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6年第11期
编号:11336650
针刺补泻手法繁复的缘由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1日 李 晖 张复亮
第1页

    参见附件(771KB,2页)。

     针刺补泻手法在针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从古至今,手法由简而繁,使后学者莫衷一是,无从取舍。笔者不揣冒昧,对针刺手法的缘由略陈管见,与同道共同探讨。

    针术由简而繁,笔者以为有两大原因:一是对经络及相关中医理论认识所致,二是针灸实践中各种成分发展所致。

    首先,受经络学说发病观的影响。病邪侵入人体,由浮络、孙络、皮部而至大络,而至经,而至脏腑,这一鲜明的发病观,对后世针术层次有极大的影响,如《针灸大成》:“正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精气也,专主于里。”《难经·七十六难》也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充分显示了经络学说对针术深浅层次有所讲究的认识论。

    其次,受针术之道的核心——调气观的影响。《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既然针术调气为先,那么理论上就不得不回答如何调的问题,反映在手法上,就是对补泻动作的讲究。

    第三,从实践来看,①针术部位对针刺手法有影响。如迎随补泻,初始只是补泻法的一个总称,后来演化成顺针逆针的应用,当与肌肉浅薄处的穴位应用有关。腹式呼吸对呼吸补泻法也有相当影响,肌肉丰厚处的穴位对复式手法而言更是天然的操作基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7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