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浙江中医杂志》 > 2011年第1期
编号:11987355
国医大师裘沛然之诊籍(一)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月1日 《浙江中医杂志》 2011年第1期
     关键词 裘沛然 心悸胸痛 医案

    裘沛然(1916—2010),浙江慈溪人。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临床家。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辞海》副总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首届“国医大师”。

    裘沛然学术造诣深厚,精通内科,善治疑难杂病。他创制的“治疗疑难病八法”,为治疗许多顽症痼疾开拓了思路,曾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优秀论文一等奖。主持编写和主编的著作40余部。裘沛然还是一位博通文史哲的学者和诗人。《裘沛然选集》融人道、文道、医道于一炉,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他晚年的力作《人学散墨》,对被后人歪曲误会已达二千余年的孔子儒学还其本来面目,受到学术界的赞佩。现举其临床验案数则于后。

    1 刑某案

    刑某,女,45岁。1995年1月5日初诊。主诉:心悸、胸痛反复发作3月余。现病史:患者有神经衰弱史,平素经常失眠,夜梦纷扰,严重时彻夜难眠,伴神倦心慌,记忆力下降,思想不集中。自去岁入冬以来,心悸不宁、胸闷时作,经常在下午或晚上有早搏发生。曾到某医院检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心律不齐。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近3月来有3次严重的心绞痛发作,当时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加重,有昏昏欲倒之感,虽服各种中西药物未见明显效果。刻下除胸闷心悸外,并伴有乏力身软,胃纳不馨,面部见黑色斑点,大便偏干。舌质黯红、苔根黄腻,脉细,时有结代。证属心气心血俱虚,痰浊挟瘀内阻。治宜益气养血滋阴、通阳化瘀除痰。处方:炙甘草、紫丹参各20g,川桂枝、龙骨(先煎)、龙齿(先煎)各24g,石菖蒲、降真香各10g,制香附12g,寸麦冬18g,干地黄30g,西红花1g,麻仁泥、白茯苓、制半夏各15g,川雅连9g。14剂。药后胸闷心悸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入夜心慌心悸显著减少,睡眠亦见改善。二诊时嘱服原方14剂,药后胸闷、心悸、心慌均已消除,晚上偶见早搏,心电图检查已基本正常,胃纳大增,神疲乏力消失,睡眠也趋正常,特别是面部黑色斑点大为减退,舌苔根部黄腻好转,脉细。乃以前方为主,略有增减,再服14剂,以善其后。
, 百拇医药
    按:本例患者由于工作繁忙,耗伤心血,阴血不足,心失所养,故夜不成寐;久之则心气虚弱,而心悸胸闷;气虚伤脾,痰浊内生,致胃纳不佳;心气虚则心阳不足,心阳虚则心血瘀阻。裘老认为,其心血、心阴、心气、心阳虚损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故方中以大剂量的炙甘草和桂枝相伍,辛甘化阳,有益心气、通心脉、振心阳之功,俾胸阳得振,心脉痹阻释然;干地黄滋阴化瘀,与炙甘草、桂枝、麦冬、麻仁等配伍,乃取仲景炙甘草汤方意,兼顾心之气血阴阳亏虚;黄连苦寒人心经,现代药理研究示其小檗碱可使心脏兴奋,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菖蒲、茯苓、半夏、香附化痰辟浊,疏畅胸脘,斡旋气机。裘老用药,方中有方,变化之妙,存乎一心。

    2 徐某案

    徐某,男,50岁。1989年12月6日初诊。主诉:胸痛、心悸频作3天。现病史:患者素有高脂血症,后因胸闷、心悸反复发作,赴外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右束支完全性传导阻滞;运动试验:阴性。诊断为可疑冠心病,至今已有十余载。继后心律长期失常,多呈二联律、三联律,服心律平可减少心律失常的次数。今岁10月因每日出现心律不齐(三联律)约5~6次,每次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而来裘老处要求中药治疗。裘老予以炙甘草汤合丹参饮,并嘱其心律平剂量减半,连续服药3周,三联律基本消失,早搏偶见,后因出差而停服中药1月余。3天前因工作劳累又出现早搏频见,并伴有胸闷胸痛,心悸,汗出溱溱,短气乏力,面红口干。舌质黯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而结。证属心气不足,心阴亏损,络脉瘀阻。治宜补心气、养心阴,佐以活血化瘀而通胸阳。处方:炙甘草、淮小麦、生白芍、干地黄、酸枣仁、煅磁石各30g,大红枣7枚,川桂枝、紫丹参各20g,合欢皮15g,大蜈蚣2条,杜红花9g,降真香5g。7剂。药后早搏明显减少,胸痛消失,胸闷、心悸、汗出也均有显著改善,仍以上方再进,以巩固疗效。
, 百拇医药
    按:本例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年龄已届半百,并伴有高脂血症,故符合冠心病的诊断。裘老以甘麦大枣汤为主方,养心安神;酸枣仁、磁石、合欢皮以增强养心安神之效;地黄养心阴、通血脉;白芍破阴结、散血痹;因其有传导阻滞及舌质黯红,故加蜈蚣、丹参、红花、降香活血祛瘀通络。方中桂枝一味,最为重要,温通心脉,每奏奇功。近时医界常不敢多用,即使应用也剂量甚轻,药不胜病,故难奏效。而裘老用此药则经常在20~30g之间,最少也不低于15g,由于药证相当,故奏效甚佳。

    3 徐某案

    徐某,男,75岁。1992年10月4日初诊。主诉:心悸频繁发作2年。现病史: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等病史。近2年来频发早搏,曾经住院治疗。发作时服药虽能暂时缓解,但近来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并伴有胸闷汗出,口渴喜饮,烦躁不安,两手震颤,尤以右手为甚,神疲乏力,大便欠畅。舌质稍红、苔薄白腻,脉弦细而结。证属气虚血瘀,痰湿停聚,凝阻经络,又兼肝肾阴亏,虚风内动。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佐以补肾平肝潜阳。处方:生黄芪、干地黄、左牡蛎(先煎)各30g,龙骨(先煎)、龙齿(先煎)各24g,川雅连6g,大川芎、川厚朴各10g,紫丹参18g,白檀香9g,西红花1g,藿香、苏梗、寸麦冬、淡黄芩、炙甘草各15g。7剂。药后胸闷心悸明显改善,精神稍振,嘱其续服上药2月后,早搏大减,朐闷、汗出均除,天气变化时偶有胸闷、心悸出现,但程度较轻,手指震颤也已告愈。
, 百拇医药
    按:早搏是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多系外邪侵袭、七情刺激、饮食劳伤、脏腑虚损所致。本例患者因疲劳过度,致心脾之气亏损,心气不足则鼓动血液运行无力,瘀血阻于经脉;脾气虚弱则痰湿内生,凝阻经络;又因年已古稀,肝肾阴亏,筋脉失养,虚风内动,因此心悸、胸闷、手抖并见。裘老以黄芪、甘草、川芎、丹参、红花益气活血通络;地黄、麦冬、牡蛎补益肝肾之阴;龙骨、龙齿平肝息风;另加檀香、藿香、苏梗、川朴以宽胸理气,兼化痰湿;同时用黄连、黄芩清热除烦。药味紧扣病机,守方常服,水到渠成。

    4 陈某案

    陈某,女,67岁。2005年9月10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悸反复发作,加重1个月。现病史:患者近1月来胸闷不适、心悸怔忡加重,伴有神疲乏力,夜寐欠安,梦多纷扰,口干,纳食不馨,骨节酸痛,面色少华。舌淡红、有瘀斑,脉细,偶有结代。心电图示:心律不齐,偶发室性早搏,T波低平。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冠心病史5年。每天服用常规剂量的降压药,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朐闷胸痛明显时,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胸痛可得以缓解。证属气血两亏,心脉不畅,心失所养。治宜益气养血、安神通脉。炙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处方:炙甘草、川桂枝、紫丹参、潞党参各18g,麦门冬、生晒参、赤芍、白芍、夜交藤、制半夏各15g,干地黄、熟地黄各24g,西红花1g,阿胶(烊化)、炙远志各9g,酸枣仁20g,云茯苓、抱茯神、大川芎、焦六曲、焦山楂各12g,霍山石斛3g。以上方加减治疗近2月,胸闷明显改善,心悸怔忡亦大为好转,睡眠逐渐恢复正常,面色略转红润,胃纳稍有增加,精神转佳。心电图复查:偶见室性早搏,T波未见异常。
, 百拇医药
    按:《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成无己认为:“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日结;不能自还者,名日代。由气血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本例患者年近古稀,气血两亏,导致胸闷不适,心悸怔忡,又见神疲乏力,夜寐欠安,面色少华,均提示为心血虚衰,血不养心。因此,用炙甘草汤结合归脾汤之意,益气养血以安神复脉。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缓急养心;桂枝温通心脉;人参大补元气;干地黄、麦冬、石斛、阿胶等甘润之品,滋养心血(因大便溏,去麻仁)。为增强补气养血之力,遂加入党参、熟地黄和芍药;针对胸闷与时有胸痛,观其舌有瘀斑,故加人丹参、红花、川芎活血复脉;加酸枣仁、夜交藤、远志、茯苓、茯神宁心安神;制半夏、焦六曲、焦山楂化痰理气助运。全方共奏益心气、养心血、通心阳、复血脉之功。

    裘老指出:凡症见胸闷胸痛、心悸怔忡,心电图示心律不齐,无论是冠心病或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均可以炙甘草汤作为基础主方,并结合临床症状加以增损。其中炙甘草与桂枝之剂量应较大;若病情重者,剂量更应增加,甚至炙甘草、桂枝可用至各30g。, 百拇医药(王庆其 李孝刚 邹纯朴等)