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3期
编号:11764130
《血证论》对暑疫认识之浅见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3期
     关键词 血证论 暑疫 脾阴虚 中医学术发掘

    暑疫一词,由来已久,早在《资治通鉴》中便有记载,但至明清温病学说兴起之时,也还只见其名未见其义。清代周扬俊著《温热暑疫全书》,也是只有暑疫之名,而未见其实,大抵由于其范畴较广,故根据具体情况又分别论之。文献记载中以暑疫为名的疾病,在温病论著中也有所见[1],但在其他学派医家的论著中,却是少之又少。

    《血证论》云:“暑者,湿热合气之谓也。热蒸则湿动,湿郁则热遏,湿热合化,是为暑气,月令所谓土润溽暑,此之谓也……疫者,四时不正恶戾臭秽之气,触人为病,病气又能传染,是名曰疫[2]。”但由于暑疫病因多样,临床症状又复杂难辨,故一般在临床上难以很好地被鉴别区分。《血证论》中也提到:“发作则……不一其形[2]。”虽然如此,但在《血证论》第六卷(失血兼见诸证)中单现一篇《暑疫》,说明唐宗海对其所论暑疫应该有着独特的见解,而且《血证论·暑疫》最后也提醒到:“血家阴虚,疫邪易发,故并言之[2]。”因此,对于《血证论》所论的暑疫一病,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2]。”《血证论》一书特别注重脾胃而发乎脾阴,无论在对气血、水火的论述中,还是在对血证的治疗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