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辨“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1)
[摘要]目的:探明针刺补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本义。方法:用知识考古学的原理,通过对“徐”“疾”所描述的对象以及该词所出现文章的结构分析,对该句含义进行了再次辨识。结论:“徐疾”在《内经》补泻刺法中所描述对象有三:一为脉象,二为留针时间,三为出针速度。“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中的“徐疾”应为脉象,而非针法,意为脉由徐变疾,标志着经脉由虚转实;脉由疾变徐,则是经脉由实转虚。[主题词]《内经》;针刺补泻;考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此句一出,在《内经》中便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由此,也引发了中医界近两千年的争论,几乎成了一个“千古疑案”。
若《灵枢·小针解》中的“疾出”指的是“疾出针”,那么《灵枢·小针解》出针时补泻操作则与《素问·针解》正好相反。《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的观点早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那么《内经》不同篇章的论述中出现的不一致也属可能。因此后世医家有从《灵枢·小针解》之解释者,有从《素问·针解》之解释者。又有杨继洲认为二者皆通,“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看似有异,实则对“缓急”和“久速”还是语焉不详。对于补泻操作的一个出针环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