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05476
斑蝥、白芥子发泡规律的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宋晓平 姬晓兰
第1页

    参见附件(403KB,3页)。

     [捕要]目的:探讨斑螯、白芥子用于天灸疗法时的发泡规律,找出控制发泡程度的条件。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175人随机分为5组,观察不同药物或药量的发泡率、发泡时间、发泡大小及疼痛程度。结果:同种药物不同量组的发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药物组发泡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和4组的发泡时间无差异,P>0.05。

    2.3 发泡大小的结果与分析见表3

    4组资料呈正态分布,经方差齐性检验后,方差齐,应用方差分析得出:4组在发泡大小上有差异,F=5.1142,P=0.0031。两两比较得出:1组和3组的发泡大小无差异,P>0.05;2组和4组的发泡大小无差异,P>0.05。

    2.4疼痛率的结果与分析见表4

    5组资料经行乘列表卡方检验,然后应用卡方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得出:5组的疼痛率有差异,P=0.0002,1、2、4组的疼痛率无差异,P>0.05。

    2.5疼痛程度的秩和检验

    在发泡情况下,4组在疼痛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23。

    3 讨论

    3.1 发泡率

    斑蝥、白芥子在相同剂量下的发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一种药物用不同剂量贴敷后其发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斑蝥组发泡的时间长于白芥子组的发泡时间(P

    [ 下 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0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