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针灸》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644199
国外针灸治病作用机制研究概况(2)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6期
     2 针灸治疗疼痛机制的研究

    目前,针灸被用来治疗慢性疼痛已经被普遍接受[9]。临床实验也证明针灸可有效治疗纤维肌痛、慢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它通过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增加脑血管血流速度,释放内啡肽、前列腺素而达到止痛效果[1]

    慢性疼痛综合征与交感神经活动过度有关,而且包括不同大脑皮层分区的前脑可抑制和促进疼痛并具有自治功能。对针灸所引起的感觉间的相互关系、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自治功能的效应以及脑电图(EEGs)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显著降低心率(HR),增加收缩压(SBP)。光谱分析指出针灸可显著降低HR变异(HRV)和SBP变异(SBPV)中低频成分(LF),显著缩减HRV的低频和高频(HF)的比率(LF/HF为交感神经活动度指数),而且HRV的LF/HF比率和已报道的特异针灸感觉的数目呈显著负相关,HRV的HF和针灸感觉的数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EEG数据分析表明针灸的非特异性使得除了γ波以外,所有谱带的强度增加。而且HF(副交感神经活动度指数)的变化和HRV的总强度(自主神经系统的总活动度)与θ、α和γ波强度变化呈正相关,而SBPV的LF和HRV的LF/HF变化与所有谱带的强度变化呈负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针灸引起的感觉所导致的自主变化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前脑(如EEG的变化)介导,这对通过交感神经活动抑制而减轻慢性疼痛是有益的[10]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