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7年第5期
编号:11516028
肝郁气滞证与耳穴压痛反应相关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5月1日 《中国针灸》 2007年第5期
肝郁气滞证与耳穴压痛反应相关性研究
肝郁气滞证与耳穴压痛反应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证候与耳穴穴位相关性。方法:按标准选择63例典型肝郁气滞证者为观察组,52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用耳穴弹簧压力棒,压力定量为50g,用耳穴压痛法对被采集者左右耳分别进行探测,统计出现阳性反应耳穴的数量,左右耳分别统计,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穴位的阳性反应率。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肝郁气滞证者与健康人相比,肝、食道、三焦、脾、胰胆、艇中、胃和神门8个耳穴的压痛阳性反应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肝郁气滞证与这8个穴位具有相关性,其相关性大小的顺序为肝>食道>三焦>脾>胰胆>艇中>胃>神门。结论:中医证候与耳穴穴位具有相关性。

    [主题词]体表反应点;肝气郁结;穴位,耳针

    应用耳穴或耳郭诊断和治疗疾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成书之前,古代医家就积累了不少关于耳与整体相联系的经验和认识,在《内经》成书后,耳与整体的生理、病理联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在20世纪50年代耳针在欧洲兴起,法国PNogier博士提出了形如胚胎的倒置耳穴图,这使得现行耳穴的穴位命名大多数直接采用西医术语,或与脏器的名称相对应,其耳穴与中医古文献的记载无相同之处。但根据中医经络学说,六阳经都直接或间接地上耳前或入耳中,六阴经则通过与阳经的络属关系,间接地与耳发生联系。脏腑是经络的发生中心,脏腑的生理病理即可通过经络的连属关系反应于耳上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