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776572
三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4期
     关键词 三复汤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观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系指由于胆汁反流入胃引起上腹痛,服碱性药物不能缓解反而加重,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西医常用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粘膜、抑酸等方法治疗,很多病例效果不显,且易反复、持续发作。笔者近年来自拟三复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5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22~30岁20例,31~40岁22例,41~50岁7例,51~60岁5例,61岁以上4例;病程6个月~2年27例,2~4年23例,4年以上8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990)制订的标准:①持续性或频发性上腹疼痛,胀闷,餐后不缓解或加重,胃部灼热,嗳气,恶心,呕吐胆汁,吐后症状缓解不明显。②胃镜示胆汁反流入胃,幽门口松弛,关闭不全,胃粘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粘液呈黄绿色混浊。③B超或CT排除肝、胆、脾、胰等器质性病变。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自拟三复汤组成:柴胡。枳壳、党参、旋覆花(包)、法半夏、黄芩各10g,炒白芍12g,代赭石(先煎)15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脾胃虚弱者加白术、茯苓各15g;脾胃虚寒者去黄芩,加桂枝lOg,干姜6g;脾胃热盛者加蒲公英、红藤各20g;脾胃湿热者去党参、炒白芍,加黄连10g,蔻仁(后下)3g;呃逆泛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2g;疼痛较剧者加延胡索tOg;上腹饱胀者加莪术、厚朴各10g。每天1剂,水煎2次,每次取汁约200ml口服。1个月为l疗程,连服2个疗程。2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

    29例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液转清或幽门口胆汁反流消失,胃粘膜修复),占50.00%;15例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复查粘液变淡或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胃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占25.86%;7例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镜复查粘液变淡或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胃粘膜组织学改变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占12.07%;7例无效(症状、体征及镜检无改变,甚至加重),12.07%。总有效率87.93%。
, 百拇医药
    4 典型病例

    罗某,男,38岁。2006年3月24日初诊。患者频发上腹疼痛,胀闷,餐后不能缓解,时有胃部灼热,暖气,恶心,病延7~8个月。曾服洛赛克、胃炎胶囊及中药等,症状不能缓解。近月来上述症状加重并兼口苦。舌苔薄白,脉略弦滑。查胃镜示胆汁反流入胃,幽门口关闭不全,胃粘膜充血水肿,间有糜烂,粘液呈黄绿色。肝、胆、脾、胰B超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证为肝逆犯胃,肝胃不和。治拟泄肝降逆,调和肝胃。拟三复汤加莪术10g,黄连6g,吴茱萸2g。7剂。二诊,前述诸症明显减轻。予上方加减调治月余,症状完全消失。原法出入巩固疗效。2个月后复查胃镜示:粘液转清,幽门口未见胆汁反流,胃粘膜修复。

    5 体会

    肝脾为脏,以升为用;胆胃属腑,以降为和。胆隶属于肝,肝脏疏泄正常,气机和顺,则胆腑和降,胆汁下行,木能疏土助脾胃运化;胃与脾相连,脾气升则胃气降,中焦运化正常。若肝气失于条达,肝木克土,胆随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脾不升,胃不降,则脘痛,胀闷,胃部灼热,暖气,恶心,呕吐胆汁诸症作矣。正如《灵枢·四时气》说:“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总之,其总的病机为肝胃不和,胆失通降。三复汤由四逆散、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组成。四逆散中柴胡疏肝,芍药柔肝,为肝药;枳实理气,甘草健脾益胃,为脾胃药。合之,有疏肝理气、调和脾胃的作用。胆汁上逆,恶心暖气、呕逆口苦、胃部灼热为少阳枢机不利。小柴胡汤为和解与调和少阳枢机的良方。旋覆代赭汤治疗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而致的胃脘痞闷、嗳气、呃逆、呕吐等证,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的功用。三方组合,具有疏肝降逆、调和肝胃之功,切中病机,故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较佳。, 百拇医药(陶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