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335483
经脉动脉说(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卓廉士
第1页

    参见附件(417KB,3页)。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这一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典医著,摘录出有关“动脉”方面的记述,并参考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运动往复方面的观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中医在辨识经脉的过程中曾以“动脉”为参照,经脉循环体系极可能建立在对“回环往复”的循环期待上;经脉之动力源于肾间动气,刺血疗法在上古时代应用于多种疾病。结论:研究经脉须注重“动脉”这一环节。

    [主题词]经脉/血液供给;动脉;经络学说

    《易·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古人主张对事物的运动进行考察,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其变化规律,并相信这种方法能显幽烛隐,而“见天下之赜”,洞察事物变化之机。中医在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时,也是如此。动,是生命的征象,是活力的表现,尽管“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千金要方》),但“以动者尚其变”(《易·系辞上》),生命的活动即是认识生理现象的切入点,而在体表能轻易扪及的“动脉”显然是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生命体征,无疑会引起古人关于脏腑经脉的思索,但这类思索隐匿于浩繁的古籍中,难于寻觅。对此,笔者拟踵其陈迹,勾深至隐,努力发掘这一线索。

    1辨“动”识经脉

    有证据表明,古人在“列别藏府,端络经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时候,曾以“动脉”作为重要标志。马王堆《帛书·脉法》云:“相脉之道,左□□□走而案之,右手直(置)踝而簟之……夫脉固有动者,骨干之少阴,臂之太阴、少阴,是主动,疾则病”,这里的“案(按)之”“簟(弹)之”,就是察看脉之动静,以便发现其间的内在联系。

    《难经·一难》云“十二经皆有动脉”。在《内经》中尚能见到古人采取将“动脉”加以延伸,以点求线,从而指出经脉走向的方法。如《灵枢·本输》载:手太阴“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人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经渠、尺泽同为“动脉”,而“行于”“入于”则是对前臂内侧之“动脉”进行的纵向沟连。此法为后世医家所沿用,如明·杨继洲将十二经之“动脉”逐一进行了标识,他在《针灸大成》中叙及:“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云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1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