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古冶今究温病 探得骊龙颔下珠(2)
温病表现为营分证,主要是热邪灼津耗液,甚至邪入心包或煽动肝风。叶氏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徬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说明以甘寒养胃津,用咸寒育肾液,有其严格的区别。邪入心包,亦是营分证所常见的病理变化,叶氏采用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等开窍宣闭,是其突出的经验,为救治热病昏迷、痉厥等危症,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此外,对营血证,尚有瘀血与热为伍阻遏正气,遂变如狂发狂的神识错乱者,叶氏主张在清热养阴的同时,加入丹参、桃仁、丹皮等活血之品。特别是对温毒入营,耗津劫液,叶氏自制了神犀丹。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化斑、清营等汤,即导源于此,确是良好的方剂,不可忽视。
3 精研温病治法方药,滋阴开窍更具卓识
温病的治疗可归纳为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滋阴、熄风、开窍等法,各有其代表方剂和药物。潘老对滋阴、开窍两法尤有潜心研究,颇具卓识。先就养阴生津来说,他曾对三才汤、大补阴丸、增液汤、一贯煎等30余个古方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以地黄(包括鲜、干、熟地黄)、麦冬占首位,其次为阿胶、龟板、元参、白芍。此外,《神农本草经》早就认为石斛有强阴益精之功,《临证指南医案》和王孟英医案等治疗温热伤阴劫液证常用之,实为较好的养阴生津药之一。当然,尚有如知母、玉竹、黄精等等,亦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
在养阴法的具体应用上,潘老强调应根据温病的不同病种,病程长短,发病季节,患者体质差异,投以相应的方药。如风温、秋燥较易伤耗肺津;湿温、冬温较易伤胃液;暑痉易伤心营;温疟易劫肝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0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