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相合学《内经》(1)
关键词 知 行 黄帝内经 中医学术发掘 临证经验 医案《黄帝内经》(下称《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成书年代久远,篇幅繁多,文辞古奥,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学者“知”(研读经典)“行”(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相合学之,方能多有获益。吾师赵国仁,于《内经》深有造诣,验之临床,每获良效,今结合验案,由赵师口述,笔者整理,遴取三段陈述之,以飧同道。
1 溺之与“气”,正气病气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本段指体内水液的排泄有两条渠道,即汗从皮肤而出,尿液从前阴而出。两者的多少与气候有关。天热腠理疏松,汗孔开启,故汗多尿少。天寒则腠理固密,汗孔闭合,则汗不易排出,而内注膀胱,故汗少尿多。这种汗尿的转换,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生理现象。上述解释,谅无不妥,然详察之,似有余意未尽之意。“溺”与“气”,“溺”者,小溲也,尽人皆知;“气”者,则多事争议。王冰解为“施化”,马元台释为“后气”(屁)。《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历代诸家多指气海之气的施化功能,也即指膀胱的收缩排尿功能。如此解释,似已妥帖,然笔者认为仍有欠妥善之处。
“气”又云“气化”,指脏腑功能而言。在膀胱则溺出焉。《内经》十二官中唯论及膀胱时提及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4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