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保健中心 > 地震与健康
编号:11672935
针灸在地震后疫病防治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中国针灸》 2008年第7期
     文章编号:0255-2930(2008)07-0507-02

    中图分类号:R 246 文献标志码:B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此次地震来势凶猛,波及面广,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的房屋倒塌和大量的人员伤亡。由于地震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数百万灾民的安置及10余万救援人员的进入形成了短时间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相互接触,加之地震发生于夏季,气温偏高,极易造成人畜排泄物和尸体的迅速腐烂、蚊蝇繁殖和水源污染,这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给灾后的卫生防疫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客邪贵乎早逐”,针灸学有着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理论和经验,如何发挥针灸疗法简、便、效、廉的特点,在震后疫病防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是广大针灸医疗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1 针灸防治疫病的历史渊源

    疫病是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中国古称“疫疠”“时行”“天行” “瘟疫”等,具有播散迅速、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据考证,我国至少有3500年以上的疫情历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疫”的记载,但无法考证其确切年代。在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春秋至清朝之间(前770-公元1911)的2681年间,共有疫灾之年669年,平均4年就有一次[1],故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

    中医针灸防疫保健的预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针灸预防疫病的记载也最早出现在《内经》时代。如《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明确指出“五疫之至,只有五法”,并介绍了“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的针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