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中经脉病候“热中”的由来与演变(1)
[摘要]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中热”可形成“不溲、溺赤”等小便病候。在当时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早期医学观念,受其影响,与小便病候关系密切的足厥阴脉早期经脉病候中出现了“热中癃”,这种早期经脉病候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脉解》《灵枢·终始》中依然有所反映。在《内经》中“中热”已然成为具有脏腑意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经脉病候成书时因经脉脏腑理论明显区别的影响,并未将“中热”纳入到经脉病候中。本研究提示,早期经脉病候的形成有其相当广阔的医学背景,脱离这种背景对经脉病候的研究会产生偏差。
[主题词]肝经;肝经病证;考证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8-0617-03
中图分类号:R 228 文献标识码:A
自上世纪70年代,出土经脉文献的问世促进了学界对经脉病候的认识逐渐全面、深刻。随着研究的深入,面对记载各异的经脉病候,人们不再满足于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而是追问,是什么导致了如此纷繁复杂的变化?经脉病候在历史的传承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变化的动因又是什么?显然,局限于经脉病候的范围进行相关研究已不能回答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将经脉病候放回到产生它的那个医学背景中去,有助于揭示经脉病候的由来与演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下简称《扁仓传》)是研究早期医学史的重要文献,其中记载了大量临床病案,反映了早期医学的真实情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