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5年第12期
编号:11265603
洪善贻从肝论治脾胃病学术经验初探(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5年第12期
     2.5补肝升脾法:适用于肝虚气陷型。临床特征:食后作胀,或食后思睡,消瘦神疲,四肢困倦乏力,大便溏薄,水谷不化,腹胁胀满,食后为著,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弦。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药用: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炙黄芪、升麻、柴胡、枳壳、怀山药、炒扁豆、炙甘草等。便溏加焦楂曲;食少纳差加谷麦芽、炙鸡内金等。此乃因肝气虚弱,疏泄不及,以致脾气下陷,洪老师喜重用黄芪以补肝气。正如张锡纯所言:“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少佐以升麻、柴胡以升提举陷,使脾气上升而不下陷,则气机得运,而壅滞可消矣。

    2.6抑肝扶脾法:适用于肝旺脾虚证。临床特征:肠鸣腹痛,泻后痛减,腹胀,或腹中雷鸣,便下泄泻,食少作饱,肢倦乏力,苔白或偏腻,脉弦滑。常用方剂以痛泻要方加减,药用白术、白芍、陈皮、防风、柴胡、枳实、甘草、煨木香、炒六曲。腹胀加川朴;大便有粘液加地锦草;里急后重加木香。吴鹤皋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痛泻要方功能柔肝理脾,缓急止痛,洪老师常用以治肝强脾弱,肝脾失调引起的各种慢性腹泻及腹痛,效果十分显著。

    2.7温肝暖脾法:适用于肝胃虚寒型。临床特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热痛减,遇寒痛加,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或紧。常用方剂为理中汤合大建中汤加味,药用:党参、白术、干姜、吴萸、姜半夏、茯苓、陈皮、木香、小茴香、九香虫、炙甘草等。泛酸甚者加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此多因素体阳虚,恣食生冷,或感受外寒,或失治误治,伤及肝胃阳气,以致寒凝于中,不通则痛也。故治疗上重用吴萸走肝经,以辛温能散寒温中,辛又能敷散肝木,顺其条达之性,使脾复健运而胃得和降也。

    3 、 体会

    洪老师推崇薛己所云:“凡脾之得疾,必先察其肝。盖肝者脾之贼。”可见其十分重视肝对脾胃消化功能的影响。肝和脾胃毗邻而处,脏腑相连,在生理上相互资生,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洪老师治疗脾胃病的过程中,常因病机与病症不同而灵活运用,但始终把治肝之法放在首要的地位,洪老师充分吸取清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的治肝之法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临床实践,系统总结了从肝治脾的方法。主张肝气过旺者宜抑之平之,肝气郁结者宜疏之散之,肝气不足者补之,肝阴亏虚者柔之,再结合脾胃虚实补泻法,脾虚者补之,胃实者泻之,气逆者降之,气陷者举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湿浊者化之。而治疗的原则就是“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如此可掌握其要,收事半功倍之效也。

    收稿日期2005-07-22

    [ 上 页 ], 百拇医药(林 刚)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