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者得气
第1页 |
参见附件(625KB,1页)。
“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现称经气感应,是针刺过程中医患双方的同步感应,可分为医者得气和患者得气两部分。古今医家均对得气做了具体的论述,本文在此基础上阐述陈爽白老师对医者得气的认识。
1 对得气的理解
古代医家对医者得气的论述非常具体。如《灵枢·终始》描述为:“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强调“突然”:“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此句意指钓鱼时鱼食钩饵,鱼漂浮上水面或沉于水下的瞬间变化。陈老师在临床上体会到,在寻找得气区的过程中,针感的瞬间即突然变化,较针感的浮沉变化更容易被医者体会到,特别是初学者。正如《针灸大成》所说:“凡刺浅深,惊针则止”。
强调“滞涩”:在针刺过程中,医者快速将针刺入皮下,继而缓慢推进寻找得气区时,医者的针感是“轻滑慢而未来”“如闲处幽堂之深邃”,为尚未得气的感觉。当在正常深度内继续进针寻找得气区时,突然针下阻力增大,即“徐而和”“紧而疾”“沉涩紧”“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为医者得气。古代语言表达为沉涩紧,现代语言中表达为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因“滞”有停的意思,“涩”有难(阻力增大)的意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2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