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公孙协同作用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上海200040;1辽宁中医学院针灸系)
摘 要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主题词 穴,内关/解剖组织学 穴,公孙/解剖组织学 神经解剖学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穴,此上下两肢、经脉不同、距离很远的两穴,在针灸临床上却常一起配伍运用,自古以来作为"八脉交会穴"的用穴之一,其机理何在?中医认为此两穴是通过心包经、脾经、阴维脉及冲脉交汇于胃、心、胸部位,来实现其治疗作用上的协同增效关系。历来对于内关、公孙的研究,多为中医传统理论探讨、临床应用观察及单穴实验研究,而对于两穴配伍相关性的研究,一直缺乏实验佐证。除了其它假说,目前大多认为经络腧穴实质与神经体液关系较大。所以,设想内关、公孙配伍能有效地治疗胃等内脏疾病,是否与两穴的神经纤维投射在中枢神经内的延伸与联系有关?两穴区的神经节段支配关系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应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toxinsubunitB)耦联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法对大鼠"内关"、"公孙"单穴及两穴配伍后,在相应运动神经元的分布和树突构筑进行研究,以期对配穴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提供一些神经解剖学基础。1 材料和方法本实验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成的霍乱毒素B亚单位耦联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作为神经解剖学探针;实验动物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动物繁育场提供的Wistar成年雌性健康大鼠,体重在200~250g之间,每组8只,并根据比较解剖学方法,选取大鼠"内关"、"公孙"穴位。
1.1 实验分组第1组:"内关"穴区注射CBHRP;第2组:"内关"穴区注射CBHRP后电针同侧"公孙";第3组:"公孙"穴区注射CBHRP;第4组:"公孙"穴区注射CBHRP后电针同侧"内关";第5组:胃壁注射CBHRP;第6组:胃壁注射CBHRP后电针右侧"内关"、"公孙"。
1.2 实验方法(1)第1组与第2组:先将0.3%CBHRP5μl用微量注射器注射至右侧"内关"穴区(注射CBHRP前先将动物麻醉),第2组待动物清醒后配伍电针右侧"公孙"穴,使用ZYZ1型多功能针灸仪,频率为2~100c/s,疏密波,强度调在低档2~4之间,以动物能耐受为限,每次电针20min,每日1次,存活72h后灌注固定,取同侧脊髓C3~S2节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43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