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7年第2期
编号:11405313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2月1日 李 澎
第1页

    参见附件(693KB,5页)。

     机能决定了针刺效应。不同刺激时间所起到的作用文献报道也不一致,如唐强等在不同捻转持续时间治疗急性脑硬死60例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中发现,对人脑皮层SEP5种波的异常率调节,针刺持续3分钟捻转与持续0.5分钟捻转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捻转手法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对其刺激量与经穴发挥效应的关系尚未达成共识。

    2.2 电针

    电针作为针刺方法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电针刺激参数已成为针刺临床和针刺原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电针刺激参数对机体某些功能具有不同的效应。影响电针效应的参数主要有3个:频率、刺激量(电流或电压)以及电针波型。其中电针波型的作用已基本明了,连续波可缓解神经肌肉的紧张状态,加强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以及离子的运转,并且不会因刺激过强而引起组织产生排斥性反应;疏密波能引起肌肉有节律的收缩,从而促进组织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断续波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对横纹肌有良好的收缩作用口。而连续波因其作用温和,频率固定,刺激容易积累而在临床应用范围最广。

    文献资料显示,刺激频率选择的范围变异相当大,从最低1Hz到最高100Hz。如此大差异的频率,针效机理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各文献实验研究的结果对针刺效应机理的深入探讨明显受到局限。1986年韩济生等的研究表明,不同频率的电针(2~5 Hz与100Hz)的镇痛机理有所不同;不同频率的电针还引起中枢不同种类神经化学物质的释放;不同频率与不同强度的各种组合针效机理也可能不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93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