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家陆瘦燕(2)
第1页 |
参见附件(731KB,5页)。
因为疗效是一种疗法存在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发展创新,针灸才具有活力。要发展首先应继承,所以,陆老特别强调针灸应突出中医诊疗方法的特色——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他钻研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运用寸口脉、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吉凶。丹田脉反映肾间动气,即原气的盛衰;冲阳脉反映胃气的盛衰,特别此处的病脉更可以察知疾病的进退吉凶;太溪脉反映。肾脏之气的盛衰。丹田脉、太溪脉和冲阳脉与寸口脉结合才能正确判断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情的吉凶,这对今天的针灸临床仍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
陆老认为作为肾间动气的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真气,丹田脉是反映肾间动气正常与否的部位,真气往往直接反映着机体的荣枯盛衰。平人阴阳协调,元气潜而不越,脉来有神,故按之则其动和而缓,不急不躁,一息四五至,与寸口相应。若元阴不足则丹田脉按之如循嫩竹之梢,应手而弦,元阴不足,阳失阴潜则浮越,脉现躁越,常取太溪、肾俞、关元等穴以补其元阴之气;元阳亏竭,五脏六腑之气随之而衰竭则出现结代脉,治当用大炷急灸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等穴温固元阳,以防暴脱。
陆老认为察冲阳脉可以候脾胃之气的盛衰。平人冲阳脉按之不疾不徐,不浮不沉,和柔轻缓,匀净分明。临床上根据冲阳脉的搏动情况可以判断胃气的盛衰,特别是病脉,更可以察知疾病的进退吉凶。病虽重,只要冲阳脉不衰,说明胃气犹存,生机未绝,但脉旺弦疾,木旺克土,则预后多为不良,如果胃气衰竭,冲阳脉绝不至,此乃“脉无胃气”,病极为凶险。
陆老认为太溪脉反映肾脏之气。临床上,上盛下虚者大凡太溪脉濡细,而寸口尺部也常现微弱,寸口常大于太溪;下实上虚者,寸口常小于太溪;太溪独盛,则相火常炽。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陆老经常以诊冲阳、太溪两脉来断其预后,如果冲阳脉偶绝而太溪脉尚盛说明肾气未绝,先天之根未断,纵然危候,无忧殒灭;若太溪脉绝,那就说明病已垂危,难以逆转了。
4 倡用奇法。提高临床疗效
正因陆老精通医理,见广识博,在临床诊疗疾病时,往往采用奇法,出奇制胜。
4.1 异位取穴
陆老根据经络理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31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