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8年第2期
编号:11646097
从《伤寒论》方用药特点论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08年2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2期
     摘要 《伤寒论》方独特的用药和组方,至今被临床广泛应用,不仅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而且更多地用于内伤杂病。本文从理气机,升降相因;调寒热,辛开苦降;治阳虚,辛甘合化;遇急疴,相须为用;祛阴结,去性取用等几方面探讨了《伤寒论》方用药组方特点,旨在对《伤寒论》方的配伍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遣方用药的水平。

    关键词 伤寒论 经方 中药配伍 用药特点 临床应用

    众人皆知《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伤寒论》诸方为治热病而设。但临床实践证明,《伤寒论》方治疗内伤杂病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800多年而不衰,前辈们也有“伤寒方可治杂病”之定论。《伤寒论》方为何有如此广泛地适用性,这与张仲景遣方用药密切相关,本文试从《伤寒论》方用药特点,探索其配伍规律,进一步论述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理气机,升降相因

, 百拇医药     张仲景根据《内经》“高下相召,升降相因”(《素问·六微旨大论》)的理论,组方用药,重视气的升降平衡。在诸多的《伤寒论》方中体现了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相因,拨乱反正的治疗思想。桂枝加杏仁厚朴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肺寒气逆咳喘的方剂,用药的最大特点就是杏仁配厚朴。肺气上逆,用杏仁苦泄降气止咳,配用行气作用较强的厚朴,主要取厚朴温运、升脾、消痞之效,通过厚朴升脾之用,协杏仁降肺之意,升降相因,破肺气之壅滞而疗咳喘。此外,厚朴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与半夏配伍,升脾降胃,调畅中焦气机,解脾胃之痞胀。调脾胃气机,升降相应的思想在“旋覆代赭汤”中亦有体现。此方本为痰气交阻,嗳气不除而设,在用了大剂量的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降逆药的基础上,配伍人参、甘草升脾补中,既防金石之物降之太过而反伤脾胃,又突出了“升降相因”的用药特点。又如“小柴胡汤”,升散的柴胡配以清降的黄芩,调和表里之气机,达和解少阳之意;“四逆散”,升发肝阳的柴胡配伍降胃破结的枳实,调理肝胃之气机,奏透邪理气之效。“升降相因”用药之法备受后世医家推崇,《伤寒瘟疫条辨》用“升降散”,通过升降气机,分消达邪,治瘟疫热毒;《经效济世方》用藿香、炒香附开通上下,升降诸气,解郁除痞;《孙天仁集效方》,用乌药配合升麻,一升一降,流通其气,治疗小肠疝气,胀痛难忍。笔者亦用“升降相因”思想指导临证谴方用药,曾治多例失眠病人,取得较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2、调寒热,辛开苦降

    寒热相持,多见脾胃为病。因脾胃同聚中焦,脾喜燥易寒易湿,胃喜湿易热易燥,故脾胃为病以脾寒胃热夹杂多见。脾寒胃热治法大相径庭,然《伤寒论》以辛开苦降法开辟了治疗脾胃寒热错杂的法门。辛开苦降法即辛温发散之药配伍苦寒通降之品,苦辛相投,调和脾胃,平其寒热。《伤寒论》的这一用药特点,在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中最有体现,用干姜、半夏宣通脾阳,散寒化湿;黄连、黄芩等沉降胃火,泻热燥湿。此外,在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等方中也有体现,取干姜之辛通,黄连之苦降,和胃泄热,调和脾胃寒热,恢复脾胃功能。王孟英治疗湿热内蕴,脘痞吐利时,承袭此法而灵活变通,创“连朴饮”,以苦寒的黄连配伍辛温的厚朴,是仲景辛开苦降法的延伸。此外,《伤寒论》中辛开苦降之法,还用于上焦胸膈之热与中焦脾寒相持,栀子干姜汤证即是;肺中痰热与脾虚下利相兼,麻黄升麻汤证是也,用栀子、知母、黄芩等苦寒泻上焦之热,干姜、白术等辛温散中焦脾寒,寒温并用,各奏其效。现代临床辛开苦降法多用于慢性胃炎、结肠炎、胃溃疡病,以至肝胆疾病等,缘于这类疾病多有寒热相持于中的表现。我在临证时,凡见嘈杂、泛酸之胃热与肠鸣下利、腹痛欲泻等脾寒相持之证,喜用辛开苦降之法,如黄连、黄芩、蒲公英、无花果等寒凉药配伍半夏、干姜、吴茱萸、附子等辛温药,多能收效。
, 百拇医药
    3、治阳虚,辛甘合化

    既用辛温之药,升散阳气;又用甘平之品,益气内守胃之辛甘合化。辛甘合化,通中补阳是《伤寒论》方治疗阳虚诸证的一大特色。“阳虚不在补而在通”的思想贯穿始终。阳虚之人,脏腑功能下降,痰、湿、瘀等病理代谢产物不易排除体外而易潴留。因此,阳虚之人易呈现出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虚中挟实的病理状态。治疗时若单纯的温补阳气,不利于水消、痰化、瘀散。“阳虚不在补而在通”即通过温通阳气的方法,提高机体阳气的功能,从而达到补益阳气,消除阴翳的目的。在用药上的体现就是辛甘合化。凡阳虚之证,不论卫表、脏腑、血脉皆用之。典型配伍有桂枝甘草合用,甘草干姜合用,附子甘草合用等。《伤寒论》中虽然将“桂枝甘草”用于心阳虚证,但是通过不同的配伍,通阳之脏亦随之而变。如配以茯苓、白术温通脾阳治疗脾虚水停证;配以茯苓、生姜治疗胃阳虚证;配以五味子、茯苓温通肾水等。辛甘合化的配伍方法用于临床,对于阳虚而致的水停、瘀血诸证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胸痹之证,血脉瘀阻皆由心阳不足所致,应用辛甘合化,通阳散瘀,冀望阳气的温通而消散瘀滞。在用药上遵循辛甘配伍原则,除用桂枝、甘草外,配以辛温通阳的薤白、干姜、附子,甘补的黄芪、党参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 百拇医药
    4、遇急疴,相须为用

    “相须为用”指功效性味基本相同药物配合使用,增强药力,以求速效。“相须为用”在《伤寒论》方中主要用于大热、大寒或大瘀之证。大黄黄连泻心汤、白头翁汤是治疗热证的代表方药。前者虽为胃热痞证而设,后者为肝热下注大肠之下痢而用,但两者皆用苦寒清热解毒的药物组方配伍,其用意就是集中药力,尽快泻热、祛邪。后世治疗温毒或疮疡火毒等证,善用此法,清热解毒直折病所,速泻火邪而疗热毒,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是也。干姜附子汤是治疗阳气暴虚,阴寒内盛的方药之一。干姜、附子大辛大热,相须为用,药味单捷,急复脾肾之阳,用于阳气暴虚之急证再恰当不过了。由于附子、干姜的协同作用,便成了回阳救逆方的主要药对,不仅张仲景的四逆汤类方如此,后世治疗亡阳重证也循之法,如回阳救逆汤、六味回阳饮便是例证。抵当汤,顾名思义,直抵当攻之处,非大瘀者不可用之。用二味破血逐瘀的虫药配伍活血化瘀的桃仁、大黄,相须为用,推陈致新。自汉而起,多用于严重瘀血者。药物相须为用,单刀直入,一般临床多用于急证、重证,中病即止,否则有伤正之虞。
, http://www.100md.com
    5、祛阴结,去性取用

    “去性取用”通过寒药与热药的配伍,相反相成、相制相用、取长补短,使药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组方谴药之法。如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与大黄配伍、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与石膏配伍都是去性取用配伍之法的典范。作为去性取用的药物都具备较强的破气、活血、散结、化痰等祛邪的作用,但与病性相从,如痰热壅结证,痰为阴邪,非温不散;病性为热,非寒药不可。半夏、麻黄虽是祛痰宣肺之首选,但性温与证不合,然配以寒药,如黄连、石膏,去其温性,存祛痰结之用,避免了药证难符的局面。去性取用的配伍方法用于临床,对于一些阴结、寒结、冷结之证,大有用武之地。在一些热性病中,常常有阴邪凝结的表现,如血瘀、痰凝、饮结、水停、寒滞等,在选用具有较强作用的活血、理气、化痰、祛湿等药物时,常常会碰到与病性相从的问题,那么采用去性取用的配伍方法能得以妥善解决。现代一些疑难杂病诸如糖尿病、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常常有“热瘀证”的表现,清下瘀热是首选之法,在苦寒清下的同时伍以一二味辛温活血通脉药,如川芎、红花、乳香、姜黄、延胡索、桂枝、当归等,有利于改善血液凝滞的状况。治疗热哮证时,酌情加入半夏、生姜、旋覆花等温药,有利于降气化痰散饮。再如有些妇科炎症,少腹胀痛等状常见,乌药、香附是首选的理气药,但常常与病性相从,通过去性取用的配伍运用,对治疗大有益处。

    总之,《伤寒论》方尽管为治外感病而设,但在组方用药上无不显现出治疗脏腑杂病的思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体现了中医治疗用药的一贯治疗原则,故用之临床,必经久不衰。, 百拇医药(何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