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五行藏象系统探讨五藏之“象”的范畴及基础(2)
第1页 |
参见附件(422KB,3页)。
五脏空间特性的表现之一便是五脏与五方相通应,“肝应东,心应南,肺应西,脾应中,肾应北”。这种相通应的关系,是以五行为中介、以取象比类为手段建立起来的。如以肝为例,肝属木,木具升发之性,自然界东方系日出之所,亦有升发之性,故二者相通应。“心应南,肺应西”等皆与之类同。由于古代确定方位是“面南而立”,左为东,右为西。故肝应东、其性升发可表述为“肝生于左”;肺应西、其性肃降可表述为“肺降于右”。心属火应南,肾属水应北,由于阳主表而阴主里,故也可表述为“心布于表,肾治于里”。由此不妨推测《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降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等有关五藏位象的认识实滥觞于五脏应五方的关系。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藏象系统中囊括了方方面面的“象”。“象”的界定是以整体观为指导,以五脏为线索,联系人体形、窍、志、液、华、色、味及自然界的位、时等展开的,它揭示了生命过程的整体性和生命活动的联系性。就人体而言,人体有五大系统,五大系统内部以五脏为中心,联系六腑、五体、五官、五华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性的建立是以经络系统为中介,以精气血津液为基础的。其中,精气血津液是五脏之“象”形成的内在基础。由于五脏的精气血津液灌注于体表,荣养相应的器官组织,才使五脏与体表密切了联系,使其在生理病理上息息相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