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8年第7期
编号:11642502
中医五行学说研究进展(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7期
     如何使中医学从经验性的传统中医学向科学性的现代中医学进化,根本出路在于基础理论的突破。而解除对中医理论发展禁锢的当务之急是用科学剖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如果不能吸取现代哲学的精华,得以脱胎换骨,在将来则会成为现代中医学向前发展的阻力[31]。阴阳五行学说古朴、完美,在现代人的眼中,却又那么不切实际,犹如空中楼阁,中医人应当以此“空中楼阁”建筑基础为己任,使其有根有基,屹立于现代

    科学之林,为祖国医学之继承发展大业,为人类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6 参考文献

    [1]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04.

    [2]谭春雨,方力行,陶御风.五行名义的四时象理内涵探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10-512.
, 百拇医药
    [3]李致重.科学地认识阴阳五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2):1-4.

    [4]岳美中.评论五行学说,先要懂它[J].中医杂志,1974,15(12):42.

    [5]邢玉瑞.《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28(1):5-6.

    [6]张其成.易学与中医[M].北京:中国书店,1999:52-54.

    [7]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二册)•甲古文四方风名考证[M].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1-6.

    [8]李成福.现代系统科学的空—时结构方法与古代五行学说的融合[J].河北中医,2005,27(8):630-631.
, 百拇医药
    [9]王小平.论人身合和结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3):162-164,173.

    [10]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344.

    [11]汪连天.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简明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38.

    [12]萧德馨.中医方法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135.

    [13]李靖,王旭东.五行制化理论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6.

    [14]刘玉庆,郭林.从简约性看中医“阴阳五行”的生物学意义[J].自然杂志,2003,25(5):296-298.
, 百拇医药
    [15]马小兰,蔡松涛.从四元素说到五行学说试探中西医理论模式的不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173-176.

    [16]冯前进,牛欣,王世民.五行学说的非线性动力学原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7):551-554.

    [17]戴永生.五行学说现代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3):198-199.

    [18]阎银宗,庄建西,庄建东.试用系统科学理论解读阴阳五行[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5):8-10.

    [19]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

    [20]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3.
, 百拇医药
    [21]李成福,李同宪.系统科学的形成结构方法与五行学说的融合[J].陕西中医,2002,23(10):913-915.

    [22]湛恳华.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23]张其成.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4):3-7.

    [24]金日光,牟雪雁,李元柱.中医传统五行学说人类器官的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统计学参数对比[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多学科研究,2004,6(1):26-29,78.

    [25]许仕杰,黄纯美,周福生.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的五行空间构模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9):1738-1740.

, 百拇医药     [26]孟凯韬.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多学科研究,2003,5(3):15-16,76.

    [27]谭春雨,徐列明.气阴阳及五行哲学内容的形成及其对医学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2,20(4):468-469.[28]李曙华.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1):21-25,32.

    [29]张宗明.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1):76-79,83.

    [30]李盈,张家毓,周小军.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07-1908.

    [31]张维耀.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一)[J].天津中医药,2004,21(10):387-390.

    收稿日期 2008-02-28, 百拇医药(李利清 虞坚尔 张新光 夏 英)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