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776599
膜原及邪伏膜原学说源流(2)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4期
     侬,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

    2.3 邪伏膜原的病理特征:邪气伏于膜原,正气与邪气激烈抗争,正气受伤,邪气始张,营卫运行为邪所阻,阳气被邪所阻遏,故郁而发热。体内邪气炽盛,热淫之气弥漫,浮越于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往往表现出偏于某经的特有症状。正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讲,邪在膜原“其热淫之气,浮越于某经,即能显某经之证。如浮越于太阳,则有头项痛、腰痛如折;如浮越于阳明,则有目痛、眉棱骨痛、鼻干;如浮越于少阳,则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大概观之,邪越太阳居多,阳明次之,少阳又其次也。邪之所著,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2.4 邪伏膜原的传变规律:潜伏于膜原之伏邪发作,或从外解,或从内陷,从外解者多为顺证,从内陷者多为逆证。“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狂汗、自汗、盗汗;从内陷者,胸膈痞闷,心下胀满,或腹中痛,或燥结便秘,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呕吐、恶心、谵语、舌黄、舌黑、苔刺等证。”在《温疫论》中,吴又可把邪气的传变归为九类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0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