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穴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南宁530023)
摘 要 7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益肾调督取穴组36例和普通取穴组34例,治疗30天。结果:临床疗效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1],并经头颅CT检查以确诊。1.2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年龄在40~70岁,病程在半年内,神志清醒,肌力在Ⅳ级以下,且无严重心、肝、肾并发症及糖尿病患者。
1.3 一般资料70例患者系我科住院病人。按患者入院顺序依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益肾调督取穴组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45~68岁,平均62.5岁;病程10天~6个月,平均2.3个月。普通取穴组34例,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46~70岁,平均61.7岁;病程14天~5个月,平均2.6个月。
1.4 检测指标2组患者皆在治疗前1天及治疗30天后的清晨7时空腹静脉采血,分别作血液流变学6项和血脂4项检测。2 治疗方法2.1 益肾调督取穴组主穴:(1)肾俞、风府、筋缩;(2)太溪、命门、大椎。配穴:患侧上肢外关或合谷、下肢丰隆或光明。2组主穴交替使用,操作时患者向健侧侧卧,选用28号1.5~2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肾俞、太溪、命门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4次后出针。每日1次,治疗30天。
, http://www.100md.com
2.2 普通取穴组参照杨长森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选穴:肩、肩、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三阴交等,不含肾经督脉经穴。每次选6~8穴,交替使用,选用28号1.5~2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4次后出针。每日1次,治疗30天。
以上2组治疗期间均静脉滴注5%葡萄糖500ml加维生素C2g,维生素B60.1g,10%氯化钾10ml,每日1次,共用15天。同时口服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维生素B210mg,每日3次。避免使用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有影响的中西药物。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与卫生部中医急症中风病科协所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对患者分别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积分越高,功能恢复越好。
3.2 治疗结果(1)2组病人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积分及积分增加幅度分析,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说明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积分均分别明显增高,其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
表2说明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
表3说明益肾调督取穴组各指标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普通取穴组(P
表4说明治疗后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表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分别明显下降(P0.01),提示2种针法均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作用,而对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影响。
(5)2种针法对中风患者血脂影响的组间比较,见表5。
表5说明益肾调督取穴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幅度明显大于普通取穴组(P[4]。朱氏等还发现脑血流与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还原粘度、纤维蛋白原呈负相关[5]。因此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可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供血量,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十分有利。研究表明血脂升高,则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易于沉积于脉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为红细胞聚集、附着并形成血栓提供了场所,而高密度脂蛋白可在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作用下将动脉壁上的胆固醇送至肝脏异化,对动脉壁有保护作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所以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可防止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对防治脑血管病很有益处。本研究表明益肾调督针法能显著降低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可防治脑动脉硬化,改善脑血液循环,有利于缺血中风患者的康复。
, http://www.100md.com
5 参考文献
1 张子明主编.中风临床指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5,155
2 许能贵,等.电针督脉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针刺研究,1996;21(3):18
3 应赛霞,程介士.电针对沙鼠脑缺血及再灌注时脑电活动的影响.针刺研究,1994;19(2):29
4Grotta.J,etal.WholeBloodViscosityParametersandCerebralFloodFlow.Stroke.1982;13:296
5 朱昌志,等.缺血性中风时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性的研究.山东医学院学报,1985;23(3):66
(收稿日期:19990101,赵昕发, 百拇医药(庞 勇 李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