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瑛辨治湿阻经验
第1页 |
参见附件(236KB,2页)。
徐志瑛(指导)
关键词 湿阻 名医经验 徐志瑛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湿邪致病在临床常见,尤其是我江南沿海之地,气候潮湿,每到长夏季节更甚,故湿阻病极为常见。湿邪为病,到体内可转变成许多疾病,分布在不同阶段之中,较为难治。现代医学没有该病名,其治疗方法极少,中医中药显出其突出的疗效。吾师对湿阻的治疗有其独特的见解,现介绍如下。
1 明机理,认清寒热
湿邪为患,有内外之分。外湿是指由地气升化之雨露雾湿,人在天地之中,若不能适应,则成易感之人。内湿是指饮食膏梁厚味,脾胃受损,健运失司,湿从内生。外湿、内湿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纠缠不解。湿邪可以根据体质和脏腑的功能状态,出现热化、寒化。湿邪粘滞,易郁化热。阴虚之人,胃热积盛,多湿从热化。但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从寒化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曰:“湿胜则阳微”。虽然湿证多端,但其致病有共同特点,其一是“重”,湿病之人多有头重如束布帛,颈项板滞,肢体沉重、倦怠;其二是“闷”,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为脘腹痞闷;其三为“呆”,五脏中脾喜燥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表现为纳食乏味呆滞;其四为“浊”,湿邪为病,其排泄物秽浊不清,患者的二便等多秽浊不清或不爽,口臭;其五为“粘腻”,病程缠绵,舌苔厚腻。本病起病缓慢,可迁延较长时间,不易速去。与气候季节,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江南沿海一带,梅雨季节多发或加重。湿阻的病机主要在于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病变部位以中焦脾胃居多。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的“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理论相应。
2 辨证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