。这个时期,就是马克思在
布鲁塞尔的这三年。
首先,不是那么缺钱,马克思来布鲁塞尔的时候,腰包里是有
大把钞票的。这笔钱主要包括,马克思家在巴黎卖掉的家具、他和
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版税、马克思的朋友们为他募集到的大
概1000法郎,还有恩格斯把自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版税
也送给了马克思。这么说也许还是不够直观,咱们就拿这1000法郎
做参照。雨果的《悲惨世界》大家都知道,反映的是19世纪三四十
年代法国的情况,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差不多。在这部小说里,德
纳第老板家出租的房屋,条件比较好、带壁炉的,大约一个月的租
金是30法郎。这么一说咱就明白为啥说老马这个时段手头宽裕了。
其次,在这个时间老马的家庭生活也比较稳定。家里的三个孩
子相继出生。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是小燕妮、劳拉和埃德加
尔。再加上燕妮从娘家带过来的保姆,一家六口人生活还算过得
去。但是老马可不是那种小确幸、安于现状的人。他时时关注着社
会环境的变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但是要在三个孩子喧闹的环境下,坚持学术研究是一件非常不
容易的事情。当时家里经常出现这样既心酸又浪漫的场景,马克思
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几个孩子在他身后摆上一排凳子,然后把绳子
套在马克思的脖子上,把他当作一匹拉车的老马。
最后,这个阶段是马克思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马克思理论
成果集中爆发的一个阶段。大家所熟知的马克思的著作,很多都是
在布鲁塞尔这三年写出来的。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大家都熟知的《共产党宣言》其实也
是诞生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他的理论体系在这
个时候已经运转自如了,先来一个小周天,再来一个大周天,最后
用真气冲破了任督二脉。之前积压已久的能量终于迎来了一个爆
点,天才世界观的萌芽破土了。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叫
“异化劳动”的理论。那么问题来了,“异化劳动”到底是个什么
鬼?
1.“异化劳动”是个什么鬼?
前几天,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拿着一个用橡皮泥捏的娃娃
很自豪地说:“爸爸,你看,这是我捏的泥娃娃。”语气中充满一
个小男孩对自己劳动产品的自豪和骄傲。
但是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里,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没有自
豪感。他们对劳动产品是非常厌恶的,他们是没有爱的,有的只是
恨,恨自己生产的产品,恨自己的机器,恨自己的工厂,并不是一
般的恨,是极端恨。劳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这就是“异化劳
动”,也就是说劳动被“异化”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当中,马克思曾这样描述异化劳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
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
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
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
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的语言是多么的优美,又是多么的犀利。奇迹般的东西
与赤贫、宫殿与棚舍、美与畸形、智慧与愚钝痴呆,形成非常强烈
的对比。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失去的反而越多,反而越痴呆,反
而越野蛮,反而越畸形。通俗地说,异化劳动使人不是人了。
其实,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异
化劳动”却使人偏离了自己的本质,通俗地说,人开始变得不是人
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异化劳动”这么可恶,那它到
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际上,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产生,既是私有制的根源,又
是异化劳动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加剧了异化劳动。因为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都属于资本家,这使得工人通过生产资料生产出来
的劳动产品,大部分被资本家拿走了,工人自己反而得不到。工人
生产得越多,失去得就越多。工人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之间存在
巨大的落差,劳动也就变态和“异化”了。
2. 现实生活中的拜物教费尔巴哈
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它会帮你分析社会,认清现
实。例如,消费主义时代的异化。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就是
把有限的生理需求变成无限的心理或者是感官的欲求。通俗地说,大多数“四零后”“五零后”崇尚的生活目标可能是“好好过日
子”,但是现在一些“九零后”“零零后”的生活目标则是“过好
好日子”。“好好过日子”和“过好好日子”有什么区别呢?我们
可以拿包包来举例,“好好过日子”的理念就是有个包,能装东
西,够结实就行。但是“过好好日子”的理念可不是这么理解,有
一个包不行,得有一个皮包,有一个皮包还不行,还得国内的知名
品牌,国内的知名品牌还不行,还得是国际品牌,国际的二线品牌
不行,还得是国际一线大品牌。欲望就这么蔓延下去。很多年轻人
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通宵达旦的狂欢之后,心里极度空
虚,正如叔本华所言,人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是痛苦的,在欲
望得到满足之后就是空虚的,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空虚的钟摆上来回摇摆。可见,崇尚消费主义的人生注定了就是悲观人生。马克思告
诉你,这就是消费主义时代下的“异化”,事物变成了外在的异己
力量。人类创造了本为装东西的包,却最终沦为包的奴隶。这里需
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反对的是消费主义,即超出自身购买能力
的、极端的、过度的消费,而不是反对正常的、有能力的消费。例
如现在有极个别人为了买苹果手机去卖肾,这就是被苹果手机所奴
役,是消费主义时代真正的异化。而有些人通过劳动获得了足够多
的收入,为了更方便、更快捷,买了个苹果手机,这种在能力范围
内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消费就是正常的物质消费。因此我们反对异
化是对物质的超出能力的、过度的、无限的追求,而不是对物质的
有能力的、正常的追求。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蔓延的时代,我们有些人
沦为虔诚的“教徒”,什么教呢?拜物教!就是老马提到的商品拜
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大多数人都沦为商品和金钱的奴
隶,沦为消费主义的囚徒。我们批判消费主义不是鼓吹禁欲主义,不是支持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是在满足正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反对无节制的需求。就像一个包不行,非要买十个爱马仕,这是典
型的人被物束缚,成为物的奴隶。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讲:“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
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
士。 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
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
垫抽去;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
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
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
做新娘……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这就是典
型的拜物教的表现。拜物教本来指人们面对闪电、雷鸣等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无能为力,于是认定这些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甘愿拜倒,甘愿受
其支配,所以被称为拜物教。今天的拜物教,很讽刺,因为我们所
膜拜不已的早已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恰恰是我们自己创造生产出
来的商品,很荒诞,很滑稽。
拜物教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说“例如,用木
来做桌子,木头的形态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
通的 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
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
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
奇怪得多的狂想” ,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
系直接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具有了神秘属性,可以去支
配商品生产者。
拜物教的第二个表现是货币拜物教,“因此,货币拜物教的
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货币
产生之后,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关键问题直接表现为商品是否可
以卖出去,实现价值,换成货币。商品生产出来需要进入流通,否
则不会自动完成价值实现。随着货币的出现导致买卖一分为二,商
人的出现导致生产、消费一分为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很有可
能导致商品没卖出去,出现价值丧失。在简单流通领域,商品价值
无法实现都是可能出现的,因为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很
有可能没卖出去,没能获得货币,只不过这种价值丧失表现为偶然
的。简单商品流通不等于资本流通,在资本流通中,这种偶然性开
始表现为必然性,即商品卖不出去,出现过剩,价值丧失表现为必
然性,这就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了货币拜物教,每个人都期待有更多货币购买商品,生产者期
待自己手中的商品转化成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
是金银”,金银的神秘性让大家匍匐在它脚下,有钱能使鬼推磨。拜物教的第三个表现是资本拜物教。马克思讲道:“在论述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商品生产的最简单的范畴时,在论述商品和货
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的性质。这种神,它把在生产中由
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充当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
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
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但
是,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的范
畴,它的决定的生产关系),这个荒唐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
多地发展起来。” 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可以
说,价值增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与目的。价值增殖反映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并不追求全部的产品必须卖出,商品
生产并未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产品卖出去与否并不对经济构成关
键影响,而资本主义生产把商品生产推向了一个极致,商品不仅要
卖出去,而且是全部商品需要卖出去。商品是否卖出去,实现价值
增殖,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部分。资本拜物教支配着世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批判道: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
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
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
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
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
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
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3.努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拜物教式的发展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发
展,更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
持的基本原则。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程中的独创性观点,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历史任务,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经
济、造福人民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改
天换地、创造奇迹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和根本立场,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
在,更是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委见面会上强调:“我们
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
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
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
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提出
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
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
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
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
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
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
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
根本立场。”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
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哲学上有两位老师:一个是黑格尔,教会了马克思辩
证法,另一个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在他那儿学会了唯物论。马克思
从黑格尔那里学到了辩证法,但黑格尔唯心的概念辩证法让马克思
在现实中感觉困惑和无力。当马克思遇到费尔巴哈以后,费尔巴哈
的唯物论让他眼前一亮,他找到了辩证法的现实根源。不过,费尔
巴哈的唯物论是机械的,不是能动的,只看到了人的自然性,没有
看到人的社会实践性。马克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汲取了黑格尔
的精华和费尔巴哈的精华,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马克
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进行
了革命的改造,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汲取了辩证法的
“合理内核”,实现了两大有机统一:一是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二是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
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唯物史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
1845年春天,一共列了11条。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译成中文全篇不
过1300余字,但却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就像恩格斯说
的,这篇文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为他后来创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基调和方向。
费尔巴哈进步的地方在于,他不再把“理性”、“精神”、“思维”看作决定历史的因素,而是认为决定人们历史行动的是人
的类本质。什么是类本质?通俗地说,类本质也可以叫“人性”。
费尔巴哈把人类共同的饮食、两性关系和思维特征,总结为人自开
天辟地以来就有的“类本质”,即理性意志。但是,费尔巴哈的问
题在于,他是把人仅仅看作肉体的自然人,他是从人和其他动物相
区别的生理特征中去总结人性的,而且还衍生出一套“类本质”先
异化然后再回归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候,还信奉费尔
巴哈的类本质理论,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当马克思认识到,历史
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时候,“类本质”这种
说法就显得很陈旧了。马克思大胆地提出,衡量历史的尺度是“生
产力”,而不是“人性”,而且也从来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人
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
思在这里说的“人”,绝不是“自然人”,而是活生生的、在历史
中不断实践的“社会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它把“社会
人”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
根基。
2. 历史决定人性,而非人性决定历史要了解人性,先要明白什么是人。等在忒拜城外悬崖峭壁上狮
身人面的斯芬克斯让行人猜他的谜语:“哪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猜不出来就会被他吃掉,无数人
被吞掉后,斯芬克斯心中得意扬扬。直到有一天,年轻的俄狄浦斯
猜中他的谜语,说这动物不就是人嘛。斯芬克斯羞愧万分,当场跳
崖身亡。
人的历史之谜终于有了答案。从此以后,关于人的本质的争论
闪亮登场:
ID女娲:人是我用泥捏出来的。
ID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ID第欧根尼:楼上,我家冰箱里有只褪了毛的鸡,这就
是人?
ID亚里士多德:楼上的楼上是我的恩师。人,其实是理
性的动物。
ID培根: 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是世界之轴。
ID叔本华:人的本质是欲望,咦,黑格尔人呢?我要和
他吵架。
ID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
提到人的本质及人性,我想起了哲学史一道经久不衰的辩题: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场辩论赛参与人数众多,孟子、荀子、霍布
斯、卢梭等哲学家都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这场辩论赛持续
时间之长,到今天还有市场,依旧有人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都傻傻
地分不清楚。其实,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一说法本身就不成立,因
为这一说法忽视了人的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直接寻觅人的抽象的共同本质,故而被称为“抽象人性论”。这个世界没有抽象的
人,人可以按照性别分为男人、女人,可以按照肤色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等,不同的分法有不同的人群,但是这世界不
存在抽象的人,更不存在抽象的人的共同本质。
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说白了,性本善、性本恶这样的抽象人性论根本站不住脚。老
奶奶跌倒,有人扶,也有人视而不见,扶得多就是性本善?扶得不
多就是性本恶?这样做,人性论那不成为统计学的问题了。脱离了
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妄图谈人性,永远很傻、很天真,这样得出的人性结论也总是抽象的,武断不走脑的。世界上没有超
越社会、超越阶级、永恒、普遍的人性,鼓吹抽象人性论,要么天
真无知,要么别有用心。
举一个例子,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备受推崇的理论前提是“经济
人假设”,什么意思?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一个人都是追求个
人的私利,都是“理性经济人”,一切经济活动都以此为出发点,这是自由主义,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前提。一些人正是把“人的
本性是自私的”作为依据,提出公有制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必须
私有化,社会主义压根不符合人的本性,所以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经济人假设”就成了反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这种观点忽悠了不
少人,有人看到日常生活中自私的思想和行为相当普遍,错误地认
为“自私”的确是人的本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是,我们稍稍分析一下“自私”就会发现,这不是人一开始
就自然而然有的,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一种结果。在原始
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的条件下,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却是劳动成果
平均分配的。到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之后,一部分人利用所
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剩余劳动产品,产生了剥削,在此基础上,才形成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思想。自私自利的普遍化是私
有制长期统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不可改变的“本性”。随着私有
制的消灭、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必然会逐步摆脱自私自利的
束缚,树立起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大公无私的观念。
说白了,要谈论人性,请先明确由社会关系制约的价值导向。
在某一社会关系下雷锋是公认的英雄,而在另外的社会关系下范跑
跑就可能受到推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关系,人性有不同的
呈现。因此,人性非本善也非本恶,人性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
的。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也不断地走向历史的深处。
但无论人性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也是历史决定人性,而非人性决定
历史 。
3. 听了很多大道理,为什么没有过好这一生?
很多人说,听了很多大道理,还是没有过好这一生。这是为
啥?因为只想不做!因为只想思考世界,没想改变世界。一句话,没有积极实践,没有把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生活。
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论述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世界观的萌
芽,另外还有一个萌芽叫“实践论”。这个萌芽集中体现为《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们很小就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关于河的深浅,小马问
不同体型的动物,腿长的说水浅,腿短的说水深,个子小的还说他
的一个朋友就是在那个河里淹死了。小马着急了,到底应该怎么
办?妈妈告诉它,自己不去试,怎么知道水是深还是浅呢?我们很
多人难道不是故事里的小马?大道理到底有没有用,只能在实践当
中去尝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又源于实
践。不但要去实践中检验大道理有没有用,还可以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更多的大道理。经常有研究生问: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好论文?其
实,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论文就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案例
到另外一个案例,这是地对地,不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理论
到另外一个理论,这是空对空,也不是好论文。真正的好论文是空
对地,地对空,从理论到实践,然后再去发现实践当中存在的问
题,最后再去修正自己的理论。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命运更多地取决于情
商,而不是智商。所谓情商就是人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学理论培
养的是智商,情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一说情商,有人就
觉得是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腹黑、厚黑等。其实,情商绝不是这
样。高情商有四个要素,一是要有自知之明。二是要有自控力,学
会控制自己。三是要有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四是要有适度的交往热情。离开了实践,提高情商
就是一句空话。
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提出了“实践”的观
点,并确立了这个概念在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
在马克思以前,也有哲学家讨论过“实践”概念。像黑格尔,他说实践是“精神”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就是说,实践的主体是某
种神秘的“精神”,我们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人类自身反倒成了被实践的对象。马克思反其道而行之,说精神和思维并不能在人自身之
外独立存在,它一定是依附于人的,所以,实践的主体是人,是现
实的、历史的人。
那实践的客体是什么呢?马克思说,客体就是存在于人之外、人的活动指向的外部世界。人对外部世界进行的实践活动,既展示
了人多么有能力,也揭示了外部世界的社会属性。比如,人们在河
流上筑起大坝用来发电,这既显示了人们的能力,也揭示了河流可
以被用来发电的社会属性。人类就是在无数个实践活动中,改造外
部主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至于人头脑中的“精神”、“思维”、“理念”到底正不正
确,是不是真理,在马克思看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思维的真理性。所以,马克思
在这部提纲的最后写了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 梁家河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把基础
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总书记的这种说法非常接地气,我们看到习近平曾在梁家河与
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他曾多次表明这七年实践令他受益终
身。习近平说当年插队他们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当时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
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硬扛了三年,没事了。有一年弟弟
习远平去梁家河看他,习近平还特意叮嘱弟弟不要告诉母亲。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座谈会上 回顾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些西方学术 经典
著作,你读过吗?
柏拉图 著《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著《政治学》
托马斯·莫尔 著《乌托邦》
康帕内拉 著《太阳城》
洛克 著《政府论》
孟德斯鸠 著《论法的精神》
卢梭 著《社会契约论》
汉密尔顿等 著《联邦党人文集》
黑格尔 著《法哲学原理》
克劳塞维茨 著《战争论》
亚当·斯密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马尔萨斯 著《人口原理》
凯恩斯 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熊彼特 著《经济发展理论》
萨缪尔森 著《经济学》
弗里德曼 著《资本主义与自由》
库兹涅茨 著《各国的经济增长》
其实,刚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可不是这样。习近平还在浙江工作
的时候有一段采访视频,非常有趣。他回忆了刚到梁家河的情况。他其实是两上梁家河。第一次去还不适应,不能吃苦。他自嘲地
说,有一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都记住他了。他在绿军包里放了一块
面包,一闻馊了,就往地上一扔喂了狗。当地老百姓没见过面包,就问他是什么?习近平说这是面包。所以后来就传开了,说大城市
来了一个小后生,拿面包喂狗,拿粮食喂狗。这一次,他吃不了
苦,就回城了。再回梁家河的习近平彻底扑下身子,扎下根好好
干。
七年上山下乡生活的影响至深,习近平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
下乡经历》中,称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
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
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说:“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
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
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
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可见,我们要想真正
成长,还必须要到实践当中去,到基层当中去,到人民群众的大熔
炉当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梁家河不但是实践的熔炉,也是读经典、学理论的“学院”。
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不但读了相当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
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西方学术经典。通过大量的阅读,习近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当代中国最光辉的典范,就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
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
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解决
中国的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
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
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无济于
事,只有通过融通一切文明资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
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两大历史性的飞
跃,第一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实践证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
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
发展起来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
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
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
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
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
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
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
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
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
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
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是我们党不
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
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
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
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
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
人的“真经”,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了
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
点。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
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第五章
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历史已逝去,逻辑犹可追,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往,如何找
到正确的打开方式?马克思用一本布满老鼠齿痕的著作——《德意
志意识形态》回答了我们。在马克思笔下,历史就像一列动感十足的火车,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轮驱动
下,奔驰向前;社会就像一座三层塔,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上层建筑),结构分明。揭
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假面具,拒绝对历史的碎片化解读,坚持历史与
逻辑的统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英雄绝对不是传说,哪个社会都
要讲意识形态,区别只在于讲什么和怎么讲。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本情愿让老鼠牙齿批判
的书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争论,某著名杂
志前主编发表文章,把五位英雄的“转移”说成是“逃跑”,还使
用“溜”和“滚”等贬损性词语来描述英雄们的行为,把英雄的搏
斗描述成一场滑稽的闹剧。从表面看来,“转移”和“逃跑”在行
为事实上是一致的,但在价值认定上却有很大区别。贬损英雄行径
的背后,其实是打开历史的时候,方式出了问题。什么才是历史的
正确打开方式呢?马克思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回答了我
们。
这本书从完成的那天就一直停留在手稿的状态。面对书里“无
比大胆”的内容,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处奔走,但都没有找到愿
意为他们出版这本书的书商。最后这本手稿上布满了老鼠的咬痕。
这个时候马克思风趣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
们的主要目的 ——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
牙齿去批判了。”
在接连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等进行深刻批判
后,马克思已经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唯物史观这个新世界观的轮廓。所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再度见面的时候,他们决定再
度联手写一部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划清他们与整个德国唯心哲学体
系的界限。这就是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二部著作,成
书时间是1845—1846年。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的科学,它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被合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关
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写过这样一段简明的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
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像
一对车轮,推动着历史的火车头往前奔驰。这段话后面几句也有画
面感,底座是社会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上面是法律和政治的上
层建筑,与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相生相伴的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个三层结构淋漓尽致
地勾画了社会的骨架。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运动,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及其运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
力。
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两对新概念,第一对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第二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对概念,就像两把
手术刀,马克思用它们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解剖了个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
1.解剖历史的第一把手术刀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把手术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
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是处于这种社会存在当中的人们产生的
一种意识。比如,龙王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实是由农业生产
活动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的。再比如,前段时间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
的新闻,虽然事后被证实是假新闻,但是当时由此引发的争论正好
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倾向于认同上海女的人们多来自城市,他们大
多和上海女一样有着相似的城市生活经历和社会关系;而倾向于反
对上海女的人们,则大多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让他
们普遍不认同上海女的这种做法。
正因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所以要消灭旧的社会意
识,就不能靠哲学领域内的精神批判,只有改造那些和旧社会意识
相适应的旧社会存在,即通过革命来改造现实,才能彻底消灭旧的社会意识。而要正确地认识革命,就必须要把握历史规律;要把握
历史规律,就必须弄清楚我们上面说的第二把手术刀——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解剖历史的第二把手术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句基本原
理相信大家都会背诵。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重
大变化和生产关系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对于这一点,马克思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
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就是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象表达。
考茨基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新的生产关系创
造了可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曾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谁来干最苦最累的活?这个问题其实是检验
以往众多社会主义流派是否科学的试金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
尔说应该让奴隶来干这样的活,考茨基说别逗了,还有奴隶存在怎
么可能是共产主义社会呢?傅立叶说,那就让儿童来干,儿童最喜
欢脏,尤其是男孩最喜欢在泥里打滚,干脆组个儿童团,既可以满
足他们的天性,还可以干各种脏活,考茨基很无语。还有人回答
说,那就让妇女来干啊。越回答越离谱了。其实,未来社会脏活累
活谁来干?科学技术嘛!科技的发展,就可以把人首先从最脏最累
的活里解放出来,为一种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现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物与物的对接,逐步将人
从人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比如以前开车经过收费站,需要人手
动打卡,而现在打卡器直接和汽车对接,省去了人的劳动,这或许
预示着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的产生。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们还是举个例子说明。
当某个行业产生垄断集团之后,比如某集团控制了这个行业80%的
市场。这个时候,这个垄断集团就丧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因为技
术创新无非是为了赚钱,而现在它只要控制着市场,不用创新同样
可以赚钱,何必再花那么多金钱和精力去搞创新呢?而且,一旦其
他小企业努力搞出一个更先进的技术之后,垄断企业的做法往往是
千方百计地打压,防止新技术侵占自己的市场。垄断集团不仅自己
不创新,还不让别人搞创新,这样一来就阻碍了技术进步,阻碍了
生产力发展。
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
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社会的统治阶层,都会把能够维护自
身统治的社会意识提炼出来,使之成为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
意识形态。而要彻底消除统治意识形态,仅仅靠理论批判是不够的,必须要废除那个阶级的统治地位,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革
命”,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用唯物史观来正确地打开历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
一。这两把手术刀实际上揭示的就是历史的客观逻辑,也就是历史
的基本规律。反观历史虚无主义,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看碎片化的
历史片断,而忽略了整体性的真实历史。卢卡奇明确指出,事实不
是现实。列宁对这个问题也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描述:
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
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
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
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
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
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
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二、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儿?
1. 英雄们难道都是传说?
“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有点抽象,咱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
下。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叫《狼牙山五壮士》。七十多年
前,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以及大部队的安全转移,将日军引向狼
牙山峰顶绝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壮士战
至弹尽路绝,决绝地跳下万丈悬崖。纵身一跃,慷慨壮烈。在201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三军仪仗队过后,第一支抗日英模部队方阵威武行进,“狼牙山五
壮士”几个大字,在猎猎军旗上格外瞩目,这是中国军人的楷模,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英雄本应得到尊重。然而,近几年,网络上不时冒出怀疑和虚
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斗争情节的奇谈怪论,混淆了视听,抹黑
了英雄。有人说五壮士是兵痞,因为骚扰百姓,百姓偷偷地把他们
的行踪报信给日军的。2013年,某杂志主编撰文质疑五壮士,看似
不偏不倚地在考证历史,实则用春秋笔法,选择性地使用史料,使
用“溜”“滚”等贬损词语,把英雄的搏斗描述成一场滑稽的闹
剧。随后,一些正义人士在微博上声讨某杂志的文章。其间因为口
角,几位之间发生不快。随后,某杂志主编首先将几位与其骂战的
人士告上法院,起诉他们侵权,侮辱自己的名誉。后来法院的宣判
却大快人心,某杂志主编的诉讼请求被驳回。
感谢英雄们的牺牲,感谢英雄们的奉献,我们今天才可以如此
幸福,幸福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用放大镜考证烈士们牺牲的
细节,用以证明烈士们犯过错,用以证明烈士们的狼狈,这不是无
知,这不是忘恩负义,这是别有用心。
2.真实的历史碎片绝不等于真正的历史
历史已逝去,逻辑尤可追。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迷惑人,就是
因为割裂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只强调碎片化的历史真实,而否认
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和规律。历史虚无主义的伎俩很多,碎片化解
构历史、抽象化混淆历史、娱乐化戏说历史等等。列宁曾说过: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 玩
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
这没有任何意义,或 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
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有迷惑性,因为它打着历史细节的幌子去解读历
史。然而,历史的真实碎片并不是真实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
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地打开历史必须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是
因为,受限于认识能力,人们不可能回到历史去认识历史,而只能
通过历史的逻辑和规律把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起来去认识历史。如果
看不清历史的规律与趋势,看不清历史的逻辑,只用碎片去解读历
史,势必在历史观上犯错误。
比如笔者坐在镜头前面正儿八经地录严肃的节目,偶尔会有挖
鼻孔的不雅动作。结果导演把笔者严肃的发言片段都删掉,只保留
了我挖鼻孔的动作,节目播出来后,观众看到的我就是一个喜欢挖
鼻孔做不雅观动作的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解读历史的一个
伎俩。
历史与现实中有无数的材料和事实,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根据
自己的需要去歪曲历史,解读历史,要让历史与逻辑一致。因为我
们不能穿越到过去,即使我们生活在当时,也不一定可以把握当
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图未必有真相。很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照片里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集体合
影,有的还摆出V字手势。这张照片一经媒体爆出,迅速成为热
点,批评声纷至沓来,网友纷纷炮轰医护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竟然
在手术台上拍照,怪不得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由于网友一边倒 ......
内蒙轩 主编目录
1. 编 委 会
2. 学术顾问
3. 阅读指南
4. 第一章 飞扬吧!青春
1. 一、求学: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2. 二、爱情:在精神契合面前一切皆浮云
3. 三、择业:把高调唱成高尚
5. 第二章 再见吧!黑格尔
1. 一、二十四岁的《莱茵报》主编
2. 二、马克思怎么度蜜月?
6. 第三章 马克思的朋友圈
1. 一、法兰西的阳光
2. 二、“前进!达瓦里希”
7. 第四章 破土啦!天才世界观
1. 一、流亡生活中的绿洲
2.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
3. 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8. 第五章 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1.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本情愿让老鼠牙齿批判的
书
2. 二、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儿?3. 三、你见,或者不见,意识形态就在那里
4. 四、汇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认同
9. 第六章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 一、不明觉厉的《共产党宣言》
2. 二、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3. 三、共产主义既是信仰,又是现实
0. 第七章 痛并快乐着!
1. 一、马克思之痛
2. 二、此谓之大丈夫
3. 三、学习马克思能治玻璃心
1. 第八章 马克思是个好医生
1. 一、《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
2. 二、经济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3. 三、新自由主义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4. 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 第九章 马克思,靠谱
1. 一、《法兰西内战》
2. 二、西式民主:真的能包治百病吗?
3. 三、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
3. 结束语 马克思是个“九零后”
4. 附录 人的自豪
5. 参考文献
6. 推荐阅读
7. 后 记编 委 会
主 编: 乌 兰
副 主 编: 周纯杰
执行主编: 钟 君
执 笔: 钟 君 卢 刚 张明明 冯 伟
编 委: 马慧吉 蔡常青 徐 钢 张轶敏
孟 宏 田美凤 雷 平 赵永光学术顾问
李慎明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
家
全国人大司法与内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捷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
家
《求是》杂志社社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恩富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家祥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北京大学哲学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惠勤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树发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邓纯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辛向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书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阅读指南
一、马克思是谁?
他的偶像是普罗米修斯,他十七岁时曾写下“为人类幸福而工
作”的万丈豪情,有人质疑这不过是高调,他却用尽一生将高调诠
释成高尚。
他二十多岁时本可轻松地成为犹太拉比或普鲁士知名律师,一
生优越舒坦,但他却毅然决然地与家族既定路线决裂,选择了一条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荆棘之路。
他的姨父是大名鼎鼎的飞利浦公司的创始人,他的妻兄是普鲁
士政府的大臣,他却丝毫没有借东风之力升官发财,倒是经常喝西
北风:一辈子四处流亡,经济上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
他精神生活丰盛高贵,物质生活却愁云惨淡。他一辈子研究mo
ney(钱),却最缺money(钱)。孩子生七个夭折四个,病时没
钱看医生,死后没钱买棺材,丧子之痛令他痛不欲生。
他不为了钱,不为了权,为了信仰一往无前。
他难受过吗?怀疑过吗?他难受过,但他从未怀疑过。他也是
个凡人,他曾跟朋友抱怨:“我相信,您不会认为我是一个渴望得
到别人赞扬的人。但是世人把某些人看得一无是处的那种冷漠态度,即使不使人悲痛欲绝,至少也让人心灰意懒。” 但他却超越
凡人,是个伟人,些许嗟叹之后,他立刻重整旗鼓,义无反顾: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他是谁?他就是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千年思想家”,更是为世
界指明方向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
二、马克思还活着?
提起马克思的理论,有人欢欣雀跃,有人咬牙切齿。
有人说他的理论是真理,有人说是邪说。
有人说他的理论指引着群众,改造旧世界,有着雷霆万钧的力
量,有人却指责他的理论你斗我斗、蛊惑人心。
2016年是马克思诞辰198周年,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一些人你
方唱罢我登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证明马克思主义已过时,却令马
克思主义越来越被证明是正确的。真正过时的,早已被历史湮没,又为何如此值得那些人搜肠刮肚,殚精竭虑地去证明?不过是“思
想一离开利益就出丑”,马克思的理论总是“被过时”,恰恰证明
有人谈“马”色变,试图掩人耳目;马克思的理论总是遭诽谤,恰
恰证明他的理论触动了一些人的核心利益,令其寝食不安。
是的,两个世纪快过去了,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
力,依然对现实有着解释与指导力量,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马克
思靠谱!有人曾说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立即遭到20
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打脸,“次贷危机”直接证明了:资本主
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永不终结,次贷危机不过是经济危机的变形,换汤不换药,究其本质依旧是生产商品的相对过剩;有人曾质疑马克
思关于工人阶级的论述过时了,说西方的工人阶级现如今都是洋房
洋车,哪一位工人赤贫了?君不见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上
的标语直接写着“99%”,意思是“99%的老百姓与1%的富豪之间
贫富分化加剧”。此外,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
膛破肚,寻求着利润最大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发展
中国家,这里的工人如马克思描述的那样,生产出了高楼大厦却住
不起高楼大厦,生产出了文明却被人嫌弃粗鄙,工人阶级的现状并
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有人搬出二十多年前,美籍日本人福山在《历
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里预言西方的民主将成为人类政府的最终形
式,却不曾料到二十多年后,面对西方民主陷入泥沼的困境,面对
中国这边风景独好的现状,福山也开始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观
点……
三、我们眼中那个彩色的马克思
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就在政治课本里学习了马克思和马克
思主义,然而,马克思对很多人而言依旧是面目模糊的,很多人眼
中的马克思主义还仅仅停留在几个判断、概念、范畴里。于是,我
们决定用《马克思靠谱》一书给大家描述一位真实的、彩色的、依
然“活着”的马克思。《马克思靠谱》一书采用历史与逻辑一致的
写作手法,以马克思的生平为时间轴线,用九章篇幅,详细地介绍
了马克思的一生及其重要著作和思想发展脉络。
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马克思年轻时和我们一样,也曾年轻气
盛,喝酒决斗,给漂亮“妹纸”(燕妮)写情诗,曾经叛逆的少年
最后读书思考苦练内功,最终成为思想史上一位德高望重的大侠(第一章);在这本书里,你会跟随我们一起目睹马克思获得哲学
“武林秘籍”后,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终超越“师父”黑格尔
(第二章);一起见证超越人类历史上关于友情的一切传说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挚友情,一辈子(第三章);一起发现马克思新
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探索马克思一生熠熠生辉的两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的诞生(第四章);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为你揭秘史上最
神秘莫测的“意识形态”的秘密所在(第五章);一起目睹马克思
一生中几次华丽的转身,最终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第六
章);阅读本书,你要准备好纸巾、控制好泪腺,在这里,马克思
流亡生涯的无尽苦难、马克思的赤子情怀与豁达胸襟令你热泪盈眶
(第七章);良药苦口利于病,药不能停,咱们还要温习人类社会
的资深“大夫”马克思为资本主义这位病号开具的“诊断书”和
“病危通知书”(第八章);最后,晚年的马克思笔耕不辍,生命
不息、战斗不止(第九章)。当然,在这本书里,针对诋毁马克思
的种种谣言,如“马克思大学里加入了撒旦教”、“马克思有私生
子”等,我们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澄清事实,以证视听。
四、马上学习: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
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 ”其中,“批判的武器”就是笔杆子,就是正确的理论。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
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
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靠谱》一书别具匠心,专门设置“马上学习”环节,寓意在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将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将理
论与实际相统一,我们一边品味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科学
性、规律性、革命性,一边深刻领会当前鲜活的马克思主义非凡的
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亲身感受
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创造
的“中国奇迹”,从昨天到今天,从历史到现实,马克思主义依然
焕发着经久不衰的活力与生命力,马克思,靠谱!
思想与生活在这里交融,严肃与诗意在这里喷薄,不再云山雾
罩、不再高冷莫测,《马克思靠谱》努力尝试用立体的写作手法,抽丝剥茧给大家展示一位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他的理
论对现实依旧充满力量,依旧是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与今天的“九
零后”朋友们深情相遇,马克思从未远离。
《创世纪》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人间就有了光;
启蒙学者说:人类要用理性的光烛澄照愚痴混沌的天性,呈现
出文明理智的教养和境界;
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不畏宙斯的暴戾,盗天火照亮尘世;
马克思说:我就是普罗米修斯!
衷心希望这里的阅读令您有所裨益。第一章
飞扬吧!青春
马克思的青春,和我们一样,上学了,恋爱了,要找工作了。
他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但马克思的青春,也和我们不一样。
他热爱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判,勇于实践,思考让他的叛逆闪
闪发光。马克思如果是一匹野马,燕妮就是他的草原。他们的姐弟
恋克服了世俗的重重偏见,他们的不离不弃诠释了最好的爱情不是
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他十七岁就起了个高
调,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然后把这个高调唱了一辈子,最
终把高调唱成了高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回1818年,与靠谱的
马克思相遇。
一、求学:思考让叛逆闪闪发光
1.从叛逆青年到超级学霸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的一个犹太律师家
庭,小正太马克思才华横溢,在家里备受宠爱。中学时的马克思成
绩优秀,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十七岁时就把“为人类幸福而工作”
作为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的马克思,却从
三好学生变成了一个“问题小子”。青年马克思
1835年,马克思遵照父亲亨利希的安排,进入德国波恩大学法
律系读书,希望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律师。但是,马克思在波恩大学
并没有好好学习,而是花钱大手大脚,经常花天酒地,从他和父亲
的通信来看,马克思在波恩大学一年花掉了700塔勒。700塔勒是什
么概念呢?当时的富家公子一年也不过花掉500塔勒,而且马克思
后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主编《德法年鉴》,那时候他一年的薪
水也才500塔勒。而且,有了一年500塔勒的收入,燕妮的父母可以
放心地让自己的女儿和马克思结婚了。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算,相当于现在的14万人民币。由此可见,马克思一年就花掉700塔
勒,确实可以算得上非常挥霍了。当时马克思没有工作,这些钱当
然需要掏父亲的腰包。马克思就把那些账单寄给自己的父亲,父亲
当然很生气,就在信里数落自己的儿子,说这些账单是“未结算的卡尔式账单”。有趣的是,2012年的时候,著名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制作了一套纪录片,名叫《货币大师》,介绍了对20世纪
影响最大的三位货币理论家,马克思就是其中一位。但马克思这位
货币理论大师一辈子都在和自己支付不起的账单打交道,也从来没
有算清过这些账单。这一点在马克思上大学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
了。
更让老马头疼的是,小马在大学期间还加入了一个叫“特里尔
同乡会”的组织,最后他还成了这个组织的头儿。这个同乡会就像
是咱们在大学里的老乡会一样,总组织一些聚会活动,但是他们聚
会的地点,就是在波恩各地的酒馆里。酒后他们偶尔还要和其他学
生打架决斗,甚至还曾被学校关过24小时的监禁。
这样看起来,这个时期的马克思貌似一个十足的“问题小
子”,甚至像个“不学无术”的青年,但实际上,马克思受过良好
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亨利希本人就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熟读伏
尔泰、莱布尼茨和牛顿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亨利希的思想立场,为他的儿子马克思营造了一个现代人文主义的思想环境。亨利希热
爱古希腊艺术,喜欢莎士比亚,喜欢歌德、席勒等浪漫主义艺术
家,语言天赋很好,拉丁文、希腊文、法文都学得不错,正经是个
有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的文艺小青年。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一生都
对自己的父亲景仰备至。据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回忆,马克思在晚
年的时候,经常念及他的父亲,随身携带一张父亲的照片。甚至马
克思逝世的时候,他的胸口还放着这张照片,后来恩格斯把亨利希
的照片放进了马克思的棺材中。
话再说回来,老马看着自己的儿子在波恩大学不安分,知道这
不是办法,就安排马克思转学去了柏林大学。老马曾经公开表示
过:“我不仅批准我的儿子卡尔·马克思这样做,而且我希望他能
在柏林大学继续他在波恩大学开始的法律和公共管理课程。”搬到柏林是马克思生活中的一项重大变动。柏林和波恩相比完全是两个
世界。
19世纪的柏林大学
转学之后,小马的精神面貌的确得到了改变,从热血的哲学愤
青变成了靠谱的学术宅男。这也让世界上少了一个诗人,多了一个
大神级别的大牛思想家。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大量读书,并且自学英
语和意大利语,翻译了那个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罗马历史
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奥维狄乌斯的《哀歌》等名著,甚至还想建立一个法哲学体系。为此他写了300多页的书稿,翻译
了大量的著作。此刻的马克思,小宇宙完全爆发。这个“问题小
子”来了一次华丽丽的转身。马克思青年时代这个转身是怎么实现
的呢?
马克思之所以能从“问题小子”转变成大学霸,这里有内外两
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因来说,柏林大学严谨的学风让马克思一改从前的浮夸,开始专心于学术研究。柏林大学又名洪堡大学,自从1810年建校开始就一直是德国的最高学府,可谓是大师辈出,群星璀璨。黑格尔
甚至曾经说过,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和
马克思同时代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曾经在柏林大学读书。他说,柏林大学学风太好了,这里的学生没有不认真读书的,也从不考虑
什么喝酒打架的事情,和柏林大学比起来,德国其他大学简直就是
酒馆。显然这次转学对马克思影响较大。马克思自从解锁了柏林大
学这个新地点,就像玩游戏开了外挂一样,开始拼命地读书。
从内因来说,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追求的人。他
从小博览群书,而且志存高远,十七岁的时候语出惊人,说自己要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是何等抱负和胸怀!马克思刚上大学的
时候,是康德和费希特的铁杆粉丝,甚至曾经想自创一个抽象的哲
学体系。后来马克思觉得这两个偶像太务虚了,他们总是像在做数
学题目,用一个原理来证明另外一个原理,那么抽象的原理和具体
的事实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不考虑这个问题。以至于马克
思写了首诗来讽刺他们,诗的第一句就是“康德和费希特在太空飞
翔” 。“在太空飞翔”,说得挺美,但不就是讽刺他们不切实
际、不接地气嘛!不过,讽刺归讽刺,马克思自己也想不出解决的
办法,一时郁闷得竟然病倒了。在养病期间,马克思又读了一遍黑
格尔的著作,发现黑格尔的辩证法恰恰可以解释抽象的原理是怎样
一步步转化为具体的现实的,这就克服了康德哲学中抽象和具体的
对立,马克思一下子脑洞大开,病都好了一半。这种思想上的升华
带给马克思强烈的精神快感,他在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描述了自己那
种癫狂的状态——脑袋上是乱蓬蓬的头发,穿着邋遢的外衣,“就
像狂人一样在‘冲洗灵魂,冲淡茶水’的肮脏的施普雷河水旁的花
园里乱跑,我甚至和我的房东一块儿去打猎,然后又跑到柏林去,想拥抱每一个遇见的人” 。一般大思想家,都有点马克思这样的
狂热劲头。毕竟对他来说,追求知识和真理,才是人生的头等大
事。马克思的求学经历说明,年轻人的“坏”有两种:一种是面对
现实的冷酷,放弃青春理想后的自我放逐和堕落;另一种是怀揣理
想,但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理想一时难以实现,又想不通而形
成的叛逆与发泄。青春期的马克思就是探索中的叛逆。马克思看似
是个“坏”小子,看似离经叛道,但是他从未丢弃过他的青春理
想,从未放逐对人类幸福和世界未来的思考和探索。他一旦寻找到
探索知识的正确道路,就开始在追梦的道路上奔跑领航,散发出人
生灿烂的光芒。思考让马克思的青春叛逆闪闪发光。
2.“新的神”—— 黑格尔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读书的时候给父亲写的一封信,里面有一段
话:“帷幕降下来了,我最神圣的东西已经毁了,必须把新的神安
置进去。我从理想主义……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 这里
面“新的神”指什么呢?康德
青少年时代的马克思受到康德和费希特的影响,在柏林大学第
一年就试图创造一种抽象的法哲学体系,而且还写出了300多页的
书稿。不过,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说,当他写道,“在实体的私
法的结尾部分,我看到了全部体系的虚假,体系的纲目近似康德的
纲目,而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那样” 。马克思在那个时候就发
现,抽象的体系和具体的问题之间有着一条很大的鸿沟。由于马克
思写他的法哲学著作写得很苦闷,发现问题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又
再次把黑格尔的著作通读了一遍。他发现,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
思想,正好可以克服康德哲学当中抽象和具体的对立、实然和应然
的对立。自此之后,马克思就开始倾心黑格尔哲学。也正是在这个
背景下,马克思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他说的那个“新的神”,其实就是指的黑格尔。可见,年轻时的马克思是多么地热爱思考,他俨
然已经把启发他思想的精神偶像黑格尔当作“神”了。就这样,马
克思违背了父亲让他做一个律师的愿望,选择哲学作为自己研究的
对象。
马克思经历了这次思想转变之后,就经朋友引荐,参加了柏林
大学的“博士俱乐部”,这是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组织。黑格尔活
着的时候说,上帝是不存在的,主导人类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
“绝对观念”,但同时他又说神是“绝对观念”的象征。这样,黑
格尔就在理性和信仰、宗教和哲学之间和了一把稀泥。他的一帮弟
子觉得自己老师抬高理性贬低信仰是不对的,要求维护宗教的绝对
权威;而另一帮弟子觉得不能对宗教让步,并竭力做出无神论的结
论。黑格尔死后,他的这两帮弟子公开分裂。前者因为有保守的倾
向,就被叫作老年黑格尔派,后者因为有激进的倾向,就被叫作青
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劳斯打响了第一枪。他写了一本
书叫《耶稣传》,这本书影响非常大。施特劳斯揭露了基督教福音
故事的因果联系和逻辑矛盾,比如圣母玛利亚受圣灵感动怀孕、耶
稣复活以及类似的“神迹”,清除了附加在耶稣身上的神秘光环,得出结论说耶稣本人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普通犹太传教士。而后世
之所以流传基督的神话,是因为早期基督教社团用幻想的传说表达
的对救世主降临的期待,是一种无意识的杂凑。既然耶稣只不过是
个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他就只有有限的历史意义,并不是绝对真理
的象征。这样施特劳斯就把耶稣从神还原成了真实的人。后来,青
年黑格尔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提出了“自我意识”
的概念,鲍威尔比施特劳斯更进一步,他说宗教仅仅是人的“自我
意识”的一种异化形式,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歪曲。由于基督教号
召人们崇拜这种“自我意识”的异化形式,因此必然是“人类精神
的枷锁”,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大家注意,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个说法,其实最早来源于鲍威尔。不
管是施特劳斯的《耶稣传》,还是鲍威尔的“自我意识”,都对当
时的德国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宗教解放作用。马克思本人就在他们
的影响下,逐渐从少年基督教信徒,转变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3. 只思不读,走火入魔;又思又读,立地成佛
马克思的求学经历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思考让叛逆闪闪
发光。不过,让马克思华丽转身的思考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建立
在扎实读书基础上的理性思考。马克思之所以超越叛逆,走向伟
大,不但因为他善于思考,而且因为他大量阅读。当年曾经有小朋
友给杨绛先生写过一封信,信里洋洋洒洒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的困惑
与不解。杨绛先生的回信既诚恳又毫不客气:“你的问题在于你读
书不多而又想得太多。”杨绛先生的回答其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
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态——浮躁。浮躁其实就是不知以为知,少
知以为多知,说白了就是不读书,但又自以为是,就是俗语所言,一瓶不满半瓶咣当。
现在一些年轻朋友,每天喊着空虚寂寞冷,要么玩世不恭,要
么愤世嫉俗,要么娱乐至死,看韩剧、追欧巴、打游戏、玩桌游,就是不读书,自己胡思乱想瞎琢磨一通,反而觉得自己独立思考白
里透红与众不同,天下无敌,这其实就是拿幼稚当个性。“内练一
口气,外练筋骨皮”,读书就像练内功,练武之人若没内力,强行
练武功秘籍容易走火入魔,倒行逆施。学习思考就像吃东西,得有
原料,不然只能消化自己原有的组织,长久下去新陈代谢必然失
调。古有荀子《劝学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今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劝学篇”:“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咱们青年人一定要谨遵古今“劝学篇”嘱咐,有精神追求,多
读书苦练内功,摆脱低等感官刺激,增强理性思考,不能荒芜了我
们灵魂的根据地。
一位作家曾说过:“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
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致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
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
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
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可以说,阅读可以提升人的内在
美,丰富一个人的灵魂。
阅读和旅行,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孤独与寂寞虽都
是独处,但孤独的人因为灵魂充实并不空虚,而寂寞的人则因为精
神的寂寥而备感无聊。阅读是治疗空虚无聊的一剂良药,阅读能够
让我们孤独但不寂寞。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跟书中的人
物,或是书的作者互诉衷肠,坦诚相待,我们可以与伟人对话,与
信仰同行,从而提升内在美,丰富灵魂,丰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说:“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
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想不缺“钙”,就得多读书。要想强筋骨,就得多读马克思
主义的经典著作,用思考的力量去化解精神上的困惑。
二、爱情:在精神契合面前一切皆浮云
1. 黑矮富平逆袭白富美贵
“靠谱”这俩字是常伴马克思左右的。在他的人生道路中的另
一个靠谱的决定就是娶燕妮这位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别看马
克思又黑又矮、其貌不扬,但是家境还不错,算是黑矮富平。他追
起燕妮来那可有一套,用现在的话来说,算是“撩妹”高手。不
过,与现在很多的年轻人不一样,马克思的“撩妹”走的是高格
调。
先说说燕妮是个啥样的姑娘。如果说刚才提到的马克思是黑矮
富平,那燕妮就是绝对的白富美贵了。燕妮是特里尔城最美的女
孩、舞会上公认的皇后,而且出身名门。马克思这个“穷小子”到
底怎么逆袭了燕妮这个白富美贵呢?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马克
思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有教养的律师家庭,这里说他“穷小
子”是指他不是贵族出身,与燕妮社会地位相差悬殊。青年燕妮
为了追求燕妮,马克思实施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写情书。
他给燕妮的情书很快就得到了回复。在回信里,燕妮玩了一个文字
游戏,德语里面“Ich liebe dich”是“我爱你”的意思,燕妮在
回信里面把这个词倒了过来“Ichhabe dich lieb”,译成中文的
意思是“你真逗”。燕妮用一种委婉又不失聪慧的方式拒绝了马克
思的求爱。看到这样的答复,马克思毫不气馁,马上实施第二步计
划,第二步当然不能像第一步那么草率。马克思来了一个迂回战
术。他迅速收服了燕妮的闺蜜和弟弟,让燕妮身边的言论都倒向
他。这个战术的使用对于马克思来说那是相当得水到渠成。为什么
呢?因为燕妮的亲弟弟是马克思的大学同学,而且两人关系还挺
好。而燕妮的姐姐还是马克思姐姐的同学。如果说这些条件还不够
有说服力的话,那马克思还有一个必胜的法宝,那就是燕妮的父亲——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他和马克思那是忘年交,关系非
常好。马克思还把自己柏林大学的毕业论文送给了他。第三步,写
情诗。在这里要说几句题外话。现在的年轻人搞对象通常都是打个
电话、发条微信。在这里,要给各位小主们提醒一句,能用严谨而
精练的语言表达爱意的那才是高手。纵观人类历史,什么最值钱?
当然是才华。有才华的马克思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为燕妮量身打
造了三本情诗集《爱之书》(一、二)和《歌之书》,很好地巩固
了第二步的战果。至此,黑矮富平的马克思成功逆袭白富美贵的燕
妮。1836年,十八岁的马克思和二十二岁的燕妮,瞒着家里偷偷订
了婚。
燕妮能接受马克思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那个封建的时代里,燕妮需要跨越两道世俗偏见的鸿沟。一是要跨越贵族和平民不能结
合的社会地位鸿沟。那个时代是真正拼爹的时代,燕妮她爹那是正
宗的贵族。而马克思虽出身富裕律师家庭,但属于平民阶层,门不
当户不对是不被看好的。二是要跨越姐弟恋不伦的传统观念鸿沟。
在那个时代,可不像今天流行姐弟恋一样,姐弟恋可不被看好,甚
至被认为是不伦行为。马克思和燕妮的父母,都是男方比女方大十
岁。可是马克思比燕妮小四岁,这样的年龄差距在当时是会被笑话
的。那是什么让燕妮突破重围,嫁给马克思呢?燕妮看中的是马克
思的才华。《神探夏洛克》中的一句话“Brainy is the new sex
y”(有头脑才是一种新“性感”)。马克思正是如此。马克思不
拼爹、不拼颜值,拼的是才华。男朋友有才才是硬道理,其他的都
是浮云。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故事听起来真的像是童话一样,才华横溢
的王子和美丽聪明的公主排除万难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现实的残
酷永远不会和童话走到一个节奏上。马克思是一个刚毅坚强的人,不愿给任何资本家效力,一度穷困潦倒。婚后两人就住在一间简陋
的出租房里。燕妮高贵、优雅、聪明,不但在生活上照顾马克思,在事业上也成了他得力的助手。马克思虽然写了大量的著作,但字
迹潦草很难辨认,每次把稿子送到印刷厂之前都得让燕妮亲笔抄一
遍。所以说,如果没有燕妮,这些伟大著作的问世就不会那么顺
利。曾经有历史学家说,马克思追到燕妮,是这位天才的领袖所获
得的第一个辉煌的胜利。
马克思夫人(1864年)
我们经常看到,说燕妮很美的评述,“特里尔城最美丽的女
孩”、“舞会上的皇后”、“魔法公主”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出自
马克思本人写给燕妮的信里。但是大家能猜到这是马克思什么时候
对燕妮的描述吗?有人可能想到,这是马克思追燕妮的时候写的情
书吧?错了,其实这是1863年写的,当时燕妮已经五十岁,而且脸
上因为生过天花留下了很多麻子,应该算不上美女。可是在真正在
乎她的人眼里,美早已不是世俗所在意的华丽外表了。当爱情两端的人都已不再年轻,当所有的新鲜都已成为习惯,当爱情逐渐与亲
情重合趋同的时候,什么样的爱情是可以永远保鲜的,让人拥有一
生的?在马克思和燕妮的身上,我们完全可以找到答案。这更让我
们明白: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拥有幸福。
贫穷的马克思经常交不起房租、养不起孩子。他并没有给燕妮
带来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燕妮对马克思始终不离不弃,坚定地鼓
励他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实并没有磨灭他们的爱情,反而让他
们的爱情在革命考验中越发坚固。可以说,没有燕妮就没有我们今
天看到的马克思。
2.精神契合:爱情的金钥匙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燕妮绝非等
闲之辈,马克思身上最开始吸引她的当然是才华,但是才华不能当
饭吃,后来两个人在生活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燕妮还是不离不弃。
那是因为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他们都有着鲜明的无产阶级
立场和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马克思大女儿燕妮与二女儿劳拉
作为妻子,燕妮是马克思的红色伴侣,默默地挑起家庭的重
担,让马克思不至于为了生计问题浪费写作的时间;作为母亲,燕
妮是一位革命母亲,她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送上了革命的道路;作
为战士,燕妮是马克思忠诚的战友,她卓越的政治才干,曾经让恩
格斯都惊叹不已。在燕妮去世后,恩格斯沉痛地说:“我们将不止
一次地为再也听不到她的大胆而合理的意见而感到遗憾。”我们可
以说,燕妮不仅忠于自己的丈夫,而且忠于自己丈夫为之奋斗的那
个阶级——无产阶级。在燕妮晚年的时候,曾经有马克思的战友,按照当时上层社会的习惯,称呼燕妮为“尊敬的夫人”。结果燕妮
很不高兴,她说把一个白发斑斑的无产阶级老战士,叫作“尊敬的
夫人”,这不是尊敬,而是一种侮辱。在燕妮去世后,恩格斯曾经
评价说,如果有一个女人把使别人幸福看作是自己的幸福,那这个
女人就是燕妮。正是马克思和燕妮之间那种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让他们的爱情
始终保持新鲜,才让他们能携手走过四十年的风风雨雨。
3.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
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让我们看到,最好的爱情不是物质上的门
当户对,而是精神上的势均力敌。2016年春节期间,有一则关于上
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的假新闻受到媒体和网民的热议,里面说了一
位上海姑娘第一次去男友江西农村的家里,面对贫穷和脏乱,迅速
逃离,情侣分手。这则新闻虽然后经证实是一则假新闻,但上海姑
娘的做法得到一些人的力挺,说爱情就要门当户对。中国传统讲门
当户对。很多人狭义地把门当户对理解为财产、社会地位的旗鼓相
当,殊不知最应该当对的是价值观的一致。
一些现代人的爱情越来越拼爹拼颜值,爱爱爱、买买买、先救
你,保大的。还有人说,“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
笑”。有人唱《两只蝴蝶》相扶到老慢慢飞,讲纯爱,但也有人唱
《老鼠爱大米》,讲爱情实用主义,还有人唱《狼爱上羊》,把扭
曲物种本性作为爱情追求。有些爱情俨然成为一种交换,甚至被扭
曲。那些扭曲并异化的爱情恰恰忽略了爱情中最纯粹的一点,什么
呢?主要看气质!“主要看气质”讲的正是精神契合、三观一致。
马克思与燕妮之间的爱情就是精神契合的爱情,古典纯粹,令人动
容。实际上,爱情的本质不是交换,不是实用,而是契合:肉体的
契合、灵魂的契合、精神的契合,是价值观的契合。
爱情究竟是什么?爱情不仅仅是两具肉体的私情,不仅仅是金
风玉露一相逢,也不仅仅是生物医学上的多巴胺分泌,更不仅仅是
前额皮质传递过来的一瞬间的欲仙欲死的美妙。爱情的可贵可爱在
于它的社会性。那些伟大的爱情故事之所以会被口口相传、亘古弥
香,就在于爱情内涵的丰富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比方说梁祝爱情的反等级性,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反对家族束缚、宝玉黛玉爱情
的反封建性等,爱情的社会性非常丰富。爱情,作为一种情感,是
非理性的,我们的确很难从中发现逻辑和规律。但是,却有一些基
本的价值判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爱。外貌、财富、地位或许会
令彼此一见钟情,但价值观决定了一见倾心是否可以天长地久。马
克思与燕妮一辈子不离不弃,在于两人精神契合,拥有着共同价值
观的爱情。
事实上,最好的爱情从来都不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傻白甜,在
精神契合的面前,一切都是浮云!如果一百多年前,把马克思和燕
妮的爱情故事拍成电视剧,早就没有《太阳的后裔》什么事儿了!
人只有大格局才会有大成就,爱情也一样,只有精神的契合才
能长久。如果马克思是一匹野马,那燕妮就是那片草原。他们一生
的故事真是跌宕起伏,全程无尿点。老马追求理想战斗不止,对抗
政府,批判权贵,给不了燕妮富足的生活,甚至没有片刻安宁;燕
妮对此毫无怨言,从不给老马提任何要求,默默的陪伴就是最好的
爱,那才是“你输,我陪你东山再起;你赢,我陪你君临天下”。
他们不仅为了彼此,更为了人民而存在,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的
信仰!其实,爱情就应该长成这副模样,不是弱者对强者的依附,而是势均力敌的美好!
三、择业:把高调唱成高尚
1. 没有持久的光鲜职业,却成就伟大事业
说到马克思的择业观,有这样一句话就能高度概括:“马克思
一生没有光鲜的职业,但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发达的时候兼济天下,那当然也不是坏事,总比为富不仁
强。可如果一个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依然坚持兼济天下,那无异于
圣徒。马克思就是这样的人。宁肯穷困潦倒也绝不向权贵低头。要
知道马克思可不是找不到工作,靠他的才华完全可以过上锦衣玉
食、加官晋爵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年普鲁士政府就两次拉
拢过马克思,邀请他为政府效力。但是马克思都非常冷淡地拒绝了
邀请。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那些地方根本不是他放飞梦想的地方,更不用说让他效命于此。他一生都在为穷人说话,为人民战斗,一
生都在为事业战斗,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窘困而停止。有人也许会说
老马有点傻,但是要知道这就是马克思的梦想,一生未变。有多少
人还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又有多少人早已把梦想这事当作儿戏扔
到了九霄云外?在这儿如果要说“莫忘初心”的话,那老马就是在
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见证了这四个字的分量。
马克思一生都没有光鲜的职业,但是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
业,这种力量就来源于他“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梦想。
2.《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伟大梦想的种子
梦想的种子,早在马克思中学时代就已经埋进了他的生命里。
这颗种子的名字叫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它是马克思十
七岁的时候写的一篇作文。这个十七岁的中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
都考虑什么?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为“尊严”。那马克思所说的“尊
严”,是不是咱们普通人理解的“面子”问题?回答是否定的。马
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职业本身应当有“尊严”,应当包含某种神
圣性,它不需要靠金钱来粉饰,也不需要用功名来包裹。那么,什
么样的职业才是有“尊严”的?
第一, 一个有尊严的职业,首先得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而
不是别人给你规定好的,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人比动物强的一点。动物只能接受大自然给自己规定好的生活方式,但人不一样,人可以
自主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说,就是要找一个自己喜
欢、感兴趣的工作,而不是找一个别人眼里的好工作。要为自己
活,而不是为别人活。要为自己的兴趣工作,而不是为别人眼里的
面子工作。
第二, 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必须要包含创造性的劳动,而不
能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马克思告诫我们,如果我们的职业
没有创造性,那我们和机器上的零件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这里强
调要选择有创造性的工作,绝不是要排斥重复性劳动。它的真实含
义是强调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创新,而不墨守成规。古人讲做人有七种境界,奴、徒、工、匠、师、家、圣。所谓奴,就是被动工作。所谓徒,主动工作但处于起步阶
段。所谓工,能干活但干得很粗糙。所谓匠,能干活,也能干好
活,但缺乏创新,永远老一套。所谓师,超越匠,能总结规律,能
创新,能让人眼前一亮。所谓家,自成一派,见物识人。所谓圣,融通天地,由此及彼,见微知著。要想工作有尊严,至少得成为
“师”,哪怕是重复性劳动,也能目无全牛,善于总结规律,创新
方法,让工作更有效率。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一定要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
步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就是最最有尊严的职业。关于
这一点,马克思曾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
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
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有人说马克思这是在唱高调,是不是高调无所谓,关键是人家
十七岁起了这么高的一个调,然后一直唱了一辈子,直到最后把
“高调”唱成了“高尚”。我们不知道马克思晚年的时候是如何回
顾自己这一生,他其实完全可以说:“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
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能够说:我
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
的解放而斗争!”
3.身安为富,心安为贵
马克思一辈子没有光鲜的职业,但却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但是,在现在一些人看来,房子、车子、票子、面子却成为评价一
个人是否成功、是否拥有尊严的唯一标准。其实,人的尊严绝不能
仅用金钱来包裹,不能仅用物质来粉饰,不能仅用财富来假扮。
每到春节,一般老同学都会聚聚。同学聚会成为各色人等炫耀
的最佳战场,男人一般都炫耀年薪、工作,女人炫耀车子、房子、名牌包、首饰。于是乎,国内某知名高校某院系同学聚会出台了新
“八项规定”,其中有几项非常有趣,比方说:
禁止攀比职位。
禁止攀比家产。
女生禁止攀比老公,男生禁止攀比老婆,男生女生禁止
攀比儿女。……
这聚会的“八项规定”诙谐幽默,却又直指人心。我们从小到
大都喜欢“被比较”,小时候被家长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学习成绩,长大了比谁成功,比年薪、房子、车子,按照世俗标准,成功
仿佛等价于物质上的富足,物质越丰富越好,而往往忽略了成功其
实还包括精神的富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工作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但工作不完全等价于物质利益,劳动
还包含着审美旨趣与人生理想。我们再看马克思的择业观,他在十
七岁时就能写下:“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
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
福的人。” 马克思有着普罗米修斯情结,我们都知道普罗米修斯
不畏宙斯的暴戾从天庭盗火种以照亮人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标准
是为了人类的福利而劳动,就是我们今天强调的“为人民服务”。
其实,认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富贵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尊严
是非常有用的。什么是富贵?身安为富,心安才为贵。当我们的身
体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有住的地方,有爱的人,有基本的生活条
件,这不就是富足的吗?当我们身正律己,知止静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克服了浮躁,抵御了焦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忘
初心,不怕鬼敲门的时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高贵吗?这才是真正
的人格高贵,才是真正的有尊严。因此,真正的尊严绝不仅仅是物
质富足带来的,而是精神高贵所映现的。仅仅物质丰富还谈不上富
贵和尊严,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条件之后,只有精神丰富,灵魂充
沛,信仰坚定才算是真富贵,有尊严。在这一点上,马克思选择了
“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作为自己职业选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职
业当成事业来奋斗,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4.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以房子、票子、车子、牌子为标志
的成功观和尊严观显然是被扭曲的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但不幸的
是,当前有一些年轻人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下,价值观恰恰就是这样被扭曲了。他们的成功观是畸形的、扭曲的,只见物
质,不见尊严和精神。扭曲的价值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
壁,怨天尤人。可见,年轻人的正确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人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
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
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在小时候,我们都是在父母长辈的指导下,学会了穿衣服和扣
扣子:扣子要从上到下对齐扣好,不然衣服就会不对称,歪歪斜斜
的,不仅穿着不舒服,看着也别扭。
青年之于国家,如初春,如朝阳,不仅决定着自己的人生,也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青年人,不仅用亲身经历劝诫“年轻人不要经常熬夜”,还专门告诫青年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作家柳青曾说:“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
其当人年轻的时候。”西方也有一句谚语:“人生有怎样的开始,就有怎样的结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怎么扣,青年时代的第
一步怎么走,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好一生的路,同时也是每一代青
年都必须答好的一道人生考题。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
观。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古代先
贤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那么,当今之中国,当今之青年,应
该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接受同样教育、同
时走出校门的两个年轻人,却在人生道路上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在大是大非面前,有人旗帜鲜明,有人随波逐流;在灾难来临
时,有人舍生忘死,有人自私自利;在利益诱惑面前,有人坚持原
则、不妄想、不妄动,有人利令智昏、投机取巧……从根本上来
看,还是因为这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所造成的。
“总开关”一旦从开始就出了问题,只能是走得越远,跑得越偏,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概莫如是。
对于青年来说,选对了路,就不怕路远。无论青年将要面对的
是一马平川还是崇山峻岭,是康庄大道还是崎岖小路,只要始终以
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指导,青年的人生之路就会像将要远航的航船有
了指路灯塔一样,不仅能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更能在需要做出
选择的时候,不会迷茫,不会迷途。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勤
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四点要求,既指明了青年树立正确价值
观的前进方向,又指明了实现途径和有效方法。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所以青年要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勤学。求知为学,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习近平总书记曾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来
说明“勤学”对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性。鲁迅先生也曾说过: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青年
时期是人生的最好时期,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形成自己的
见解,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更要多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把这些
知识外化于行。
人无德不立。修德是做人之要、立身之本。所以青年要养成正
确的价值观,必须修德。青年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技能
的提升,更需要道德雨露的滋养、良好品行的塑造。知识需要道德
的引导,才能用在正确的途径上,无德之人,才华越出众,危害就
会越大,而这也是很多单位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因。德有很多种,有事关国家、天下的“大德”,有事关
群体、社会的“公德”,也有事关个人品行的“私德”。青年之修
德,既要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养成报效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
民的“大德”;又要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踏踏实实修好“公
德”“私德”。唯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青年人的人生之路
才不会走歪、走偏。
是非明则方向清,方向清则路子正。所以青年要养成正确的价
值观,必须要明辨是非。信息时代给当代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宽
广视野,也让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诱惑和挑战。当前,各种正确
与错误的信息和思潮相互激荡,形形色色的诱惑和陷阱相互交织,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面对学业、情感、职
业选择的多方面考量,青年必须要认清,一时的疑惑、彷徨和失落
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掌握正确价值观这把人生“总钥
匙”,以敏锐的双眼、理性的思维、从容的心态、足够的定力,明
辨是非,认清方向,选准正道,坚定不移地沿着“向上、向善”的
人生轨道成长。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青年的一切崇高追求、高尚情怀、美好梦想,既要在行动中体现,也要靠行动来实现。所以青年要养
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笃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中华民族
的优秀品格。“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青年要
成事,既要沉心静气,更要伏下身子。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沉迷幻
想,要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
神来浇灌梦想,把挫折考验和艰难困苦作为梦想开花结果的养料,凭借踏实而不懈的奋斗,最终迎来梦想的开花结果。
问道容易得道难,得道容易守道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
个青年必须养成、践行、坚持和守护的“正道”。当然,这条“守道”之路并不好走,在这条路上,青年不仅会遇到各种拦路虎的阻
挡和考验,还要面对一些走在旁门左道甚至歪门邪道上的人的诱
惑。
青年不仅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始终坚持和守护得来不易
的正确价值观,不能为一时的利益、一时的情绪,或者一时的不如
意改变初衷、目标和方向。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遇到险阻还是
面对诱惑,都要始终坚持,保持定力,不忘本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
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
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穿衣服时第一粒扣子
扣错了,却总在扣最后一粒扣子的时候才发现。衣服的扣子扣错
了,大不了再扣一遍,但人生的扣子一旦扣错了,是无法重来一次
的。青年在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时,不妨向古人学习,“吾日三省吾
身”,时不时地给自己做个“全面检查”,看看自己在人生的第一
粒扣子有没有扣错,检查一下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没有走歪。有
则改之,无则加勉。第二章
再见吧!黑格尔从叛逆少年到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抛弃康德,拥抱黑格尔,迅速成为“博士俱乐部”中最耀眼的新星。从哲学博士到《莱茵
报》主编,马克思的文章刀刀见血,见血封喉,令书报检察官坐立
不安。在社会现实的冲击下,马克思头脑中坚固的黑格尔哲学出现
一丝裂缝,新的世界观即将破土而出。克罗茨纳赫的蜜月,孕育了
马克思和燕妮第一个孩子,也见证了唯物史观萌芽的成长。从“绝
对观念”到“市民社会”,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决绝地告别黑格尔,与恩格斯携手掀开人类哲学史新的一
页。
一、二十四岁的《莱茵报》主编
1.马克思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如果说马克思需要填写一个履历表的话,上面第一份正式工作
可能就是编辑。
说起这份工作,不得不提起一个马克思从未见过,但却对他产
生重大影响的人——黑格尔。前面讲过,黑格尔让马克思醍醐灌
顶,在学术的道路上疯狂奔跑,黑格尔甚至成为了马克思神一样的
精神偶像。这个故事要从马克思的一次休学疗养说起。来到柏林大
学的马克思几乎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交给了紧张的学习和研究,他
常常是在微弱的烛光下通宵达旦地钻研,这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
康,最后只能休学疗养。虽然说是要休息疗养,但是马克思可没闲
着。在疗养期间他把已存的所有黑格尔的著作读了个底儿掉,成了
个“黑格尔分子”。马克思的传记作者梅林后来说,马克思在两个
学期学的内容,“如果按照学院的喂养方法,20个学期也学不
完”。这种玩命的架势马克思保持了一辈子。其实黑格尔和马克思是一对从未见过面的师徒。这段师徒之情完全都是在马克思大量地
拜读师父留下的“武功秘籍”中形成的。可是马克思并不是一个读
死书的学生。虽然他当时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师承、有门派的人了,但是他并没有像门派中其他师兄弟一样在组织如日中天的时候加入
那个捧臭脚、拍马屁的潮流当中,而是沉浸到图书馆中潜心修炼,认真地思考寻找黑格尔理论心法中的漏洞和破绽,以此提高自己的
内功。马克思这样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气质陪伴了他的一生。
其实,也正是黑格尔的革命精神让马克思发现了他一生受用无穷的
“批判的武器”。
黑格尔
因为笃信黑格尔思想,马克思还曾加入青年黑格尔派。不过也
正是因为信奉黑格尔思想,大学毕业后的马克思并没有找到自己心
仪的教师工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黑格尔的革命精神和思想
触及了封建普鲁士政府的利益,普鲁士政府刚好换了一个极为保守
的教育部部长,他坚决维护封建制度,坚决打压黑格尔思想。当时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也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自然就进
不了普鲁士政府的公立大学。普鲁士政府不喜欢黑格尔,但代表资
产阶级利益的一些商业资本家喜欢黑格尔。《莱茵报》背后的大股
东都是一些商业资本家,他们与普鲁士政府是对抗的,所以他们喜
欢马克思。根据德国历史学家弗兰茨·梅林的《马克思传》和海因
里希·格姆科夫等的《马克思传》记载,正是这样的一种机缘巧合
就使得二十四岁的马克思成了《莱茵报》的主编。编辑《莱茵报》
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他在这个时期写了不少抨击
时政的文章,为贫苦人民辩护,对专制制度做了尖锐的谴责,揭露
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成为名副其实的政论家。加盟《莱茵报》让
马克思从一个有着活动家倾向的学者变成了一个带着学者风范的活
动家。
如果说大学期间是马克思修炼心法提高内功的时候,那么在
《莱茵报》工作的那个阶段就是他检验修炼成果的时候。那个阶段
的经历让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莱茵报》期间,马
克思写了大量的文章,触及了社会中的很多现象。但在与一些具体
的社会问题过招的时候,马克思发现,自己在大学里跟黑格尔一直
研习的套路和招数并不能做到应对自如,甚至有些招架不住。这怎
么办?
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裂痕
刚刚踏入社会,有着一身黑格尔哲学硬功夫的马克思,却遇到
了现实这个强大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黑格尔教的招不好使了。第
一个回合就是一项名叫《林木盗窃法》的新法案。当时莱茵省正在
讨论这项新法案,这项新法案的目的是要惩罚那些到森林里捡枯枝
的穷苦农民。因为在林木所有者看来,未经允许私自捡拾森林里的
枯枝,就是盗窃。但是,农民祖祖辈辈都是靠捡拾枯枝来生火做饭,维持生计,想不到现在枯枝成了林木所有者的私有财产。一边
是农民的生计问题,一边是林木所有者的个人利益,两者发生冲突
的时候,法律应该站在哪一边呢?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国家和法律是“理性”的化身,普鲁士政
府就是这样一个“理想国家”,它会永远坚持公平和正义,永远代
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但是现实却大大出乎马克思的意料,在物
质利益面前,“理性”被打得落花流水,《林木盗窃法》坚定地站
在了林木所有者一边。马克思很愤怒,写文章抨击莱茵省议会的做
法。他说,农民捡拾地上的枯枝,是大自然赋予农民的正当权利。
现在社会上一小部分人要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而且还要立法来惩
罚农民,这不仅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伤害了法律公平公正的精
神。马克思说,莱茵省议会的做法,不仅打断了法律的手和脚,而
且还刺穿了法律的心脏。经过这场论战,马克思清醒地意识到,普
鲁士政府并不是黑格尔说的“理想国家”,它只代表私有者的利
益,所谓的法律只不过是私有者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
如果说第一回合让马克思看清了法律的虚伪性,那么马克思碰
到的第二回合,黑格尔的国家理性,又明显底气不足了。因为摩塞
尔地区贫苦农民的争论引发的问题,让马克思对普鲁士国王陛下的
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怀疑。1842年12月,马克思担任主编的《莱茵
报》发表了一系列反映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的文章,这让莱茵
省的总督大为恼火,指责《莱茵报》“企图煽起不满情绪并削弱政
府和臣民之间的关系”,要求文章作者出面说明情况。马克思毫不
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写了一篇回应文章——《摩塞尔记者的辩
护》。
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不再单纯地指责私人利益,他发现国家
本身就有很多“缺陷”。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也就是政府治理
下的贫困,所以即使再换一拨称职的公务员,摩塞尔地区照样贫困。马克思有句很经典的话:“(国家生活现象中)存在着这样一
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
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 在研究这些关系的时候,不是要去
寻找善意和恶意,而是要研究这种客观关系是怎样对官员的活动发
生决定性作用的。
这样一来,马克思先是对法律失望,后来又对政府失望,两重
失望一累加,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矛盾就暴露出来了。马克思意
识到,要揭示物质利益和国家立法之间的真实关系,仅仅依靠黑格
尔哲学是无能为力的。正是《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遇到的要对物质
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学,这是马克思
头脑中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一道裂痕,也是他破茧重生的开始。
从这件事里,我们也能看出,马克思刚一走上社会实践的舞
台,就显示出善于把握实践的高超能力,和敢于怀疑权威的过人勇
气。
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产生了怀疑,但是他并没有抛弃老
师。在随后的日子里,不断有人质疑黑格尔,甚至恶意地称黑格尔
是“死狗”,这个叫法在那个时代其实就是在变相地说这人一无是
处。当年的好多师兄弟已经倒戈,可听到这样的话,已经自立门户
的马克思却勇敢地站出来在江湖上喊话——“我是黑格尔的徒
弟”。此时此刻,马克思真的应该拥抱黑格尔,为他盛情地演唱一
首:You raise me up(你鼓舞了我)。
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黑格尔为什么能成为大咖马克思的老师呢?是因为黑格尔有两
大秘密武器让年轻时的马克思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是一套完整的哲
学体系,二是貌似强大的概念辩证法。先说黑格尔完整的哲学体
系,在这个庞大的哲学体系里精神决定了一切。说到这里,先给大家简单地科普一下黑格尔。前文我们也讲
到,马克思一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以说很多哲学家大都放浪形
骸,只注重精神世界,黑格尔却是哲学家里为数不多的理论工作与
俗世生活都过得很幸福的人。黑格尔一方面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绝对观念体系,并宣布德国哲学在自己这里到达
了顶点,无人能超越。另一方面,他追求俗世生活的完美,他的理
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道路,可他自己却当上了普鲁士封建政府
统治下柏林大学的校长,享受着荣华富贵。从世俗的角度来说,黑
格尔的人生是很完美的,有名有利,立言立德,棒棒哒!
很多人曾抱怨说,黑格尔的理论太晦涩,根本读不下去。没
错,德国古典哲学就是这个特征。古典怎么理解呢?本是形容建筑
物庄严豪华,雄伟瑰丽,德国哲学也有此特点。黑格尔又把德国古
典哲学推上了顶峰,所以啃黑格尔的理论,自然会产生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的感觉。
要读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我们不妨先读一本黑格尔的
朋友大文豪歌德的《浮士德》。歌德曾经在黑格尔评教授职称时帮
助过他,两人关系不错。后人也总喜欢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与歌德的《浮士德》相提并论,浮士德在无尽的世界里漫游探索人
生,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世界的探险旅行、实现着自身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绝对观念”。
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每个哲学大侠都爱自创一套绝对真
理来完成体系,并演绎论证其完美,黑格尔也未能免俗,他创造了
绝对观念的完美哲学体系。绝对观念指的是宇宙的本质与理性的绝
对形式,也就是说,绝对观念是一切事物的起源。黑格尔的哲学体
系就是一个圆圈圈,是以自我意识为起点,经过三个阶段:逻辑阶
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与此相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包括
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逻辑学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构成。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属于逻辑学的展
开,因此又叫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精神哲学研究人和
社会。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是逻辑学“外化”而成的哲学。自然
哲学包括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
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分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
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而绝对精神是一个纯粹精神领域,既
主观又客观,是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黑格尔认为自己的
哲学是绝对精神的结束,他把握了绝对真理,他是世间万物的终结
者,是上帝的自我意识。至此,黑格尔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体系
却又不幸地沦为模式。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圆圈圈,是以自
我意识为起点,经过三个阶段,回归于绝对精神。它是“精神超出
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精神以逻辑为原则,以对立统一为动力,循环往复,自
然、人、社会、国家、法在循环中产生,世界万物的丰富性在循环
中展现。黑格尔说这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绝对精
神就是上帝。黑格尔本人并不是基督教哲学家,他早期的著作里也
不时地批判着基督教。那为什么黑格尔要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上帝
呢?其实,“上帝”一词内涵丰富,很多哲学家都将自己哲学的核
心概念归结到上帝,比如说,斯宾诺莎就曾说“实体即上帝”,但
这个“上帝”却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而这些哲学家也不是传统的
教徒和上帝论者。
黑格尔之所以将绝对精神归结为上帝,除了可以使绝对精神拥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还有就是这个“上帝”可以保护黑格尔免受迫
害。尽管人们赞美黑格尔是哲学大神,但大神背后也“拖着一根庸
人的辫子”。为求自保,黑格尔不得不将自己哲学的革命意义深深
掩藏在“上帝”的废墟中。
再说黑格式的概念辩证法。黑格尔觉得,自己创建的体系这么
完美,世上还有哪个方法论能与这个体系匹配呢?建立在矛盾律基础上的传统逻辑只适合日常生活,太低级,根本不适合我的哲学思
考。哲学要达到更高的真理,需要不断的变动,于是黑格尔创立了
新的方法论:概念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类似于植物从种子到果实再
到种子这样的发展过程,即正题+反题=合题。从种子到果实再到种
子,不是简单克服,而是完成了质的飞跃。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
然的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事物不是静止的,是变动的。马克思从黑格尔的辩证法里看到了
“革命性”。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
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自以为是的处女座的黑格尔看不起东方社会和东方哲学,他说
“中国无历史”,有的不过是君主覆灭的重复循环,任何进步都无
法从中产生。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哲学不过是枯燥的理智。他尤其
看不起孔子,认为《论语》不过是孔子给弟子们普及一些常识道
德,这样一位讲究实际的世间智者,没什么思辨哲学,有的不过是
一些老练、善良的道德教训罢了。他还大放厥词:中国人的语言
——汉语,根本不适合哲学思辨。这一批评彻底惹毛了一位清华男
同学,偏巧这位清华男青年也伶牙俐齿舌灿莲花,他撰文驳斥:
“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
妙,举‘奥付赫变’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
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
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
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这位清华男
生就是钱锺书。其实黑格尔这次的批评相当草率且很不负责任,“奥付赫变”一词德文是“aufheben”,其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对旧
事物的批判和继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极具思辨意味词
语的中文翻译是“扬弃”,想想农民碾麦子扬场的动作,你就会心
一笑,这词译得不仅信达雅且形神兼备,并且相当思辨。有舍才有得,先扬才能弃,其实中文里这样讲究思辨的词汇很是丰富,黑格
尔估计没通过汉语四六级。
4.唯物辩证法是个大智慧
黑格尔是处女座,处女座追求完美故而纠结,这一点在黑格尔
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黑格尔是典型的做人、学术两不误,在世俗
生活上,相对于很多哲学家或不婚或不羁的气质,他既能当封建政
府官方大学的校长,他的哲学理论却又为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
在学术理论方面,黑格尔的体系是完美的、静止的,可他的方法论
却是革命的、辩证的,直接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都具
有运动的绝对性,一切现实都会丧失必然性和合理性。于是乎,貌
似完美静止的体系和讲究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辩证法产生了冲突。
多年之后,马克思作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典型,站在老
师黑格尔的肩膀上,不是把精神与运动,而是把物质与运动联系在
一起,将黑格尔颠倒的世界观扶正过来,把辩证法推进到一个新的
高度:唯物辩证法。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概念辩证法,不是从现实派生出来的辩证
法,而是从绝对精神里面不断地辩证运动。实际上这个是有点站不
住脚的。马克思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学到了老师最有价值的东西
——辩证法,但是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在理论和现实之
间的对立,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物质、从现实、从实践出
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解释一切,改造一切,给辩证法铸就了
唯物论的底座,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关系扶正了过来,把概念辩
证法变成了唯物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的创新之处。
讲到唯物辩证法,很多人都蒙圈了!到底什么是辩证法?从学
理上讲,唯物辩证法有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有三大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还有一系列基本环节——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相对与绝
对、抽象与具体、偶然与必然、一般与个别、原因与结果等。其
实,通俗地说,要掌握唯物辩证法,只要把握两分法、结合、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三个关键词就可以了。
先说说两分法。有人一提两分法就以为是将事物简单地分为好
和坏,这太幼稚、太庸俗。两分法的本质是多分法,就是多角度看
问题。看任何一个问题都要看到它的多棱、多面、多角,一定要解
剖着看,要目无全牛。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多角度看问题呢?回答这
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右图,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什么?一个老
太太。大家把书旋转180度再看,看到了什么?没错,请相信你的
眼睛,你看到的是一个美女。这就是多角度看问题的魅力:生活当
中我们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角度。当我们运用多角度的方
式来发现问题的时候,可能那些丑恶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
们更可以在生活当中发现美。
再说结合。结合就是在多角度看问题的基础上,把重要的角度
结合起来,这其实也是我们可以操作的创新。这个时代的创新有三
种:第一种是原始性创新,第二种是集成式创新,第三种是消化吸
收再创新。而我们每个人都能操作的创新就是后两种,就是结合式创新。例如,SWOT的分析方法,把优势(S)、劣势(W)、机会
(O)、威胁(T)一组合,就会形成SO、ST、WO、WT等创新性战
略。
最后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其核心就
是在两分和结合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类,就像重庆火锅里那个九
宫格一样,把问题落小落细。例如,当代中国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
问题,还面临着挨骂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挨骂呢,也就
是怎么看待对我们的批评呢?用唯物辩证法我们可以从批评的动机
(善意的或恶意的)和批评的根据(有客观根据或无客观根据)两
个维度对批评进行分类,两个维度四个方面一交叉结合,可以分成
四类:第一类是善意的、有根据的批评,可以称之为建设性批评,如同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我们应当鼓励并接受;
第二类是恶意的或是无意的、有根据的批评,可称之为牢骚性批
评,如同利益受损者的牢骚抱怨,如果这些人的利益确实受到了损
害,不管他们的态度如何,对于他们的抱怨和批评,有关部门应当
包容、重视并予以解决;第三类是没有动机亦没有根据的批评,可以称之为跟风式批评或发泄式批评,如同在大街上看热闹,看见有
人起哄谩骂,也跟风瞎骂,对于这种“批评”,就应当及时地公布
真相,以正视听,有效引导;第四类是有恶意动机、不但没有根据
而且编造证据的造谣抹黑式“批评”,这种“批评”实际上就是造
谣。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对于这种造谣抹黑式“批评”绝不
能心慈手软,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和惩治。可见,当掌握了唯物
辩证法以后,再去看待批评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得更深刻、更直
接,就不会简单化地对待批评,而是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辩证法,有助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能让我们具有大智慧,变得更幸福。经常有年轻的朋友问
笔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如此之大,我现在很困惑,很焦虑,怎
么办?”其实,这种困惑的由来是因为没有搞清楚理想和现实的辩
证法。理想是什么?理想是基于未来的一种设想。理想之路有无数
多条,未来的途径有无数多种,但是现实呢?现实的路只有一条,我们人生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焦虑就是因为经常把对未来的美好
设计误认为是一定会实现的现实。比如说有人想要考公务员,总觉
得只要考上公务员就可能成为国家总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旦理
想泡汤,失落、困惑、焦虑就来了。这样讲或许还是有些抽象,我
们不妨通过一个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理想和现实的辩证法。假如你
是一个高颜值美女,在大学里面谈恋爱自然是必修课。大学时的你
会喜欢什么样的男生?一定是阳光型的高富帅,而像笔者这样的矮
瘦穷可能就不受待见。假设笔者跟高富帅一起追你,那时的你可能
眼也不眨就会选高富帅。笔者自然受了刺激,不争馒头,争口气,发誓活出个人样来给你看看,于是创业成功。与此同时,你跟高富
帅结合以后家道败落。十年以后同学聚会,我们在停车场偶遇,我
创业成功,推开的是宝马740的车门,高富帅因为家道败落,跟你
推开的是QQ的车门。见面的这一刹那,你后悔了,心想当年怎么就
瞎了眼呢。尽管现实是不可能让你回到从前的,但是上帝听到了你的心声,允许你乘坐时光机器回到十年前。这次,你重新选择,你
因为看到未来,选择了矮穷矬的笔者。然而,千万不要以为未来会
原封不动地重新上演,因为就在你做出这个选择的一瞬间,这一切
又都变了。你想想矮穷矬的笔者会怎么想。我想我什么都没有,却
抱得美人归,今生何憾,今世何求,考个公务员,过个小日子,小
富即安,老婆孩子热炕头,人生圆梦了。高富帅怎么想呢?受刺激
了,那么多女孩追他,他不搭理别人,他追你你还不搭理他,他不
争馒头争口气,他要活出个人样来给你看看。尽管家道败落,但是
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他创业成功。十年以后,我们停车场偶遇,高富帅打开的是玛莎拉蒂的车门,而笔者和你或许是从电动车上跳
下来的。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法。很多人觉得理想那么高,现
实那么低,不要怕,因为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一切都是在发展的,其实这就是辩证法。所以同学们,好好跟着马克思学唯物辩证法,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你的心理会越来越强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用这个比喻仅仅是为了更加形象地说
明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绝没有把开什么车作为成功与否标志的
意思。真正的成功还是本书前面所讲过的,在满足了基本物质条件
基础上的精神富足与充盈。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党的十八大以
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
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
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201
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
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
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
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和方法论。”他强调:“必须学会运用辩证法,分清层次,认真思
考。‘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
之。’”学习辩证法,是为提高决策的质量,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
展中的基本问题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更善用辩证法。例如,他讲改革要做到蹄急而步
稳;讲生态文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团结问题,提出正
确处理好“手指”与“拳头”的关系;讲精神文明,提出“虚功”一
定要“实做”;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全
部作用,同时还要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作用;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强调要从供给侧发力,也强调不能忘了需求侧,强调的是供给侧
和需求侧同时发力。
可见,从小我到大我,从小确幸到大幸福,从个人生活到治国
理政,智慧的辩证法无处不在。
二、马克思怎么度蜜月?
1.马克思的“两个孩子”
马克思在《莱茵报》只工作了一年的时间,因为激进的文章内
容得罪了利益集团,招来了很多麻烦,1843年,他不得不辞去主编
的工作。但是一下成了无业游民的马克思并不孤单,几个月之后,马克思就和燕妮结束了长达七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有情
人终成眷属,那蜜月期理应花前月下美酒佳酿,但是在克罗茨纳赫
婚后的马克思并没有让蜜月的甜蜜和平静占据自己太多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紧张的创作。对于成天泡在书堆里的马克思,人们
真是很难理解他是娶燕妮为妻还是早就和书籍结为连理,以身相
许。马克思的一生读书无数,著作等身,每次当他开始退回书斋,忘我读书的时候就是要有大成果诞生的时候,眼前的这一次也不例
外。
马克思在这个阶段孕育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叫小燕妮,单从
名字上就能看出老马对于女儿的疼爱。另一个孩子的名字叫作“唯
物史观”。这个孩子的孕育成为马克思世界观发展的一个重要分界
线。两个孩子里老马明显对后面这个叫作“唯物史观”的孩子更加
上心。为了保证这个“孩子”的顺利诞生,马克思在这个阶段读了
24本著作、写了255页的读书笔记,用五本密密麻麻的研究摘要完
成了《克罗茨纳赫笔记》,提前庆祝这个“孩子”的到来。《克罗
茨纳赫笔记》当然不是真的可以成为一个孩子诞生的营养,那它是
一本怎样的书呢?
2.超越黑格尔
《克罗茨纳赫笔记》像一股知识的清泉,滋润着即将破土而出
的唯物史观的萌芽。根据这份读书笔记,马克思整理出两篇文章,发表在《德法年鉴》上,分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
《论犹太人问题》,他在这两篇文章中向世人第一次展示了唯物史
观的萌芽。
通过总结《莱茵报》时期的现实教训,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
又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这时,费尔巴哈把黑格尔颠倒了的现实与观
念的关系摆正了过来,法国的历史学家又对社会的阶级问题有了新
的认识,受到这些思想的启发,马克思发现,国家、法律以及宗教
其实并不神秘,它们非但不是什么“绝对观念”的化身,反而处处
受到“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制约。由于这种“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和”又叫市民社会,推动历史发展,决定国家权力运转的,是来
自地上有着黄土气息的“市民社会”,而不是来自天上高冷傲娇的
“绝对观念”。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
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权力如何运转,是由市民社会内部的矛
盾和斗争决定的。国家如此,法律和宗教也是如此。因此,在马克
思看来,之前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其实是只打狐狸,却放
过了狐狸背后的老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
篇文章中说,既然不存在什么天国的真理,那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确
立现实世界的真理。所以他呼吁,“对天国的批判要变成对尘世的
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 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
的批判”。
既然要批判,那就有个工具问题。拿什么去批判现实世界,批
判市民社会?马克思说了很著名的一段话: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
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
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
能说服人。
什么是“批判的武器”?理论辩论!
什么是“武器的批判”?实践斗争!
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理论必须要彻底,必须要接地气,才能说
服人,才能掌握群众,才能转化成为实践斗争的力量。
那马克思心目中要掌握的群众是哪一部分人呢?是欧洲各国貌
似慈悲的王公贵族吗?是十九世纪脑满肥肠的大工厂主吗?都不
是。理论要掌握的群众,是马克思所说的那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
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他们因为被压迫,所以要反抗;因为被彻底压迫,所以已经退无可退,只有革命一条道路。列宁高度地评价
了马克思这篇导言,说马克思对现存的一切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特
别主张武器的批判,诉诸群众,诉诸无产阶级,这表明马克思已经
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马克思这篇导言集中体现了他的文风特点。在中学的时候,马
克思写文章就喜欢推敲一些精美的句子。现在,这个特点表现得越
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成熟了。在导言中,马克思反复运用警句、比
喻、重复、对仗等多种手法,努力使文章形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力
量。比如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
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这句,还有“一切内在条件一
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将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 ”等等,都
是如此。马克思的文章就像个重型武器,不发动则已,一发动就能
给对手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他之所以热衷于这种文风,正是由于
他特别欣赏自己文章中那种“锋利而沉重的武器的铿锵声”。
3.“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
没错,马克思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指的就是“批判的武
器”。而无产阶级接受了马克思的理论,愤然拿起武器推翻旧社
会,那就是“武器的批判”了。说得可爱一点儿,“批判的武器”
就是以德服人,动口、动脑、动笔;“武器的批判”就是动手、动
脚、动粗,给你点color to see see(网络语:给你点颜色看
看)。
简单地说,“批判的武器”说的是“笔杆子”,“武器的批
判”指的是“枪杆子”。现在很多人瞧不起学理论的,我有一次和
别人谈起专业,那人说那你一定记忆力很好,你们学理论不就是靠
死记硬背吗?你看,傲慢与偏见总是联系在一起。现在一提到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很多人会认为你没有真才实学,不过是耍嘴皮子
玩笔杆子,都是空话套话,不如有一技之长的。
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务实”,理论是“务虚”。其实
务虚不是坏事。务虚是对务实的引导,技术是务实,可是技术最后
是服务于人类的自由和发展,还是变成杀人的利器,这得靠理论的
引导与思想的武装。例如核能,若被正确的理论引导,可以发电造
福人类;若被邪恶的理论引导,会成为反人道的战争武器。如果知
识不是服务于广大群众,不是服务于人类的尊严与自由,而是为了
满足少数人的一己之私,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安宁,这样的知
识当然是有害的。
理解了理论的意义,我们再回到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与
“武器的批判”。我们发现一部中外革命史,无数次地诠释和佐证
了马克思这句话体现出的光辉思想。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批判的
武器”,要知道,没有理论武装的群众是乌合之众,他们的运动也
是盲目的,但一旦用理论去武装群众,群众立刻满血复活开了外
挂,无论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是中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都
迸发出了无穷的能量,转变成了开天辟地、雷霆万钧的“物质力
量”。你有理论,我也有理论,二者还可以打嘴仗。当然,光打嘴
仗还不够。不但得有“批判的武器”,还得有“武器的批判”,也
就是不但得有理,还得有枪。所以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
泽东用一句充满了中国气派的话“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再次印证
了“武器的批判”是不可替代的。第三章
马克思的朋友圈在巴黎,马克思的朋友圈大咖云集,其中既有声名显赫的理论
前辈,也有当时如日中天的工运领袖。随着马克思与工人运动越走
越近,他在思想上却把一些老朋友甩得越来越远。在法兰西阳光的
照耀下,唯物史观的萌芽开始扬花抽穗,马克思挥手作别青年黑格
尔派,开始为建立一套新的理论体系而战斗。在这场战斗号角吹响
的时候,恩格斯作为最亲密的战友,出现在马克思的生命中。这是
两个注定要CP(超级能力组合)成功的朋友,一经合体,永不分
离。恩格斯用尽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为天才的马克思竖立了
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
字不可磨灭地铭刻上去。
一、法兰西的阳光
1.马克思的新朋友
初到巴黎的马克思,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试着发挥想象力
琢磨一下,如果马克思有微信,那他的朋友圈里会有些什么人呢?
这些新朋友中又会有谁会出现在他的朋友圈里呢?恩格斯不用说肯
定得有,还有卢格、鲍威尔、威廉·沃尔弗、魏德迈等等,总之一
定是大咖云集。
卢格可以说是马克思朋友圈里很重要的一个。卢格是欣赏马克
思的。马克思只要一发朋友圈,卢格肯定是第一个点赞的,看得激
动的时候还会转发几篇。
先说一说卢格这个人。他和马克思都出自同一个门派——青年
黑格尔派。而且他们的经历都非常相似,都有着进步的思想,都曾
被驱逐过。其实马克思最早是想成为一个学者,所以他写了大量的论文,到处投稿。其中有一篇就投到了卢格那儿。卢格一看这人有点意
思,当即就把马克思加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里,开始密切地关注马克
思。但是那时两人还没有开始合作。前文我们说过,马克思迫于政
治压力退出了《莱茵报》编辑部。正在他找工作的时候,卢格给他
抛来了橄榄枝,“来吧,跟哥走有肉吃!”就是在卢格的帮助下,马克思1843年婚后不久来到巴黎,成为即将出版的《德法年鉴》的
主编,有了稳定的收入。
然而,普鲁士的警察从《德法年鉴》中嗅出了社会主义的味
道,马上如临大敌,向马克思和卢格下发了逮捕令。就是在这个生
死攸关的时刻,马克思重要的合伙人卢格被吓摊了,直接把马克思
拉黑踢出了朋友圈,最后送给马克思一大堆没有卖出去的《德法年
鉴》,就算是支付了稿费。
马克思稿费虽然没挣到,但是思想却越来越成熟,好友和点赞
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朋友里,马克思和伟大诗人海涅成了星标好
友。在那段时间里海涅天天去马克思家串门。虽然马克思比海涅小
二十多岁,但是他们聊起来特别投机,一点儿代沟都没有。这对忘
年交天天头脑风暴。因为他们身上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文化、语
言、世界观,还有对诗歌的喜好等,所以这段时间也成了海涅最高
产的时期。在德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不朽的著作叫作《德国:一个冬
天的童话》,就是海涅在马克思家写成的。有一次海涅兴奋地说,只有马克思才能吹响各路社会主义大军的集结号,并承担起社会主
义思想教父的使命。仅仅几年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用《共产党
宣言》这样一部天才著作,证明海涅当时并没有看错人。海涅
老马后来还加入了一个群聊,叫“正义者同盟”。这个群里的
成员都是从德国流亡到法国的工人和手工业者。它是一个国际性的
秘密革命组织,也是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马克思和这个
秘密组织有着很深的渊源,我们知道,上面提到的《共产党宣言》
就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所以,你看,圈子有多
大,你就能玩多大,平台有多高,你就能蹦多高。
2.马克思关注了两个“微信群”
巴黎的生活确实大大扩展了马克思的朋友圈,他也加入了很多
群聊,但是在这个圈子里,真正引起马克思注意的就两个群,我们
且叫它们“微信群”吧。第一个群叫“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群”,这些历史学家最
先使用阶级分析方法研究法国大革命。他们把法国11世纪出现的市
民阶层,认作是资产阶级的祖先,并把11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描述
为一连串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正是从这些历史学家身上,马克思
学会了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现在总有人一提到阶级分析和阶
级斗争,就想到马克思。其实,马克思并非是阶级斗争学说的发明
者,他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要把这种学说据为己有。
第二个群叫“法国社会主义者群”,在这个群里的是巴黎各式
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通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工人运动
的研究,对无产阶级不仅有了更加清醒的理论认识,也有了更加温
暖的情感认同。如果说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还只是对穷苦人
抱着朴素的同情,那他在巴黎所接触的工人团体,以及他所做的大
量工人调研,就让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相信这个阶级有着远大的前
途,并在此后一生都在注视着这个阶级的成长。19世纪40年代的巴黎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的起义,更是让马克思看到了希
望。他认为,这场工人起义并不是一场简单的骚乱,而是包含着深
刻的政治意义在里面。马克思赞扬这场工人起义中包含的创新精
神。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虽然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在起义一开始
就做到了英国和法国工人在起义结束之后才想到要做的事情。当英
国和法国的工人把怒火发泄到冰冷的工厂机器上的时候,德国工人
已经意识到,造成他们苦难的根源并不是机器,而是被工厂主紧紧
握在手里的卖身契和工厂账本,于是他们烧毁了这些文件。马克思
当然不会认为,烧毁这些文件,就能摧毁资本主义,他的任务就在
于告诉各国无产阶级,只有摧毁这些文件背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最终消灭资本主义。到那个时候,卖身契和工厂账本,不用
烧,自己就灰飞烟灭了。随着马克思和工人运动越走越近,他在思
想上必然会把之前的一些朋友甩得越来越远。因为在西里西亚工人
起义问题上截然对立的意见,马克思与卢格这个他曾经的亲密朋
友,彻底决裂了。
二、“前进!达瓦里希”
1.一次冷终生热
“达瓦里希”是一句俄语,简单地解释就是“同志”。有的人
会把这样的志同道合理解成一种天天胡吃海喝的江湖兄弟,但是它
真正的含义是也许并不常联系但会因共同的信念彼此常挂心中,困
难时相互扶持的关系。就像我们总说的“英雄惜英雄”。在马克思
一路打怪升级的过程中,朋友圈里除了有燕妮的陪伴之外,还有一
个含金量最高、忠诚度最高的置顶好友——恩格斯。但是这老哥儿俩当时还真不是一见如故,他俩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次冷终
生热。
在讲这哥儿俩的故事之前,咱们先比较一下这两人。在当时马
克思就是一个连养家都困难的穷人。可是恩格斯却是一个典型的富
二代。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
门市,是当地一个富有工业者大家庭的长子。他的曾祖父建了一个
经营花边的工厂,那买卖做得相当成规模,工厂的繁荣使得这个家
庭拿到了象征自己地位的盾形徽章。他老爹更是组建了一个大规模
的纺纱厂,自己就是工厂主。在恩格斯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让
他辍学开始学习经商了。也就是说,恩格斯的资本家老爹早把宝贝
儿子的未来规划好了,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在这条路上按部就班地
走,而是渐行渐远,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青年恩格斯
恩格斯在柏林当兵的时候加入了一个叫“自由人”的团体,也
就是那个时候他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咱们都知道马克思是《莱茵报》的主编。那么这哥儿俩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
友谊吗?还真不是。1842年深秋,恩格斯告别家人,要去英国曼彻
斯特的“欧门—恩格斯纺织厂”当总经理。在途中,他正好经过莱
茵地区,于是专程拜访了《莱茵报》的主编马克思。但是老马并不
怎么待见恩格斯,很多文章里写道“冷淡地会见了恩格斯”。难道
马克思脸薄见不得生人?还是他在给恩格斯摆主编架子?或者是他
压根就瞧不上这资本家的儿子?其实都不是。那为什么这哥儿俩第
一次见面就不来电呢?有句话叫作“道不同不相为谋”。马克思把
恩格斯当作是那个“自由人”——老马特不待见的组织团体——的
成员。既然思想和精神上不合拍,那可不就是不欢而散。其实人家
恩格斯是刚刚和那个团体断绝了关系。你看看这有点造物弄人的意
思,跟拍电视剧似的。
说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哥儿俩冷淡相待的第一次见面之后,咱们再讲讲他俩后来又是咋热乎起来的。这个事情是要从一个著名
的咖啡店说起。1686年巴黎第一家咖啡馆——普洛可甫咖啡馆开张
大吉。一时间,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商人,还有学生都涌向了
这里。到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以及大作家
雨果、巴尔扎克等人都是这家咖啡馆的座上宾。拿破仑也来这儿消
费过,有一次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自己的军帽。多年来这家咖啡
馆和众多名人的渊源给它涂上了浓郁的传奇色彩。这不,就在1844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相约来到了这家著名的咖啡店。他俩第二次的
会面明显在环境和气氛上缓和了不少。因为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恩格斯写的一些文章逐渐地改变了马克思对他的看法。他俩如果还
是彼此瞧不上的话,哪里还能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且这两人在那个
时候的思想已经高度一致,可以说相见恨晚。这一聊就聊了十天之
久。这次见面也预示着这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马恩CP(超级能力组
合)成功合体。普洛可甫咖啡馆
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成功合体,其间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
性。必然性就在于当时两个没啥交往的年轻人,经过各自的社会观
察和科学研究,在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得出了非常近似的结论。马
克思和恩格斯都出身于青年黑格尔派,如果说马克思通过研究法国
大革命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意义的话,那恩格斯则通过研究英国
工业革命得出了和马克思一样的结论。恩格斯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
在他《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里。
为了写这本书,恩格斯放下富家公子的架子,跑到曼彻斯特的
工业区,花了两年的时间和当地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搜集了大量
关于工人生存状况的一手材料,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工人遭受压迫和
剥削的悲惨情形。如果大家以为恩格斯这本书只是一本报告文学,那就错了。这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名著,还在于以下两点:第一,它揭示了英国工人受苦受难的根源正是当时英国人颇以为自豪的资
本主义制度;第二,它预言了英国工人阶级早晚有一天会在沉默中
爆发,到时候将成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力量。在书的结尾,恩格斯做出了和马克思同样的结论。马克思说,推翻资本主义的历史条件是哲学要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
器,同时,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而恩格斯说,工
人运动只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才有出路;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
运动的目标,才能赢得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还没有深交
的年轻人,在同样的年纪,在不同的书里,思想上竟然如此同步,甚至连遣词造句都到了不谋而合的程度。
《神圣家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第二次相遇的时候,一拍即合,互相引为知
己。在一起相处的十多天里,他们决定共同写一本书来清算自己之
前的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捍卫他们已经共同承认的唯物主义和共产
主义观点。这就有了他们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副标题——“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
判”。读起来很拗口,什么意思呢?在当时的德国哲学界,“批
判”是个很时髦的词,哲学家们都认为“批判”能够推动社会进
步,都以自己能“批判”为荣。青年黑格尔派更进一步,要对其他
哲学家的批判进行再批判。这时的青年黑格尔派已经陷入唯心思辨
的泥潭,越来越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躲进哲学领域,宣扬“批判
的批判”的奇怪思路。而且,他们莫名其妙地认为只有他们这些
“批判的个人”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讽刺这
些人的狂妄,就把这些自以为高高在上、俯视人间的青年黑格尔派
戏称为“神圣家族”,而且有样学样,把自己批判他们的书的副标
题取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
在这本书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锁定几个论敌,用他们逐渐
成熟的唯物主义观点,向青年黑格尔派发起了猛烈的扫射。在马克
思和恩格斯看来,真正决定历史发展的,并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绝
对观念”,更不是鲍威尔等人玩弄的“自我意识”,而是那个时代
的物质生产方式。而且,即便鲍威尔等人在头脑里虚构出来的那些
抽象概念,也不过是生产关系和现实利益在哲学这面镜子上照出来
的影子。按照中国古人的比喻,思想是毛,利益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思想总是附属于、服务于自己所依赖的利益的。就像马
克思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一定会让自己出丑。
在理论上论证了历史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之后,马克思和恩格
斯指出,作为一个已经被锁链彻底束缚的阶级,无产阶级已经被摧
残到丧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东西,所以,他们必须而且能够起来推
翻不合理的物质生产方式,完成自己的解放。
这本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极端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一些
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个小伙子,将携手在人类哲学史上掀开新的一页。两个人在理论上CP(超级能力
组合)成功,在生活上那也是步调一致,互相成就。
2.情义无双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的眼里,什么加官晋爵、金钱诱惑,那全都是浮云。
因为不被当局接受,老马携带着他的共产主义理想到处流亡。而恩
格斯则把马克思的生活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自己省吃俭用,把节省
下来的钱都给了马克思。有一年,老马家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他琢
磨着让两个闺女找个地方打工去。恩格斯知道后,当时就炸了,说
你老马这是要干嘛呀?没钱就说,有啥过不去的事啊!马上就把钱
给他寄过来了。
要说这恩格斯是真讲究,马克思也不含糊。遇到恩格斯落难的
时候,马克思同样拔刀相助。这不,有一次恩格斯逃亡到瑞士,一
着急,连吃饭钱都没带,兜里就剩点毛票。马克思知道这事儿的时
候正生着病,但他一点儿没耽误就把家里所有的钱全部寄给了恩格
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更重要
的是他们在事业上也是黄金搭档。
在伦敦的时候,每天下午恩格斯都去马克思家。他们讨论各种
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
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虽然说后来马恩CP(超级能力组
合)分开过一段时间,但是距离根本阻止不了他们的交流。他们时
时刻刻设法帮助对方,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马克思答
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
译。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助
他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朋友们劝他去旅
行,散散心。但他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写作的《资本论》还
没完成,就谢绝了朋友们的劝说,着手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的最
后两卷。
他夜以继日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他花
了整整十一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为了帮马克思整理
未完成的《资本论》,他放下了自己手头的《自然辩证法》,最后
导致他这部著作没有完成,留给后世的还只是一部草稿。
十一年是一个什么概念?从成就上讲,比如淘宝,2003年诞生
时的年销售额是3400万。时隔十一年,2014年淘宝的销售额达到了
11700亿。从长度上讲,这十一年可能就是一个小动物一生的时
间。但是这十一年对恩格斯而言,他大部分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只
为自己的兄弟。恩格斯说:“我喜欢这种劳动,因为我又和我的老
朋友在一起了…… ”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
义。在四十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
谊。列宁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有个评价:“(恩格斯)替他天才的朋友竖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
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铭刻在上面了。 ”
3. 挚友情,万年长
如果说马克思是张扬洒脱的文科男,那恩格斯就是严谨收敛的
理工男。
马克思行文:文思如泉涌,肆意汪洋,洋洋洒洒,诗词典故信
手拈来。
恩格斯行文:干净严谨,逻辑清晰,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
是卯,一板一眼,无可挑剔。
马克思的文章犹如热气沸腾的重庆火锅,丰盛可口,辛辣扑
鼻。
恩格斯的文章则犹如温吞精致的阳春面,简约舒服,沁人心
脾。
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
憎起来。马、恩两人的才情差距虽不及曹雪芹、高鹗差距之大,但
二者文章读多了,还是能够依着味道嗅出差距。所以,当有一天,我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时,突然心生
诧异:“咦,恩格斯的文风怎么变了?”回到序言一看,原来这章
是马克思忍不住手痒,提笔捉刀了。
燕妮和马克思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可以说,马克思一辈
子研究money(钱),缺的却恰恰是money(钱)。恩格斯为了不让
马克思为生活琐碎所羁绊,无奈之下,不惜身沾铜臭,重新当起了
资本家,挣钱养活马克思一家。于是乎,在马、恩两人的鸿雁传信
中,马克思经常严重感激恩格斯的牺牲,恩格斯又严重表示自己的惭愧,不能赚更多的钱使马克思没有后顾之忧。马克思和恩格斯合
写了不少文章,可恩格斯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自谦为
“第二小提琴手”,从来不抢马克思任何风头。中国古代描写君子
之交有:管鲍之交、杵臼之交、金兰之契、谊切苔岑,马克思无疑
是管仲,而恩格斯是鲍叔牙。
若是德国也有个太史公,《马恩列传》想必会这么写:
马克思者,德意志人也。少常与恩格斯游,恩格斯仰其
才。马克思常贫困,恩终济之,不以为言。
马克思曰:“吾一生贫困,恩未嫌厌,知我无心名利
也。恩敏而好学博闻强识,然,为吾而贾,吾心戚戚然。吾
尝与恩撰文著作,恩甘名位吾后,淡然以二琴手自居,吾心
常愧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恩格斯也。”
恩格斯的一生是潜伏的一生,一辈子潜伏在资本家的阵营里。
恩格斯虽说出生在资本家家庭,后为接济马克思又干起了资本家的
营生,但他却早已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搞
垮资本家!恩格斯的那些生意伙伴打死都想不到,这位头脑灵活、生意成功的大胡子,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全世界工人阶级领袖!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朋友相当仗义。马克思要是感激恩格斯,一定会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恩格斯在马克
思活着时,从金钱到精神全方位支持马克思。在马克思去世后,恩
格斯又停止自己手头上的绝大部分工作,去编排马克思的《资本
论》第二、三卷。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溘然长逝。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演绎了
什么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
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在中国,有位笔名“哲不解”的女弟
子,叹其德才,填一阙《江城子》,以示倾慕:
高山流水诉流觞。基友情,万年长。资本出场,挽手著
文章。纵使后世人多谤,胸坦荡,真理扬。
一生襟抱藏他后。无艾伤,为卿狂。沧海巫山,除却又
何妨?满腹疏狂话沧桑,一瓢酒,泪千行。
恩格斯
培根有个名篇《论友谊》,里面写道:友谊的第一种效用是能
颐养和支配感情,友谊的第二种效用是能颐养和支配理智。因为友
谊不但能使人走出狂风暴雨式的感情世界而步入风和日丽的春天,而且还能使人摆脱胡思乱想而进入理性的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人
都需要朋友,朋友有好多种:泛泛之交、酒肉之交、一面之交、忘
年之交、莫逆之交等,还有诤友、挚友、网友、驴友、损友、学友等等。人类伟大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也
总是出现在两个志同道合者身上。以马、恩二人为例,动人友谊的
根基在于:共同的事业与共同的志向。他俩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
斗的亲密战友,是在生活上互相帮助的异姓兄弟。他们以解放无产
阶级、消灭剥削制度为己任,并为此相互扶持,奋斗终生。列宁曾
说过,马、恩两人的友谊超过人类历史上关于友谊的一切传说!从
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你会知道,世上有一种伟大的友谊叫“达瓦
里希”!第四章
破土啦!天才世界观
1845年,马克思走上了真正的流亡之路,第一站是布鲁塞尔。
在那里,马克思暂时享受了三年相对平静的生活,他用理论真气打
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逐步完成思想上的华丽转身,天才世界观的
萌芽开始破土。从“异化劳动”到“拜物教”,从“类本质”到
“生产力”,从“自然人”到“社会人”,马克思用一系列大胆翻
新的概念,来扬弃旧思想;用不断迭出的新作,来构建新体系,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根基。马克思在他最为短小精悍的文
章中,写下这样一个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一、流亡生活中的绿洲
提到马克思,很多人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是个流亡革命家,一辈
子都在颠沛流离。没错,情况大致如此。但是他从1845年刚开始走
上流亡之路的时候,曾经有三年的时间是没那么辛苦的,家庭、思
想、事业、社会人脉关系也都稳步上升。这个时期,就是马克思在
布鲁塞尔的这三年。
首先,不是那么缺钱,马克思来布鲁塞尔的时候,腰包里是有
大把钞票的。这笔钱主要包括,马克思家在巴黎卖掉的家具、他和
恩格斯《神圣家族》一书的版税、马克思的朋友们为他募集到的大
概1000法郎,还有恩格斯把自己《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版税
也送给了马克思。这么说也许还是不够直观,咱们就拿这1000法郎
做参照。雨果的《悲惨世界》大家都知道,反映的是19世纪三四十
年代法国的情况,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差不多。在这部小说里,德
纳第老板家出租的房屋,条件比较好、带壁炉的,大约一个月的租
金是30法郎。这么一说咱就明白为啥说老马这个时段手头宽裕了。
其次,在这个时间老马的家庭生活也比较稳定。家里的三个孩
子相继出生。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分别是小燕妮、劳拉和埃德加
尔。再加上燕妮从娘家带过来的保姆,一家六口人生活还算过得
去。但是老马可不是那种小确幸、安于现状的人。他时时关注着社
会环境的变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但是要在三个孩子喧闹的环境下,坚持学术研究是一件非常不
容易的事情。当时家里经常出现这样既心酸又浪漫的场景,马克思
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几个孩子在他身后摆上一排凳子,然后把绳子
套在马克思的脖子上,把他当作一匹拉车的老马。
最后,这个阶段是马克思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马克思理论
成果集中爆发的一个阶段。大家所熟知的马克思的著作,很多都是
在布鲁塞尔这三年写出来的。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大家都熟知的《共产党宣言》其实也
是诞生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他的理论体系在这
个时候已经运转自如了,先来一个小周天,再来一个大周天,最后
用真气冲破了任督二脉。之前积压已久的能量终于迎来了一个爆
点,天才世界观的萌芽破土了。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叫
“异化劳动”的理论。那么问题来了,“异化劳动”到底是个什么
鬼?
1.“异化劳动”是个什么鬼?
前几天,儿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拿着一个用橡皮泥捏的娃娃
很自豪地说:“爸爸,你看,这是我捏的泥娃娃。”语气中充满一
个小男孩对自己劳动产品的自豪和骄傲。
但是在资本主义工业体系里,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就没有自
豪感。他们对劳动产品是非常厌恶的,他们是没有爱的,有的只是
恨,恨自己生产的产品,恨自己的机器,恨自己的工厂,并不是一
般的恨,是极端恨。劳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这就是“异化劳
动”,也就是说劳动被“异化”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当中,马克思曾这样描述异化劳动: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
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
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
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
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的语言是多么的优美,又是多么的犀利。奇迹般的东西
与赤贫、宫殿与棚舍、美与畸形、智慧与愚钝痴呆,形成非常强烈
的对比。工人付出的劳动越多,失去的反而越多,反而越痴呆,反
而越野蛮,反而越畸形。通俗地说,异化劳动使人不是人了。
其实,在马克思看来,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异
化劳动”却使人偏离了自己的本质,通俗地说,人开始变得不是人
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异化劳动”这么可恶,那它到
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际上,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产生,既是私有制的根源,又
是异化劳动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加剧了异化劳动。因为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都属于资本家,这使得工人通过生产资料生产出来
的劳动产品,大部分被资本家拿走了,工人自己反而得不到。工人
生产得越多,失去得就越多。工人的劳动付出和劳动所得之间存在
巨大的落差,劳动也就变态和“异化”了。
2. 现实生活中的拜物教费尔巴哈
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它会帮你分析社会,认清现
实。例如,消费主义时代的异化。什么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就是
把有限的生理需求变成无限的心理或者是感官的欲求。通俗地说,大多数“四零后”“五零后”崇尚的生活目标可能是“好好过日
子”,但是现在一些“九零后”“零零后”的生活目标则是“过好
好日子”。“好好过日子”和“过好好日子”有什么区别呢?我们
可以拿包包来举例,“好好过日子”的理念就是有个包,能装东
西,够结实就行。但是“过好好日子”的理念可不是这么理解,有
一个包不行,得有一个皮包,有一个皮包还不行,还得国内的知名
品牌,国内的知名品牌还不行,还得是国际品牌,国际的二线品牌
不行,还得是国际一线大品牌。欲望就这么蔓延下去。很多年轻人
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通宵达旦的狂欢之后,心里极度空
虚,正如叔本华所言,人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是痛苦的,在欲
望得到满足之后就是空虚的,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空虚的钟摆上来回摇摆。可见,崇尚消费主义的人生注定了就是悲观人生。马克思告
诉你,这就是消费主义时代下的“异化”,事物变成了外在的异己
力量。人类创造了本为装东西的包,却最终沦为包的奴隶。这里需
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反对的是消费主义,即超出自身购买能力
的、极端的、过度的消费,而不是反对正常的、有能力的消费。例
如现在有极个别人为了买苹果手机去卖肾,这就是被苹果手机所奴
役,是消费主义时代真正的异化。而有些人通过劳动获得了足够多
的收入,为了更方便、更快捷,买了个苹果手机,这种在能力范围
内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消费就是正常的物质消费。因此我们反对异
化是对物质的超出能力的、过度的、无限的追求,而不是对物质的
有能力的、正常的追求。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主义、拜金主义蔓延的时代,我们有些人
沦为虔诚的“教徒”,什么教呢?拜物教!就是老马提到的商品拜
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大多数人都沦为商品和金钱的奴
隶,沦为消费主义的囚徒。我们批判消费主义不是鼓吹禁欲主义,不是支持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是在满足正常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反对无节制的需求。就像一个包不行,非要买十个爱马仕,这是典
型的人被物束缚,成为物的奴隶。
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讲:“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
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
士。 吓!你们这些天神们啊,为什么要给我这东西呢?嘿,这东
西会把你们的祭司和仆人从你们的身旁拉走;把健汉头颅底下的枕
垫抽去;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
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
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
做新娘……来,该死的土块,你这人尽可夫的娼妇……”这就是典
型的拜物教的表现。拜物教本来指人们面对闪电、雷鸣等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
无能为力,于是认定这些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甘愿拜倒,甘愿受
其支配,所以被称为拜物教。今天的拜物教,很讽刺,因为我们所
膜拜不已的早已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恰恰是我们自己创造生产出
来的商品,很荒诞,很滑稽。
拜物教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说“例如,用木
来做桌子,木头的形态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
通的 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转化为一个
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
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
奇怪得多的狂想” ,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
系直接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具有了神秘属性,可以去支
配商品生产者。
拜物教的第二个表现是货币拜物教,“因此,货币拜物教的
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明显了,耀眼了”。 货币
产生之后,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关键问题直接表现为商品是否可
以卖出去,实现价值,换成货币。商品生产出来需要进入流通,否
则不会自动完成价值实现。随着货币的出现导致买卖一分为二,商
人的出现导致生产、消费一分为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很有可
能导致商品没卖出去,出现价值丧失。在简单流通领域,商品价值
无法实现都是可能出现的,因为一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很
有可能没卖出去,没能获得货币,只不过这种价值丧失表现为偶然
的。简单商品流通不等于资本流通,在资本流通中,这种偶然性开
始表现为必然性,即商品卖不出去,出现过剩,价值丧失表现为必
然性,这就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这个意义上,产生了货币拜物教,每个人都期待有更多货币购买商品,生产者期
待自己手中的商品转化成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
是金银”,金银的神秘性让大家匍匐在它脚下,有钱能使鬼推磨。拜物教的第三个表现是资本拜物教。马克思讲道:“在论述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甚至商品生产的最简单的范畴时,在论述商品和货
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一种神秘的性质。这种神,它把在生产中由
财富的各种物质要素充当承担者的社会关系,变成这些物本身的属
性(商品),并且更直截了当地把生产关系本身变成物(货币)。
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都有这种颠倒。但
是,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的范
畴,它的决定的生产关系),这个荒唐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
多地发展起来。” 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可以
说,价值增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与目的。价值增殖反映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并不追求全部的产品必须卖出,商品
生产并未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产品卖出去与否并不对经济构成关
键影响,而资本主义生产把商品生产推向了一个极致,商品不仅要
卖出去,而且是全部商品需要卖出去。商品是否卖出去,实现价值
增殖,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部分。资本拜物教支配着世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批判道: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
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
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
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
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
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
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3.努力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拜物教式的发展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发
展,更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坚
持的基本原则。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过程中的独创性观点,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我们党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历史任务,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经
济、造福人民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改
天换地、创造奇迹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和根本立场,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
在,更是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八大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委见面会上强调:“我们
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
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
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
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地提出
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
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新的突破,对破解发展难
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
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
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
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
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
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
根本立场。”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
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哲学上有两位老师:一个是黑格尔,教会了马克思辩
证法,另一个是费尔巴哈,马克思在他那儿学会了唯物论。马克思
从黑格尔那里学到了辩证法,但黑格尔唯心的概念辩证法让马克思
在现实中感觉困惑和无力。当马克思遇到费尔巴哈以后,费尔巴哈
的唯物论让他眼前一亮,他找到了辩证法的现实根源。不过,费尔
巴哈的唯物论是机械的,不是能动的,只看到了人的自然性,没有
看到人的社会实践性。马克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汲取了黑格尔
的精华和费尔巴哈的精华,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马克
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进行
了革命的改造,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汲取了辩证法的
“合理内核”,实现了两大有机统一:一是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二是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
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唯物史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
1845年春天,一共列了11条。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译成中文全篇不
过1300余字,但却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就像恩格斯说
的,这篇文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为他后来创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基调和方向。
费尔巴哈进步的地方在于,他不再把“理性”、“精神”、“思维”看作决定历史的因素,而是认为决定人们历史行动的是人
的类本质。什么是类本质?通俗地说,类本质也可以叫“人性”。
费尔巴哈把人类共同的饮食、两性关系和思维特征,总结为人自开
天辟地以来就有的“类本质”,即理性意志。但是,费尔巴哈的问
题在于,他是把人仅仅看作肉体的自然人,他是从人和其他动物相
区别的生理特征中去总结人性的,而且还衍生出一套“类本质”先
异化然后再回归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时候,还信奉费尔
巴哈的类本质理论,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当马克思认识到,历史
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时候,“类本质”这种
说法就显得很陈旧了。马克思大胆地提出,衡量历史的尺度是“生
产力”,而不是“人性”,而且也从来不存在亘古不变的“人
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
思在这里说的“人”,绝不是“自然人”,而是活生生的、在历史
中不断实践的“社会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它把“社会
人”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为唯物史观的大厦打下了牢固的
根基。
2. 历史决定人性,而非人性决定历史要了解人性,先要明白什么是人。等在忒拜城外悬崖峭壁上狮
身人面的斯芬克斯让行人猜他的谜语:“哪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走路?”猜不出来就会被他吃掉,无数人
被吞掉后,斯芬克斯心中得意扬扬。直到有一天,年轻的俄狄浦斯
猜中他的谜语,说这动物不就是人嘛。斯芬克斯羞愧万分,当场跳
崖身亡。
人的历史之谜终于有了答案。从此以后,关于人的本质的争论
闪亮登场:
ID女娲:人是我用泥捏出来的。
ID柏拉图: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
ID第欧根尼:楼上,我家冰箱里有只褪了毛的鸡,这就
是人?
ID亚里士多德:楼上的楼上是我的恩师。人,其实是理
性的动物。
ID培根: 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是世界之轴。
ID叔本华:人的本质是欲望,咦,黑格尔人呢?我要和
他吵架。
ID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
提到人的本质及人性,我想起了哲学史一道经久不衰的辩题: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场辩论赛参与人数众多,孟子、荀子、霍布
斯、卢梭等哲学家都加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辩论。这场辩论赛持续
时间之长,到今天还有市场,依旧有人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都傻傻
地分不清楚。其实,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一说法本身就不成立,因
为这一说法忽视了人的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直接寻觅人的抽象的共同本质,故而被称为“抽象人性论”。这个世界没有抽象的
人,人可以按照性别分为男人、女人,可以按照肤色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等等,不同的分法有不同的人群,但是这世界不
存在抽象的人,更不存在抽象的人的共同本质。
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
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说白了,性本善、性本恶这样的抽象人性论根本站不住脚。老
奶奶跌倒,有人扶,也有人视而不见,扶得多就是性本善?扶得不
多就是性本恶?这样做,人性论那不成为统计学的问题了。脱离了
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妄图谈人性,永远很傻、很天真,这样得出的人性结论也总是抽象的,武断不走脑的。世界上没有超
越社会、超越阶级、永恒、普遍的人性,鼓吹抽象人性论,要么天
真无知,要么别有用心。
举一个例子,现在西方经济学界备受推崇的理论前提是“经济
人假设”,什么意思?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一个人都是追求个
人的私利,都是“理性经济人”,一切经济活动都以此为出发点,这是自由主义,也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前提。一些人正是把“人的
本性是自私的”作为依据,提出公有制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必须
私有化,社会主义压根不符合人的本性,所以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经济人假设”就成了反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这种观点忽悠了不
少人,有人看到日常生活中自私的思想和行为相当普遍,错误地认
为“自私”的确是人的本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是,我们稍稍分析一下“自私”就会发现,这不是人一开始
就自然而然有的,不是历史的起点,而是历史的一种结果。在原始
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的条件下,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却是劳动成果
平均分配的。到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之后,一部分人利用所
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剩余劳动产品,产生了剥削,在此基础上,才形成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的思想。自私自利的普遍化是私
有制长期统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不可改变的“本性”。随着私有
制的消灭、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必然会逐步摆脱自私自利的
束缚,树立起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大公无私的观念。
说白了,要谈论人性,请先明确由社会关系制约的价值导向。
在某一社会关系下雷锋是公认的英雄,而在另外的社会关系下范跑
跑就可能受到推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关系,人性有不同的
呈现。因此,人性非本善也非本恶,人性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
的。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的本质也不断地走向历史的深处。
但无论人性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也是历史决定人性,而非人性决定
历史 。
3. 听了很多大道理,为什么没有过好这一生?
很多人说,听了很多大道理,还是没有过好这一生。这是为
啥?因为只想不做!因为只想思考世界,没想改变世界。一句话,没有积极实践,没有把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生活。
马克思关于“人性论”的论述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世界观的萌
芽,另外还有一个萌芽叫“实践论”。这个萌芽集中体现为《关于
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们很小就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关于河的深浅,小马问
不同体型的动物,腿长的说水浅,腿短的说水深,个子小的还说他
的一个朋友就是在那个河里淹死了。小马着急了,到底应该怎么
办?妈妈告诉它,自己不去试,怎么知道水是深还是浅呢?我们很
多人难道不是故事里的小马?大道理到底有没有用,只能在实践当
中去尝试。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又源于实
践。不但要去实践中检验大道理有没有用,还可以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更多的大道理。经常有研究生问: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好论文?其
实,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论文就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案例
到另外一个案例,这是地对地,不是好论文。有的论文从一个理论
到另外一个理论,这是空对空,也不是好论文。真正的好论文是空
对地,地对空,从理论到实践,然后再去发现实践当中存在的问
题,最后再去修正自己的理论。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命运更多地取决于情
商,而不是智商。所谓情商就是人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学理论培
养的是智商,情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一说情商,有人就
觉得是趋炎附势、投机取巧、腹黑、厚黑等。其实,情商绝不是这
样。高情商有四个要素,一是要有自知之明。二是要有自控力,学
会控制自己。三是要有同理心,也就是换位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四是要有适度的交往热情。离开了实践,提高情商
就是一句空话。
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提出了“实践”的观
点,并确立了这个概念在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
在马克思以前,也有哲学家讨论过“实践”概念。像黑格尔,他说实践是“精神”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就是说,实践的主体是某
种神秘的“精神”,我们这个世界以及我们人类自身反倒成了被实践的对象。马克思反其道而行之,说精神和思维并不能在人自身之
外独立存在,它一定是依附于人的,所以,实践的主体是人,是现
实的、历史的人。
那实践的客体是什么呢?马克思说,客体就是存在于人之外、人的活动指向的外部世界。人对外部世界进行的实践活动,既展示
了人多么有能力,也揭示了外部世界的社会属性。比如,人们在河
流上筑起大坝用来发电,这既显示了人们的能力,也揭示了河流可
以被用来发电的社会属性。人类就是在无数个实践活动中,改造外
部主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至于人头脑中的“精神”、“思维”、“理念”到底正不正
确,是不是真理,在马克思看来,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
实践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思维的真理性。所以,马克思
在这部提纲的最后写了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4. 梁家河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年轻干部多“墩墩苗”没什么坏处,把基础
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总书记的这种说法非常接地气,我们看到习近平曾在梁家河与
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七年,他曾多次表明这七年实践令他受益终
身。习近平说当年插队他们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当时被跳蚤整得痛不欲生,“我皮肤过敏,跳蚤
一咬就起水泡,水泡破了就是脓包,全身长疮”,为了治住跳蚤,只得把六六粉撒到床单上睡觉,硬扛了三年,没事了。有一年弟弟
习远平去梁家河看他,习近平还特意叮嘱弟弟不要告诉母亲。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
学工作座谈会上 回顾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些西方学术 经典
著作,你读过吗?
柏拉图 著《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著《政治学》
托马斯·莫尔 著《乌托邦》
康帕内拉 著《太阳城》
洛克 著《政府论》
孟德斯鸠 著《论法的精神》
卢梭 著《社会契约论》
汉密尔顿等 著《联邦党人文集》
黑格尔 著《法哲学原理》
克劳塞维茨 著《战争论》
亚当·斯密 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马尔萨斯 著《人口原理》
凯恩斯 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熊彼特 著《经济发展理论》
萨缪尔森 著《经济学》
弗里德曼 著《资本主义与自由》
库兹涅茨 著《各国的经济增长》
其实,刚到梁家河的习近平可不是这样。习近平还在浙江工作
的时候有一段采访视频,非常有趣。他回忆了刚到梁家河的情况。他其实是两上梁家河。第一次去还不适应,不能吃苦。他自嘲地
说,有一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都记住他了。他在绿军包里放了一块
面包,一闻馊了,就往地上一扔喂了狗。当地老百姓没见过面包,就问他是什么?习近平说这是面包。所以后来就传开了,说大城市
来了一个小后生,拿面包喂狗,拿粮食喂狗。这一次,他吃不了
苦,就回城了。再回梁家河的习近平彻底扑下身子,扎下根好好
干。
七年上山下乡生活的影响至深,习近平在自述文章《我的上山
下乡经历》中,称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
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身的东西。二是
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习近平说:“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
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
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
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可见,我们要想真正
成长,还必须要到实践当中去,到基层当中去,到人民群众的大熔
炉当中去。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梁家河不但是实践的熔炉,也是读经典、学理论的“学院”。
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不但读了相当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
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等西方学术经典。通过大量的阅读,习近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当代中国最光辉的典范,就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
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
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解决
中国的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
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
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无济于
事,只有通过融通一切文明资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
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两大历史性的飞
跃,第一次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实践证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
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
发展起来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
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
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
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
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
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
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
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
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
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
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任何科学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
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是我们党不
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
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
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
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
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
人的“真经”,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了
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
点。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
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
问题,注重解答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疙瘩。第五章
历史的正确打开方式
历史已逝去,逻辑犹可追,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过往,如何找
到正确的打开方式?马克思用一本布满老鼠齿痕的著作——《德意
志意识形态》回答了我们。在马克思笔下,历史就像一列动感十足的火车,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轮驱动
下,奔驰向前;社会就像一座三层塔,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上层建筑),结构分明。揭
破历史虚无主义的假面具,拒绝对历史的碎片化解读,坚持历史与
逻辑的统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英雄绝对不是传说,哪个社会都
要讲意识形态,区别只在于讲什么和怎么讲。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本情愿让老鼠牙齿批判
的书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个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争论,某著名杂
志前主编发表文章,把五位英雄的“转移”说成是“逃跑”,还使
用“溜”和“滚”等贬损性词语来描述英雄们的行为,把英雄的搏
斗描述成一场滑稽的闹剧。从表面看来,“转移”和“逃跑”在行
为事实上是一致的,但在价值认定上却有很大区别。贬损英雄行径
的背后,其实是打开历史的时候,方式出了问题。什么才是历史的
正确打开方式呢?马克思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回答了我
们。
这本书从完成的那天就一直停留在手稿的状态。面对书里“无
比大胆”的内容,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处奔走,但都没有找到愿
意为他们出版这本书的书商。最后这本手稿上布满了老鼠的咬痕。
这个时候马克思风趣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
们的主要目的 ——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
牙齿去批判了。”
在接连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等进行深刻批判
后,马克思已经可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勾勒出唯物史观这个新世界观的轮廓。所以,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再度见面的时候,他们决定再
度联手写一部大部头的哲学著作,划清他们与整个德国唯心哲学体
系的界限。这就是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二部著作,成
书时间是1845—1846年。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
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的科学,它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被合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关
于唯物史观,马克思写过这样一段简明的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
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
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
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
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
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
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像
一对车轮,推动着历史的火车头往前奔驰。这段话后面几句也有画
面感,底座是社会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上面是法律和政治的上
层建筑,与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相生相伴的就是社会意识形态。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个三层结构淋漓尽致
地勾画了社会的骨架。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运动,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及其运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
力。
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两对新概念,第一对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第二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对概念,就像两把
手术刀,马克思用它们把纷繁复杂的历史解剖了个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
1.解剖历史的第一把手术刀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把手术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
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是处于这种社会存在当中的人们产生的
一种意识。比如,龙王崇拜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实是由农业生产
活动这种社会存在决定的。再比如,前段时间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
的新闻,虽然事后被证实是假新闻,但是当时由此引发的争论正好
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倾向于认同上海女的人们多来自城市,他们大
多和上海女一样有着相似的城市生活经历和社会关系;而倾向于反
对上海女的人们,则大多来自农村,农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让他
们普遍不认同上海女的这种做法。
正因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所以要消灭旧的社会意
识,就不能靠哲学领域内的精神批判,只有改造那些和旧社会意识
相适应的旧社会存在,即通过革命来改造现实,才能彻底消灭旧的社会意识。而要正确地认识革命,就必须要把握历史规律;要把握
历史规律,就必须弄清楚我们上面说的第二把手术刀——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解剖历史的第二把手术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句基本原
理相信大家都会背诵。为什么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重
大变化和生产关系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对于这一点,马克思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
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就是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象表达。
考茨基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新的生产关系创
造了可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曾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谁来干最苦最累的活?这个问题其实是检验
以往众多社会主义流派是否科学的试金石。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
尔说应该让奴隶来干这样的活,考茨基说别逗了,还有奴隶存在怎
么可能是共产主义社会呢?傅立叶说,那就让儿童来干,儿童最喜
欢脏,尤其是男孩最喜欢在泥里打滚,干脆组个儿童团,既可以满
足他们的天性,还可以干各种脏活,考茨基很无语。还有人回答
说,那就让妇女来干啊。越回答越离谱了。其实,未来社会脏活累
活谁来干?科学技术嘛!科技的发展,就可以把人首先从最脏最累
的活里解放出来,为一种新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现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物与物的对接,逐步将人
从人对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比如以前开车经过收费站,需要人手
动打卡,而现在打卡器直接和汽车对接,省去了人的劳动,这或许
预示着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的产生。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们还是举个例子说明。
当某个行业产生垄断集团之后,比如某集团控制了这个行业80%的
市场。这个时候,这个垄断集团就丧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因为技
术创新无非是为了赚钱,而现在它只要控制着市场,不用创新同样
可以赚钱,何必再花那么多金钱和精力去搞创新呢?而且,一旦其
他小企业努力搞出一个更先进的技术之后,垄断企业的做法往往是
千方百计地打压,防止新技术侵占自己的市场。垄断集团不仅自己
不创新,还不让别人搞创新,这样一来就阻碍了技术进步,阻碍了
生产力发展。
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
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社会的统治阶层,都会把能够维护自
身统治的社会意识提炼出来,使之成为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
意识形态。而要彻底消除统治意识形态,仅仅靠理论批判是不够的,必须要废除那个阶级的统治地位,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革
命”,才能做到这一点。
我们需要用唯物史观来正确地打开历史,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
一。这两把手术刀实际上揭示的就是历史的客观逻辑,也就是历史
的基本规律。反观历史虚无主义,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只看碎片化的
历史片断,而忽略了整体性的真实历史。卢卡奇明确指出,事实不
是现实。列宁对这个问题也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描述:
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
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
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
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
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
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
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
二、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儿?
1. 英雄们难道都是传说?
“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有点抽象,咱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
下。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叫《狼牙山五壮士》。七十多年
前,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以及大部队的安全转移,将日军引向狼
牙山峰顶绝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位壮士战
至弹尽路绝,决绝地跳下万丈悬崖。纵身一跃,慷慨壮烈。在201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三军仪仗队过后,第一支抗日英模部队方阵威武行进,“狼牙山五
壮士”几个大字,在猎猎军旗上格外瞩目,这是中国军人的楷模,是中国军人的军魂。
英雄本应得到尊重。然而,近几年,网络上不时冒出怀疑和虚
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斗争情节的奇谈怪论,混淆了视听,抹黑
了英雄。有人说五壮士是兵痞,因为骚扰百姓,百姓偷偷地把他们
的行踪报信给日军的。2013年,某杂志主编撰文质疑五壮士,看似
不偏不倚地在考证历史,实则用春秋笔法,选择性地使用史料,使
用“溜”“滚”等贬损词语,把英雄的搏斗描述成一场滑稽的闹
剧。随后,一些正义人士在微博上声讨某杂志的文章。其间因为口
角,几位之间发生不快。随后,某杂志主编首先将几位与其骂战的
人士告上法院,起诉他们侵权,侮辱自己的名誉。后来法院的宣判
却大快人心,某杂志主编的诉讼请求被驳回。
感谢英雄们的牺牲,感谢英雄们的奉献,我们今天才可以如此
幸福,幸福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用放大镜考证烈士们牺牲的
细节,用以证明烈士们犯过错,用以证明烈士们的狼狈,这不是无
知,这不是忘恩负义,这是别有用心。
2.真实的历史碎片绝不等于真正的历史
历史已逝去,逻辑尤可追。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迷惑人,就是
因为割裂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只强调碎片化的历史真实,而否认
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和规律。历史虚无主义的伎俩很多,碎片化解
构历史、抽象化混淆历史、娱乐化戏说历史等等。列宁曾说过: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 玩
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
这没有任何意义,或 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
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历史虚无主义有迷惑性,因为它打着历史细节的幌子去解读历
史。然而,历史的真实碎片并不是真实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
观告诉我们要正确地打开历史必须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是
因为,受限于认识能力,人们不可能回到历史去认识历史,而只能
通过历史的逻辑和规律把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起来去认识历史。如果
看不清历史的规律与趋势,看不清历史的逻辑,只用碎片去解读历
史,势必在历史观上犯错误。
比如笔者坐在镜头前面正儿八经地录严肃的节目,偶尔会有挖
鼻孔的不雅动作。结果导演把笔者严肃的发言片段都删掉,只保留
了我挖鼻孔的动作,节目播出来后,观众看到的我就是一个喜欢挖
鼻孔做不雅观动作的人。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解读历史的一个
伎俩。
历史与现实中有无数的材料和事实,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根据
自己的需要去歪曲历史,解读历史,要让历史与逻辑一致。因为我
们不能穿越到过去,即使我们生活在当时,也不一定可以把握当
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图未必有真相。很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照片里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集体合
影,有的还摆出V字手势。这张照片一经媒体爆出,迅速成为热
点,批评声纷至沓来,网友纷纷炮轰医护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竟然
在手术台上拍照,怪不得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由于网友一边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5189KB,2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