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10年第2期
编号:1188966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10年第2期
     关键词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病变机制 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破坏,骨骼的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类,其中原发性OP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原发性OP又分为绝经后OP和老年性OP。前者主要与绝经后雌激素不足有关,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后者主要与年龄有关,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OP[1]。

    中医学中无骨质疏松症之名,但类似本病的症状早已散见于历代医书中。如《黄帝内经》中已有“腰痛”专篇,“精伤则骨酸痿厥。”《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素问•痿论》云:“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因此,现多将本病归于中医的腰痛、骨痿、骨痹、绝经前后诸证等范畴[2]。中医学认为,OP的病因与先天遗传、饮食劳倦、年老体衰、六淫、情志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对原发性OP的研究不断深入,现从理论、实验及临床三个方面,对原发性OP的中医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1 理论研究

    1.1 脏腑病机:肾虚是发病的根本。金珉廷等[3]根据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髓、其充在骨的理论,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理联系,说明肾虚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可致骨骼脆弱无力,出现腰背酸痛、胫膝酸软等OP的典型表现。金甬[4]根据《黄帝内经》中“肾气平均,筋骨劲强”、“肾脏衰,形体皆极”的描述。认为OP是由于肾精亏虚导致骨髓化源不足,骨失所养,使骨骼变得脆弱乏力,以致骨痛,甚至骨折。有研究表明[5-7],肾虚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垂体—性腺(甲状腺、肾上腺)三个靶腺轴的功能紊乱,影响骨的代谢与合成,导致OP的发生。这是与中医理论相一致的。

    脾胃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朱运平[8]认为,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得以不断地补充,若脾不运化,肾精乏源,则骨骼脆弱无力,终致OP。朱小华等[9]从脾胃与肾、气血、肌肉骨骼、吸收消化等方面,系统论述了脾胃与老年性OP的关系,并提出健脾益胃法是治疗老年性OP的一个重要方法。

    肝失调达是发病的重要机制。《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髓,故伤筋骨也。”杜斌等[10]认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气津液方能正常输布,脾才能正常运化,反之,肝失疏泄就会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从而影响筋骨的营养。

    1.2 瘀血痰浊病机:《素问•调经论》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强劲,关节清利矣。”董滟[11]认为,肾虚精亏,痰瘀阻络是老年性OP的主要病机。OP中年起病,老年成疾,正是由于“肾气虚”、“天癸竭”。老年人活动减少,加之脏腑机能衰退,气血运行不畅,停滞为瘀。肾虚精亏日久,必伤脾土,脾虚则痰浊内生,无形之痰留注经络关节,影响气血运行,血瘀痰浊相互交结,而痰瘀互结又可使肾虚进一步加重,影响筋骨的营养,导致OP的发生。

    1.3 外邪侵袭:《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云:“肾居下焦,主腰脚,其气荣润骨髓,今肾虚受风寒,故令膝冷也。久不已,则脚酸痛弱。”老年人机体衰老,脏腑亏虚,气血不足,易受外邪,影响人体的气血津液,耗伤人体精气、肾气,导致OP形成[12]。

    2 实验研究

    学者在OP中医病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倘艳锋等[13]在实验中发现:中医补肾健脾法可以明显降低去势OP大鼠的破骨细胞活性,有效地防治OP发生。邹本贵等[14]发现补脾制剂能显著增加OP大鼠的骨小梁体积及表面积密度,升高成骨细胞并降低破骨细胞指数,有效地阻止OP的发展。袁静等[15]的实验也表明:养血调肝方能明显地增加去卵巢后大鼠骨密度和骨矿物质含量;升高其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或降低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等的水平,延缓OP的发展。张荣华等[16]发现,活血化瘀方药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而且具有类性激素作用,对OP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3 临床研究

    3.1 流行病学研究:谢雁鸣等[17]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初步确定原发性OP的证候因素为阴虚、阳虚、气虚、气滞、湿浊和血瘀,7个常见证候为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方朝晖等[18]选择1000例老年性OP患者,根据中医理论分为4型,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发现4个证候发生概率依次是瘀血阻络40.8%,脾肾阳虚38.5%,脾肾气虚35.3%,肝肾阴虚23.1%。并得出结论虚、瘀是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气虚、血瘀、阴虚在老年性OP发病时具有重要意义。

    3.2 辨证研究:关于原发性OP的临床辨证研究,主要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

    3.2.1 宏观辨证:目前,学者大多根据个人的临床经验对原发性OP进行辨证分型,存在各种不同观点。王和群[19]运用中医辨证将OP分为:肝肾亏损型、脾肾阳虚型、脾气虚弱型和风寒湿盛型、气滞血瘀型5个证型。陈国全等[20]将OP临床辨证分为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肾虚瘀滞4型。魏之玉等[21]也认为,骨的生长发育除了与肾关系密切,尚与肝、脾二脏密切相关,将本病分为肾虚型、脾虚型、肝郁型和其它型4种。以上学者的分型尽管不尽一致,但多数医家认为,原发性OP的证型以肾虚为主,兼有脾虚、肝虚和气滞血瘀等证型。

    3.2.2 微观辨证:随着医学的发展,借助西医检测指标为OP患者辨证分型成为我们探索的方向。吴健雄等[22]将80例OP患者,辨证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4组。检测与OP有关的血清学指标,发现气滞血瘀型与其他证型在雌二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中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在该两个指标可以作为区分虚证(肾阳虚衰或肝肾阴虚)与实证(气滞血瘀证)的指标之一。肖文[23]将40例绝经后OP患者,辨证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4组,检测其血清中内皮素、雌二醇等水平。发现内皮素水平可作为区别气滞血瘀型与其它三型的客观指标。葛继荣等[24]抽样检查543例原发性OP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腰椎和股骨上段BMD,结果女性中医证型与BMD无相关性,男性肾阴虚者BMD明显高于肾阳虚者,显示男性中医证型与BMD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徐祖健[25]采取同样的方法研究结果示BMD与证型间无显著相关性。

    4 展望

    原发性OP的中医辨证施治和综合治疗手段的运用,迅速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突显了中医药治疗OP具有疗效可靠、作用全面、副作用小的特点。因此对原发性OP病变机制的研究值得深入进行,以期更好的指导治疗。尽管如此,目前关于原发性OP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26-27]:由于各医家对原发性OP病因病机的认识侧重不同,对此病的辨证分型较杂乱,缺乏统一的标准,且对该病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规范化辨证施治,影响了中医药优势的发挥。此外,很少见到关于OP中医辨证规律研究、多种疗法结合的临床研究及治疗1年以上的跟踪报道,科研设计缺乏创新。

    目前仍需增强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方向的研究,建立统一的OP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以指导与提高临床和科研水平;宏观辨病与微观辨证结合,以揭示本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严格按照DME所确定的原则,使研究OP向规范化、客观化、定量化不断迈进。, http://www.100md.com(李晴晴 潘智敏)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