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保护的主要文化精髓和诊疗技术(2)
于这个时期。春秋时代冶金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出现了铁器,自战国至秦汉,砭石才逐渐被九针取代。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针灸名家,在山东济南市大观园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的扁鹊像上,扁鹊被雕画成人面鹊身,手中举着一根针正准备给人治病。随着针具的不断改革,针刺的方法也不断发展,在《内经》中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针刺方法。在刺法方面提到了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在补泻手法上提到了疾徐、呼吸、捻转、迎随、提插、开阖补泻等,为后世复式手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基本继承了《内经》的针刺手法,至金元时期《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初陈会的《神应经》提出了“催气手法”;徐风的《金针赋》对复式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做了系统论述。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针灸发展的早期历史已经被岁月尘封,诸多的器具、技法等业已逐渐销声匿迹。如《内经》记载的“九针”早已失传,其中的“九刺”十二刺和“五刺”等手法现代已很少有人能掌握其精髓,“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白虎摇头”等传统技法也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师运用;各种家传的针刺技法、绝技也大多后继乏人,故需要保护和进一步整理研究。
5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烧灼、温熨,借其温热、药物的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先,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