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7年第12期
编号:11532427
张明从虚从瘀论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2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7年第12期
     关键词 张明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从虚论治 从瘀论治 临床经验

    张明主任医师,曾师从当代中医外科名家夏涵教授及陆德铭教授,深得他们的学术真谛。张主任临床经验丰富,在继承夏涵教授及陆德铭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笔者有幸侍诊于旁,时有感悟,现将张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以簇集性小水泡为特征的皮肤病,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但在皮损完全消失后或1个月内,神经痛大多会消失,然而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或年老体弱患者,常于皮损消退后遗留顽固且病程持久的剧烈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也有较少数患者表现为奇痒或痒痛),患者的疼痛常是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针刺样疼痛,发作时常使患者情绪烦躁、寝食不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体内用药主要是麻醉性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及营养神经药物等,体外用药主要有辣椒辣素霜、利多卡因霜、扶他林乳剂等,此外还有区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微波照射等治疗方法,但疗效都不是很理想。
, 百拇医药
    带状疱疹是由于脏腑病变,致使湿热内蕴,火毒内盛,痹阻经络,蕴于肌表而发,其根本为正气亏虚。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经过相应清热利湿解毒治疗之后,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症状会随着皮疹的消退而逐渐消失,但有些患者经治疗后,疼痛仍然不消,甚则迁延日久。张师认为,其因有三,其一是“虚”,患者正气亏虚,精血不足,无力御邪,兼之火毒之邪耗伤阴血,致使机体精血更加亏虚,血不荣络,不荣则痛;其二是“瘀”,气滞血瘀,阻痹经络,不通则痛;其三是“久病人络”,经脉遍布全身,具有运行气血的作用。若久病不愈,气血虚衰,不但使脉络失荣,造成“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而且会出现气虚血瘀,络脉不通的状况。治疗应从虚、瘀着手,治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理气化湿。还应加入重镇,虫蛇之类的药物,以收重镇止痛、搜风通络止痛之效。

    对此,张师施治多以益气养血、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之品。使气血充足、经络疏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常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生黄芪用量常达60g。张师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程迁延,久病必虚,痛久伤气,“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之运行,致血行迟缓,脉道不通或通而不畅,以致血瘀气滞,不通而痛,用大量黄芪正是取其能益气生血而托毒外出,又能推动血运,促进瘀血活化之功效。配合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三棱、莪术等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理气止痛之品,佐以制香附、郁金等既人血分又人气分之品,使气血流畅,血随气行,开通经络而止痛。且香附有疏肝解郁、消痰饮痞满之功。对疼痛剧烈者,酌加乳香、没药、灵磁石、珍珠母、代赭石等破血消瘀,重镇止痛;对顽固性疼痛,甚则彻夜难眠者,加入全蝎、蜈蚣、地龙、乌梢蛇等虫类药物,因为久痛易入络,加入虫类药物后,不但能达到搜风通络止痛之效,而且能引诸药直达病所。

    如治某男,63岁。2007年1月诊。患者6年前曾患带状疱疹,经治后皮疹消退,但左胁肋部常有阵发性针刺样疼痛。纳可,夜寐不安,大便干燥,小便量少。舌质紫黯、苔薄,脉细涩。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证属气虚血瘀。治拟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兼以理气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g,当归、川芎各12g,赤芍、白芍、延胡索、香附各15g,莪术、灵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各30g,地龙、甘草各9g。7剂。药后复诊,诉疼痛较前有所好转,夜寐改善,大便已调,原方加炒白术、茯苓各12g,续服l周,除仍时有针刺样疼痛外,余症均安,拟原方去桃仁、红花,加全蝎3g,蜈蚣1条,续21剂后,予黄芪60g,当归、川芎、炒白术、茯苓、山药、桑寄虫各12g,白芍、党参、延胡索各15g,甘草6g,调理2个月而痊愈。随访至今,病未再发。, http://www.100md.com(王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