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炯恒从郁论治内伤杂病的学术经验(2)
赵老师在诊疗过程中,十分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郁证的时候,常配合心理疗法。所以往往收到比单纯用药物治疗更加满意的治疗结果。他指出,重视精神因素的作用,运用“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历来是我们中医治病的特色。古今名医,在《内经》调神理论的启发下,进一步发挥和发展了情胜疗法的临床应用。他十分赞同《临证指南医案·郁》中“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之观点。临诊常用以下2个方法。
深入浅出,晓之以理,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临床不少患者,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因久治罔效,对治疗失去信心,即使在门诊时,也是心猿意马,神情沮丧,赵老师常常用朴素的语言给予解释复杂的医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深入浅出地消除患者的疑虑,并提出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案,列举治愈验案,指出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不少患者常常说,医生的解释使我丢掉了压在心头的一块顽石,增强了治疗疾病的信心。例如有一位山区乙肝患者,自认为年纪轻轻患上此病已无治愈希望,门诊时不敢在众人面前陈述病史和病情,常常等下班时再进入门诊室诊治,后经赵老师的循循开导,精神状态逐渐改善,病情也随着治疗进程好转,直至稳定。
, 百拇医药
细察病史,动之以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是常用的方法之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故主明则下安。”心的正常生理功能不仅主导五脏六腑的协调平衡,而且还担任着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等精神与活动。古人又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之论说。所以赵老师常主张治病求本的治疗关键在于调畅情志,疏理气机。例如一位患者,因参加招聘公务员,考试分数已上线,但体检不合格,未能录用而致郁证。求诊时,赵老一方面详细听取其倾诉病史,另一方面在诊疗室耐心劝解,告诉患者先治病养病,然后再找工作。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创造参加工作的条件。不仅为其作各种必要的理化检查,而且还通过语言、行动、表情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情绪,使之减轻各种不利于康复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反应,代之以产生一种药物所不能起到的美好的信念和憧憬,收效十分显著;另有一位老婆婆因婆媳不和致胃脘痛,也运用“木郁达之”的理论,耐心说服劝解,使其一腔怨恨如炯消云散;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在治疗同时,常常用“人固有一死”的乐观主义精神去鼓励他们,坚持治疗,按时服药,保持心理健康,以期带病延年。
, 百拇医药
古有云:“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精神状态,抗病能力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对某些精神情志所致的郁证及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乙肝、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由于久病,体质较前虚弱是无疑的,而由此所产生的忧郁恐惧心理则与日俱增,病人总是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主诉杂乱无章。因此诊治中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区分好每个不同个体的差异,四诊合参,探本求源,既不能将每个症状孤立认识,开出一张而俱到的处方,又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号入座,墨守成规成方。由于郁证既有气机郁滞的一面,又有耗津伤血的一面,这样必然为治疗增加了许多难度,若行气破气,有耗津伤血致燥之虞,若见虚即用呆补,则反有助气生郁、滋腻呆胃生湿之害,故治郁的关键不在攻破和滋补,而贵在治法圆机,因人施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疏导,以调整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以心医心之法,不仅是老一代中医的宝贵经验,更是现代中医需要传承创新的手段。在当今人类疾病谱的转变以及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形成,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关系日趋明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5 临床应用举隅
如治朱某,女,农民。患者大便溏泄,每日约10次左右,已有半年之久。遇情绪不舒则泄泻次数明显增多,伴肠鸣,便后不爽,食后脘腹痞胀,胸胁胀闷。苔薄白腻、质红,脉弦滑。证系恼怒伤肝,横逆犯脾,肝脾失和。治以疏肝理脾。处方:柴胡、炒枳壳、炒白芍、藿香梗、炒白术、半夏曲各10g,清甘草sg,炒防风6g,薤白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4剂后复诊,诉泄泻止、肠鸣除,惟胸脘痞闷尚存,苔白脉滑,冉守前法。半月后三诊,告之症已大有好转,再进3剂,并嘱心情舒畅节怒养性。1月后追访,已完全恢复如常人。本例泄泻,系半年前因淘气致肝气郁结不解,横逆犯脾,气机升降失常,气滞湿阻所致。故治从情志致郁论。宜疏肝理脾着手。赵老师仿浙东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痢用四逆散加薤白的经验,移植本案,重用薤白分量至30g,通阳、下大肠滞气力专,大肠气滞除则便后不爽立去。辨证正确,收效如期。
又治叶某,男,工人。胃脘痞胀不舒反复而作2年余,近3月加重。3年前因胃脘痛,曾经他院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HP(+)。尔后迭经中西药物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近3月来因家中老伴患“中风”卧床不起,操持家务劳累加之心情抑郁不畅,使胃脘部胀痛日益加重,口干纳少,大便烂,食之脘腹作胀,肢懈头晕。苔薄、质淡,脉弦细。证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脾病及肝,肝郁失疏,肝脾失和。治以健脾疏肝。处方:柴胡、炒枳壳、炒白芍、清甘草、青陈皮、炒九香虫、广郁金、西党参、蒲公英各10g,生白芍20g,红藤30g。7剂后复诊,纳谷渐展,大便正常,胃脘部已无胀满感,再增7剂善后。赵老师常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治疗象本例慢性胃炎等患者,他认为这是宗《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如治金某,女,农民。诉胸脘不适,全身酸楚,寐况欠佳3年。病始于施绝育手术后,术前忧心忡忡,术后多思善感,常有下腹部隐痛,渐至全身酸楚,乏力,口苦纳呆,胸脘痞闷,寐况不佳,月经失调,多处求诊,无药见效,心情日益沉重。乃系绝育后综合征。辨证为思伤脾、郁伤肝,治宜悦脾疏肝,解郁安神。处方:柴胡、广郁金、青陈皮、制香附、炒白芍、徐长卿各10g,五味子、清甘草各5g,红藤30g,炒谷芽、合欢皮、丹参各20g,琥珀末(吞)3g。药中肯綮,5剂见效。后改逍遥丸调治2月收功。, 百拇医药(俞最烈)
深入浅出,晓之以理,解除病人的心理障碍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临床不少患者,如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因久治罔效,对治疗失去信心,即使在门诊时,也是心猿意马,神情沮丧,赵老师常常用朴素的语言给予解释复杂的医理,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深入浅出地消除患者的疑虑,并提出自己的一套治疗方案,列举治愈验案,指出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不少患者常常说,医生的解释使我丢掉了压在心头的一块顽石,增强了治疗疾病的信心。例如有一位山区乙肝患者,自认为年纪轻轻患上此病已无治愈希望,门诊时不敢在众人面前陈述病史和病情,常常等下班时再进入门诊室诊治,后经赵老师的循循开导,精神状态逐渐改善,病情也随着治疗进程好转,直至稳定。
, 百拇医药
细察病史,动之以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是常用的方法之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故主明则下安。”心的正常生理功能不仅主导五脏六腑的协调平衡,而且还担任着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等精神与活动。古人又有“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之论说。所以赵老师常主张治病求本的治疗关键在于调畅情志,疏理气机。例如一位患者,因参加招聘公务员,考试分数已上线,但体检不合格,未能录用而致郁证。求诊时,赵老一方面详细听取其倾诉病史,另一方面在诊疗室耐心劝解,告诉患者先治病养病,然后再找工作。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创造参加工作的条件。不仅为其作各种必要的理化检查,而且还通过语言、行动、表情去影响和改变病人的情绪,使之减轻各种不利于康复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反应,代之以产生一种药物所不能起到的美好的信念和憧憬,收效十分显著;另有一位老婆婆因婆媳不和致胃脘痛,也运用“木郁达之”的理论,耐心说服劝解,使其一腔怨恨如炯消云散;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在治疗同时,常常用“人固有一死”的乐观主义精神去鼓励他们,坚持治疗,按时服药,保持心理健康,以期带病延年。
, 百拇医药
古有云:“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精神状态,抗病能力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对某些精神情志所致的郁证及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乙肝、慢性肠炎、慢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由于久病,体质较前虚弱是无疑的,而由此所产生的忧郁恐惧心理则与日俱增,病人总是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主诉杂乱无章。因此诊治中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区分好每个不同个体的差异,四诊合参,探本求源,既不能将每个症状孤立认识,开出一张而俱到的处方,又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号入座,墨守成规成方。由于郁证既有气机郁滞的一面,又有耗津伤血的一面,这样必然为治疗增加了许多难度,若行气破气,有耗津伤血致燥之虞,若见虚即用呆补,则反有助气生郁、滋腻呆胃生湿之害,故治郁的关键不在攻破和滋补,而贵在治法圆机,因人施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以心理疏导,以调整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以心医心之法,不仅是老一代中医的宝贵经验,更是现代中医需要传承创新的手段。在当今人类疾病谱的转变以及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形成,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关系日趋明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指导意义。
, 百拇医药
5 临床应用举隅
如治朱某,女,农民。患者大便溏泄,每日约10次左右,已有半年之久。遇情绪不舒则泄泻次数明显增多,伴肠鸣,便后不爽,食后脘腹痞胀,胸胁胀闷。苔薄白腻、质红,脉弦滑。证系恼怒伤肝,横逆犯脾,肝脾失和。治以疏肝理脾。处方:柴胡、炒枳壳、炒白芍、藿香梗、炒白术、半夏曲各10g,清甘草sg,炒防风6g,薤白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4剂后复诊,诉泄泻止、肠鸣除,惟胸脘痞闷尚存,苔白脉滑,冉守前法。半月后三诊,告之症已大有好转,再进3剂,并嘱心情舒畅节怒养性。1月后追访,已完全恢复如常人。本例泄泻,系半年前因淘气致肝气郁结不解,横逆犯脾,气机升降失常,气滞湿阻所致。故治从情志致郁论。宜疏肝理脾着手。赵老师仿浙东近代名医范文虎治痢用四逆散加薤白的经验,移植本案,重用薤白分量至30g,通阳、下大肠滞气力专,大肠气滞除则便后不爽立去。辨证正确,收效如期。
又治叶某,男,工人。胃脘痞胀不舒反复而作2年余,近3月加重。3年前因胃脘痛,曾经他院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HP(+)。尔后迭经中西药物治疗,症状反复发作。近3月来因家中老伴患“中风”卧床不起,操持家务劳累加之心情抑郁不畅,使胃脘部胀痛日益加重,口干纳少,大便烂,食之脘腹作胀,肢懈头晕。苔薄、质淡,脉弦细。证系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脾病及肝,肝郁失疏,肝脾失和。治以健脾疏肝。处方:柴胡、炒枳壳、炒白芍、清甘草、青陈皮、炒九香虫、广郁金、西党参、蒲公英各10g,生白芍20g,红藤30g。7剂后复诊,纳谷渐展,大便正常,胃脘部已无胀满感,再增7剂善后。赵老师常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为基础方,治疗象本例慢性胃炎等患者,他认为这是宗《金匮要略》中提出的“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如治金某,女,农民。诉胸脘不适,全身酸楚,寐况欠佳3年。病始于施绝育手术后,术前忧心忡忡,术后多思善感,常有下腹部隐痛,渐至全身酸楚,乏力,口苦纳呆,胸脘痞闷,寐况不佳,月经失调,多处求诊,无药见效,心情日益沉重。乃系绝育后综合征。辨证为思伤脾、郁伤肝,治宜悦脾疏肝,解郁安神。处方:柴胡、广郁金、青陈皮、制香附、炒白芍、徐长卿各10g,五味子、清甘草各5g,红藤30g,炒谷芽、合欢皮、丹参各20g,琥珀末(吞)3g。药中肯綮,5剂见效。后改逍遥丸调治2月收功。, 百拇医药(俞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