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针灸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
主题词 更年期症候群/针灸疗法 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祖国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就收集的近10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选穴规律1.1 体穴马氏[1]以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配穴取内关、神门、太冲、百会、膻中,证属阴虚者加肝俞、太溪、大赫;阳虚者加脾俞、关元。张氏[2]以神门、三阴交、百会为必取之穴,肾阴虚者加肾俞、太溪;肾阳虚者加命门、神阙。雷氏[3]则取Ⅰ组中极、子宫;Ⅱ组气海、膻中、期门,两组穴轮流使用。再对症取穴,腹胀纳差加建里、内关;面部烘热多汗加合谷、复溜;睡眠差加印堂、神庭、本神。姜氏[4]主要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肝肾阴虚配太溪、三阴交;肝郁气滞配太冲;心脾两虚配神门、三阴交。慕氏[5]以"流注八穴"为主,取列缺、后溪、内关、天枢、公孙、照海,月经不调加血海、三阴交;情绪不安者加太冲、神门;胸闷痰多加行间、丰隆;出汗加合谷、复溜。李氏[6]以3组穴位交替使用:针刺取①腰俞、曲骨、然谷、不容、行间;②悬枢、中极、水泉、承满;③百会、三阴交、照海、归来。灸穴取①关元、石门、下脘、交信、期门;②神庭、气海、中脘、梁门;③腰阳关、命门、涌泉、足三里、关元。每日各取一组穴位治疗。王氏[7]选①关元、肾俞;②肝俞、太冲;③心俞、气海;④中极、太溪;⑤三阴交、足三里,5组穴位轮流选用。李氏[8]取水沟、内关、三阴交、太冲、神门为主穴。脾肾阳虚者酌加肾俞、命门。还有人报道以大钟配太溪[9],或太溪配神门[10],或独取神阙[11]、命门[12]等穴来治疗。
1.2 耳穴朱氏[13]以肝、肾、内分泌、内生殖器、交感为主穴,以心、胃、大肠、神门、皮质下、脾、三焦、耳背沟为辅穴。石氏[14]取心、肝、肾、神门、内分泌、肝阳、卵巢、皮质下。吴氏[15]取神门、子宫、卵巢、小肠、交感、内分泌、三焦、心、肝等,配脑、枕等。杨氏[16]以心、肝、肾、皮质下、交感、内分泌、子宫为主穴。心烦失眠多汗加神门、脑、肺、小肠;月经紊乱加卵巢。燕氏[17]取肾、内分泌、内生殖器为主。头晕耳鸣加肝、内耳、外耳、肾上腺;潮热汗出加肺、交感。
1.3 特殊取穴杨氏[18]取颅中线、额中线、额旁一、二、三线为主要刺激区。艾氏[19]则取足部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输尿管、膀胱、脑垂体、甲状腺、心、肝、生殖腺等反射区。
2 治疗方法2.1 针刺与灸法张氏[2]根据证型不同选取不同手法:肾阴虚者神门、三阴交、百会用捻转泻法,肾俞、太溪用补法;肾阳虚者则神门、三阴交、百会用平补平泻手法,命门用补法并加温针灸,神阙用隔附子饼灸7壮。毫针刺均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雷氏[3]的针灸方法:头部穴位选用1寸毫针与皮肤成45度角斜刺,其余穴位选用1.5寸毫针直刺。主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同时在腹部穴位加大灸盒一个,覆盖腹部主穴,灸盒内装两支2寸艾条,燃尽为止。配穴则根据穴义不同,而选用不同手法。如木郁化火者,刺行间用泻法等,5次为一疗程。姜氏[4]针刺以得气为度,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配穴神门、三阴交、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快刺不留针。每次起针后配合捏脊疗法,由下而上,约15分钟。10次为一疗程。杨氏[18]用1.5寸毫针自发际向后沿皮刺1.2寸左右,采用抽气法运针5分钟后,留针12~24小时。其他学者,针刺得气后多施以实泻虚补或平补平泻手法。
2.2 耳压一般多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两耳交替或双耳同时治疗,每天按压3~6次,以耳郭出现热、胀、微痛感为主,3~7天换1次,5~10次为一疗程[13~17]。2.3 穴位注射吕氏[20]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配5%当归注射液,两药用量比例根据证型灵活配用:如肝气郁结型,丹参与当归为2∶1;肝肾阴虚型,两者为1∶2。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其他学者也多选这两种药物配用,或单用某种药物[21,22]。2.4 穴位贴敷王氏[7]的方法:穴位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后,将白芥子泥丸置于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局部出现灼热瘙痒感时即除去药丸及胶布,此时局部皮肤充血但无溃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李氏[11]则用吴茱萸粉将神阙穴填满,再以伤湿止痛膏敷贴固定,每3天换药1次,5~7次为一疗程。
2.5 其他艾氏[19]以梅花针分别叩击双足反射区各1~2分钟,以皮肤红而不出血、行走无明显疼痛为度。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马氏[1]对32例患者针刺,显效率为37.5%,总有效率为100.0%,与口服谷维素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百拇医药(徐文倩 指导:李 沛)
主题词 更年期症候群/针灸疗法 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内分泌失调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祖国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就收集的近10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选穴规律1.1 体穴马氏[1]以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配穴取内关、神门、太冲、百会、膻中,证属阴虚者加肝俞、太溪、大赫;阳虚者加脾俞、关元。张氏[2]以神门、三阴交、百会为必取之穴,肾阴虚者加肾俞、太溪;肾阳虚者加命门、神阙。雷氏[3]则取Ⅰ组中极、子宫;Ⅱ组气海、膻中、期门,两组穴轮流使用。再对症取穴,腹胀纳差加建里、内关;面部烘热多汗加合谷、复溜;睡眠差加印堂、神庭、本神。姜氏[4]主要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肝肾阴虚配太溪、三阴交;肝郁气滞配太冲;心脾两虚配神门、三阴交。慕氏[5]以"流注八穴"为主,取列缺、后溪、内关、天枢、公孙、照海,月经不调加血海、三阴交;情绪不安者加太冲、神门;胸闷痰多加行间、丰隆;出汗加合谷、复溜。李氏[6]以3组穴位交替使用:针刺取①腰俞、曲骨、然谷、不容、行间;②悬枢、中极、水泉、承满;③百会、三阴交、照海、归来。灸穴取①关元、石门、下脘、交信、期门;②神庭、气海、中脘、梁门;③腰阳关、命门、涌泉、足三里、关元。每日各取一组穴位治疗。王氏[7]选①关元、肾俞;②肝俞、太冲;③心俞、气海;④中极、太溪;⑤三阴交、足三里,5组穴位轮流选用。李氏[8]取水沟、内关、三阴交、太冲、神门为主穴。脾肾阳虚者酌加肾俞、命门。还有人报道以大钟配太溪[9],或太溪配神门[10],或独取神阙[11]、命门[12]等穴来治疗。
1.2 耳穴朱氏[13]以肝、肾、内分泌、内生殖器、交感为主穴,以心、胃、大肠、神门、皮质下、脾、三焦、耳背沟为辅穴。石氏[14]取心、肝、肾、神门、内分泌、肝阳、卵巢、皮质下。吴氏[15]取神门、子宫、卵巢、小肠、交感、内分泌、三焦、心、肝等,配脑、枕等。杨氏[16]以心、肝、肾、皮质下、交感、内分泌、子宫为主穴。心烦失眠多汗加神门、脑、肺、小肠;月经紊乱加卵巢。燕氏[17]取肾、内分泌、内生殖器为主。头晕耳鸣加肝、内耳、外耳、肾上腺;潮热汗出加肺、交感。
1.3 特殊取穴杨氏[18]取颅中线、额中线、额旁一、二、三线为主要刺激区。艾氏[19]则取足部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肾、输尿管、膀胱、脑垂体、甲状腺、心、肝、生殖腺等反射区。
2 治疗方法2.1 针刺与灸法张氏[2]根据证型不同选取不同手法:肾阴虚者神门、三阴交、百会用捻转泻法,肾俞、太溪用补法;肾阳虚者则神门、三阴交、百会用平补平泻手法,命门用补法并加温针灸,神阙用隔附子饼灸7壮。毫针刺均每5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雷氏[3]的针灸方法:头部穴位选用1寸毫针与皮肤成45度角斜刺,其余穴位选用1.5寸毫针直刺。主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同时在腹部穴位加大灸盒一个,覆盖腹部主穴,灸盒内装两支2寸艾条,燃尽为止。配穴则根据穴义不同,而选用不同手法。如木郁化火者,刺行间用泻法等,5次为一疗程。姜氏[4]针刺以得气为度,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配穴神门、三阴交、太溪用补法,太冲用泻法,快刺不留针。每次起针后配合捏脊疗法,由下而上,约15分钟。10次为一疗程。杨氏[18]用1.5寸毫针自发际向后沿皮刺1.2寸左右,采用抽气法运针5分钟后,留针12~24小时。其他学者,针刺得气后多施以实泻虚补或平补平泻手法。
2.2 耳压一般多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两耳交替或双耳同时治疗,每天按压3~6次,以耳郭出现热、胀、微痛感为主,3~7天换1次,5~10次为一疗程[13~17]。2.3 穴位注射吕氏[20]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配5%当归注射液,两药用量比例根据证型灵活配用:如肝气郁结型,丹参与当归为2∶1;肝肾阴虚型,两者为1∶2。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其他学者也多选这两种药物配用,或单用某种药物[21,22]。2.4 穴位贴敷王氏[7]的方法:穴位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后,将白芥子泥丸置于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2~4小时局部出现灼热瘙痒感时即除去药丸及胶布,此时局部皮肤充血但无溃破。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李氏[11]则用吴茱萸粉将神阙穴填满,再以伤湿止痛膏敷贴固定,每3天换药1次,5~7次为一疗程。
2.5 其他艾氏[19]以梅花针分别叩击双足反射区各1~2分钟,以皮肤红而不出血、行走无明显疼痛为度。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马氏[1]对32例患者针刺,显效率为37.5%,总有效率为100.0%,与口服谷维素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百拇医药(徐文倩 指导:李 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