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摘 要] 目的: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担截法治疗中风132例,并与传统取穴风池、肩、曲池等44例作对照研究。两组均经20天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结果:担截法与传统取穴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担截法与传统取穴治疗中风疗效相同。
[主题词] 脑栓塞和血栓形成/针灸疗法;针刺穴位;担截法
Clinical Study on the Danjie Method (Double-Single Acupoint Selection) for
Treatment of Ischemic Apoplexy
Cao Dai, Zhao Hui, Jiang Zhongyue, et al. (1. Department of
, 百拇医药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Shenya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TCM, Liaoning
Province 110004, China; 2. Shenyang Municipal Third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 Purpose To explore the best therapy of ischemic apoplexy.
Methods 13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he Danjie method and 44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cupoints Fengchi (GB 20), Jianyu (LI 15) and Quchi (LI 11) as
, 百拇医药
control group. The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for 20 days and then the changes of
blood rheology,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signs of the nervous system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P>0.05. Conclusion Both the Danjie method and traditional
point selection method have a similar therapeutic effect on apoplexy.
, http://www.100md.com
[Key words] Cerebral Embolism and Thrombosis/acup ther; Acupuncture Points;
Danjie Method*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探索最佳治疗方案,笔者于1993~2000年观察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来源于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76例。按3∶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32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中男98例,女34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0天。对照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0天。统计分析表明,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均衡,无显著性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中风病中医症状体征计分法,采用尼莫地平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语言、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情况。(2)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3)血液流变学检查。(4)脑血流图。
2 治疗方法
观察组132例对照组44例均采用非盲法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复合用药,采用脉络宁注射20 ml,加生理盐水注射液250 ml,静点10天。
, 百拇医药
2.1 观察组
取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方法: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按照十二经脉流注顺序、表里相配分为以下4组。(1)列缺(对侧)、曲池、足三里,上担下截。即取对侧列缺与患侧曲池谓之上担,患侧足三里谓之下截。(2)合谷、内庭、昆仑(对侧),上截下担。即取患侧合谷谓之上截,患侧内庭、对侧昆仑谓之下担。(3)通里、委中、承山(对侧),上截下担。取患侧通里为上截,患侧委中、对侧承山谓之下担。(4)阳陵、环跳、太冲,下截法。每次单取患侧阳陵泉、环跳、太冲三穴之一循环使用,谓之下截法。
每组针刺5日,每日针1次,手法平补平泻。依次而行。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20日为一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患侧风池、肩、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悬钟、太冲。语言不利加通里、廉泉,手足拘挛加八风、后溪。
, http://www.100md.com
方法:每日针1次,手法平补平泻,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20日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1)中风病疗效制定标准 治疗前满分28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因无神志障碍,所有病例均以4分作为神志分数。临床治愈:积分增加超过20分以上。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
(2)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症状累计分值为0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累计分值下降≥2/3。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累计分值下降≥1/3<2/3。无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累计分值下降<1/3。
(3)理化指标疗效标准 采用相关统计学进行判定。
, http://www.100md.com
3.2 结果
(1)总体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风总有效率为92.5%,临床治愈5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4%,临床治愈50.0%。两组比较经统计处理U=0.54,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2)症状、体征参数比较 见表1,经Ridit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对中风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对照组语言、指关节功能改善不显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中医症状、体征参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对中风病的主症及体征均有改善作用。组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对照组对语言功能改善不显著,P>0.05。在改善语言功能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4)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2。观察组及对照组均经1疗程治疗以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
, http://www.100md.com
(5)脑血流量变化 见表3,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
4 讨论
担截法首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2]是临床选穴、配穴的一种特殊方法,“担”即挑担,“截”即截止、阻拦的意思。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截法,用一穴。担法即取肢体两侧各一穴或上肢一穴,下肢一穴,使二穴相互呼应;截法即取肢体一侧穴,从中间独截以阻断病势。担截互用,法有七则,如上担下截法,上下担法等。临床选穴多则三穴,少则一穴,具有简单快捷、效果显著等特点。古籍中用担截法取穴多有记载,《拦江赋》中“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2],即是取八脉交会穴中内关、公孙治疗胃心胸病。
中风成因或风或痰或气虚血瘀,其疾既成,又不外乎经脉不畅,经络失和,经筋失养而致半身不遂,舌謇语涩,肢体麻木。针灸在于调整气血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气血通畅,邪去正安,得以恢复经筋的正常功能。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重要指导思想,而担截法是这一指导思想有力体现,使一法贯穿十二穴中,调整十二经脉气血。从天星十二穴构成来看,列缺手太阴肺之经穴;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分别是手足阳明经之合原穴;环跳、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要穴,其中阳陵泉是筋之所会;委中、承山、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里、太冲分别为心之络,肝之原穴。十二穴中手足三阳经穴居其九,阳主动,中风肢体运动障碍,以三阳经穴为主,符合病机。再从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来看,“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2]。以肺经至肝经复络肺的方式循环,从列缺至太冲,天星十二穴体现了这种循环。针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可以调畅十二经脉气血。
, http://www.100md.com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按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及上下取穴、表里相配原则,将天星十二穴分为4组,每组3个穴位,以患侧阳明经穴为主,同一经穴不在同侧重复使用,患侧相同或相近神经节段的穴位避免重复使用,以期达到加强针感,提高针刺强度,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所以在列缺、承山、昆仑采用交经缪刺法。临床观察证明,缺血性中风病人的康复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针刺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改善脑供血。担截法与传统法治疗中风,临床疗效无差异,但在语言、指关节功能、即时脑血流改善上担截法有优势。可见传统的依据症状累加穴位的方法并不是最佳的针刺取穴治疗方法,并非取穴越多,疗效越好。
担截法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尚有取穴少,痛苦小,易于为患者接受等特点。其机理可能是通过体内特异穴点的刺激,经过脑干多突触网状结构,通过神经功能替代激活等途径,改善了神经功能,通过对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各种指标的改善,而起到治疗作用,其详尽机理有待于深入研究。
5 参考文献
1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国医药学报,1986;1(1):120
2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84,64,41
(收稿日期:2001-12-12,赵昕发稿), 百拇医药(曹 岱 赵 辉 蒋中越 景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